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 30 11
    • 彭诗荣,王谦,陈海燕,马姝丽,王晓玲
      2019, 30(11)
      摘要:目的:提高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构建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培训体系。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参考美国和欧盟药物临床试验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发起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时间、培训方式和考核方式等内容),结合我国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特点,构建我国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培训体系。结果与结论:美国和欧盟药物临床试验培训体系较为完善,以美国为例,美国药物临床试验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起,主要针对临床研究员和其他从事临床研究的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内容包括药理学、临床研究原理与实践、生物伦理学等,通常未注明学习时间,培训方式主要包括远程教育和在线网络培训,并通过在线网络考试进行考核。笔者建议建立中国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协作网,针对临床研究人员开发分层次分级别(如设置基础班、提升班、高级班)的培训课程并设置相应时间(分别设置2、3、4 d),设置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在线、面授、外派等)并创新考核方式(改为面对面考核并制订统一的考核标准),通过以上方式逐步构建和完善我国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培训体系。  
      关键词:儿科;药物临床试验;培训体系;构建   
      23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0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郭薇,谢林利,曹丽亚,陈勇川
      2019, 30(11)
      摘要:目的:概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加入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后,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以及对我国临床研究管理工作的影响。方法:结合我院近些年来在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并查阅ICH-GCP中的相关内容,从我国GCP(CFDA-GCP)和ICH-GCP的差异、加入ICH后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面临的问题以及对我国临床研究工作的思考等方面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CFDA-GCP与ICH-GCP 在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理念、伦理委员会的构架和功能、受试者权益保护、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选择、试验药品管理要求以及临床试验资料管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加入ICH后,现有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组织管理架构、制度和标准作业程序、伦理委员会、GCP培训与继续教育、专业质控体系、试验用药品管理、资料管理及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升级、临床研究协调员管理等方面均与ICH的要求存在差距。可以从修订相关的法规和指导原则、制订与ICH-GCP接轨的标准操作流程、建设规范化的伦理委员会、推行GCP培训与继续教育、完善质控体系和试验用药品管理、加强硬软件建设和临床研究协调员管理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同时实际工作中的诸如专职人员较少、制度落实不力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强项目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构建常态化的跨区域合作等手段得以提高。  
      关键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中国;影响与对策   
      623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10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艳翚,姚峥嵘
      2019, 30(11)
      摘要:目的:为法律对中医药隐性技术秘密予以保护的思路及运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中医药隐性技术秘密的构成及类别、法律属性进行分析,从法律视角寻求法律保护方法。结果与结论:在中医药领域,以中药材炮制和中医诊疗为代表的隐性知识,更多的是以技术秘密的形式进行传承和研习。而中医药隐性技术秘密具有人格依附性和传承性的特征,法律对其保护则无法直接通过知识产权领域实现,而必须通过保障传承者的利益来实现。对中医药隐性技术秘密的保护,公法和私法的手段都必不可少,其中公法应着重解决的是技术传承机制的完善及对中药传承人权益的保护,私法则应借助契约的签署和中医药隐性知识的转化来克服侵权风险。  
      关键词:中医药技术秘密;隐性知识;人格依附性;传承性;契约   
      190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8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莉,宋蕊,段京莉
      2019, 30(11)
      摘要:目的:对国内外超说明书用药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于1991年1月(国外)或2007年1月(国内)起至2018年12月发表的超说明书用药相关文献。对纳入的国内及国外文献的基本情况(包括发文量分布、发文杂志分布)、文章合著(包括核心研究者、研究内容)、关键词共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检索到国内文献1 647篇、国外文献4 418篇,其中有效文献国内1 570篇、国外4 238篇。近十年,国内外文献发文量呈上升趋势,2017年国内外发文量最多(国内355篇,国外465篇)。国内外发文量最多的杂志分别是《中国药房》(105篇)、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51篇)。国内外核心研究者分别是李幼平、de la Torre JC。国内研究的内容有超说明书用药政策、儿童超说明书用药现状、眼科超说明书用药、中成药超说明书用药等;国外研究的内容有抗病毒药物超说明书用药、特殊人群(儿童、酒精依赖患者等)超说明书用药等。国内外文献关键词排名前3的分别是超说明书用药、合理用药、药品说明书和human、off-label use、article。结论:国内外超说明书用药的研究逐年递增,各团队积极开展跨地区合作,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可助力学者拓宽研究方向,追踪研究热点,选择投稿杂志。  
      关键词:超说明书用药;文献计量;发文量;国内外   
      289
      |
      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8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代丽萍,李维,卓虹伊,刘贵容,贺艳,胡一晨,宋雨,邹亮
      2019, 30(11)
