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纸质出版日期:2017,
扫 描 看 全 文
孙欣荣, 刘志宏, 黄爱文, 等. 痤疮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17,28(20).
孙欣荣, 刘志宏, 黄爱文, 等. 痤疮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17,28(20). DOI:
DOI:
目的:了解痤疮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痤疮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痤疮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雄激素分泌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的大量繁殖、炎症损害和免疫失常及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等。痤疮的局部治疗药物中维A酸类药物与抗菌药物可联用于治疗轻、中度痤疮,其中全反式维A酸、阿达帕林与他扎罗汀是治疗轻度痤疮的首选药物,全反式维A酸常联合外用抗菌药物治疗中度痤疮,阿达帕林和克林霉素分别与过氧化苯甲酰联用、果酸参与的联合给药方案也用于治疗痤疮。口服治疗药物中维A酸类药物主要用于重度痤疮,第一代的异维A酸较第二代疗效更好,但均有致畸作用;口服抗菌药物适用于中、重度痤疮患者,多西环素与米诺环素是首选药物,米诺环素联用过氧化苯甲酰疗效好;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口服后不良反应较多,故常作为外用药;口服激素类药物中的抗雄激素类药物用于女性患者,但长期使用会引发高胰岛素血症;螺内酯有潜在的安全问题,西咪替丁抗雄激素效果较弱,不作为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常用于暴发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的治疗,使用剂量须严格控制。结论:痤疮的治疗应根据痤疮的发生原因和严重程度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增加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痤疮发病机制痤疮丙酸杆菌雄激素维A酸抗菌药物
0
浏览量
19
下载量
CSCD
关联资源
相关文章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