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7 28 34
    • 张伶俐,陈哲,曾力楠,归舸,张扬,李佳莲,黄宗瑶,宋好鑫
      2017, 28(3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全球短缺药品监测制度,为我国开展短缺药品监测提供循证依据和政策建议。方法:以“药品(廉价药、基本药物、急救药品)短缺” “短缺药品” “药品供应不足”“药品缺货”为中文关键词,“Drug shortage”“Out-of-stock drug”“Shortage of medicine”“Stock out of medicine”为英文关键词,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7年4月3日发表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并检索百度、谷歌等网站及各国家或地区卫生行政部门网站,收集短缺药品监测制度相关文献,提取监测制度的基本信息、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审核方法、数据报告方法及反馈与改进措施等信息。结果与结论:共纳入25篇文献,并检索了20个国家或地区卫生行政部门网站。11个国家及欧盟建立了短缺药品监测制度;各国短缺药品上报主体各异,一般以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为主,上报方式以网络填报为主;数据审核以各国成立的短缺药品部门或小组为主;监测报告包括短缺药品和停产药品信息;各国针对短缺药品的解决措施包括寻找替代药品、鼓励企业生产、临时进口、寻找新的或其他的原料来源、加快短缺药品审批,预防措施包括制定短缺药品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指南、加大与非政府部门的合作等。我国短缺药品监测制度尚待完善。建议我国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平台及短缺药品分级干预机制,完善短缺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短缺药品管理指南。  
      关键词:短缺药品;监测;制度;循证评价   
      424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23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云,邹宜諠,邵蓉,周斌,陈永法
      2017, 28(34)
      摘要:目的:为我国社区药师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梳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有关社区药师职责拓展的实践,总结归纳相关经验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与结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社区药师的职责扩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执业水平和自身素质在不断提升,在慢病预防、社区药房小病管理、药物使用审查及处方药干预、建立健康使命药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应考虑分区域、分阶段、分步骤地促进社区药师职责的转变,鼓励药师积极、有序地扩展业务范围,从制度上积极探索并开展多重认证,稳步提升药师的服务技能。国内药师应该主动转变理念,为即将到来的变革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社区药师;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职责扩展;实践;启示   
      297
      |
      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22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周晓梅,杨春松,林芸竹
      2017, 28(3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分级诊疗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国家卫生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分级诊疗”为关键词检索自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6年6月发表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全面收集国内分级诊疗现状的研究,从结局评价指标和面临的问题两方面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23 项研究,其中18 项为调查研究,3 项为回顾性/调查研究,1 项为回顾性研究,1项为随机对照研究。结局评价指标中,9 项研究以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度、知晓度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群众认知度、知晓度不高,而医护人员较高;7 项研究以实施现状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实施现状总体不理想;3 项研究以人力资源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基础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水平不理想;3 项研究以满意度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群众满意度较高;2 项研究以实施模式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目前的模式较好地促进了分级诊疗的施行;2 项研究以费用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个人支付费用较高。面临的问题中,19 项研究提出分级诊疗相关制度不完善,16 项研究提出基层医疗机构水平不足,7 项研究提出患者缺乏基层就医习惯,7 项研究提出宣传不足。结论:目前国内分级诊疗的现状还不理想,还面临很多问题。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高患者基层就医意愿、加大分级诊疗的宣传,可深入推进分级诊疗的实施,为卫生决策提供客观和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分级诊疗;系统评价;现状;面临问题   
      550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20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罗中华,王丽,梁婷,云立新
      2017, 28(34)
      摘要:目的:为健全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调查,收集甘肃省各级各类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资源配置、业务能力及业务范围等相关信息,分析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结果与结论: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完善,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检验检测资源整体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完善、规范性不强等问题,为达到健全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目的,本研究提出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强化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过程及标准等对策。  
      关键词: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问题;对策   
      163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10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任正,李茜,顾中盛,孟玲
      2017, 28(34)
