最新刊期

    2023 34 10

      药事管理

    • 丁瑞琳,颜建周,邵蓉
      2023, 34(10): 1153-115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01
      摘要:目的梳理国内外基本药物目录框架常见的呈现形式和构成要素,以期为我国基本药物目录框架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对比WHO和中国、南非、印度、马来西亚等典型国家的最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分析其目录框架呈现形式和构成要素的共性与差异。结果与结论WHO和典型国家常见的目录呈现形式包括分册、分类和符号注释,不同形式的管理思路、发挥作用和实施难度有所不同;常见的框架构成要素包括目标人群、医疗机构级别、药品使用条件、核心与补充目录、采购优先等级。对比发现,我国基药目录所涵盖的信息较为单薄,框架设计尚未充分发挥出基药目录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理想作用,仍有一定的完善空间。建议我国明确目录不同呈现形式的特点和作用,基于国情和发展需求合理设定目录框架;在目录中补充药品临床使用、经济性、政策属性等多维度的药品信息,保障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在基药目录框架中增加“医疗机构级别”要素,细化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的管理要求,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关键词:WHO;基本药物目录;结构;合理用药;卫生资源配置;国际经验   
      56
      |
      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8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彭瑾,蒋俊男,邱增辉,刘兰芳,姚岚
      2023, 34(10): 1159-1164.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02
      摘要:目的为我国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简称“国谈药品”)在省级层面的落地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通过查阅2021年1月-2022年3月国家医保局、浙江省医保局等官方网站公开发布的数据,结合政策文件,对浙江省各地市三级医疗机构数量、国谈药品实际配备情况、国谈药品可获得率、国谈药品品种配备率、医疗机构配备率等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浙江省三级医疗机构配备的国谈药品品种数与浙江省各地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配备国谈药品的三级医疗机构数、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实施时长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截至2022年第1季度,浙江省135家三级医疗机构共配备国谈药品261种,占2021版国谈药品目录(275种)的94.91%;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注射用阿替普酶等品种配备率较高,配备的国谈药品种类与浙江省城乡居民排名前10位的疾病死亡原因高度重合。杭州市的三级医疗机构配备种类最多,达230种,衢州市最低,仅为34种;舟山市的医疗机构配备率最高(100%),丽水市最低(57.14%)。国谈药品配备品种数与各地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配备国谈药品的三级医疗机构数量均呈正相关(P<0.01),与DRG的实施时长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浙江省国谈药品的落地情况总体较好,国谈药品三级医疗机构配备率、药品品种配备率较高。建议国谈药品的省级落地需多方联动,政策制定部门应“松绑”“驱动”双管齐下,畅通药品进院链条;医保部门应完善 “双通道”管理机制,分担医疗机构用药压力;同时,还应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国谈药品医保报销水平。  
      关键词: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实践;双通道;浙江;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52
      |
      1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7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乔元,赵航,杜嘉晰,满靖怡,许森,马方怡,胡书琛,彭晋,姜明欢,赵明月,方宇
      2023, 34(10): 1165-117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03
      摘要:目的探索调节血脂类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标准化评价流程,并对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节血脂类药品进行临床综合评价的快速评估,为医疗机构的药品目录遴选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参照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等指南和共识,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等,围绕技术评价和政策评价两条主线,构建多维度、多准则的调节血脂类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评分表;依托西北五省区21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对13个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节血脂类药品进行评分,形成综合评价结果。结果构建了西北五省区调节血脂类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快速评价量化评分表,其中技术性评价部分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34个,共计110分;政策评价部分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6个,共计40分(部分药品总分为30分);总分为150分(或140分)。评分结果显示,得分最高的为阿托伐他汀,其次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结论他汀类调节血脂药物仍为血脂异常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石。本研究所构建的快速评价量化评分表全面系统、可操作性强,评价流程可为探索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标准化路径及质量控制机制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药品临床综合评价;评价机制;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快速评价;调节血脂药   
      38
      |
      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9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杨雪,李晨,蔡永青,鲜秋婉,幸海燕
      2023, 34(10): 1172-117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04
