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编委会章程
期刊订阅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佳文荐读
电子期刊
投稿助手
投稿流程
投稿须知
作者下载
联系我们
专家中心
审稿指南
审稿策略
声明与制度
出版伦理及文献不端
研究伦理政策
文献查重策略
更正与撤回等
编校制度与职责
开放获取声明
网站责任声明
最新刊期
2019
年
第
30
卷
10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RxNorm、WHODrug、SNOMED CT三大药物术语集简介及比较研究
乔幸潮,陈超,李宗友,朱彦
2019, 30(10)
摘要:目的:为我国药物术语集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介绍并对比临床药品标准命名术语表(RxNorm)、世界卫生组织药物词典(WHODrug)和医学系统命名法-临床术语(SNOMED CT)等3个药物术语集的命名规则、术语类型、分类体系等信息,并为我国药物术语集的构建给出相关建议。结果与结论:由于不同的术语集面向的需求和具体的应用场景不同,三大药物术语集各有特色。RxNorm主要服务于电子健康档案,其药物术语包含了药物的商品名信息;WHODrug主要服务于不良反应报告,其药物代码携带了结构化的药物信息数据,且采用了系统的分类体系解剖-治疗-化学分类系统(ATC);SNOMED CT则为了促进药物概念的国际互操作性,没有商品名信息,且分类目的是为了定义药物。我国药物术语集的构建可在借鉴国外先进药物术语集的设计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医院或医药企业公开和共享数据,并尝试构建化学药和中成药兼容的药品模型,以适应我国药品的特殊性以及国际交流的需要。
关键词:药物;药物术语集;临床药品标准命名术语表;世界卫生组织药物词典;医学系统命名法-临床术语
2610
|
6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5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基于《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分析我国已上市中成药命名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陈其,张雷,吴静,李歆,范君婷,何宇卿,刘利萍
2019, 30(10)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已上市中成药命名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选取截至2017年12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公布的国家编码药品共计169 601种,采用Excel 2013软件筛选出国药准字“Z”中成药35 513种和进口注册证“Z”中成药68种。基于《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对国产中成药的不合规情况进行汇总,并对不合规国产中成药的剂型、特殊人群用药、地区等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符合《指导原则》命名的国产中成药共5 091种,占国产中成药总数的14.34%,命名问题主要集中在夸大式命名(1 723种,占33.84%)、剂型不位于命名最后(1 118种,占21.96%)、采用濒危受保护动植物等命名(851种,占16.72%)、采用药理学等相关用语命名(848种,占16.66%),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命名比例不高(1 324种,占4.35%)。命名不合规国产中成药的剂型前5位分别为片剂(1 203种,占23.63%)、胶囊剂(821种,占16.13%)、合剂(802种,占15.75%)、丸剂(706种,占13.87%)、颗粒剂(448种,占8.80%);命名不合规国产中成药的特殊人群用药问题集中在儿童用药(608种,占11.94%);命名不合规国产中成药所属生产企业所在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613种,占12.04%)、广西壮族自治区(371种,占7.29%)、吉林(265种,占5.21%)、陕西(245种,占4.81%)、北京(233种,占4.58%)。结论:我国已上市国产中成药命名问题较多,集中反映在命名类型、剂型、儿童药等方面,且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品种较少。笔者建议可从强化并完善我国特色药名审查管理制度、突出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命名管理、保护传统经典品牌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规范中成药命名。
关键词:中成药;通用名称;指导原则;现状;建议
287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6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生产/流通企业视角下四川省医疗机构药品短缺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闫峻峰,吴姗,于楠,任智文,罗维楠,朱昶宇,武航海
2019, 30(10)
摘要:目的:从生产/流通企业角度了解四川省医疗机构药品短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建立药品短缺供应保障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省78家医疗机构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的药品短缺情况进行调查;对短缺药品涉及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进行溯源调查,综合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了解该省出现药品短缺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本次调研共向医疗机构发放78份调查问卷,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78家医疗机构共上报了206种药品,共计240个品规出现短缺。向短缺药品涉及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分别发放140、68份调查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结合现场实地调研,共获得212个品规的短缺药品调研结果。从生产企业角度出发,造成药品短缺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性成本上涨(占66.51%)和流通成本上涨(占26.88%);从药品流通企业角度出发,造成药品短缺的最主要因素是货源供应不足或缺货(占75.47%)、库存管理问题(占16.51%)和价格倒挂(占11.32%)。结论:导致药品短缺的生产/流通企业方原因主要包括生产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提高、药品价格倒挂、库存管理及招标采购问题。建议通过完善药品招标定价制度、调动企业积极性,完善企业短缺药品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建立短缺药品储备机制、组织短缺药品的应急生产,加强短缺药品供应链管理、净化市场不良风气,完善短缺药品紧急处置办法、提高短缺药品的供应保障能力等措施,多部门协同合作,减少药品短缺现象的出现,保障临床持续获得安全、有效的药品。
关键词:药品短缺;药品供应;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原因;对策
338
|
1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3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基于近红外光响应性的盐酸阿霉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优化
祝侠丽,王莎莎,李玲华,巴妍妍,刘黎明,贾永艳
2019, 30(10)
摘要:目的:建立盐酸阿霉素纳米脂质体药物含量的测定方法,并优化其制备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阿霉素纳米脂质体的药物含量;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盐酸阿霉素纳米脂质体。以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以磷脂与药物质量比(mg/mg)、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mg/mg)、超声时间(min)为因素,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采用近红外光照射考察盐酸阿霉素纳米脂质体的光热转换效应。结果:盐酸阿霉素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1.01~16.16 μg/mL(r=0.999 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最优制备工艺为磷脂与药物质量比13.30 ∶ 1(mg/mg)、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4.09 ∶ 1(mg/mg)、超声时间1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得的盐酸阿霉素纳米脂质体的粒径、载药量分别为(200.5±25.1)nm、(11.02±0.20)%,与预测值(196.3 nm、10.68%)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82%、1.63%,实测值与预测值一致性良好。于808 nm近红外光照射下,盐酸阿霉素纳米脂质体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光热转换效应。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度较好,优化所得工艺简单、可行。