      摘要:目的:评价江苏省药事管理质控中心在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方法:介绍江苏省药事管理质控中心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的措施;通过收集由江苏省药事管理质控中心建立的 “江苏省药事管理质控网报系统” 中2014年1月-2017年1月的各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关数据(如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等),分析质控中心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的作用。结果:质控中心制订及采取的各项措施包括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备案制度、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等;共纳入65家医院的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与2014年1月比较,2017年1月各样本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18.37%降低至14.63%,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34.94%上升至37.9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6.11%降低至51.2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49.74降低至44.13;甲状腺、乳腺、疝气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35.27%降低至8.88%,介入手术诊断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12.55%降低至2.4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从48.44%上升至54.60%。结论:江苏省药事管理质控中心通过3年多的质控管理,促进了省内65家医院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关键词:江苏省;药事管理质控中心;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371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17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龚梦鹃,巫圣乾,岳贺,王淑美,梁生旺,邹忠杰
      2017, 28(34)
      摘要:目的:从代谢通路角度阐明护肝片保肝作用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模型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护肝片组(1.7 g/kg),每组12只,每天ig给药1次,连续给药9 d。末次给药后1 h,模型组和护肝片组大鼠ip 50%四氯化碳(CCl4)花生油溶液1 mL/kg诱导肝损伤。造模24 h后,检测大鼠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代谢组学技术建立大鼠血清和肝代谢物谱,分析护肝片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和肝代谢轮廓变化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SOD、GSH-Px水平显著降低(P<0.05);大鼠机体生理及物质代谢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11种血清代谢潜在生物标志物和14种肝代谢潜在生物标志物水平均显著升高/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护肝片组大鼠肝组织中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SOD、GSH-Px水平显著升高(P<0.05)。大鼠血清和肝代谢趋于正常,6种血清代谢潜在生物标志物(异亮氨酸、亮氨酸、3-羟基丁酸、丙酮、乙酰乙酸、胆碱)和8种肝代谢潜在生物标志物(3-羟基丁酸、丙氨酸、谷氨酸、丙酮酸、琥珀酸、胆碱、乳酸、葡萄糖)得到显著回调(P<0.05)。结论:护肝片保肝的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及调控脂质代谢、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有关。  
      关键词:护肝片;急性肝损伤;代谢组学;核磁共振;潜在生物标志物;大鼠   
      27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39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蔡虎志,王笑莹,陈青扬,陈新宇
      2017, 28(34)
      摘要:目的:研究温阳振衰颗粒对慢性心衰(CHF)模型大鼠心肌中肌细胞增强子(MEF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其余50只大鼠以阿霉素建立CHF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依那普利1.8 mg/(kg·d)]和温阳振衰颗粒低、中、高剂量组[0.72、1.44、2.88 g/(kg·d)],每天ig给药2次,连续给药4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检测各组大鼠心肌中MEF2和磷酸化MEF2(p-MEF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各给药组大鼠LVEF、LVFS明显降低(P<0.05),LVSD、LVDD明显升高(P<0.05);心肌中p-MEF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MEF2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心肌中p-MEF2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MEF2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振衰颗粒能拮抗阿霉素诱导的MEF2蛋白磷酸化的下调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CHF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温阳振衰颗粒;慢性心衰;心肌细胞增强子;磷酸化心肌细胞增强子;大鼠   
      309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26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加林,郭小华,吴艳娇,黄志伟,刘思齐,吴素珍
      2017, 28(34)
      摘要:目的:研究二氢杨梅素(DMY)对高糖(HG)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Cs)的增殖及纤维连接蛋白(FN) 堆积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正常组(5.5 mmol/L葡萄糖)、HG组(30 mmol/L葡萄糖) 和DMY低、中、高浓度组(30 mmol/L葡萄糖+22.5、45、90 μmol/L DMY),培养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以光密度(OD)值反映];采用分子对接法对DMY与Smad2的结合状态进行模拟分析;将细胞分为正常组(5.5 mmol/L葡萄糖)、HG组(30 mmol/L葡萄糖) 、DMY组(30 mmol/L葡萄糖+45 μmol/L DMY) 和DMY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45 μmol/L DMY),培养5 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磷酸化Smad2(p-Smad2)及细胞外基质蛋白FN的表达水平。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HG组细胞的OD值显著升高(P<0.05);与HG组比较,DMY各浓度组细胞的OD值均显著降低(P<0.05)。DMY与Smad2蛋白分子结合的吉布斯自由能(ΔG)为-5.64 kJ/mol,抑制常数Ki为73.53 μmol/L,在第465、464、461、458这4个氨基酸残基位点有氢键供体与受体的结合。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HG组细胞中p-Smad2及细胞外基质蛋白FN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HG组比较,DMY组细胞中p-Smad2及细胞外基质蛋白FN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DMY可抑制HG诱导的MCs增殖,并通过与Smad2结合,抑制Smad2的磷酸化,继而降低细胞外基质蛋白FN的表达,从而改善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  
      关键词:二氢杨梅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纤维连接蛋白;分子对接   
      215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40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丁岩,华永庆,林紫微,杨菲,洪敏
      2017, 28(34)
