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8 29 18
    • 田侃,赵文敏,杨毅
      2018, 29(18)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的合理性,为优化中药注射剂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系统回顾中药注射剂的起源与发展,深入剖析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及原因,并结合中药注射剂自身属性和历史经验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性,由此提出针对性的中药注射剂发展建议。结果:中药注射剂由于自身技术性问题、流通与存储环节不规范、临床使用不合理、患者个体差异性、监测与管理机制匮乏等原因依然存在安全性问题,但是从产品技术、临床疗效、临床需求量及中药发展等角度分析,其存在是合理且必要的。结论:建议从研发生产、上市流通、临床使用以及监测与管理等角度强化中药注射剂全生命周期内的合理开发与使用;全面开展中药注射剂技术评估,促进其优胜劣汰、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中药注射剂产品人身损害的救助机制,保障患者权益。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合理性;安全性   
      1092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8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任晓星,陈敬,史录文
      2018, 29(18)
      摘要:目的:为我国进一步加快新药审评审批及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并分析我国2013年1月1日-2018年1月19日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类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和新药上市申请(NDA)中,经正常通道和特殊通道申报及获批情况,从而总结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共有2 759个品种提交了新药IND/NDA,1 462个品种获得批准,总体通过率为53.0%;其中,1 206个品种经特殊通道申请,总体通过率为62.4%(753个)。除预防用生物制品外,我国新药IND获批的中位时长逐年缩短,而NDA获批的中位时长大幅增加;特殊通道的效果在2016年开始显现,而同时获得特殊审批和优先审评审批2个特殊通道的品种其获批的中位时长并没有比单独1个通道短;经特殊通道获批的药品以抗肿瘤和免疫机能调节领域数量最多。结论:我国新药审评审批通过率较低,审批时间较长,特殊通道的作用不明显,且缺乏抗肿瘤药等药品的特殊通道。建议药品检验部门将更多人力投入到拟上市品种的注册检验环节,药品审评机构可建立滚动提交、滚动审评的机制,出台更明确的技术要求以统一审评尺度,并规定发补资料送达后重新启动技术审评的时限,此外,还需进一步明确界定各特殊通道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新药上市申请;特殊通道;审评审批   
      662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8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小兵,白礼西,胡渝,金思岑
      2018, 29(18)
      摘要:目的:为改进重庆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模式、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由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处方点评专家组,采用等距离抽样法从16家市属医疗机构的呼吸内科、普外科和感染科中抽取2017年8月23日和9月13日的门急诊处方1 600余张、住院医嘱300余份。对门急诊处方的3项核心指标(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辅助用药使用率)及其中的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住院医嘱中的特殊使用级或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及辅助药物等使用情况开展专项点评。结果: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28%(低于20%),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3.83%(低于40%);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为3.04%,辅助用药使用率为5.02%;不合理处方率为 21.03%,包括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辅助用药使用不合理、临床诊断书写不全、适应证不适宜、遴选药品不适宜、给药途径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和联合用药不适宜等情况。住院医嘱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0.67%、3.33%、31.10%、30.03%;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为37.67%;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为87.08%;不合理医嘱率为49.67%,包括适应证不适宜、用药剂量不适宜、用药疗程不适宜、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无会诊记录、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无微生物标本送检记录、联合用药不适宜和使用抗菌药物无病程记录等情况。在点评工作中还发现各医疗机构的医院信息系统不统一,人工进行全处方集中点评效率较低,缺乏统一、权威的处方点评规则等问题。结论:建议建立统一规范的处方集中点评规则,整合不同的医院信息系统,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点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医疗机构整体用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重庆;医疗机构;处方点评;集中点评;合理用药   
      215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0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连玉菲,赵海静,邱博,尚清,岳圆圆,刘勇,庞国勋,曹格溪,董占军
      2018, 29(18)
      摘要:目的:为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成品输液的分拣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我院DisMed System 8000成品输液智能分拣系统(以下简称“自动分拣系统”)的设备组成及工作流程,比较自动分拣系统使用前和使用后日均分拣工作量、平均每袋成品输液所需分拣时间、分拣工作强度(如人均每日步行数等)、分拣差错、临床科室满意度及药师药学服务质量等指标的变化,评价自动分拣系统对我院PIVAS成品输液分拣工作的影响。结果:自动分拣系统使用后,日均分拣工作量无明显变化,但平均每袋成品输液所需分拣时间缩短5.56 s(64.13%),人均每日步行数下降22.12%,总差错率下降86.48%,临床各科室对PIVAS的满意度提升了11.86%;平均每日药师医嘱审核率、不合理医嘱干预成功率、临床走访频率、解答临床咨询的例数分别提升25.62%、42.71%、300.00%、189.74%。结论:自动分拣系统使用后,我院PIVAS工作环境更舒适,流程更优化,实现了高效率、低差错,将药师从烦琐的分拣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药学服务质量,推动了PIVAS自动化建设。  
      关键词:自动分拣系统;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品输液;分拣;自动化   
      689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8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罗玲艳,张平,张贺,聂延君,罗永煌,罗雷
