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8 29 20
    • 唐富山
      2018, 29(20)
      摘要:目的:介绍美国药学博士(Pharm. D.)项目的培养模式,为我国改革药学教育模式、培养符合新时期药学服务需求的新型药学人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观摩学习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UNMC)药学实践部门的教学课程,了解美国Pharm. D.项目的培养模式、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总结以UNMC为代表的美国Pharm. D.项目培养模式的特点,并提出对我国相应药学教育改革的建议。结果与结论:美国药学教育基于以“药学服务”为核心的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药师职业发展目标确定并改进和优化培养过程及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上注重人文关怀、立足药师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过程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对学生实施严格的形成性评价以考核教学效果。我国可借鉴美国Pharm. D.项目的成功经验,明确服务型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职业发展目标优化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过程和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和人文关怀培养,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样化教学方法,逐渐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最终过渡到以形成性评价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以培养出符合我国实际需求的服务型药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药学博士;药学教育;临床药学;教学方法   
      555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0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秋风,沈夕坤,田侃,喻小勇,刘雪竹
      2018, 29(20)
      摘要:目的:系统了解英国非医疗处方权的管理模式,为我国非医疗处方权的建立和实施提供启示。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英国非医疗处方权的发展历程、类型、核心要素、实施现状及效果进行系统介绍,并对我国非医疗处方权模式的发展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英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非医疗处方权,经过多年的实践与一系列立法及修订,到2012年,独立处方权者(包括护士和药师)拥有为患者开具任何药品的法定权利。英国的非医疗处方权分为主要存在于社区药房中、限于特定疾病种类的独立处方权(包括护士独立处方权、药师独立处方权)和存在于医院或诊所、需要和医生等签订合作协议的补充处方权。其管理机构主要由一个国家行政部门(英国卫生部)和三个专业协会(英国护理和助产理事会、英国皇家药物协会、北爱尔兰制药学会)组成,其对处方权者的资质和相应责任有着详细、严格的规定。英国政府为非医疗处方权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非医疗处方权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一模式的实施能够增加患者获得医疗服务的机会。借鉴英国非医疗处方权管理的发展经验,我国需通过完善立法、为非医疗处方权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扩大我国护士和药师的实践范围,建立健全非医疗处方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措施,以促进我国非医疗处方权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非医疗处方权;英国;护士;药师;启示   
      300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3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雅静,王丰青,谢彩侠,谢惠英,张苗,雷敬卫
      2018, 29(20)
      摘要:目的:建立知柏地黄丸(浓缩丸)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评价其质量。方法:色谱柱为Dikma Diamonsil C18,流动相为0.1%醋酸溶液-甲醇(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以丹皮酚为参照,分别绘制A、B、C厂有效期内样品和A厂有效期内与有效期外样品的HPLC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对A、B、C厂有效期内样品及A厂有效期内与有效期外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分别确定共有峰。结果:A、B、C厂各10批有效期内样品的HPLC图谱分别有24、29、32个共有峰,A、B、C厂样品HPLC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4,具有较好的一致性。A厂有效期内样品的HPLC图谱与有效期外样品的HPLC图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可为评价知柏地黄丸(浓缩丸)的质量提供参考,但其并不能有效鉴别有效期外的样品。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知柏地黄丸(浓缩丸);有效期   
      270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9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郭明鑫,马德翊,李文静,洪博
      2018, 29(20)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莪术油多效应成分质量浓度的方法,并进行整合药动学研究。方法:16只大鼠单次灌胃莪术油提取液1.0 g/kg(按生药量计),分别于给药后0、0.17、0.5、1、2、2.5、3、4、6、8、10、12、24 h自眼眶取血300~400 μL,采用气质联用法测定大鼠血浆中α-蒎烯、1,8-桉叶油素、龙脑、β-榄香烯、莪术醇、吉马酮、莪术二酮的质量浓度。色谱柱为DB-5毛细管柱,载气为氦气,进样口温度为270 ℃,柱温采用程序升温,流速为1.2 mL/min,分流比为20 ∶ 1,进样量为1 μL;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以选择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扫描,扫描范围为m/z 20~500。采用DAS 2.0软件计算上述各效应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并以其AUC0-∞在AUC0-∞总和中所占的比例自定义权重系数,估算莪术油多效应成分在大鼠体内的整合药动学参数。结果:α-蒎烯、1,8-桉叶油素、龙脑、β-榄香烯、莪术醇、吉马酮、莪术二酮血药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71~173.54、7.76~496.88、3.37~215.72、21.68~1 387.50、40.21~2 573.44、24.84~3 179.69、47.78~3 057.81 ng/mL(r>0.99),定量下限分别为2.71、7.76、3.37、21.68、40.21、24.84、47.78 ng/mL,精密度、准确度、基质效应等均符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的相关要求。α-蒎烯、1,8-桉叶油素、龙脑、β-榄香烯、莪术醇、吉马酮、莪术二酮的cmax分别为(34.72±9.97)、(99.86±5.54)、(16.10±3.37)、(248.98±86.19)、(673.75±104.15)、(2 353.64±637.83)、(2 420.04±708.51)ng/mL;tmax分别为(2.33±0.29)、(0.67±0.29)、(1.33±0.58)、(1.83±0.76)、(0.83±0.29)、(0.89±0.18)、(1.17±0.76)h;t1/2分别为(8.64±1.46)、(8.98±1.63)、(12.43±2.88)、(19.86±4.05)、(15.63±5.50)、(14.17±4.13)、(7.14±0.67)h;AUC0-t分别为(189.78±89.10)、(454.74±82.43)、(100.55±8.27)、(1 067.37±216.55)、(3 154.16±405.94)、(16 501.24±663.88)、(12 524.92±3 222.10)ng·h/mL;AUC0-∞分别为(229.57±93.50)、(524.32±81.67)、(146.28±10.74)、(2 092.70±416.18)、(5 388.65±661.86)、(28 198.87±4 102.62)、(14 139.35±3 109.19)ng·h/mL。整合药动学参数cmax为1 880.94 ng/mL,tmax为0.50 h,t1/2为11.22 h,AUC0-t为13 050.89 ng·h/mL,AUC0-∞为19 015.21 ng·h/mL。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大鼠血浆中莪术油多效应成分血药浓度的检测;整合后的莪术油药动学参数与单一效应成分的差异较大,可为表征其整体药动学特征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质联用法;中药;莪术油;效应成分;整合药动学   