      摘要: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DSS)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子宫结构及子宫腔上皮和基质中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和DSS低、中、高剂量组(1.94、3.87、7.44 g/kg),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大鼠切除卵巢附近脂肪外,其余各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以建立围绝经期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每天ig给药1次,连续8周。给药结束后,称定大鼠子宫湿质量,观察大鼠子宫形态和结构的变化,测定子宫腔上皮及基质中ERα、ERβ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柱状上皮呈低柱状,固有层、肌层与浆膜层均显著萎缩,基质细胞可见明显核固缩,子宫湿质量、宫腔面积、内膜厚度及腺体数量均显著减少(P<0.01),子宫腔上皮及基质中ERα、ERβ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DSS各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及固有层萎缩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固有层内腺体丰富,子宫湿质量、宫腔面积、内膜厚度以及子宫腔上皮和基质中ERα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SS中、高剂量组大鼠子宫腺体数量显著增加(P<0.01),DSS高剂量组大鼠子宫腔上皮及基质中ER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DSS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子宫腺体萎缩症状的改善作用不明显,但可增加模型大鼠的腺体数量,这可能与提高子宫腔上皮及基质中ERβ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当归芍药散;围绝经期;子宫结构;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大鼠   
      285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440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魏江存,陈勇,谢臻,李耀华,唐春丽,阙祖亮,庾延和,张昕,庞丹清
      2017, 28(34)
      摘要:目的:优化六棱菊中咖啡酸提取工艺,并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回流提取法提取六棱菊中咖啡酸。以提取含量为考察指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及提取时间对咖啡酸提取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咖啡酸为对照品,在320 nm波长下测定10批不同产地六棱菊药材中的咖啡酸含量。结果: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10%、料液比为1 ∶ 40、提取时间为3 h。以此条件对咖啡酸进行工艺验证试验,六棱菊中咖啡酸平均含量为0.521 1 mg/g(RSD=1.18%,n=3)。10批不同产地六棱菊药材中咖啡酸含量在0.375 2~0.776 6 mg/g之间,含量差异较大。结论:六棱菊药材中咖啡酸含量与产地和采收季节等有关。本试验优选工艺提取咖啡酸重复性较好;建立的咖啡酸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行。  
      关键词:六棱菊;含量测定;咖啡酸;高效液相色谱法   
      199
      |
      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222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唐倩倩,王云飞,聂勇战,顾政一
      2017, 28(34)
      摘要:目的:研究贝母素乙对5种肿瘤细胞的化疗增敏作用。方法:以人食管癌Eca-109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最大无毒浓度(20 μg/mL)的贝母素乙与不同质量浓度梯度(0.026~2.1、0.026~2.1、0.125~2.0、0.125~2.0、0.062 5~0.10 μg/mL)的阿霉素共同作用于上述5种肿瘤细胞72 h后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最大无毒浓度的贝母素乙与低质量浓度(0.02、0.005、0.04、0.02、0.01 μg/mL)的阿霉素共同作用于上述肿瘤细胞7 d后的细胞增殖情况,并设溶剂对照和贝母素乙、阿霉素单用对照。结果:与阿霉素单用比较,贝母素乙和阿霉素联用后可不同程度提高5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大部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C50值均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溶剂对照比较,贝母素乙单用或阿霉素单用7 d对5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均无明显影响,而贝母素乙和阿霉素联用7 d均能明显抑制5种肿瘤细胞的增殖。结论:贝母素乙可不同程度地增强上述5种肿瘤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化疗增敏作用。  
      关键词:贝母素乙;阿霉素;化疗增敏剂;食管癌;乳腺癌;肺癌;肝癌;宫颈癌   
      234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190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胡雪原,李杏英,杨勤,黄立中
      2017, 28(34)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模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黄芪注射液组(0.5 mL/10 g)、恩替卡韦组(45 μg/kg)和联用组(0.5 mL/10 g黄芪注射液+45 μg/kg恩替卡韦),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小鼠均建立乙型肝炎模型。成模后,各组小鼠ig给药,每天1次,连续4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8(IL-8)、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8、AST、ALT和TBI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细胞呈弥散性重度脂肪变性。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8、AST、ALT和TBI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且联用组小鼠指标改善程度优于黄芪注射液组和恩替卡韦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恩替卡韦有助于下调乙型肝炎模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改善肝功能水平,且两药联用效果优于两药单用。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恩替卡韦;乙型肝炎;炎症因子;肝功能;小鼠   
      173
      |
      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17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建平,郭佳宇,汪铜芳,王建春,陈晓峰,蒋志涛,余辉
      2017, 28(34)
