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6 27 13
    • 严家秀,申俊龙,沈夕坤
      2016, 27(13)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传承方法。方法:结合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特点,对当前我国中药传统炮制技术传承中的知识产权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保护和传承的方法。结果与结论:我国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具有经验性、适宜性、价值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健康价值、科学价值)等特点。当前,我国对中药炮制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制度研究滞后、外商涉足中药饮片产业导致传统炮制技术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国内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传统炮制技术外流现象严重等方面。建议形成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知识产权(包括将传统炮制文化与现代药学理论相结合、将传统炮制技术与现代科技鉴别技术融合、将传统炮制经验与现代临床理论相结合)、运用知识产权促进传承、运用政策机制促进创新式传承(包括设立中药饮片炮制加工研究机构、建立全国性的中药炮制技术人才库、组建传统炮制技术传承工作室)等,以便优化中药炮制技术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中药炮制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传承   
      213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30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梁毅,黄雪
      2016, 27(13)
      摘要:目的:降低固体制剂生产工艺中的质量风险,确保产品质量。方法:在分析固体制剂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运用质量风险管理工具(失败模式和效果评价,FMEA)对固体制剂生产工艺包含的基本操作单元中存在的质量风险进行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及风险审核,并对固体制剂生产工艺提出改进完善建议。结果与结论:在固体制剂生产工艺中,混合操作单元中的混合时间、制软材操作单元中的黏合剂用量和黏合剂加入速度以及干燥操作单元中的干燥温度均属于高风险影响因素。建议可通过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实施参数及中间体控制、进行生产工艺验证以及开展定期风险评估来改进固体制剂生产工艺,以确保产品质量。  
      关键词:生产工艺;固体制剂;质量风险管理;FMEA   
      300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10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悦,宗毛毛,尤晓敏,赵瑞,柴倩雯
      2016, 27(13)
      摘要:目的:评估我国公立医院药房改革的成效,探讨其改革路径,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方法:介绍自2000年以来我国公立医院药房改革的目标、进程、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美、英、日等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我国公立医院药房改革路径的思路。结果与结论:我国公立医院药房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推进“医药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在2009年实施新医改前,我国公立医院药房改革主要有药房托管和药管中心两种模式;2009年实施新医改后,主要包括药管中心、药房托管和医院药房社会化模式等。通过实施公立医院药房改革,尽管部分公立医院实现了形式上的医院和药房收支分离,就诊患者次均药品费用、药占比等指标均有所下降,但患者的负担并未减轻;提高诊疗收费、增设药事服务费成为弥补药品零差率损失的主要补偿途径。可见,单纯通过药房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患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参与公立医院药房托管仍难以扭转“以药补医”的现状,某些地区医院的药学服务质量为此还受到了影响。结合美、英、日等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医院只提供住院诊疗不设门诊药房、医保机构进行严格的医疗费用支付审查、医院药房与药店分离等经验,建议我国应将医院药房改革视作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行渐进式改革、建立处方多重监督机制以解决医患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强化医院药学的各项功能以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在分级转诊基础上逐步实现公立医院门诊药房的社会化改革。  
      关键词:公立医院;药房;改革;以药补医;药房托管   
      335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34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蔡娟娟,吴秋一,陈其,刘利萍
      2016, 27(13)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药品召回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以“药品召回”为关键词,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及国内32个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收集2007年4月-2015年4月有关召回药品的数量、原因、级别与方式、所属省份等基本信息,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到完整、有效的药品召回信息108个,其中国产药97个(占89.81%)、进口药11个(占10.19%);召回原因包括不符合药品标准检查项、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假药、非法添加其他成分等,其中前2项分别为37个(占34.25%)、33个(占30.56%);召回级别分为一、二、三级,总共有47个(占43.51%)注明了召回级别,其中一级召回有42个(占89.36%);召回方式包括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其中国产药中有42个(占43.3%)为主动召回,55个为责令召回(占56.7%);共涉及19个省市的药品生产企业,排前5位的分别为黑龙江(27个)、浙江(12个)、广东(10个)、上海(8个)和吉林/江苏(7个)。另外,我国药品召回还存在召回原因归类不统一、未注明召回级别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健全药品召回管理及配套制度、规范药品召回信息管理、完善药品质量公告和ADR监测与报告体系,以及建立有效的召回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评估体系、实施指南、召回药品补偿机制等措施,使我国的药品召回管理体系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关键词:药品召回;官方网站;数据分析;召回制度   
      439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17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章莹,孙国君,胡英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我国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食药检院)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为其公信力的建设与维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提炼食药检院公信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查问卷设立权重,再通过标准化数据处理,构建量化评价模型。结果与结论:构建了由政治因素、检测能力、服务质量、信息披露和监督监管5个方面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33个。各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146 7、0.320 0、0.183 3、0.233 3、0.166 7。建议各省级食药检院根据指标权重差异,有针对性地改变食药检院的公信力短板,首先应着重做好检测能力的提升,其次应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并持续提升食药检院的服务质量,加强内外部的监督。  
      关键词:公信力;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241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385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魏臻,孙骏
      2016, 27(13)