关键词:盐酸阿霉素;纳米脂质体;近红外光响应性;星点设计-响应面法;粒径;载药量
162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8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白及有效成分Militarine在肝微粒体中的体外代谢途径及其酶促动力学特征
夏涛,王昌权,陈浩,郑林,巩仔鹏,李月婷,李勇军,黄勇,潘洁
2019, 30(10)
摘要:目的:研究白及有效成分Militarine在肝微粒体中的体外代谢途径及其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方法:建立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体外孵育体系,对Militarine进行体外孵育反应;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结合UNIFI数据库并参考文献对其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同时,以葛根素为内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Militarine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转化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GraphPad Prism 5.0软件拟合代谢转化曲线,并计算在有/无还原性辅酶Ⅱ(NADPH)参与的反应条件下的Militarine酶促动力学参数[最大清除速率(vmax)、米氏常数(km)、固有清除率(CLint)]。结果:Militarine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孵育后,生成了1个化学式为C21H29O11的化合物,推测其为Militarine的酯键水解代谢产物。酶促动力学研究显示,有/无NADPH参与的Militarine酶促反应的vmax分别为1.955、2.129 nmol/(h·mg),km分别为8.601、9.854 nmol/mL,CLint分别为0.227 3、0.216 1 mL/(h·mg),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Militarine在肝微粒体中的主要代谢途径为C1或C4位酯键的水解;其代谢不依赖于由NADPH启动反应的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途径。
关键词:白及;Militarine;肝微粒体;代谢途径;酶促动力学
575
|
2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9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载骨碎补总黄酮磷酸钙骨水泥对骨缺损模型大鼠诱导膜中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董航,黄嘉华,麦喆钘,陈柏行,黄培镇,蔡群斌,陈超,纪树亮,孙伟鹏,黄尹滢,周琦石
2019, 30(10)
摘要:目的:探究载骨碎补总黄酮磷酸钙骨水泥对骨缺损模型大鼠诱导膜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别以磷酸钙骨水泥(C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为载体,以强骨胶囊内容物(有效成分为骨碎补总黄酮)制备载药CPC和载药PMMA骨水泥。选取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载药CPC组、载药PMMA骨水泥组、未载药CPC组、未载药PMMA骨水泥组,每组16只。分离大鼠股骨并行截骨,以制备骨缺损模型,然后分别植入相应骨水泥。造模4周后,各组大鼠切开并保护好诱导膜,取出骨水泥,植入自体松质骨。于造模后第4周对大鼠后肢骨进行X射线拍片;于造模后第4周和植骨后第6周时分别取大鼠骨缺损区诱导膜和新生骨,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诱导膜组织形态学,并测定新生骨组织的骨小梁宽度及成骨细胞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诱导膜中人骨成型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新生骨组织中Smad1、Smad4、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其余3组比较,载药CPC组大鼠骨缺损区的骨水泥降解更明显,且可见诱导膜组织形成,骨缺损区域更小;诱导膜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丰富、排列有序;新生骨组织中骨小梁宽度及成骨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5);诱导膜中BMP-2、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和新生骨组织中Smad1、Smad4、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载骨碎补总黄酮CPC具有促进骨缺损模型大鼠诱导膜成骨的作用。这可能是通过激活BMP-2/Smad通路,从而调节成骨细胞分化;同时通过提高VEGF表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加快形成毛细血管网,从而促进骨愈合。
关键词:骨碎补;总黄酮;磷酸钙骨水泥;诱导膜;骨缺损;成骨分化;机制;大鼠
205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1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紫杉醇-索拉非尼-聚乳酸-羟基乙酸载药栓塞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陈鑫,李翔,罗晓健,刘微
2019, 30(10)
摘要:目的:制备紫杉醇-索拉非尼-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载药栓塞微球,建立其含量的测定方法,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索拉非尼-PLGA载药栓塞微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球中紫杉醇、索拉非尼的含量并计算载药量及包封率,色谱柱为Agilent TC-C18,流动相为水-乙腈(40 ∶ 6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8 nm,柱温为28 ℃,进样量为10 μL。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微球的粒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理温度(37 ℃)下紫杉醇、索拉非尼的释放度;采用阿伦尼乌斯方程预测37 ℃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并与实测(37 ℃)值进行比较。结果:紫杉醇、索拉非尼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均为2.0~400.0 μg/mL(r均为0.999 6);定量限分别为1.902 6、1.890 2 μg/mL,检测限分别为0.985 5、1.264 5 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回收率分别为99.00%~102.91%(RSD=1.12%,n=9)、98.39%~102.96%(RSD=1.94%,n=9)。所得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无粘连、无突起,平均粒径为(139±1.16)μm;紫杉醇、索拉非尼的载药量分别为1.12%、0.85%,包封率分别为73.11%、58.65%;在37 ℃下,41 d内累积释放度分别为(71.83±3.96)%、(81.44±6.02)%;紫杉醇、索拉非尼预测反应速率常数与实测值相对标准偏差的RSD<10%,相似因子分别为83.53、73.95。结论:成功制得紫杉醇-索拉非尼-PLGA载药栓塞微球,其形态较好,且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预测释放度曲线与实测释放度曲线相关性较好;所建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稳定性较好。
关键词:紫杉醇;索拉非尼;聚乳酸-羟基乙酸;载药栓塞微球;体外释药
272
|
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3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骨碎补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林适,吴潇烁,陈柏行,陈超,吴宇航,周琦石,何才勇
2019, 30(10)
