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8 29 24
    • 黄润青,段文越,王游,李才静,查维翠,李璠
      2018, 29(24)
      摘要:目的:了解“两票制”政策在云南省医疗机构的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为该政策的调整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国家及云南省“两票制”等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研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率先执行“两票制”政策的云南省省级公立医院及部分州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三级公立医院为对象,在2018年1-2月期间进行调查;由受访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负责人填写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受访单位的基本情况、“两票制”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两票制”政策的影响程度、其他问题及意见建议。针对“两票制”政策在医疗机构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与结论:受访医疗机构共有39家,共发放问卷39份,回收有效问卷3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受访医疗机构均已执行“两票制”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医疗机构验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不足、政策执行压力较大,“两票制”政策对降低药品价格的影响尚不显著,部分临床必需药品暂时无法执行“两票制”政策、加剧了药品短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完善票据监管、建立统一的第三方验票平台以确保验票工作的规范性,持续关注“两票制”政策对药品价格的影响并做好生产企业监督核查,妥善解决部分药品不能执行“两票制”政策的问题等对策,以进一步深入推进和优化执行“两票制”政策。  
      关键词:两票制;医疗机构;执行;问题;对策   
      545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4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单雪峰,孔令希,龙锐,古满平,罗添文,胡宗会,邱峰
      2018, 29(24)
      摘要:目的:改进并优化我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流程。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对我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流程进行现状调查、问题分析、措施制定、实施干预、评估并完善。以2017年3-5月为干预前、6-8月为干预后,通过问卷调查、定期自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干预前住院药房药品调剂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制定新的药品调剂流程和领药时间表,并加强规范合理领药的培训及宣讲,同时改进医院信息系统;在干预实施后,以日均领药次数和领药时间、临床科室满意度为考察指标,进行干预措施的成效评估,提出新问题并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结果:我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流程的主要问题是领药次数过多、领药时间过长。干预措施实施后,全院日均领药次数由(57.7±6.2)次减少为(26.9±0.9)次,降幅为53.4%;全院日均领药时间由(1 041.6±91.6)min减少至(265.5±12.9)min,降幅为74.5%;各临床科室的日均领药次数和日均领药时间均显著减少,以上数据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PDCA循环法的运用能优化住院药房药品调剂流程,明显减少领药次数和领药时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PDCA;药品调剂;流程优化;住院药房   
      820
      |
      3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9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魏巍,何美,王琛,李睿,李必波,罗治彬
      2018, 29(24)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米索硝唑pH敏感脂质体中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金属离子沉淀法(以ZnCl2为金属离子沉淀剂)预处理除去米索硝唑pH敏感脂质体中的辅料磷脂酰乙醇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其中主成分的含量(检测波长为322 nm),并将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比较[色谱柱为Hypersil C18,流动相为甲醇-水(20 ∶ 8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2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20 μL]。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米索硝唑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96~30.72 μg/mL(r=0.999 6)、0.48~4.80 μg/mL(r=0.999 5);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回收率分别为97.23%~102.33%(RSD=1.05%,n=9)、97.35%~99.75%(RSD=1.15%,n=9);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99.86%、100.16%、100.32%和99.95%、99.98%、100.05%。结论:UV法结合金属离子沉淀法操作简便、准确,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好,可用于米索硝唑pH敏感脂质体中主成分的含量测定,其结果与HPLC法含量测定结果一致。  
      关键词:米索硝唑;pH敏感脂质体;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金属离子沉淀法;含量测定   
      217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4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朱金燕,彭灿,胡容峰,汤继辉,金涌
      2018, 29(24)
      摘要: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阿托伐他汀钙(ATV)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以盐酸噻氯匹定为内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ATV的药物浓度。色谱柱为AcquityTM BEH C18,流动相为5 mmol/L甲酸铵溶液(含0.1%甲酸)-甲醇(梯度洗脱);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质荷比(m/z)分别为559.20→440.20(ATV)、264.20→154.05(内标)。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ATV单用组(单独给予ATV,10 mg/kg)和丹红注射液低、中、高剂量联用组(给予丹红注射液1、2、4 mL/kg+ATV 10 mg/kg),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ATV血药浓度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ATV的血药浓度线性范围为0.25~62.50 ng/mL,定量下限为0.25 ng/mL;精密度、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15%;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均大于85%。丹红注射液中、高剂量联用组ATV的cmax分别为(23.78±6.40)、(33.66±8.15)ng/mL,显著高于ATV单用组的(13.99±2.54)ng/mL(P<0.05);丹红注射液低、中、高剂量联用组ATV的AUC0-24 h分别为(67.20±15.22)、(88.16±14.84)、(126.84±31.55)ng·h/mL,显著高于ATV单用组的(46.08±7.47)ng·h/mL(P<0.05或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给药可显著增加ATV在大鼠体内的暴露量。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钙;丹红注射液;药动学;联合用药;大鼠   
      259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6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苟小军,冯琴,胡义扬