      摘要:目的:探讨黄体酮的用药安全问题。方法:对2015年的浙江黄体酮注射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后续处理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该事件反映出的临床用药及用药监管问题。结果:对该药的不良事件的快速、可控处置(15 d内)体现了监测工作在药品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中的作用,但也暴露出超说明书用药合法性问题、肌内注射用油溶液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以及信息公开不足的问题。结论:建议应立法保护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下各方权益;对以大豆油为辅料的肌内注射剂开展再评价,从风险-效益的角度全面评估该类药品的质量标准及安全性;应公开信息以利于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作用。  
      关键词:黄体酮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超说明书用药;用药监管   
      30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041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小丽,王楷扬,胡建辉,李斌,蔡永青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对小鼠氧化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和GSPE低、高剂量组(100、200 mg/kg),连续ig给药4 d,每天1次。末次给药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ip含0.2%四氯化碳(CCl4)的植物油溶液复制小鼠肝损伤模型,造模完成后各组小鼠继续ig给药3 d。观察GSPE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大体、病理和肝脏系数的影响;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检测肝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自噬相关蛋白p62的表达;检测肝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系数及血清中ALT、AST活性升高;小鼠肝组织全部出现病变(多集中于Ⅲ级);肝组织中Bcl-2、p62蛋白表达减弱,Bax蛋白表达增强,Bcl-2/Bax比值降低(P<0.05或P<0.01),PCNA蛋白表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GSPE低、高剂量组小鼠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肝细胞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病变程度减轻(多集中于Ⅰ、Ⅱ级),肝脏系数明显降低;血清中ALT、AST活性降低;肝组织中Bcl-2、p62蛋白表达增强,Bax蛋白表达减弱,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PCNA蛋白表达增强。结论:GSPE对CCl4诱导的小鼠氧化性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GSPE促进小鼠肝细胞增殖、抑制肝组织细胞凋亡和自噬作用有关。  
      关键词:葡萄籽原花青素;急性肝损伤;凋亡;自噬;增殖;小鼠   
      342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53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史辑,景海漪,黄玉秋,范亚楠,贾天柱
      2016, 27(13)
      摘要:目的:比较巴戟天及其不同炮制品对脾肾阳虚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辅料组(甘草汁,0.063 g/kg)、全鹿丸组(阳性药物,1.89 g/kg)和巴戟天、巴戟肉、盐巴戟、制巴戟组[给药剂量均为1.05 g(生药)/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ig大黄水煎液+im氢化可的松复制脾肾阳虚模型,并同时ig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15 d。测定血清中睾酮(T)、雌二醇(E2)、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水平,并计算E2/T、cAMP/cGMP比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 、T3、T4、cGMP水平降低,E2、cAMP、ACTH水平及E2/T、cAMP/cGMP比值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T水平升高,E2、cAMP、ACTH水平及cAMP/cGMP比值降低(P<0.05或P<0.01),且以盐巴戟组大鼠血清中T水平最高、E2/T比值最低,制巴戟组大鼠血清中E2、cAMP、ACTH水平及cAMP/cGMP比值最低;巴戟天组和制巴戟组大鼠血清中cGMP水平升高(P<0.01);巴戟天组、盐巴戟组和制巴戟组大鼠血清中T3水平及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T4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且以制巴戟组升高最为显著。结论:在巴戟天及其不同炮制品中,制巴戟对脾肾阳虚大鼠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关键词:巴戟天;炮制品;脾肾阳虚模型;睾酮;雌二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大鼠   
      298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03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曹喆,毛福英,刘秀,谢丽霞,赵云生,马洪文
      2016, 27(13)
      摘要:目的:对不同产地麻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建立大鼠发汗药理模型,以大鼠发汗量为检测指标,对26个不同产地麻黄的质量进行评价。每个产地麻黄样品取12只大鼠随机分为高、低剂量组(11.25、9 g/kg,剂距为1 ∶ 0.8),ig给药,以对照药材(草麻黄)的发汗生物效价为10 U/g计,按照《中国药典》生物检定统计法计算不同产地麻黄的发汗生物效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麻黄药材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含量;对26个不同产地麻黄的发汗生物效价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6个不同产地麻黄的发汗生物效价介于7.08~22.09 U/g,以甘肃古浪草麻黄发汗生物效价最高、甘肃武山中麻黄最低,草麻黄平均效价高于中麻黄;麻黄发汗生物效价的变化趋势与麻黄碱及伪麻黄碱总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相关性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6份麻黄中有17份(65.38%)发汗生物效价高于对照药材,4份(15.38%)高于9.55 U/g并与对照药材的生物效价相近。结论:所考察的26个不同产地麻黄中80%以上质量合格。  
      关键词:麻黄;发汗生物效价;麻黄碱;伪麻黄碱;含量;质量评价   
      254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14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傅丽霞,张宇佳,庄媛媛,关晶,王霞,高蕊,白金叶,侯琦,郑稳生,林明宝,张建民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妥洛特罗体内外非特异性抗炎作用。方法:设立空白对照,采用MTT比色法观察妥洛特罗对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Griess法观察妥洛特罗对脂多糖刺激原代巨噬细胞NO释放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妥洛特罗对脂多糖刺激原代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17A生成的影响;同时,设立模型组,观察妥洛特罗贴片皮肤局部给药对巴豆油诱导的耳炎模型小鼠耳肿胀度、耳肿胀抑制率的影响和对1%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迟发型过敏(DTH)模型小鼠耳肿胀度、耳肿胀抑制率、体质量和胸腺、脾脏的脏器质量指数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妥洛特罗(1×10-4~1×10-3 μmol/L)对原代巨噬细胞的增殖(半数抑制浓度为13.67×10-4 mol/L)、IL-17A的生成无明显影响,可明显抑制NO的释放(半数抑制浓度为5.45×10-4 mol/L)和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生成(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妥洛特罗贴片皮肤局部给药后耳炎模型和DTH模型小鼠的耳肿胀度明显减小(P<0.05或P<0.01)、耳肿胀抑制率增加,但体质量和胸腺、脾脏的脏器质量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妥洛特罗在体内外试验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抗炎作用。  
      关键词:妥洛特罗;贴片;体内;体外;巨噬细胞;小鼠;抗炎   