      233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2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欣,顾王文,李金丰,张志文,孙考祥
      2018, 29(20)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抗感冒复方制剂中5种不同酸碱性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工作站为ACQUITY Arc系统的Auto·Blend Plus软件,色谱柱为Discovery® HS F5-5,流动相为酸混合液-碱混合液-甲醇-0.3%三乙胺(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酰胺、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曲普利啶)、299 nm(乙酰水杨酸),柱温为35 ℃,进样量为20 μL。结果: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酰胺、乙酰水杨酸、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曲普利啶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26~411 μg/mL(r=0.999 6)、16~254 μg/mL(r=0.999 8)、16~748 μg/mL(r=0.998 1)、35~565 μg/mL(r=0.999 8)、25~404 μg/mL(r=0.999 7);定量限分别为3.6、3.1、4.0、9.6、6.3 μg/mL,检测限分别为1.9、1.3、1.4、2.9、2.3 μg/mL;中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0%~102.0%(RSD=0.59%,n=9)、95.2%~101.0%(RSD=1.55%,n=9)、96.2%~99.9%(RSD=1.24%,n=9)、96.2%~101.5%(RSD=1.57%,n=9)、96.3%~98.9%(RSD=0.83%,n=9);耐用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耐用性好,可用于抗感冒复方制剂中5种不同酸碱性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Auto·Blend Plus技术;ACQUITY Arc系统;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酰胺;乙酰水杨酸;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曲普利啶;含量测定   
      297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1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其曼古丽·吐尔洪,玉苏普·买买提,马依努尔·拜克力
      2018, 29(20)
      摘要:目的:对西伯利亚白刺叶中总生物碱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样品中总生物碱(以硫酸阿托品计)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静态吸附和解析法对大孔树脂型号进行考察,采用动态吸附和解析法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液pH、上样液流速、柱子径高比、上样量、除杂用水量、洗脱溶剂体积分数,从而对大孔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优化。以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考察样品中总生物碱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HPD-450型大孔树脂对样品中总生物碱的吸附及解析能力较强;最优纯化工艺为上样液质量浓度0.88 mg/mL,上样液pH 6,上样液流速2 BV(柱体积)/h,柱子径高比1 ∶ 8,上样量5 BV,除杂用水量5 BV,洗脱溶剂30%乙醇。按最优纯化工艺优化后的总生物碱含量为16.94 mg/g,半数抑制浓度为(58.78±3.00)μg/mL。结论:优化的纯化工艺稳定、可行,可较好地分离和纯化西伯利亚白刺叶中的总生物碱,且纯化得到的总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30%乙醇洗脱得到的总生物碱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  
      关键词:西伯利亚白刺叶;总生物碱;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抗氧化活性   
      184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1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邓玉晓,孙晋瑞,段崇刚,林治秘,李丹,任业明,冯光玲
      2018, 29(20)
      摘要:目的:优化联苯乙酸合成工艺,为满足联苯乙酸原料药的市场需求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传统的联苯经傅克反应、缩酮反应、重排反应、水解等步骤制备联苯乙酸的合成路线进行优化改进,考察不同傅克反应溶剂(石油醚、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缩酮反应醇(乙二醇、1,3-丙二醇、新戊二醇、季戊四醇)、重排反应催化剂(联苯乙酸锌、氧化锌、辛酸锌、醋酸锌)和精制溶剂(95%异丙醇、异丙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条件对合成工艺的影响,以制得的中间体或联苯乙酸的纯度和收率筛选最优工艺。结果:以石油醚为傅克反应溶剂、以乙二醇为缩酮反应醇、以联苯乙酸锌为重排反应催化剂、以95%异丙醇为精制溶剂时,制备效果较好。关键中间体 2′ -氯代联苯乙酮收率达到95%以上;精制后的联苯乙酸纯度可达到99.9%,单一杂质含量小于0.1%,总收率在70%以上。结论:优化后的联苯乙酸合成工艺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易控,成本低,所用试剂更环保、安全性高,适于工业化大生产;产品纯度和收率均较高,符合欧洲药典、日本药典标准。  
      关键词:联苯乙酸;合成工艺;优化;联苯乙酸锌   
      442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4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德莉,李晓强,白银亮,何荣霞,吕银凤,文惠方,魏丽
      2018, 29(20)
      摘要:目的:研究大戟苷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Hela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顺铂组(阳性对照,10 mg/L)和大戟苷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L),分别加入相应药物进行培养。药物作用24、48、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药物作用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核的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色素C(Cyt-C)、Bcl-2、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和Caspase-1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顺铂组和大戟苷各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细胞核浓染,或有变形、缩小、碎裂,或出现凋亡小体。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戟苷低、中、高剂量组细胞中Cyt-C、Caspase-8和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和Bcl-2/Bax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大戟苷中、高剂量组细胞中Bax、Caspase-3和Caspase-10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大戟苷能显著抑制Hela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来实现的。  