      2018, 29(18)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Beagle犬血浆中盐酸卡替洛尔质量浓度的方法,并对盐酸卡替洛尔口腔崩解片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乙腈沉淀法预处理血浆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药浓度,色谱柱为VP-ODS C18,流动相为乙腈-0.067%磷酸氢二钠溶液(13 ∶ 87,V/V),检测波长为251 nm,柱温为30 ℃,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20 μL。取健康Beagle犬6只,采用双制剂双周期自身交叉给药方式,分别给予自制盐酸卡替洛尔口腔崩解片(受试制剂)和进口盐酸卡替洛尔片(参比制剂),剂量均为15 mg/只;于相应时间点取静脉血,测定血浆中盐酸卡替洛尔的血药浓度。采用DAS 2.0软件分别计算两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并计算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采用SPSS 20.0软件比较两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差异。结果:盐酸卡替洛尔血药浓度在9.77~1 250 ng/mL(r=0.999 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和检测限分别为3.6、1.2 ng/mL;提取回收率大于80%;精密度、稳定性试验RSD均小于12%,准确度相对误差均值在-8%~-2%以内。盐酸卡替洛尔口腔崩解片在Beagle犬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327.82±17.27)ng/mL,tmax为(0.54±0.10)h,AUC0-24 h为(1 136.09±172.69)ng·h/mL,AUC0-∞为(1 243.52±190.08)ng·h/mL;与参比制剂比较,F0-24 h为93.03%,F0-∞为95.45%。两种制剂的lncmax和t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nAUC0-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的HPLC法简单、快速、准确,精密度和灵敏度较高,可用于盐酸卡替洛尔口腔崩解片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与进口普通片比较,盐酸卡替洛尔口腔崩解片在Beagle犬体内的吸收速度更快,而吸收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盐酸卡替洛尔;口腔崩解片;高效液相色谱法;Beagle犬;药动学;生物利用度   
      157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7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袁鑫,角建林,吴超,赵宏斌,郭玉倩,郑红,唐薇
      2018, 29(18)
      摘要:目的:研究恒古骨伤愈合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OP)和骨质疏松性骨折(OPF)模型树鼩体成分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雌性滇西亚种树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OP模型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OP用药组(3 mL/kg)、OPF模型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OPF用药组(3 mL/kg),每组10只。切除树鼩双侧卵巢和子宫以建立OP模型;取OP模型树鼩行右侧后肢胫骨骨折术以建立OPF模型。建立OP模型180 d后/建立OPF模型成功后,灌胃相应药物,每2 d 1次,连续90 d。给药90 d后以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树鼩全身及各部位的体成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P模型组树鼩全身(含头部和不含头部)骨矿盐含量均显著减少,肌肉组织百分比均显著降低,脂肪组织百分比均显著升高;脊柱、腰椎、腰骶骨、骨盆骨面积均显著增加,肌肉组织百分比均显著降低,脂肪组织百分比均显著升高;左骨盆、右骨盆肌肉组织百分比均显著降低,脂肪组织百分比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OP模型组比较,OP用药组树鼩全身(含头部)脂肪组织百分比显著降低;全身(不含头部)骨矿盐含量显著增加,脂肪组织百分比显著降低;脊柱、腰椎、腰骶骨、骨盆骨面积均显著减少,肌肉组织百分比均显著升高,脂肪组织百分比均显著降低;左骨盆、右骨盆肌肉组织百分比均显著升高,脂肪组织百分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PF模型组树鼩全身(含头部和不含头部)、脊柱、腰椎骨矿盐含量均显著减少,脂肪组织百分比均显著升高;骨盆骨矿盐含量显著减少,肌肉组织百分比显著降低,脂肪组织百分比均显著升高;腰骶骨、左骨盆、右骨盆脂肪组织百分比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OPF模型组比较,OPF用药组树鼩全身(含头部和不含头部)、脊柱、骨盆肌肉组织百分比均显著升高,脂肪组织百分比均显著降低;腰椎、腰骶骨、左骨盆、右骨盆脂肪组织百分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对绝经后OP和OPF模型树鼩的体成分有一定改善作用。  
      关键词:恒古骨伤愈合剂;树鼩;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体成分   
      17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31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朱碧君,李婷婷,孙会敏,胡星宇,何君怡,罗跃华
      2018, 29(18)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药用卤化丁基胶塞中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游离硫、抗氧剂1010、抗氧剂330、抗氧剂1076、抗氧剂168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 ℃,检测波长为220 nm,进样量为10 μL。结果:BHT、游离硫、抗氧剂1010、抗氧剂330、抗氧剂1076、抗氧剂168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2.592~64.80 μg/mL(r=0.999 9)、2.648~66.20 μg/mL(r=0.999 9)、2.062~51.55 μg/mL(r=0.999 9)、2.654~66.35 μg/mL(r=0.999 9)、2.128~53.20 μg/mL(r=0.999 9)、2.468~61.70 μg/mL(r=0.999 9);定量限分别为2.073 6、2.118 4、2.749 2、1.061 6、4.436 0、3.090 4 mg/kg,检测限分别为0.628 4、0.641 9、0.833 1、0.321 7、1.344 2、0.992 4 mg/k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57%~99.17%(RSD=0.92%,n=9)、77.47%~86.14%(RSD=2.94%,n=9)、96.11%~98.39%(RSD=0.63%,n=9)、96.22%~98.33%(RSD=0.67%,n=9)、95.59%~99.22%(RSD=1.11%,n=9)、81.54%~88.31%(RSD=2.46%,n=9)。结论:该方法灵敏快速、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药用卤化丁基胶塞中5种抗氧剂和游离硫的含量。  
      关键词:药用卤化丁基胶塞;2;6-二叔丁基对甲酚;游离硫;抗氧剂1010;抗氧剂330;抗氧剂1076;抗氧剂168;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432
      |
      3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9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任亮,任翔,刘金宝,朱吾元,杜钢军
      2018, 29(18)
      摘要:目的:研究大蒜素对模型小鼠的抗炎性痛作用及机制。方法: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阿司匹林组(200 mg/kg)和大蒜素高、中、低剂量组(40、20、10 mg/kg),每组10只;均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3 d。末次给药1 h后给予小鼠腹腔注射0.7%冰醋酸溶液(0.2 mL)建模,记录建模15 min内其扭体反应次数。分组与给药同上,末次给药1 h后给予小鼠左后足底皮下注射1.5%甲醛溶液(25 μL)建模,记录建模后0~10 min(第Ⅰ时相)和10~60 min(第Ⅱ时相)时小鼠累计舔足时间。分组与给药同上,末次给药1 h后给予小鼠右耳廓正反两面均匀涂抹二甲苯(30 μL)建模,建模2 h后测定小鼠耳廓肿胀度,以两耳质量差值为耳廓肿胀度,并计算耳廓肿胀抑制率。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和大蒜素高、中、低剂量组(40、20、10 mg/kg),每组10只;均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3 d。末次给药20 min后给予小鼠足趾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9%氯化钠溶液(30 μL)建模,分别于建模前及建模1、3、5 h后测定小鼠足趾容积,以建模前后小鼠足趾容积差值为足趾肿胀度;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阿司匹林组和大蒜素高、中剂量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均显著减少;第Ⅰ时相时大蒜素高、中剂量组和第Ⅱ时相时阿司匹林组及大蒜素高、中剂量组小鼠累计舔足时间均显著缩短;阿司匹林组和大蒜素高剂量组小鼠耳廓肿胀度均显著降低;建模1、3 h后大蒜素高、中剂量组和建模5 h后大蒜素高剂量组小鼠足趾肿胀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足趾肿胀组织中SOD、GSH-Px活性均显著减弱,MDA含量显著增加,T-AOC水平显著降低,NF-κB、TNF-α、IL-1β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蒜素高剂量组小鼠足趾肿胀组织中SOD、GSH-Px活性均显著增强,MDA含量显著减少,且大蒜素高、中剂量组小鼠T-AOC水平均显著升高,同时大蒜素高剂量组小鼠足趾肿胀组织中NF-κB、TNF-α、IL-1β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大蒜素对模型小鼠炎性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机制与抗氧化应激反应和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大蒜素;炎性痛;氧化应激;核转录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279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4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明,李君,付昆
