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8 29 10
    • 王文杰,李琛,张欲晓,毛宗福,崔丹
      2018, 29(10)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促进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两个贫困县随机抽取23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家乡镇卫生院、15家村卫生室),通过导出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和现场访谈,就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样本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使用率为72.4%,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占比为78.3%,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利用率为36.9%,自治区增补目录品种利用率为47.2%(其中化学药品种利用率为53.9%,中成药品种利用率为39.7%);样本村卫生室基本药物使用率为64.4%,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利用率为18.3%,自治区增补目录品种利用率为10.5%;5大类常用药物使用金额合计在全部化学药使用金额中的占比为47.9%,其中占比最高的抗微生物药达到35.9%;使用金额排前10位的药品中有8种是国家基本药物,且有4种是抗微生物药;样本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张门诊处方的药品数为2.90种,抗菌药物处方占比平均为43.0%,平均单张处方的药品金额为33.12元。结论:该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低于政策要求;乡镇卫生院对自治区增补目录化学药与中成药品种利用率相差较大;抗微生物药使用金额占比较高;处方用药合理性仍有待提高。建议应保障该地区基本药物供应,适时调整自治区增补目录品种,重点控制几类主要药物的价格并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的用药监管,进一步提升处方医师的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234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0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汪春晖,李小兵,蒲川
      2018, 29(10)
      摘要:目的:探索“新医改”背景下重庆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的新方法,为创新处方点评工作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处方点评工作创新实践探索的政策背景、借鉴其他地区的实践经验,开展重庆市、区(县)两级医疗机构的处方集中点评活动和处方点评信息化建设等,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与结论:集中点评了16家市级医疗机构处方,共计抽查病历300余份、处方/医嘱1 600余张;集中点评了135家区(县)级医疗机构处方,共计抽查病历3 100余份、处方/医嘱12 100余张;建成“重庆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关键技术监测系统”。上述措施创新了处方集中点评模式、提升了处方点评质量、提高了处方点评信息化水平,但仍存在制度覆盖面不完全、考核流于形式、药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建议通过建立合理用药计分管理制度、开展临床药师查房和处方前置审核等措施加强医疗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同时建立和完善第三方外部评价、监督机制,全方位提升处方点评人员的医药学知识水平,从而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处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新医改;合理用药;处方集中点评;信息化建设   
      256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1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宋捷,林海,胡晓静,蒋璐伊,金春林
      2018, 29(10)
      摘要:目的:为完善我国抗菌药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挪威抗菌药物使用概况,分析挪威政府及相关行业组织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的经验,并提出完善我国抗菌药物管理的思考和建议。结果与结论:为应对潜在的耐药威胁、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挪威政府制定了抗菌药耐药国家行动计划,建立了全面的抗菌药物(包括兽用)使用管理监测体系和研究合作平台,科学制定行业指南,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取得了良好的管控效果。我国应借鉴挪威等国家的经验,持续健全抗菌药物管理顶层制度设计,加快实现抗菌药物监测的全面覆盖,不断完善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重新评估抗菌药用药结构,提升社会各方合理用药意识,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谨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应对耐药威胁。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耐药;挪威;合理用药;启示   
      213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09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谢凤凤,李鹏,黎理,朱华,尚小红,李平凤
      2018, 29(10)
      摘要:目的:通过筛选引物并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以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CoT)技术进行标记的广西产拳卷地钱DNA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系。方法:采用改进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提取广西产拳卷地钱药材样品DNA,以凝胶电泳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样品DNA的纯度和浓度;以样品DNA为模板,对36条SCoT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并对产物进行电泳、染色、成像以筛选合适引物;以DNA浓度、Mg2+浓度、dNTP浓度、引物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等5 个主要因素进行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对SCoT-PCR反应体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所提取的样品DNA条带整齐,无RNA污染、无降解、无弥散荧光,加样孔清晰;260、280 nm紫外波长处吸光度比值在1.8~2.0范围内,样品DNA纯度和浓度均适合后续试验;36条引物PCR结果显示,4号引物所得产物条带整齐、无弥散荧光且亮度最高,故以其为引物进行PCR反应;最佳SCoT-PCR反应体系为30.00 μg/mL DNA、2.00 mmol/L Mg2+、0.20 mmol/L dNTP、0.40 μmol/L引物、0.50 U/mL Taq DNA聚合酶(总反应体积20 μL)。结论:筛选得到合适的样品DNA的SCoT-PCR引物并优化了反应体系,可为广西产拳卷地钱的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评价及亲缘关系分析提供技术基础。  
      关键词:拳卷地钱;SCoT;PCR;引物筛选;体系优化   
      195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4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国铭,汤顺莉,邝梓君,黄雁,赵金龙,於菁雯,陈子茵,林洪荣,黄楚瑶,许华
      2018, 29(10)
      摘要:目的:探讨茵陈可能的药理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数据库(TCMSP)筛选茵陈的有效成分和相关靶标蛋白;运用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茵陈有效化合物-靶标蛋白可视化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借助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通过DAVID生物信息学资源数据库对靶标蛋白编码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茵陈有效化合物13个,靶标蛋白189个,KEGG富集通路34条。槲皮素、β-谷甾醇、异鼠李素、Artepillin C等是主要有效化合物,前列腺素G/H合成酶2(PTGS2)、热休克蛋白90(HSP90)、二肽基肽酶Ⅳ、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Cα等是主要靶标蛋白;转录因子AP-1(JUN)、细胞肿瘤抗原p53在PPI网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靶标蛋白编码基因主要富集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13K/Akt)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等通路上。结论:茵陈中的槲皮素、β-谷甾醇、异鼠李素等化合物可能通过TNF-α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作用于PTGS2、HSP90、JUN等靶标蛋白,进而发挥其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关键词:系统药理学;茵陈;有效化合物;靶标蛋白;信号通路;药理作用   