      404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15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周运生,王凤泽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蛋白激酶B抑制剂CCT128930对人骨肉瘤U2-OS细胞凋亡与自噬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U2-OS细胞,经0(空白对照,下同)、10、20 μmol/L CCT128930作用24 h后采用DNA片段末端标记法观察U2-OS细胞的凋亡情况;经0、5、10、20    μmol/L CCT128930作用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半胱氨酸氨基转移酶3(Caspase-3)、Caspase-8、Caspase-9、Caspase切割底物PARP蛋白表达及自噬相关蛋白LC3-Ⅱ/ LC3-Ⅰ比例;将质粒绿色荧光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GFP-LC3)转染U2-OS细胞,经0、5、10 μmol/L CCT128930作用24 h后采用荧光观察GFP-LC3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采用MTT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20 μmol/L氯喹、CCT128930及二者联合作用于细胞24 h后的细胞活力及Caspase-3、PARP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CCT128930作用后U2-OS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Caspase-3、Caspase-8、Caspase-9、PARP蛋白表达增强,LC3-Ⅱ/ LC3-Ⅰ比例升高(P<0.05或P<0.01),GFP-LC3融合蛋白表达增强;与氯喹联用后,使U2-OS细胞活力和Caspase-3、PARP蛋白表达均下降。结论:CCT128930可诱导U2-OS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抑制自噬可能促进CCT128930对U2-OS细胞的毒性作用。  
      关键词:蛋白激酶B;CCT128930;细胞凋亡;细胞自噬;人骨肉瘤U2-OS细胞   
      135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16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丁兰,李佩蔚,孔花青,陈宗儒,刘国安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Leukamenin E对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采用台盼蓝染色法、吉姆萨染色法、NBT还原力测定法、荧光颗粒吞噬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0(空白对照)、0.3、0.6、0.9、1.2 μmol/L的Leukamenin E及1.2 μmol/L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于HL-60细胞24、48、72、96 h后对细胞数目的影响,以及作用72 h后细胞核形态、NBT还原能力(以NBT阳性细胞率计)、细胞吞噬能力(以荧光探针P的荧光强度计)以及细胞表面抗原CD11b表达的改变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0.3~1.2 μmol/L的Leukamenin E及1.2 μmol/L 的ATRA作用48、72、96 h后HL-60细胞数目减少,且作用72 h后带状核细胞和分叶状核细胞数目增加(P<0.01),细胞NBT阳性细胞率和细胞表面CD11b 表达水平增加(P<0.01),P荧光强度增强。结论:Leukamenin E可诱导HL-60向成熟粒细胞分化,与白血病分化治疗剂ATRA具有相似的分化诱导特点。  
      关键词: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Leukamenin E;人早幼白血病HL-60细胞;分化   
      142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397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高素芳,张延红,陈红刚,李金田,杜弢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甘草开花规律,为甘草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甘草开花顺序、花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相关性、一日开花高峰期和朵花开放动态,同时测定花粉-胚珠比(P/O)以及开花不同时期的花粉生活力。结果:甘草主茎上的花序先开,开放顺序为从下至上,开至3~5个花序时侧枝上的花序开始开放,开放顺序亦为从下至上。旗瓣开缝大小与小花的散粉情况密切相关。10:00-13:00和15:00-18:00时间段是甘草的一日开花高峰期。朵花从开放至合拢约需32 h,至萎蔫约需35 h。P/O=260.46,为兼性异交。旗瓣张开2~5 mm时花粉生活力最高。结论:该研究结果可指导甘草有性杂交育种,为甘草的新品种培育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甘草;开花顺序;一日开花动态;朵花开放动态;花粉-胚珠比   
      302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41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健,李茹冰,张强,陈新,尹雁,朱晋辉,樊鸿浩,邓乐君,付岩霖,李伟达
      2016, 27(13)
      摘要:目的:观察连续静脉滴注盐酸椒苯酮胺对Beagle犬产生的长期毒性作用,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取Beagle犬30只,♀♂各半,分成5组,分别为盐酸椒苯酮胺6、12、24、48 mg/kg 4个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5%葡萄糖,24 ml/kg),静脉滴注给药,每天1次,连续30 d。检测各组犬的一般生理指标、17项血液生化指标,观察多个部位组织切片的病理变化。结果:24、48 mg/kg盐酸椒苯酮胺组有部分犬在输液完毕后出现一过性平衡或运动失调、四肢无力,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48 mg/kg盐酸椒苯酮胺组犬给药后第15、30天,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LT)与给药前比较水平升高 (P<0.05或P<0.01)。各剂量组犬其他生理指标及其余16项血浆生化指标均未观察到能表明被试药物可致毒性反应的异常改变。病理组织学检查中,24、48 mg/kg盐酸椒苯酮胺组部分犬可见注射部位肿胀,显微镜检查可见注射部位水肿和慢性炎细胞浸润。结论:盐酸椒苯酮胺对Beagle犬的无毒性反应剂量为12 mg/kg,安全剂量范围较大,该结论可作为其临床用药依据。  
      关键词:盐酸椒苯酮胺;长期毒性;Beagle犬;静脉滴注;血液生化指标   
      150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354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谷福根,马维娜,王毅,孟根达来,张艺馨,吴春芝
      2016, 27(13)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脑组织中利培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取大鼠,ig 30 mg/kg的利培酮混悬液,30 min后断头处死,分离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以盐酸小檗碱为内标,测定大鼠脑组织中利培酮的浓度。色谱条件采用色谱柱Wondasil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1 mol/L醋酸铵溶液(50 ∶ 5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25 μl。结果:利培酮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27.0 μg/ml(r=0.999 9),方法回收率为97.28%~109.10%,提取回收率为94.59%~97.48%(n=5),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5%(n=5),定量限为0.5 μg/ml。大鼠脑组织中利培酮的含量为(3.48±0.50) μg/g,RSD为14.7%(n=6)。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度高,可用于大鼠脑组织中利培酮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利培酮;大鼠;脑组织;含量测定   