      摘要:目的探索构建药品临时采购的科学化管理新模式,为医疗机构提升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我院以临床诊疗需求和患者用药安全为导向,通过优化审评流程、创建审评团队、基于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制定事前审核及事后跟踪评价标准,开展临时采购药品全程化管理实践,并通过临时采购申请数量、执行率、药品目录结构优化情况等指标评价实践效果。结果2021年1月我院开始实施药品临时采购科学化管理新模式,截至2022年12月,我院临床药师共审核药品临时采购申请111份,有效拦截不合理申请13份(11.71%),药品临时采购执行率整体下降了8.36%,提出药品目录结构优化建议5次;我院先后引进了卡瑞利珠单抗、索拉非尼、白消安等24种药品。管理模式优化后,药品临时采购申请次数由2019年的133次和2020年的138次,减少到2021年的66次和2022年的45次,降幅达一半以上。结论该模式有助于优化医疗机构药品目录,提升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合理用药中的专业价值。  
      关键词:药品临时采购;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目录优化;合理用药;临床药师   
      64
      |
      2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82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药学研究

    • 李新雨,楚尧娟,豆萌萌,马睿,黎思露,朱琳
      2023, 34(10): 1177-118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05
      摘要:目的探讨苦参素能否通过调控铁死亡途径发挥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苦参素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苦参素组小鼠以含灭活结核分枝杆菌和MOG35-55的抗原乳剂诱导复制EAE模型。苦参素组小鼠自免疫后第7天开始腹腔注射苦参素注射液(50 mg/kg),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至免疫后第18天。记录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学评分,以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勒克斯光蓝染色法分别观察脊髓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情况,以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其转铁蛋白受体1(TFR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膜铁转运辅助蛋白(Heph)mRNA和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xC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累计神经功能学评分显著升高(P<0.01),脊髓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现象明显,相关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髓鞘组织中TFR1、NCOA4 mRNA的表达均显著上调,Heph mRNA和xCT、GPx4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苦参素组小鼠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苦参素对EAE小鼠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这种作用可能与调节铁死亡中的铁代谢途径和xCT/GPx4通路有关。  
      关键词:苦参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铁代谢;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通路;小鼠   
      41
      |
      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6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乔雪,李欣坪,薛咏梅,方琼莲,王蒙蒙,林玉萍
      2023, 34(10): 1182-118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06
      摘要:目的探讨小白薇不同萃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改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用游离脂肪酸诱导人正常肝细胞LO2脂肪变性,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100 μmol/mL)、小白薇乙醇萃取物(TYS)组(50 μg/mL)、小白薇乙酸乙酯萃取物(TYSA)组(50 μg/mL)、小白薇正丁醇萃取物(TYSB)组(50 μg/mL),药物干预24 h后观察各组LO2细胞内的脂滴沉积情况,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表达水平。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12.6 mg/kg)、TYS组(80 mg/kg)、TYSA组(80 mg/kg)、TYSB组(80 mg/kg),每组6只。药物干预6周后计算各组大鼠的肝脏指数,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检测血清中TC、TG、HDL-C、LDL-C含量和AST、ALT活性以及肝组织中MDA、GSH含量和SOD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YS、TYSA、TYSB可降低LO2细胞脂肪变性后的脂滴沉积和细胞内TC、TG、MDA含量以及AST、ALT活性,升高SOD活性、GSH含量和Keap1、Nrf2、HO-1 mRNA表达水平,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还可显著改善NASH模型大鼠的肝损伤,降低其肝脏指数和TC、TG、LDL-C、MDA含量以及AST、ALT活性,升高HDL-C(TYS、TYSB除外)、GSH含量和SOD活性,以TYSA效果最明显(P<0.05)。结论TYS、TYSA、TYSB对NASH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TYSA效果最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Keap1/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关键词:小白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游离脂肪酸;正常肝细胞LO2;肝功能;抗氧化活性;大鼠   
      26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9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吴丽霞,王雨薇,吴红雁
      2023, 34(10): 1187-119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07
      摘要:目的研究柚皮素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人正常肝细胞LO2为参照,在MTT法筛选药物干预浓度的基础上,考察柚皮素(Western blot实验和台盼蓝染色实验浓度为10、20、40 μmol/L,免疫荧光实验浓度为40 μmol/L)对人肝星状细胞LX2肝纤维化标志物蛋白[胶原纤维Ⅰ(collagen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mRNA(collagen Ⅰ前体α1-pro collagen Ⅰ、α-SMA)表达、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剪切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表达的影响;选择凋亡抑制剂(Z-VAD-FMK,FMK)、铁死亡通路抑制剂ferrostatin-1、程序性死亡通路抑制剂necrostatin-1对上述作用机制进行验证。结果柚皮素可显著下调LX2细胞中collagen Ⅰ(柚皮素10 μmol/L除外)、α-SMA蛋白及α1-pro collagen Ⅰ(柚皮素10 μmol/L除外)、α-SMA mRNA的表达(P<0.05),可诱导LX2细胞凋亡并提高其凋亡比例,可显著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并上调Bax(柚皮素10 μmol/L除外)、cleaved caspase-3(柚皮素10 μmol/L除外)蛋白的表达;FMK可逆转柚皮素对LX2细胞的上述作用(P<0.05)。结论柚皮素可通过激活肝星状细胞LX2的凋亡信号来抑制其活化,从而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柚皮素;肝星状细胞;肝纤维化;细胞凋亡信号   
