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6 27 5
    • 伍红艳,汤 磊
      2016, 27(5)
      摘要:目的:从全社会角度评价银丹心泰滴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济性。方法:在各大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文献中选择与银丹心泰滴丸有关的治疗方案及其对照方案,并从文献中获取治疗方案的成本和临床效果数据。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获取居民对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药物的支付意愿,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将临床效果信息转换为治疗效益,最后采用净效益值和增量净效益值两个指标来评价方案的经济性。结果与结论:当银丹心泰滴丸单独使用时,其净效益>0,具有经济性,且以56 d为疗程的治疗方案优于以28 d为疗程的治疗方案;当银丹心泰滴丸联合硝酸甘油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辛伐他汀分散片等药品使用时,其增量净效益大于对照方案,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关键词:银丹心泰滴丸;冠心病心绞痛;成本-效益分析;条件价值评估法;净效益值;增量净效益值   
      42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60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乔 媛,储秋萍
      2016, 27(5)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达莫、阿加曲班和奥扎格雷钠分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法,将64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按不同用药方案分为A组(银杏达莫+依达拉奉)22例、B组(阿加曲班+依达拉奉)19例、C组(奥扎格雷钠+依达拉奉)23例,治疗7~14 d后观察各组方案的疗效;并计算治疗成本,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法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3组方案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成本分别为8 746.36、10 770.64、    8 264.67元;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最小成本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奥扎格雷钠+依达拉奉的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较为经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银杏达莫;阿加曲班;奥扎格雷钠;联合用药;最小成本分析法   
      224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63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建青,刘丽萍,杨琍琦
      2016, 27(5)
      摘要:目的:为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销售金额、限定日剂量(DDD)、日均费用(DDC)、用药频度(DDDs)等客观指标,对我院2010-2014年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我院2010-2014年,抗菌药物销售总金额占药品总金额的比例均保持在30%以下,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2010年的27.35%下降至2014年的14.70%。在各类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的销售金额占比及DDDs均最高,但销售金额占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10年的44.05%下降至2014年的30.49%,DDDs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11.00×104上升至2014年的14.22×104;其中,第二代头孢菌素销售金额及DDDs连续5年均最高。各年度头孢替安销售金额均排名第1;2010-2011年头孢丙烯DDDs排名第1,2012-2014年则为头孢替安。2010-2011年头孢匹罗DDC最高,2012-2014年则为头孢孟多,说明该药价格高。各年度头孢丙烯、头孢呋辛的序号比均>1,说明该药价格较便宜,使用率较高;大多数药物的序号比接近1。结论: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日益趋于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和监管。  
      关键词: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用药频度;用药分析   
      19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86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董卫华,唐军杰,谢娴婷,尤海生,王岩,董亚琳
      2016, 27(5)
      摘要:目的:为正确制订抗真菌治疗策略,促进抗真菌药物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138例使用抗真菌药物的血液病患者,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8例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确诊3例(均为念珠菌感染),临床诊断6例,拟诊12例,未确定117例;真菌培养、真菌涂片镜检、(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15.3%、9.4%、6.4%和23.4%;共使用6种抗真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伏立康唑,其后依次为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62.3%的患者单用1种抗真菌药物,15.9%的患者使用2种及以上抗真菌药物;平均用药疗程20.5 d(1~125 d);不合理用药表现为药物选择不恰当、给药剂量不合理、更换抗真菌药物依据不足。结论:该院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基本符合指南要求,但仍存在抗真菌药物治疗疗程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病;抗真菌药物;血液病;合理用药   
      230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700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吕小群,张军
      2016, 27(5)
      摘要: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麻醉药品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获取我院2012-2014年住院患者麻醉药品的使用数据,对药品消耗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序号比(B/A)、日均费用(DDC)及各科室使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硫酸可待因片的使用数量和消耗量均居前3位。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剂(8.4 mg)的销售金额均稳居前3位。芬太尼透皮贴剂(8.4 mg)和硫酸吗啡缓释片的DDDs均居前3位;注射剂型的盐酸吗啡注射液、盐酸布桂嗪注射液和盐酸哌替啶注射液DDDs居后3位。2012年硫酸吗啡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剂(8.4 mg)、2014年盐酸羟考酮缓释片、2013及2014年芬太尼透皮贴剂(2.5 mg)的B/A值均=1,同步性较好,其余均有偏倚。各麻醉药品3年的DDC保持稳定,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DDC居于首位,芬太尼透皮贴剂(8.4 mg)次之。全院19个科室使用了麻醉药品,但主要集中在肿瘤科和普外科。在肿瘤科,口服剂型的消耗量占88%以上,金额占比达52%以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剂型。结论:我院麻醉药品品种、剂型齐全,能满足临床需求,且其应用基本合理。肿瘤科麻醉药品的使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麻醉药品;癌痛;用药频度;使用分析;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   
      182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7001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朱樱,叶倩倩,王萍,阎敏,尹桃
      2016, 27(5)
      摘要: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2011-2014年护肝药物的使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金额排序法、用药频度(DDDs)分析法对该院2011-2014年护肝药物的DDDs、日均费用(DDC)等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该院2011-2014年护肝药物注射剂销售金额及DDDs呈逐年增加趋势,口服剂型则逐年减少。2011-2014年各药品DDC排序基本一致,促进能量代谢类药物DDC较高且DDDs排序较靠前,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注射用腺苷蛋氨酸连续4年一直居前2位。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和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价格较便宜,但DDDs偏高。除了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外,其余各种护肝药物的药物利用指数(DUI)前3年之间相差不大,2014年有一定波动,DUI>1和DUI<1的护肝药物占大部分。2011-2014年,相比前一年,后一年的销售金额排序/DDDs排序的序号比接近1的药品明显减少,且逐年减少。结论:该院护肝药物存在注射剂使用过于频繁、促进能量代谢类药物过度用药的情况。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和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药费可接受水平高,可以作为临床首选,但不可过量使用。  