      463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1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吴文杰,刘良红,黄莺
      2018, 29(10)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葛根药材中14 种异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14批葛根药材(野葛:PL-1~PL-7,粉葛:PT-1~PT-7)中14种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色谱柱为 Extend C18,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22 ℃,进样量为5 μL;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检测方式为负离子检测,扫描方式为多级反应监测模式,喷射电压为-4 500 V,离子源温度为600 ℃,雾化气为60 psi ,辅助气为60 psi, 碰撞气为7 psi,气帘气为30 psi。采用SIMCA 13.0软件对上述14批药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4种待测异黄酮类成分在10~1 000  ng/mL(葛根素为10~5 000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均大于0.990 0),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5%,加样回收率范围为95%~105%,RSD范围为0.8%~4.5%(n=6)。野葛与粉葛中异黄酮类总含量差异较大,不同产地的葛根药材异黄酮含量差异较大;14种异黄酮类成分中,葛根素含量最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批葛根药材可聚为4类,PL-2为Ⅰ类,PL-3、PL-4为Ⅱ类,PL-5、PL-6、PL-7为Ⅲ类,其余为Ⅳ类。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检测葛根药材中14 种异黄酮成分的含量,适用于该药材的整体质量控制。  
      关键词:葛根;粉葛;异黄酮类;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含量测定   
      268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0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黄传俊,杨莉,梅勇,罗磊,吕姗珊,曾博程,龙涛,王凤,左娟,袁开超,唐攀,朱锋,陈波,谯志文
      2018, 29(10)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健脾止泻宁颗粒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切换波长法。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流动相为甲醇-0.45%磷酸溶液-三乙胺(50 ∶ 49 ∶ 1,V/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5 nm(盐酸小檗碱)、280 nm(黄芩苷),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结果: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60.3~312.8 ng(r=0.999 7)、81.5~368.9 ng(r=0.999 9);定量限分别为0.666 8、0.774 0 ng,检测限分别为0.222 6、0.258 0 ng;中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1.0%;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48%~99.30%(RSD=1.06%,n=6)、95.20%~99.39%(RSD=1.66%,n=6);耐用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准确度、耐用性均较好,可用于健脾止泻宁颗粒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含量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健脾止泻宁颗粒;高效液相色谱切换波长法;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含量测定   
      217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9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叶吴琦,左丁,张子豪,陈天民,焦敏芬,韩翠艳
      2018, 29(10)
      摘要:目的:优化卡托普利择时渗透泵片的处方。方法:以卡托普利择时渗透泵片的累积释放百分率(Q)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法考察阻滞层包衣增质量,半透膜包衣增质量,含药层聚环氧乙烷(PEO)种类及含药层PEO(3×10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用量,助推层PEO(7×106)、氯化钠(NaCl)用量对释药情况的影响;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以释放行为综合评分(L)为指标,以含药层PEO(3×105)和HPMC用量、助推层PEO(7×106)和NaCl用量为主要因素,按L9(43)表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片芯处方,并进行验证。结果:片芯最优处方为含药层PEO(3×105)用量71 mg,含药层HPMC用量15 mg,助推层PEO(7×106)用量61 mg,助推层NaCl用量18 mg;阻滞层包衣增质量为7%,半透膜包衣增质量为10%。按优化处方制备的渗透泵片4 h之后开始释药,4~20 h的体外释药回归方程为Q=5.118t-21.441(R2=0.995 6),符合零级释药特征。结论:优化的处方稳定可行、质量可控,可为卡托普利择时渗透泵片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卡托普利;择时渗透泵片;单因素考察;正交试验;处方优化   
      342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1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孙臻,张影,汪杰,陈明聪,黄祖光,高华宏
      2018, 29(10)
      摘要:目的:优化参芪妇康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法,以药材吸水率为指标考察第1次加水倍数,以干膏得率为指标考察药材浸泡时间;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以干膏得率和75%乙醇浸出物含量为指标,以提取时间、加水倍量、提取次数为因素,采用L9(34)正交表试验优化参芪妇康颗粒的水提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参芪妇康颗粒最优水提工艺为8倍水量(L/kg),提取 3 次,每次1 h。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操作稳定、质量可控,可为参芪妇康颗粒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参芪妇康颗粒;提取工艺;正交试验;干膏得率;乙醇浸出物含量   
      183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5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景陶,倪敬轩,王晓,毕毅
      2018, 29(10)
      摘要:目的:为新型高效联芳基氨基噻嗪类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解酶1(BACE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新型AD治疗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41个联芳基氨基噻嗪类BACE1抑制剂分子,运用SYBYL-X 2.0软件包,以比较分子场分析法(CoMFA)与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SIA)构建该类衍生化合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并以Surflex-dock分子对接方法分析该类化合物与BACE1的结合模式。结果:以CoMFA法和CoMSIA法构建的3D-QSAR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q2)均大于0.5,表明其预测能力良好;所建三维等势图能直观反映不同位置引入取代基对化合物活性的影响。Surflex-dock对接分析显示,联芳基氨基噻嗪类分子与BACE1中的ASP80、ASP276、TYR246等氨基酸残基具有氢键作用。结论:基于联芳基氨基噻嗪类衍生化合物所构建的3D-QSAR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指导该类化合物的结构优化;TYR246可能是联芳基氨基噻嗪类抑制剂化合物分子与BACE1结合的另一潜在活性功能残基。通过3D-QSAR分析与分子对接,可进行新型高效联芳基氨基噻嗪类BACE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进而用于研发新型AD治疗药物。  