      26
      |
      1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6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陈兴华,韩露,贡鸣,张继倬
      2023, 34(10): 1193-119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08
      摘要:目的探究落新妇苷(AST)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复方丹参片240 mg/kg)和AST低、高剂量组(30、90 mg/kg)以及AST高剂量+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剂组(AST 90 mg/kg+2-甲氧基雌二醇15 mg/kg),每组2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建立MIRI模型,灌胃或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连续28 d。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测量心肌梗死体积比,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心肌组织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测定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HIF-1α、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NIP3)、肌球蛋白样Bcl-2结合蛋白(Beclin1)的表达,并计算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与Ⅰ的比值(简称“LC3Ⅱ/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AST低、高剂量组大鼠的心肌组织无明显肿胀,心肌纤维排列整齐,心肌梗死体积比和cTnI、CK-MB、TNF-α、IL-6、MDA含量以及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和HIF-1α、BNIP3、Beclin1蛋白表达量以及LC3Ⅱ/Ⅰ均显著升高(P<0.05)。HIF-1α抑制剂可显著削弱AST对MIRI模型大鼠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AST可以通过激活HIF-1α/BNIP3信号通路来增强线粒体自噬,从而减轻大鼠MIRI。  
      关键词:落新妇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缺氧诱导因子1α;B细胞淋巴瘤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自噬   
      19
      |
      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10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保敏敏,吕蓓蓓,魏文芝,张敏娟
      2023, 34(10): 1199-120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09
      摘要:目的建立奥卡西平片中有关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以ZORBAX Eclipse Plus C18为色谱柱,乙腈-0.01 mol/L乙酸铵溶液(pH6.0)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5 ℃,进样量为10 μL。结果奥卡西平和杂质A、B、C、D、E、I、K、L、N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192~1.440、1.019~7.639、0.208~1.559、0.230~1.727、0.389~2.915、0.182~1.364、0.393~2.945、0.199~1.493、0.199~1.490、0.200~1.503 μg/mL(r均大于0.999);检测限分别为0.046、0.037、0.049、0.027、0.077、0.040、0.114、0.054、0.055、0.039 μg/mL,定量限分别为0.152、0.122、0.162、0.090、0.258、0.132、0.380、0.181、0.185、0.130 μg/mL;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 h)、耐用性试验的RSD均小于5.0%;平均回收率为92.8%~105.6%(RSD≤3.0%,n=9)。原研制剂样品中仅检出杂质K和未知杂质,其总含量为0.078%~0.083%;国内Ⅰ企业产仿制制剂样品中检出杂质A、B、D、I和未知杂质,其总含量为0.147%~0.163%;国内Ⅱ企业产仿制制剂样品中检出杂质A、B、I和未知杂质,其总含量为0.085%~0.161%。结论所建UPLC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度、稳定性、耐用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奥卡西平片中9种已知杂质的含量。  
      关键词:奥卡西平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有关物质;含量测定   
      30
      |
      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7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习媛,贺心宁,刘玉崟,张娜,刘婷,梁方琪,田理
      2023, 34(10): 1204-1210.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10
      摘要:目的研究玉屏风加味鼻喷剂(YPF+)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大鼠鼻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以卵清蛋白(OVA)诱导建立大鼠AR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YPF+组(每侧50 μg,每天2次)和阳性对照组(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每侧50 μg,每天1次),并设空白组,每组10只。各药物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4周。末次给药结束30 min后,记录各组大鼠的行为评分,观察其鼻黏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检测其鼻黏膜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gasdermin D(GSDMD)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组织结构紊乱,炎症细胞浸润严重,并可见固有层血管扩张;其行为学评分和病理评分,鼻黏膜组织中ROS水平,NLRP3、caspase-1、GSDMD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清IL-1β、IL-18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鼻黏膜损伤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YPF+可改善大鼠鼻黏膜损伤,减轻其喷嚏、鼻痒、鼻涕等AR症状,这种作用可能与其减少鼻黏膜ROS产生、下调NLRP3/caspase-1/GSDMD通路有关。  
      关键词:玉屏风加味鼻喷剂;变应性鼻炎;NLRP3/caspase-1/GSDMD通路;活性氧   
      19
      |