      关键词:大戟苷;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机制   
      235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5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管庆霞,张悦,邹淑君,孙爽,李云行,华晓丹,杨志欣,李秀岩,王艳宏
      2018, 29(20)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马钱子碱质量浓度的方法,并比较马钱子碱及其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马钱子碱NLC溶液组和马钱子碱溶液组(均以生理盐水为溶剂,质量浓度均为1.28 mg/mL),每组8只。所有大鼠均于尾静脉单次注射相应药物溶液(10 mg/kg),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15、20、30、40、45、60、90、120、150、180、210、240、480 min自眼底静脉丛毛细血管取血0.5 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色谱柱为Dikma C18,流动相为甲醇-含乙酸和三乙胺的混合水溶液(30 ∶ 70,V/V),检测波长为265 nm,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采用DAS 2.0软件计算两组大鼠的药动学参数,采用F检验考察两者的差异。结果:马钱子碱血药浓度的线性范围为1.03~66.00 μg/mL(R2=0.999 6),定量下限为1.03 μg/mL,最低检测限为0.515 μg/mL;日内、日间RSD<5%;方法回收率为84.90%~100.88%、提取回收率为80.60%~91.98%(RSD均小于10%)。大鼠尾静脉单次注射马钱子碱NLC溶液与马钱子碱溶液后的平均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吸收半衰期(t1/2α)分别为(0.24±0.11)、(0.06±0.03)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2.90±0.22)、(0.57±0.32)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88.00±6.98)、(28.50±5.87)μg·h/mL,AUC0-∞分别为(109.96±7.99)、(45.06±6.66)μg·h/mL。与马钱子碱溶液组比较,马钱子碱NLC溶液组大鼠的tl/2α、t1/2β、AUC0-t、AUC0-∞均显著增加,清除率、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两组大鼠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精密度及回收率高,可用于大鼠血浆中马钱子碱质量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的研究。将马钱子碱制成NLC后,其药动学参数变化明显,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显著延长,清除率显著降低。  
      关键词:马钱子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高效液相色谱法;血药浓度;药动学;大鼠;比较研究   
      20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1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军山,常云凤,马浩,牛丽颖,李振江
      2018, 29(20)
      摘要:目的:研究续断饮片标准汤中川续断皂苷Ⅵ的转移率。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续断饮片及其标准汤中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色谱柱为SinoChrom ODS-AP,流动相为乙腈-水(30 ∶ 7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2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根据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计算从饮片到标准汤转变过程中川续断皂苷Ⅵ的转移率。结果:川续断皂苷Ⅵ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为0.484~4.84 μg(r=0.999 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定量限、检测限分别为0.3、0.1 μg;饮片和标准汤中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13%~100.22%(RSD=1.78%,n=6)、97.07%~100.08%(RSD=0.98%,n=6);耐用性试验的RSD均小于1%。续断饮片标准汤中川续断皂苷Ⅵ的转移率为26.3%~49.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耐用性好,可用于续断饮片标准汤中川续断皂苷Ⅵ转移率的测定。  
      关键词:续断;饮片;标准汤;高效液相色谱法;川续断皂苷Ⅵ;转移率   
      263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05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崔誉文,刘银环,热萨莱提·图尔孙,毛昭琦,宋小妹
      2018, 29(20)
      摘要:目的:建立鹿药的质量标准。方法:从原植物形态、性状特征、显微特征、薄层色谱(TLC)等方面对药材进行定性鉴别;测定药材的水分、灰分、浸出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材中(25S)-17α-羟基-5α-螺甾烷-9-烯-3β-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木吡喃糖基(1→3)]-β-D-葡萄吡喃糖基(1→4)-β-D-半乳吡喃糖苷(SJ-13)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 C18,流动相为乙腈-水(35 ∶ 65,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3 nm,柱温为20 ℃,进样量为10 μL。结果: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 cm;药材表面呈棕色至棕褐色,具皱纹;显微特征为表皮1列细胞;药材粉末呈灰黄色,含大量草酸钙针晶。药材样品的TLC图斑点大部分清晰,分离度好;药材中水分为5.26%~8.88%,总灰分为4.60%~28.86%,酸不溶性灰分为1.56%~23.39%,水浸出物为23.84%~51.26%,醇浸出物为22.65%~57.36%;SJ-13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为8.92~31.22 μg(r=0.999 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1%,加样回收率为97.0%~99.2%(RSD=0.8%,n=6),耐用性试验的RSD均小于1%,10批药材样品中SJ-13的含量范围为4.40~29.80 mg/g。结论:初步拟定鹿药药材中水分不得过11%,总灰分不得过35%,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8%,水浸出物不得少于19%,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8%,SJ-13含量不得少于4.40 mg/g;该试验所建标准可用于鹿药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鹿药;质量标准;显微特征;薄层色谱法;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325
      |
      2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6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许琼梅,李跃龙,曹后康,陈春,王刚,朱依谆,张可锋
      2018, 29(20)