      关键词:联芳基氨基噻嗪类;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解酶;抑制剂;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分子对接   
      258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2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洛萍,孟涵,谭穗懿,陈金香,段文军
      2018, 29(10)
      摘要:目的:研究青果氯仿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小孔吸附树脂、Toyopear1 HW-40F凝胶树脂、反相C18、Sephadex LH-20凝胶树脂柱对青果氯仿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质谱、氢谱、碳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青果氯仿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氢红花菜豆酸3′ -O-β-D-葡萄糖苷(1)、3,4-二羟基苯甲酸(2)、3-O-没食子酰奎尼酸(3)、没食子酸(4)、没食子酸乙酯(5)、东莨菪内酯(6)、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7)、异柯里拉京(8)。结论:化合物1、2、7为首次从青果中分离得到;该研究为青果的质量评价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青果;化学成分;二氢红花菜豆酸3′ -O-β-D-葡萄糖苷;3;4-二羟基苯甲酸;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结构鉴定;氯仿萃取部位   
      184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7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兰,黄家宇,陈俊,母艳华,周贤霞,潘柳岑,郭雨柔,李莉
      2018, 29(10)
      摘要:目的:研究苗药赤胫散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管碟法,以氯霉素和氟康唑为阳性对照,测定赤胫散的水提物和95%乙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福氏志贺氏菌、伤寒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等9种菌株的抑菌作用,筛选出具有抑菌作用的部位及对药物敏感的试验菌株。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培养基平板法,测定赤胫散95%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萃取部位对敏感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赤胫散的水提物几乎无抑菌活性;95%乙醇提取物对各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等6种细菌的抑菌作用优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2种真菌;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部位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且乙酸乙醇萃取部位强于正丁醇部位,但对真菌均未见抑制作用;95%乙醇提取物对上述6种细菌的MIC、MBC分别为6.25~12.5、12.5~25 mg/mL,其乙酸乙酯部位的 MIC、MBC 分别为3.13~6.25、6.25~12.5 mg/mL,其正丁醇部位的 MIC、MBC 分别为6.25~12.5、12.5~25 mg/mL。结论:苗药赤胫散的95%乙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萃取物对伤寒杆菌等6种常见细菌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  
      关键词:赤胫散;乙醇提取物;萃取部位;体外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   
      161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3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涛,鲁茜,高杏,李伟,吕冬梅
      2018, 29(10)
      摘要:目的:探讨一氧化碳合成酶1调节蛋白(NOS1AP)基因rs12742393位点多态性对瑞格列奈治疗我国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初诊为T2DM且未接受过任何降糖治疗的汉族患者10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格列奈片1.0 mg,tid,连续治疗至少8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法检测患者NOS1AP基因rs12742393位点的基因型,并观察其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胰岛素(P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退出和失访的患者各有1例,共有98例患者完成本研究。NOS1AP基因rs12742393位点AA、AC、CC型患者分别有39、42、17例,分布频率分别为39.8%、42.9%、17.3%,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治疗8周后,所有患者的FPG、PPG、HbA1c、HOMA-IR、TC、TG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FINS、PIN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基因型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基因型患者FPG、PPG、HbA1c水平,AA型患者HOMA-IR水平,CC型患者TC水平,AA、CC型患者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各基因型患者PINS水平,AC、CC型患者FINS水平,CC型患者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C型患者FPG、PPG水平显著高于AA、AC型患者,其较治疗前的下降值显著小于AA、AC型患者;AC型患者FPG水平显著高于AA型;AC、CC型患者FINS水平及较治疗前的上升值、HOMA-IR水平均显著高于或大于AA型,各基因型患者HOMA-IR较治疗前的变化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指标在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S1AP基因rs12742393位点多态性可能影响瑞格列奈治疗我国汉族T2DM患者的疗效,其风险基因C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FPG、PPG、FINS和HOMA-IR水平来降低瑞格列奈的疗效。  
      关键词:NOS1AP基因;rs12742393位点;基因多态性;2型糖尿病;汉族;瑞格列奈;疗效;血糖;血脂;胰岛素   
      129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4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喃君,林健,张超凤
      2018, 29(10)
      摘要:目的:为痛风患者优选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7月1日-2017年7月1日收治的符合痛风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107例,按照是否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B(HLA-B)*58:01基因检测将受试者分为A、B组。A组患者按照基因检测结果分为阳性、阴性2个亚组,阳性亚组给予非布司他40 mg,qd;阴性亚组给予别嘌醇300 mg,tid,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检测尿酸水平,若未达标则改用非布司他40 mg,qd治疗。B组患者给予别嘌醇治疗,1个疗程后检测尿酸水平,若未达标则改用非布司他治疗,用法用量与A组相同。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考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酸水平,评价治疗达标情况;并电话随访两组患者的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评分,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评价治疗效果;计算两组患者的成本-效果,并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治疗效果为0.818 QALY,B组为0.808 QALY,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治疗成本为3 932.46元,B组为2 174.92元,两组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 807.41和2 691.73,A组明显高于B组,表明B组方案更具成本-效果优势。敏感性分析支持此结果。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患者不进行基因检测直接选用别嘌醇治疗的方案更具成本-效果优势。  
      关键词:痛风;HLA-B*58:01基因;别嘌醇;非布司他;成本-效果分析   
      983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9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郑巧伟,任晓东,秦涛,罗赛赛,封卫毅,魏友霞
      2018, 29(10)
