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8 29 7
    • 李树祥,褚淑贞,庄倩
      2018, 29(7)
      摘要:目的:研究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方法:依据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进行网络密度分析(包括整体网络密度和个体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分析、凝聚力分析、核心-边缘分析及讨论,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截至2015年9月30日,全国A股上市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共168家。通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分析发现,我国医药制造业空间城市关联网络密度为0.021 0,网络还很分散,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构成的个体网络最大;网络中心性分析中,整体网络的点出度为1.604%、点入度为1.761%,北京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居于前列,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的中间中心度较高,北京、天津、上海、昆明、深圳、广州的特征中心度较高;凝聚力分析结果较为复杂,网络中的城市可以分为8个子群;整体网络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可见,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注意通过发挥产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网络,以推进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城市网络;核心-边缘   
      285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1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马丽萍,蒋向明,刘冰,赵同香,王宏宇,向平超,王海英
      2018, 29(7)
      摘要:目的:探索PDCA法在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新专业资格认定中的作用。方法:将PDCA法用于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与9个新申请专业的管理中,比较干预前后各专业评价总分,以使其达到药物临床试验专业资格认定标准。结果:通过进行PDCA相关培训、建立新专业资格认定工作组、制订工作目标和计划书等工作后,我院9个新专业全部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专业资格认定审核,干预后每个新申请专业资格认定项目的评价总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幅度大于45.57%。结论:在药物临床试验新申请专业资格认定准备工作中采用PDCA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在保障药物临床试验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PDCA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新专业资格认定   
      213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81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冠元,刘婧琳,施琪,张洁
      2018, 29(7)
      摘要:目的:对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以促进PIVAS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方法:从审方、医嘱处理、仓外调配等6个方面介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简称我院)PIVAS实施的全程信息化管理;选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我院PIVAS的相关数据,采用回顾性分析和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评价我院PIVAS自2016年5月起实施全程应用信息化管理后的效果。结果:通过全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及相关管理上的改进,我院PIVAS在审方、医嘱处理、仓外调配、仓内调配、仓内核对、自动化分拣各环节实现了医嘱初审、药品数量统计、记录溯源、工作量统计、责任人与操作时间的记录等功能,同时实现了全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查询性以及管理考核工作的量化统计。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6项工作效率指标提升了33.3%~86.1%(P<0.05);4项工作质量指标改善了28.6%~66.7%(P<0.05);成品输液质量指标提升了12.5%(P<0.05)。结论:在PIVAS中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并可提升管理考核工作的便捷性。  
      关键词: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全程信息化管理;工作质量;工作效率   
      308
      |
      1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9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廖丽娜,王井霞,朱芳芳,陶霞,陈万生,邬蓉
      2018, 29(7)
      摘要:目的:优化电子化药品物流系统(ePS)工作流程,提高门诊药房工作效率。方法:分析我院门诊药房在使用ePS理货系统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并实践,通过评价优化前后6个月的相关工作指标总结成效。结果:针对ePS理货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理货操作重复、盘点数据计算烦琐、药品效期管理方法效率低、药品“批/效”追踪有误差等主要问题,我院门诊药房进行了包括优化药品理货流程、更改药品追踪流程、增加近效期药品提醒功能等系列改进措施。系统优化改进后,缩短了发药机补药时间(26.32 s vs. 7.78 s,平均提高了3.38倍)和药品盘点时间[(165.50±5.75) s vs. (146.70±4.54) s,平均缩短了11.36%],实现了药品“批/效”等信息的精准追溯,提高了药品管理水平[药品效期管理时间(58.00±1.88) s vs. (18.00±1.23) s,平均缩短了68.97%]。结论:我院对 ePS理货系统进行优化后,提高了药师的工作效率,保证了药品“批/效”追溯准确性。  
      关键词:电子化药品物流系统;理货系统;流程优化;药品盘点;效期管理;信息追溯   
      250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68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笑妍,付秀娟,黄玉鑫,李馨,陈旭,刘雅竹
      2018, 29(7)
      摘要:目的:探索医院重点监控药品的管理模式,促进其合理使用。方法:从管控方案、管控措施、管控效果(以我院销售金额排名前10位药品中重点监控药品品种数和排名、重点监控药品销售金额占总药品销售金额比值、住院患者人均重点监控药品用药金额等数据为评价指标)等方面描述我院对重点监控药品的药事管理模式。结果:我院通过制订并实施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确定管控目标和管控指标等管控方案,采取将重点监控药品的管控纳入绩效考核管理、采购源头管理、超常预警管理等措施,建立了重点监控药品的药事管理模式。我院从2016年5月起开始实施管控,到2017年5月,药品销售金额前10位中重点监控药品排名后移且品种数下降;重点监控药品销售金额占总药品销售金额比值、住院患者人均重点监控药品用药金额由管控前(2016年1-4月)的34.33%、2 318.98元下降至2017年5月的21.72%、1 209.31元(分别下降了36.73%、47.85%)。结论:我院重点监控药品管控成效显著,可有效促进重点监控药品的合理使用,节约医保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关键词:重点监控药品;药事管理;合理用药   