      154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06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倩倩,司席席,刘丹,孙洪胜,曹广尚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灌服青连宁心胶囊后盐酸小檗碱的组织分布规律。方法:取36只大鼠ig青连宁心胶囊(4 g/kg),分别于给药后1、3、5、7、9、11 h各取6只大鼠解剖取心脏、肝、脾、肺、肾等组织,另取6只大鼠空白组织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织中盐酸小檗碱的浓度,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18,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25 ∶ 75,pH=3.17),检测波长为345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 ℃。结果:各组织中盐酸小檗碱检测线性范围均为0.404 8~404.800 0 μg/ml(r= 0.999 5~0.999 7),方法回收率为90%~102%(RSD均不大于6.49%,n=6),提取回收率为87%~101%(RSD均不大于5.45%,n=6)。给药1 h后,各组织中均能检测到盐酸小檗碱,其中以肝中浓度最高;给药3 h后,心脏中盐酸小檗碱的浓度即达到最大值;给药5 h后,肾中盐酸小檗碱浓度最高,但肝中浓度不断升高,且在给药7、9、11 h后检测浓度均最高;给药11 h后,肝中盐酸小檗碱浓度达365.263 4 μg/ml。结论:大鼠ig青连宁心胶囊后盐酸小檗碱能较快分布到各组织,其中在肝和心脏中分布较快、较多。  
      关键词:青连宁心胶囊;盐酸小檗碱;高效液相色谱法;组织分布;大鼠   
      221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09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丽娟,孙晓丽,苏海峰,段重高,周亚伟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壮骨伸筋胶囊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骨疏康颗粒组[阳性药物,3 g(生药)/kg]和壮骨伸筋胶囊低、中、高剂量组[1.4、2.7、5.4 g(生药)/kg]。除空白对照组ig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大鼠于每周一、四ig醋酸泼尼松片(4.5 mg/kg)复制骨质疏松模型,并同时于每周一至六ig相应药物,连续13周。测定大鼠股骨骨密度、骨形态计量指标[骨小梁体积百分比、骨小梁矿化率(MAR)和骨皮质矿化率(mAR)]、肾组织中肌节同源盒基因Msx-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密度、骨小梁体积百分比降低,mAR升高,肾组织中Msx-2 mRNA及其蛋白表达减弱(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骨疏康颗粒组和壮骨伸筋胶囊高剂量组大鼠骨小梁体积百分比升高、mAR降低,肾组织中Msx-2 mRNA表达增强;各给药组大鼠骨密度增加、Msx-2蛋白表达增强;中剂量组骨小梁体积百分比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骨伸筋胶囊对泼尼松致大鼠骨质疏松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肾组织中Msx-2基因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壮骨伸筋胶囊;骨质疏松;醋酸泼尼松;骨组织形态计量;肌节同源盒基因Msx-2;大鼠   
      167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07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成芳,李丽,李勇文,容明智,庞勇军,方舒萍,韦冰华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甲基阿魏酸(MFA)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的抗病毒作用。方法:将SPF级HBV转基因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拉米夫定100 mg/kg)、MFA组(100 mg/kg),每组8只;另取同种同龄非转基因BALB/c小鼠为正常对照组。除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ig等剂量蒸馏水外其余各组ig相应药物,每日1次。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7、14、21 d,以及停药3 d采集全血约0.25 ml;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清中HBV-DNA的拷贝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HBV外膜大蛋白(HBV-LP)的相对含量。结果:各组小鼠体质量及ALT、AST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MFA组小鼠给药后各时间点及停药后血清中HBV-DNA和HBV-LP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拉米夫定组小鼠给药后各时间点血清中HBV-DNA的拷贝数降低(P<0.05或P<0.01),而HBV-LP的相对含量仅在药后21 d时降低(P<0.05),停药则立即回升。结论:MFA可有效抑制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HBV-DNA和HBV-LP水平,未见明显反跳现象;对小鼠血清转氨酶和体质量未见明显影响。  
      关键词:甲基阿魏酸;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脱氧核糖核酸   
      92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21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荀蕾,卢秉久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疸清颗粒对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1组(生理盐水)、模型2组(生理盐水)、茵栀黄颗粒组(阳性药物,1.62 g/kg)和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6.48、1.62 g/kg),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ig α-荼基异硫氰酸盐复制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模型1组在造模成功后48 h处死,其余各组大鼠于造模当日开始ig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7 d。测定大鼠血清中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汁酸(TBA)]水平、3 h胆汁流量及流速、血清中脂蛋白(LP-X)浓度及肝组织中Na+-H+交换体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1组、模型2组大鼠血清中各生化指标水平均升高、LP-X浓度增加,3 h胆汁流量及流速降低,Na+-H+交换体 mRNA表达减弱,且模型1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大于模型2组(P<0.05);与模型2组比较,各给药组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疸清颗粒对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肝组织中Na+-H+交换体mRNA 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疸清颗粒;茵栀黄颗粒;肝内胆汁淤积;肝功能;Na+-H+交换体mRNA;大鼠   
      156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18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范桂强,齐善厚,庞红霞,王志杰,孙金旭,景园园
      2016, 27(13)
      摘要:目的:对红景天提取物、红景天苷的体外抗氧化作用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以抗氧化剂维生素C(VC)或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为对照,对不同质量浓度(0、10、20、30、40、50、60 mg/L)的红景天提取物、红景天苷进行了·OH基清除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H2O2清除率、油脂抗氧化及Fe3+还原能力试验,比较提取物与单体活性成分的体外抗氧化效果。结果:红景天苷、红景天提取物对·OH基、H2O2、DPPH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且红景天提取物>VC>红景天苷,三者在60 mg/L时对·OH基、H2O2、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2%、81.33%、79.51%,83.76%、72.69%、57.29%,43.70%、37.30%、28.53%;在油脂抗氧化试验中,作用大小为红景天提取物>BHT>红景天苷;还原能力试验中,相同浓度下,红景天提取物作用大于红景天苷,60 mg/L时,二者的Fe3+还原率分别为43.63%、16.18%。结论:红景天、红景天苷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作用,但红景天提取物的作用优于单体活性成分红景天苷,表明红景天提取物中的其他成分可能发挥其抗氧化的主导效果,而不仅是红景天苷。  
      关键词:红景天提取物;红景天苷;抗氧化;油脂抗氧化;Fe3+还原能力   