      关键词:护肝药物;合理用药;药物利用指数;用药频度;日均费用   
      254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886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文萍,刘绪林
      2016, 27(5)
      摘要:目的:为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郑州人民医院临床科室2014年1-12月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的品种、科室分布、用药目的、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药物利用指数(DUI)等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我院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医嘱总共28 981张,共使用16种麻醉药品和1种第一类精神药品,其中麻醉药品主要是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7 816张)和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5 104张),第一类精神药品是盐酸氯胺酮注射液(190张)。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主要在麻醉科、疼痛科和肿瘤内科使用。主要用药目的为术中麻醉、癌痛和术后镇痛。DDDs列前3位的药品为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0.1 mg)和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结论:该院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合理,临床医师能够掌握相应药品的适应证,符合该类药品的用药原则,并能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合理用药。  
      关键词: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用药分析;合理用药;药物利用指数   
      23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93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翁蒋丽,赵卫国,劳国琴
      2016, 27(5)
      摘要: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抗乙肝病毒(HB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2014年抗HBV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序号比(B/A)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该院2010-2014年抗HBV药物销售总金额由569.82万元逐年上升至2 011.56万元,其中恩替卡韦增长最为明显,年均增长率(AARG)为76.37%,普通干扰素金额逐年下降,AARG为-20.30%。除普通干扰素的DDDs逐年下降外,其余各类抗HBV药物的DDDs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恩替卡韦增幅最为明显,2010-2014年,增长率为1 366.30%。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普通干扰素B/A值连续5年均处于等于1或接近1的水平,用药人数与销售金额同步性较好。结论:核苷(酸)类似物已经成为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方法,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抗乙肝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用药分析   
      228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988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白万军,宋浩静,孙晓利,安静,赫立恩,邱志宏,马杰,郭彩会,董占军
      2016, 27(5)
      摘要:目的:比较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与微粒子酶联免疫(MEIA)法测定人血浆中地高辛浓度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LC-MS/MS法与MEIA法对质控样品及50例患者血浆样品中的地高辛浓度进行检测,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质控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血浆样品检测结果显示,MEIA法检测结果明显高于LC-MS/MS法,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EIA法检测结果与临床实际情况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LC-MS/MS法更适于临床地高辛血药浓度的检测。  
      关键词:地高辛;微粒子酶联免疫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血药浓度   
      533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492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赵静,马艳丽,宁美英,张仲,杨继章
      2016, 27(5)
      摘要:目的:研究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与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的关系,为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计算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2014年大肠埃希菌每季度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相应的抗菌药物DDDs,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2014年出现了耐药,耐药率由0分别上升至8.8%、9.4%,同时二者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有极显著性相关关系,且呈正相关(r分别为0.915、0.793,P<0.01)。此外,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07,P<0.01),头孢他啶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672,P<0.05),其他7种抗菌药物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某些抗菌药物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管理。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抗菌药物;相关性   
      232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98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梅升辉,罗旭颖,李倩,杨莉,赵志刚,朱乐亭,石广志
      2016, 27(5)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替加环素(TGC)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以d9-TGC为内标,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流动相为水(含0.05%三氟乙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6 ml/min,柱温为40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586.3→513.2(TGC)、m/z 595.3→514.3(内标)。结果:TGC血药浓度在25~2 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定量下限为25 ng/ml;日内、日间RSD为3.15%~7.23%,相对偏差(RE)为-4.53%~10.48%;血浆样品在经历3次冻融循环、室温和自动进样器中各放置24 h、冷冻放置42 d等条件下均稳定,RSD<15%。临床检测1例泛耐药菌感染患者体内TGC血药浓度为0~438.0 ng/ml(给药后0~12 h)。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专属性强,可用于临床TGC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替加环素;血药浓度;临床应用   
      284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48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跃林
      2016, 27(5)
      摘要:目的:考察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与阿昔洛韦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在5、25、35 ℃避光和光照条件下8h内配伍液中两药的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前后外观、性状、pH及不溶性微粒(24 h内)的变化。结果:在避光条件下,8 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均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配伍液中单磷酸阿糖腺苷与阿昔洛韦的百分含量均在99%以上(相对于0 h);在光照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放置时间的延长,配伍液中单磷酸阿糖腺苷的含量没有明显下降,而阿昔洛韦的含量下降较明显(4 h及以后),配伍液pH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不溶性微粒则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与阿昔洛韦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后,8 h内于避光条件下可稳定共存。为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建议临床最好在单磷酸阿糖腺苷与阿昔洛韦配伍后的4 h内用完,且尽量避光。  