      530
      |
      4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01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董奇星,周以,杨自文,袁湘泉,杨晖,周伯庭
      2018, 29(7)
      摘要:目的:应用智能化系统以改变药库传统工作模式,提升药库管理水平,提高药库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医院药库管理信息化提供参考。方法:对比我院应用智能化药库管理系统前后药库工作模式、药库管理工作等方面的改变,以应用系统前后各12周内完成单项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和发生的差错次数为指标评价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我院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的条码、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等各种技术的结合,建立了包括温湿度管理、药库管理、供应链管理三大模块的智能化药库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实施应用改进了药库工作模式和流程,并实现了对人员、供应商、冷链药品及特殊药品的强化管理。应用系统前,药品上架、票据入库、出库发货、盘点各单项工作每周平均耗时分别为(11.92±0.701)、(13.96±0.752)、(14.96±0.542)、(4.58±0.376) h,12周内发生差错次数分别为10、8、9、2次;应用系统后各项工作每周平均耗时分别为(9.83±0.718)、(11.29±0.753)、(9.91±0.557)、(3.00±0.316) h(与应用系统前比较P均<0.05),12周内发生差错次数分别为1、1、2、0次。结论:智能化药库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化了我院药库工作流程,加强了药库管理,提高了药库工作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智能化药库管理系统;信息化;工作流程;工作模式   
      553
      |
      3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07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廖诗琴,刘辉,赵静,王彦辰,郭真君
      2018, 29(7)
      摘要:目的:优化盐酸苯环壬酯透皮贴剂的处方。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盐酸苯环壬酯透皮贴剂。以48 h的累积透皮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中投药量、透皮吸收促进剂氮酮用量、压敏胶用量,并对最优处方所制贴剂的外观和黏附力进行评价。结果:最优处方为投药量263 mg、氮酮165 mg、压敏胶1.94 g、甲醇1.6 g,所制贴剂的48 h累积透皮量为(119.48±2.95) μg/cm2(n=5),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48%;其表面平整光洁、切口光滑,黏附力较好。结论:成功制得盐酸苯环壬酯透皮贴剂,其累积透皮量达到预期标准。  
      关键词:盐酸苯环壬酯;透皮贴剂;累积透皮量;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处方优化   
      207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0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楠,宋辉,汪志强,张宇佳,郑稳生
      2018, 29(7)
      摘要:目的:制备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并评价其体外扩散效果。方法:采用超声注入-探头超声法制备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并对其进行表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冰片含量并计算其在醇质体中修饰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秋水仙碱含量并计算其在醇质体中的包封率。分别考察秋水仙碱乙醇溶液、秋水仙碱-冰片乙醇溶液、未加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和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经皮扩散1、3、6、8、12、16、24、48 h 后的累积渗透量和渗透速率。结果:所制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的平均粒径约为(110.4±5.1) nm,多分散系数为0.110±0.030,Zeta电位为(2.33±0.20) mV,形状近似球形,为多层囊泡结构,秋水仙碱包封率为56.12%,冰片修饰率达9.85%。体外扩散试验表明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经皮扩散48 h后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为103.52 μg/cm2,渗透速率分别是未加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的1.26倍、秋水仙碱-冰片乙醇溶液的1.77倍、秋水仙碱乙醇溶液的5.14倍。结论:制备的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粒径小、粒径分布窄、冰片修饰率高,且经皮渗透效果良好。  
      关键词:秋水仙碱;冰片修饰;醇质体;制备;修饰率;体外扩散;包封率;累积渗透量   
      330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16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丽娟,刘永红,古同男,钟家亮
      2018, 29(7)
      摘要:目的:制备精氨白桦脂酸,并考察其对三阴性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的影响。方法:以精氨酸为增溶载体,采用共研磨法将等摩尔比的白桦脂酸与精氨酸制成精氨白桦脂酸。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对精氨白桦脂酸进行表征;比较白桦脂酸和精氨白桦脂酸的溶解度;采用MTT法检测15、30、60、120 μg/mL的白桦脂酸、精氨白桦脂酸和5氟尿嘧啶(5-FU)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所制精氨白桦脂酸为不同于精氨酸与白桦脂酸物理叠加的新的物相,其中白桦脂酸的羧基与精氨酸中氨基进行了成盐反应,其未见明显的熔点峰。白桦脂酸几乎不溶于水,精氨白桦脂酸水溶液中白桦脂酸的溶解度为50.72 μg/mL。与白桦脂酸比较,精氨白桦脂酸对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且与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制得溶解度较好的精氨白桦脂酸,其对MDA-MB-231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精氨白桦脂酸;表征;增溶;三阴性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抑制   
      259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0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志永,蒙麦侠,杨媛媛,杜霞,杨智峰,任慧
