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环丙沙星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环丙沙星”“不良反应”为主题词,检索万方数据库1998-2015年收载的期刊文献,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原患疾病、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过敏史、预后与转归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检索得到有效文献181篇,共计213例患者。其中,男性多于女性(57.28% vs. 42.72%);多在用药首日发生(130例,61.03%);静脉滴注(179例,84.04%)为主要给药方式;ADR主要累及器官/系统为全身性损害(71例,33.33%)及神经系统损害(50例,23.47%);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65例,30.52%)为主,严重者可致死亡(3例,1.41%)。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环丙沙星的适应证,合理用药,对用药过程严密观察,警惕ADR的发生。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α-硫辛酸对比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收集α-硫辛酸对比依帕司他治疗DP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进行质量评价后,利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RCT,合计4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α-硫辛酸组患者总有效率[RR=0.98,95%Cl(0.84,1.15),P=0.8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正中神经:MD=1.02,95%Cl(-1.10,3.14),P=0.34;腓总神经:MD=0.23,95%Cl(-1.11,1.58),P=0.73]、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正中神经:MD=1.10,95%Cl(-0.39,2.59),P=0.15;腓总神经:MD=0.95,95%Cl(-1.47,3.36),P=0.44]与依帕司他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α-硫辛酸与依帕司他治疗DPN的疗效相当,两者改善DPN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效果相似。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以降钙素原(PCT)指导脓毒症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效果,探讨PCT作为可靠的炎症标记物用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可能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PCT指导的治疗方案(试验组)对比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用于脓毒症的相关试验,提取资料并采用改良Jadad评分法评价质量后,运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合计82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52,95%CI(-3.07,-1.98),P<0.001];两组患者病死率[OR=1.14,95%CI(0.83,1.56),P=0.42]、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治疗时间[MD=-0.22,95%CI(-1.40,0.96),P=0.72]和总住院时间[MD=-1.81,95%CI(-4.37,0.76),P=0.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PCT指导脓毒症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 缩短治疗时间。临床可以考虑将其作为炎症标记物用于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