      关键词:单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配伍稳定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755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65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冯仕银,雍小兰,黄娟,杜晓琳,李楠,王蓝天
      2016, 27(5)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及尿液中缬沙坦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酸化后用乙醚提取浓度后进行分析;尿液样品直接稀释进样,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色谱柱为Aglient ZORBAX SB-C18,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缬沙坦定量分析的离子对为m/z 436.4→253.2, 定性分析离子对为m/z 436.4→291.3; 内标氯沙坦定量分析的离子对为m/z 423.4→207.1,定性分析离子对为m/z 423.4→180.2。结果:血浆和尿液中缬沙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5 000 ng/ml(r=0.998 5)、 20~50 000 ng/ml(r=0.998 8);最低定量限分别为4 、20 ng/ml;血浆萃取回收率为61.21%~70.30%;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因子的RSD分别为3.20%、11.21%;日内和日间RSD均≤8.34%。结论:所用方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人血浆及尿液中缬沙坦的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缬沙坦;血药浓度;尿液浓度;药动学   
      238
      |
      4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72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郑新,李岸英,刘忠,卢安妮,王浩龙,庞琨
      2016, 27(5)
      摘要:目的:为玉林地区门诊患者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体化培养板,对我院2012-2014年19 836例门诊疑似生殖道感染患者生殖道分泌物进行测定,并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 836份标本中,支原体属感染阳性标本5 640例,阳性率28.4%;其中,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和混合(Uu+Mh)感染分别占88.0%、3.8%和8.2%。男性患者支原体属阳性率低于女性患者(P<0.05),其中男、女性患者检出率最多的年龄段分别在25~40岁(81.3%)和20~35岁(78.6%)。各年度中,支原体属对9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总的来说,Uu对林可霉素耐药率接近100%,Mh对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耐药率均>70%,Uu+Mh则仅对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10%。结论:2012-2014年,玉林地区门诊男女患者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率逐年增长,以Uu感染为主,耐药严重,还应注意Mh及混合感染的增多。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可以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其他药物则应参照药敏结果合理使用。  
      关键词:支原体属;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道感染;耐药率;门诊患者   
      139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86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澍,高秀清,高杉
      2016, 27(5)
      摘要:目的: 探讨抗痛风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79年1月-2014年12月报道的抗痛风药致ADR文献146篇共计167例,并进行分析。结果:167例ADR中,男、女性的比例为5.4 ∶ 1,70岁以上发生ADR患者比例最高(34.14%);别嘌呤醇引起的ADR最多(137例);抗痛风药的ADR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0.00%)、全身性反应(9.19%)、泌尿系统损害(5.95%)等,具体临床表现为皮疹(51例)、剥脱性皮炎(38例)、药物超敏综合征(13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1例)、重症多形红斑(9例)等;新的严重的ADR有66例;13例严重的ADR患者死亡。结论:抗痛风药引发的ADR较为常见,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治疗指南用药,及时处理、加强对患者的监护,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关键词:抗痛风药;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200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496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马燕,毛叶萌
      2016, 27(5)
      摘要:目的:了解我中心儿童青少年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中心2005-2015年收集上报的儿童青少年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所致ADR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收集上报ADR报告177例。其中,引起较多ADR的药物有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最常见的ADR主要累及器官/系统是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17例(占37.86%),其次为内分泌紊乱35例(占11.32%)、心率及心律紊乱32 例(占10.35%)和肝胆系统损害17例(占5.50%)。引起ADR的剂量按照氟哌啶醇相对效价计算在4、6、8 mg/d发生ADR例数较多(分别是34、29、53例),ADR发生时间在1周内发生的较多(94例,占53.11%)。结论:临床应加强儿童青少年患者抗精神病药的临床应用和ADR的监测,包括门诊、住院及长期用药患者,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抗精神病药;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安全   
      237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581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梁河,韦凤华,钟丽球
      2016, 27(5)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6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233例,对其涉及的患者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ADR发生时间及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岁和≥70岁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19.3%、18.5%;男性多于女性;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4.0%;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最多,占33.9%;ADR发生多在用药后1 d内,占63.9%;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39.3%。结论:坚持明确指征用药,在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并以合理的剂量、适宜的给药途径及疗程予以治疗,在发现ADR后及时处理,可减少ADR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175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92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鹏,石萍,王真,杨志祥
      2016, 27(5)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应用伊立替康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5年1月我院应用伊立替康的5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出现ADR的相关信息,按照性别、年龄、病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以及转归情况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56例患者发生ADR累及器官/系统以骨髓造血系统所占比例最高(100%),其次为消化系统;其中Ⅰ~Ⅱ级ADR占87.20%,Ⅲ~Ⅳ级ADR占12.80%。64.50%的ADR在用药1周内发生。ADR转归情况方面,85.71%(48/56)的患者给予支持治疗后恢复,继续后续周期化疗,其余8例给予药物减量并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伊立替康采用规范化疗方案给药剂量,其临床耐受性良好,ADR多数表现轻微且对症处理均可恢复。应加强对患者随访,防止严重ADR的发生。  
      关键词:伊立替康;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   
      17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48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游云红,王颂平,朱超,柴洁