摘要:目的:探讨骨碎补治疗骨质疏松(OP)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成分分析平台(BATMAN-TCM)数据库获得骨碎补的活性化合物及其作用靶点,再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相关化合物靶点,取两者交集得到骨碎补作用靶点。通过TTD、DrugBank、OMIM、GAD、PharmGKB、CTD数据库获得OP疾病相关靶点,与骨碎补作用靶点取交集后获得骨碎补-OP疾病交集靶点。运用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再通过Cytoscape 3.6.1软件进行分析获得关键靶点,并进行可视化展示。借助DAVID在线工具进行交集靶点的基因本体论(GO)分析。通过在线分析工具KOBAS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显著富集的通路(P<0.05)。通过MCC算法进行关键基因的筛选。结果:共获得骨碎补活性化合物7个,骨碎补-OP疾病交集靶点136个。GO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交集靶点的生物途径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类固醇代谢过程、细胞对化学刺激的应答等;细胞组分主要包括细胞外间隙、胞外区部分、细胞质等;分子功能主要有血红素结合、四吡咯结合、单氧酶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上述靶点主要与骨代谢、内分泌、炎症、肿瘤、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相关。通过MCC算法筛选得到关键基因30个,包括ALB、AKT1、JUN等(P≤1.96×10-9)。结论:骨碎补治疗OP的作用机制呈多靶点、多系统的特性,除了影响骨代谢相关途径还可影响体内多种代谢途径。
关键词:骨碎补;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通路;靶点;网络药理学
493
|
1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9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女金丸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林林,于凤蕊,徐丽华,林永强
2019, 30(10)
摘要:目的:建立女金丸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以黄芩苷为参照,绘制10批样品的HPLC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0批女金丸样品的HPLC图谱有21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5以上,表明10批样品的化学成分一致性较好,但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欧氏距离为25时,10批样品可聚为2类,S3为一类,其余聚为一类;欧氏距离为5时,后一类又可聚为3类,S2、S4、S6、S10聚为一类,S5、S9聚为一类,S1、S7、S8聚为一类。经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0.642%,以S3样品的主成分因子综合得分最高、整体质量最好。结论:所建HPLC指纹图谱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为女金丸样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金丸;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274
|
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3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含黄连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收载情况分析
马彦江,于兰兰,王娇,陈天朝
2019, 30(10)
摘要:目的:为规范含黄连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一书,对其中含黄连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的收载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与结论: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中共收载含黄连及其炮制品的成方制剂127种,其中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眼科、咽喉科、口腔科、骨伤科制剂分别有83、5、2、8、4、11、6、5、3种;含黄连片的成方制剂有120种(占94.49%),含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的成方制剂分别有2、4、1种;以黄连为君、臣、佐药的成方制剂分别有39、59、29种,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为主(104种,占81.89%)。主要品种包括麝香牛黄丸、葛根岑连片、开胃健脾丸等。通过对比黄连及其炮制品的功效,发现该书收载的相关品种存在炮制品名称不规范、黄连及其炮制品标示不统一和应用不规范等现象,相关内容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临床应加强黄连药效基础及炮制标准的相关研究,并开展相关出版物的勘察纠错工作,以有助于提高含黄连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的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黄连;炮制品;成方制剂;收载情况;合理用药
850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8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左氧氟沙星片及胃漂浮缓释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研究
邱妍川,钟玲,何静
2019, 30(10)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左氧氟沙星浓度的方法,并比较左氧氟沙星片及胃漂浮缓释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片组和左氧氟沙星胃漂浮缓释微丸组,每组6只。分别空腹灌胃相应药物40 mg/kg(以生理盐水为溶剂),并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25、0.5、1、2、4、8、12、24 h自眼眶取血0.3 mL,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大鼠血浆中左氧氟沙星的浓度。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乙腈(78 ∶ 22,V/V),流速为0.3 mL/min,检测波长为294 nm,柱温为40 ℃,进样量为2 μL。采用DAS 3.0软件计算两组大鼠的药动学参数,采用F检验考察两者的差异。结果:左氧氟沙星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0~20.12 μg/mL,定量下限为0.20 μg/mL,最低检测限为0.04 μg/mL;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回收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生物样品定量分析的相关要求。大鼠单剂量灌胃左氟氧沙星片及胃漂浮缓释微丸后的平均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12.13±1.67)、(8.76±1.13)μg/m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86±0.15)、(2.48±0.45)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4.67±0.95)、(6.67±1.01)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42.95±4.21)、(126.48±9.44)μg·h/mL,AUC0-∞分别为(50.66±6.72)、(132.61±10.63)μg·h/mL。与左氧氟沙星片比较,左氧氟沙星胃漂浮缓释微丸的cmax显著降低,tmax、t1/2β、AUC、平均驻留时间均显著延长或升高(P<0.05);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9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UPLC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精密度高,可用于大鼠血浆中左氧氟沙星质量浓度的检测及药动学的研究。将左氧氟沙星制成胃漂浮缓释微丸后,其药动学参数变化明显,药物在大鼠体内的滞留时间明显延长,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胃漂浮缓释微丸;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血药浓度;药动学;大鼠
300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6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鸡骨草叶中N-反式对香豆酰酪氨酸的纯化工艺优化
门丽娇,刘亚迪,邱雨,袁旭江
2019, 30(10)
摘要:目的:建立鸡骨草叶中N-反式对香豆酰酪氨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优化其纯化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骨草叶中N-反式对香豆酰酪氨酸的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 ℃,检测波长为300 nm,进样量为10 μL。以聚酰胺树脂为材料,以N-反式对香豆酰酪氨酸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N-反式对香豆酰酪氨酸纯化的样品溶液质量浓度、上样量、静置吸附时间等条件。结果:N-反式对香豆酰酪氨酸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为2.575~51.50 μg(r=0.999 9);定量限为0.000 618 μg,检测限为0.000 129 μ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为97.04%~102.43%(RSD=2.06%,n=6)。最优纯化工艺为样品溶液质量浓度为0.04 g/mL(以鸡骨草叶药材计),上样量为50 mL,上样流速为1.0 mL/min,静置吸附时间为20 min,以水(含0.1%乙酸)、20%乙醇(含0.1%乙酸)、氨水(pH 10)为洗脱溶剂依次洗脱。此纯化工艺条件下,制得的N-反式对香豆酰酪氨酸的平均得率为98.94%,平均干膏含量为61.17 mg/g,平均干膏纯度为19.73%。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稳定性较好;优化所得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鸡骨草;叶;N-反式对香豆酰酪氨酸;高效液相色谱法;纯化工艺;柱层析法