      2018, 29(24)
      摘要:目的:探讨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按计算机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祛湿化瘀方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祛湿化瘀方组大鼠饲喂高脂饲料建立NAFLD模型,正常组大鼠饲喂普通饲料,持续8周;自第5周起,祛湿化瘀方组大鼠按0.1 mL/kg灌胃祛湿化瘀方药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8周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样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取血清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水杨酸甲酯为内标进样测定,按标准曲线法计算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多发坏死肝细胞,肝细胞出现脂肪样变性和空泡变性;血清中月桂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十七烷酸、硬脂酸、花生酸、二十一烷酸、榆树酸等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顺-10-十七碳烯酸、油酸、α-亚麻酸、γ-亚麻酸、芥酸、亚油酸、顺-11-二十碳烯酸、花生四烯酸、顺-11,14,17-二十碳三烯酸、顺-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祛湿化瘀方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程度明显减轻;血清中上述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祛湿化瘀方干预能显著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模型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且能显著改善其血清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异常变化,调节紊乱的游离脂肪酸谱趋于正常。建议通过膳食补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或采用祛湿化瘀方等药物干预脂肪酸代谢,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NAFLD。  
      关键词:祛湿化瘀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肪酸谱;游离脂肪酸   
      240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3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靳贝贝,裴香萍,梁惠珍
      2018, 29(24)
      摘要:目的:建立青皮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XSelect® HSS T3-C18,流动相为乙腈-0.5%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60 nm,柱温为25 ℃,进样量为10 μL。以橙皮苷峰为参照,绘制10批药材样品的HPLC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0批药材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有11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919~1.000,表明10批药材样品的化学成分一致性较好,均含有11个成分,但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欧氏距离为20时,10批药材样品可聚为2类,S4为一类,其余聚为一类;欧氏距离为5时,后一类又可聚为2类,S1、S10聚为一类,S2、S3、S5~S9聚为一类。经主成分分析,2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2.797%,以S7药材样品的主成分因子综合得分最高、整体质量最好。结论:所建HPLC指纹图谱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为青皮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皮;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394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5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孙慧玲,何楠,史梦珺,Adel Fahmi Ahmed,李昌勤
      2018, 29(24)
      摘要:目的:研究紫荆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的谱效关系。方法:取不同采收时期的紫荆叶样品16批,以70%乙醇进行加热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紫荆叶提取物进行分析,色谱柱为InertSustain C18,流动相为甲醇-0.1%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54 nm,进样量为10 μL。将所获得的16个批次紫荆叶提取物色谱图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进行匹配,获得量化特征色谱图并确定共有峰。采用体外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微量法测定紫荆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以紫荆叶提取物特征共有峰峰面积为自变量、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为因变量进行谱效关系分析,筛选出与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有显著相关性的色谱峰。结果与结论:匹配得到紫荆叶提取物的16个特征共有峰;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结果显示,紫荆叶提取物质量浓度为100 mg/mL(按生药计)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谱效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紫荆叶提取物特征色谱图中P5、P8、P10、P12、P15、P16号共有峰与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1),P2、P4号共有峰与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呈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R│>0.1),提示上述特征共有峰代表的化合物可能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抑制或激活作用。  
      关键词:紫荆叶;提取物;活性成分;酪氨酸酶;抑制作用;谱效关系   
      256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0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佳兴,周利,金艳,余意,马方励,杨健,郭兰萍
      2018, 29(24)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枸杞子药材中12种有机酸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比较不同产区、品种药材样品的成分含量差异并研究其相关性。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测定药材样品中水杨酸、香草酸、肉桂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对香豆酸、富马酸、3,4-二羟基苯甲酸、酒石酸、丁香酸和原儿茶酸的含量。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柱温为40 ℃,进样量为1.0 μL;Turbo VTM离子源,电离模式为电喷雾离子化(ESI-),气帘气体积流量为30 L/min,喷雾电压为-4 500 V,雾化气体积流量为50 L/min,加热辅助气体积流量为50 L/min,采用质谱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离子化温度为550 ℃。对不同产区、品种药材样品的成分含量差异进行比较,并进行成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水杨酸、香草酸、肉桂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对香豆酸、富马酸、3,4-二羟基苯甲酸、酒石酸、丁香酸和原儿茶酸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01~1.00 μg/mL(r=0.999 9)、0.01~1.00 μg/mL(r=0.999 8)、0.01~1.00 μg/mL(r=0.996 0)、0.01~1.00 μg/mL(r=0.998 2)、0.08~8.00 μg/mL(r=0.999 2)、0.08~8.00 μg/mL(r=0.998 9)、0.20~20.00 μg/mL(r=0.996 0)、0.08~8.00 μg/mL(r=0.998 4)、0.008~0.80 μg/mL(r=0.996 9)、0.16~16.00 μg/mL(r=0.997 5)、0.001~0.10 μg/mL(r=0.993 8)、0.008~0.80 μg/mL(r=0.995 1);定量限分别为3.20、10.00、8.00、10.00、0.64、0.64、1.60、2.56、8.00、16.00、1.00、8.00 ng/mL,检测限分别为0.80、6.40、0.40、1.60、0.32、0.16、0.20、0.64、0.64、1.28、0.08、1.28 n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为95.62%~104.65%(RSD为1.23%~3.43%,n=6)。