      摘要:目的:制备具有Ⅰ相代谢调控作用的葛根素微乳(R-PR-ME),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Shah法制备R-PR-ME和无代谢调控作用的葛根素微乳(NR-PR-ME),采用伪三元相图及以载药量为指标优化微乳处方,并用激光粒度仪对其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进行表征。以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以葛根素计120 mg/kg的剂量灌胃R-PR-ME、NR-PR-ME和葛根素混悬液(PR-SP)前和灌胃后5、10、15、20、30、45、60、90、120、180、240、360、480、600 min葛根素的血药浓度,使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NR-PR-ME为参比制剂计算R-PR-ME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R-PR-ME处方为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油相)-聚山梨酯20(乳化剂)-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助乳化剂)的质量比为2 ∶ 4 ∶ 4,载药量为67.50 mg/g,粒径为(22.59±0.53) nm(n=3),PDI为0.182±0.017(n=3);NR-PR-ME处方为大豆油(油相)-聚山梨酯80(乳化剂)-甘油(助乳化剂)的质量比1 ∶ 4.5 ∶ 4.5,载药量为61.32 mg/g,粒径为(15.45±1.06) nm(n=3),PDI为0.156±0.012(n=3)。R-PR-ME、NR-PR-ME和PR-SP在大鼠体内的AUC0-600 min分别为(134.187±37.152)、(65.145±18.762)、(49.623±12.143) μg·min/mL;cmax分别为(1.316±0.306)、(1.082±0.294)、(0.425±0.106) μg/mL;MRT分别为(155.068±33.204)、(100.264±27.683)、(60.524±14.086) min,t1/2β分别为(365.880±101.250)、(283.280±80.940)、(80.063±21.189) min(n=6);与PR-SP比较,R-PR-ME和NR-PR-ME的AUC0-600 min、cmax、MRT、t1/2β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NR-PR-ME比较,R-PR-ME的AUC0-600 min、MRT、t1/2β均更高(P<0.05),R-PR-ME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05.98%。结论:成功制得R-PR-ME,且其载药量高,与PR-SP和NR-PR-ME比较,R-PR-ME可显著增加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关键词:Ⅰ相代谢调控;葛根素微乳;药动学;生物利用度;大鼠   
      220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0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游国叶,樊轻亚,杜晶,李会娜
      2019, 30(11)
      摘要:目的:制备辣椒素固体分散体,优化其处方工艺,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熔融法,以泊洛沙姆188(P188)或聚乙二醇4000(PEG4000)为载体制备辣椒素固体分散体。以60 min的累积释放度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载体种类、药载比及搅拌时间,并进行验证;考察所制辣椒素固体分散体在温度40 ℃、相对湿度75%条件下0、30、180 d内的稳定性及X射线衍射法(XRD)分析是否有新峰出现;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RD对其进行物相表征。结果:以P188-PEG4000为载体,辣椒素-P188- PEG4000的质量比为1 ∶ 5 ∶ 3,搅拌20 min,所制辣椒素固体分散体体外60 min的累积释放度为84.6%(n=3),180 d内稳定性良好[含量RSD为3%(n=3),XRD显示未出现新峰];物相表征证明,辣椒素以无定型状态或分子状态高度分散于载体中。结论:通过此工艺制备了辣椒素固体分散体并且在60 min可体外溶出80%以上,稳定性好,工艺简便可行。  
      关键词:辣椒素;固体分散体;处方优化;释放度;表征   
      26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5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屈子卉,张备,陈洋洋,阎雪莹
      2019, 30(11)
      摘要:目的:优化雷公藤红素(Cel)纳米结构脂质载体(Cel-NLC)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熔融乳化超声法制备Cel-NLC。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Cel包封率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液态脂质比例(占总质量的比例)、复合乳化剂用量及主药用量,并进行验证试验。利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最优处方下制备的Cel-NLC的粒径及Zeta电位,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果:最优处方的液态脂质比例为39%,复合乳化剂用量为196 mg,主药用量为8 mg。所制3批Cel-NLC的平均包封率为87.22%、平均粒径为(41.2±1.1) nm、平均Zeta电位为(-18.4±0.2) mV(n=3),电镜下观察其外观呈类球形。结论:优化的处方工艺方法简便、稳定可行,适用于Cel-NLC的制备。  
      关键词:星点设计-响应面法;雷公藤红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熔融乳化超声法;包封率;表征   
      233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5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丁长玲,崔俊凤,石效荣,徐洋洋,成文娜,张金杰,赵丽
      2019, 30(11)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柴黄片中6种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法检测同一厂家的3批柴黄片。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C18;流动相为乙腈-磷酸三乙胺水溶液(pH调至7.0),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和277 nm(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柱温为30 ℃;进样量为5 μL。结果: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379 5~7.590 4、0.082 96~1.659 2、0.039 39~0.787 8、0.040 72~0.814 4、0.040 45~0.809 0、0.038 63~0.772 6 μg(r均≥0.999 3),检测限分别为0.008、0.007、0.005、0.005、0.020、0.018 μg/mL,定量限分别为0.025、0.022、0.015、0.015、0.060、0.054 μg/mL,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48 h)中的RSD<1.5%(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6%、97.06%、100.90%、96.13%、96.91%、96.57%(RSD<2.0%,n=6)。结论:建立的同时测定柴黄片中6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柴黄片;含量测定;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   
      187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6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郭青,刘莉,周自桂,秦勇