      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6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崔阳阳,杨丽霞,米登海,魏瑞贤
      2023, 34(10): 1211-121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11
      摘要:目的探讨当归多糖对糖尿病KK-Ay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KK-Ay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200 mg/kg)和当归多糖高、中、低剂量组(400、200、100 mg/kg),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组,每组8只,各组小鼠每日灌胃相应药液或生理盐水1次,连续4周。末次给药后,检测小鼠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INS)水平,心肌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2(Bcl-2)、活化的胱天蛋白酶(cleaved-caspase-3)、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磷酸化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NK)、磷酸化需肌醇酶1α(p-IRE1α)蛋白表达以及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和当归多糖中、高剂量组小鼠空腹血糖、TC、LDL-C含量和心肌细胞凋亡率以及p-JNK、p-IRE1α、ASK1、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INS水平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当归多糖可改善糖尿病KK-Ay小鼠的血糖和血脂水平,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RE1/ASK1/JNK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当归多糖;糖尿病心肌病;KK-Ay小鼠;细胞凋亡;IRE1/ASK1/JNK信号通路   
      14
      |
      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10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王桥,冯博,高永志
      2023, 34(10): 1216-122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12
      摘要:目的探究黄芩苷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增殖、迁移及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hPDLSCs分为对照组、LPS组、黄芩苷不同浓度(0.1、1、10 mg/L)组,采用ELISA法和CCK-8法测定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细胞活力,以筛选最适黄芩苷浓度并进行后续通路验证实验。随后将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最适黄芩苷浓度组、抑制剂组(10 μg/mL LPS+1 mg/L黄芩苷+3 μmol/L JAK2/STAT3通路抑制剂AG490),干预24 h后检测hPDLSCs增殖率、凋亡率、迁移率、侵袭细胞数、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胱天蛋白酶3(caspase-3)mRNA和蛋白表达及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根据细胞炎症因子含量和细胞活力结果选择1 mg/L为黄芩苷最适浓度。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细胞增殖率、迁移率、侵袭细胞数、Cyclin D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经1 mg/L黄芩苷干预后,上述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而抑制剂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更加显著(P<0.05)。结论黄芩苷可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来促进LPS诱导的hPDLSCs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其凋亡及炎症反应。  
      关键词:牙周炎;黄芩苷;牙周膜干细胞;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增殖;迁移   
      11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91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于晓涛,王博,王佳,陈可嘉,王瑞
      2023, 34(10): 1223-122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13
      摘要:目的建立芪桂苓合剂的指纹图谱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等4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以控制芪桂苓合剂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12批芪桂苓合剂的指纹图谱;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采用SIMCA 14.1软件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大于1.0为标准,筛选差异性成分。以橙皮苷为内参物,采用一测多评法计算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并与外标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2批样品指纹图谱中共确认了1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40;共指认出4个共有峰,分别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6号峰)、甘草苷(8号峰)、橙皮苷(12号峰)和甘草酸(17号峰)。12批样品可聚类分为2类,其中S4、S7~S9、S11~S12聚为一类,其他聚为一类;6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840%;15、14、4、8(甘草苷)、9号峰的VIP值均大于1.0。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的一测多评法结果与外标法所得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n=3)。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芪桂苓合剂的质量控制;甘草苷等5种成分是其差异性成分。  
      关键词:芪桂苓合剂;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法;一测多评法;含量测定;质量控制   
      22
      |
      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9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药物与临床

    • 吴方雨,陈卫东,夏盼盼,张旭东,沈爱宗
      2023, 34(10): 1228-123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14
