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基础治疗方案在临床治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型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中心区组随机、开放的实际临床试验,将2014年2月-2016年11月期间27家综合性医院收治的LVEF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按1 ∶ 3比例分为对照组(n=253)和试验组(n=872),对照组使用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静脉注射至少1个疗程(5 d)的心脉隆注射液。以心功能分级总有效率、LVEF改善值、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LHFQ)总分改善值和再住院率等效果指标从全社会角度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的3个月心功能分级总有效率分别为61.54%和81.06%,LVEF改善值分别约为3.05%和7.35%,MLHFQ总分改善值分别约为24.39和26.63,再住院率分别为19.43%和10.0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药物经济学结果显示,试验组的LVEF改善值、MLHFQ总分改善值等正向指标的成本-效果比均低于对照组(189.35 vs. 243.46,576.38 vs. 614.29);再住院率等反向指标的成本-效果比均高于对照组(2 019.61 vs. 925.42)。结论: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基础治疗方案治疗LVEF降低型心力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纯基础治疗方案,成本-效果分析表明该联合用药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国女性患者溴隐亭阴道给药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abrary、Excerpta Media Data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收集中国女性患者采用溴隐亭口服片阴道给药(试验组)对比溴隐亭口服给药(对照组)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 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1统计软件对血清泌乳素(PRL)水平、月经改善率、妊娠恢复率、溢乳消失率、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RCT,合计1 1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OR=0.14,95%CI(0.09,0.23),P<0.001]、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OR=0.32,95%CI(0.11,0.90),P=0.0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清PRL水平[MD=0.24,95%CI(-0.94,1.41),P=0.69]、月经改善率[RD=0.04,95%CI(-0.04,0.11),P=0.32]、妊娠恢复率[RD=0.01,95%CI(-0.08,0.10),P=0.84]、溢乳消失率[RD=0.05,95%CI(-0.03,0.13),P=0.2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溴隐亭阴道给药与口服给药相比,在疗效方面无显著差异,在消化道不良反应率、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率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安全性更高,建议开发阴道给药的溴隐亭制剂。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安宫牛黄丸联合化学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Mg2+浓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PubMed、Excerpta Media Data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ials,并用 Google Scholar 搜索互联网上的相关文献,收集安宫牛黄丸联合化学药(试验组)对比单纯化学药(对照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及影响外周血Mg2+浓度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改良Jadad 评分量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治疗7 d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外周血Mg2+浓度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RCT,共77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7 d后的GCS[MD=2.87,95%CI(1.64,4.10),P<0.01]、外周血Mg2+浓度[MD=0.11,95%CI(0.06,0.16),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宫牛黄丸联合化学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优于单纯化学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
摘要:目的:为膜控微丸压片技术用于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多单元给药系统”“膜控微丸压片技术”“影响因素”“Multiple unit dosage forms”“Tableting of coated pellet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11年1月-2017年5月在PubMed、Elsevier、SpringerLink、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丸芯种类和粒径、包衣材料、外加辅料以及工艺参数等膜控微丸压片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8篇,其中有效文献26篇。丸芯需具有优良的弹性,才能抵抗微丸形变时的压力;包衣膜需具备足够的柔韧性,才能在压片后保持完整性;外加辅料的选择,首先需保证物料混合的均一性,其次要考虑辅料与微丸的比例,防止膜控微丸在压片过程中被压碎及衣膜破裂。此外,还需考虑工艺因素(如压片工艺、包衣工艺等)对膜控微丸压片技术的影响。今后的研发方向为可使微丸在压片后不破裂变形的新型丸芯和压片填充材料、能维持压片后包衣膜的完整性及释药特性的新型包衣材料、在压片过程中维持恒定的压力以及保证已混合好供压物料含量均一性的精密压力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