      2019, 30(11)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琥珀酸索利那新原料药中7种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 ODS C18,流动相为0.02 mol/L KH2PO4(含0.2%三乙胺,pH 3.0)-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2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40 ℃,进样量为20 μL;绘制琥珀酸索利那新和杂质A、C、D、I、J、K、L的回归方程,以斜率计算各杂质相对于琥珀酸索利那新的校正因子,并测定3批琥珀酸索利那新原料药中杂质A、C、D、I、J、K、L的含量。结果:杂质A、C、D、I、J、K、L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148 1~0.740 3、0.142 9~0.714 5、0.141 1~0.705 6、0.148 9~0.744 6、0.152 0~0.759 9、0.137 9~0.689 6、0.020 0~ 0.100 0 μg/mL(r=0.999 8或0.999 9或1.000 0),校正因子分别为0.51、0.40、0.41、0.91、0.47、0.85、1.23,检测限分别为0.049 3、0.047 6、0.047 0、0.048 1、0.050 7、0.046 0、0.006 7 μg/mL,定量限分别为0.148 1、0.142 9、0.141 1、0.148 9、0.152 0、0.137 9、0.020 0   μg/mL,精密度、稳定性(24 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5.0%(n=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09%、97.58%、93.77%、98.56%、99.68%、97.07%、93.54%,RSD分别为0.75%、0.51%、0.47%、0.84%、0.70%、0.75%、1.21%(n=9)。3批琥珀酸索利那新原料药中杂质I含量为0.015%~0.018%,其余杂质未检出。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可靠,可用于琥珀酸索利那新原料药中有关物质的测定。  
      关键词:琥珀酸索利那新;原料药;有关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校正因子   
      428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21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宁国庆,吴洁,葛晨亮,周定荣,唐义信
      2019, 30(11)
      摘要:目的:制备黄芩苷(BAI)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酰乙醇胺(BAI@PEG-PE)纳米胶束,并对其进行表征和细胞毒性研究。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BAI@PEG-PE纳米胶束,观察其外观特征,检测其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比较BAI原料药和BAI@PEG-PE纳米胶束在pH 7.4 磷酸盐缓冲液中1~84 h内的释药情况。以香豆素6为荧光探针,观察PEG-PE纳米胶束在H9c2心肌细胞中的分布。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模型组、BAI原料药组和BAI@PEG-PE纳米胶束组,用不含药或含相应药物的无血清DMEM 培养液培养0.5 h后,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比较3组细胞的细胞核形态变化、细胞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及其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所制备的BAI@PEG-PE纳米胶束呈现大小比较均一的圆球形,其粒径为(16.7±0.8) nm,PDI为0.11±0.01,Zeta电位为(-18.4±0.6) mV,载药量为(7.84±0.65)%,包封率为(85.7±4.9)%(n=3),84 h的累积释放度为76.5%,而BAI原料药在24 h内已基本释放完全。PEG-PE纳米胶束可增强H9c2心肌细胞对香豆素6的摄取,且主要聚集在线粒体周围。与模型组比较,BAI原料药组和BAI@PEG-PE纳米胶束组细胞的凋亡形态明显改善,凋亡率明显降低,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BAI@PEG-PE纳米胶束组的上述效果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成功制得BAI@PEG-PE纳米胶束,其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心肌靶向性,可预防心肌细胞的凋亡。  
      关键词: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酰乙醇胺;纳米胶束;黄芩苷;体外释放;H9c2心肌细胞   
      376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3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霞,艾飞,褚春薇,陈向云,郭俊峰,杨毅,梅丽艳,苗纪飞,温泉,叶森,黎晖
      2019, 30(11)
      摘要: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模型大鼠肺组织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其抗炎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阳性对照,1 mg/kg)和参附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5、10、15 mL/kg),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复制内毒素休克模型,造模后各组大鼠腹腔注射给药1次。给药24 h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学评分;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65、P50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中P65、P50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检测肺组织细胞核和细胞浆中P65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泡间隔增厚,血管明显充血,肺间质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组织病理学评分和P65、P50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01),细胞核、细胞浆中P65蛋白和血浆中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和参附注射液中、高剂量组大鼠肺泡结构完整,无明显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改善;肺组织病理学评分和P65、P50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浆中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或P<0.001),地塞米松组和参附注射液低、中剂量组大鼠肺组织细胞核、细胞浆中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可通过降低肺组织中P65、P50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及血浆中TNF-α的水平,改善内毒素休克模型大鼠肺组织的炎症反应。  
      关键词:参附注射液;急性肺损伤;内毒素休克;核转录因子κB;P65;P50;大鼠   