      摘要:目的:研究溪黄草水提物(RWE)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HF)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12 mg/kg)和RWE低、中、高剂量组(4、8、16 g/kg,以生药量计),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橄榄油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40% CCl4橄榄油溶液以复制HF模型。自造模第1天起,各给药组大鼠均灌胃相应药物(10 mL/kg),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灌胃等体积水,每天1次,连续6周。给药结束后,采用生化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的含量以及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的含量或活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HA、LN、PCⅢ、Ⅳ-C的含量以及肝组织中MDA、TNF-α、IL-6、IL-1β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中SOD、GSH-Px的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纤维化明显;肝组织中α-SMA、TGF-β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和RWE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LT、AST、HA、LN、PCⅢ、Ⅳ-C的含量以及肝组织中MDA、TNF-α、IL-6的含量,秋水仙碱组和RWE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IL-1β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秋水仙碱组和RWE各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SOD、GSH-Px的活性均显著增强(P<0.05或P<0.01);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中α-SMA、TGF-β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RWE对CCl4诱导的HF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肝脂质过氧化损伤、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及TGF-β1蛋白表达等有关。  
      关键词:溪黄草;水提物;肝纤维化;四氯化碳;氧化应激;炎症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大鼠   
      236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1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莫国栋,杨瑾,林丽,谭芳廷
      2018, 29(20)
      摘要:目的:建立柴苓护肝颗粒的质量标准。 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制剂中柴胡、白术、甘草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剂中总黄酮(以芦丁计)的含量,并对制剂的水分、溶化性、粒度进行检查。 结果:柴胡、白术、甘草的TLC图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芦丁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 0.050~0.300 mg/mL(r=0.999 8);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为97.89%~100.01%(RSD=0.68%,n=9);样品含量为1.920~2.018 mg/g。3批样品的水分含量分别为1.54%、1.62%、1.57%,均在5 min内溶化,不能通过一号筛且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分别为2.13%、2.51%、2.38%,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的规定。结论:初步拟定柴苓护肝颗粒中总黄酮的含量应不得低于1.57 mg/g(以芦丁计);所建质量标准的相关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柴苓护肝颗粒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柴苓护肝颗粒;质量标准;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芦丁;总黄酮;柴胡;白术;甘草   
      162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2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邬贤,黄莹,李舒婕,段萍萍,米鹏程,陈文瑛
      2018, 29(20)
      摘要:目的:研究以腺病毒载体系统装载人端粒酶逆转录酶C端片段(C197)制成的重组腺病毒Ad-GFP-C197对3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HEK293细胞扩增并纯化Ad-GFP-C197。采用Ad-GFP-C197分别感染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结直肠癌细胞CaCO2。以空白腺病毒载体(Ad-GFP)为参比,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d-GFP-C197感染后3种肿瘤细胞中C197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MTT法检测Ad-GFP-C197感染后对3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并计算增殖抑制率。结果:Ad-GFP感染的3种肿瘤细胞中均未检测到C197蛋白表达,而Ad-GFP-C197感染的上述细胞中C197蛋白均有明显表达;Ad-GFP-C197感染后3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曲线随时间延长而呈明显抑制现象,其增殖抑制率最高可达37.31%~41.42%。结论:Ad-GFP-C197对SGC7901细胞、MCF7细胞、CaCO2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起效迅速,能够克服其他端粒酶抑制剂起效缓慢的缺点。  
      关键词: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端粒酶抑制剂;重组腺病毒;Ad-GFP-C197;肿瘤细胞;细胞增殖   
      194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3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马丽月,曾诚,郑瑞芳,姜雯,何承辉,邢建国
      2018, 29(20)
      摘要:目的:研究田蓟苷(TIL)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0.9%氯化钠溶液)、尼莫地平组(32 mg/kg)和TIL低、中、高剂量组(4、8、16 mg/kg),每组20只。灌胃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15 min后,以改良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计算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1);脑组织梗死体积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脑组织神经细胞明显缩小变形,细胞间质水肿明显;脑组织中SOD、CAT活性均显著减弱,LDH活性显著增强,MDA含量显著增加,CGRP、VEGFR2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和TIL中、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脑组织梗死体积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脑组织上述病理改变均明显减轻;脑组织中SOD、CAT活性均显著增强,LDH活性均显著减弱,MDA含量均显著减少,CGRP、VEGFR2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或P<0.01)。结论:TIL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CGRP和VEGFR2表达有关。  
      关键词:田蓟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保护作用   