      摘要:目的比较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1年9月我院就诊的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资料146例,按用药的不同分为埃克替尼组(73例)和吉非替尼组(73例)。埃克替尼组患者单用盐酸埃克替尼片(125 mg,每日3次,口服)或联合常规化疗;吉非替尼组患者单用吉非替尼片(0.25 g,每日1次,口服)或联合常规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1~2级、3~4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埃克替尼组患者的中位PFS显著优于吉非替尼组(P=0.048)。基于患者基本资料的PFS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吉非替尼组比较,埃克替尼组中女性[HR=0.57,95%CI(0.34,0.96),P=0.031]和非脑转移患者[HR=0.58,95%CI(0.36,0.91),P=0.017]的PFS显著延长。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GFR19 exon Del突变[HR=0.50,95%CI(0.25,1.00),P=0.049]、EGFR21 exon L858R突变[HR=0.44,95%CI(0.21,0.89),P=0.022]和埃克替尼治疗[HR=0.65,95%CI(0.44,0.96),P=0.030]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NSCLC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相当,但埃克替尼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PFS;EGFR19 exon Del和EGFR21 exon L858R突变及接受埃克替尼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关键词:吉非替尼;埃克替尼;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安全性   
      28
      |
      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5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任美娟,张红梅,刘畅,李蕊,闫美兴
      2023, 34(10): 1233-123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15
      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头孢噻肟钠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探讨头孢噻肟钠用药前皮试对严重的ADR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山东省ADR监测中心上报国家ADR监测系统的头孢噻肟钠致ADR报告的相关数据,对报告涉及的ADR分类、患者年龄、性别、ADR发生时间、给药途径、患者过敏史、原患疾病、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转归情况、用药前是否皮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头孢噻肟钠致ADR报告1 057例。1 057例ADR中,一般的ADR有867例(82.02%),严重的ADR有190例(17.98%);年龄以<11岁为主(40.30%);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96.69%);有1 033例患者(97.73%)为用药后>30 min~24 h发生ADR;814例患者(77.01%)无过敏史;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56.58%);ADR主要累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胸闷等;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有1 050例患者(99.34%)痊愈或好转。850例患者在使用头孢噻肟钠前进行皮试(151例患者发生严重的ADR),与207例非皮试患者(39例患者发生严重的ADR)的严重的ADR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8)。结论头孢噻肟钠致ADR主要以<11岁患者为主,多发生在静脉滴注给药后>30 min~24 h;头孢噻肟钠用药前皮试不能降低严重的ADR的发生风险。临床在使用头孢噻肟钠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使用时应重点关注用药后24 h内患者的病情状态,防止严重的ADR发生,以保障患者的安全用药。  
      关键词:头孢噻肟钠;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山东省;皮试   
      44
      |
      1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6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屈若尘,于静,王子阳,刘明霖,刘佳慧,刘新颖,崔欣宇,王紫怡,刘琰
      2023, 34(10): 1237-124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16
      摘要:目的探讨泊沙康唑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血药浓度和侵袭性真菌病(IFD)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血液内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观察组患者给予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联合PPI。比较两组患者的IFD发生率,血药浓度达标率,发生IFD预防到突破时间,IFD相关病死率,感染患者治疗情况及两组患者服用泊沙康唑第7、14、21、28 天的血药浓度;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2例患者、对照组有9例患者因服用泊沙康唑不足7 d即出院而终止研究。观察组患者的IFD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药浓度达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生IFD预防到突破时间、IFD相关病死率、感染患者治疗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7 天,观察组患者的泊沙康唑血药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第14天,两组患者的泊沙康唑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泊沙康唑联用PPI可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血药浓度,增加IFD发生风险,临床应尽量避免二者联用或在治疗药物监测指导下联用。  
      关键词:泊沙康唑;质子泵抑制剂;血药浓度;侵袭性真菌病;合理用药   
      16
      |
      1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7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虞伟妃,汪笑秋,赵丽萍,冯继红,周珏伊
      2023, 34(10): 1242-124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17