      2018, 29(18)
      摘要:目的:研究骨碎补总黄酮对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兔滑膜组织及软骨组织/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骨碎补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30、60、100 mg/kg),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家兔均切开左膝关节,剪断内侧副韧带和前后交叉韧带,完整切除内侧半月板,复制KOA模型。术后5周,各给药组家兔灌胃相应剂量的骨碎补总黄酮,正常组和模型组家兔灌胃等容生理盐水,每天3次,连续14 d。末次给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家兔滑膜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含量,并考察两者的相关性;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家兔滑膜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家兔软骨组织中HIF-1α和VEGF阳性表达的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家兔软骨细胞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滑膜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滑膜表层出现裂隙,细胞层次不清晰且排列无序;软骨组织中HIF-1α和VEGF阳性细胞数增加,软骨细胞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骨碎补总黄酮各剂量组家兔滑膜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含量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两者呈正相关(r=0.923,P<0.01);滑膜表面裂隙减少,细胞排列较为均匀,损伤程度减轻;软骨组织中HIF-1α和VEGF阳性细胞数减少,软骨细胞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骨碎补总黄酮可减轻KOA模型兔滑膜及软骨的损伤程度,这种作用可能与下调滑膜组织及软骨组织/细胞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骨碎补总黄酮;膝骨关节炎;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兔;滑膜;软骨   
      224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66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郝少君,谢国旗,李重先,李军,刘晓斌,李文俊,张正臣
      2018, 29(18)
      摘要:目的:观察莪红片对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脑心通胶囊组(0.8 g/kg)和莪红片低、中、高剂量组(0.375、0.75、1.5 g/kg),每组12只。各给药组大鼠均灌胃相应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容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7 d。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于末次给药1 h后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06 mg/kg),2 h后用冷水刺激3 min,并于2 h后再次皮下注射同等剂量的盐酸肾上腺素以复制急性血瘀证模型。禁食、不禁水20 h后,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并检测其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和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含量。结果:空白组大鼠饮食正常,精神和活动状态良好;模型组大鼠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等症状,其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和血清TXB2含量均较空白组显著升高,6-k-PGF1a含量较空白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大鼠上述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脑心通胶囊组和莪红片中、高剂量组大鼠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和血清TXB2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6-k-PGF1a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莪红片可一定程度地降低全血黏度、改善血瘀症状,这种作用可能与其下调血清TXB2、上调6-k-PGF1a含量有关。  
      关键词:莪红片;大鼠;急性血瘀证模型;全血黏度;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a   
      144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1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段淼,黄婷,张苹琳,李清香,刘雅,曹云涛
      2018, 29(18)
      摘要: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模型新生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对相关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凋亡诱导因子(AIF)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将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HIBI组)和EPO干预组(EPO组),每组22只。HIBI组和EPO组大鼠采用Rice法建立HIBI模型,Sham组大鼠切口后即缝合而不作缺氧缺血处理。造模完毕后,EPO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5 000 IU/kg,连续给药14 d;Sham组和HIBI组大鼠则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取大鼠脑组织,采用TTC染色法检测梗死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CA1区中PARP-1、AIF、Bax蛋白表达水平;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考察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与Sham组比较,HIBI组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比显著升高,海马组织CA1区中TUNEL阳性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多,PARP-1、AIF、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台指数显著减少;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BI组比较,EPO组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比显著降低,海马组织CA1区中TUNEL阳性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PARP-1、AIF、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穿台指数显著增加;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O能够明显抑制HIBI引起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而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并能促进大鼠认知功能的恢复,这一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PARP-1/AIF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促红细胞生成素;神经细胞;凋亡;认知功能;大鼠;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凋亡诱导因子   
      244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2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郑晓霞,徐剑,田洪星,胡蝶,刘慧