      2018, 29(7)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桑白皮中新绿原酸、桑皮苷A、绿原酸、紫云英苷、桑根酮C和桑辛素等6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为完善桑白皮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5 TC-C18,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新绿原酸、桑皮苷A、绿原酸、紫云英苷、桑根酮C和桑辛素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1 06~0.042 4、0.001 67~0.066 8、0.007 95~0.318、0.001 65~0.066 0、0.005 00~0.200和0.001 24~0.049 6 mg/mL(r均≥0.999 6),定量限分别为0.11、0.14、0.81、0.17、0.45和0.12 μg/mL,检测限分别为0.04、0.05、0.41、0.07、0.18和0.04 μg/mL,精密度试验的RSD分别为0.26%、0.31%、0.24%、0.27%、0.36%和0.44%(n=6),稳定性试验的RSD分别为0.68%、0.54%、0.62%、0.53%、0.41%和0.73%(n=6),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9.1%、98.8%、98.8%、98.4%、98.5%和99.9%(RSD为0.5%~1.5%,n=9)。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桑白皮中6种活性成分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桑白皮;高效液相色谱法;新绿原酸;桑皮苷A;绿原酸;紫云英苷;桑根酮C;桑辛素;含量测定   
      249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2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玉金,唐舒棠,王绍辉
      2018, 29(7)
      摘要:目的:筛选阿利维A酸原料药的微粉化工艺。方法:以原料药粉碎后的粒径分布特征值[d(0.9)]和杂质A含量为指标,筛选阿利维A酸原料药的粉碎方式(万能粉碎机、球磨机、气流粉碎机)、粉碎气源(压缩空气、高压氮气)、粉碎压力(0.2、0.4、0.6 MPa),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最优工艺为采用气流粉碎机以高压氮气作为气源在0.4 MPa下粉碎;验证试验中3批原料药粉碎后的粒径分别为8.57、8.55、8.54 μm(均小于10 μm,RSD=0.15%,n=3),杂质A的含量与未粉碎前比较未见增加(均为0.07%)。结论:筛选的阿利维A酸原料药的微粉化工艺操作可行、质量稳定。  
      关键词:阿利维A酸;微粉化工艺;粉碎工艺;d(0.9);杂质A   
      375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18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颜泉
      2018, 29(7)
      摘要:目的:研究姜黄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细胞试验分为对照组(二甲基亚砜),姜黄素低、中、高浓度组(10、20、40 μmol/L),姜黄素高浓度+内源性微小核糖核酸-21模拟物(agomiR-21)组和姜黄素高浓度+agomiR-21阴性对照(NC)组,分别采用CCK-8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人骨肉瘤细胞U-2OS和MG-63的增殖[光密度(OD值)]和侵袭能力(穿膜细胞数),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iR-21及其靶基因PDCD4蛋白的表达。体内实验将MG-63细胞接种至小鼠体内,然后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姜黄素组(20 mg/kg)、姜黄素+agomiR-21 NC组(20 mg/kg姜黄素溶液+50 mg/kg agomiR-21 NC溶液)、姜黄素+agomiR-21组(20 mg/kg姜黄素溶液+50 mg/kg agomiR-21溶液),每组8只,分别于瘤内注射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测量给药后20 d内的肿瘤体积变化,检测第20天瘤组织中miR-21和PDCD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姜黄素低、中、高浓度组U-2OS、MG-63细胞的OD值和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减小(P<0.05或P<0.01);其中姜黄素中、高浓度组U-2OS、MG-63细胞中miR-21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或P<0.01),PDCD4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姜黄素高浓度+agomiR-21 NC组比较,姜黄素高浓度+agomiR-21组U-2OS、MG-63细胞的OD值和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姜黄素组和姜黄素+agomiR-21 NC组小鼠给药5 d后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或P<0.01);瘤组织中miR-21表达明显减弱(P<0.01),PDCD4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姜黄素+agomiR-21 NC组比较,姜黄素+agomiR-21组小鼠给药5 d后肿瘤体积明显增加(P<0.05或P<0.01);瘤组织中miR-21表达明显增强(P<0.01),PDCD4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1)。结论:姜黄素可抑制人骨肉瘤细胞U-2OS、MG-63的增殖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iR-21表达有关。  
      关键词:姜黄素;微小核糖核酸-21;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体内;体外   
      159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4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毅云,慕宏杰,华红臣,姜莹,孟庆庆,王爱萍,刘沙,孙考祥
      2018, 29(7)
      摘要:目的:制备具有缓释作用的贝伐单抗(BEV)多囊脂质体(BEV-MVLs),并对其体外释放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BEV-MVLs,以有机相中三油酸甘油酯(TO)的浓度、1,2-二油酰基磷脂酰胆碱(DOPC)-胆固醇(CH)的比值(mol/mol)、外水相中L-赖氨酸的浓度为因素,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对处方进行优化。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BEV-MVLs的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BEV含量并计算其包封率和体外累积释放度。结果:最优处方为有机相中TO 2.72 mmol/L、DOPC-CH比值0.67(mol/mol)、外水相中L-赖氨酸40 mmol/L。所制BEV-MVLs的包封率为(80.65±4.42)%(n=3),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54%;脂质体外观呈球形,大小较均匀,为典型的非同心囊泡结构,平均粒径为16.80 μm;30 d的体外累积释放度约为92%。结论:成功制得具有缓释作用的BEV-MVLs,其包封率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贝伐单抗;多囊脂质体;复乳法;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处方优化;体外释放   
      203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71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段颐珊,杜娟,孙璐,李雪怡,林宁
      2018, 29(7)
      摘要:目的:优化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ROX)缓释片的处方。方法: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ROX缓释片,以1、4、8 h的体外累积释放度的综合指标为指标,以乳糖/微晶纤维素(MCC)(m/m)、乙基纤维素(EC)用量、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用量为因素,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制剂处方,并进行验证。结果:最优处方为ROX 75 mg、乳糖 45 mg、MCC 91 mg、EC 65 mg、HPMC 124 mg、微粉硅胶2 mg。所制缓释片1、4、8 h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分别为(30.7±0.5)%、(65.8±0.7)%、(89.4±0.6)%,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6%、0.8%、1.2%。结论:成功制得达到预期缓释效果的ROX缓释片。  