      254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37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高慧,于露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参芪降糖颗粒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血脂的改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给予水)和实验组(78只),实验组大鼠以高脂饮食+ip链尿佐菌素复制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取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水)、阳性对照组(罗格列酮片,0.04 mg/100 g)和参芪降糖颗粒低、中、高剂量组(0.025、0.05、0.1 g/100 g,分别记为SL、SM、SH组),ig给药,每天1次,连续30 d。测定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和血清中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减少,BUN、FBG、Fins、TC、TG水平升高,空腹C肽、HDL-C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BUN、FBG、Fins、TC、TG水平降低,空腹C肽、HDL-C水平升高;阳性对照组和SM、SH组大鼠体质量增加(P<0.05)。与SL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及SM、SH组大鼠FBG、Fins、TC、TG、LDL-C水平降低,空腹C肽水平升高;阳性对照组和SH组大鼠BUN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P<0.05)。与SM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及SH组大鼠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SH组大鼠FBG、Fins 、TC水平降低,空腹C肽水平升高(P<0.05)。结论:参芪降糖颗粒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关键词:参芪降糖颗粒;2型糖尿病;血糖;血脂;量效关系;大鼠   
      178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44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赵兴裕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二苯乙烯苷对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二苯乙烯苷低、中、高剂量组(30、60、120 mg/kg),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Feeney氏自由落体法复制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损伤1 h后ig各组小鼠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14 d。对各组小鼠损伤后3、7、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检测损伤后1 d的脑组织含水量,损伤后3 d的血浆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损伤后7 d的脑内凋亡神经元(NeuN/Caspase-3)阳性细胞量与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细胞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和IL-6、IL-10、TNF-α含量及NeuN/Caspase-3、BDNF阳性细胞量均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苯乙烯苷中、高剂量组小鼠损伤后7、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和IL-6、TNF-α含量及NeuN/Caspase-3阳性细胞量均减少(P<0.05或P<0.01),IL-10(除二苯乙烯苷中剂量组外)含量、BDNF阳性细胞量均增加(P<0.05或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二苯乙烯苷对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小鼠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炎、增加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并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  
      关键词:二苯乙烯苷;创伤性脑损伤;抗炎;抗凋亡;神经营养;小鼠   
      141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13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吴嵩,廖佑荣,谭璐,张广求
      2016, 27(13)
      摘要:目的:考察虎石灌肠颗粒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虎石灌肠颗粒药液[初始质量浓度为1 200 mg (生药)/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培养基平板法测定其最低杀菌浓度(MBC);选择4 MIC和2 MIC药液测定杀菌速度(菌液浓度均为1.5×105 CFU/ml),并绘制杀菌曲线(KCS)图。结果:虎石灌肠颗粒药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的MIC分别为18.75、150、150、75、150 mg(生药)/ml,MBC分别为37.50、150、150、75、150 mg(生药)/ml;KCS图显示,4MIC、2MIC药液对5种受试菌株均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全部杀灭所需时间分别为24、1、1、7、1 h和24、7、3、7、7 h。结论:虎石灌肠颗粒具有较强的体外抑菌作用。  
      关键词:虎石灌肠颗粒;体外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杀菌曲线   
      217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29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洪刚,高萌,张成鸿,徐静,孙艺平,徐红
      2016, 27(13)
      摘要:目的:制备青藤碱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水溶性维生素E(PLGA-TPGS)纳米粒(SPTN),研究其被人肝癌HepG2细胞摄取和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以香豆素-6(C6)为荧光标记物的SPTN(SCPTN)和青藤碱PLGA纳米粒(SPN)(SCPN),检测其粒径、Zeta电位和载药量;通过流式细胞仪研究加入不同抑制剂(叠氮化钠、蔗糖、细胞松弛素B、染料木黄酮、甲基-β-环糊精)和空白对照对SCPTN和SCPN被HepG2细胞摄取的影响;以5-氟尿嘧啶溶液(FS)为阳性对照药,采用水溶性四氮唑(WST-1)法测定10、20、40、80、160 μg/ml的SPTN、SPN、青藤碱水溶液(SS)作用于HepG2细胞24、48、72 h的生长抑制率(IR)。结果:SCPTN和SCPN的平均粒径为(192.1±2.4)、(389.3±2.2) nm,Zeta电位为(-21.5±2.6)、(-13.7±2.3) mV,青藤碱载药量为(9.3±1.7)%、(6.1±1.8)%(n=6)。与空白对照比较,叠氮化钠、蔗糖作用后HepG2细胞对SCPTN和SCPN的相对摄取率均降低(P<0.01),染料木黄酮作用后HepG2细胞对SCPTN的相对摄取率降低(P<0.05),其余无明显变化。与SS比较,SPTN、SPN作用后HepG2细胞的IR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升高,半数抑制浓度(IC50)降低(P<0.05或P<0.01);与FS比较,仅80 μg/ml SPTN作用72 h和160 μg/ml SPTN作用48、72 h后HepG2细胞的IR升高(P<0.05或P<0.01),作用72 h的IC50降低(P<0.05)。结论:成功制得SPTN,其主要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细胞,对HepG2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青藤碱;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水溶性维生素E;纳米粒;HepG2细胞;体外;摄取;生长抑制率   
      237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44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光明,弓慧杰
      2016, 27(13)
      摘要:目的:研究在高糖环境下缬沙坦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过程中骨膜蛋白(Periostin)、转录激活因子1(AP-1)的影响。方法:体外高糖环境下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缬沙坦高、中、低剂量组(10-3、  10-4、10-5 mol/L),作用48 h;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HK-2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各组HK-2细胞活力(OD值),细胞中Ⅲ型胶原含量、AP-1蛋白表达和Periostin、AP-1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HK-2细胞部分细胞间隙增大并与附近的细胞脱离接触,细胞分裂旺盛,细胞活力、Ⅲ型胶原含量、AP-1蛋白表达和Periostin、AP-1 mRNA表达均增强(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缬沙坦高、中、低剂量组细胞活力、Ⅲ型胶原含量、AP-1蛋白表达和Periostin、AP-1 mRNA表达均更低(P<0.05),其中缬沙坦中剂量组作用最明显(P<0.01)。结论:体外高糖环境下可促进HK-2细胞EMT过程;缬沙坦可通过抑制AP-1的过表达进而下调转分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Periostin蛋白表达,从而减缓EMT过程。  