      摘要:目的:研究头痛宁鼻腔喷雾剂经鼻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脑靶向情况。方法:84只SD大鼠分为鼻腔给药组和静脉给药组,每组42只,给药剂量均为1.2 mL/kg。分别于给药后5、10、15、30、60、90、120 min于腹主动脉取血5 mL,并取脑组织(每个时间点6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浓度,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及脑靶向性指数。结果:鼻腔给药组大鼠血浆中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cmax分别为(0.202 4±0.015 8)、(0.373 8±0.085 7) μg/mL,tmax 均为(10.000 0±0.000 0) min,AUC0-∞分别为(16.542 9±2.110 3)、(27.452 7±5.572 1) μg·h/mL;脑组织中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cmax分别为(0.180 2±0.038 4)、(0.320 4±0.027 7) μg/g,tmax均为(10.000 0±0.000 0) min,AUC0-∞分别为(17.105 3±2.432 9)、(24.541 6±3.753 4) μg·h/g。静脉给药组大鼠血浆中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cmax分别为(0.300 2±0.016 1)、(0.526 7±0.044 1) μg/mL,tmax 均为(10.000 0±0.000 0) min,AUC0-∞分别为(28.010 5±4.112 8)、(60.294 1±11.290 2) μg·h/mL;脑组织中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cmax分别为(0.149 8±0.031 5)、(0.199 8±0.040 1) μg/g,tmax均为(15.000 0±0.000 0) min,AUC0-∞分别为(22.643 4±2.883 1)、(36.721 8±14.885 6) μg·h/g。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脑靶向性指数分别为2.387 0、2.176 1。结论:头痛宁鼻腔喷雾剂鼻腔给药后一部分药物可经鼻腔吸收直接转运至脑,制成鼻腔喷雾剂科学合理。  
      关键词:头痛宁鼻腔喷雾剂;鼻腔给药;药动学;脑靶向   
      194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25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志金,李静,张越,杨赞章
      2017, 28(34)
      摘要:目的:研究缬沙坦胶囊灌胃给药后在兔眼组织的分布规律。方法:取兔3只(6只眼),ig缬沙坦溶液,每次7.5 mg,每日2次,连用6 d。于末次给药后1 h处死兔,采集角膜、虹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液、视网膜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织中缬沙坦的含量。结果:缬沙坦在视网膜、虹膜、角膜、房水、玻璃体液、晶状体中的含量依次为(4.274±1.75)、(2.233±0.72)、(0.871±0.66)、(0.713±0.49)、(0.177±0.07)、(0.083±0.06) μg/g。结论:连续多次给药后缬沙坦在兔眼内各组织中分布不均匀,以视网膜中的含量为最高,虹膜次之,晶状体、玻璃体液中的含量最低。  
      关键词:缬沙坦;高效液相色谱法;眼组织;兔;分布   
      264
      |
      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19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宋云梅
      2017, 28(34)
      摘要:目的: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肾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 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受体(TRAF6)表达的影响,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对RIRI的保护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肾复康胶囊组(阳性对照,600 mg/kg)和葡萄籽原花青素低、高剂量组(100、150 mg/kg),每组10只。每天ig给药1次,连续7 d。给药结束后,除假手术组的其余各组大鼠均复制RIRI模型。造模成功24 h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以及肾组织中Caspase-3、 TRAF6蛋白表达,并测定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r、BUN水平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中Caspase-3、TRAF6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Cr、BUN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中Caspase-3、TRAF6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弱(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且葡萄籽原花青素高剂量组作用优于葡萄籽原花青素低剂量组和肾复康胶囊组(P<0.05)。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能减轻大鼠RIRI,这可能是通过下调肾组织中Caspase-3、TRAF6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关键词:葡萄籽原花青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受体;大鼠   
      164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241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金贞姬,常泽娜,朱震菡,杨长青
      2017, 28(34)
      摘要:目的:研究肾康注射液对大鼠体内厄贝沙坦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取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肾康注射液组(以生药量计为4 g /kg),每组9只,每天ip给药2次,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1 h后,两组大鼠均ig厄贝沙坦25 mg/kg,分别于厄贝沙坦给药前及给药后0.25、0.5、1、2、4、8、12、24、32、48、56、72、96 h经眼底静脉丛采血0.3 mL。以联苯双酯为内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厄贝沙坦的血药浓度,利用Phoenix WinNolin® 6.1药动学软件中非房室模型拟合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对照组和肾康注射液组大鼠ig厄贝沙坦后,AUC0-96 h分别为(28.82±10.49)、(35.64±9.99) mg·h/L,cmax分别为(0.64±0.15)、(0.76±0.33) mg/L,tmax分别为(13.07±16.70)、(10.23±3.97) h,CLZ/F分别为(0.85±0.35)、(0.63±0.21) L/(h·kg),VZ/F分别为(38.24±24.87)、(30.99±9.75) mL/kg,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康注射液在正常给药剂量下不影响厄贝沙坦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  
      关键词:肾康注射液;厄贝沙坦;药动学;大鼠   
      180
      |
      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35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有森,王智亮
      2017, 28(34)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黄-黄连药材中5种蒽醌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并优选大黄-黄连药材质量比。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18(2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 磷酸二氢钾(48 ∶ 52,V/V,每100 mL中加十二烷基硫酸钠0.4 g,磷酸调节pH 至4.0),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25 ℃,进样量为10 μL。考察大黄-黄连药材质量比为1 ∶ 1、1 ∶ 2、2 ∶ 1、2 ∶ 3、3 ∶ 2时配伍药材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进样量分别在0.652~3.081、0.704~3.422、1.280~6.197、0.633~0.324、1.326~5.954 μg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2%~100.37%(RSD≤2.26%,n=6)。大黄-黄连药材质量比为2 ∶ 1时,5种蒽醌类成分总量最高。结论:本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可用于不同配伍比大黄-黄连药材的质量检定;大黄-黄连药材的最佳质量比为2 ∶ 1。  
      关键词:大黄;黄连;配伍;蒽醌类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   