15批药材样品中对香豆酸平均含量最高;新疆产药材样品中总有机酸平均含量最高;宁杞七号总有机酸类平均含量略高于宁杞五号。香草酸含量与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和丁香酸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肉桂酸含量与富马酸和酒石酸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咖啡酸含量与阿魏酸、酒石酸和丁香酸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羟基苯甲酸含量与丁香酸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阿魏酸含量与丁香酸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3,4 - 二羟基苯甲酸含量与原儿茶酸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枸杞子药材中12种有机酸类成分含量。不同品种、产区药材样品中有机酸类成分含量有所不同,且某些成分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枸杞子;有机酸;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含量测定   
      593
      |
      1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0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丽斯,曾利杰,彭红英,江涛,陈晓坚
      2018, 29(24)
      摘要:目的:优化羚黄宝儿丸的包衣工艺,并评价其制剂稳定性。方法:采用流化床薄膜包衣技术,对包衣工艺的重要参数进行单因素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龙脑的含量,并比较薄膜包衣样品与铝箔包衣样品的稳定性。结果:最优包衣工艺包衣液浓度为12%,包衣液喷入方式为底喷,进风温度为50 ℃,雾化压力为0.20 MPa,蠕动泵转速为5 r/min,引风频率为25 Hz,包衣理论增质量比例为3%。两种包衣样品加速稳定性试验的含量范围为4.59~5.11 mg/g,平均损失率均小于5%;长期稳定性试验的含量范围为4.80~5.11 mg/g,平均损失率均小于1%。结论:优化所得羚黄宝儿丸薄膜包衣工艺稳定、可行;所制微丸外观圆整、色泽均匀,且稳定性较好。  
      关键词:羚黄宝儿丸;流化床;薄膜包衣;铝箔包衣;龙脑;包衣工艺;工艺优化;稳定性   
      203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8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侯锡鸿,葛梅,张迎春,曾忠良
      2018, 29(24)
      摘要:目的:建立牡丹皮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Ecosil C18,流动相为0.2%甲酸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 ℃,进样量为10 μL。以丹皮酚为参照,绘制69批(S1~S69)药材样品的HPLC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HPLC-质谱(MS)法鉴定共有峰对应成分[HPLC条件同上;MS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检测,扫描范围为m/z 100~1 200,干燥气为N2(纯度:99.999 9%),干燥气流速为15 L/min,干燥气温度为350 ℃,碰撞低能量为4 V,碰撞高能量为10~40 V]。采用SPSS 20.0软件对69批药材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69批药材样品的HPLC图谱有29个共有峰,除6批药材样品外其余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00。采用HPLC-MS法鉴定出29个共有峰的对应成分。69批药材样品可聚为5类,其中,S19、S22、S26、S29、S30、S33、S34、S38、S43、S46、S49~S51、S53、S56、S57、S64、S65聚为Ⅰ类,S4~S6、S41聚为Ⅱ类,S1~S3、S7~S10、S12、S24、S25、S54、S59聚为Ⅲ类,S15、S23、S35~S37、S39、S40、S47、S48、S52、S58、S66、S67、S69聚为Ⅳ类,S11、S13、S14、S16~S18、S20、S21、S27、S28、S31、S32、S42、S44、S45、S55、S60~S63、S68聚为Ⅴ类。结论:所建HPLC指纹图谱、成分鉴定和聚类分析结果可为牡丹皮药材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牡丹皮;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丹皮酚;聚类分析   
      227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8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瑞,张丽,蔡进,朱高峰,汤磊,黄静
      2018, 29(24)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新型胰岛素增敏剂ZG02质量浓度的方法,并探讨ZG02的体外代谢稳定性。方法:分别将ZG02溶解于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启动的大鼠肝微粒体Ⅰ相孵育体系、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启动的Ⅱ相孵育体系以及二者联合启动的两相孵育体系中,置于37 ℃水浴中进行孵育,分别于孵育0、5、10、15、20、30、45 min时终止反应;以吲哚美辛为内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ZG02的质量浓度。色谱柱为Waters BEH C18,流动相为水(含0.01%甲酸)-乙腈(含0.01%甲酸)(35 ∶ 65,V/V),流速为0.4 mL/min,柱温为35 ℃,进样量为2 μL;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负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458.115 9→323.073 0(ZG02)、m/z 356.069 0→312.080 4(内标)。以孵育0 min时ZG02的质量浓度为参照,计算其在不同孵育体系中的剩余百分比、酶动力学参数和各代谢酶的贡献率。结果:ZG02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1~400 μg/L,定量下限为1 μg/L,最低检测限为0.25 μg/L;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准确度为87.26%~94.58%,提取方法和基质效应均不影响待测物的测定。孵育45 min时,ZG02在Ⅰ相、Ⅱ相和两相孵育体系中的剩余百分比分别为(73.33±1.53)%、(50.63±3.42)%、(45.81±2.56)%,半衰期分别为67.28、30.26、25.57 min,清除率分别为20.60、45.80、54.20 μL/(mg·min),Ⅰ相、Ⅱ相代谢酶的贡献率分别为38.01%、84.5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UPLC-MS/MS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可用于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ZG02质量浓度的测定及体外代谢稳定性的研究。ZG02在Ⅰ、Ⅱ相孵育体系中的代谢稳定性中等,在两相孵育体系中的代谢稳定性较差,其代谢反应可能以Ⅱ相代谢酶介导的葡萄糖醛酸化结合反应为主。  
      关键词:ZG02;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肝微粒体;大鼠;体外;代谢稳定性;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264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4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苏本正,江波,崔宁,于宗渊
      2018, 29(24)
      摘要:目的:优化丹栀逍遥散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提取丹栀逍遥散组方药材样品粉末,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液料比(V/m)为考察因素,以栀子苷、芍药苷和丹皮酚3个指标成分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先采用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并获得目标函数后,结合遗传算法和直接搜索算法求解各因素的最优取值。结果:丹栀逍遥散中3个指标成分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60.8%乙醇提取3.1 h、液料比为15.72 ∶ 1(mL/g)。采用BBD响应面法或结合遗传算法和直接搜索算法所得的综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优化的工艺可用于丹栀逍遥散中3个指标成分的提取。BBD响应面法结合遗传算法和直接搜索算法在优化中药提取工艺方面具有一定优越性。  