259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4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尼尔雌醇原料药中7种有机溶剂的残留量
孙婷,张菁,姜建国,刘红莉
2019, 30(10)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尼尔雌醇原料药中甲醇、乙醇、乙腈、异丙醇、甲苯、四氢呋喃和乙酸乙酯残留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B-WAX毛细管柱,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流比为5 ∶ 1,载气为氮气(纯度:99.999%),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1 μL,直接进样,固定相为键合交联聚乙二醇,升温程序为初始温度40 ℃,保持5 min,以10 ℃/min速率升温至90 ℃,再以5 ℃/min速率升温至200 ℃,进样口温度为220 ℃,检测器温度为230 ℃。结果:甲醇、乙醇、乙腈、异丙醇、甲苯、四氢呋喃和乙酸乙酯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24~12.00 μg/mL(r=0.999 7)、0.40~20.00 μg/mL(r=0.999 5)、0.033~1.64 μg/mL(r=0.999 8)、0.40~20.00 μg/mL(r=0.999 5)、0.071~3.56 μg/mL(r=0.999 6)、0.058~2.88 μg/mL(r=0.999 8)、0.40~20.00 μg/mL(r=0.999 7);定量限分别为0.24、0.40、0.033、0.40、0.071、0.058、0.40 μg/mL,检测限分别为0.08、0.10、0.01、0.13、0.02、0.02、0.13 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17%~100.48%(RSD=0.92%,n=9)、97.77%~101.30%(RSD=1.32%,n=9)、97.56%~100.85%(RSD=1.20%,n=9)、98.64%~100.92%(RSD=0.87%,n=9)、98.54%~100.62%(RSD=0.76%,n=9)、98.26%~100.00%(RSD=0.74%,n=9)、98.30%~100.59%(RSD=0.76%,n=9)。结论:该方法灵敏度较高、准确度较好,可用于同时测定尼尔雌醇原料药中甲醇、乙醇、乙腈、异丙烷、甲苯、四氢呋喃和乙酸乙酯的残留量。
关键词:尼尔雌醇;气相色谱法;残留量;甲醇;乙醇;乙腈;异丙醇;甲苯;四氢呋喃;乙酸乙酯
269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6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基于超临界流体强化溶液快速分散技术的冬凌草甲素脂质体口服制剂制备工艺研究
吴宏华,吴媛,张绘芳
2019, 30(10)
摘要:目的:优化超临界流体强化溶液快速分散技术(SEDS)制备冬凌草甲素脂质体口服制剂(ORI-LIP)的工艺,并探讨其与常规脂质体制备技术的优势。方法:以粒径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压力、温度、进样流速对SEDS制备ORI-LIP的影响。同时,采用薄膜分散法和逆向蒸发法制备ORI脂质体,比较3种方法所制脂质体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及稳定性(6个月加速试验),并比较ORI原料药与3种脂质体的体外溶出行为的差异。结果:优化后的ORI-LIP SEDS制备工艺条件为温度50 ℃,压力18 MPa,进样流速1 mL/min;与薄膜分散法和逆向蒸发法比较,以SEDS技术制备的脂质体的粒径[(147.4±4.8)nm]更小,包封率(67.8%)、载药量(7.8%)及稳定性(粒径略有增加,包封率仅降低4.4%)都更高。体外溶出试验结果显示,与原料药比较,各脂质体的释药速率缓慢且持久,且累积释放度更高;其中,SEDS技术制备的ORI-LIP在24 h时达到溶出平衡,且累积溶出度最高,达到67.2%。结论:SEDS制备的ORI-LIP粒径小,包封率、载药量较高,稳定性较好,能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该技术与常规脂质体制备技术相比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冬凌草甲素;脂质体;口服制剂;超临界流体强化溶液快速分散技术;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稳定性;溶出度
159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7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阿那其根醇提取物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研究
娜迪热·伊卜拉伊木,刘长江,金小越
2019, 30(10)
摘要:目的:观察阿那其根醇提取物(EEAP)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组(阳性对照,250 mg/kg)和EEAP低、中、高剂量组(160、320、640 mg/kg,按EEAP质量计),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皮下注射1 mg/mL卵清蛋白(OVA)-费氏完全佐剂溶液致敏,并雾化吸入1%OVA-生理盐水溶液(每日1次、每次20 min,持续15 d)以激发哮喘。末次雾化后,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灌胃等体积水,各给药组大鼠均灌胃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30 d。观察各组大鼠实验过程中的一般症状;采用辣椒素咳嗽激发实验考察各组大鼠的气道敏感性,记录其咳嗽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其肺组织形态学特征;采用瑞氏染色法记录其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及白细胞的数量。结果:对照组大鼠呼吸平稳,反应敏捷,毛色光泽;其余各组大鼠经抗原激发后,均出现躁动不安、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内可见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其咳嗽次数显著增加,血清TNF-α含量以及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均显著升高,血清SOD含量显著降低(P<0.05);经药物处理后,各给药组大鼠上述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咳嗽次数均显著减少,血清TNF-α含量以及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血清SOD含量均显著升高,但EEAP各剂量组大鼠咳嗽次数均显著多于醋酸泼尼松组(P<0.05)。结论:EEAP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分泌、增加SOD含量、抑制炎症细胞浸润等途径来发挥对CVA模型大鼠的平喘、抗炎作用。
关键词:阿那其根醇提取物;咳嗽变异性哮喘;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大鼠
383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84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番石榴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肝糖异生ERRγ CREB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王宏,傅予,王蕾,江茜,刘洪斌
2019, 30(10)