      21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316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丁瑜潇,吕伟旗,沈宏伟
      2017, 28(34)
      摘要:目的:为木鳖子良种选育与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等文献基础上,优化测定木鳖子中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甲酯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比较8个省14个产地的木鳖子中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甲酯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海拔、经纬度与木鳖子中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甲酯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木鳖子中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甲酯质量浓度在0.05~0.5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4 361.95X+67.380 8(R2=0.999 7);定量限为15.62 ng,检测限为4.67 ng;平均回收率为99.76%(RSD=1.36%,n=9)。8个省14个产地的木鳖子中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甲酯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8个省14个产地的木鳖子划分为Ⅰ、Ⅱ、Ⅲ、Ⅳ4个类群,Ⅲ与Ⅳ类群木鳖子中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甲酯含量较高,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贵州省江口县、贵州省德江县、福建省建阳区与湖南省会同县5个产地,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贵州省江口县、贵州省德江县、湖南省会同县属于高海拔、低经纬度地区,福建省建阳区属于高海拔地区。木鳖子中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甲酯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与经度、纬度呈负相关。结论:测定木鳖子中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甲酯含量的HPLC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所测8个省14个产地的木鳖子中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甲酯含量均达到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贵州省江口县、贵州省德江县、湖南省会同县等低经纬度、高海拔地区栽培有利于积累木鳖子中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甲酯成分。  
      关键词:木鳖子;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甲酯;产地;相关性   
      328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54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强,段青
      2017, 28(34)
      摘要:目的:研究榄香烯乳联合更昔洛韦对C6脑肿瘤干细胞(BTSCs)侵袭能力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从大鼠C6恶性胶质瘤细胞株中分离培养传代3次的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中干细胞标志物CD133、Nestin蛋白表达情况。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更昔洛韦组(ig,216 mg/kg)、榄香烯乳组(尾iv,36 mg/kg)和联用组(ig更昔洛韦216 mg/kg +尾iv榄香烯乳36 mg/kg),每组5只,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0 d。于末次给药后2 h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并分离血清,分别与C6 BTSCs在体外培养基中共同培养24 h。采用Boyden侵袭试验检测C6 BTSCs的细胞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C6 BTSCs的TIMP-1 mRNA表达情况。结果:传代3次后的细胞中CD133、Nestin蛋白有明显表达,表明其为BTSCs。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更昔洛韦组、榄香烯乳组和联用组C6 BTSCs的细胞侵袭率均明显下降、TIMP-1 mRNA表达均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更昔洛韦组和榄香烯乳组比较,联用组C6 BTSCs的细胞侵袭率明显下降、TIMP-1 mRNA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榄香烯乳联合更昔洛韦可明显抑制C6 BTSCs的细胞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TIMP-1的生成有关,且联用效果强于单用。  
      关键词:C6恶性胶质瘤细胞株;脑肿瘤干细胞;榄香烯乳注射液;更昔洛韦分散片;细胞侵袭;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124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30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胡利萍,张钰,秦冬梅,依巴古力·艾拜都拉,努力比亚·阿布都克尤木,孙晓风,张跃新
      2017, 28(34)
      摘要:目的:考察维药毛菊苣95%乙醇提取物(CG-I)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后期筛选其有效部位提供参考。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甘草酸二铵,100 mg/kg)和CG-I高、中、低剂量组(以生药量计分别为200、100、50 g/kg),每组10只,每天ig给药1次,连续给药10 d。末次给药后1 h,除空白对照组外的其余各组小鼠均通过尾iv刀豆蛋白A(Con-A)诱导免疫性肝损伤。造模8 h后,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计算肝、脾指数,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检测肝组织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1β含量显著增加,肝、脾指数及肝组织中AST、ALT、GST、AKP、T-SOD水平显著升高,肝组织中MDA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小鼠肝索排列杂乱,肝细胞出现肿胀、坏死等病变。与模型组比较,除CG-I低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AST、ALT、AKP水平以及CG-I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MDA、IFN-γ含量降低不显著外,其余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肝组织病理变化均不同程度地减轻。结论:CG-I对Con-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尤其以高、中剂量效果较好;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作用有关。  
      关键词:维药;毛菊苣;95%乙醇提取物;免疫性肝损伤;抗氧化;抗炎;小鼠   
      175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57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赵杰,张冠东,薛智民,杨钰,高燕飞,韩燕,赵瑞玲
      2017, 28(34)
      摘要:目的:促进肝素钠注射液在儿童用药中的安全使用。方法: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法(HFMEA),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筛选肝素钠注射液在儿童用药过程中的失效模式,并针对这些失效模式制订防范策略并实施,再通过比较实施前、后差错率和风险优先级数(RPN)值评分评价实施效果。结果:通过RPN值评分共获得5项需立即干预的肝素钠注射液用药风险点,包括处方开具时肝素钠注射液给药剂量错误、药品调剂时药师不清楚肝素钠注射液用量的计算方法、护理给药时未执行输注前双人核对流程等。经制订并实施相应的防范策略后,肝素钠注射液相关差错由实施前的8例减少到1例,差错率由3.76%降低到0.51%(P<0.01);5项失效模式的RPN值分别由112.08、91.56、115.78、94.52、99.23下降到28.02、23.91、27.71、23.63、20.55。结论:应用HFMEA可前瞻性地对肝素钠注射液儿童用药环节进行系统的分析,再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订并实施对应的防范策略后,可减少肝素钠注射液使用中的相关差错,促进儿童用药安全。  