      2016, 27(5)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化疗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我院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的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型与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42例患者(75.0%)UGT1A1*28为野生型TA6/6;13例患者(23.2%)为杂合突变型TA6/7;1例患者(1.8%)为纯合突变型TA7/7;UGT1A1*6野生型有44例(78.6%),杂合突变型有10例(17.9%),纯合突变型有2例(3.6%)。UGT1A1*28野生型、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6、3例(14.3% vs. 21.4%,P>0.01),其中纯和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为1例(100%);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6、2例(14.3% vs. 14.3%,P>0.01),其中纯和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腹泻为1例(100%)。UGT1A1*6野生型、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3、8例(6.8% vs. 66.6%,P<0.01),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2、7例(4.5% vs. 58.3%,P<0.01)。结论: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中,UGT1A1基因野生型最为常见,杂合突变型次之,而纯合突变型很少见。 TA7/7纯合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增加,而TA6/7杂合突变型与TA6/6野生型相似,并不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UGT1A1*6突变型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较野生型明显增加。  
      关键词:伊立替康;药品不良反应;UGT1A1;基因多态性   
      419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57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廖康腊,张晓刚,秦俭,廖慧,刘莉
      2016, 27(5)
      摘要:目的:以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为例,探索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慢性心力衰竭(CHF)药物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68例既往未接受正规治疗的CHF患者,均予以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及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3个月。治疗前与治疗后1、3月分别记录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静息心率(RHR)、6 min步行距离(6MWD)及常规心脏超声测定值,存取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及左室长轴切面动态图像进行斑点追踪脱机分析,测定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治疗3个月后,依据RHR将CHF患者分为达标组(A组,RHR为55~60次/min)与未达标组(B组,RHR>60次/min),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后的改善情况,同时比较LVGLS的改善情况。结果:组间比较,治疗1个月时A组较B组患者的RHR、左室舒张末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LVGLS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组内比较,治疗1个月时RHR、6MWD、LVGLS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组内比较,治疗1个月时RHR、6MWD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仅RHR与NYH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早期反映CHF患者抗心力衰竭治疗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尤其是在RHR控制达标者中能更早更显著地反映。该技术同常规心功能评价指标一样,在随访抗心力衰竭疗效评价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静息心率;慢性心力衰竭   
      178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80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路坦,刘晓潭,张超,董玉珍,赵斌
      2016, 27(5)
      摘要:目的:观察氨甲环酸不同给药途径对一期后路胸椎结核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和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胸椎结核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组(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氨甲环酸10 mg/kg,在关闭伤口前30 min静脉滴注)和局部组(5%葡萄糖注射液10 ml+氨甲环酸10 mg/kg,在关闭伤口前将局部伤口置于其中浸泡5 min),各20例;另选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的胸椎结核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行一期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凝血功能及引流管引流液量,并进行随访,观察植骨融合及结核治疗情况。结果:静脉组和局部组患者术后引流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纤维蛋白酶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明显高于静脉组和局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组与局部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5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患者植骨块均得到融合,胸椎结核均治愈、无复发。结论:静脉及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均可以明显降低胸椎结核患者术后出血量,减轻其贫血程度,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关键词:胸椎结核;氨甲环酸;给药途径;一期后路   
      162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764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云肖,陈红月,王健,马京华,闫翠环,王荣,王永红,陈金金
      2016, 27(5)
      摘要:目的:观察逍遥散联合心理干预对高考月经不调患者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2例高考月经不调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逍遥散360 ml,b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孕酮(P)、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PRL)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15% vs. 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E2、LH、FSH、PRL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E2、LH、FSH水平显著升高,PRL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考女生月经不调是由于腺垂体或下丘脑功能异常,FSH、LH、E2、P等激素减少所致,逍遥散联合心理干预可以增强高考月经不调患者治疗效果,但在激素水平调节方面未能显示出心理干预的优势。  
      关键词:心理干预;逍遥散;月经不调;高考;激素   
      231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92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彬,刘洋,李小圆,王靖,张凤云3,马福莲,刘淑芹
      2016, 27(5)
      摘要: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WS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急性(WS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5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ivgtt,qd;治疗组患者采用注射用尤瑞克林0.15 PNA单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ivgtt,q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并取两组患者治疗后7、14 d血液标本,测定血清补体末端复合体(TCC)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TC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患者TCC水平均显著升高,至14 d时,又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能明显提高急性WSI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TCC水平。  
      关键词:尤瑞克林;分水岭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补体   