摘要:目的:探讨番石榴叶总黄酮(GLTF)对2型糖尿病(T2DM)模型小鼠肝脏雌激素相关受体γ(ERRγ)/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H(CREBH)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其降血糖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ICR小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多次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T2DM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按血糖值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阳性对照,0.17 g/kg)、消渴降糖胶囊组(阳性对照,0.75 g/kg)和GLTF低、高剂量组(0.047、0.094 g/kg),每组12只;另选12只正常小鼠作为正常组。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水外,其余各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溶液10 mL/kg,qd,连续21 d。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值、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脏和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ERRγ、CREBH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CREB调节转录辅激活因子2(TORC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均显著升高,ISI值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病变明显、可见大量空泡;胰腺组织中胰岛数目减少、体积变小,胰岛细胞呈轻度空泡病变;肝组织中ERRγ、CREBH的蛋白表达水平及PGC1α、TORC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GLTF各剂量组小鼠上述血糖、胰岛素指标及病理学变化均明显改善;肝组织中ERRγ、CREBH的蛋白表达水平及PGC1α、TORC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GLTF对T2DM模型小鼠具有明显降糖及肝、胰腺组织保护作用;其降血糖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ERRγ/CREBH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2型糖尿病;番石榴叶总黄酮;雌激素相关受体γ;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H;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CREB调节转录辅激活因子2;小鼠
138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2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薏苡仁油中4种甘油三酯类抗肿瘤成分的含量
吴人杰,许平翠,寿旦,李功华,兰青山,王娜妮
2019, 30(10)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薏苡仁油中4种甘油三酯类抗肿瘤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HPLC-ELSD)。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 C18,流动相为乙腈-异丙醇 (57 ∶ 43,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为70 ℃,气体流速为2 L/min。以甘油三油酸酯为内标,分别计算其与甘油三亚油酸酯、1,2-亚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1-棕榈酸-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的相对校正因子(RCF),通过RCF计算薏苡仁油中上述3种成分的含量,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薏苡仁油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比较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的含量测定结果。结果:甘油三亚油酸酯、1,2-亚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1-棕榈酸-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甘油三油酸酯进样量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15~4.50、0.15~4.50、0.35~10.50、0.35~10.50 μg(r≥0.999 5);定量限分别为0.13、0.06、0.07、0.12 μg,检测限分别为0.04、0.02、0.02、0.03 μ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2.0%(n=6);加样回收率为95.43%~102.67%( RSD<2.0%,n=6)。甘油三亚油酸酯、1,2-亚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1-棕榈酸-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的平均RCF分别为0.31、0.88、1.21。在不同试验条件下,RCF重现性良好。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的含量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薏苡仁油中甘油三亚油酸酯、1,2-亚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1-棕榈酸-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甘油三油酸酯4种抗肿瘤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一测多评法;薏苡仁油;甘油三酯类成分;相对校正因子
267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6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ICP-MS法同时测定白石脂药材中27种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含量
朱仁愿,姬良亮,张晓萍,邱国玉,马潇
2019, 30(10)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白石脂药材中27种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经湿法消解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测定。载气为氩气,碰撞气为氦气,等离子体气流速为15.0 L/min,载气流速为1.17 L/min,碰撞气体流量为5.0 mL/min,雾化器为Barbinton,采样深度为8.0 mm,雾化室温度为2 ℃,等离子体射频功率为1.3 kW,蠕动泵转数为30 r/min;采用全定量分析模式,测点数为3,分析时间为0.1 s,重复3次。采用PASW Statistics 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7种重金属及微量元素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00 μg/L(r≥0.996 5);定量限为0.003 41~75.485 μg/L,检测限为0.001 1~24.350 0 μg/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72.3%~129.1%,RSD为0.9%~9.4%(n=6);铝含量为0.01~123 220.20 mg/kg,铝是含量最高的元素,锂、钠、镁、钾、钙、钒、锰、铁、钴、镍、锌、镓、硒、铷、锶、钡和铀是微量元素的主成分,可作为特征元素;26批白石脂样品可聚为4类。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析快速、灵敏度高,能提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适用于白石脂中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测定。
关键词:白石脂;不同产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重金属;微量元素
203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7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黄芪水提物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汪卫红,许烨,李志明,远方
2019, 30(10)
摘要:目的:考察黄芪水提物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后者灌胃25%腺嘌呤混悬液200 mg/kg(每天1次,连续28 d)以复制CRF模型。造模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阳性对照,2 mg/kg)和黄芪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1.5、3、6 g/kg,按生药量计),每组10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给药组均灌胃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28 d。