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6 27 22
    • 洪宏
      2016, 27(22)
      摘要:目的:为中药经营企业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中实施质量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介绍中药经营企业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运用质量风险管理方法,结合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工具,根据中药经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对采购、收货与验收、储存与养护、出库运输等4个关键环节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识别与控制。结果与结论:中药经营企业可针对上述4个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点,即购进渠道是否合法合规、中药验收质量如何控制、中药养护方法是否有效、运输配送是否影响商品质量来采取不同的纠偏措施。其中,采购环节应以建立合法购货渠道为基础;收货与验收环节应基于新版GSP的要求,积累中药外观性状的验收经验,保证入库药品的质量安全;储存与养护环节应有效控制温湿度,落实科学养护;出库运输环节应突出“绿色物流”,做到不污染、不变质。  
      关键词:中药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应用   
      235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484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维斌
      2016, 27(22)
      摘要:目的:探讨虚高药价的成因及相关治理策略。方法:从药品价格形成、药品流通及交易、医疗机构使用等方面系统地分析虚高药价的成因,提出治理虚高药价的总体思路和实施策略。结果与结论:定价机制不健全、药品流通环节众多、采购交易制度不完善、医疗机构的“以药补医”机制等多种因素导致了虚高药价的形成。建议治理虚高药价应从健全药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完善药品集中采购交易机制入手,同时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深化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和健全药品综合监管法律法规,以逐步完善药品价格管理制度,实现药品合理定价。  
      关键词:药品价格;虚高药价;成因;治理策略   
      476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58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正跃,王辉,陈忠社,杨樟卫
      2016, 27(22)
      摘要:目的:了解中美两国抗菌药物产品目录的差异,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方法:结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公布的国产与进口药品数据和美国FDA网站中的美国国家药品代码目录(NDC),对比分析两国抗菌药物品种数、品规数、产品数、儿童剂型以及生产企业集中度的差异。结果与结论:中美两国抗菌药物产品目录中,抗菌药物品种数分别为191、84个,品规数分别为460、1 392个,产品数分别为23 824、3 139个;儿童剂型分别为51、26个;产品数列前10位的抗菌药物生产企业的产品数分别占各自总产品数的6.29%和33.67%,表明我国抗菌药物品种数、品规数虽然较丰富,但集中度较低。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对抗菌药物的批准和生产实施严格审批和监管,同时对已上市产品进行重新遴选和评价,采用价格或市场机制,优胜劣汰。  
      关键词:抗菌药物;产品目录;品规;国家药品代码目录;美国   
      512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96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学涛,唐炜,姜英,程岚
      2016, 27(22)
      摘要:目的:建立转铁蛋白修饰长春新碱-粉防己碱脂质体中主药含量及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长春新碱含量,色谱柱为依利特C18,流动相为甲醇-15%三乙胺水溶液(70 ∶ 3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97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20 μl;采用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物,计算包封率。结果:长春新碱检测质量浓度为160~1 600 μg/ml(r=0.999 8,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0%(RSD=0.26%,n=9),精密度RSD为0.070%(n=5)。脂质体中长春新碱的平均含量为0.790 mg/ml(RSD=0.15%,n=3),平均包封率为85.94%(RSD=2.08%,n=3)。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简单快速,可用于转铁蛋白修饰长春新碱-粉防己碱脂质体中长春新碱的含量及包封率测定。  
      关键词:长春新碱;粉防己碱;转铁蛋白;脂质体;含量测定;包封率;高效液相色谱法   
      231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964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潘兴娇,张杰,路风中,丁博,周浓
      2016, 27(22)
      摘要:目的:探讨重楼属植物根茎中总皂苷、总多糖含量与根系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率及根际土壤营养成分的相关性。方法:以三峡库区的16个采样点重楼属植物及其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根系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根茎中总皂苷和总多糖的含量以及相应生长地根际土壤养分,利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三峡库区重楼属植物根系能与AMF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侵染率在85.19%~99.80%之间,侵染强度在16.55%~72.27%之间。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重楼属植物根茎中总皂苷和总多糖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土壤酸碱度适中,除全氮的平均含量为极缺水平外,其余营养成分的平均含量均属中等及以上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系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对根茎质量未见显著性影响。根茎总皂苷与有机质、速效氮呈显著负相关,根茎总皂苷、总多糖与速效磷、速效钾量和pH值呈正相关,其他土壤养分与根茎总皂苷、总多糖量间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重楼对土壤中不同营养成分具有选择性,丰富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供应有利于重楼根茎中总皂苷和总多糖的合成与积累。  
      关键词:重楼;总皂苷;总多糖;土壤养分;菌根侵染率;相关性   
      228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82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胜,张仲林,袁明勇,郑玲利,李燕,廖昌军
      2016, 27(22)
      摘要:目的:考察玉屏风散对肺气虚证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人参北芪片0.6 g(生药)/kg]和玉屏风散高、中、低剂量组[24、12、6 g(生药)/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二氧化硫+风寒综合刺激法复制肺气虚证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大鼠ig相应药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ig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3 d。给药结束后,测定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3、IL-6水平及T淋巴细胞中CD3+、CD4+、CD8+比例,观察肺、支气管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3、IL-6水平及T淋巴细胞中CD8+比例明显升高,T淋巴细胞中CD3+、CD4+比例及CD4+/CD8+比值降低(P<0.01);肺、支气管明显损伤并伴有炎症反应。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和玉屏风散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3水平明显降低;阳性组和玉屏风散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水平、T淋巴细胞中CD8+比例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中CD3+比例明显升高;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CD4+比例、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肺、支气管损伤及炎症反应程度减轻。结论:玉屏风散可增强肺气虚证模型大鼠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玉屏风散;肺气虚证;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大鼠   