      摘要:目的评价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剂(阿帕替尼)和免疫治疗药物(卡瑞利珠单抗)用于不可手术转移性微卫星稳定(MSS)型结直肠癌(CR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不可手术转移性MSS型CR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XELOX+阿帕替尼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XELOX+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每3周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记录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不良事件(AEs)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ORR和DCR分别为65.0%、85.0%,对照组患者的ORR和DCR分别为35.0%、75.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6.0、8.0个月,中位OS分别为19.0、12.5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至少发生1次AEs,且观察组患者的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甲亢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0.0% vs. 0和20% vs. 0,P<0.05),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 vs. 90%,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3级及以上AEs的有14例(70.0%),而对照组仅有5例(2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能耐受或致命的严重AEs,相关症状经停药或接受治疗后均得以缓解。结论XELOX化疗联合阿帕替尼和卡瑞利珠单抗用于不可手术转移性MSS型CRC患者的效果与XELOX化疗联合阿帕替尼相当,但具有一定的ORR、PFS和OS优势,且安全性可控。  
      关键词:不可手术;微卫星稳定型;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剂   
      15
      |
      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5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循证药学

    • 许聪聪,黄柳绿,唐姣,刘盈,韩永龙
      2023, 34(10): 1247-125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18
      摘要:目的评价艾迪注射液联合一线化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用药和决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及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HTA)机构官方网站,收集艾迪注射液联合一线化疗用于NSCLC的 HTA报告、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药物经济学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2年8月。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对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其中1篇系统评价,13篇Meta分析,2篇药物经济学研究。与一线化疗相比,艾迪注射液联合一线化疗可提高NSCLC患者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降低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发生率,提高免疫功能,但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存在争议。以2019 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设定支付阈值,艾迪注射液联合一线化疗具有经济性。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一线化疗用于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但鉴于纳入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较少,因此所得经济学结论需谨慎解读。  
      关键词:艾迪注射液;化疗;非小细胞肺癌;快速卫生技术评估;药物经济学   
      24
      |
      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5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施慧玲,贾雁平,任翼
      2023, 34(10): 1252-125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19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极早产儿早期预防性使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HC)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收集极早产儿早期预防性使用小剂量HC(试验组)对比安慰剂或多巴胺(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2年6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的6.2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RCT,总计1 437例极早产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的BPD发生率[OR=0.75,95%CI(0.58,0.95),P=0.02]、病死率[OR=0.72,95%CI(0.54,0.97),P=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无BPD生存率[OR=1.36,95%CI(1.06,1.74),P=0.02]、胃肠道穿孔发生率[OR=2.23,95%CI(1.31,3.78),P=0.003]、败血症发生率[OR=1.27,95%CI(1.01,1.60),P=0.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旁白质软化、脑室内出血、动脉导管未闭、高血糖、气胸、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所得结果稳健。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极早产儿早期预防性使用小剂量HC可减少BPD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无BPD生存率,但需注意胃肠道穿孔和败血症的发生。  
      关键词:极早产儿;氢化可的松;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22
      |
      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5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药师与药学服务

    • 孙加琳,李祥鹏,倪倍倍,邢晓敏,张斌,魏丽娜,刘东华,李静
      2023, 34(10): 1257-126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20
      摘要:目的探索并建立一种医院静脉输液合理管控的长效机制。方法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通过“六步法”核心技术策略的探索和实施,建立了静脉输液管控新模式,即第一步,无需静脉输液病种制定;第二步,可替代药品/剂型梳理;第三步,可替代用药途径梳理;第四步,用药规范制定;第五步,科室个性化用药需求探索;第六步,科室输液整合方案制定。以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和住院患者平均每床日静脉输液使用量为主要指标评价管控效果。结果“六步法”管理模式在我院胸外科试点实施后,管控前后3个月的平均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降低了1.74%,住院患者平均每床日静脉输液使用量降低了0.30袋/瓶,重点管控输液药品的人均用量逐渐下降。结论“六步法”管理模式可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该管理模式切实可行。  
      关键词:静脉输液使用率;输液管理;用药规范   
      56
      |