末次给药12 h后,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别采用羟胺法、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的活性或含量,分别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其肾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胱天蛋白酶3(Caspase-3)]mRNA以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调控蛋白[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磷酸化ERK1/2(p-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JNK(p-JNK)]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肾功能指标含量、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肾组织MDA含量、Bax与Bcl-2 mRNA相对表达量的比值(Bax/Bcl-2)、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量、MAPK信号通路相关调控蛋白磷酸化产物(p-p38 MAPK、p-JNK、p-ERK1/2)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肾组织SOD、CA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肾功能指标含量、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肾组织Bax/Bcl-2、MAPK信号通路相关调控蛋白磷酸化产物的相对表达量,贝那普利组和黄芪水提物中、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MDA含量、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贝那普利组和黄芪水提物中、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SOD、CA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贝那普利组MDA含量、Bax/Bcl-2均显著低于黄芪水提物高剂量组(P<0.05)。结论:黄芪水提物对CRF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抑制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信号通路相关调控蛋白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黄芪水提物;慢性肾功能衰竭;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MAPK信号通路;调控蛋白;大鼠
298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4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基于PEERs的近年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文献质量评估
高海亮,姜婷婷,张聪,张梦培,张皓翔,王志恒,段利忠,朱文涛
2019, 30(10)
摘要:目的:了解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及质量,为规范药物经济学研究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2017年1月-2018年5月发表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相关文献,利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质量评估指南》(简称“PEERs”)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60篇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文献。PEERs评价结果显示,符合率为32.5%(52/160),其中完全符合(即报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占1.3%(2/160),基本符合(即报告经修改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占31.3%(50/160),不太符合(即报告不具有参考价值)占67.5%(108/160)。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在研究对象、评价方法及内容、研究设计、研究目的及设计类型等方面质量较高;但在研究角度、增量成本/增量产出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面质量偏低,存在未进行说明或者阐述不清的情况。结论: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文献质量参差不齐,其研究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建议规范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使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质量评估指南;药物经济学;文献质量;评价
463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91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阿托伐他汀诱导EPC-MVs增多对STEMI患者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林芸芸,黄珊,宋艳玲,顾申红
2019, 30(10)
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诱导内皮祖细胞微囊泡(EPC-MVs)增多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168例,按阿伐他汀剂量分为A组(88例)和B组(9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予注射用比伐芦定、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钙片治疗。其中,A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每日1次;B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每日2次。30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至少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0、60、90天)和EPCs阳性细胞数(治疗后第30、60天);检测其EPC-MVs微RNA(miRNA)表达谱(治疗后第60天),验证差异表达miRNA的表达情况;分析表达差异最明显miRNA的靶基因及KEGG通路富集情况,并评价其对心肌HCM-a细胞增殖的影响;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有8例患者脱落,B组有6例患者脱落。治疗前或治疗后30天,两组患者TC、LDL-C、HDL-C水平以及外周血EPCs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DL-C水平(治疗后第60、90天)以及B组患者外周血EPCs阳性细胞数(治疗后第60天)均显著升高或增多,且B组显著高于或多于同时间点A组(P<0.05)。芯片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患者EPC-MVs中表达差异超过1.5倍的miRNA共有16个,其中7个上调、9个下调;差异表达前5位的分别为hsa-miR-126(上调)、hsa-miR-1275(上调)、hsa-miR-7704(下调)、hsa-miR-105-5p(下调)、hsa-miR-3180(下调)。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B组患者hsa-miR-126、hsa-miR-1275的相对表达量均较A组显著升高,hsa-miR-7704、hsa-miR-105-5p、hsa-miR-3180的相对表达量均较A组显著降低(P<0.05)。表达差异最明显的为hsa-miR-126,其靶基因包括Ang-1、PDGF、p38 MAPK、Smad2/3、HIF-1、TGF-β等,参与调节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血管生成信号通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相关通路、肾上皮细胞癌相关通路等。CCK-8试验结果显示,hsa-miR-126特异性干扰物组细胞的光密度(OD)值较空白组显著降低,模拟物组细胞的OD值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均可调节患者体内HDL-C水平,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提高EPCs数量,且不会影响用药的安全性。这种作用可能与上调EPC-MVs中hsa-miR-126等的表达从而促进心肌细胞增殖有关。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内皮祖细胞微囊泡;微RNA;hsa-miR-126;心肌细胞;增殖
253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8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补肺活血胶囊联合阿奇霉素片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夏文娟,梅晓冬,王学中
2019, 30(10)