      摘要:目的: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7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肠球菌病原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检出肠球菌6 252株,其中粪肠球菌1 994株、屎肠球菌3 575株;主要分离自尿液(2 009株)、引流液(1 538株)、胆汁(1 168株)、伤口分泌物(561株)、血液(493株);检出率由2009年的9.4%上升至2017年的13.4%。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万古霉素耐药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对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波动下降至2014年,后于2015年开始呈波动上升趋势。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从2009 年的1.9%下降至2017年6月的0.2%;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持续波动,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对四环素耐药率呈下降趋势,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有51例患者检出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43株)和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8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耐药率分别为23.3%、0、35.3%,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为0。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天数(r=0.225,P<0.01)、气管切开或插管率(r=0.314,P<0.01)、抗菌药物使用天数(r=0.347,P<0.01)、抗菌药物使用种类(r=0.226,P<0.01)、使用了糖皮质激素(r=0.190,P<0.01)、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天数(r=0.173,P<0.05)均与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感染率呈正相关。结论:我院的肠球菌检出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主要来源于尿液和引流液。粪肠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利奈唑胺、四环素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菌药物。  
      关键词:肠球菌;抗菌药物;耐药性;临床分布;合理用药   
      176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8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娜,乔逸,丁选胜,王婧雯,杨志福,文爱东
      2018, 29(10)
      摘要:目的:探讨利奈唑胺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1日-2016年8月29日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因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3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利奈唑胺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培养结果等指标,评价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39例神经外科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49%。治疗后,患者的体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脑脊液白细胞及脑脊液蛋白质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患者中,有27例在治疗前进行了脑脊液培养,且8例(29.6%)结果呈阳性,其中6例(75.0%)培养出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的利奈唑胺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控制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等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利奈唑胺;颅内感染;神经外科术;疗效;安全性   
      1888
      |
      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2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郑姣妮,向江侠,张颖
      2018, 29(10)
      摘要:目的:比较平衡氨基酸和富含支链氨基酸的平衡氨基酸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术后营养代谢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6月严重腹部创伤患者60例,按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A、B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和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其中A组给予8.5%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B组给予10%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氨基酸给予量均为1.2 g/(kg·d),每日输注时间不少于12 h。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氮平衡、血清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和血浆氨基谱,比较其住院时间、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有2例、B组有1例患者中途出院,共有57例完成本研究。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氮平衡水平、血清蛋白水平和血浆氨基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的累计氮平衡水平显著优于A组;B组患者治疗后第3~7天、A组患者治疗后第5~7天的氮平衡水平均显著上升,且从治疗后第4天起,B组患者的氮平衡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甘氨酸、苏氨酸水平均显著上升;B组患者的精氨酸水平显著下降,缬氨酸、支链氨基酸水平显著上升,且分别显著低于或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生存率及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相较于平衡氨基酸,富含支链氨基酸的平衡氨基酸可进一步改善和维持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术后的氮平衡、血清蛋白和血浆氨基酸水平,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平衡氨基酸;支链氨基酸;严重腹部创伤;营养代谢;预后;影响   
      192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8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洁,陈晴,王磊,王婧雯,党欢,张维
      2018, 29(10)
      摘要:目的:比较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通过病历查询系统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1月52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使用万古霉素(31例)或利奈唑胺(21例)抗感染治疗的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病原菌培养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脑脊液检测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抗菌药物治疗总有效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抗菌药物总费用。结果:共20例患者脑脊液细菌培养呈阳性,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8.46%(20/52),且两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去治疗无效的患者,两组总有效患者治疗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万古霉素组的抗菌药物总费用显著低于利奈唑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古霉素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革兰氏阳性菌所致颅内感染的有效性、安全性与利奈唑胺相当,经济性优于利奈唑胺;患者若无明显肝肾功能不全、过敏等情况,万古霉素应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关键词:颅内感染;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革兰氏阳性菌;疗效;安全性;经济性   