      关键词:缬沙坦;肾小管上皮HK-2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骨膜蛋白;转录激活因子1   
      172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51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剑,任巍,陈玮,陶兴隆
      2016, 27(13)
      摘要:目的:完善我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合理用药审核系统,加强合理用药审核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方法:找出我院现有合理用药审核系统功能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功能改进和完善,并对功能完善前、后3个月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与结论: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医嘱”不能有效反馈或漏停,新旧医嘱、已审核与未审核医嘱、已停医嘱与正常医嘱等在系统中不能明确区分及查看等不足,在系统中增加了医嘱拒发功能以及多项筛选和查询功能。新功能的使用,使人均日审核医嘱数增加(96.5组 vs. 144.8组),日处理退费医嘱数(158.3组 vs. 47.6组)、日处理漏审医嘱数(0.32组 vs. 0组)、日处理多余打包药品医嘱数(2.1组 vs. 0组)以及日处理停医嘱拒发时间(15 min vs. 0.028 min)等降低,使医嘱审核各项操作更简便、快捷,提高了医嘱审核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了不合理医嘱的执行。  
      关键词: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合理用药审核系统;医嘱审核;功能完善   
      222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33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尚清,连玉菲,任柄楠,董占军
      2016, 27(13)
      摘要:目的:探讨有效预防药品医嘱超量致不良事件发生的方法,促进患者安全、合理使用药物。方法: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对我院1例高风险药品医嘱超量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回顾性追踪与分析;通过组建事件RCA调查小组,进行主、客观资料收集、过程再现而还原事件;运用鱼骨图工具辨识事件发生的近端原因与根本原因,进而优化相关工作流程,并有效实施。结果与结论:通过RCA发现,医院药品剂量单位管理不规范、各岗位工作人员对高危药品使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是事件最终发生的根本原因。对案例进行RCA可有效协助医院各部门找出工作流程及组织结构上存在的疏漏与风险,进而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从而规避医疗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失误。  
      关键词:医疗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法;近端原因;高危药品   
      210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26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孙玉雯,刘起华,陈弘东,刘凤麟,王菲,仝小林
      2016, 27(13)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部分先煎、后下类中药饮片及制成煮散后进行煎煮的效果,为简化传统的煎煮方法、推动中药汤剂的剂型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味先煎药(珍珠母、龟甲、鳖甲)、7味后下药(大黄、钩藤、杏仁、番泻叶、肉桂、砂仁、徐长卿)为研究对象,将其制成煮散后煎煮,对比分析其煮散与饮片传统煎煮水煎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及得膏率;另对2味挥发油含量较高的后下药砂仁与肉桂进行煮散与饮片挥发油提取率的对比研究。结果:先煎药制成煮散后,在加10倍水、煎煮1次、煎煮时间仅10 min的情况下,其水煎液的干膏率均不低于饮片传统煎煮(80 min);后下药制成煮散后,其中大黄、钩藤、杏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得膏率均是饮片传统煎煮的2倍以上,砂仁与肉桂制成煮散后60 min的挥发油提取率均大于其饮片240 min的提取率。结论:部分先煎、后下类中药饮片制成煮散后入药不但可节省药材,而且可简化煎煮程序,既方便患者使用,又节省能源。  
      关键词:煮散;饮片;先煎药;后下药;有效成分含量;得膏率   
      454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34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马亚萍,黄一平,王瑢
      2016, 27(13)
      摘要:目的:优选复方退热栓的制备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聚山梨酯80用量、羊毛脂与混合脂肪酸甘油酯质量比、制备时水浴温度及脱模时间为考察因素,以外观质量、异欧前胡素1 h体外溶出度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复方退热栓的制备工艺;对优选后制备工艺所制栓剂的pH、硬度、重量差异、融变时限及异欧前胡素的含量及体外释放度进行考察以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结果:最优制备工艺为聚山梨酯80用量1.5%、羊毛脂与混合脂肪酸甘油酯质量比1 ∶ 15、水浴温度50 ℃、脱模时间15 min;验证试验中平均综合评分为98.52(RSD=1.86%,n=3)。所制栓剂的pH为7.12,硬度为10.5~12.5 N,重量差异为1.7%~5.6%,融变时限为10~15 min,异欧前胡素的平均含量为98.93%,24 h内可释放完全。结论:优选出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所制制剂符合栓剂的质量要求。  
      关键词:复方退热栓;正交试验;异欧前胡素;制备工艺;质量控制   
      252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099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何蕾,马慧萍,李兰茹,贾正平
      2016, 27(13)
      摘要:目的:优选藏紫菀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小鼠常压密闭缺氧耐力实验筛选提取藏紫菀中总黄酮的溶剂(水、60%乙醇、95%乙醇);以浸膏得率和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提取溶剂加入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的最优水平,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提取溶剂为水时小鼠存活时间最长;最优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验证试验中总黄酮平均含量为29.70%(RSD=0.54%,n=3)、浸膏得率平均为24.58%(RSD=0.48%,n=3)。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可为藏紫菀总黄酮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藏紫菀;总黄酮;小鼠;常压密闭缺氧耐力实验;含量测定;正交试验;提取工艺   
      112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36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范孟雪,秦昆明,丁斐,黄雨婷,蔡宝昌
      2016, 27(13)
      摘要:目的:优化升麻中酚酸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回流提取时间和液料比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咖啡酸、阿魏酸、异阿魏酸含量和浸出物得率的综合评分为因变量,采用基于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面法优化升麻中酚酸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以8倍药材量的70%乙醇提取2次,每次200 min。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评分指标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偏差仅为2.20%。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方法简单、稳定可行,可为后续升麻药材的制剂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升麻;咖啡酸;阿魏酸;异阿魏酸;含量;浸出物得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提取工艺   