      关键词:丹栀逍遥散;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遗传算法;直接搜索算法;提取工艺   
      195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7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江尚飞,何静,邱妍川,李芝,邢于政,张露
      2018, 29(24)
      摘要:目的:优化枸橼酸莫沙比利胃漂浮缓释微丸的辅料处方。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助漂剂、黏合剂、泡腾剂对微丸8 h漂浮率的影响;以十八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碳酸氢钠用量为考察因素,以微丸8 h漂浮率、圆整度和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设计正交试验法优选辅料处方,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优化的辅料处方中十八醇、HPMC、碳酸氢钠用量分别为13.0、3.7、3.4 g。验证试验结果显示,按该辅料处方制备的微丸所得综合评分较高,与正交试验结果一致。结论:优化的辅料处方稳定可靠,可用于枸橼酸莫沙比利胃漂浮缓释微丸的制备。  
      关键词:正交试验;枸橼酸莫沙比利;胃漂浮缓释微丸;辅料;处方   
      216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8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龙凯花,王春柳,李晔,张红,刘洋,孙婷婷,宗时宇
      2018, 29(24)
      摘要:目的:优化穿心莲内酯自微乳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外观、滴入水相中颜色为指标筛选乳化剂、助乳化剂、油相种类;以伪三元相图筛选各基质的用量范围;以粒径、分散指数、平衡溶解度为考察指标,以综合评分为响应值,以乳化剂质量分数、助乳化剂质量分数、油相质量分数为响应因子,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穿心莲内酯自微乳的制备工艺。结果:优化的穿心莲内酯自微乳制备工艺以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为乳化剂,二乙二醇单乙基醚为助乳化剂,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为油相,三者质量比为40 ∶ 59 ∶ 10。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自微乳粒径为(38.15±1.56)nm、分散指数为0.12±0.01、平衡溶解度为(5.97±0.02)mg/mL,与预测值(39.72 nm、0.11、6.04 mg/mL)的相对误差分别为3.95%、3.54%、1.16%,实测值与预测值一致性良好。结论:优化所得穿心莲内酯自微乳制备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该制剂的制备。  
      关键词:穿心莲内酯;自微乳;制备工艺;Box-Behnken响应面法;伪三元相图;粒径;分散指数;平衡溶解度   
      141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8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牛晓静,鲁静,孙广科,段晓颖,徐立然
      2018, 29(24)
      摘要:目的:建立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建立同时测定其中8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 Eclispse SB-C18,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70 nm,进样量为5 μL。以淫羊藿苷峰为参照峰,绘制5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结果:5批样品的HPLC图谱中有 22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9,并指认淫羊藿属苷A、朝藿定A1、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宝藿苷Ⅰ等8个共有峰。上述8种成分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19 5~0.292 5 μg(r=0.999 9)、0.028 2~0.423 0 μg(r=0.999 6)、0.050 5~0.757 5 μg(r=0.999 9)、0.066 9~1.003 5 μg(r=0.999 9)、0.089 6~1.344 0 μg(r=0.999 9)、0.16~2.40 μg(r=0.999 9)、0.026 8~0.402 0 μg(r=0.999 8)、0.027 24~0.408 60 μg(r=0.999 8);定量限分别为390.00、564.00、506.00、535.20、448.00、426.68、643.20、544.80 ng/mL,检测限分别为97.50、141.00、126.25、133.80、112.00、106.67、160.80、136.20 n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64%~103.79%(RSD=2.00%,n=6)、96.41%~99.10%(RSD=1.12%,n=6)、96.56%~103.56%(RSD=2.67%,n=6)、96.10%~99.57%(RSD=1.20%,n=6)、99.34%~104.18%(RSD=1.70%,n=6)、100.35%~105.37%(RSD=1.93%,n=6)、98.76%~102.83%(RSD=1.60%,n=6)、96.30%~101.10%(RSD=1.80%,n=6)。结论:所建HPLC指纹图谱可为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中8种成分的含量。  
      关键词: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含量测定;淫羊藿属苷A;朝藿定A1;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宝藿苷Ⅰ   
      158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5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马松鹤,夏令杰,陶熔,王静,张洪峰
      2018, 29(24)
      摘要:目的:研究环孢素对降植烷诱导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的肾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雌性BALB/c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降植烷0.5 mL以建立SLE模型,检测小鼠尿蛋白、抗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以验证模型是否成功建立。6个月后,取造模成功的小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泼尼松,5 mg/kg)和环孢素高、低剂量组(30、10 mg/kg),另取10只未造模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每天1次灌胃给药,每周5次,连续给药18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等免疫指标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等炎症因子水平;采用生物化学法检测24 h尿蛋白和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考察肾组织中IgG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肾组织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物(TWEAK)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抗ds-DNA抗体、IgG、IgM、TNF-α、IL-6、IFN-γ、Cr、BUN和24 h尿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肾组织出现明显病理变化,IgG免疫复合物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肾组织中p38MAPK、TWEAK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环孢素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抗ds-DNA抗体、IgG、IgM、TNF-α、IL-6、IFN-γ、Cr、BUN和24 h尿蛋白水平,环孢素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抗ds-DNA抗体、IgG、BUN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环孢素高、低剂量组小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均明显减轻,IgG免疫复合物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环孢素高剂量组小鼠肾组织中p38MAPK、TWEAK mRNA的表达水平,环孢素低剂量组小鼠肾组织中TWEAK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环孢素对降植烷致SLE模型小鼠有一定的肾组织保护作用,对其肾损伤有一定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WEAK-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环孢素;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物;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肾保护作用;机制   