      211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577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周泠,唐文台,王钢
      2016, 27(22)
      摘要:目的:研究香菇多糖(LTN)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和造模组(52只)。造模组大鼠采用2,4-二硝基氯苯丙酮和2,4-二硝基氯苯乙醇诱导UC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300 mg/kg)和LTN低、中、高剂量组(0.2、0.4、0.8 mg/kg),每组10只。各给药组大鼠ig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ig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5 d。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中CD3+、CD4+、CD8+水平和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IL-4、IL-10水平,并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BMC中CD3+、CD4+、CD8+水平和CD4+/CD8+比值以及结肠组织中IL-4、IL-10水平明显降低,结肠组织中TNF-α、IL-2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肠组织发生明显溃疡性病变(集中于Ⅱ、Ⅲ级)。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PBMC中CD3+、CD4+、CD8+水平,CD4+/CD8+比值以及结肠组织中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结肠组织中TNF-α、IL-2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肠组织炎症明显减轻、溃疡形成明显改善。结论:香菇多糖对UC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大鼠免疫功能有关。  
      关键词:香菇多糖;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功能;大鼠;机制   
      228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95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雪松,张莹,张雪岩
      2016, 27(22)
      摘要:目的:研究利托那韦对舒芬太尼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实验组ig利托那韦10 mg/kg,5 min后iv舒芬太尼2 μg/kg;对照组ig同等容量生理盐水后iv舒芬太尼2 μg/kg。分别于ig前和iv后0、0.25、0.5、1、2、3、4、6、8、10、12、14、24 h自兔耳中央动脉取血0.3 ml,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血浆中舒芬太尼的浓度,DAS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两组家兔体内舒芬太尼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对照组与实验组家兔体内舒芬太尼的药动学参数t1/2分别为(22.0±6.59)、(26.4±1.41) h,MRT0-24 h分别为(8.6±2.08)、(12.1±3.70) h,AUC0-∞分别为(16.1±5.17)、(38.1±12.95) mg·h/L;两组间MRT0-24 h、AUC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托那韦可提升舒芬太尼在家兔体内的分布,延长舒芬太尼滞留时间。  
      关键词:舒芬太尼;利托那韦;药动学;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药物相互作用;家兔   
      271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50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鹏威,苏文琴,邝少轶,刘玮
      2016, 27(22)
      摘要:目的:研究0.03%他克莫司软膏经离体裸鼠皮的透皮吸收情况,并比较国产受试制剂与进口参比制剂的差异。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试验,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测定国产受试制剂和进口参比制剂0.03%他克莫司软膏的体外透皮渗透量、渗透速率和滞后时间。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24 h体外透皮累积渗透量分别为(3 907±1 191)、(3 896±1 064) ng/cm2,渗透速率分别为186.7、182.9 ng/(cm2·h),滞后时间分别为1.95、2.00 h,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试制剂有良好的透皮性能,其在裸鼠离体皮肤的透皮吸收性能与参比制剂相当。  
      关键词:他克莫司软膏;体外透皮吸收;裸鼠;高效液体色谱-质谱法   
      538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11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兰蕊,龚小保,黄利挂,陈竹,曾雪,张保顺
      2016, 27(22)
      摘要:目的:研究黄酮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机制,比较化合物B环不同取代基(羟基、甲氧基)对大分子物质结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对槲皮素、橙皮素、甲基橙皮素3种B环取代基不同的黄酮类化合物与HSA相互作用的规律进行研究,测定并分析3种黄酮类化合物与HSA发生荧光猝灭的类型,计算相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及热力学参数等。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猝灭常数(Ksv)均呈规律性下降, 结合常数(KA)相应降低,结合位点数(n)近似等于1,热力学参数ΔH<0、     ΔS>0,B环的取代基不同对大分子物质结合有影响。结论:3种黄酮类化合物与HSA相互作用发生荧光猝灭的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结合位点数为1;3种化合物与HSA之间的作用力以静电力为主;羟基可能为黄酮类化合物与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活性基团,甲氧基与HSA的结合力小于羟基。  
      关键词:黄酮;荧光猝灭;人血清白蛋白;机制   
      25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93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邹晓华,王双虎,周云芳