      125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31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马娟,陈树和,朱田密,曾心怡,向希雄
      2016, 27(13)
      摘要:目的:优化荷泽颗粒中苍术、枳实挥发油的提取及β-环糊精(β-CD)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荷泽颗粒挥发油,采用水溶液法制备挥发油β-CD包合物;以包合物收率和挥发油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法考察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水与β-CD的比例、包合温度、搅拌时间对包合工艺的影响,筛选最优工艺;采用显微镜、红外光谱及紫外光谱对所制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最优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CD比例1 ∶ 10(ml/g)、水与β-CD比例10 ∶ 1(ml/g)、包合温度30 ℃、搅拌时间3.5 h。包合物收率为73.06%,挥发油得率达96.24%(RSD≤5.43%,n=3);3项表征试验均证实挥发油已包合于β-CD内。结论:优选的荷泽颗粒中苍术、枳实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荷泽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均匀设计试验;工艺优化   
      147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42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黄青燕,吕应年,邓小云,刘明星,纪周新,刘琳琳,吴科锋,梁念慈
      2016, 27(13)
      摘要:的:制备五肽YIGSR修饰的半边旗提取物5F脂质体(YIGSR-5F-LP)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5F-LP,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磷脂胆固醇质量比、药脂质量比、超声时间及反应温度对脂质体制备工艺的影响;采用后插入法修饰载药脂质体表面,制备表面含YIGSR的5F-LP。透射电镜法观察脂质体的形态和粒径;鱼精蛋白沉淀法测定脂质体包封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脂质体中5F含量;透析法评价载药脂质体的体外释放性能。结果:优选的最优制备工艺为磷脂胆固醇质量比6 ∶ 1、药脂质量比1 ∶ 10、超声时间10 min、反应温度45 ℃。所制YIGSR-5F-LP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74.8 nm,包封率为88.9%,载药量为8.2%;其体外释放比5F溶液慢,在48 h释放完全。结论:成功制得YIGSR-5F-LP,其具有缓释特性。  
      关键词:半边旗提取物5F;脂质体;制备工艺;正交试验;包封率;粒径;体外释放度   
      414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45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丁盛,黄健,乔玉清,殷学治,王兵
      2016, 27(13)
      摘要:目的:制备他达拉非口腔膜剂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以羟丙甲纤维素E5为成膜材料,采用溶剂浇铸法制备他达拉非口腔膜剂,并以成形性、厚度、崩解时间、耐折度和抗张强度作为指标筛选辅料类型和用量。比较所制他达拉非口腔膜剂与市售片的体外溶出行为,同时考察成品在(30±2) ℃、(65±5)%湿度条件下6个月的稳定性(性状、含量及溶出度)。结果:确定他达拉非口腔膜剂的处方为0.45%他达拉非、2.5%羟丙甲纤维素E5、1.2%聚乙二醇400、1.2%甘油、0.3%甘露醇、0.045%薄荷油、加水至100 g。所制备的他达拉非口腔膜剂呈乳白色半透明,厚度为(183.5±4.2)~(190.5±5.1) μm,崩解时限为35~38 s,耐折度为11~12,抗张强度为4.273 1~4.410 5 kg/mm2,含量为99.2%~99.5%;其在0.5%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药物溶出速率快于市售片(10 min的累积溶出度为90.9% vs. 72.3%),在6个月加速条件下性状、含量和溶出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他达拉非口腔膜剂处方合理可行,质量稳定可控。  
      关键词:他达拉非;羟丙甲纤维素E5;口腔膜剂;溶出   
      516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22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郝伟亮,孟根达来,解红霞
      2016, 27(13)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开发苦豆子药材提供参考。方法:以“苦豆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Sophora  alopecuroide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阅2005-2015年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苦豆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共查阅到相关文献535篇,其中有效文献42篇。苦豆子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以及甾类、酚类等多种;该药材主要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具有重要药理作用,以抗炎、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为主。其中,化学成分研究主要以生物碱类为主。结论:苦豆子所含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较多,还需进一步研究以充分利用苦豆子的药用价值。  
      关键词:苦豆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338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02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吕畅,王红芳,阎雪莹
      2016, 27(13)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提供参考。方法: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抗肿瘤”“VEGF”“VEGFR”“Antitumor”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1971年1月-2016年1月在ScienceDirect、PubMed、Elsevier、中国知网、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查阅到相关文献200余篇,其中有效文献为34篇。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包括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重组融合蛋白VEGF-Trap如阿柏西普、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天然化合物如鼠李秦素等,该类药均通过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但应用数月后存在易产生耐药性、单一靶点治疗疗效有限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开发抑制多靶点、多通路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并综合应用放化疗、中草药及其他治疗方法及与P-gp蛋白抑制剂联合应用。  
      关键词:VEGF/VEGFR;抗肿瘤;靶点;血管生成;新药   
      273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29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尤国皎,乔逸,文爱东
      2016, 27(13)
      摘要:目的:比较4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药动学特征,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Pharmacokinetics”为关键词,组合检索2006年1月-2015年10月PubMed数据库;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动学”为关键词,组合检索2010年1月-2015年10月中国知网数据库。归纳整理所得文献后对4种TKIs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物与转运体的关系以及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综述。结果:共查阅到相关文献2 031篇,其中有效文献22篇。健康受试者口服4种TKIs后血浆浓度均在2~6 h达峰,药物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分布容积较大;药物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与细胞色素 P450(CYP)3A4或2D6酶抑制剂联用时,可增加TKIs的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外排转运体参与药物的转运,其中有一些药物自身也是转运体和代谢酶的抑制剂。结论:药师在指导临床使用TKIs时需结合此类药物的药动学特征,以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动学;转运体;药物相互作用   