      2018, 29(18)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妇科再造丸体外溶出度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黄芩苷和橙皮苷的含量,色谱柱为WondaSil-C18,流动相为0.2%甲酸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采用桨法测定制剂的累积溶出度,溶出介质为磷酸盐缓冲液(pH 6.8),转速为100 r/min,温度为(37±0.5)℃,取样量为2 mL。结果:黄芩苷和橙皮苷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6.936~23.12 μg/mL(r=0.999 8)、0.620~3.10 μg/mL(r=0.999 0);定量限分别为4.624、0.620 μg/mL,检测限分别为2.312、0.155 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28%~99.22%(RSD=0.97%,n=9)、96.10%~99.84%(RSD=1.98%,n=9)。样品中黄芩苷和橙皮苷10 h时的平均累积溶出度分别为(97.10±0.09)%、(78.50±0.08)%;溶出63.2%所需时间(TD)分别为(1.88±0.12)、(3.26±0.10)h,溶出50%所需时间(T50)分别为(0.88±0.09)、(1.67±0.14)h。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用于妇科再造丸的体外溶出度测定。  
      关键词:妇科再造丸;桨法;体外溶出度   
      159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4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魏文芝,王天学,张敏娟
      2018, 29(18)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溶液中3种有效成分(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及2种防腐剂(苯甲酸钠、羟苯乙酯)含量的方法。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GL·Science WondaSil C18-WR,流动相为乙腈-0.01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含2.5 mmol/L庚烷磺酸钠和0.1%三乙胺,用磷酸调节pH至2.5±0.1)(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 结果: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苯甲酸钠、羟苯乙酯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365 8~457.20 μg/mL(r=0.999 9)、0.363 5~454.35 μg/mL(r=0.999 9)、0.124 8~155.98 μg/mL(r=0.999 9)、0.390 6~488.25 μg/mL(r=0.999 9)、0.121 3~151.65 μg/mL(r=0.999 9);定量限分别为0.409 4、0.508 8、7.731 4、1.347 6、1.940 8 ng,检测限分别为0.146 2、0.181 7、2.494 0、0.449 2、0.606 5 n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1%;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10%~101.96%(RSD=1.4%,n=9)、97.65%~101.14%(RSD=1.2%,n=9)、97.30%~102.30%(RSD=1.8%,n=9)、97.71%~102.21%(RSD=1.5%,n=9)、97.03%~101.55%(RSD=1.7%,n=9)。 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较好,可用于同时测定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溶液中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苯甲酸钠和羟苯乙酯的含量。  
      关键词: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溶液;高效液相色谱法;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苯甲酸钠;羟苯乙酯;含量测定   
      142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2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佳佳,顿佳颖,郑鹏,张静宜,李春花
      2018, 29(18)
      摘要:目的:建立葶苈生脉口服液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YMC J’sphere ODS-H80,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3、270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30 μL。以丹酚酸B为参照,绘制10批样品的HPLC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结果:10批样品的HPLC图谱在203 nm波长处有21个共有峰,在270 nm波长处有17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981~0.999;经验证,10批样品的HPLC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所建指纹图谱可为葶苈生脉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葶苈生脉口服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   
      155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5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宇堃,陈华,梁蔚阳
      2018, 29(18)
      摘要:目的:改进测定门冬氨酸鸟氨酸原料药中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Luna NH2(两根串联),流动相为0.02 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 5.6)-乙腈(40 ∶ 6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5 nm,柱温为35 ℃,进样量为20 μL。结果:马来酸、3-氨基-2-哌啶酮、琥珀酸、苹果酸、富马酸、β-门冬氨酰门冬氨酸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5.398~26.992 μg/mL(r=0.999 1)、5.204~26.021 μg/mL(r=0.999 3)、5.149~25.749 μg/mL(r=0.999 6)、5.174~25.874 μg/mL(r=0.999 3)、5.164~25.823 μg/mL(r=0.999 3)、5.194~25.973 μg/mL(r=0.999 5);定量限分别为0.22、0.53、51.50、103.50、0.26、8.31 ng,检出限分别为0.13、0.26、10.30、20.70、0.13、2.08 n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不超过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0%~102.31%(RSD=1.02%,n=9)、99.88%~100.89%(RSD=0.37%,n=9)、99.36%~101.53%(RSD=0.70%,n=9)、99.13%~102.65%(RSD=1.15%,n=9)、100.18%~101.45%(RSD=0.38%,n=9)、99.39%~100.81%(RSD=0.58%,n=9)。6批样品均未检出马来酸、琥珀酸和β-门冬氨酰门冬氨酸;3-氨基-2-哌啶酮含量为0.006%~0.056%,苹果酸含量为0.014%~0.071%,富马酸含量为0.000 5%~0.003 4%,最大未知杂质含量为0.013%~0.110%,未知杂质总含量为0.013%~0.12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较好,可用于门冬氨酸鸟氨酸原料药中有关物质的测定。  
      关键词:门冬氨酸鸟氨酸;高效液相色谱法;马来酸;3-氨基-2-哌啶酮;琥珀酸;苹果酸;富马酸;β-门冬氨酰门冬氨酸;有关物质   
      249
      |
      1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97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吕秀梅,范芳芳,文检,范刚,张静,张艺