摘要:目的:观察补肺活血胶囊联合阿奇霉素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8年2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两组患者均行戒烟干预及对症处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噻托溴铵粉雾剂1吸,每日1次+阿奇霉素片0.25 g,每周2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肺活血胶囊4粒,每日3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80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肺功能相关指标[最大呼气流量(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率(FEV1/FVC)]、COPD相关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发作次数、6 min步行距离(6MWT)],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有9例脱落,观察组有3例脱落,共有128例(对照组61例、观察组67例)完成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肺功能相关指标、COPD相关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AECOPD发作次数均显著减少,且观察组显著低于或少于对照组;两者患者PEF、FEV1、FEV1/FVC均显著升高,6MWT均显著延长,且观察组显著高于或长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皮疹,观察组有2例出现轻度恶心,但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补肺活血胶囊联合阿奇霉素片可显著降低COPD稳定期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其肺功能,缓解其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补肺活血胶囊;阿奇霉素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炎症因子;相关症状
314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9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对比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膜性肾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陆晓华,郑亚莉,高永财,保莉,王慧,曹丽,田大成
2019, 30(10)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对比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膜性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试验组)对比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对照组)治疗膜性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 Rev Man 5.3 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RCT,共计3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缓解率[OR=3.42,95%CI(2.05,5.71),P<0.000 01]、复发率[OR=3.12,95%CI(1.45,6.70),P=0.004]、治疗12个月后白细胞计数[MD=1.77,95%CI(0.96,2.58),P<0.000 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缓解率[OR=2.06,95%CI(0.80,5.30),P=0.13]、治疗12个月后缓解率[OR=1.30,95%CI(0.68,2.48),P=0.42]、治疗3个月后血肌酐水平[MD=-1.55,95%CI(-6.72,3.62),P=0.56]、治疗6个月后血肌酐水平[MD=-1.21,95%CI(-5.96,3.54),P=0.62]、治疗12个月后胆固醇水平[MD=-0.77,95%CI(-1.81,0.28),P=0.15]、治疗12个月后丙氨酸转氨酶[MD=-0.40,95%CI(-4.38,3.58),P=0.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CT报道了5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但结果不一。结论: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膜性肾病的远期有效性与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相当,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起效更快,但复发率较高。
关键词:环孢素;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膜性肾病;疗效;安全性;Meta分析
434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5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阿普斯特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高珊,钟建桥,钟志容,李世琴,张富勇,王述蓉
2019, 30(10)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阿普斯特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阿普斯特或阿普斯特联合其他药物(试验组)对比安慰剂(对照组)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按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共计2 3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 )下降 75%(PASI 75%)例数[OR=6.44,95%CI(4.90,8.45),P<0.000 01]、PASI 90%例数[OR=8.13,95%CI(4.65,14.22),P<0.000 01]、疾病严重度静态测量(sPGA)0或1例数 [OR=3.89,95%CI(3.00,5.05),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OR=1.87,95%CI(1.44,2.43),P<0.000 01]均显著多于或高于对照组。按试验组阿普斯特的不同剂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中使用20 mg PASI 75%例数[OR=4.72,95%CI(2.77,8.05),P<0.000 01]、30 mg PASI 75%例数[OR=7.05,95%CI(5.13,9.69),P<0.000 01]、20 mg PASI 90%例数[OR=4.27,95%CI(1.80,10.09),P=0.001]、30 mg PASI 90%例数[OR=11.11,95%CI(5.27,23.43),P<0.000 01]、20 mg sPGA 0或1例数[OR=2.82,95%CI(1.51,5.26),P=0.001]、30 mg sPGA 0或1例数 [OR=4.13,95%CI(3.10,5.50),P<0.000 01]、30 mg不良反应发生率[OR=1.94,95%CI(1.51,2.49),P<0.000 01] 均显著多于或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OR=1.27,95%CI(0.77,2.07),P=0.35]、不良反应导致退出患者例数[OR=1.48,95%CI(1.00,2.20),P=0.05]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普斯特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较好,且呈剂量依赖性;该药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会增加其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阿普斯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疗效;安全性;Meta分析
399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8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精氨酸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创伤患者预后及免疫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陈肖,阮一,何瑶,张颖
2019, 30(10)
摘要:目的:系统性评价精氨酸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创伤患者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收集精氨酸强化的肠内营养(试验组)对比标准肠内营养或不含精氨酸的其他肠内营养(对照组)用于创伤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 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RCT,共计7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病死率[RR=1.67,95%CI(1.07,2.61),P=0.03]、免疫球蛋白G[MD=2.81,95%CI(0.43,5.18),P=0.02]、免疫球蛋白M[MD=0.30,95%CI(0.07,0.54),P=0.01]、CD4+[MD=5.05,95%CI(2.55,7.56),P<0.000 1]、CD4+/CD8+[MD=0.27,95%CI(0.11,0.44),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MD=-0.47,95%CI(-0.75,-0.19),P=0.000 9]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RR=0.77,95%CI(0.51,1.17),P=0.22]、总住院时间[MD=-2.35,95%CI(-10.72,6.02),P=0.58]、免疫球蛋白A[MD=0.38,95%CI(-0.06,0.82),P=0.09]、CD8+[MD=-2.49,95%CI(-6.01,1.03),P=0.17]、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氨酸强化的肠内营养可提高创伤患者的免疫功能,但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临床应用时需慎重。