      2016, 27(22)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并测定其药动学参数。方法: 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木犀草素组(舌下iv,1.34 mg/kg)和木犀草苷组(舌下iv,0.64 mg/kg),并于给药前和给药后0、15、30 min及1、2、3、4、 6、8、12、24、48 h经尾静脉取血0.5 ml制备血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测定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色谱柱为CORTECSTM UPLC® C18(100 mm×2.1 mm,1.6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1%甲酸),流速为0.4 ml/min,柱温为40 ℃,内标为槲皮苷。结果:木犀草素、木犀草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5~500 ng/ml (r=0.998 2)、10~2 500 ng/ml (r=0.993 5),定量下限分别为1、2.5 ng/ml,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0.75%~87.72%、75.40%~91.18%(n=6),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n=3)。药动学参数t1/2分别为(1.88±0.32)、 (1.57±0.08) h,CL分别为(0.77±0.18)、(0.06±0.01) L/(h·kg),AUC0-6 h分别为(189.60±40.04)、(1 093.14±187.36) ng·h/ml,AUC0-∞分别为(195.18±38.37)、(1 097.11±188.07) ng·h/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两者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  
      关键词:木犀草素;木犀草苷;血药浓度;药动学;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   
      300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49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许娇娇,杨云旭,徐蓓华,胡英
      2016, 27(22)
      摘要:目的:研究高分子质量聚乙烯亚胺(PEI25k)的甘露糖衍生物(Man-PEI25k)的纳米复合物在微针作用下的透皮性能。方法:以荧光染料水溶性羧基CdSe/ZnS量子点(QD)为模型药物,与PEI25k、Man-PEI25k溶液通过静电吸附形成PEI25k/QD和不同嫁接率(1 ∶ 3、1 ∶ 6)的Man-PEI25k/QD纳米复合物,同时以游离的QD作为对照,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针作用下QD在皮肤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中的分布情况;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微针作用下PEI25k/QD和Man-PEI25k/QD纳米复合物在皮肤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中QD的累积滞留量。结果:微针作用于在体皮肤,Man-PEI25k/QD纳米复合物在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的量明显高于PEI25k/QD纳米复合物;Man-PEI25k/QD (1 ∶ 6) 纳米复合物在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的量明显高于Man-PEI25k/QD(1 ∶ 3) 纳米复合物。体外透皮试验显示,微针能明显提高纳米复合物在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中的滞留量;微针作用48 h后,Man-PEI25k/QD纳米复合物在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的滞留量约比PEI25k/QD增加了2、1.5倍,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针可提高Man-PEI25k/QD纳米复合物在活性表皮层的透皮性能。  
      关键词:高分子质量聚乙烯亚胺的甘露糖衍生物;纳米复合物;微针;透皮给药;水溶性羧基CdSe/ZnS量子点   
      255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00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蔷薇,李强,郑筠,周亮
      2016, 27(22)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羧基麦芽糖铁重均分子质量(Mw)和分子质量分布(D)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   检测3批羧基麦芽糖铁注射液(进口)和羧基麦芽糖铁原料(自制)的Mw和D。色谱柱为TSK G4000 PWXL,流动相为0.1%叠氮化钠溶液,流速为0.5 ml/min,检测器为示差折光检测器,柱温为35 ℃,进样量为20 μl。采用GPC软件计算结果。结果: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0%(n=6);进口样品中Mw为157 667,D为1.30;自制品的Mw为162 000,D为1.42。结论: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耐用性均较好,且操作简便,可用于羧基麦芽糖铁Mw和D的检测。  
      关键词: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羧基麦芽糖铁;重均分子质量;分子质量分布   
      630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49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徐静雯,王楠
      2016, 27(22)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胃癌前病变(PLGC)模型大鼠胃黏膜P53、P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及细胞凋亡指数(AI)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维酶素片组(阳性药物,0.01 g/kg)和黄芪多糖低、高剂量组(0.5、1.0 g/kg),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复制PLGC模型。建模成功后,各给药组大鼠ig相应药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ig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8周。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P53、P65、VEGF蛋白的表达及AI,并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及各给药组大鼠胃黏膜P53、P65、VEGF蛋白表达增强(P<0.05),AI降低;胃黏膜有变薄、欠光滑、黏液减少等PLGC现象。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胃黏膜P53、P65、VEGF蛋白表达减弱、AI升高,且黄芪多糖低、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变化较维酶素片组更为明显(P<0.05);胃黏膜病理情况得到改善。与黄芪多糖低剂量组比较,黄芪多糖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P53、P65、VEGF蛋白表达减弱、AI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黄芪多糖可下调PLGC模型大鼠P53、P65、VEGF蛋白表达,降低AI,从而控制PLGC进展。  
      关键词:黄芪多糖;胃癌前病变;细胞凋亡;基因突变;大鼠   
      192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81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董宜旋,李静
      2016, 27(22)
      摘要: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抑制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和迁移及其机制。方法:取VSMCs用于试验。在验证丹参酮ⅡA抑制Hcy诱导的VSMCs增殖和迁移试验(验证试验)中,将细胞分为对照组、Hcy组    (1 000 μmol/L)及丹参酮ⅡA低、中、高剂量组(5、10、20 μg/L)。在丹参酮作用机制试验(细胞通路试验)中,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丹参酮ⅡA组(20 μg/L)、雷帕霉素组(20 nmol/L)、MHY1485组(10 μmol/L)、丹参酮ⅡA+雷帕霉素组(丹参酮ⅡA,20 μg/L+雷帕霉素,20 nmol/L)、丹参酮ⅡA+MHY1485组(丹参酮ⅡA,20 μg/L+MHY1485,10 μmol/L)。验证细胞通路P70S6K和p-P70S6K的表达时,雷帕霉素(抑制试验)与MHY1485(激动试验)分别进行试验。酶标仪测定VSMCs的增殖,细胞划痕试验、Transwell法测定VSMCs的迁移,增强化学发光法测定VSMCs中P21、P2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P70S6K和p-P70S6K的表达。