      328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4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艾悦言,赵学勇,付林,卞晓莲,古锐,张静波,南措,西绕娜姆
      2018, 29(20)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三味龙胆花片中马钱苷酸、异金雀花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0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结果:马钱苷酸和异金雀花素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40 08~4.008 0 μg(r=0.999 9)、0.021 96~2.196 0 μg(r=0.999 9);定量限分别为0.160 32、0.087 8 ng/mL,检测限分别为0.080 16、0.043 92 n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07%~104.26%(RSD=0.52%,n=6)、95.57%~99.61%(RSD=1.55%,n=6)。结论:该方法简便、精确,可用于同时测定三味龙胆花片中马钱苷酸和异金雀花素的含量。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三味龙胆花片;马钱苷酸;异金雀花素;含量测定   
      312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6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吕建军,郝瑞春,门九章,李孝波,寇永锋
      2018, 29(20)
      摘要:目的:为“桔梗-甘草”药对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含“桔梗-甘草”药对的所有成方制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对其证治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含“桔梗-甘草”药对成方制剂315首,主治证候89种,主治疾病88种。其中,高频主治证候为风热犯表证、风寒束表证,其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银翘散和杏苏散;高频主治疾病为感冒、咳嗽,治疗感冒的核心药物组合包含了银翘散、杏苏散、藿香正气散和柴胡枳桔汤等,治疗咳嗽的核心药物组合包含了杏苏散、止嗽散、通宣理肺丸和清金化痰汤等。结论:该研究明确了含“桔梗-甘草”药对成方制剂的证治规律,可为“桔梗-甘草”药对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药成方制剂;“桔梗-甘草”药对;证治规律;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289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6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艳,吴如梦,夏晓冰,杜秀平,姬怀雪
      2018, 29(20)
      摘要: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苏北地区NSCLC患者274例,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与TaqMan探针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其肺组织中EGFR基因的突变情况,回顾性分析突变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状态、临床分期、肿瘤分化及病理类型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同时与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EGFR基因突变的地区差异。结果:274例NSCLC患者中,发生EGFR基因突变的有112例,总突变率为40.88%;其中,外显子19、21、20、19+21突变的分别有50、57、3、2例,突变类型包括delE746-A750、L858R、insH773-V774H等。非吸烟、早期、高分化、腺癌患者EGFR基因外显子19、21的突变率分别为52.50%、47.24%、46.36%、45.00%,均分别显著高于吸烟(28.57%)、晚期(27.03%)、低分化(31.71%)、鳞癌(27.66%)患者(P<0.05);而男性与女性、≥65岁与<65岁患者EGFR基因外显子19、21的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北地区NSCLC患者EGFR基因的突变率显著高于上海地区(P<0.05),与云南地区无显著差异(P>0.05)但突变类型不同。结论:苏北地区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类型以外显子21突变最多,外显子19突变次之,外显子20突变和外显子19+21双突变少见,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EGFR基因外显子19、21的突变率与NSCLC患者的吸烟状态、临床分期、肿瘤分化及病理类型有关,非吸烟、早期、高分化、腺癌患者更可能在EGFR-TKI靶向治疗中获益。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外显子;基因突变;临床指标;地区差异   
      177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6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凌静,蒋艳,邹素兰,胡楠
      2018, 29(20)
      摘要:目的:建立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PPK)模型,并评价胱抑素C(Cys C)对万古霉素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25例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患者的333次治疗药物监测(TDM)数据,以其性别(Sex)、年龄(Age)、体质量(mT)、血肌酐(Scr)、Cys C等为协变量,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建立万古霉素PPK模型,并采用自举法(Bootstrap)和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法(NPDE)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另收集27例患者的40次TDM数据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以平均预测误差(MPE)和均方根误差(RMSE)考察模型预测的准确度与精密度。以最终模型预测典型患者(年龄65岁,体质量64 kg,Scr水平为66 μmol/L,给药方案为1 000 mg,q12 h)在不同Cys C水平时的稳态血药谷浓度和表观清除率(CL/F),评估Cys C的变化对万古霉素药动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患者的年龄、体质量以及Scr、Cys C水平均可显著影响万古霉素的CL/F。Bootstrap法验证的稳健率为100%;除V/F个体间变异外,其余药动学参数的相对偏差均小于5%,且最终模型参数估算值均落在Bootstrap法参数估算值的95%置信区间内;NPDE检验显示其方差齐性且符合正态分布(P>0.05)。外部验证得最简模型的MPE为-1.52 μg/mL、RMSE为6.87 μg/mL,最终模型的MPE为-0.32          μg/mL、RMSE为4.27 μg/mL,后者预测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显著提高。当典型患者的Cys C为0.3~4.0 mg/L时,最终模型预测的稳态血药谷浓度为5.25~29.97 μg/mL,CL/F为1.45~8.71 L/h。结论:患者的年龄、体质量以及Scr、Cys C水平均可显著影响万古霉素的药动学参数,且Cys C水平的变化可造成患者体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改变。本研究建立的PPK模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用于万古霉素个体化药动学参数的估算。  
      关键词: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胱抑素C;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药动学参数   
      182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7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瑞莲,陈文倩,张丹,王晓雪,覃旺军,崔刚
      2018, 29(20)