      141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67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林秀娟,唐纪文,钟丽红,程小明
      2016, 27(5)
      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5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必净注射液(5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bid)治疗,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表(APACHEⅡ)评分及28 d后的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凝血功能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改善或下降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8 d,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6%,低于对照组(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通过抑制凝血活化、纠正凝血功能紊乱而改善脓毒症病情的严重程度。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脓毒症;凝血功能;预后   
      412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55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项微微,刘克昌,殷焱
      2016, 27(5)
      摘要:目的:评价番泻叶联合甘露醇进行肠道清洁对多层螺旋CT肠道成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行多层螺旋CT肠道成像检查的炎性肠道疾病患者52例,根据肠道准备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在检查前12 h禁食,对照组患者在检查前12 h给予中药材潘泻叶20 g加500 ml开水浸泡半小时服用,然后再次加入500 ml开水浸泡半小时服用,同时饮清水1 000 ml;观察组患者在检查前1 d早餐后2 h采用中药材番泻叶10 g加500 ml开水浸泡服用,中餐后2 h再次加入500 ml开水浸泡服用,晚餐后2 h口服10%甘露醇500 ml,同时饮清水1 000 ml。两组患者服药后直至大小便排出清水样无粪时采用多层螺旋CT肠道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肠道清洁有效率、成像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清洁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成像质量优良率为96.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黏膜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番泻叶联合甘露醇是多层螺旋CT肠道成像检查中有效的肠道准备方法,肠道清洁效果好、成像质量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番泻叶;甘露醇;多层螺旋CT;炎性肠道疾病;肠道清洁   
      146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85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武阳
      2016, 27(5)
      摘要:目的:评价伊立替康单药与联合消癌平注射液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2014年我院收治的老年晚期胃癌患者60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单药组,各30例。单药组患者采用伊立替康(CPT-11)150 mg/m2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ivgtt,联合组患者在单药组基础上加用消癌平注射液80 ml,qd。两组患者均14 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24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70.00%,显著高于单药组的33.33%,联合组患者PFS为(11.23±2.17)个月,显著长于单药组的(9.36±0.84)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白细胞减少、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腹泻、口腔黏膜炎及手足综合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癌平注射液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癌平注射液;伊立替康;晚期胃癌;化疗;疗效;安全性   
      129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695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易晔,卢远航,冀倩倩
      2016, 27(5)
      摘要:目的:比较生血宁片和蔗糖铁注射液两种补铁方式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贫血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80例透析时间超过6个月的MH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血宁组和蔗糖铁组,各40例。两组患者透析频率均为每周3次,每次4 h,血流量为200~300 ml/min;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每周1次,每次10 000 IU,皮下注射。在此基础上,生血宁组患者口服生血宁片,每次0.5 g,tid;蔗糖铁组患者在血液透析开始2 h后通过透析机静脉端输入100 mg蔗糖铁注射液,每周2次,完成总剂量1 000 mg后改为每周1次,使患者的血清铁蛋白(SF)维持在100~300 μg/L。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Hb、Hct、SF、TSA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蔗糖铁组患者的MDA、IL-6、TNF-α、hs-CRP水平显著升高,SOD、GSH-Px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生血宁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因而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生血宁在改善MHD患者贫血、铁缺乏状态方面与蔗糖铁疗效接近,但不会加剧氧化应激及微炎症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口服补铁药物。  
      关键词:生血宁片;蔗糖铁注射液;血液透析;贫血;氧化应激;微炎症   
      188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72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扬,邹晓译,谭强,孙强,赵君,郝佳,刘双江
      2016, 27(5)
      摘要:目的:考察放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而接受药物综合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17例,按治疗方案分成手术组105例和非手术组112例。除基础治疗外,手术组患者在PCI手术前后均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非手术组患者长期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自患者出院至2015年5月,定期通过门诊、电话或复查冠脉造影方式随访,随访时间为24~38个月。记录随访期间全因死亡或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造成再次住院和再次血运重建等事件。结果:手术组患者失访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非手术组患者失访8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与手术组比较,非手术组患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者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3年生存人数94例,生存率为95.9%;非手术组患者3年生存人数66例,生存率为6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组比较,非手术组患者在随访期的生存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仍不能得出药物治疗和PCI术治疗孰优孰劣的结论,但未行PCI术的患者3年生存率不容乐观;心肌缺血症状较重的冠心病患者应首先考虑PCI术。  
      关键词:药物综合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预后;生存率   
      117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94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永生,黄桂芹
      2016, 27(5)
      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α1b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CHC患者90例,按是否合并甲状腺疾病分为甲亢组、甲减组、CHC组,各30例。3组患者均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 40 μg,qod,联合利巴韦林0.1 g,tid,进行抗病毒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保肝及稳定甲状腺功能治疗。治疗前后,观察3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效果及甲亢组、甲减组患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RVR、EVR、ETVR、SVR率均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RVR、EVR、ETVR、SV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亢组、甲减组患者T3、T4、FT3、FT4、TS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合并甲状腺疾病可以获得良好的抗病毒效果且不加重原有甲状腺疾病。  