      关键词:肝素钠注射液;儿童患者;医疗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用药安全   
      168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299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黄继勋,陈凯霞
      2017, 28(34)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的自动化智能建设及效果。方法:介绍我院PIVAS自动化智能建设的主要情况,收集我院PIVAS自动化智能建设前(2016年7-9月)、后(2016年10-12月)相关工作环节的用时和差错率,评价建设效果。结果:我院在PIVAS的摆药、贴签、分拣以及配送环节进行了自动化智能建设,并进行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建设。自动化智能建设后,每张医嘱摆药用时由建设前的(6.78±0.87)s缩短至(2.65±0.71) s,贴签用时由(3.24±0.71) s缩短至(1.41±0.55) s,分拣每袋输液成品用时由(13.37±2.84) s缩短至(5.33±1.72) s,配送相同数量的输液用时由(35.64±4.33) min缩短至(18.12±3.57) min(P<0.05);摆药差错率由(2.35±0.59)‰降至(0.26±0.21)‰,贴签差错率由(1.51±0.45)‰降至(0.22±0.10)‰,分错病区差错率由(3.47±1.02)‰降至(0.17±0.10)‰,配送差错率由(1.33±0.55)‰降至(0.13±0.11)‰(P<0.05)。结论:我院PIVAS自动化智能建设后工作效率提高、差错率降低,降低了潜在的用药风险,提升了PIVAS管理水平。  
      关键词: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自动化智能建设;流程优化   
      350
      |
      2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51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贺银丽,罗秦英,董乐乐,庞成森,鲁会侠,张亚婷,张晓霞,董卫华,王曙逢,封卫毅,施秉银
      2017, 28(34)
      摘要:目的:降低我院肠外营养不合理医嘱的发生率,促进肠外营养的合理使用。方法:收集我院普通外科2016年第一季度的肠外营养医嘱,统计其不合理医嘱数量及发生类型,然后运用FOCUS-PDCA(Find-organize-clarify-understand-select-plan-do- check-act)循环管理对肠外营养医嘱开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善,再收集改善后(2016年第三季度)的肠外营养医嘱对其不合理医嘱数量及发生类型进行统计,评价管理效果。结果:我院通过采取成立营养支持小组、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与沟通、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加入肠外营养审方模块等多项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使普通外科肠外营养的不合理医嘱发生率由改善前的48.25%(1 433/2 970)下降至改善后的5.67%(120/2 118),不合理类型中阳离子超量、遴选药品不适宜、配伍不适宜发生率降为0。结论:采用FOCUS-PDCA循环管理可降低肠外营养不合理医嘱发生率,促进医院肠外营养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FOCUS-PDCA;肠外营养;医嘱;合理用药   
      487
      |
      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37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余茜,李广辉,彭昊帅,刘长缨
      2017, 28(34)
      摘要:目的:为提高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的工作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我院建立并实施的PIVAS质量控制监测体系,并对监测体系从实施初期(2016年1月)直至实施12个月(2016年12月)时进行追踪检查,评价实施效果。结果:我院PIVAS制定了包括用药差错与临界差错监测体系、审核医嘱同质化监测体系、手卫生监测体系、高警示药品管理监测体系及药液残留量监测体系在内的质量控制监测体系。相应的各项检查指标即用药差错与临界差错发生率、审核医嘱标准化率、手卫生(知识知晓率、依从率、正确率)、高警示药品管理合格率、药液残留量合格率在实施初期分别为0.14%、57%、85%、70%、86%、98%、75%,实施12个月后分别为0.01%、87%、97%、81%、95%、100%、93%(P<0.05)。结论:我院建立并实施的PIVAS质量控制监测体系有效提高了PIVAS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质量控制监测体系;实施效果   
      185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280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吴玲玲,张琴
      2017, 28(34)
      摘要:目的:加强我院药品调剂差错的全面管控,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介绍我院根据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法(HACCP)实施药品调剂差错风险管理的步骤和相关内容,并通过比较实施前(2015年)、后(2016年)的调剂差错率评价管理效果。结果:我院从建立工作组入手,绘制药品调剂流程图,根据HACCP原则制订计划[包括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CCP),建立关键限值(CL)、监测体系、纠偏措施、确认程序和质量记录档案],确定4个CCP即审核处方、调配药品、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向患者交付药品。针对这些CCP制订并实施了相应的措施,实现了对药品调剂的有效管控。与实施HACCP前比较,实施HACCP后我院药品调剂差错率下降84.73%(0.753‰ vs. 0.115‰)。结论:将HACCP科学地运用于医院药品调剂环节的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药品差错风险,促进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法;药品;调剂差错;风险管理;用药安全   
      196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25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伏东宁,李祥永,王振中,吴建雄,倪彩莉
      2017, 28(34)
      摘要:目的:优化天舒胶囊超声波提取工艺。方法:以天舒胶囊中川芎有效成分阿魏酸、天麻有效成分天麻素的转移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 ,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超声功率等因素对转移率的影响,优化天舒胶囊超声波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优化的天舒胶囊的超声波提取工艺为8倍量的70%乙醇,在超声功率350 W下提取2次,每次提取1.5 h。验证试验中,阿魏酸和天麻素转移率平均值分别为94.06%、95.02%(RSD分别为0.18%、0.47%,n=3)。结论:优化后的提取工艺方法快速、简单,结果稳定、可行 ,可用于天舒胶囊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关键词:超声波提取;天舒胶囊;正交试验;川芎;天麻;阿魏酸;天麻素;工艺优化;含量测定   
      169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433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惠人杰,冯静,蔺默含,冯柏年
      2017, 28(34)