      890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3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吴雅娟,任建光,蔡迪盛,周志鹏
      2018, 29(10)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择期行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组和D组,各45例。D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完成后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负荷剂量0.6 μg/kg,后以0.6 μg/(kg·h)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患者给予等容量和等速率的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即刻(T0)、用药后即刻(T1)、切皮后即刻(T2)、劈胸骨后即刻(T3)、CPB前即刻(T4)、CPB停止即刻(T5)及术毕(T6)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 T0、T5、T6、术后6 h(T7)、术后24 h(T8)时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Ⅰ(cTnⅠ), T0、T8、术后72 h(T9)时的S-100β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术前1 d及术后3、7 d的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者T2~T6时SBP、DBP及D组患者T4~T6时SBP、T4时DBP均显著低于同组T0时,但D组患者T4~T6时SBP、DBP显著高于C组;两组患者T4时HR均显著低于同组T0时, T5~T6时均显著高于同组T0时,且D组T2~T3时显著低于C组;两组患者T2~T3时MAP均显著高于同组T0时,且D组T4时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5~T8时,两组患者CK-MB、H-FABP和cTnⅠ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T0时,但D组患者T7~T8时CK-MB、cTnⅠ水平及T5~T8时H-FABP水平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8~T9时,两组患者S-100β蛋白、NSE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T0时,但D组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的MMSE评分、MoCA评分及C组患者术后7 d的MMSE评分、MoCA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1 d,但D组术后3 、7 d的评分均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及肾上腺素使用率均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米力农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7%)显著低于C组(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有助于维持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其心肌损伤,改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肌损伤;认知功能   
      16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53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冉毅,夏冬梅,包中会,任洪波,蒋义,杨吉帆,黄碧有,姚岚,倪燕侠,李少林
      2018, 29(10)
      摘要:目的:观察三胶扶正合剂联合紫杉醇、奈达铂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紫杉醇注射液135 mg/m2,静脉滴注 ,d1+注射用奈达铂75 mg/m2,静脉滴注,d3,21 d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行常规分割调强放疗,每次2 Gy,每周5次,共60~70 Gy;放疗结束后继续给予原方案化疗2个周期。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三胶扶正合剂 250 mL/d,分3次服用,至治疗结束。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营养指标[体质量指数(BMI)、血清前白蛋白(PAB)、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癌胚抗原(CEA)、细胞质胸苷激酶1(TK1)、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CYFRA21-10)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观察组82.35% vs. 对照组73.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MI、PAB、ALB、Hb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SCC-Ag、CEA、TK1、CYFRA21-1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Ⅲ~Ⅳ度白细胞减少、Ⅰ~Ⅱ度Hb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胶扶正合剂联合紫杉醇、奈达铂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同步放化疗相当,但前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同步放化疗;紫杉醇;奈达铂;三胶扶正合剂;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安全性   
      195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69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林志辉,王志亮,王伟,聂春发,张蓉蓉
      2018, 29(10)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氩激光治疗缺血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8例(患眼分别为117、125眼),两组患者均采用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每周2次,治疗1个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0.5 mg),每周1次,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时的眼压和视力,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眼压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视力情况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显著降低,视力均显著恢复,且观察组患者的眼压下降、视力恢复情况较之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41%、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氩激光治疗缺血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优于单用氩激光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眼压,恢复患者视力,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雷珠单抗;氩激光治疗;缺血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压;视力   
      122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4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简讯,肖胜,杨乔岚,李静,胡诗德
      2018, 29(10)
      摘要:目的:比较健脾生血片与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非透析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非透析肾性贫血患者60例,根据随机生成的数字,按入组顺序采用随机分配隐藏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CHO细胞)、叶酸片、维生素B12片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0.15 g,口服,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给予健脾生血片1.8 g,口服,每日3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 、4 、8 、12 周的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 、12周的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水平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b、RBC、HCT、Ret%、SI、SF、T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除治疗后第8周Ret%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黑便、铁锈色便发生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牙齿黑染发生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生血片治疗非透析肾性贫血的疗效显著优于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铁元素储备与贫血状态,但健脾生血片引起的牙齿黑染率较高。  