      255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6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振兴,李水芹,赵梓亦,王飞
      2018, 29(24)
      摘要:目的:研究三棱、莪术提取物联合热疗对结肠癌SW620细胞凋亡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三棱提取物(1.25、2.5、5、7.5、10 μg/mL)、莪术提取物(5、10、15、20、25 μg/mL)对SW620细胞的毒性,计算其30%细胞生长抑制浓度(IC30)和50%细胞生长抑制浓度(IC50)。采用CFSE/PI双荧光染色法、Annexin V/PI双染色法+流式细胞术考察IC50三棱提取物、IC50莪术提取物分别单用或联合热疗(42 ℃条件下处理90 min)对SW620细胞死亡情况和凋亡率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考察IC30三棱提取物、IC30莪术提取物分别单用或联合热疗对SW62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三棱提取物IC30为3.24 μg/mL,IC50为4.69 μg/mL;莪术提取物IC30为11.27 μg/mL,IC50为16.81 μg/mL。与IC50三棱提取物组或IC50莪术提取物组比较,IC50三棱提取物+热疗组或IC50莪术提取物+热疗组的死亡细胞显著增多,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与0 h时比较,IC30三棱提取物组、IC30莪术提取物组、IC30三棱提取物+热疗组、IC30莪术提取物+热疗组细胞划痕实验的愈合间距均未见明显变窄。与IC30三棱提取物组或IC30莪术提取物组比较,IC30三棱提取物+热疗组或IC30莪术提取物+热疗组侵袭实验的跨膜细胞数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联用热疗能显著增强三棱或莪术提取物对SW620细胞的杀伤作用,并能显著提高两种提取物对SW62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三棱;莪术;热疗;结肠癌;SW620细胞;凋亡;迁移;侵袭   
      396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9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任丹君,丁一,丁笑刚,翟文杰,刘文星,刘天龙,李建光
      2018, 29(24)
      摘要:目的:探讨藏药诃子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诃子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20、50、100 mg/kg),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2 h后,各给药组大鼠均灌胃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7 d。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采用改良Garcia法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Weidner法测定大鼠脑组织梗死区域微血管密度(MV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脑组织梗死区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周血EPCs水平和神经功能学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脑组织中可见明显的梗死区域,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细胞核固缩、溶解,胞体缩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著提高(P<0.01);脑组织梗死区域MVD显著下降,VEGF、VEGFR2、NO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诃子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大鼠外周血EPCs水平和神经功能学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脑组织梗死区域明显缩小,坏死细胞明显减少;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脑组织梗死区域MVD、VEGF、VEGFR2、NO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诃子提取物对模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和脑微血管形成,并可缩小其脑梗死体积;其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VEGFR2、NO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藏药;诃子;提取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大鼠;血管新生;保护作用;机制   
      123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2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文德鉴,丁慧云,斯琴,尹衡,涂星,袁丽君,袁林
      2018, 29(24)
      摘要:目的:建立三百棒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SinoChrom ODS-BP,流动相为乙腈-0.75%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5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以岩白菜素为参照,绘制10批药材样品的HPLC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结果:10批药材样品的HPLC图谱有14个共有峰,其中4批药材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0。结论:所建HPLC指纹图谱可为三百棒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三百棒;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法;岩白菜素   
      185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8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江勇,梁子聪,陈其宽,覃建锋,张庆忠,王恒
      2018, 29(24)
      摘要:目的:研究八角枫水提液对Ⅱ型胶原诱发关节炎(CIA)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滑膜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系统的影响,探讨其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雷公藤多苷片,10 mg/kg)和八角枫水提液低、中、高剂量组(5、10、20 g/kg,按生药量计),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于尾根部注射经弗氏完全佐剂乳化的牛Ⅱ型胶原蛋白以复制CIA模型。造模后第10天,各给药组大鼠均灌胃相应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周。记录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关节炎指数(AI)和足跖肿胀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OPG、RANKL、RANK mRNA的表达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病变情况。结果:八角枫水提液高剂量组有3只大鼠死亡,阳性组和八角枫水提液中剂量组各有1只大鼠造模失败。造模后,除空白组外的其余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足底及踝关节肿胀等症状。