      362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24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贾歌刘畅,庞晶瑶,马致洁,赵奎君
      2016, 27(13)
      摘要:目的:为雷公藤临床安全使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雷公藤”“肝毒性”“减毒研究”“Tripterygium  wilfordii”“Hepatotoxicit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阅2005年1月-2015年5月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雷公藤肝毒性研究的文献报道,并对其肝毒性化学成分、毒性机制及减毒方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98篇,其中有效文献56篇。雷公藤肝毒性是多种有毒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毒性物质为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及生物碱,毒性机制可能为免疫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中药联合配伍用药、炮制、改变剂型、结构修饰等多种方法均可降低雷公藤肝毒性。不同厂家、不同规格、不同剂型的雷公藤制剂的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含量也不相同,且其肝毒性主要与服药剂量及用药时间有关,因此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控制用量及疗程。建议在其减毒研究中应将肝损伤研究放在首位。  
      关键词:雷公藤;肝毒性;毒性成分;毒性机制;减毒研究;研究进展   
      329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27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肖斌,白娟娟,戚磊,卢立山,田向荣,殷军,苏伊新
      2016, 27(13)
      摘要:目的:为黑沙蒿的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黑沙蒿”“沙蒿” “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80年1月-2015年5月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黑沙蒿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共查阅到相关文献124篇,其中有效文献26篇。黑沙蒿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西北部,分布范围跨越了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3个自然带,防风固沙性能良好;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包括黄酮类、萜烯类、萜类、多糖类、甾醇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及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提高免疫活性、降胆固醇、降血糖、抗溃疡、抗炎等作用。结论:黑沙蒿含有较多有价值的化学成分,其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黑沙蒿;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291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40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琪,梁欣,刘洋,庞晶瑶,陈世财
      2016, 27(13)
      摘要:目的:为我国医院智能药柜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智能药柜的发展和在美国医院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我国医院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果与结论:智能药柜于20世纪80年代最先引入美国医院,作为医院药品调剂的补充方式,能切实、有效地提升病区药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服务质量。至2013年,美国约80%的医院药房配置了智能药柜,其中床位数≥600张的医院智能药柜配备率达到了91.7%。其在保障药品供应、加强用药安全和提高调剂效率等方面成效显著,包括规范病区药品的供应和管理;减少用药差错;使药师有更多时间为医师和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大幅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缩短首剂等待时间和用药医嘱执行时间,保障患者用药的及时性和安全性等。我国医院药房在自动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相对缓慢,自动化设备配置率较低,智能药柜仍以部分科室试点为主。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完善一些基础性的配套措施等。  
      关键词:智能药柜;美国;调剂模式;应用   
      2643
      |
      7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10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施燕,何志高
      2016, 27(13)
      摘要:目的:为加强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新增专业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结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根据《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复核检查工作的通知》《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的基本要求,从制度修订、试验药物管理、人员培训和质控等方面,介绍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原有专业(心血管、呼吸、口腔)基础上对新增专业(肿瘤、内分泌、妇产、耳鼻咽喉、肾病等13个)的管理情况。结果与结论: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对原有专业以及新增专业的相关操作制度、规范和标准规程等进行重新修订,对试验药物由原先的分散管理改为集中管理,为适应新形势对相关人员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加强专职和兼职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等管理方式,从整体上提高了我院临床试验质量规范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新增专业;管理;经验分享   
      208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26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丽,卜一珊,韩静
      2016, 27(13)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糖尿病患者用药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药师用药干预的效果。方法:建立糖尿病患者用药相关的认知度评估量表。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2014年1-6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用药相关的认知度评分,并据此进行用药干预,出院前再次评分。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确定患者对用药认知度的影响因素,经配对t检验方法评价临床药师用药干预前、后患者的认知度。结果: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中,病程(P=0.000)、血糖控制水平(P=0.004)和年龄(P=0.006)是患者对疾病认知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血糖控制水平(P=0.000)和病程(P=0.014)是患者对降糖药使用认知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血糖控制水平(P=0.000)和年龄(P=0.000)是患者对生活方式认知度的影响因素。经临床药师干预后,患者的各项认知度评分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01)。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建立认知度评估量表并确定糖尿病患者用药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可使用药指导更具针对性。  
      关键词:糖尿病;用药干预;认知度;影响因素;临床药师   
      160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22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