      288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0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红,吴启南,崔永伟,伍城颖,沈蓓,樊修和
      2019, 30(11)
      摘要:目的:优化芡实中总维生素E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芡实总维生素E提取量为考察指标,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超声功率、粉碎度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芡实总维生素E的提取工艺,并进行3次(芡实用量分别为2.0、20.0、40.0 g)验证试验。结果:芡实中维生素E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80 min,提取次数3次,超声功率240 W,粉碎度80目。在验证试验中,总维生素E的提取量分别为2.063、2.103、2.085 mg/g(RSD分别为2.6%、1.5%、1.3%,n=3),与预测值(2.092 mg/g)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14%、0.53%、0.33%。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的方法合理、稳定、可行,可用于芡实中总维生素E的提取。  
      关键词:芡实;维生素E;优化;提取工艺;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   
      163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6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匡宇,赵永艳,何沛煜,张军银,周燕,彭腾,余成浩
      2019, 30(11)
      摘要:目的:优化三棱总黄酮的纯化工艺。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法,以上样液pH、洗脱液流速、洗脱液浓度为考察因素,总黄酮纯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三棱总黄酮的纯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最优纯化工艺为上样液pH为4.8、洗脱液流速为2.0 BV/h、洗脱液浓度为72%;验证试验中3批样品纯化后的总黄酮纯化率为72.34%(RSD=1.77%,n=3),与预测值(73.99%)的相对误差为2.13%。结论:优选的纯化工艺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三棱总黄酮的纯化。  
      关键词:三棱总黄酮;纯化工艺;大孔吸附树脂;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   
      161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2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清鑫,吕红君,王小博,任劲松,曾南
      2019, 30(11)
      摘要:目的:探讨小柴胡汤抗脓毒症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该方的临床应用和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借助中药整合药理学计算平台(TCMIP)进行小柴胡汤化学成分分析、疾病靶标预测、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并建立“中药-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的多维网络关系,对小柴胡汤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预测小柴胡汤的224个化学成分(包括柴胡皂苷、人参皂苷、甘草苷等)与脓毒症相关的118个核心靶标之间有相互作用,包括直接靶标血小板因子(PF)4、髓样分化因子(MYD)88、Toll样家族受体(TLR)4、 CD14、一氧化氮合酶(NOS)3等,其抗脓毒症作用机制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应答、能量代谢等。结论:小柴胡汤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等从多层面、多途径、多通路实现其抗脓毒症的作用。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小柴胡汤抗脓毒症潜在作用机制,为该方进一步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柴胡汤;中药整合药理学计算平台;脓毒症;作用机制;活性成分;靶点;通路分析   
      204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4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妍,谢铱子,张璐,纪树亮,孙伟鹏,王艳春,焦长俊,王景霞,吴伟
      2019, 30(11)
      摘要:目的:探索黄芪-葶苈子药对治疗心力衰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基于类药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筛选出黄芪-葶苈子药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标;采用Cytoscape 3.6.0软件绘制出黄芪-葶苈子药对的活性成分-慢性心力衰竭作用靶标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制作靶标相互作用网络,筛选连接度排名前5的靶标,在分子对接服务器中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中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本研究共预测得到28个活性成分,其中黄芪20个、葶苈子12个,包括山柰酚、槲皮素等,有4个成分为二者共有;得到活性成分的作用靶标92个,包括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A1)、酪氨酸蛋白激酶SRC基因等;GO生物过程结果显示与线粒体电子传递、线粒体内膜、胞质溶胶、胞外体、线粒体基质、药物反应等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TG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PK1)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方面。结论:黄芪-葶苈子药对可通过上述HSP90AA1、SRC等多靶点及线粒体电子传递、MAPK信号通路等多通路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该药对作用的物质基础以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黄芪-葶苈子;药对;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   
      451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0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爽,张晓菲,苗鑫,邢海燕,李刚
      2019, 30(11)