结果:验证试验中,与对照组比较, Hcy组细胞24、48 h吸光度值,迁移面积和VSMCs穿透数量,MMP-2、MMP-9和p-P70S6K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21、P27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Hcy组比较,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细胞48 h,中、高剂量组24、48 h吸光度值,MMP-2水平,低、中、高剂量组细胞迁移面积和VSMCs穿透数量,MMP-9和p-P70S6K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丹参酮ⅡA中、高剂量组细胞中P21、P2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各组细胞P70S6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通路试验中,与对照组比较,丹参酮ⅡA、雷帕霉素组细胞24 、48 h吸光度值,迁移面积和VSMCs穿透数量显著降低,MHY1485组 24、48 h吸光度值显著升高(P<0.01);与丹参酮ⅡA组比较,丹参酮ⅡA+雷帕霉素组细胞24、48 h吸光度值显著降低,丹参酮ⅡA+MHY1485组细胞12、24 、48 h吸光度值,迁移面积和VSMCs穿透数量显著升高(P<0.01)。抑制试验中,与对照组比较,丹参酮ⅡA组细胞p-P70S6K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丹参酮ⅡA组比较、雷帕霉素、丹参酮ⅡA+雷帕霉素组细胞p-P70S6K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激动试验中,丹参酮ⅡA组细胞p-P70S6K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丹参酮ⅡA组比较,MHY1485、丹参酮ⅡA+MYH1485组细胞p-P70S6K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VSMCs的增殖和迁移,并通过抑制mTOR/P70S6K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丹参酮ⅡA;雷帕霉素受体/P70S6K;增殖;迁移   
      300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99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帅,王慧竹,薛健飞,钟方丽,李玲丽
      2016, 27(22)
      摘要:目的:建立栀子金花丸指纹图谱,并分析与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为栀子金花丸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Sinochrom ODS-BP C18(2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2%磷酸溶液(含3 mmol/L庚烷磺酸钠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38 ℃,进样量为10 μl。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130723版)对12批栀子金花丸液相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以黄芩苷为参照峰,对各指纹共有峰进行归属。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试验考察12批栀子金花丸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对其指纹图谱与体外抗氧化活性之间的谱-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建立了栀子金花丸指纹图谱,12批次栀子金花丸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均在0.9以上(S1、S2、S3、S12除外);标记了30个共有峰,并全部归属到各成方药材中;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批次栀子金花丸抗氧化能力存在差异;谱-效关系结果显示,13个共有峰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17个共有峰呈负相关,在已知成分中发挥抗氧化活性的成分主要集中在金银花、黄芩和大黄3味药材中。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其与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可为该药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栀子金花丸;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法;抗氧化   
      14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60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席加喜,张华君,陈晓宇
      2016, 27(22)
      摘要: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S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万古霉素(VAN)致肾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氨磷汀,1 mg/kg)和TSⅡA磺酸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15、30、60 μg/kg),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于尾iv VAN(200 mg/kg)复制肾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给药组大鼠每天ip相应药物1次,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ig生理盐水,连续10 d。测定大鼠尿中24 h蛋白量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人肾损伤因子1(KIM-1)水平,测定血清中胱抑素C(Cys C)、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肾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NO)水平,并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ys C、Scr、BUN水平,尿中24 h蛋白量和NAG、KIM-1水平以及肾组织中MDA、NO水平均明显升高,肾组织中SOD、GSH-Px水平明显降低(P<0.01);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发生肾小管浊肿、刷状缘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崩解、脱落等肾损伤病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Cys C、Scr、BUN水平,尿中24 h蛋白量和NAG、KIM-1水平,以及肾组织中MDA、NO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肾组织中SOD、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肾脏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TS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有效改善VAN所致大鼠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体内的氧化反应有关。  
      关键词:万古霉素;肾损伤;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氧化指标;保护作用;机制;大鼠   
      174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902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郭杰,尹晓刚
      2016, 27(22)
      摘要:目的:研究酸枣仁汤对老年失眠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内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艾司唑仑片,2×10-3 g/(kg·d)]和酸枣仁汤低、中、高剂量组[5、10、15 g/(kg·d)],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于颈背部ih D-半乳糖+睡眠剥夺以复制老年失眠模型,造模6周后各给药组大鼠连续ig相应药物1周,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ig生理盐水。观察大鼠逃避潜伏期、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穿过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测定大鼠脑组织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和下丘脑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降低、穿过原平台位置的次数减少,脑组织中Glu、GABA含量增加,下丘脑中IL-1β、5-HT含量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组比较,酸枣仁汤中、高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酸枣仁汤可明显增加老年失眠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且可降低脑内神经递质含量、减轻Glu、GABA参与的迟发性神经元损害。  