      关键词: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缓释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制备;处方优化   
      202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9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腾蛟,赵成坚,谷颖乐,徐永莉,李力
      2018, 29(7)
      摘要:目的:建立绿芫菁中斑蝥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将测定结果用于筛选提取斑蝥素来源药材的依据。方法:以丙酮为溶剂,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绿芫菁中斑蝥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斑蝥素的含量;色谱柱为C18,流动相为甲醇-水(23 ∶ 77),检测波长为23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 ℃,进样量为10 μL;检测绿芫菁中斑蝥素的含量并与采用《中国药典》方法(以氯仿为提取溶剂)测定含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斑蝥素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2~1.0 mg/mL(r=0.998 8),平均方法回收率为101.1%(RSD为1.7%,n=6);绿芫菁中斑蝥素的平均含量为0.932%(n=3),采用《中国药典》方法测得的含量为0.793%(n=3),均高于《中国药典》项下斑蝥素来源药材中斑蝥素含量需大于0.35%的要求。结论:建立的绿芫菁中斑蝥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绿芫菁中斑蝥素的含量达到《中国药典》的要求,可用作提取斑蝥素的来源药材。  
      关键词:绿芫菁;斑蝥素;高效液相色谱法;丙酮提取;含量测定   
      245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8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彪,黄芳,周汉华,张浪,董明洪,于泽玥,张蜜
      2018, 29(7)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夜寒苏药材挥发油中α-蒎烯、β-蒎烯及芳樟醇含量的方法。方法: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夜寒苏挥发油的提取。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含量,采用HP-5毛细管色谱柱(30 m×0.032 mm×0.25 μm),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载气为氮气,进样口温度为200 ℃,检测器温度为250 ℃,柱流量为0.8 mL/min,进样量为1 μL,分流比为40 ∶ 1,程序升温。结果:α-蒎烯、β-蒎烯及芳樟醇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90 5~2.413 3 mg/mL(r=0.999 9)、0.098 3~2.620 0 mg/mL(r=0.999 9)、0.169 1~4.510 0 mg/mL(r=0.999 8),精密度、稳定性(12 h)、重复性试验的RSD≤2.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4%(RSD=0.49%,n=6)、100.24%(RSD=1.38%,n=6)、99.41%(RSD=1.67%,n=6)。23批黔产夜寒苏样品挥发油中α-蒎烯、β-蒎烯及芳樟醇含量分别在0.214 4~1.325 0、0.766 2~3.172 1、0.357 4~1.518 7 mg/g范围内。结论:本试验建立的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夜寒苏药材挥发油中α-蒎烯、β-蒎烯及芳樟醇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夜寒苏;挥发油;α-蒎烯;β-蒎烯;芳樟醇;气相色谱法   
      172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7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松,赵晓玉,梁艳,张英杰,齐跃东
      2018, 29(7)
      摘要:目的:考察虎杖苷对肾纤维化模型大鼠肾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延缓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虎杖苷组(100 mg/kg)和贝那普利组(阳性对照,5 m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法制备肾纤维化大鼠模型。术后1 h,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尿液中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和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MMP-9和TIMP-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液中β2-MG、NAG含量和血清中BUN、Cr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并且大鼠肾组织的病理评分和组织中MMP-9、TIMP-1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虎杖苷组和贝那普利组大鼠肾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持续增高(P<0.01),其余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虎杖苷组与贝那普利组比较大鼠各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虎杖苷延缓大鼠肾纤维化进程的机制可能与上调大鼠肾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和下调TIMP-1蛋白表达,升高MMP-9/TIMP-1的比值有关。  
      关键词:虎杖苷;肾纤维化;单侧输尿管梗阻;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   
      144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3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红,杨梅,张姮婕,袁铭,廉向金
      2018, 29(7)
      摘要:目的:建立鉴定氯化琥珀胆碱原料药中杂质的方法。方法:采用二维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一维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C18,以缓冲液(含22 mmol/L戊烷磺酸钠+50 mmol/L氯化钠+5 mmol/L硫酸)为流动相A,以乙腈为流动相B,流动相A、B的体积比为95 ∶ 5,柱温为40 ℃,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4 nm;二维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以0.1%氨水为流动相A,以乙腈为流动相B,采用梯度洗脱,柱温为30 ℃,流速为0.4 mL/min;离子化模式为ESI+,毛细管电压为2.5 kV,离子源温度为120 ℃,雾化气温度为450 ℃,雾化气流速为900 L/h,采集模式为MSE。结果:通过一维液相色谱在氯化琥珀胆碱原料药中检出琥珀酸、琥珀酰氯(工艺中间体)及吡啶(试剂)等杂质;另有4个比较明显的未知杂质,分别命名为杂质1、杂质2、杂质3、杂质4,其中尤以杂质2的表观含量最高。通过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推断杂质2为脱氢琥珀酰单胆碱,杂质4为氯化琥珀酰单胆碱,杂质1、杂质3在质谱中均未被检测到信号。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鉴定氯化琥珀胆碱原料药中杂质的方法,其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氯化琥珀胆碱原料药的质量。  