      摘要:目的:探讨蒙药“诃子解草乌毒”的最佳配伍比例。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生草乌组(以生药量计0.12 g/kg)和生草乌-诃子(1 ∶ 3、1 ∶ 1、3 ∶ 1,质量比)组(生草乌给药量以生药计均为0.12 g/kg),每组8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28 d;末次给药0.5 h后,测定大鼠血清中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B)含量,并观察其心脏病理结构变化,以考察诃子对草乌致心脏毒性的解毒作用。采用平衡透析法并联合液质联用技术测定草乌中3种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质量浓度均为5、10、20、40、80、160、400 ng/mL)与正常人血浆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然后固定3种乌头碱的质量浓度均为100 ng/mL,考察加入不同比例诃子中主要解毒成分单宁酸后(3种乌头碱与诃子的质量比均分别为1 ∶ 0.025、1 ∶ 0.075、1 ∶ 0.1、1 ∶ 0.5),对3种乌头碱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以考察诃子解草乌致心脏毒性的可能机制。结果:在解毒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草乌组大鼠血清中cTn-I、MB含量显著升高(P<0.05),心肌组织出现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固缩、胞浆炎染等明显病理结构改变。与生草乌组比较,生草乌-诃子(1 ∶ 3、1 ∶ 1、3 ∶ 1)组大鼠血清中cTn-I、M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生草乌-诃子(3 ∶ 1、1 ∶ 1)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病变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生草乌-诃子(3 ∶ 1)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与空白对照组相似。在机制考察试验中,在不同质量浓度下,草乌中3种乌头碱与正常人血浆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均约为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加入单宁酸后草乌中3种乌头碱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均不同程度降低,当3种乌头碱与单宁酸按1 ∶ 0.1、1 ∶ 0.075、1 ∶ 0.5比例配伍时,血浆蛋白结合率显著降低(P<0.05),且有配伍比例的依赖性。结论:生草乌-诃子(3 ∶ 1)配伍使用对草乌致心脏毒性的解毒效果最好;在此配伍比例下,草乌中3种乌头碱与正常人血浆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相对较高,游离药物浓度相对较低。  
      关键词:草乌;诃子;心脏毒性;解毒作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配伍比例   
      398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49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池宁娟,刘明义,冯娟,石小鹏,杨志福,文爱东
      2019, 30(11)
      摘要:目的:研究乐尔脉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层组织中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脑心通胶囊,3.40 g/kg)和乐尔脉胶囊高、低剂量组(0.37、0.18 g/kg),每组13只。除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造模后24 h开始灌胃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2 h后,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缺血面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层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缺血面积显著增加(P<0.05),间质重度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大脑皮层组织中HO-1和SOD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SOD2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乐尔脉胶囊高、低剂量组大鼠脑缺血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间质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小胶质细胞增生减弱;大脑皮层组织中HO-1、SOD1、SOD2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乐尔脉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可能与上调皮层组织中抗氧化因子HO-1、SOD1、SOD2和Nrf2蛋白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乐尔脉胶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血红素加氧酶1;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大鼠   
      648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6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霞,张芳,赵建军,雍婧姣,高晓娟,张文华,王汉卿
      2019, 30(11)
      摘要:目的:分析、预测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药理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依据中药整合药理学计算平台(TCMSP)等数据库,以化合物的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为标准,筛选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采用药效团匹配与PharmMapper数据库预测其潜在的作用靶点,随后借助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V 6.8(DAVID V 6.8)分析工具对获得的靶点蛋白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分析和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以P<0.05为标准判断相关),并运用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靶点蛋白-信号通路网络图。结果:共从甘草中筛选出了19个黄酮类化合物(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等),涉及细胞视黄酸结合蛋白2、脑啡肽酶等78个靶点蛋白(共188次),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等40条信号通路(其中与癌症相关的通路8条、与内分泌系统相关的通路7条、与信号转导相关的通路6条、与传染病相关的通路5条、与代谢相关的通路3条等);所建黄酮类化合物-靶点蛋白-信号通路网络图显示,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多个靶点作用于不同的疾病代谢通路。结论: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对癌症、内分泌系统、传染病、代谢系统等方面疾病可能具有治疗作用,且可能有潜在的抗帕金森症作用。  
      关键词:甘草;网络药理学;黄酮;靶点蛋白;信号通路   
      520
      |
      1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6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朱仁愿,丁爱华,李运,邱国玉,丁辉,李岩,张彩霞,刘光瑞
      2019, 30(11)