      关键词:酸枣仁汤;老年失眠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神经递质   
      171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80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丽,张一云,符洪,王开裕,雷玲芳,王春桃
      2016, 27(22)
      摘要:目的:研究黎药除湿祛风汤对鸡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关节炎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和除湿祛风汤高、中、低剂量组[45.9、22.95、11.48 g(生药)/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以鸡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关节炎模型。建模后,除湿祛风汤各剂量组大鼠ig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ig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给药12 d;阳性组大鼠实验1~3 d ig来氟米特4.5 mg/kg,4~12 d ig来氟米特1.8 mg/kg,每天1次。观察大鼠关节病变程度并进行评分,测定关节肿胀度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Ⅱ型胶原蛋白抗体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关节肿胀度及血清中TNF-α、IL-1β、Ⅱ型胶原蛋白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和除湿祛风汤高剂量组大鼠病理评分显著降低,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Ⅱ型胶原蛋白抗体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黎药除湿祛风汤对鸡Ⅱ型胶原蛋白诱导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黎药;除湿祛风汤;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大鼠   
      154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62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蓉,顾宝晨,龚银华,虞勋,包健安
      2016, 27(22)
      摘要:目的:探讨合理用药软件系统在我院门诊处方调配中的应用。方法:介绍合理用药软件系统(包括临床用药决策支持软件、发药软件、药品管理软件)在我院门诊处方开具(事前预警)、处方调配(事中干预)、处方点评(事后监管)中的应用情况。通过收集我院使用合理用药软件系统后门诊处方审查及干预等情况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借助合理用药软件系统,实现了对处方用药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科学、方便、快捷的监控与管理;我院2015年1-5月共监测门诊处方721 507份,系统警示拦截的处方占0.17‰,系统审核提示药师审核的处方占23.25%,处方合格率均在99.96%以上;经药师干预后,各种不合理类型处方数均有明显下降(P<0.01)。建议药师在充分应用信息化系统的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以对其不断优化改进,从而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合理用药软件系统;门诊;处方调配;处方点评   
      275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92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邬蓉,徐德铎,李志文,陶霞,陈万生
      2016, 27(22)
      摘要:目的:介绍我院门诊药房进行现代化药品物流与调剂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为现代化门诊药房的建设提供借鉴。方法:通过二级库的设立和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化药品存储系统的建立完成了药品物流体系的建设;通过对不同功能的自动发药机进行合理组合以实行不同模式相结合的调配方式、自动化药房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自动化药房系统故障应急预案的制订完成了药品调剂体系的建设;通过比较各系统应用前、后的相关指标对我院药品物流与调剂体系建设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借助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可实现药品采购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计算,采购频次和工作用时分别减少了50%和75%,采购计划的准确率提升了12.5%;借助电子化药品存储系统,可实现药品的位置和数量的实时获取,使补药和盘点的时间分别减少了67%和58%,手工调配处方的时间缩短了68%,人工调配的内差发生率降低了76.7%;在新的药品调剂体系下,处方能够实现自动智能分配,处方处理的自动化率达到了72.7%,患者平均取药等候时间控制在10 min以下。结论:我院建设的现代化药品物流与调剂体系,提高了药师的工作效率和药学服务质量,为实现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门诊药房;药品物流;药品调剂;体系建设;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化药品存储系统;自动化药房管理系统   
      198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72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吴颖坤,张健,沈烽,刘艳
      2016, 27(22)
      摘要:目的:提高药品周转率和药库工作效率,降低药品库存成本。方法:在对我院药品进行ABC分类法的基础上,改进原有医院信息系统中的药品采购管理模块。通过在模块中增设采购比例系数,实现系统自动生成科学、精确、合理的药品采购计划;通过增加分类筛选功能,结合配送方式以及药品属性分类结果,实现药品分类采购;通过对改进前、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改进效果。结果:与改进前比较,改进后我院药品月平均库存金额下降6.44%,周转率提高47.13%(由4.18%升至6.15%),每次采购计划制订时间下降75.00%(由8 h下降为2 h)。结论:药品采购管理模块经改进后,有效减少了药品库存量,提高了药品周转率和药库工作效率。  
      关键词:药品采购管理模块;药品采购计划;信息化管理;药品分类;周转率;库存金额   
      234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79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敬毅,刘秀平,徐明,孙兆勇
      2016, 27(22)
      摘要:目的:探讨《美国医疗卫生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JCI标准)在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的应用实践。方法:对JCI用于PIVAS管理设计、工作及医嘱时间安排、人员管理、输液质量或故障管理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总结PIVAS设计理念及管理模式。结果:JCI标准引入后,我院PIVAS从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设计、净化系统与物流划分设计、信息系统设计等方面加以改进;工作时间以工作量、工作流程和临床科室的实际需要进行安排;医嘱改进为每小时1批次,全天24批次,按时间点送达临床科室;PIVAS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工作实现量化并实行绩效考核。结果显示,药品调配流程得以优化,信息化管理职责明确,成品输液质量得以保障;每月对工作差错分析总结,工作差错由JCI标准引入前(2013年)的562例减少为引入后(2014年)的264例,年度差错率降幅达到112.87%。结论:JCI标准对于推动PIVAS的管理,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合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JCI标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规范化管理   
      432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60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何彩婷,廖丽文,高翔
      2016, 27(22)