      关键词:氯化琥珀胆碱;原料药;杂质;二维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   
      229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159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谭菊英,朱荣,孙煜,曾庆花,黄慧,杨娜,甘永琦,朱建萍,卢日刚
      2018, 29(7)
      摘要:目的:通过对4个厂家83批复方桔梗麻黄碱糖浆(Ⅱ)的国家评价性抽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法定检验方法和探索性研究进行样品检测,统计分析并评价。探索性研究内容包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防腐剂苯甲酸等的含量和盐酸麻黄碱的含量,处方抑菌效力检查研究,溶液pH值测定;采用旋光光度法测定蔗糖的含量,氯化铵含量与微生物污染之间联系的研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薄荷脑和乙醇的含量,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桔梗流浸膏进行鉴别研究。结果:法定检验结果显示,在83批样品中,80批合格,3批不合格,合格率为96.4%。不合格项目分别为装量、微生物限度及氯化铵含量、氯化铵含量。法定检验联合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存在处方抑菌效力不符合规定、部分原辅料未按处方量投料、产品质量不均等情况。建议修订本品质量标准:增加桔梗薄层色谱鉴别、pH值测定、防腐剂含量测定、薄荷脑含量测定;将盐酸麻黄碱含量测定方法修订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结论:复方桔梗麻黄碱糖浆(Ⅱ)样品总体质量较差,部分厂家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存在较大缺陷,质量标准有待提高。  
      关键词:复方桔梗麻黄碱糖浆(Ⅱ);质量分析;评价性抽验;探索性研究   
      162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5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梁洁,金青青,黄团心,徐晖,麦嘉妮,信晨曦
      2018, 29(7)
      摘要:目的:优选龙眼叶对2型糖尿病小鼠降血糖的活性部位,为龙眼叶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龙眼叶经95%乙醇渗漉提取得到总提物,在确定总提物的降血糖作用后,将总提物浸膏用水混悬,然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相应部位提取物(分别记为ST、YT、ZT和WT)。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法复制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成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0.1 g/kg),ST低、中、高剂量组(22.2、29.6、44 g/kg,以生药计,下同),YT低、中、高剂量组(10.7、16、32 g/kg),ZT低、中、高剂量组(10.5、15.8、31.6 g /kg)和WT低、中、高剂量组(18.5、24.6、37 g/kg),每组10只;并另选10只正常小鼠作为正常组(蒸馏水)。各组小鼠均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28 d。观察并记录小鼠的生长情况及体质量变化,检测小鼠空腹血糖值,对小鼠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并测定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和血清中HDL-C含量降低,空腹血糖值和给予葡萄糖0.5、1、2 h后小鼠的血糖值以及糖耐量曲线下面积升高,且血清中TC、TG和LDL-C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28 d后YT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升高,YT各剂量组和ZT中、高剂量组小鼠空腹血糖值降低(P<0.05或P<0.01),给予葡萄糖1 h后YT中、高剂量组和ZT高剂量组小鼠血糖值以及给予葡萄糖2 h后YT高剂量组小鼠血糖值均降低,YT各剂量组和ZT高剂量组小鼠糖耐量曲线下面积以及血清中TC含量均降低、血清中HDL-C含量均升高,YT高剂量组和ZT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G、LDL-C含量以及YT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G含量均降低,ZT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HDL-C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2型糖尿病小鼠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  
      关键词:龙眼叶;2型糖尿病;降血糖;不同极性部位;小鼠   
      578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3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任守忠,苏文琴,朱宏锐,王宁,牛海艳,赵雅媚,马志健
      2018, 29(7)
      摘要:目的:研究辣蓼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AGML)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组(盐酸雷尼替丁,0.05 g/kg)和辣蓼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分别为2.7、8.1、24.3 g/kg),连续灌胃给药7 d,每天1次。末次给药1 h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灌胃无水乙醇复制AGML模型。造模1.5 h后,计算各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胃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明显,黏膜下层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升高(P<0.01);胃组织中 Nrf2含量和SOD 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胃黏膜的损伤均不同程度减轻;阳性组和辣蓼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5),胃组织中Nrf2含量和SOD 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辣蓼提取物对无水乙醇致大鼠AGML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胃黏膜组织中Nrf2含量和增强SOD 活性有关。  
      关键词:辣蓼提取物;急性胃黏膜损伤;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超氧化物歧化酶;大鼠   
      172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03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郝露,周珍,冯慧,赵娅,周邦华,范刚,赖先荣
      2018, 29(7)