与空白组比较,其余组大鼠AI,足跖肿胀度,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滑膜组织中RANKL、RANK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或增加,OPG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AI(造模后第28天),足跖肿胀度(造模后第21、28天),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滑膜组织中RANKL、RANK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OPG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八角枫水提液高剂量组的AI、IL-1β水平、RANKL mRNA的表达量以及八角枫水提液中、高剂量组RANK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阳性组,阳性组和八角枫水提液高剂量组的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八角枫水提液低、中剂量组(P<0.05或P<0.01)。空白组大鼠踝关节表面光滑,滑膜细胞无增生,且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软骨退变,滑膜细胞增生,局部可见骨质破坏及炎症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大鼠上述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八角枫水提液能够减轻CIA模型大鼠的炎症反应、关节软骨退变及骨破坏,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IL-1β、TNF-α水平,调节OPG/RANKL/RANK系统平衡有关。  
      关键词:八角枫;水提液;类风湿关节炎;Ⅱ型胶原诱发关节炎;炎症因子;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血清;滑膜组织;大鼠   
      220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4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蒋先仲,郭红莲
      2018, 29(24)
      摘要:目的:为临床抗胃癌中药组方设计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中药学》(第4版)以及PubMed、中国知网、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对抗胃癌植物类中药的品种、抗肿瘤机制、性味归经特点以及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等信息进行挖掘、整理,并结合肿瘤分期进行抗胃癌植物类中药的组方设计。结果与结论:明确有抗胃癌活性的植物类中药共85种,其抗肿瘤机制以抑制增殖/生长、调节免疫、诱导凋亡、抑制侵袭/转移为主,丰度分别为0.741、0.718、0.447、0.271;药性以寒、温、平为主,丰度分别为0.424、0.282、0.200;药味以苦、甘、辛为主,丰度分别为0.612、0.518、0.271;归经以肝、肺、肾、脾经为主,丰度分别为0.553、0.424、0.376、0.365;主要涉及品种包括太子参、胡颓子叶、人参、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缬草等。微生态制剂的使用、饮食习惯的改善、毒性应激的减少以及补虚、清热、消食类中药(如党参、山药、熟地黄、蒲公英、山楂等)的应用均会对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产生有利影响。临床应按照“目标调节+整体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调节”的规则进行组方设计,其中胃癌早期宜以抑制增殖/生长为主,应选择性寒、凉,味辛、甘,归肝、心经的植物类中药;胃癌中期宜以抑制侵袭/转移为主,应选择性平、凉、温,味甘、苦、辛,归胃、脾、肝、肺经的植物类中药;胃癌晚期宜以调节免疫和诱导凋亡为主,应选择性温、平,味苦、甘、酸,归肾、肺、脾、胃经的植物类中药;同时辅以具肠道微环境调节作用的植物类中药,结合中医辨证和患者病情特征进行个体化组方,以充分发挥中药对胃癌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抗胃癌;植物类中药;中药组方设计;抗肿瘤机制;性味归经;肠道微生态环境;丰度;数据挖掘   
      363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9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轲,马爱霞
      2018, 29(24)
      摘要:目的:评价在我国应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CVD)一级预防的经济性。方法:基于201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汇总分析的结果数据以及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数据,利用TreeAge Pro 2011软件进行长期Markov模型假设以及模型构建,对没有确诊或缺乏CVD症状的患者服用或不服用阿司匹林进行CVD一级预防这两种干预措施作10年期成本-效用分析,计算其增量成本-效用比(ICER)。结果:与无阿司匹林组比较,阿司匹林组患者10年期健康产出增加1.68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而成本则增加5 729.221元,ICER为3 401.686元/QALY,远低于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59 660元)。确定性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性敏感性分析均显示该经济学评价结果稳定。结论:在我国应用阿司匹林进行CVD一级预防具有10年期药物经济学优势。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阿司匹林;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成本-效用分析   
      206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4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素琴,沈国琴
      2018, 29(24)
      摘要:目的:为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ICU)使用万古霉素的老年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临床疗效、细菌清除情况、用药安全性及血药谷浓度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期间我院ICU共有959例老年感染患者接受万古霉素治疗,其中行稳态血药谷浓度监测的有237例(其中肾功能正常者135例,肾功能异常者102例),占24.7%。经万古霉素治疗后,痊愈、显效、进步、无效的患者分别有53、76、36、72例,总有效率为69.6%。共有168例患者送检了临床标本,病原学送检率为70.9%;检出病原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等为主,细菌清除率为72.0%。237例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5例肾功能正常患者中,有13例用药后出现血肌酐水平异常升高,其中1例伴有皮疹;经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均有所好转;102例肾功能异常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肾功能恶化。237例患者共监测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370次,人均1.56次;平均血药谷浓度为(10.4±9.7)mg/L;谷浓度维持在10~20 mg/L范围内的有85例(35.8%),合计121次(32.7%),监测不合格率为67.3%。肾功能正常患者血药谷浓度监测次数、调整用药的比例、血药谷浓度>20 mg/L的比例均显著低于肾功能异常患者,血药谷浓度为10~15、>15~20 mg/L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肾功能异常患者(P<0.05)。结论:我院ICU老年感染患者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比例不高,且治疗有效率偏低;大部分患者的血药谷浓度不在有效范围内,且不同肾功能状况患者血药谷浓度的分布有差异,肾功能异常患者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可能更高。临床应积极开展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和患者个体特征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老年感染患者;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血药谷浓度;临床疗效;细菌清除;安全性;肾功能   
      231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9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松海,刘秋琼,林秋晓,李广华,黄革
      2018, 29(24)