      关键词:健脾生血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非透析肾性贫血;疗效;安全性   
      931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78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唐松江,王凌浩
      2018, 29(10)
      摘要:目的:考察右美托咪定对颈椎手术患者神经元损伤指标、炎性因子及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1月于我院行全麻颈椎手术的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式进行麻醉维持;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于麻醉维持前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负荷剂量0.8 μg/kg,泵注时间>10 min,随后以0.4 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直至手术前30 min。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后1 h(T1)、手术结束后1 d(T2)、手术结束后7 d(T3)的神经元损伤指标[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水平,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颈椎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第1、7天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各有3例患者脱落,各有53例完成本研究。T0时点,两组患者神经元损伤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T0时点,且右美托咪定组患者GFAP、NSE、MMP-9、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或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JOA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JOA评分显著升高,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麻醉维持前加用右美托咪定可改善颈椎手术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一定程度地减轻患者脊髓和神经元损伤,同时不影响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颈椎手术;神经元;脊髓;损伤;炎性因子   
      111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9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冯志平,宋元华,邓智勇,夏耀雄,刘超,陈富坤,杨传周
      2018, 29(10)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新液治疗鼻咽癌患者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患有放射性皮炎的鼻咽癌患者7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紫溶液、复方鱼肝油氧化锌软膏外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康复新液浸透纱布后,敷于患处,每日3次。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皮炎分级和皮炎面积,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4.6%)与对照组(9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均未见RTOG Ⅳ级皮炎患者。治疗前,两组患者RTOG 0~Ⅲ级皮炎患者的比例、皮炎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TOG皮炎分级情况显著改善,且0级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Ⅰ级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RTOG 0~Ⅲ级皮炎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周,两组患者的皮炎面积均显著缩小,治疗后第4周显著小于治疗后第2周,且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用康复新液治疗鼻咽癌患者放射性皮炎可有效缓解皮炎症状,缩小皮炎面积,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鼻咽癌;放射性皮炎;康复新液;临床疗效;安全性   
      263
      |
      2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62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路淑淑,李文馨,张贝贝,李智强,靳英辉,侯宁
      2018, 29(10)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艾司西酞普兰(试验组)与度洛西汀(对照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数据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3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项RCT,合计2 6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第1、2、4、6、8周的总有效率及治疗第4、6、8周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性患者总有效率 [RR=0.96,95%CI(0.88,1.05),P=0.42]、女性患者治愈率[RR=0.91,95%CI(0.78,1.06),P=0.24]、老年患者总有效率 [RR=0.96,95%CI(0.84,1.11),P=0.61]、老年患者治愈率[RR=0.90,95%CI(0.54,1.49),P=0.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便秘[RR=0.59,95%CI(0.42,0.81),P=0.001]、口干[RR=0.65,95%CI (0.51,0.82),P=0.000 4]、恶心[RR=0.68,95%CI(0.56,0.83),P=0.000 2]、食欲降低[RR=0.74,95%CI(0.55,0.99),P=0.04]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相当,但在安全性方面艾司西酞普兰更优。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度洛西汀;抑郁症;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409
      |
      3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4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蓉,周磊,秦琼,宋伟华,包健安
      2018, 29(10)
      摘要:目的:将SIMPLE药学服务模式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慢病管理,并评价其效果。方法:以随机抽样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COPD患者20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成对照组(100例)和干预组(10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戒烟、有效使用吸入剂、监控检测指标、正确选择药物、采用科学的生活方式并接受用药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和入组3、6个月后的装置使用评分、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急性发作/加重患者数、临床有效控制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装置使用依从性[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评分]。结果:与入组时比较,入组3、6个月后干预组装置使用评分、临床有效控制率、MMAS-8评分显著升高,急性发作/加重≥2次的患者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入组3、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装置使用评分、临床有效控制率、MMAS-8评分、FEV1%显著升高,急性发作/加重≥2次的患者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SIMPLE药学服务模式对支气管哮喘、COPD患者进行慢病管理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SIMPLE药学服务模式;慢病管理   
      255
      |
      3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4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魏来,赵春景,王娜,韦娜