      摘要:目的:优化小檗皮的醇提工艺。方法:以小檗皮中木兰花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含量和浸膏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综合评分法考察乙醇用量、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3次均匀设计试验分别对第1次、第2次、第3次的提取工艺进行考察,分别确定3次提取试验各自的优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计算转移率。结果:最优工艺为取小檗皮粗粉加入15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120 min 。验证试验中,小檗皮按优化工艺提取2次后木兰花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分别为58.96、4.82、3.07、23.29 mg/g,转移率分别为93.85%、95.02%、96.28%、94.88%(RSD分别为3.87%、2.64%、4.00%、3.91%,n=3)。结论:优化的小檗皮乙醇回流提取工艺合理、可行,稳定性好。  
      关键词:藏药;小檗皮;乙醇提取物;均匀设计法;提取工艺   
      156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17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志,李听弦,姚楠,谢婧,王光忠
      2018, 29(7)
      摘要:目的:优化大黄的湿纸煨制工艺。方法:以煨制后大黄的外观性状、浸出物含量、总蒽醌含量、游离蒽醌含量、结合蒽醌含量、番泻苷A+番泻苷B含量等多个指标的加权综合评分值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用纸量、煨制时间、 煨制温度3个因素进行考察,优化大黄的湿纸煨制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优化的大黄煨制工艺为每100 g大黄用纸12 g包裹、120 ℃炮制2 h。验证试验及中试试验结果显示,煨制后大黄的综合评分均值分别为84.99(RSD<2.0%,n=3)、85.06(RSD<2.5%,n=3)。结论:优化后的大黄煨制工艺简便易行,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好,本研究为煨大黄的规范化制备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大黄;湿纸煨制工艺;正交试验;多指标;加权评分法   
      193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46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涛,程雪娇,胡美变,刘玉杰,吴纯洁
      2018, 29(7)
      摘要:目的:优化蝉蜕蛋白的提取工艺,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蝉蜕蛋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蛋白提取量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蝉蜕蛋白的液料比、超声时间、提取次数等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验证试验。以维生素C(VC)为阳性对照,以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 -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评价蝉蜕蛋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蝉蜕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28 ∶ 1(mL/g),超声时间65 min,提取2次。验证试验中,蝉蜕蛋白的平均提取量为65.45 mg/g(RSD=1.68%,n=3),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5.48%。蝉蜕蛋白对ABTS和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当蝉蜕蛋白质量浓度为0.2 mg/mL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即达97.0%,其作用与VC相当;蝉蜕蛋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稍弱,半数清除浓度为0.96 mg/mL,其作用不及VC。结论: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蝉蜕蛋白的提取条件准确、可靠;蝉蜕蛋白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关键词:蝉蜕蛋白;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Box-Behnken响应面法;体外抗氧化活性   
      258
      |
      1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15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兰,张勇仓,钟铧,次仁久米,王聚乐
      2018, 29(7)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藏药二十五味珊瑚丸中5种重金属含量的方法,并考察西藏不同地区5个厂家生产的该药品中重金属含量情况。方法:以浓硝酸-高氯酸(4 ∶ 1,V/V)消解二十五味珊瑚丸样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铜(Cu)、铅(Pb)、镉(Cd)3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砷(As)、汞(Hg)2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检测在相应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r均≥0.999 1);Cu、Pb、Cd元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001 6、0.041 2、0.036 3 mg/L,定量限分别为0.005 3、0.137 3、0.121 0 mg/L;As、Hg元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325 7、0.692 3 μg/L,定量限分别为1.085 7、2.307 7 μg/L;精密度试验的RSD均≤5.54%(n=6);稳定性试验的RSD均≤3.79%;重复性试验的RSD均≤3.7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1.34%~110.11%,RSD为0.66%~6.80%(n=6)。含量测定结果显示,5个厂家的样品中Cu含量皆未超标,但 Cd、Hg含量均超标;其中还有4个厂家样品中Pb含量超标,2个厂家样品中As含量超标。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较高,且稳定性、重复性较好,适用于二十五味珊瑚丸中5种重金属含量的测定;5个厂家生产样品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  
      关键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二十五味珊瑚丸;重金属;含量测定   
      377
      |
      2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04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鞠楷,万语嫣,张开莲
      2018, 29(7)
      摘要:目的:考察薤白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及机制,为薤白降血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另取50只大鼠饲以高脂饲料,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取成模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饲以高脂饲料)和薤白低、中、高剂量组(0.83、1.67、2.50 g/kg,分别饲以含10%薤白的高脂饲料8.3、16.7、25.0 g/kg,不足采食量者用高脂饲料补足)。饲养45 d后,检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计算大鼠肝、脾、肾、心脏指数,并检测大鼠肝组织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肝X受体α(LXRα)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C、LDL-C含量和肝指数显著升高,血清中HDL-C含量和肝组织中LDLR、LXR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薤白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C、LDL-C含量显著降低,HDL-C含量显著升高;且薤白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LDLR、LXR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肝、脾指数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薤白具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肝组织中LDLR、LXRα mRNA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薤白;高脂血症;降血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肝X受体α;大鼠   