      摘要:目的:优化沙棘叶和沙棘籽中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以 6种黄酮苷元即儿茶素、芦丁、杨梅素、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提取率总和为指标,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表设计正交试验,分别优化沙棘叶和沙棘籽中黄酮的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沙棘叶中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3次、每次提取2.0 h、料液比1 ∶ 16;沙棘籽中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3次、每次提取1.5 h、料液比1 ∶ 24;验证试验中,沙棘叶和沙棘籽中6种黄酮苷元的提取率总和分别为56.4、15.4 mg/g(RSD分别为1.4%、3.4%,n=3)。结论:优化后的提取工艺方法简便、稳定、可行,可用于沙棘叶和沙棘籽中黄酮成分的提取。  
      关键词:沙棘叶;沙棘籽;正交试验;提取工艺;黄酮苷元   
      137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07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何瑶,阮一,李卓恒,王丽娟,李峥
      2017, 28(34)
      摘要:目的:制备卡前列甲酯-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舌下片,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湿法制粒法制备卡前列甲酯-HP-β-CD包合物舌下片,以片剂的外观、崩解时间、润湿时间、主药含量为考察指标,以处方中甘露醇-乳糖的质量比、聚维酮的体积分数、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的用量为因素,采用正交试验筛选处方。评价最优处方所制舌下片的崩解时间、润湿时间、主药含量、含量均匀度及溶出度。结果:最优处方为卡前列甲酯-HP-β-CD包合物78.82 mg(含卡前列甲酯1 mg),甘露醇-乳糖(质量比9 ∶ 1)的混合粉末100 mg,2%的PVP溶液适量,L-HPC 30 mg,硬脂酸镁1 mg。所制3批舌下片的崩解时间为(25.30±3.21)~(26.53±2.69) s,润湿时间为(64.65±8.07)~(65.54±7.21) s,主药含量为(96.13±0.43)%~(97.06±0.82)%,含量均匀度为5.95~7.68,10 min内累积溶出度均超过50%,30 min内可完全溶出。结论:成功制得质量符合要求的卡前列甲酯-HP-β-CD包合物舌下片。  
      关键词:卡前列甲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舌下片;正交试验;质量评价   
      224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28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库德热提·阿吉,赵媛,杨继彪,刘艺,许忠
      2017, 28(34)
      摘要:目的:研究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对辛夷挥发油中桉油精溶解度的影响,并优化辛芷滴鼻剂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辛夷药材中的挥发油;以辛夷挥发油中的桉油精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HP-β-CD对辛夷挥发油中桉油精溶解度的影响;以欧前胡素、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辛芷滴鼻剂提取工艺中乙醇用量和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并进行验证。结果:50%的HP-β-CD水溶液可以提高桉油精溶解度至7.6倍。辛芷滴鼻剂最优提取工艺为10倍量80%乙醇,提取2次,每次1 h;验证试验中欧前胡素平均含量为0.078%(RSD=2.01%,n=3),浸膏得率为10.80%(RSD=1.85%,n=3)。结论:HP-β-CD对辛夷挥发油中桉油精具有较好的增溶作用,辛芷滴鼻剂优化提取工艺可行。  
      关键词:辛夷;桉油精;欧前胡素;滴鼻剂;2-羟丙基-β-环糊精   
      169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06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亮,杜江,冯华,丁丽娜,陈东林,周英信
      2017, 28(34)
      摘要:目的:对天冬总皂苷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优选。方法:以天冬总皂苷含量等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大孔树脂型号、上样吸附时间、上样液稀释倍数、吸附容量、洗脱溶剂体积分数及用量、洗脱速度,对大孔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HPD-300型大孔树脂对天冬总皂苷吸附及解析能力较强;最优纯化工艺为上样吸附时间60 min,上样液质量浓度0.1 g/mL,吸附容量120 mL(15 BV),使用3 BV的60%乙醇溶液进行洗脱,洗脱速度为4 BV/h。验证试验中总皂苷的平均解析率为68.30%(RSD=0.95%,n=3)。结论:优选的纯化工艺稳定、可行,可较好地分离纯化天冬总皂苷。  
      关键词:天冬;总皂苷;大孔树脂;纯化工艺   
      194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47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朱宣羽,张燕,丁子莹,操锋
      2017, 28(34)
      摘要:目的:改进原研制备工艺,仿制拉莫三嗪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E4M CR和HPMC K100LV CR制备缓释骨架片芯,以尤特奇®L30D-55为肠溶材料包衣,制备拉莫三嗪缓释片。以与原研制剂体外释放度的相似因子f2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法筛选处方中乳糖用量、HPMC E4M CR和HPMC K100LV CR质量比、HPMC用量及包衣增质量。结果: 片芯处方为拉莫三嗪50 mg、HPMC K100LV CR 40 mg、HPMC E4M CR 61.4 mg、乳糖128 mg,最佳包衣增质量为3%。自制制剂和原研制剂在含0.5%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H 6.8磷酸盐缓冲液、pH 4.5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和水中的体外释放行为均相似。结论:成功仿制了拉莫三嗪缓释片,且工艺比原研制剂更加简单、易行。  
      关键词:拉莫三嗪;缓释片;肠溶包衣;体外释放   
      412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54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赵海涛,宋光西,殷学治,吴沉,王兵
      2017, 28(34)
      摘要:目的:制备盐酸鲁拉西酮固体分散体,提高其溶出度。方法:选用聚维酮K30为载体,以溶剂法制备不同药载比(1 ∶ 0.5、 1 ∶ 1、1 ∶ 2)的盐酸鲁拉西酮固体分散体。比较3种盐酸鲁拉西酮固体分散体与物理混合物(盐酸鲁拉西酮-聚维酮K30)、原研制剂的体外溶出度;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对盐酸鲁拉西酮原料药、聚维酮K30与外加辅料、物理混合物(1 ∶ 2)与外加辅料、盐酸鲁拉西酮固体分散体(1 ∶ 2)与外加辅料的晶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药载比1 ∶ 0.5、1 ∶ 1、1 ∶ 2的盐酸鲁拉西酮固体分散体溶出速率较物理混合物有显著提高,且载体比例越大,固体分散体溶出越快;药载比为1 ∶ 2的盐酸鲁拉西酮固体分散体与原研制剂20 min时体外溶出度分别为101.2%、100.2%。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显示,物理混合物中存在盐酸鲁拉西酮和辅料的特征吸收峰;盐酸鲁拉西酮固体分散体中的盐酸鲁拉西酮特征吸收峰基本消失,辅料特征吸收峰仍存在。结论:以药载比1 ∶ 2制得的盐酸鲁拉西酮固体分散体与原研制剂体外溶出行为相似,且其中盐酸鲁拉西酮以无定形存在。  
      关键词:盐酸鲁拉西酮;固体分散体;聚维酮K30;溶出度   
      361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562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胡建军,余莉,陈海林,林薇,金海英
      2017, 28(34)