      摘要:目的:探讨正五聚蛋白3(PTX-3)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抑郁症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ACS、抑郁症、ACS合并抑郁症住院患者分别作为ACS组(84例)、抑郁症组(85例)、ACS合并抑郁症组[化学药治疗组(40例)和中成药治疗组(40例)];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90例)。ACS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50~150 mg/次,qd)+通心络胶囊(2~4粒/次,tid),抑郁症组患者给予盐酸舍曲林片(50 mg/次,qd)+逍遥丸(9 g/次,bid),ACS合并抑郁症组患者分别给予化学药(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舍曲林片,用法用量同前)和中成药(通心络胶囊+逍遥丸,用法用量同前),均连续治疗4周。回顾性分析各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浆PTX-3含量及PTX-3 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ACS组、抑郁症组、ACS合并抑郁症组患者血浆PTX-3含量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ACS合并抑郁症组显著高于ACS组、抑郁症组(P<0.01)。治疗后,ACS组、抑郁症组、ACS合并抑郁症化学药治疗组和中成药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ACS合并抑郁症化学药治疗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ACS组、ACS合并抑郁症化学药治疗组和中成药治疗组患者心血管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77.5%、72.5%,抑郁症组、ACS合并抑郁症化学药治疗组和中成药治疗组患者抑郁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7%、82.5%、77.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3例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外,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ACS、抑郁症、ACS合并抑郁症患者体内PTX-3的表达均较健康受试者更高;药物治疗均可显著降低上述患者体内PTX-3的表达水平,且化学药的作用可能在短期内更明显。PTX-3可作为ACS合并抑郁症诊断及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正五聚蛋白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抑郁症;mRNA;表达;诊断;治疗;生物标志物   
      213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5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高彦东,席俊峰,高静,罗瑞,边步荣,任伟荣
      2018, 29(24)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术后所有患者行PCIA,对照组患者PCIA药液为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2 μg/(kg·d)+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15 mg+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观察组患者PCIA药液为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75 μg/(kg·d)+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2 μg/(kg·d)+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15 mg+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两组患者PCIA背景剂量为2 mL/h,单次剂量为0.5 mL,锁定时间为15 min。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血浆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12、24、48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且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两组患者术后6 h及对照组患者术后12、24、48 h血浆中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而观察组术后6、12、24、48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两组患者术后12、24、48 h血浆中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且观察组术后6、12、24、48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2、24、48 h血浆中CD3+T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而观察组术后6、12、24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两组患者术后12、24 h血浆中CD4+T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而观察组术后6、12、24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对照组患者术后24 h及观察组患者术后12、24 h血浆中CD8+T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2、24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对照组患者术后12、24 h血浆中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而观察组术后12、24 h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且其术后6、12、24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呼吸抑制情况发生。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PCIA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食管癌;术后;镇痛效果;免疫功能;安全性   
      212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9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蒋鹏飞,李怡琛,彭清华,陈向东
      2018, 29(2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局部应用前列腺素类似物滴眼液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厚度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收集前列腺素类似物滴眼液(试验组)对比常规治疗药物或安慰剂(对照组)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厚度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并按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2中的工具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RCT,合计5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MD=-13.63,95%CI(-28.50,1.23),P=0.07]、顶端角膜厚度[MD=-7.53,95%CI(-19.46,4.40),P=0.22]、最薄角膜厚度[MD=-5.87,95%CI(-17.69,5.95),P=0.33]、眼压[MD=-5.44,95%CI(-14.90,4.02),P=0.2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素类似物滴眼液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厚度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前列腺素类似物滴眼液;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Meta分析;中央角膜厚度;顶端角膜厚度;最薄角膜厚度;眼压;影响   
      258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3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聂丹,赵奎,杨小军