      摘要:目的:改善自动包药机的管理,提高药品调剂管理质量。方法:应用“木桶定律”中的短板效应分析我院自动包药机在软件、硬件及管理上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评价改进后效果。结果与结论:针对包药机软件功能的不足,增设了可自动导出包括加药拆零信息报表、显示重复医嘱信息报表等更多报表类型和项目的功能模块;针对硬件方面的频繁停机进行了调整药盒高度和使用备用药槽等改进措施;针对管理缺陷导致的包药机账物不符进行了固定人员岗位、规范加药信息录入工作模式等改进措施。与改进前比较,改进后摆药过程中停机次数由13.8次/d减少至2.3次/d(减少83.3%),停机时间由97.4 min/d缩短至9.6 min/d(缩短90.14%),分包速率由14.3包/min提高至23.33包/min(提高62.9%);药品库存管理更加规范。应用“木桶定律”对包药机进行改进,提高了药品调剂管理质量。  
      关键词:自动包药机;木桶定律;软件;硬件;调剂管理   
      20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61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陶闰红,于春艳,梁胜男
      2016, 27(22)
      摘要:目的:制备盐酸文拉法辛亲水/蜡质骨架缓释片,考察其释药特性。方法:以山嵛酸甘油酯作为蜡质骨架、羟丙甲纤维素(HPMC)作为亲水凝胶骨架,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辅料种类及用量;以4、8、24 h的累积释放量与理想值偏差之和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HPMC黏度、HPMC K15M用量和山嵛酸甘油酯用量,并通过不同方程拟合释放曲线。结果:最优处方为盐酸文拉法辛8.5 kg,HPMC K15M 15 kg,山嵛酸甘油酯26 kg,硬脂酸镁0.5 kg;所制骨架缓释片4、8、24 h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34.3%、63.9%、99.2%;体外释药符合一级释药特征,以骨架溶蚀机制为主。结论:成功制得缓释效果良好的盐酸文拉法辛亲水/蜡质骨架缓释片。  
      关键词:盐酸文拉法辛;亲水/蜡质骨架缓释片;羟丙甲纤维素;山嵛酸甘油酯   
      213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67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陈雪,曲炳楠,曹赢,杨玉赫,郭玉岩,李永吉,王锐
      2016, 27(22)
      摘要:目的:优化青藤外敷贴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以加热搅拌时间(A,h)、加热温度(B,℃)和各组分(软化剂、空白基质和青藤碱)加入顺序(C)为影响因素,设计正交试验优化青藤外敷贴的制备工艺并进行验证;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含量。结果:青藤外敷贴的最优制备工艺为先加入空白基质与青藤碱,再加入软化剂,80 ℃加热搅拌1 h;验证试验中3批样品综合评分的RSD=2.09%(n=3),药物含量平均值为6.7 mg/g,符合不低于6.0 mg/g的质量要求。结论:优化的青藤外敷贴制备工艺设计合理、稳定、可行,所制敷贴黏附性较好、药物含量合格。  
      关键词:青藤外敷贴;制备工艺;黏附力指标;正交试验;青藤碱;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170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781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硕晔,王乐,刘娜,王贯宇,潘梦宇,胡元森
      2016, 27(22)
      摘要:目的:制备辅酶Q10长循环脂质体,建立含量与包封率测定方法,并将其制成冻干制剂以提高稳定性。方法:以薄膜分散法制备辅酶Q10长循环脂质体。检测所制脂质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鱼精蛋白沉淀法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物,计算包封率。将辅酶Q10长循环脂质体制成冻干制剂,检测其冻干0、30、90 d后药物含量与包封率变化。结果:所制备的辅酶Q10长循环脂质体大小均匀,粒径约为(166.0±5.3) nm,Zeta电位约为(-22.2±1.4) mV,3批样品中辅酶Q10的平均含量(占标示量的百分含量)为98.2%(RSD=2.8%),平均包封率为93.2%(RSD=4.6%);与冻干0 d比较,冻干90 d后辅酶Q10长循环脂质体冻干制剂的含量与包封率无明显变化。结论:成功制得含量和包封率均较高的辅酶Q10长循环脂质体和能冻干保存90 d的冻干制剂。  
      关键词:辅酶Q10;长循环脂质体;冻干制剂;鱼精蛋白沉淀法;质量评价;冷冻干燥   
      231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77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凯,李收,金凯,赵晶,郝吉福
      2016, 27(22)
      摘要:目的:优化吲哚美辛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方法:以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山嵛酸甘油酯为油相、泊洛沙姆188和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为乳化剂,以浊度、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中油相用量、乳化剂-油相比例、药物-油相比例。采用扫描电镜、差示扫描热分析(DSC)表征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理化性质。结果:最优处方的油相用量为0.91%,乳化剂-油相比例为1 ∶ 1,药物-油相比例为1 ∶ 5;所制吲哚美辛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浊度为1 025~1 030 NTU,包封率为98.94%~99.08%,载药量为2.43%~2.46%,粒径为181.5~182.3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340~0.341(n=3);DSC结果显示吲哚美辛不是以结晶状态存在于固体脂质纳米粒中。结论:成功筛选出最优处方,制得吲哚美辛固体脂质纳米粒。  
      关键词:吲哚美辛;固体脂质纳米粒;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   
      138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65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马晓星,韩翠艳,刘畅,朱丹,隋小宇,袁橙,黄海涛
      2016, 27(22)
      摘要:目的:制备葛根素聚合物胶束并建立其包封率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葛根素聚合物胶束;以离心-微孔滤膜法分离胶束和游离药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聚合物胶束包封率,色谱柱为 Diamonsil C18(2),流动相为1%柠檬酸溶液-甲醇(65 ∶ 35),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为室温。结果:制备的聚合物胶束形态为规则的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54.12 nm,多分散系数为0.122,Zeta电位为-13.60 mV;葛根素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2~10 μg/ml(R2=0.999 4),方法回收率平均值为99.2%(RSD=0.9%,n=3),游离药物回收率为95.3%(RSD=1.7%,n=3);葛根素胶束平均包封率为(35.5±2.12)%、载药量为(0.3±0.07)%(n=3)。结论:薄膜分散法适用于制备葛根素聚合物胶束;所建立的葛根素含量及其包封率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  
      关键词:葛根素聚合物胶束;薄膜分散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心-微孔滤膜法;包封率   
      435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63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樊莲莲,杨青青,徐翰林,张培雯,苏文成,黄亚,陈宏
      2016, 27(22)
      摘要:目的:制备左氧氟沙星和曲安奈德双载药眼用凝胶。方法:以盐酸左氧氟沙星和醋酸曲安奈德为主药、卡波姆940P为凝胶基质、羟丙甲纤维素(HPMC K4M)为增黏剂,制备左氧氟沙星和曲安奈德双载药眼用凝胶。以凝胶的溶散时间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处方中卡波姆940P和HPMC K4M的浓度;测定所制双载药眼用凝胶的溶散时间、黏度和2种主药的含量。结果:双载药眼用凝胶处方中卡波姆940P的浓度为0.4%、HPMC K4M的浓度为1.2%。所制双载药眼用凝胶的溶散时间不低于24 h,黏度为1 142.67 Pa·s;盐酸左氧氟沙星含量占标示量的97.3%(RSD=0.84%,n=3),醋酸曲安奈德含量占标示量的92.97%(RSD=1.32%,n=3)。结论:成功制得左氧氟沙星和曲安奈德双载药眼用凝胶。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曲安奈德;眼用凝胶   