      1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10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龚文俊,邹剑,徐翰,边原
      2023, 34(10): 1262-126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21
      摘要:目的为瑞巴派特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的诊治提供参考,并探讨患者发生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的易感因素。方法临床药师整理分析1例胃肠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评价该患者所用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关联性,以判断引起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的可疑致敏药物;同时探讨患者发生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的易感因素结果与结论引起该患者发生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的可疑致敏药物包括艾普拉唑肠溶片、瑞巴派特片、康复新液。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因果关系评价方法、诺氏评估量表、表皮坏死松解症的药物因果关系算法(ALDEN)评分标准,综合判断引起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的可疑致敏药物为瑞巴派特。低蛋白状态、药物之间竞争性结合血浆蛋白、高龄、细菌合并病毒感染可能是该患者发生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的易感因素。因此临床在使用瑞巴派特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在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护,警惕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以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瑞巴派特;Stevens-Johnson综合征;药品不良反应   
      52
      |
      1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10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高艳,高翔,王岩,王芃,肖亚男,孙燕燕
      2023, 34(10): 1266-1270.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22
      摘要:目的为医疗机构智能化药房的建设和各环节质量的把控提供参考。方法梳理我院儿科门急诊药房在处方提取、调配、药品资源利用、处方和患儿信息核对等环节存在的问题、难点和风险点,提出解决方案;建立我院儿科门急诊智能药房服务系统并分析该系统的实施成效。结果与结论针对缴费、取药、调配等各环节存在的药品易堆积、易发生调配差错、易发生投诉或纠纷和调配安全隐患、药师误操作等风险点,通过增设智能排队环节,启用二维码,引入快速发药机、智能药架、智能拆零机等设备,构建了我院儿科门急诊智能药房服务系统。该系统使用后,门诊药房的平均调配速度由37.55 s/张提升至16.97 s/张(直发处方)和27.10 s/张(非直发处方),急诊药房的平均调配速度由26.98 s/张提升至19.61 s/张(P<0.01);药师步行劳动强度由4~16 m/张降低至2~5 m/张,盘点时长由2.0~2.2 h/次缩短至1.5~1.7 h/次;调配差错由0.003%降至0(P<0.01);同时在缩短患儿家属取药等待时长、精准补充药品和帮助患儿家属理解用药信息等方面均有所提高。该系统可促进我院儿科门急诊药学服务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儿科;门急诊药房;智能药房服务系统;建立;实施成效   
      47
      |
      1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7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综述

    • 文武龙,张炜烨,张筠昊,梁霄,肖展,孙鑫,杨婧,王锐
      2023, 34(10): 1271-127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23
      摘要:外泌体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分泌且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的囊性小泡,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靶向性和高稳定性,是药物递送系统中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天然纳米级药物载体。本文对外泌体及其特性、外泌体载药途径及方法、工程化外泌体载药系统靶向治疗疾病的设计策略及外泌体载药系统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外泌体载药途径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常用的外泌体载药方法包括电穿孔法、共孵育法、超声法等;工程化外泌体载药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载药量,增强药物的靶向性,主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物理修饰法、化学修饰法等途径对外泌体进行表面修饰。外泌体载药系统为关节炎类、肿瘤类、脑部等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外泌体;载药系统;表面修饰;靶向治疗   
      40
      |
      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9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 张淑贤,朱坤,刘双萍
      2023, 34(10): 1276-1280.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0.24
      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常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但常常预后不良。因此,迫切需要在胶质瘤中识别新的潜在靶点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丙戊酸具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性质,已被证实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现有研究证实,丙戊酸可通过调控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等信号通路,以及调节回复引导半胱氨酸丰富蛋白Kazal基元、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对氧磷酶2、Smad4、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等蛋白表达水平,进而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降低胶质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增加胶质瘤细胞放化疗敏感性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此外,丙戊酸还可通过抑制胶质瘤干细胞的生长和诱导胶质瘤干细胞的分化提高抗癌药物效果。总之,丙戊酸可通过多靶点作用方式抑制胶质瘤,有可能成为治疗胶质瘤的新型靶向药物。  
      关键词:丙戊酸;胶质瘤;细胞凋亡;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40
      |
      1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104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