      关键词:干扰素α1b;慢性丙型肝炎;甲状腺疾病   
      159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776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鲁娟,周小栋,谭伟
      2016, 27(5)
      摘要: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辅助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尿毒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0例尿毒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继发皮肤瘙痒的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单用氯雷他定10 mg,qd,po;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辅助治疗,于透析结束当晚口服75 mg,如未见明显缓解可每周加量75 mg,最大剂量为300 mg。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瘙痒VAG评分、改良Duo氏瘙痒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瘙痒VAG评分、改良Duo氏瘙痒评分和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瑞巴林辅助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尿毒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皮肤瘙痒可有效缓解瘙痒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普瑞巴林;抗组胺类药物;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   
      412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93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祝文娟,尹大伟,李琚,江娟
      2016, 27(5)
      摘要:目的:观察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CML患者16例,其中初诊CML即给予甲磺酸IM治疗者7例,诊断CML超过12个月后再给予甲磺酸IM治疗者9例,所有患者均长期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400 mg,qd。治疗后3个月通过检测所有患者血常规、骨髓细胞学、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评估疗效,并观察外周血Bcr-Abl/Abl融合基因突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6例患者均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2例患者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2例患者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2例患者无细胞遗传学缓解;15例患者Bcr-Abl/Abl转录水平<10%,仅1例>10%。16例患者均未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早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关键词:国产;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安全性   
      413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58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蔡海军,孙韬
      2016, 27(5)
      摘要:目的:探讨慷舒灵凝胶在治疗Ⅱ度烧伤创面和防治感染中的作用。方法:60例Ⅱ度烧伤确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清洁、消毒、清除坏死组织、使用抗生素等)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慷舒灵凝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磺胺嘧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愈合率及愈合时间、敷料渗液情况及创伤周围炎性反应、创面换药次数及内层纱布更换次数、创面感染率等情况,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治疗后第14、18天,观察组患者的创面平均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内,观察组患者的敷料渗湿纱布层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创伤周围发生炎性反应的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换药次数及内层纱布更换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创面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慷舒灵凝胶治疗Ⅱ度烧伤创面患者,可以有效防治创面的感染,降低创面感染率,减少创面换药次数,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因而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Ⅱ度烧伤;慷舒灵凝胶;创面;感染   
      950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63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卜仁梅,傅石明
      2016, 27(5)
      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大黄赤芍汤对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保肝利尿、降低门脉压和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西医组患者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0.42 g,tid,po;中西医组患者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赤芍汤口服,每天1剂,两组均连用6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与血清内毒素(ET)、降钙素原(PCT)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ET、PCT和DA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中西医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大黄赤芍汤治疗肝硬化患者,能降低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保护患者肝功能;还能降低血清ET、PCT和DAO水平,减轻内毒素血症,保护与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  
      关键词:肝硬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大黄赤芍汤;内毒素血症;肠黏膜屏障功能   
      203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83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林志艳,王学香,王琳,李莉
      2016, 27(5)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消定膏在治疗膝关节急性髌上滑囊炎前后患者髌下脂肪垫计算机体层成像(CT)图像的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73例急性髌上滑囊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消定膏局部敷贴,qd,7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在抽取关节腔积液后注入醋酸曲安奈德30 mg,每周1次,共治疗3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膝关节CT检查,对比观察髌下脂肪垫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髌下脂肪垫的密度减低,前后径、上下径、内外径均明显减小,总有效率(92.31%)显著优于对照组(88.2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定膏治疗急性髌上滑囊炎疗效显著;CT图像诊断髌下脂肪垫的变化是疗效评定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急性髌上滑囊炎;消定膏;计算机体层成像;髌下脂肪垫   
      342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60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茂华,朱迪海
      2016, 27(5)
      摘要: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周围性面瘫及听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1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给予常规针灸、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以2 mg/h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40 mg,qd,治疗3 d,然后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qd,治疗10 d。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周围性面瘫、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及面瘫发病起始时间、持续时间、病变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周围性面瘫和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8.6%和6.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8%和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周围性面瘫发病起始时间为(15.32±3.15) d,晚于对照组的(12.21±2.16) d,持续时间为(36.52±5.84) 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73±6.5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House-Brackman分级法评价,观察组患者Ⅲ、Ⅳ级面瘫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能明显降低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周围性面瘫和听力障碍的发生率,有助于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尼莫地平;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周围性面瘫;听力障碍   
