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阐述证据质量评价方法在临床药学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介绍我院(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师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制订的药物使用的证据质量评价标准化流程[以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系统为主],并通过医嘱点评、新药申请和用药咨询三项临床药学实践案例描述该流程的使用方法。结果与结论:我院制订的证据质量评价标准化流程为首先查找权威指南及参考书、药品说明书和相关研究文献等,当查找后在无高级别证据的情况下应用GRADE系统对现有证据进行评分、定级等来量化其质量,以及时、准确地给出用药建议。在3个实践案例中,使用GRADE系统评分结果分别为≤-3分、=-2分、≤-3分,证据级别分别为D级(极低级证据)、C级(低级证据)、D级,推荐强度分别为无推荐、弱推荐、强烈反对推荐。临床药师在工作中利用上述标准化的证据质量评价方法可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联合化学药对比单用化学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收集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联合化学药(试验组)对比单用化学药(对照组)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 5.1.0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血脂水平)。结果:共纳入10项RCT,合计82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RR=1.25,95%CI(1.17,1.35),P<0.001]、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RR=1.35,95%CI(1.19,1.53),P<0.001]、降低血脂水平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MD=-0.45,95%CI(-0.71,-0.19),P<0.001]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联合化学药对比单用化学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在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方面均较好。
摘要:目的:为临床开展真实世界研究(RWS)提供方法学及应用案例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7年7月1日-2017年7月1日,检索关键词为“真实世界研究”“应用”“Real world study”“Application”等及其组合,限定文献分类为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对文献中有关RWS及其研究方法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和论述,介绍RWS与解释性随机临床试验(ERCT)的区别与联系,概述RWS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国内外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到有效文献中文22篇、英文11篇;在RWS中最广泛的研究类型是观察性研究,其对混杂因素和偏倚的处理方法是RWS不同于ERCT的主要特征,也是开展RWS的重要部分;RWS主要是以实践为基础,ERCT的结果需要RWS的进一步验证及拓展补充,二者综合考虑才是最佳选择。目前,国外开展的RWS主要应用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纳入的样本量较大,覆盖人群较广泛,均得到与临床实际相符合的研究结果;国内的RWS在中医药领域应用较广泛,主要用于评价中西药结合方法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及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将RWS应用于临床研究,可以将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结合起来,进一步保障药物在临床使用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摘要:目的:为山茶属植物药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山茶属”“化学成分”“药理活性”“Camellia”“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vit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年1月-2018年1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情况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5篇,其中有效文献54篇。山茶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皂苷类、多酚类、植物甾醇类、脂肪酸类和生物碱类等,以黄酮类及皂苷类成分研究较多,其中黄酮类成分主要是黄酮醇类,以槲皮素、山柰酚以及芹茶素最为常见;皂苷类成分主要为齐墩果烷型的五环三萜皂苷。山茶属植物中,茶、油茶和山茶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抗肿瘤、抗过敏、降糖、降脂、抗炎、抗氧化、保护胃黏膜等方面。近年来关于山茶属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报道日渐增多,但对其有效的药效基团阐明较少。在药理活性上,以总提物的活性研究较多,对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研究也仅在细胞层面上,动物药理研究较少,且大多药理活性作用机制不明确。因此,有必要深层次研究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