      2018, 29(18)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花红景天、狭叶红景天和长鞭红景天药材中没食子酸、红景天苷、酪醇、咖啡酸、对香豆酸含量的方法,并比较3种红景天药材中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色谱柱为WondaSil C18,流动相为乙腈-0.3%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5 nm,柱温为25 ℃,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10 μL;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s多重比较。结果:没食子酸、红景天苷、酪醇、咖啡酸、对香豆酸的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20 48~0.614 4 μg(r=0.999 7)、0.118~3.54 μg(r=0.999 5)、0.010 84~0.325 2 μg(r=0.999 7)、0.008 48~0.254 4 μg(r=0.999 5)、0.004 1~0.123 μg(r=0.999 5);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62%~104.92%(RSD=1.68%,n=9)、96.55%~100.69%(RSD=1.67%,n=9)、98.91%~103.39%(RSD=1.48%,n=9)、100.93%~104.98%(RSD=1.37%,n=9)、97.71%~103.89%(RSD=1.99%,n=9)。大花红景天中没食子酸、红景天苷、酪醇和咖啡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长鞭红景天,大花红景天中的红景天苷、咖啡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狭叶红景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或P<0.001)。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结果准确,可用于同时测定大花红景天、狭叶红景天和长鞭红景天药材中没食子酸、红景天苷、酪醇、咖啡酸、对香豆酸的含量。3种常见红景天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大花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含量最高。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s多重比较;红景天;没食子酸;红景天苷;酪醇;咖啡酸;对香豆酸;含量   
      169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4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汤雪梅,黄海波,殷琳,王艺萍,杨福勋
      2018, 29(18)
      摘要:目的:明确我院重症医学科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规律及主要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90株,采用二倍稀释法检测其对10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90株鲍曼不动杆菌来自于痰液(46株,占51.11%)、脓液(13株,占14.44%)、血液(12株,占13.33%)等标本;对青霉素类及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50%),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30%),对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11.11%)。有68.89%的菌株检出了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检出AmpC、CTX-M2、TEM-1、SHV-5、PER-1、OXA-23基因的菌株分别有42、8、30、20、48、12株,检出率分别为46.67%、8.89%、33.33%、22.22%、53.33%、13.33%。未检出上述基因菌株的半数抑菌浓度(MIC50)为1~256 μg/mL;检出上述基因菌株的MIC50为2~1 024 μg/mL。其中,检出1、2、3种上述基因的菌株分别有19、15、26株,其MIC50分别为2~512、2~1 024、4~1 024 μg/mL。结论:我院重症医学科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自于痰液标本,对常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较高;检出的β-内酰胺酶基因以PER-1、AmpC为主,且检出的基因种类越多,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越高。临床应进一步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做好院内环境消毒,加强该菌耐药性监测,加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力度,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产生。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基因   
      117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8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吴周姜丽,宗欣,王达飞,陈胜东,许益芬,龚伟达
      2018, 29(18)
      摘要: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对晚期胃癌患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相关物质(TAM)水平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宜兴市肿瘤医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69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35例)和B组(34例)。A组患者给予多西他赛注射液75 mg/m2,每周1次+替吉奥胶囊,按体表面积给药,每天2次,第1~14天;B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顺铂20 mg/m2,每天1次,第1~5天+替吉奥胶囊(用法用量同A组)。两组均以用药3周、间隔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EA、CA199、TAM水平,记录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CEA、CA199、TA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且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71%,显著高于B组的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Ⅰ~Ⅳ级血小板减少、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腹泻、脱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顺铂联合替吉奥化疗方案相比,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化疗方案能更好地降低晚期胃癌患者体内CEA、CA199、TAM等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化疗效果更佳,同时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多西他赛;替吉奥;晚期胃癌;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肿瘤相关物质;疗效;安全性   
      336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60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吴绍勇,彭星辰,冉启志
      2018, 29(18)
      摘要:目的:了解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6月1日-2012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Luminal型乳腺癌女性患者257例,在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结合Morisky治疗依从性量表调查,并就影响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期间患者死亡22例、失访17例,218例患者完成5年随访。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的服药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坚持服药超过1年的有202例(92.7%),坚持服药超过2年的有184例(84.4%),坚持服药超过3年的有172例(78.9%),坚持服药超过4年的有158例(72.5%),坚持服药5年的有138例(6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居住地类型、有无内科合并症均为影响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均为影响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因素。结论: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坚持服药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均是影响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因素。因此,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个体化、持续、动态的治疗方案,并加强用药指导、用药教育等以提高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Luminal型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   
