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全球短缺药品监测制度,为我国开展短缺药品监测提供循证依据和政策建议。方法:以“药品(廉价药、基本药物、急救药品)短缺” “短缺药品” “药品供应不足”“药品缺货”为中文关键词,“Drug shortage”“Out-of-stock drug”“Shortage of medicine”“Stock out of medicine”为英文关键词,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7年4月3日发表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并检索百度、谷歌等网站及各国家或地区卫生行政部门网站,收集短缺药品监测制度相关文献,提取监测制度的基本信息、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审核方法、数据报告方法及反馈与改进措施等信息。结果与结论:共纳入25篇文献,并检索了20个国家或地区卫生行政部门网站。11个国家及欧盟建立了短缺药品监测制度;各国短缺药品上报主体各异,一般以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为主,上报方式以网络填报为主;数据审核以各国成立的短缺药品部门或小组为主;监测报告包括短缺药品和停产药品信息;各国针对短缺药品的解决措施包括寻找替代药品、鼓励企业生产、临时进口、寻找新的或其他的原料来源、加快短缺药品审批,预防措施包括制定短缺药品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指南、加大与非政府部门的合作等。我国短缺药品监测制度尚待完善。建议我国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平台及短缺药品分级干预机制,完善短缺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短缺药品管理指南。
摘要:目的:加强我院药品调剂差错的全面管控,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介绍我院根据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法(HACCP)实施药品调剂差错风险管理的步骤和相关内容,并通过比较实施前(2015年)、后(2016年)的调剂差错率评价管理效果。结果:我院从建立工作组入手,绘制药品调剂流程图,根据HACCP原则制订计划[包括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CCP),建立关键限值(CL)、监测体系、纠偏措施、确认程序和质量记录档案],确定4个CCP即审核处方、调配药品、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向患者交付药品。针对这些CCP制订并实施了相应的措施,实现了对药品调剂的有效管控。与实施HACCP前比较,实施HACCP后我院药品调剂差错率下降84.73%(0.753‰ vs. 0.115‰)。结论:将HACCP科学地运用于医院药品调剂环节的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药品差错风险,促进患者的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为选择制备卡铂缓释微粒的材料提供参考。方法:以“卡铂”“缓释”“微粒”“Carboplatin”“Release”“Microparticl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97年1月-2017年4月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常用的制备卡铂缓释微粒的材料特点、制备方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93篇,其中有效文献26篇。常用的制备卡铂缓释微粒的材料有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己内酯(PCL)、明胶、海藻酸盐/壳聚糖及其他材料。PLGA的降解时间可通过改变丙交酯和乙交酯的比例使其从几天变到几年,可通过更复杂的表面修饰使PLGA微粒的靶向性更强、到达靶器官的药物浓度更高。但PLGA的制备方法目前难以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其重现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PCL不仅可主动和被动地靶向肿瘤组织,而且能避免卡铂给药的溶血副作用。但PCL目前的研究均是在体外及动物体内进行,进入人体的研究相对较少。明胶材料的优点包括易乳化、水溶性、成膜、弹性和天然可生物降解,然而其微粒普遍表现出突释现象,想要制备出缓释性能更好的传递系统,需要与其他材料联合应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粒能有效地保留高分子的生物活性,作为负载各种药剂及食品抗菌剂的包埋材料在医药、食品工业和化妆品等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对于卡铂的包载,其受到氯离子的影响,包封率较低。虽然每种缓释材料的特性不同,对卡铂的包载程度不一,但制备出的缓释微粒均比卡铂溶液具有更稳定的化学性质、更长的缓释时间、更强的靶向作用以及更低的全身毒性。今后应从卡铂缓释微粒载药量和包封率的进一步提高、药物释放速率及缓释时间的精确控制、缓释体系的表面改性及多种缓释体系的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