      409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76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思,陆斌,尹文伟,毕堃
      2016, 27(5)
      摘要: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片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片30 mg,t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l,qd,ivgtt,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趋化因子Fractalkine、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趋化因子Fractalkine、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PAI-1、FIB活性水平显著降低,血浆tPA活性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片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趋化因子Fractalkine、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PAI-1、FIB、tPA水平,提高血浆活性。  
      关键词:参芪扶正注射液;尼莫地平片;脑梗死恢复期   
      446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70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陆佩知,杨会张,杜娟,金永
      2016, 27(5)
      摘要:目的:探讨CD44抗原对乳腺癌患者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表柔比星75 mg/m2+环磷酰胺600 mg/m2方案化疗。化疗前后,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的CD44抗原表达情况,以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评价耐药性,观察乳腺癌组织中CD44抗原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敏感患者48例,总有效率为77.42%,耐药患者14例,无效率为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所有患者癌组织中的CD44抗原高表达率高于化疗前,耐药患者CD44抗原高表达率高于敏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44抗原与乳腺癌化疗耐药性密切相关,高表达CD44抗原可以作为乳腺癌化疗耐药性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CD44;乳腺癌;化疗;耐药   
      156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74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代坤吾
      2016, 27(5)
      摘要:目的:评价地佐辛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凭静脉全身麻醉,采用舒芬太尼0.3 μg/kg,ivgtt,麻醉诱导。对照组患者术毕前20 min输注舒芬太尼10 μg;观察组患者术毕前20 min静脉输注地佐辛2.5 mg。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8、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前、术后1、2、3、5 d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8、12、24、48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分别于术后3、5 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麻醉苏醒延迟发生率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较舒芬太尼更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患者术后炎症反应,且胃肠道反应较低,耐受性好,但患者容易发生麻醉苏醒延迟,应对患者加强监护。  
      关键词:地佐辛;乳腺癌;术后疼痛;炎症因子   
      148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734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柯静,陈琳
      2016, 27(5)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对宫腔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实施干预的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7-9 月(干预前)、2014 年10-12 月(干预后)宫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病历各250 份,对干预前后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47.02 DDDs/(100人·d)降至23.30 DDDs/(100人·d),使用率由82.40%降至57.2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腔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指征合理率由56.80%升至 82.52%,用药疗程合理率由49.51%升至 79.02%,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临床药师干预宫腔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是有效、可行的,能积极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临床药师;围术期;抗菌药物;干预;宫腔镜手术   
      260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691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朱冬春,方玲,刘加涛,孙旭群,许杜娟,钱勇,张从军
      2016, 27(5)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对奥沙利铂致过敏反应进行药学监护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奥沙利铂致过敏反应患者的药学监护,在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建议停用奥沙利铂,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之后减缓奥沙利铂滴注速度。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 min后,患者过敏反应减轻;在严密监测下继续治疗,患者未再出现类似过敏反应。结论:奥沙利铂为常用抗肿瘤药物,医务人员应熟悉其不良反应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对含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提前进行评估,筛查患者过敏的高危因素。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药学监护,有利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可促进临床更加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奥沙利铂;药品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药学监护;临床药师   
      262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80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文竹,李文杰,孙福生,赵艳
      2016, 27(5)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肾病综合征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药物治疗中提供药学监护的方法和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肾病综合征合并PCP患者的药物治疗,从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订、糖皮质激素用药的优化、用药过程的监护、患者用药教育等方面实施药学监护。同时建议将阿奇霉素0.5 g,ivgtt,qd+复方磺胺甲噁唑片2片,po,q12 h抗感染这一疗效不佳的初始方案,调整为复方磺胺甲噁唑片3片,po,q6 h +克林霉素0.6 g,ivgtt,q8 h,后加用卡泊芬净50 mg,ivgtt,qd;并根据患者疾病进展4次调整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剂量。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治疗30 d后患者肺内病灶基本吸收,感染得到控制。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及药学监护,协助医师制订用药方案,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了药物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肺孢子菌肺炎;临床药师;药学监护   