      149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3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佳,谢科宇,谢先丰
      2018, 29(18)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布比卡因超声引导下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阑尾切除患者术后相关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阑尾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即开始行超声引导下TAPB,A组患者注射0.35%布比卡因20 mL,B组患者注射0.25%布比卡因20 mL,C组患者注射0.15%布比卡因20 mL,D组患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观察4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TAPB后2 h(T1)、4 h(T2)、8 h(T3)、12 h(T4)、24 h(T5)、48 h(T6)时在静息和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镇痛满意度,曲马多使用率和镇痛泵按压次数,肛门排气时间和下床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2~T5时,4组患者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T1、T6时,并在T3时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与T6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6时,A、B、C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4时,4组患者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T1时,并在T3、T4时达到最高值(D组为T4时),而在T5~T6时均显著低于同组T1时;T1~T6时,A、B、C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镇痛满意度优的例数均显著高于或多于D组,曲马多使用率、镇痛泵按压次数均显著低于或少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及恶心呕吐、眩晕、瘙痒、尿潴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局部麻醉药相关的毒性反应。结论:阑尾切除术后在超声引导下采用不同浓度布比卡因用于TAPB的镇痛效果与安全性相当,考虑到高浓度较低浓度布比卡因引起毒性反应的风险可能更高,建议选择低浓度即0.15%布比卡因。  
      关键词:布比卡因;不同浓度;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阑尾切除术;镇痛;安全性   
      321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3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吴成凤,申文,陈立平,刘尧,周娜,汪丹
      2018, 29(18)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B亚家族成员1(ABCB1)基因C3435T多态性对手术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及镇痛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ABCB1基因C3435T多态性与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提取资料并按照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合计2 885例患者。按照ABCB1 C3435T基因型检测结果分为野生纯合(CC)、突变杂合(CT)和突变纯合(TT)型。各遗传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ABCB1基因C3435T位点CC型与CT+TT型、CC+CT型与TT型、CC型与CT型、CC型与TT型、CC+TT型与CT型、C等位基因与T等位基因携带者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研究对象的种族进行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基因型亚洲人群、非亚洲人群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手术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CC型与CT+TT型、CC+CT型与TT型、CC型与CT型、CC型与TT型、携带C等位基因与T等位基因的非妇科手术患者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MD分别为0.32、0.35、0.24、0.45、0.26,95%CI分别为(0.03,0.61)、(0,0.70)、(0.02,0.46)、(0.02,0.88)、(0.01,0.51),P<0.05];而其余基因型妇科手术、非妇科手术患者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B1基因C3435T多态性可能与患者术后24 h VAS评分无关,但携带T等位基因的非妇科手术患者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可能更少,其多态性可以作为该类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的预测指标。  
      关键词:术后疼痛;ABCB1基因;C3435T;单核苷酸多态性;Meta分析;阿片类药物;使用量;VAS评分;种族;手术类型   
      214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0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周鹏翔,门鹏,陈逸,翟所迪
      2018, 29(18)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溴芬酸钠(BRO)滴眼液治疗眼部炎症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依从性,为卫生政策决策和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HTA)机构官方网站,纳入BRO滴眼液对比安慰剂、激素类药物、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眼部炎症的HTA报告,以及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药物经济学研究,对RCT文献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描述已有评估报告和系统评价结果。同时,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法分析其经济性。结果:共纳入2篇系统评价文献(合计9 528例患者),39篇RCT文献(合计6 848只眼),未检索到HTA报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的系统评价分析结果显示,BRO滴眼液相比安慰剂,可有效缓解眼部炎症、眼部疼痛,并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纳入的39篇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BRO滴眼液抗炎效果[RR=2.10,95%CI(1.78,2.50),P<0.001]、镇痛效果[RR=2.21,95%CI(1.04,4.72),P=0.04]和降低眼压效果[MD=-1.06,95%CI(-2.06,-0.05),P=0.04]方面更优,且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激素类药物比较,BRO滴眼液在抗炎、降低眼压和改善视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比较,BRO滴眼液在抗炎、镇痛、降低眼压和改善视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氯替泼诺滴眼液比较,BRO滴眼液经济性更优;且BRO滴眼液每天2次用药,具有更好的依从性。结论:BRO滴眼液治疗眼部炎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且相比氯替泼诺滴眼液更经济。  
      关键词:溴芬酸钠;滴眼液;眼部炎症;卫生技术评估   
      645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2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蒋先仲
      2018, 29(18)
      摘要:目的:为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分析现有临床药物治疗团队的学科结构需求,并应用品管圈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等理论分析目前我国临床药学发展困局,设计临床药学“CDOR”模式[即药物治疗方案审查(Check,C)、执行(Do,D)、优化(Optimise,O)、评价与研究(Research,R)]。结果与结论:当前药物治疗团队相关环节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尚存在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短板,药物治疗过程不能形成有效的“品管圈”,且现有药物治疗过程管理模式也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思路。应用品管圈原理与质量管理体系原则设计的临床药学“CDOR”模型其4个临床药师站全程管理药物治疗过程,可以确保药物治疗安全、有效、合理;根据“CDOR”模式要求设计的与药物治疗过程各环节主要承担者定位相适宜的临床药师站的配置与准入、临床药师的职称与培养体系等,可有助于提升临床药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但该模式的推行涉及到卫生、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宜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开。  