      摘要: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环孢素A(CsA)血药浓度监测对其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8月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治疗的154例接受CsA治疗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NS患者病历资料,并对其中63例初次使用CsA治疗的难治性NS成年住院患者初始治疗6个月内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以分析其与疗效及安全性的关系。结果:154例患者共计进行CsA血药浓度监测512次,平均3.32次/人,平均血药浓度为(125.98±105.13)ng/mL;血药浓度低于100  ng/mL的占44.14%。男性与女性患者平均监测次数、平均血药浓度及不同年龄段患者CsA平均血药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3例初次使用CsA治疗的难治性NS成年住院患者在初始治疗6个月(诱导期)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共计237次;有效组患者平均血药浓度显著高于无效组,血药浓度<100 ng/mL的比例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63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98%)。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平均血药浓度显著高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血药浓度>150 ng/mL的监测次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中,发生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平均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血药浓度>150 ng/mL的监测次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P<0.05)。随着监测次数的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不同监测次数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A药动学个体差异大,影响其血药浓度的因素较多,且其血药浓度的变化可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在应用CsA治疗NS的过程中,很难根据经验确定CsA的用药剂量,临床应重视其血药浓度监测,并以监测结果为依据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环孢素A;血药浓度监测;疗效;安全性   
      332
      |
      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9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曹雪峰,刘旭东,李艳,赵亮,常韬,郭淑娟,刘玉伶
      2018, 29(20)
      摘要: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氢吗啡酮用于骨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收治的90例椎管内麻醉下行骨科下肢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F组、H组和KH组,每组30例。术后PCIA泵药液配方SF组为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2~3 μg/kg+注射用盐酸托烷司琼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H组为盐酸氢吗啡酮注射液0.12 mg/kg+注射用盐酸托烷司琼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KH组为盐酸氢吗啡酮注射液0.12 mg/kg+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注射用盐酸托烷司琼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观察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用药情况(硬膜外腔追加罗哌卡因次数和麻黄碱、阿托品使用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PCIA镇痛效果;术后2、6、12、24、48 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术前及术后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和心境量表(POM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硬膜外腔追加罗哌卡因次数、麻黄碱及阿托品使用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H组患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少于SF组和H组,PCIA镇痛效果优、良的比例均显著高于SF组和H组(P<0.05),而SF组与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48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后6、12、24 h,且KH组同时点评分均显著低于SF组、H组(P<0.05),而SF组与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组患者HAD评分、POM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KH组、H组患者HAD评分、POM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及SF组(P<0.05),而KH组与H组比较及SF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无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及消化道出血发生;KH组和H组患者恶心、眩晕发生率均显著低于SF组(P<0.05),而KH组与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氢吗啡酮用于骨科术后PCIA的镇痛、镇静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境,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骨科手术;静脉自控镇痛;氢吗啡酮;氟比洛芬酯;镇痛;镇静;安全性   
      588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6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马春燕,张晓勇,丁桂凤
      2018, 29(20)
      摘要:目的:观察主动免疫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瘦素(LP)、脂联素(ADP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3例复发性自然流产孕妇作为试验组,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1组(n=51)和试验2组(n=52);另选择100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试验1组受试者给予主动免疫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即提取患者配偶的淋巴细胞注射到患者皮下,每次间隔半个月,主动免疫3次为1个疗程;妊娠后给予地屈孕酮片10 mg,bid,服药至妊娠后3个月。试验2组患者给予地屈孕酮片10 mg,bid,服药至妊娠后3个月。比较入组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LP、ADPN水平及治疗后两个试验组上述血清指标水平和妊娠结局(再次流产、足月妊娠、成功分娩率)。结果:入组时,试验组受试者的血清β-HCG、LP、ADPN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1组的β-HCG、LP、ADPN水平,足月妊娠率及成功分娩率均显著高于试验2组,再次流产率显著低于试验2组(P<0.05)。研究中未观察到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主动免疫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可显著提高孕妇的血清LP、ADPN水平,改善妊娠结局,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主动免疫;地屈孕酮;复发性自然流产;疗效;瘦素;脂联素   