      271
      |
      2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6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关敏,刘卫平,马旭,朱军,王小沛,张艳华
      2018, 29(7)
      摘要:目的:研究GSTP1(rs1695)(简称GSTP1)基因多态性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使用CBV方案(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预处理后血液学毒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5年4月-2017年6月到我院治疗的83例使用CBV方案预处理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检测法测定GSTP1 A313G的多态性,统计血液学毒性和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以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时间,分析GSTP1基因与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28例(33.73%)存在有至少1个基因位点的变异,A等位基因频率为81.3%,G等位基因频率为18.7%。GSTP1 AA基因型患者发生Ⅳ度白细胞、Ⅳ度中性粒细胞、Ⅳ度血小板减少的时间分别为化疗后(8.91±1.25)、(9.02±1.19)、(11.56±1.58) d,携带GSTP1 313等位基因G(AG/GG基因型)的患者减少的时间分别为化疗后(8.61±1.17)、(8.68±1.19)、(11.44±1.34) d。GSTP1 AA基因型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分别为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后(11.98±1.99)、(10.44±1.35)、(15.55±2.18) d;携带GSTP1 313等位基因G(AG/GG基因型)的患者植入时间分别为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后(12.41±2.44)、(10.36±1.62)、(16.29±3.15) d。GSTP1 AA基因型及携带GSTP1 313等位基因G(AG/GG基因型)的患者移植期间发生Ⅲ~Ⅳ度贫血的患者分别为24、11例,分别占对应基因型患者的43.64%、39.29%;发生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分别为21、11例,分别占对应基因型患者的38.18%、39.29%,但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STP1基因多态性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使用CBV方案预处理后的血液学毒性未见相关性,亦不影响干细胞植入时间。  
      关键词:GSTP1(rs1695);基因多态性;CBV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学毒性   
      454
      |
      2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02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雨辰,李颖,谢姣,董亚琳
      2018, 29(7)
      摘要: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7年6月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患者302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CRAB组(116例)和非CRAB组(18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生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包括分离出AB前出现感染性休克(P=0.003)、脓毒症(P=0.000)、合并其他感染(P=0.006)以及患有糖尿病(P=0.029)、恶性肿瘤(P=0.036),患有除肺部、腹内、皮肤感染外的其他部位感染(P=0.009),分离出AB前28 d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P=0.002)和抗真菌类药物(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包括分离出AB前出现脓毒症(P=0.033)和患有糖尿病(P=0.011)。结论:分离出AB前患者出现脓毒症以及患有糖尿病为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危险因素   
      624
      |
      7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07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鲁萌,王健,戴建,朱静静,朱晓芳
      2018, 29(7)
      摘要:目的:为紫杉醇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6-2016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中紫杉醇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报道,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后,对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原患疾病、过敏性休克出现时间分布、预防用药情况、给药途径与剂量、联合化疗用药情况、前驱临床表现和抢救措施与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紫杉醇致过敏性休克病例5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37例,年龄17~72岁,以40岁以上女性患者所占比例(30 例,56.60%)最高;原患疾病以肺癌(15例,28.30%)、乳腺癌(12例,22.64%)、卵巢癌(11例,20.75%)居多;过敏性休克主要发生在静脉滴注给药后的5 min内(34例,64.15%);45例(84.90%)患者使用紫杉醇前采用了抗过敏的预防用药方案;53例患者均为静脉滴注,单次给药剂量为30~300 mg;53例患者中,单独使用紫杉醇的有25例,其余患者均联用其他化疗药物;过敏性休克的前驱临床症状以心血管系统(123例次,36.07%)、皮肤及黏膜系统(73例次,21.41%)和呼吸系统(67例次,19.64%)表现为主;经抢救治疗后,报道的死亡病例2例(3.77%)。结论:临床用药时应重视预防紫杉醇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关键词:紫杉醇;过敏性休克;回顾性研究;用药检测;用药安全   
      387
      |
      7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89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孙伟鹏,蔡银河,林潼,温俊茂,吴智兵