      关键词:临床药学;学科结构;品管圈;质量管理体系;“CDOR”模式;临床药师   
      399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8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范丽萍,焦园园,王睿晴,张艳华
      2018, 29(18)
      摘要:目的:为临床预防抗肿瘤药物相关用药错误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集国内外抗肿瘤药物相关用药错误文献,总结和分析用药错误涉及的药物、原因、类型及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65篇,包含78例患者。发生单种药物用药错误例数排名前4的药物为长春新碱(28例,35.9%)、甲氨蝶呤(24例,30.8%)、顺铂(6例,7.7%)、阿糖胞苷(5例,6.4%),而发生多种药物用药错误的有5例(6.4%)。51例患者(65.4%)为鞘内注射相关用药错误,27例患者(34.6%)为非鞘内注射相关用药错误;用药错误类型排名前3的是用药过量(38例,48.7%)、给药途径错误(29例,37.2%)、药品错误(7例,9.0%)。45例患者(57.7%)完全恢复正常,19例患者(24.4%)因用药错误最终导致死亡。结论:抗肿瘤药物相关用药错误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进度,还可能导致严重的毒副反应甚至死亡,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法从根本上避免抗肿瘤药物相关用药错误的发生。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用药错误;文献分析   
      300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7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吴忻晶,关月
      2018, 29(18)
      摘要:目的:了解竹节参皂苷Ⅳa及其衍生物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竹节参”“竹节参皂苷”“竹节参皂苷Ⅳa”“衍生物”“药理活性”“Chikusetsusaponin”“Chikusetsusaponin Ⅳa”“Panacis Japonici”“Derivative”“Pharmacological activit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89年1月-2017年12月发表并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就竹节参皂苷Ⅳa及其衍生物的种类、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及靶点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489篇,其中有效文献43篇。具药理活性的相关化合物包括竹节参皂苷Ⅳa、竹节参皂苷Ⅳa甲酯、竹节参皂苷Ⅳa丁酯、去葡萄糖竹节参皂苷Ⅳa,主要药理活性为保护心/脑、调节代谢、抗炎、抗凝血、抗肿瘤、抗病毒等。其相关作用机制及靶点主要包括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突触后膜骨架蛋白Homer1a途径,增强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降低心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程度,上调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下调核因子κB的表达,调节Ca2+、K+、Na+等离子的跨膜转运,促进糖原合酶激酶3β的磷酸化,抑制蛋白激酶C的磷酸化,抑制细胞外因子/β-联蛋白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抑制血小板聚集,诱导肿瘤细胞周期停滞及凋亡,导致病毒直接失活或抑制子代病毒释放等。目前尚缺乏竹节参皂苷Ⅳa及其衍生物单体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系统性深入研究,同时上述化合物是否具有其他药理作用、其药动学特征及剂型研发等均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竹节参皂苷Ⅳa;衍生物;药理活性;作用机制;靶点   
      269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9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雪,南敏伦,孙丹,白雪,赵昱玮,赫玉芳,何忠梅
      2018, 29(18)
      摘要:目的:为新型刺囊酸(EA)相关衍生物的制备及其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刺囊酸”“资源”“衍生物”“药理活性”“Echinocystic acid”“Ramification”“Resource”“Pharmacological activity”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Elsevier 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7年10月31日),就EA的资源分布、衍生物的合成及药理活性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224篇相关文献,其中有效文献32篇。EA广泛分布于多种植物中;中外学者分别采用28-位的酰胺反应,A、C环的重组和开环反应,3—OH、16—OH的成酯反应及生物转化等方法对EA的结构进行修饰,得到一系列化合物,以此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药理活性研究表明,EA具有抗丙型肝炎病毒和抗肿瘤活性、保护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祖细胞等作用,但目前为止对于EA更系统的作用机制研究仍较为匮乏。  
      关键词:刺囊酸;资源分布;衍生物;药理活性   
      500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1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勋,王慧敏,马岚,武旭芳,曹人郦,王小凤,杨彩静,顾艳丽
      2018, 29(18)
      摘要:目的:综述丹参酮ⅡA药物传递系统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设计及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丹参”“丹参酮ⅡA”“药物传递系统”“Salvia miltiorrhiza Bge.”“Danshen”“Tanshinone ⅡA”“Drug delivery system”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收录的1996-2018年发表的有关丹参酮ⅡA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文献,就丹参酮ⅡA的纳米粒、纳米乳、自微乳、胶束、微球、固体分散体等药物传递系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7 482篇相关文献,其中有效文献56篇。文献分析表明,丹参酮ⅡA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及固体分散体的相关研究较多,其他药物传递系统研究较少。载体材料主要以可降解、无毒高分子材料为主;其设计目的主要为提高药物溶出度及增加药物局部生物利用度或靶向性;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治疗领域。未来研究应着眼于丹参酮ⅡA与化学药、基因及生物芯片相结合的药物传递系统。  
      关键词:丹参;丹参酮ⅡA;药物传递系统;研究进展   
      268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4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韦晓,汪奇峰,黄慧,刘超
      2018, 29(18)