      297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8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吴邦华,闫康,陈力
      2018, 29(20)
      摘要:目的:挖掘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ADR)信号,为两药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关于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2012年第4季度-2016年第4季度共17个季度的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国际医学用语字典对报告中的ADR描述用语进行标准化,并对经两种方法检测同时有信号的ADR进行二次筛选。结果与结论:共得到达沙替尼ADR信号505个,伊马替尼ADR信号929个;经二次筛选后得到达沙替尼ADR信号351个,伊马替尼ADR信号649个,其中有153个信号为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重叠信号。本研究所得到的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ADR信号与已知的相关安全性信息基本一致,其ADR主要累及胃肠系统、血液及淋巴管、肾脏及泌尿系统、心血管和肌肉骨骼等方面。但也发现药品说明书有收录不全之处,如检测到的达沙替尼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相关ADR的信号在其药品说明书中尚未提及,且伊马替尼可引起左心房与右心房扩张的ADR信号也均未收录于其说明书中;而伊马替尼说明书提到的常见ADR如头痛等,却未在本研究信号强度前50位出现。此外,两药的ADR也各有不同之处,如眶周水肿、眼部水肿等7个ADR信号中,伊马替尼远远强于达沙替尼;而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5个ADR信号中,达沙替尼远远强于伊马替尼。这提示临床应注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用药。  
      关键词:达沙替尼;伊马替尼;不良反应信号;比例失衡法;报告比值比法;比例报告比值法   
      360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76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毛婷,李吉莹,王胜红,钟建明,李晓兰
      2018, 29(20)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我国成人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我国成人患者AAD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2018年1月。提取资料并按照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共计20 9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2.36,95%CI(1.99,2.79),P<0.001]、禁食[OR=4.65,95%CI(3.79,5.69),P<0.001]、使用抑酸剂[OR=5.82,95%CI(3.77,8.98),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OR=2.40,95%CI(2.00,2.88),P<0.001]、侵袭性操作[OR=3.95,95%CI(3.03,5.15),P<0.001]、入住ICU[OR=2.93,95%CI(2.38,3.60),P<0.001]、住院天数≥10 d[OR=4.08,95%CI(3.31,5.03),P<0.001]、使用抗生素种类≥3种[OR=1.98,95%CI(1.56,2.51),P<0.001]和抗生素用药时间≥10 d[OR=6.16,95%CI(3.22,11.76),P<0.001]与ADD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年龄≥65岁、禁食、使用抑酸剂、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侵袭性操作、入住ICU、住院天数≥10 d、使用抗生素种类≥3种和抗生素用药时间≥10 d是我国成人患者发生AAD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成人患者;危险因素;Meta分析   
      258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9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蔚,雷鸣
      2018, 29(20)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消渴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纳入消渴方加减(试验组)对比二甲双胍片或胰岛素等药物(对照组)治疗气阴两虚型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RCT,合计2 0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OR=2.89,95%CI(2.16,3.86),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SMD=-0.72,95%CI(-0.96,-0.47),P<0.001]、餐后2 h血糖[SMD=-0.72,95%CI(-0.96,-0.47),P<0.001]、糖化血红蛋白[MD=-0.65,95%CI(-0.88,-0.42),P<0.001]、中医证候积分[MD=-5.77,95%CI(-7.46,-4.08),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纳入的18项RCT共涉及方剂18首,共包含66味药材,各药材的使用频次总和为218;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为天花粉、黄连、麦冬等。结论:消渴方治疗气阴两虚型T2DM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相关指标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  
      关键词:消渴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疗效;Meta分析   
      427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27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婷,李明莎,王治坤
      2018, 29(20)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索马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中国知网、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集索马鲁肽单用或联用其他降糖药(试验组)对比安慰剂或其他降糖药单用或联用(对照组)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合计7 7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试验组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安慰剂:MD=-1.48,95%CI(-1.68,-1.28),P<0.001;对比阳性对照药物:MD=-0.95,95%CI(-1.17,-0.73),P<0.001]、空腹血糖水平[对比安慰剂:MD=-1.87, 95%CI(-2.25,-1.50),P<0.001;对比阳性对照药物:MD=-1.07,95%CI(-1.58,-0.55),P<0.001]、体质量[对比安慰剂:MD=-3.15,95%CI(-3.98,-2.32),P<0.001;对比阳性对照药物:MD=-3.64,95%CI(-4.60,   -2.69),P<0.001]和体质量指数[对比安慰剂:MD=-1.11,95%CI(-1.40,-0.81),P<0.001;对比阳性对照药物:MD=-1.34, 95%CI(-1.67, -1.00),P<0.001]。安全性方面,索马鲁肽致恶心、腹泻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索马鲁肽在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等方面优势显著,但临床应注意监测患者恶心、腹泻的发生情况。  
      关键词:索马鲁肽;2型糖尿病;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338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8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徐蕴,王会梅,黄芳,李玮彤