      摘要:目的:为推进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精品化种植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6月-2018年12月,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通过电话与各区县农业局沟通、与有关乡镇政府联系和实地走访调查三种方式,对兰州市各区县中药材种植地中药材的品种、面积、产量和产值、栽培技术、加工方式等情况进行调研及统计,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药材种植的合理化建议。结果与结论:2018年全年,兰州市共有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21种,种植总面积约51万亩,年产量达17万吨,年产值超17亿元,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苗移栽、覆膜或直接播种的形式,加工则以晾晒为主。兰州市人工种植中药材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特色品种突出、道地性得到保证、中药材种植与旅游相结合带动经济发展。但是也存在达不到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品种退化、基础研究落后、自然灾害严重等问题。建议兰州市应在加大宣传、扩大优势的同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展构建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强良好农业规范(GAP)意识,加强科学研究力度,探索中药材良种繁育技术,开展中药材保险,保障种植产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兰州市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精品化种植。  
      关键词:兰州市;人工种植;中药材;调研报告   
      420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2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姚东风,许梦荣,马丽,邓颖颖,张恩户
      2019, 30(11)
      摘要:目的:研究参芍益气养血颗粒对小鼠实验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改善作用及骨髓抑制的防治作用。方法: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益血生胶囊,以内容物计为0.625 g/kg)和参芍益气养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分别为1.26、7.56、15.12 g/kg),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使用60Co-γ射线照射联合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复制AA模型。造模成功后,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给药6 d后,将小鼠置于跑步机上进行力竭实验,测定其力竭距离和力竭时间。给药7 d后,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象[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数目及血红蛋白(HGB)含量]变化;并通过血液涂片后测定其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骨髓涂片后测定其骨髓有核细胞(BMNC)数目。另取90只小鼠,分组和给药剂量设置同前,每组15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2 d。给药3 d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开始在给药同时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复制骨髓抑制模型。给药结束后,同法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象、Ret和BMNC数目。结果:在AA模型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跑步力竭距离和力竭时间显著缩短(P<0.01),同时外周血中RBC、WBC、PLT 数目和HGB含量以及Ret、BMNC数目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参芍益气养血颗粒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跑步力竭距离和力竭时间显著延长(P<0.05或P<0.01),阳性对照组和参芍益气养血颗粒高剂量组小鼠4项外周血象指标、Ret和BMNC数目以及参芍益气养血颗粒中剂量组小鼠Ret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在骨髓抑制模型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中WBC、RBC、PLT数目和Ret以及BMNC数目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参芍益气养血颗粒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WBC、RBC、PLT数目和Ret、BMNC数目以及参芍益气养血颗粒中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RBC数目、Ret和BMNC数目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参芍益气养血颗粒对小鼠AA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对小鼠骨髓抑制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关键词:参芍益气养血颗粒;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抑制;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小鼠   
      233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7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江洁怡,李素梅,胥爱丽,李养学
      2019, 30(11)
      摘要:目的:为参黄搽剂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中薄层色谱法(TLC)对参黄搽剂中的苦参、黄柏、大黄、黄芩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参黄搽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色谱柱为Phenomenex Luna NH2,流动相为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水溶液(80 ∶ 10 ∶ 10,V/V/V),柱温为45 ℃,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0 nm,进样量为5 μL]。结果:TLC结果显示,各供试品色谱与对照药材/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对应斑点,且斑点清晰、比移值适中、分离度高,阴性对照无干扰。HPLC结果显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分别在进样量为203.60~1 221.60 ng(r= 0.999 4)、210.08~840.30 ng(r=0.999 7)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03%、100.93%,RSD分别为2.55%、2.69%(n=9)。结论:所建立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参黄搽剂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参黄搽剂;质量标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260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2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邓紫薇,邓晔,金远香,仇成凤,王宏强,谭力铭,史志华
      2019, 30(11)