      摘要:目的:了解白藜芦醇治疗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为其后续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Resveratrol”“Diabetes”“白藜芦醇”“糖尿病”等为检索词,对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收录的2008-2018年发表的文献进行组合检索,综述白藜芦醇治疗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结果:共查阅文献200余篇,获得有效文献39篇。白藜芦醇为多酚类化合物,化学名为3,4′ ,5-三羟基芪,主要存在于桑椹、虎杖、花生、葡萄等植物中,是一种天然的具有降糖活性的成分。在1型糖尿病模型动物中,白藜芦醇不仅能有效降低链脲佐菌素对胰岛B细胞的毒性作用,还能减轻自身免疫对胰岛B细胞的破坏,从而能够有效缓解胰腺炎症反应,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发现,白藜芦醇能够通过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4向细胞膜转移,抑制细胞内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改善炎症反应,激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SIRT1)和一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从而缓解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此外,白藜芦醇还能够缓解胰岛B细胞的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发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结论:白藜芦醇是一种多机制、多通路、多靶点、多器官作用的天然降糖活性成分,其改善糖尿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细胞内的SIRT1和AMPK通路实现的。白藜芦醇作为糖尿病治疗药物虽已被研究证明有效,但其分子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都需要更多的证据尤其是临床研究证据进一步支持。  
      关键词:白藜芦醇;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分子作用机制   
      389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69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旭,刘畅,马宁辉,张彤,丁越,张永
      2018, 29(18)
      摘要:目的:为肉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肉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应用”“Cinnamomi cortex”“Chemical ingredient”“Pharmacology”“Us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PubMed、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收录的于2000-201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就肉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综合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3篇,其中有效文献56篇。肉桂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多糖类成分、多酚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及微量元素等,具有扩张血管、抗胃溃疡、抑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肉桂作为我国一味传统的药食两用中药材,临床上主要以中药复方的形式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糖尿病、肾病及风湿类疾病、妇科疾病等方面的治疗。此外,肉桂的深加工应用主要集中在食品防腐剂及香料、日用化工产品(抑菌剂、杀虫剂等)、功能材料产品等领域;桂皮醛还可作为中间体,合成苯甲醛、肉桂醇、氢化肉桂酸、肉桂酸、苯甲酸等多种衍生物,进而应用于香精、医药、农药等多个领域。  
      关键词:肉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合应用   
      873
      |
      2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4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勋,王艳,刘畅宇,陈娅,刘湘丹,周日宝
      2018, 29(18)
      摘要:目的:为促进白及种子繁育、解决种苗短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以“白及种子”“组织培养”“人工种子”“Bletilla striata seed”“Tissue culture”“Artificial seed”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1990年8月-2018年1月发表并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就白及种子特点以及共生萌发、非共生萌发、直播萌发、人工种子等相关研究情况进行归纳,综述其繁育研究现状。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8篇,其中有效文献53篇。白及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且长期采用传统繁殖(块茎分割)方式可导致其种性退化,故可通过共生萌发、非共生萌发、直播萌发、人工种子等人工繁育方式来解决白及种苗短缺等问题。其中,白及种子与真菌的共生萌发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并促进其后期的生长发育,共生真菌包括镰刀菌、丛赤壳属真菌、拟茎点霉菌等。非共生萌发包括固体和液体培养两种方式,种子萌发的关键在于培养基(以固体培养基为主)、激素(6-苄基胺基嘌呤、萘乙酸等)和其他添加物(马铃薯、活性炭等)。非共生萌发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所耗人力、物力大,成本较高,需提前炼苗,且所得种苗生长缓慢。直播萌发的关键在于基质土的配比,具有成本较低、炼苗时间短、耗种量大、易出现大量死苗等特点。白及人工种子可以较低成本大量获取,但其制作过程烦琐,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后续研究应深入发掘优势基因品种、加强共生真菌筛选及探讨共生真菌协同作用、完善直播萌发技术,将共生萌发与直播萌发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白及种子的萌发率。  
      关键词:白及种子;共生萌发;非共生萌发;直播萌发;人工种子   
      308
      |
      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8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士洋,汪龙,黄蓓,周宁宁,朱玲娜
      2018, 29(18)
      摘要:目的:了解晚期肾细胞癌(RCC)治疗新药Tivozanib的研究进展,为其在国内的上市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肾癌”“肾细胞癌”“新药”“Tivozanib”等的中英文为关键词,在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网站与PubMed、Elsevier、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2010年1月-2017年12月发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Tivozanib的药理作用机制、适应证、用法用量、药动学、临床研究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获得有效文献22篇。Tivozanib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口服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欧盟委员会已于2017年8月24日批准上市,用于晚期和转移性RCC患者的一线治疗;推荐剂量为每日口服1 340 μg,连续服药21 d,休息7 d,每个治疗周期为28 d。药动学研究提示,Tivozanib的血药峰浓度为67.5~94.3 ng/mL,24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为1 180~1 641 ng·h/mL,血浆白蛋白结合率>99%,消除半衰期为4.5~5.1 d。相关临床研究表明,Tivozanib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5 mg;Tivozanib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0.3个月,显著长于安慰剂组的3.3个月(P=0.010)。Tivozanib和索拉非尼的对比研究显示,Tivozanib组患者的mPFS、客观缓解率分别为11.9个月、33.1%,显著长于/高于索拉非尼组的9.1个月、23.3%(P=0.042,P=0.014);两组患者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的比例分别为61%、70%,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暂停、减量治疗的比例分别为4% vs. 5%、19% vs. 36%、14% vs. 43%。结论:Tivozanib作为晚期RCC的治疗新药,其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可为RCC患者的临床一线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关键词:肾细胞癌;Tivozanib;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研究;疗效;安全性   
      642
      |
      1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3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