      2018, 29(10)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学人员的基本情况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为更好地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学人员基本情况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进行调查,据此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共发放机构一般情况问卷调查表1 147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813份,有效回收率为70.88%;共发放药学人员基本情况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问卷调查表1 972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1 904份,有效回收率为96.55%。受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学人员平均为4.5人(2~14人),受访乡镇卫生院的药学人员平均为2.5人(0~12人),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为8.69%和8.17%,且其中一部分为兼职的非该专业人员。受访机构药学人员最高学历以大专最多(占51.79%),其次为高中及中专(占21.64%);职称以药士最多(占34.35%),其次为药师(占30.04%);取得执业药师证书的仅占2.73%,取得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药师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为0。受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从事的工作岗位比例相对较高的依次为门诊药房(79.67%和81.44%)、住院药房(32.94%和56.57%)、中药房(27.57%和40.85%)和库房(22.20%和24.05%);而从事临床药学室(1.40%和0)、实验室(0.23%和0)和静脉药物配置中心(0.23%和0)等岗位工作的比例均很低。受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比例排前6位的药学服务项目分别为药品调剂配发(100%)、门诊处方点评(70.00%)、药品不良反应监测(62.67%)、用药咨询(60.67%)、抗菌药物处方点评(58.00%)、用药教育和用药指导(50.00%),而药学门诊、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均未开展;受访乡镇卫生院开展比例排前6位的药学服务项目分别为药品调剂配发(100%)、药品不良反应监测(62.29%)、用药咨询(59.73%)、用药教育和用药指导(53.85%)、门诊处方点评(51.58%)、抗菌药物处方点评(45.40%),而静脉药物集中配置、药学门诊、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均未开展。结论: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学人员数量短缺,且兼职人员占有一定比例;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有限;机构对药学服务不够重视,其服务开展情况不理想。为推动药学工作的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重视药学服务,结合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岗位设置,完善机构建设,并加强药学人员引进和培训,不断提升其药学服务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切实为临床提供优质、安全、人性化、专业化的药学服务。  
      关键词:重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学人员;药学服务;调查   
      215
      |
      2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74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莎,蒙龙,杨佳丹,罗玲,邱峰
      2018, 29(10)
      摘要:目的:为促进处方精简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重庆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的4个社区和9个村卫生室所辖区域的老年慢性病患者335例,就受访者的一般情况、患病及用药情况以及对处方精简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问卷以澳大利亚“患者对于处方精简的态度”问卷为依据,其中患者认知功能情况使用长谷川痴呆量表,患者虚弱程度使用中文版埃德蒙顿虚弱评估量表,患者生命质量使用中文版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评估。结果:得到有效问卷311份,有效回收率为92.8%。311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0岁;中位疾病数为5种,以高血压最为常见;中位用药种数为5种,以钙通道阻滞药、非胰岛素类降糖药为主;多重用药人数占54.7%(170人)。对于处方精简的态度方面,39.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所用药品太多,73.9%的受访者希望减少目前所用的药物,83.6%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医师同意,愿意实施处方精简;多重用药患者较非多重用药患者更希望少用药(P=0.001)并减少目前使用的药品(P=0.001),更愿意通过减少用药来降低药费(P=0.008),也更担心药物副作用(P=0.005)。结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现象普遍,实施处方精简非常必要。多数老年患者愿意在医师同意下进行处方精简,且多重用药患者较非多重用药患者更愿意实施处方精简。  
      关键词:老年患者;慢性病;社区;多重用药;处方精简;患者态度   
      273
      |
      4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0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赵明琴,粟珊,汪明群,陈乾,杨安强,朱必刚
      2018, 29(10)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提高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提供参考。方法:调取我院2016年1-12月神经外科的794例住院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就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794例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有433例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了抗菌药物(均只使用了1种药品),预防使用率为54.53%;使用例数占比居前2位的是头孢唑林(51.73%)和头孢呋辛(21.48%)。433例患者中,于术前30 min~1 h开始用药的占85.45%;用药维持时间≤24 h的占68.36%;主要的2种预防用药不合理情况是预防用药维持时间过长(31.64%)和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当(26.10%),此外还有用药时机不当(14.55%)等。结论:我院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仍存在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当、用药时机不当、用药维持时间过长等不合理情况,须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促进该领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评价   
      267
      |
      6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6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鲁良秀,秦侃
      2018, 29(10)
      摘要:目的:为加强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合理营养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院诊断为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191例为对象,由营养支持药师分别运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和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量表(PG-SGA)在其入院48 h之内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同时调查其住院期间接受营养干预的情况。结果:191例患者中,NRS 2002总评分≥3分(存在营养风险)的有123例,总体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4.40%;PG-SGA评级为B级和C级(存在营养不良)的有129例,总体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7.54%,且年龄<60岁和年龄≥60岁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RS 2002与PG-SGA评估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0.557(P<0.001),一致性程度属于中等。191例患者中只有46例接受了营养干预(给予全肠内营养的仅有2例),总体干预率为24.08%;其中,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干预率仅为34.15%(42/123),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干预率仅为31.78%(41/129)。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但临床营养干预存在明显不足,且全肠内营养的应用率较低。故需要营养支持药师协助和配合医师,结合NRS 2002和PG-SGA两个工具,及时、有效地将入院时已经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者筛查出来,综合评估其营养状态,从而给予适当的营养干预。  
