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消渴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纳入消渴方加减(试验组)对比二甲双胍片或胰岛素等药物(对照组)治疗气阴两虚型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RCT,合计2 0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OR=2.89,95%CI(2.16,3.86),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SMD=-0.72,95%CI(-0.96,-0.47),P<0.001]、餐后2 h血糖[SMD=-0.72,95%CI(-0.96,-0.47),P<0.001]、糖化血红蛋白[MD=-0.65,95%CI(-0.88,-0.42),P<0.001]、中医证候积分[MD=-5.77,95%CI(-7.46,-4.08),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纳入的18项RCT共涉及方剂18首,共包含66味药材,各药材的使用频次总和为218;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为天花粉、黄连、麦冬等。结论:消渴方治疗气阴两虚型T2DM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相关指标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
摘要:目的:了解线粒体自噬机制、相关疾病及中药(包括活性部位/成分)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为促进中药药效物质挖掘、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以及创新中药研发等提供参考。方法:以“线粒体自噬”“机制”“疾病”“中药”“部位”“成分”“Mitophagy”“Mechanism”“Diseas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rbal medicines”“Site”“Component”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5月,就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相关疾病及中药(包括活性部位/成分)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25篇,其中有效文献54篇。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主要由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Nix/BNIP3、Mieap、FUN14结构域包含蛋白1(FUNDC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UNC-51样激酶1(ULK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蛋白介导,其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肿瘤、心脏疾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肝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肝损伤等)、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尼曼匹克氏病等)的发生。部分中药活性部位/成分(三七总皂苷、槲皮素、白藜芦醇、姜黄素、褐藻素等)可通过激活AMPK、抑制Pink1/Parkin途径、增强Beclin1的表达等方式来调节线粒体自噬。深入研究中药对线粒体自噬的调节作用,有助于为揭示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本质、提高新药研发与临床治疗水平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