      248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84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洛临,吴小斌,周蓉,张建军,袁柳萍
      2016, 27(22)
      摘要:目的:优化复方芪麻胶囊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药效实验法,以大鼠血压降低值为指标,筛选样品制备工艺(A工艺为药材全煎;B工艺为天麻细粉与其余煎煮后药材混合);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以黄芪甲苷含量、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和固形物质量为指标,以加水倍数、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因素优化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药效实验表明B工艺样品降压作用更优;该工艺中其余药材的最优提取工艺为药材每次加12倍量水煎煮1.5 h,共煎煮3次;验证试验显示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平均提取率分别为64.02%、51.97%,平均固形物质量为5.69 g(RSD≤1.92%,n=3)。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复方芪麻胶囊;降压作用;提取工艺;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正交试验   
      343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741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艳丽,王艳杰,博·格日勒图
      2016, 27(22)
      摘要:目的:研究胡椒酸乙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方法:采用溶剂熔融法。选择聚乙二醇6000(PEG-6000)为载体,考察不同药载质量比(1 ∶ 1、1 ∶ 5、1 ∶ 7、1 ∶ 10、1 ∶ 15、1 ∶ 18、1 ∶ 20)对胡椒酸乙酯固体分散体溶出度的影响;考察胡椒酸乙酯原料药在85 ℃时的稳定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胡椒酸乙酯在固体分散体中的存在状态。结果:胡椒酸乙酯与PEG-6000药载质量比为 1 ∶ 15时胡椒酸乙酯的溶出度显著提高,且在85 ℃制备条件下稳定;胡椒酸乙酯PEG-6000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无定形或分子形式存在。结论:胡椒酸乙酯与PEG-6000(1 ∶ 15)混合制备固体分散体可显著提高药物溶出度,且在85 ℃条件下稳定。本研究为胡椒酸乙酯制剂制备工艺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胡椒酸乙酯;固体分散体;聚乙二醇6000;溶出度   
      201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76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季可非,刘宏,郭敏,熊康萍,周萌萌,郭偲
      2016, 27(22)
      摘要:目的:优化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处方,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PEG-PLGA)为基质,以甘露醇为黏度调节剂,制备甲氨蝶呤温敏凝胶。以胶凝温度与35 ℃偏差的绝对值为指标,以PLGA-PEG-PLGA、甲氨蝶呤及甘露醇的浓度为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采用透析袋法考察甲氨蝶呤温敏凝胶和甲氨蝶呤溶液的体外累积释放度。结果:最优处方为PLGA-PEG-PLGA浓度20%、甲氨蝶呤0.10%、甘露醇0.10%。所制备的3批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胶凝温度分别为35.1、35.0、35.0 ℃,平均载药率均达90%以上,12 d的累积释放度达90%以上(r=3),而甲氨蝶呤溶液240 h时已基本释放完全。结论:成功制得具有缓释作用的甲氨蝶呤温敏凝胶,且工艺简单可行。  
      关键词: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甲氨蝶呤;温敏凝胶;正交设计试验;体外释药   
      241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648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牛晓静,张辉,刘晓龙,张文鑫,段晓颖
      2016, 27(22)
      摘要:目的:优化参芪益气胶囊的水提工艺。方法:以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淫羊藿苷和岩白菜素提取率等为指标进行综合评分,以加水倍数、煎煮次数、煎煮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参芪益气胶囊中药材的水提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 h;验证试验中3批样品提取后的综合评分分别为98.95、99.71、99.98(RSD<2%,n=3)。结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正交试验法优化的参芪益气胶囊的水提工艺稳定、科学、合理。  
      关键词:参芪益气胶囊;提取工艺;正交试验;多指标综合评分   
      14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71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楠楠,朱志军,蒋亚超,邓浩,高松,李莹丽
      2016, 27(22)
      摘要:目的:优化五味子多糖的酶提工艺。方法: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以溶液pH、酶用量、提取温度为响应因子,以五味子多糖的提取率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5水平星点设计进行试验;同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优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酶提溶液pH 5.7、酶用量1.3%、提取温度53 ℃;验证试验中五味子多糖的提取率为14.30%(RSD=1.84%,n=6)。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简便、合理、稳定,可用于五味子多糖的提取。  
      关键词:五味子多糖;酶法提取;星点设计-响应面法   
      138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69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燕,赵利刚,王慧丽,郑丽娜,阚淑月
      2016, 27(22)
      摘要:目的:优化柏薏灌肠液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以盐酸小檗碱、阿魏酸和干膏率的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考察加水量和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同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第1次加11倍水煎煮70 min,第2次加5倍水煎煮30 min。验证试验中第1次提取的OD值为0.940 0,与预测值偏差-2.07%;第2次提取的OD值为0.851 8,与预测值偏差-2.41%。结论:柏薏灌肠液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柏薏灌肠液;星点设计-响应面法;盐酸小檗碱;阿魏酸;干膏率   
      230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73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卢芳,于卉,张宁,高鑫,李自辉,董婉茹,赵洪伟,刘树民
      2016, 27(22)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玄参提供参考。方法:以“玄参”“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Radix Scrophulariae”“Cadiovascular”“Myocardial”“Pharmacologic action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2015年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玄参保护心血管系统的文献,并加以整理和分析。结果与结论:共查阅到相关文献124篇,其中有效文献34篇。玄参的心血管药理作用主要有降血压、舒张血管、扩张冠状动脉、抗脑缺血损伤、增强纤维蛋白溶解与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心室重构与心室肥厚、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等作用。玄参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与玄参性“微寒”有一定的联系。玄参改善心室重构、抗炎作用更为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  