      摘要:目的:为加强重点监控药物的临床使用管理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简称我院)临床药师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重点监控药物疏血通注射液为例,全面检索其在国内外临床研究中的临床证据,将纳入文献参照GRADE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进行分级,评价疏血通注射液各适应证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我院疏血通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规范的实践。结果:我院制订的疏血通注射液临床应用规范的主要内容为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时有A级证据支持,但为弱推荐,仅用于辅助治疗;用于抗凝(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有B级证据支持,为弱推荐;用于其他适应证时只有C级或D级证据支持,为反对使用的强推荐。结论:临床药师通过证据质量评价方法制订药物的临床应用规范,可为重点监控药物的临床使用管理提供参考,可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重点监控药物;疏血通注射液;临床药师;证据质量评价;临床用药规范   
      281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29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苏碧雅,张黎明,杨梅珍,邵发林
      2019, 30(11)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人胸腔积液中左氧氟沙星浓度的方法,研究其药动学特征。方法:6名感染性胸腔积液患者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0.4 g qd后,收集给药后0.5、1、2、4、8、12、24 h的胸腔积液,甲醇沉淀蛋白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左氧氟沙星的浓度,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流动相为甲醇-0.02 m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含0.3%三乙胺,70 ∶ 3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94 nm,柱温为35 ℃,进样量为20 μL,运用WinNonlin 5.2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该色谱条件下,左氧氟沙星的保留时间为4.9 min左右,峰形良好,基线平稳,胸腔积液中内源性物质对其测定无干扰,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625~20 μg/mL(R2=0.998 9),低、中、高质量浓度质控样品的相对回收率为(83.75±1.66)%~(87.73±2.43)%(n=3),日内RSD为2.23%~4.96%(n=5)、日间RSD为4.10%~4.78%(n=5),准确度为(97.76±4.85)%~(100.87±2.25)%(n=5),稳定性试验中测得浓度的RSD均小于5%(n=3)。左氧氟沙星在患者体内的药动学参数:cmax为(2.21±0.87) μg/mL、AUC0-24 h为(37.31±11.94) μg·h/mL、t1/2为(4.50±0.21) h(n=6)。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灵敏度高,可用于人胸腔积液中左氧氟沙星的浓度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左氧氟沙星;胸腔积液;浓度测定   
      249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9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柳丽丽,冯毅,刘文生,王毅军,任超逸,骆昱煜
      2019, 30(11)
      摘要:目的:为评价药物与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关联性及实施药物治疗管理(MTM)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门诊收治的1例服用坎地沙坦后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等ADR的慢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MTM药师采用Naranjo评估量表法分析坎地沙坦与ADR的关联性,并联合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法(简称RUCAM法)分析患者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的原因,根据结果对患者进行用药重整,配合医师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并跟踪随访。结果:采用Naranjo评估量表法,分析结果为坎地沙坦与ADR关联性为“很可能有关”;采用RUCAM法,分析结果为坎地沙坦与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之间关联性为“很可能”。MTM药师建议及时停用坎地沙坦并调整患者用药,医师及患者采纳药师建议,患者停药38天后,ADR症状消失,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肝脏生化学检查结果均正常。调整用药后随访6个月,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情况良好。结论:Naranjo评估量表法和RUCAM法在评价药物与ADR及肝毒性关联性上简单可行,二者在评价药物与肝毒性相关性上具有一致性,在评价含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ADR相关性时可联用Naranjo评估量表法和RUCAM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Naranjo评估量表法;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法;药物治疗管理;坎地沙坦;药品不良反应   
      324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1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魏振鋆,习元堂,袁丽宜,徐思婷,邱宝珊
      2019, 30(11)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鼻渊通窍颗粒联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等,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18年12月8日,收集鼻渊通窍颗粒联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试验组)对比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对照组)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5.1.0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MTR)、鼻腔分泌物中白细胞介素5(IL-5)和IL-8水平、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Lund-Mackey鼻窦CT评分和不良反应(恶心、皮疹)发生率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采用TSA 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合计9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RR=1.20,95%CI(1.14,1.26),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MTR[MD=-231.74,95%CI(-291.89,-171.58),P<0.001]、 IL-5[MD=-0.86,95%CI(-1.37,-0.35),P<0.001]、IL-8[MD=-0.50,95%CI(-0.76,-0.25),P<0.00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NOT-20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Lund-Mackey鼻窦C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恶心[RR=0.57,95%CI(0.17,1.92),P=0.37]、皮疹[RR=2.25,95%CI(0.70,7.20),P=0.17]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序贯分析提示,鼻渊通窍颗粒联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证据确切。