      关键词:恶性肿瘤;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量表;营养风险;营养不良;营养干预;调查   
      281
      |
      7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6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赵黎明,徐晓娣,李阳,袁颐捷,凌琳,刘炎,程娟,吴华
      2018, 29(10)
      摘要:目的:为促进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制定专项点评标准及评价细则,回顾性抽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共1 273例次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的住院患者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和分析。结果: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的使用数量和例次以血液/肿瘤内科、产科、急诊微创外科、胃肠外科、急诊创伤骨科和甲状腺乳腺外科较多,以新生儿科、感染科和康复科较少。点评发现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使用不合理病例共138例次,总体不合理使用率为10.84%;不合理使用类型包括适应证不适宜(或存在禁忌证)(59.42%)、联合用药不适宜(18.84%)、遴选药物不适宜(15.94%)、用法用量不适宜(3.62%)、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2.17%)等。通过开展专项点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不合理使用率逐月稳步下降,由2014年7月的30.35%降至2015年6月的7.81%;同时,就该药临床使用形成了5点院内共识。结论:我院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在临床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尤以适应证方面的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专项点评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了该药使用的合理性,今后仍应持续进行并不断完善。  
      关键词: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专项点评;合理用药   
      458
      |
      9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07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吴雅云,庞鑫,刘刚
      2018, 29(10)
      摘要:目的:了解纳米载药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Nanoparticles”“Ischemic stroke”“Brain”“Nanomedicine” “Liposome”“Imaging”等为关键词,在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检索2010-2017年的相关文献,对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115篇,其中有效文献49篇。神经保护剂类等药物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大部分药物无法入脑发挥疗效,而纳米载药系统可作为递送药物入脑的有效方法。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纳米载药系统主要有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凝胶、树状大分子胶束以及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载药系统各有不同的优缺点。其中,脂质体的载药率、入脑效率高,但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稳定性好,但存在突释问题;壳聚糖纳米粒缓释性、靶向性较好,但分散性较差,可能有潜在的有机溶剂毒性;纳米凝胶缓释性能良好,但生物相容性还需提高;树状大分子载药系统包载性能良好,但有潜在的生物毒性;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仍存在生物相容性问题。超顺磁性氧化铁与胆碱等已制成纳米系统用于脑缺血成像研究。结论:纳米载药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应用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今后需进一步重点解决现有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缓释性及生物相容性等问题。  
      关键词:纳米载药系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脑靶向;血脑屏障;研究进展   
      357
      |
      1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54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黄永杰,马守栋,苗青,李明春,向卓
      2018, 29(10)
      摘要:目的:为牙周炎的治疗及其新药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牙周炎”“原位凝胶”“Periodontitis”“In-situ gel”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录的1990-2017年国内外发表的牙周炎治疗用原位凝胶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获得有效文献38篇。原位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给药系统,具有缓释时间长、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可节省临床治疗时间等优点。牙周炎治疗用原位凝胶目前主要分为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原位有机凝胶和聚合物沉淀型原位凝胶3类。药用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为原位凝胶的处方优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丰富的物质基础,使得原位凝胶尤其是聚合物沉淀型原位凝胶成为未来牙周炎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热点之一。  
      关键词:牙周炎;原位凝胶;研究进展   
      620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1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谢治深,赵振彪,张振强,王辉
      2018, 29(10)
      摘要:目的:为新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抑制剂及相关调脂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SREBPs”“Inhibitor”“Compound”“Natural product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12-2017年在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综述SREBPs天然小分子抑制剂的药理学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2篇,其中有效文献52篇。SREBPs是一种胆固醇敏感性的转录因子,几乎涉及了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从头合成的全过程。SREBPs抑制剂通过抑制SREBPs的合成、剪切、转运全过程的不同环节,从而抑制其发挥转录活性,继而起到抑制脂质合成关键酶表达、降低体内脂质水平的作用。SREBPs天然小分子抑制剂主要包括酚酸类(鼠尾草酸、3-咖啡酰-4-二氢咖啡酰奎宁酸、丁香酸等)、萜类(维生素D、白桦脂酸、白桦脂醇、穿心莲内酯等)、生物碱类(小檗碱、咖啡因、槐果碱、罗希吐碱等)、黄酮类(黄腐醇、异黄腐醇、柚皮素、8-异戊烯基柚皮素、木犀草素、芒柄花素等)、皂苷类(人参皂苷Re、牛蒡子苷、连翘苷)等,通过作用于不同靶点来抑制SREBPs功能,发挥降脂作用。其中有部分天然小分子化合物调控SREBPs的作用机制已经明晰,可作为调脂药的先导化合物;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抑制剂;天然小分子化合物;药理学;研究进展   
      493
      |
      14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8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