      摘要:目的:制备利福平(RFP)纳米脂质载体(RFP-NLCs),提高其水溶性,并评价其质量。方法:以液固脂质材料油酸及单硬脂酸甘油酯为脂质材料,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泊洛沙姆188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采用熔融-超声乳化法制备RFP-NLCs。以粒径和包封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以脂质材料的用量、液态脂质材料比例、投药量和大豆卵磷脂-泊洛沙姆188质量比为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测定最优处方所制脂质载体的形态、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度。结果:最优处方中脂质材料用量为150 mg,液态脂质比例为30%,RFP用量为10 mg,大豆卵磷脂-泊洛沙姆188的质量比为1 ∶ 3。所制RFP-NLCs的外观较圆整,粒径为(124.07±3.25) nm,PDI为0.104±0.010,Zeta电位为(-31.07±2.94) mV,包封率为(80.90±2.59)%,载药量为(4.81±0.68)%(n=3)。与RFP原料药比较,RFP-NLCs体外释放度明显减缓,12 h内的累积释放度为63.2%,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筛选处方可成功制备RFP-NLCs;所制RFP-NLCs粒径小、包封率较高,具有体外缓释特征。  
      关键词:利福平;纳米脂质载体;制备;质量评价   
      258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52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瑶,杨军星,宋立杰,赵楚翘,王博蔚,刘志辉
      2017, 28(34)
      摘要:目的:为选择制备卡铂缓释微粒的材料提供参考。方法:以“卡铂”“缓释”“微粒”“Carboplatin”“Release”“Microparticl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97年1月-2017年4月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常用的制备卡铂缓释微粒的材料特点、制备方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93篇,其中有效文献26篇。常用的制备卡铂缓释微粒的材料有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己内酯(PCL)、明胶、海藻酸盐/壳聚糖及其他材料。PLGA的降解时间可通过改变丙交酯和乙交酯的比例使其从几天变到几年,可通过更复杂的表面修饰使PLGA微粒的靶向性更强、到达靶器官的药物浓度更高。但PLGA的制备方法目前难以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其重现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PCL不仅可主动和被动地靶向肿瘤组织,而且能避免卡铂给药的溶血副作用。但PCL目前的研究均是在体外及动物体内进行,进入人体的研究相对较少。明胶材料的优点包括易乳化、水溶性、成膜、弹性和天然可生物降解,然而其微粒普遍表现出突释现象,想要制备出缓释性能更好的传递系统,需要与其他材料联合应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粒能有效地保留高分子的生物活性,作为负载各种药剂及食品抗菌剂的包埋材料在医药、食品工业和化妆品等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对于卡铂的包载,其受到氯离子的影响,包封率较低。虽然每种缓释材料的特性不同,对卡铂的包载程度不一,但制备出的缓释微粒均比卡铂溶液具有更稳定的化学性质、更长的缓释时间、更强的靶向作用以及更低的全身毒性。今后应从卡铂缓释微粒载药量和包封率的进一步提高、药物释放速率及缓释时间的精确控制、缓释体系的表面改性及多种缓释体系的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卡铂;缓释;微粒;材料   
      149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45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勋,顾艳丽,王瑛,金星,任常胜,崔颖,王慧敏
      2017, 28(34)
      摘要:目的:为介孔分子筛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于缓/控释及靶向制剂提供参考。方法:“介孔分子筛”“药物载体”“缓释”“控释”“靶向”“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s”“Drug carrier”“Sustained release”“Controlled release”“Targeting”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85年1月-2017年6月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就介孔分子筛的分类及特点、对药物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药物体外释放动力学机制、药物体内药物动力学及生物活性等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1 052篇,其中有效文献38篇。根据介观结构分类,介孔分子筛主要有2D结构的MCM-41,3D结构的MCM-48及无序、层状结构的HMS、MSU、TUD-1。MCM-41的相关研究较MCM-48、MSU及TUD-1多;HMS及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载药量大且可修饰性好;介孔分子筛的孔径尺寸、修饰分子、有序度和载药方法及模型药物固有特性等因素,均对药物体外释放行为产生影响;MCM-41及MCM-48的生物活性较好且COK-12以人为受试对象进行药动学评估时未见明显排斥反应。现有研究主要从结构修饰、嫁接、改变载药模式等方面进行缓/控释及靶向传递的研究。今后应着眼于提高模型药物多样性研究,评价介孔分子筛的体内毒性及生物相容性,构建修饰与掺杂型载体,以设计出适宜用于人体的多功能、多靶向、多重刺激响应、高载药量、低毒性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关键词:介孔分子筛;药物传递系统;药物载体;缓释;控释;靶向   
      197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311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璐瑒,钟赣生,郭桂明
      2017, 28(34)
      摘要:目的:为再版《中国药典》中“炮制通则”涉及炮制方法的名称和定义的规范化提供参考。方法:对比《中药炮制学》《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神农本草经》《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等书籍,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炮制通则”中部分炮制方法的名称和定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中国药典》“炮制通则”部分项目定义有待规范,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如炙法及其项下酒炙、醋炙、盐炙、蜜炙定义不准确;蒸法定义不准确;饮片项下的炮制方法名称不统一;制霜法定义涵盖范围有偏差;辅料用量比例共性意义不大等。结论:《中国药典》以“通则”的形式概括和定义所有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应兼顾通用性、准确性、宽泛性。  
      关键词:炮制通则;辅料;炙法;蒸法;制霜   
      737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474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阳,王洁,丁红梓,周秋云,赵丰,陆兴兰
      2017, 28(34)
      摘要:目的:为减少成品输液临床退回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成品输液的临床退回干预措施进行介绍,比较干预前(2013-2014年)、干预后(2015-2016年)成品输液退回情况,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我院PIVAS通过合理选用注射器,加强配送前成品输液可见性微粒的检查;优化药物的配制顺序,合理安排药物输注顺序;加强药物输注前各环节工作区域的清理,正确使用消毒剂;严格执行静脉输液相关操作,发挥药师作用;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加强团队协作等措施进行干预。干预后成品输液退回数量相比干预前减少41.2%,报损金额减少45.7%,其中可见性微粒、成品输液存放时间过长氧化变色、成品输液漏液、药品连续输注配伍反应、外差错误、打包至病区的药物配制方法不当、输注前消毒剂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的退回相比干预前分别减少25.3%、46.9%、39.4%、77.8%、73.9%、75.0%、100%。结论:对成品输液退回进行干预可减少退回数量,减少药品浪费。  
      关键词:静脉药物调配中心;成品输液临床退回;干预   
      538
      |
      2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567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