      2018, 29(20)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中医药相关循证研究开展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篇名含“Meta分析”“荟萃分析”“Meta analysis”等且中图分类号为“R2(中国医学)”的文献,检索时限为该数据库建库起至2017年12月,从发文年份、来源期刊、发表机构、作者、合作发表、基金资助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共纳入论文1 540篇,来源于321个期刊,最早的论文发表于1997年;第一作者来自494个机构,主要分布在我国内地机构,发文最多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94篇);依照普莱斯定律计算有25位核心作者,共计发文157篇;论文合著率为95.1%、合作度为4.00;32.3%的论文得到基金资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236篇;论文包括5个类型,其中应用研究1 512篇、质量评价14篇、方法学研究6篇,应用研究涉及的病种达到17个大类。结论:Meta分析在我国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发展迅速,但其相关理论研究还较为欠缺,应该进一步加强方法学研究,以更好地推进中医药循证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Meta分析;中医药;文献计量学;核心作者   
      469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9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凤娇,顾雯,俞捷,董金材,王曦,曾鳞粞,杨敏,杨兴鑫
      2018, 29(20)
      摘要:目的:了解线粒体自噬机制、相关疾病及中药(包括活性部位/成分)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为促进中药药效物质挖掘、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以及创新中药研发等提供参考。方法:以“线粒体自噬”“机制”“疾病”“中药”“部位”“成分”“Mitophagy”“Mechanism”“Diseas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rbal medicines”“Site”“Component”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5月,就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相关疾病及中药(包括活性部位/成分)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25篇,其中有效文献54篇。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主要由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Nix/BNIP3、Mieap、FUN14结构域包含蛋白1(FUNDC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UNC-51样激酶1(ULK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蛋白介导,其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肿瘤、心脏疾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肝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肝损伤等)、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尼曼匹克氏病等)的发生。部分中药活性部位/成分(三七总皂苷、槲皮素、白藜芦醇、姜黄素、褐藻素等)可通过激活AMPK、抑制Pink1/Parkin途径、增强Beclin1的表达等方式来调节线粒体自噬。深入研究中药对线粒体自噬的调节作用,有助于为揭示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本质、提高新药研发与临床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线粒体自噬;自噬机制;疾病;中药;活性部位;活性成分;调节作用   
      504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54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冯淳,焦思棋,余正文
      2018, 29(20)
      摘要:目的: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显齿蛇葡萄”“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药理活性”等的中英文为关键词,组合查询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收录的于1979 年1月-2017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显齿蛇葡萄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与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共检索获得577篇文献,其中有效文献53篇。显齿蛇葡萄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黄烷酮类、查耳酮类以及花色素类等,主要代表化合物为二氢杨梅素;其主要通过乙醇/水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闪式提取法和酶法等提取,多采用大孔树脂进行分离纯化。显齿蛇葡萄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多样,主要包括消炎、抗菌、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保肝护肝以及抗肿瘤等。结论:显齿蛇葡萄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药用开发前景,但其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积累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的高效提取分离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优化,其药理活性的具体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显齿蛇葡萄;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药理活性   
      221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9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英,龚宁波,吕扬
      2018, 29(20)
      摘要:目的:为X射线荧光光谱法在医药健康及生态环境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X射线荧光光谱”“医药健康”“应用”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维普、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收录的2007-2017年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X射线荧光光谱法在中药分析、民族药分析、药用辅料和外包材料分析、食品分析、化妆品分析、生物组织分析、大气环境分析、水环境分析等领域的应用。结果:共获得有效文献59篇。X射线荧光光谱法可用于分析中药的有毒元素分布部位,以及中药中矿物元素、微量元素或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民族药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药用辅料和外包材中铬的含量;分析食品中镉、二氧化钛、硫以及其他矿质元素、金属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化妆品中重金属的含量;分析生物组织中铅、微量元素等的含量;分析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元素组成和含量;分析水中重金属的含量。结论:X射线荧光光谱法具有快速、准确、非破坏性等优点,将在医药健康及生态环境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X射线荧光光谱法;医药健康;应用;发展   
      282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72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