      181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61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游丽娜,姜坤
      2016, 27(5)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NK/T细胞淋巴瘤(NK/TL)伴糖尿糖患者化疗过程中实施药学监护的模式、方法与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NK/TL伴糖尿病患者的SMILE方案的化疗,在首次化疗时对化疗过程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实施个体化用药监护并提出建议。具体为给予胰岛素注射液4 U,ivgtt控制地塞米松所致血糖值升高;给予碳酸氢钠40 ml,ivgtt,bid碱化尿液,别嘌醇0.1 g,po,tid抑制尿酸形成;给予补液4 000 ml/d预防肾功能衰竭,冲入美司钠0.4 g/次进行尿路保护;对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和骨髓抑制进行监护;对SMILE方案的解救药物亚叶酸钙的使用进行用药教育。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化疗过程顺利,未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用药依从性良好。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患者化疗过程,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实施个体化用药监护,可优化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降低药物治疗过程中的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临床药师;药学监护   
      156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81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裴丽,罗艳,黄显金,王丽伟,刘京伟
      2016, 27(5)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药品管理、调剂、应用的流程、制度和工作模式,以期为医院的狂犬病疫苗的风险管理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狂犬病疫苗使用情况、贮藏温度监控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我院狂犬病疫苗的风险管理与使用进行分析,提出管理措施和注意事项。结果:我院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2014年用量均较2013年增加;医院贮藏库#1标签位置与调剂库#1、#2标签位置可满足狂犬病疫苗贮藏条件;其风险管理可从药品请领、冷链管理、药品管理、药品调剂等方面操作;临床用药需注意药品不良反应。结论:开展对医院狂犬病疫苗的风险管理和合理用药指导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狂犬病疫苗;冷藏药品;风险管理;合理用药;药品不良反应   
      183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61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蒲兵,孙波,谢法东
      2016, 27(5)
      摘要:目的:为规范肿瘤患者化疗用药提供参考,并探讨其药学监护要点。方法:选取山东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化疗病历2 242份,调查化疗用药方案和药学监护情况,并对不合理用药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临床药学监护要点。结果:化疗用药不合理1 295例,其中给药剂量不合理占26.87%,止吐药物不合理占14.44%,方案选择不合理占13.13%,药物选择不合理占10.89%,给药顺序不合理占10.04%。总结出6项化疗合理用药监护指标,即方案选择合理性、药物选择合理性、药物剂量合理性、给药时间和顺序合理性、溶剂浓度和途径合理性、辅助用药合理性,覆盖了肿瘤患者化疗用药全程。结论:通过对肿瘤患者化疗用药合理性的调查来规范用药过程的药学监护,有利于提高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化疗;临床药师;药学监护;合理用药   
      274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65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晨露,潘宏铭,沈丽蓉,邵华
      2016, 27(5)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乳腺癌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抗凝方案的优化方法和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乳腺癌合并下肢VTE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建议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0.6 ml,sc,qd初始抗凝方案后,采用华法林钠片3 mg,po,qd的口服剂型抗凝方案;在用药变更期采用叠加交替的方式进行,并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和用药教育。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经过27 d的抗凝治疗和单次紫杉醇化疗,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为2.71。患者无特殊不适并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患者个体化抗凝方案的优化和药学监护,促进了医师的合理用药,协助临床防范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关键词:乳腺癌;静脉血栓栓塞;华法林;临床药师;药学监护   
      185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95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纪前前,郭伟伟,张倩倩,郭尚敬
      2016, 27(5)
      摘要:目的:了解Janus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作用及JA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发现、组成、对RA的调控作用,以及JA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JAK-STAT 信号通路是治疗RA的潜在靶点,JAK 家族包括JAK1、JAK2、TYK2和JAK3,STAT家族包括STAT1、STAT2、STAT3、STAT4、STAT5a、STAT5b和STAT6。JAK和STAT家族成员在调控RA等各种免疫反应中有高度特异性,可以通过多种信号因子被激活。处于研究中的JAK抑制剂有Roxolitinib 、Tofacitinib 、VX-509、R-348、INCB18424、INCB28050等。研究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在RA所致滑膜细胞增殖、炎性介质分泌及关节破坏中的作用,有助于明确RA的发病机制,为研制RA治疗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JAK抑制剂;JAK-STAT信号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   
      253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871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袁建梅,石学军
      2016, 27(5)
      摘要:目的:了解环氧合酶2(COX-2)在乳腺癌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为乳腺癌预防和治疗药物的使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COX-2抑制剂与乳腺癌的关系以及用于化学预防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COX-2在乳腺癌细胞中高表达,通过多种致病机制参与乳腺癌的发生与进展,可作为预防和治疗的靶点。COX-2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有效指标;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乳腺癌的化学预防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可能的协同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与其他具有良好安全性的药物的协同作用是具有研究前景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环氧合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依西美坦;乳腺癌   
      158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790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淋丽,李娜,廖玉芳,邹泽,陈波
      2016, 27(5)
      摘要:目的:了解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化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SCLC的一线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NSCLC一线化疗方案为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两药联用,根据患者基因型的个体化用药方案可提高其有效率。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血管生成和多靶点的新型靶向药物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c-Met基因、环氧化酶-2、核转录因子-κB和生存素等肺癌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发现将进一步扩大靶向治疗的获益人群及提高NSCLC化疗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药物;靶向药物   
      144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677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