结论:鼻渊通窍颗粒联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在提高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降低MTR、IL-5、IL-8水平,改善SNOT-20评分、VAS评分、Lund-Mackey鼻窦CT评分方面优于单用曲安奈德鼻喷雾剂,且未增加恶心和皮疹的发生率。  
      关键词:鼻渊通窍颗粒;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慢性鼻-鼻窦炎;Meta分析;试验序贯分析   
      359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7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徐馨甜,李红霞,祝红达,金鑫
      2019, 30(11)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锌制剂治疗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18年12月,收集在常规治疗或空白对照(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锌制剂(试验组)治疗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给药后2周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总发生率、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合计5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2周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OR=0.55,95%CI(0.26,1.17),P=0.12]、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总发生率[OR=0.59,95%CI(0.08,4.39),P=0.60]及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OR=0.58,95%CI(0.23,1.47),P=0.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或空白对照的基础上加用锌制剂不能降低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及控制疾病发展。  
      关键词:锌;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腔黏膜炎;Meta分析   
      299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36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赵越,刘洪涛,薛朝军,任炳楠,白万军,董占军
      2019, 30(11)
      摘要:目的:规范医院临时采购药品的管理,为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药事会)遴选药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我院临床药师根据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10个方面的药品属性,建立药品量化评分表,对2018年10月科室提交申请的15个临时采购药品按评分表细则进行评分,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药事会待开会讨论;对按原有审批模式未采用药品量化评分表、2018年7-9月已获药事会开会讨论的20个临时采购药品进行回顾性评分,评价采用药品量化评分表后的前置性干预作用。结果:在15个临时采购药品中,评分低于60分的药品有2个,不合格率为13.3%,提示有2个药品可不需要上会讨论;在已上会讨论的20个临时采购药品中,评分低于60分的药品有9个,不合格率为45.0%,提示有9个药品可能浪费了药事会的工作。结论:通过药品量化评分表对临时采购药品进行评分,可起到一定程度的前置性干预作用。同时,该表亦可作为医院药品评价的相关参考依据,有助于优化医院用药目录,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药品量化评分表;临时采购;合理用药;规范管理   
      322
      |
      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7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韩金津,李英鹏,吕邵娃,平洋,李永吉
      2019, 30(11)
      摘要:目的:研究功能基修饰的脑靶向递药系统,为提高脑靶向递药系统的靶向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以“功能基”“修饰”“脑靶向”“Functional group”“Modified”“Brain-targeting”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1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Elsevier、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功能基修饰的脑靶向递药系统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94篇,其中有效文献41篇。脑靶向包括受体介导(介导的受体如转铁蛋白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N-乙酰胆碱受体等)、转运体介导(介导的转运体如葡萄糖转运体、谷胱甘肽转运体等)、吸附介导。以上述受体、转运体的配体作为功能基,采用共价键结合或非共价键连接方法进行修饰,构建脑靶向递药系统;功能基通过与相应受体或转运体特异性结合,使药物跨越血脑屏障(BBB)并且在脑内病灶部位释药;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功能基带有的正电荷与BBB膜上的负电荷发生静电吸附作用产生非特异性的吸附,介导药物进入脑内。基于受体介导、转运体介导、吸附介导的靶向方式,有望提高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与受体介导、转运体介导、吸附介导相比较,双级靶向可同时修饰两种靶向分子(一种靶向分子靶向于BBB,另一种靶向分子靶向于病灶),有望提高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药物在非病灶部位的蓄积,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手段。在后续相关研究中建议开发新靶点和新型靶向分子,进一步提高脑靶向递药系统的靶向效率,为开发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脑靶向递药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功能基修饰;受体介导;转运体介导;吸附介导;脑靶向递药系统   
      411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1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