关键词:精氨酸;强化;肠内营养;创伤;预后;免疫功能;Meta分析
209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7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致患者干眼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琛,王丽,武蓓,宫瑞中
2019, 30(10)
摘要:目的:了解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致患者干眼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光眼患者干眼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就诊的600例接受抗青光眼局部用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眼科检查及问卷调查,对致干眼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47份,回收率为91.17%。收回问卷的547例患者中有36例拒绝接受进一步检查,19例被剔除,共492例纳入研究。在492例接受抗青光眼局部用药治疗的患者中,干眼症患者为262例,总患病率为53.25%;干眼症状出现频率前3位为干涩感、烧灼感、异物感,分别有182例(69.47%)、159例(60.69%)、106例(40.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使用视频终端时长、干燥环境、用药时间、用药种类、用药频次以及睡眠质量是否良好、药物有无传统防腐剂、有无翼状胬肉、有无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发生干眼症的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用药时间、用药种类、药物有无传统防腐剂、睑板腺功能障碍、使用视频终端等为青光眼药物治疗患者干眼症发生的危险因素(OR为1.613~2.477)。结论:接受抗青光眼局部药物治疗的患者干眼症发生率较高,医师应针对性别、用药时间、用药种类、药物有无传统防腐剂、睑板腺功能障碍、使用视频终端等危险因素做好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缓解干眼症患者的眼部不适,从而提高青光眼患者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青光眼;抗青光眼药物;干眼症;影响因素
295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79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白花蛇舌草的抗癌作用研究进展
王骁,范焕芳,李德辉,胡雪蕊,李兆星,郭旭瑾,王彤,杜志华
2019, 30(10)
摘要:目的:为白花蛇舌草在抗癌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白花蛇舌草”“抗癌”“活性成分”“机制”“Hedyotis diffusa Willd”“Anticancer”“Active ingredients”“Mechanism”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5年1月-2019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就白花蛇舌草的抗癌活性成分、抗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66篇,其中有效文献47篇。白花蛇舌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类、黄酮类、萜类、甾体类、烷烃类、多糖类、微量元素类、挥发油类等,其中具有抗癌活性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黄酮类、萜类及甾体类中的某些化合物。这些抗癌活性成分主要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组织血管及淋巴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抗氧化等途径发挥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虽然近些年该药抗癌作用的研究取得一些新进展,其在抗癌领域的应用广泛,但基于白花蛇舌草的抗癌新药研发工作仍比较滞后,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抗癌机制;综述
553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1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禹白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舒朋华,柏湘豫,娄月月,徐海畅,杨雪,孙梦圆,牛浩莹,张凌翔
2019, 30(10)
摘要:目的:为禹白附的深入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禹白附”“白附子”“独角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生物活性”“Typhonii rhizoma”“Typhonium giganteum”“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activity”“Biological activities”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ciFinde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79年1月-2018年10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禹白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65篇,其中有效文献61篇。禹白附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微量元素、含氮杂环类、脑苷类等,具有抗肿瘤、美白、抗粉刺、抗破伤风、抗中风、祛痰、抗炎、抗菌、镇静、止痛等多种药理作用,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但有关禹白附化学成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必要继续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注重将其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活性研究相结合,以阐明药效物质基础。
关键词:禹白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88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1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8味临床常用中药抗宫颈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群群,陈媛媛,侯腾飞,李娜,李佳薇,孙洪胜
2019, 30(10)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抗宫颈癌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药”“宫颈癌”“作用机制”“T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ervical cancer” “Active mechanism”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ACS、Elsevier、PubMed、Scopus、Springer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10年1月-2019年3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临床常用4类(清热药、补虚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8味中药(苦参、紫草、鸦胆子、甘草、黄芪、大黄、莪术、姜黄)的抗宫颈癌的作用机制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1篇,其中有效文献48篇。8味临床常用中药的抗宫颈癌作用通路包括上调抑癌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下调促癌基因及其蛋白表达、调控线粒体通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尽管中药抗宫颈癌研究已达分子水平,但很多机制研究并不深入,多数停留在单一通路或蛋白水平,同一中药是否还有其他作用通路及同一通路其他蛋白、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是否起到同一治疗作用有待确认;此外,针对肿瘤细胞易转移特性的相关中药靶向定位体系有待挖掘,相关中药制剂的研发也有待加强。
关键词:清热药;补虚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宫颈癌;作用机制
203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75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