      2018, 29(2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预防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预防使用PPI(试验组)对比空白对照(对照组)用于CKD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队列研究,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后,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文献质量,进而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4项队列研究,共计13 740例患者。试验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RR=0.16,95%CI(0.07,0.34),P<0.01]、血肌酐水平[WMD=-62.14,95%CI    (-86.98,-37.30),P<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碱性磷酸酶水平[WMD=51.25,95%CI(10.72,91.78),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病死率[RR=1.08,95%CI(0.83,1.40),P=0.56]、血钙浓度[WMD=-0.14,95%CI(-0.37,0.08),P=0.22]、血磷浓度[WMD=0.03,95%CI(-0.08,0.14),P=0.60]、血镁浓度[WMD=-0.06,95%CI(-0.22,0.10),P=0.44]、甲状旁腺激素水平[WMD=7.85,95%CI(-24.88,40.58),P=0.64]、肾小球滤过率[WMD=3.97,95%CI(-6.87,14.81),P=0.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使用PPI能有效降低CKD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风险,不会增加肾功能异常的发生风险或加重电解质紊乱;但不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且有增高碱性磷酸酶水平的风险。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预防使用;慢性肾脏病;上消化道出血;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314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3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谭建霞,何志高,舒丽芯,杨樟卫
      2018, 29(24)
      摘要:目的:了解创伤性颅内损伤患者的药物应用状况及用药特点,为促进创伤性颅内损伤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分析和用药频度(DDDs)分析等方法,对全国192家医疗机构2016年6月1日-2017年5月31日期间创伤性颅内损伤住院患者电子病历中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诊断信息、药品信息等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结果:26 011例创伤性颅内损伤患者中,男性占72.4%,女性占27.5%;31~50岁者占总数的57.0%;交通伤为最主要的致伤因素(占33.8%),而高处坠落伤导致的住院时间最长、费用最多;诊断疾病占比排前3位的分别是未特指的颅内损伤(占55.3%)、脑震荡(占19.6%)、弥散性脑损伤(占13.0%),而局部脑损伤的平均住院时间最长、平均住院费用和药品费用最高。使用金额排前3位是神经系统药物(17 887.5万元)、血液和造血器官药(6 149.6万元)、全身用抗感染药(4 946.1万元)。在神经系统药物中,脑保护药物金额和DDDs均居首位;不同损伤严重程度的患者中,使用脑保护药物组的平均药品费用及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未使用组(P<0.05),而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和造血器官药中,血液代用品和灌注液金额占比最高,其中的静脉注射液、静脉注射液添加剂、血液和相关制品分别占35.51%、19.17%、17.17%。在全身用抗感染药中,金额排序前3位的分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DDDs排序前3位的分别是第三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结论:创伤性颅内损伤患者所用药物以神经系统药物、血液和造血器官药、全身用抗感染药为主,大多为对症治疗药物,总体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脑保护药物滥用等问题。因此,对脑保护药物等的使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严格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创伤性颅内损伤;药物利用分析;用药金额;用药频度;脑保护药物   
      235
      |
      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42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文华,程显好,谭会颖,苏阳,郭宁,孙晓蕾,郑晓文,刘政,邴帅,徐凌川
      2018, 29(24)
      摘要:目的:为灵芝多糖功能特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灵芝”“多糖”“药理作用”“Ganoderma lucidum”“Polysaccharide”“Pharmacological action”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13年1月-2017年12月发表的收录于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就灵芝多糖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56篇,其中有效文献57篇。灵芝多糖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抗糖尿病、保护肝脏、保护心肌细胞、抗癫痫、抗辐射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可能机制包括调节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0、水通道蛋白1、Bcl-2、Bax、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因子或其编码基因的表达;降低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和肌钙蛋白含量;上调谷氨酸转运体的表达,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性;调控相关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等。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功能性验证阶段,基础研究较多,而临床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其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灵芝;多糖;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04
      |
      4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6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云,孙增先
      2018, 29(24)
      摘要:目的:了解二甲双胍治疗非糖尿病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在非糖尿病疾病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Metformin”“Cardiovascular disease”“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Breast cancer”“Ovarian cancer”“Endometrial carcinoma”“Antitumor”等为关键词,对PubMed、Elsevier、SpringerLink等国外数据库收录的1990年1月-2018年8月发表的文献进行组合检索,综述二甲双胍治疗非糖尿病疾病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7篇,其中有效文献68篇。二甲双胍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抑制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调节血压、体质量和血脂水平;同时,该药可缓解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并对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肿瘤具有辅助治疗作用。二甲双胍治疗上述非糖尿病疾病的可能机制包括:激活5′-腺苷单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通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少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改善糖脂代谢,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子宫内环境;激活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蛋白激酶B通路,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因现有基础及临床研究有限,故该药在上述非糖尿病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关键词:二甲双胍;非糖尿病疾病;研究进展;心血管系统;多囊卵巢综合征;肿瘤   
      351
      |
      13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8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