      关键词:玄参;心血管系统;心室重构;药理作用   
      278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89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怀民,傅秀慧,郑海洲
      2016, 27(22)
      摘要:目的:为深入研究中药的抗糖尿病作用和开发降糖新药提供思路。方法:以“中药活性成分”“糖尿病”“胰岛素抵抗”“Chinese herb”“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harmacological action” “Diabetes mellitus”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2010-2015年在PubMed、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文献,归纳总结中药活性成分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共查阅到相关文献476篇,其中有效文献36篇。中药药效物质成分复杂,往往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治疗作用,具有降低血糖和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因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分离提取传统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深入研究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改造优化药效结构,可为研发安全、有效的降糖新药提供思路。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药活性成分;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   
      154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88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俊平,吴春芝,岳文,刘红在,谷福根
      2016, 27(22)
      摘要:目的:为开展小檗碱的临床新应用及新剂型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小檗碱”“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制剂研究”“Berberine”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2010年1月-2015年9月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就该药物临床新用途以及新剂型研究进行系统介绍。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16篇,其中有效文献44篇。小檗碱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脂肪肝、膀胱癌、前列腺癌、高脂血症、高血压合并痛风、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消化性溃疡、心律失常等疾病方面有着新的应用;另外有囊泡、乳剂、自乳化给药系统、微球、微囊、微丸、纳米粒、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滴丸、脂质体、环糊精包合物、胃内漂浮片、口腔崩解片、缓控释片、结肠定位片、眼用与鼻用凝胶、散剂等新剂型的研究。结论:尽管对小檗碱的临床新用途进行了较多探索,但临床实际应用还较少,对于新剂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关键词:小檗碱;临床应用;新制剂;研究进展   
      259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83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肖宁,王家伟
      2016, 27(22)
      摘要:目的:将互联网大数据与国内外慢病管理的先进经验巧妙结合,为药师创新慢病管理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外慢病管理的先进观点为参考,结合本国国情,从药师角度探索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慢病管理最新策略。结果: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引发了药师对新型慢病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药师将依托大数据平台创建慢病患者用药安全管理中心,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药学服务,包括主动、时效性强的用药干预,个体化的药学服务,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无时空限制的用药宣教以及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结论:药师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慢病管理模式,降低了患者的用药风险,促进了合理用药进程,同时也开启了我国“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理念和药师职能转变的新纪元。  
      关键词:慢病管理;互联网大数据;药学服务;个体化治疗   
      246
      |
      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89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洪亮,李璠,曹人元,范雅婷
      2016, 27(22)
      摘要:目的:为完善我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推进《执业药师法》立法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我国执业药师制度的实施现状,结合我国执业助理医师制度和美国药房技术人员资格制度的实施经验,阐述我国增设执业助理药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与结论:当前我国执业药师数量短缺、资格准入门槛较低、初级(助理级)药学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缺乏规范、《执业药师法》缺位,有必要借鉴我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制度和美国药房技术员资格制度的实际做法,增设执业助理药师。建议从明确执业助理药师的定义和工作职责、确定考试认定范围和资格准入条件等方面入手,由此推进《执业药师法》立法。  
      关键词:执业药师;执业助理药师;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24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87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黄昕,黄花红
      2016, 27(22)
      摘要:目的:为破除药师“双轨制”和完善我国的药师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我国21年来关于药师的法规规章,了解执业药师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结果与结论:我国药师管理法规体系不完善、不协调导致药师认定的“双轨制”长期存在,执业药师注册率低、区域分布不均衡,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与卫生系统药师考试报考条件不协调,药学教育与药师培养不匹配,药师的社会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建议尽快制订《执业药师条例》,建立全国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统一、规范的执业资格认定与职称评审制度,推进执业药师分类注册与考试制度改革,深化药学教育与执业药师培养体制改革,合理有序、多措并举引导执业药师配备,加强对执业药师及其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此推动国家执业药师资格制度与卫生专业技术药师任职资格制度并轨。  
      关键词:执业药师;双轨制;实施现状;改革策略   
      332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5761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