      2018, 29(7)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头痛宁联合氟桂利嗪对比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图书馆、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头痛宁联合氟桂利嗪(试验组)对比氟桂利嗪(对照组)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总有效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钾及血镁浓度、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等]及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 5.1.0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TSA 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RCT,合计1 72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RR=1.21,95%CI(1.16,1.26),P<0.05]、VAS评分降低程度[WMD=-1.04,95%CI(-1.42,-0.66),P<0.001]、血钾降低程度[WMD=-2.05,95%CI(-0.32,-0.18),P<0.001]、血镁提高程度[WMD=0.09,95%CI(0.04,0.14),P<0.001] 、CGRP水平降低程度[WMD=  -2.22,95%CI(-3.25,-1.18),P<0.001]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对照组为2.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序贯分析提示头痛宁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总有效率证据确切。结论:头痛宁联合氟桂利嗪对比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更好,未增加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头痛宁;氟桂利嗪;偏头痛;Meta分析;试验序贯分析   
      264
      |
      9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14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可欣,黄学文,徐福春,阿呷尔布,王聚乐
      2018, 29(7)
      摘要:目的:分析高原肺水肿治疗药物的超适应证使用现状,为促进高原地区各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建立相关管理流程提供参考。方法:以“高原肺水肿”“治疗”“Altitude illness”“Treatment”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自建库起至2017年9月的中国知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阅读文献后筛选提取高原肺水肿治疗药物,对比其在我国上市制剂的药品说明书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归纳文献中提及的高原肺水肿治疗药物,最终统计出硝苯地平、西地那非、他达拉非、氨茶碱等16种治疗药物,这些药物在我国上市的相应制剂说明书中,均未查见有高原肺水肿的适应证。结论:目前普遍存在高原肺水肿治疗药物超适应证用药现象,规范医院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迫在眉睫。建议完善高原肺水肿治疗药物超说明书管理流程,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高原肺水肿;治疗;药物;超适应证用药   
      655
      |
      9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3142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付晓娟,杨元娟,王韵,边静,魏斌
      2018, 29(7)
      摘要:目的:为构建重庆市家庭过期药品专业回收处理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6城区1 683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储备和定期清理家中的药品、发现过期药品后如何处置、不同处置行为背后的原因、对过期药品回收的建议,采用 Epidata 3.1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 57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2%。1 322户(83.72%)居民有储备药品的习惯;1 213户(91.75%)居民对过期药品处理方式随意;109户受访者已经参与了过期药品回收,进行追问调查显示,75户(68.81%)居民对目前所接触的过期药品回收方式并不满意,90户(82.57%)居民建议增加回收点,101户(92.66%)居民建议回收点就近设置,93户(85.33%)居民接受上门回收过期药品,97户(88.99%)居民希望能对过期药品有偿回收;1 062户将过期药品随垃圾处理的受访者参与回收的意愿较强,对不同回收方式的接受度都很好。结论:居民多有储药习惯,但缺乏主动清理储备药品的意识,居民处理家庭过期药品方式随意,缺乏过期药品相关专业知识和环保意识,已参与回收的居民对现有回收方式满意度不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居民支持过期药品专业回收,但实际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国家尽快完善过期药品回收和专业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方联动的家庭过期药品专业回收处理体系。  
      关键词:重庆;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现状;调查;措施建议   
      991
      |
      14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91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孔令提,石庆平
      2018, 29(7)
      摘要:目的:为临床制订万古霉素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万古霉素”“药动学”“药效学”“Vancomycin”“Pharmacokinetics”“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2017年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从药动学、药效学和个体化给药等方面对万古霉素目前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对理想的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方案进行展望。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86篇,其中有效文献32篇。万古霉素药动学特性受个体年龄、肥胖和肾功能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而导致疗效的个体差异。评价其药效最佳的指标为药-时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但是该值所需样品数量较大,临床为了应用方便,一般以其稳态血药谷浓度作为参考。蒙特卡洛模拟和群体药动学软件已开始应用于万古霉素的个体化给药,发现不同患者群体应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案,目前已有学者根据群体药动学模型对其初始剂量进行设计,并实现了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显著相关。结论:理想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应首先根据群体药动学模型结合患者个体生理指标,设计初始给药方案,然后在用药过程中及时根据治疗药物监测结果进行调整,期间密切进行药学监护,将极大提高其治疗有效率,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万古霉素;药动学;药效学;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方案   
      365
      |
      17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85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