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比较洛铂与顺铂分别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60例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顺铂30 mg/m2,静脉滴注,每3周1次+替吉奥胶囊50 mg,饭后口服,每日2次,连服14 d。观察组患者给予注射用洛铂30 mg/m2,静脉滴注,每3周1次+替吉奥胶囊(用法用量同对照组)。每3周为1个周期,两组均治疗2个周期。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淋巴结、肺部、肝脏、骨组织的转移病灶化疗效果、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远期疗效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ORR(67.50% vs. 46.25%)、DCR(85.00% vs. 66.25%)、淋巴结转移ORR(71.43% vs. 47.83%)、肺部转移ORR(60.71% vs. 40.00%)和DCR(78.57% vs. 56.00%)、骨组织转移ORR(28.57% vs. 16.67%)、1年生存率(75.00% vs. 52.50%)和2年生存率(42.50% vs. 17.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3.75% vs. 7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DCR、骨组织转移DCR、肝脏转移ORR和DCR、半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顺铂联合替吉奥相比,洛铂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淋巴结转移、骨组织转移、肺部转移治疗效果,1年以上远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好,而两者肝脏转移治疗效果相当。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乌苯美司联合化疗用于恶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乌苯美司联合化疗(试验组)对比单纯化疗(对照组)用于恶性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RCT,包括76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近期有效率[RR=1.24,95%CI(1.08,1.43),P=0.002]、生存质量(KPS)评分改善率[RR=1.69,95%CI(1.46,1.95),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胃肠道毒性发生率[RR=0.74,95%CI(0.57,0.94),P=0.02]和白细胞抑制发生率[Ⅰ°~Ⅳ°(用药≤3个月):RR=0.54,95%CI(0.37,0.79),P=0.002;Ⅲ°~Ⅳ°:RR=0.44, 95%CI(0.29,0.68),P<0.00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乌苯美司联合化疗用于恶性肿瘤,可以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改善生存质量,降低胃肠道毒性和骨髓毒性。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骨折患者切开内固定术围术期应用单剂量与多剂量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r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查找闭合性骨折患者行切开内固定术治疗后,围术期应用单剂量(试验组)与多剂量(对照组)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项RCT,合计3 45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2,95%CI(0.63,1.66),P=0.94]。依据用药不同选择使用头孢唑啉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部位感染率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OR=1.33,95%CI(0.55,3.20),P=0.52]。结论:闭合性骨折行切开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围术期推荐单剂量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为借助分子影像技术提高抗肿瘤药物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提供参考。方法:以“分子影像技术”“药物研发”“肿瘤诊断”“生物标志物”等为关键词,通过检索和筛选中国知网、中国国家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录的2017年4月以前发表的分子影像技术用于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最新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和综述。结果与结论:近年来分子影像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研发,并在药物生物分布标志物(药物由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脏器的过程)、药效学生物标志物(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疾病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诊断、判断疾病分期或者用来评价新药或新疗法在目标人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及患者选择生物标志物(识别可能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指导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分子影像技术的成功应用,有望提高抗肿瘤药物开发全链条的效率和收益,其潜在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