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编委会章程
期刊订阅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佳文荐读
电子期刊
投稿助手
投稿流程
投稿须知
作者下载
联系我们
专家中心
审稿指南
审稿策略
声明与制度
出版伦理及文献不端
研究伦理政策
文献查重策略
更正与撤回等
编校制度与职责
开放获取声明
网站责任声明
最新刊期
2019
年
第
30
卷
12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西南地区上市药企研发贡献度研究
张丹,周戈耀,田海玉,陈文佼,孟小夏
2019, 30(12)
摘要:目的:为医药企业提高研发能力、改善研发投入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国西南地区13家上市医药企业的年报数据,以固定资产、营业成本、在职员工数量、研发投入金额为投入指标,以净利润、营业收入、每股收益为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运用MyDEA1.0软件计算运营效率值,对比各企业在有、无研发投入两种情况下的企业运营效率和研发投入对企业的贡献度,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两者差异。结果:2013-2015年,13家上市医药企业中有10家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表明西南地区上市医药企业对研发投入越发重视。连续3年13家上市医药企业中有研发投入企业的效率值明显高于无研发投入企业,且前者达到DEA有效的数量较多,表明研发投入与医药企业运营效率呈正相关;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也证实研发投入是有效投入。有3家企业加入研发投入指标后运营效率得到改善,研发贡献度较大;有5家企业研发贡献度为零,无论是否加入研发投入其效率值均不变;其余各上市医药企业各年研发贡献度差异较大。结论:建议在行业总体层面,企业应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的同时注意提升研发效率,建立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和研发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方式;政府也应创造环境支持医药企业的研发活动。而在企业个体层面,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采用不同的策略,以提高研发投入对企业运营效率的拉动作用。
关键词: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研发投入;西南地区;上市医药企业;研发贡献度
377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8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DH-330血药浓度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评价
高惠静,阿尔斯兰·艾合买提,许兆辉,范文玺,陈国儒,赵军
2019, 30(12)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DH-330的测定方法,并对大鼠灌胃DH-330后的药动学行为进行评价。方法:以替硝唑为内标,血浆样品以乙腈沉淀蛋白处理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药浓度。色谱分析采用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BEH C18(5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5%甲酸水溶液(15 ∶ 55 ∶ 30,V/V/V),流速为0.4 mL/min,柱温为30 ℃,进样量为5 μL;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扫描,离子源温度为124 ℃,DH-330检测质荷比(m/z)为335.8→334.8,内标m/z为247.0→81.0。取6 只Wistar大鼠,灌胃DH-330混悬液(50 mg/kg),分别于给药前(0 h)及给药后0.25、0.5、1、2、4、6、8、12、24 h时于大鼠眼底静脉丛采血,测定DH-330血药浓度并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采用Kinetica 5.0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DH-330血药浓度的线性范围为25.05~2 004 ng/mL(r=0.999 8),定量下限为25.05 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准确度相对误差(RE)为-9.76%~4.55%,提取回收率大于85%(RSD<5%);稳定性RE为-2.53%~2.29%;不受基质效应或进样残留效应的影响。大鼠灌胃DH-330后达峰浓度为(1 162.43±241.72)ng/mL,药-时曲线下面积为(3 242.93±652.31)ng·h/mL,半衰期为(1.93±0.61)h,平均滞留时间为(3.23±0.30)h,清除率为(16.80±5.30)L/(h·kg),稳态表观分布容积为(54.78±19.64)L/kg。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精密度及回收率高等优点,可用于大鼠血浆中DH-330血药浓度的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后,DH-330的半衰期短,吸收迅速,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其具有高的亲脂性,可能主要集中分布于组织中。
关键词: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DH-330;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血药浓度;药动学;大鼠
235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5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毛蕊异黄酮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miR-21/PTEN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周立霞,关洪全,王淳,马贤德,王丹
2019, 30(12)
摘要:目的:探讨毛蕊异黄酮(CA)通过调控微RNA-21(miR-21)/人类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信号通路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肺腺癌SPC-A1细胞为对象,采用MTT法检测不同剂量CA(5、15、25、50、75、100 μg/mL)作用12、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细胞存活率、30%细胞生长抑制浓度(IC30)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低、中、高剂量CA(50、75、100 μg/mL)作用24 h后的细胞迁移情况,记录染色细胞数并计算细胞迁移抑制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低、中、高剂量CA(50、75、100 μg/mL)作用24 h后细胞miR-21以及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检测细胞在分别转染miR-21模拟物(mimic)和抑制物(inhibitor)后,CA(75 μg/mL)对其miR-21及PETN、VEGF、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经50、75、100 μg/mL CA作用12、24、48 h,25、50、75、100 μg/mL CA作用72 h后,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12~72 h各时间点CA的IC30值分别为82.24、50.45、46.34、31.81 μg/mL,IC50值分别为108.06、73.35、70.08、49.89 μ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各剂量组染色细胞数,低剂量组细胞中VEGF蛋白以及中、高剂量组细胞中miR-21,VEGF、MMP-9蛋白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减少或降低,且中、高剂量组显著少于或低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显著少于或低于中剂量组(P<0.05或P<0.01);CA各剂量组细胞迁移率以及中、高剂量组细胞中PTEN蛋白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且中、高剂量组显著高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显著高于中剂量组(P<0.05或P<0.01)。转染miR-21 mimic后,miR-21 mimic组细胞miR-21及VEGF、MMP-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TE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加入CA干预后,细胞中miR-21及VEGF、MMP-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较miR-21 mimic组显著降低,PTE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转染miR-21 inhibitor后,miR-21 inhibitor组细胞中miR-21及VEGF、MMP-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TE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加入CA干预后,细胞中miR-21及上述蛋白的表达较miR-21 inhibitor组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C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肺腺癌SPC-A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且这种作用可能与调控miR-21/PTEN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毛蕊异黄酮;微RNA-21/人类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信号通路;肺腺癌;SPC-A1细胞;增殖;迁移;抑制作用;机制
185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2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七参连湿疹膏对特应性皮炎模型豚鼠的改善作用研究
姚荣成,刘韬,何波,杨仁华,沈志强,陈鹏
2019, 30(12)
摘要:目的:考察七参连湿疹膏对特应性皮炎(AD)模型豚鼠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雌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基质对照组(七参连湿疹膏基质,1 g/kg),七参连湿疹膏低、中、高剂量组(0.5、1、2 g/kg)和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组(0.5 g/kg),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为抗原,激发豚鼠皮肤变态反应以复制AD模型。末次激发48 h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豚鼠涂以生理盐水,基质对照组豚鼠涂以七参连湿疹膏基质,各给药组豚鼠涂以相应药物;每天2次,连续14 d。记录各组豚鼠给药前后的红斑、水肿、抓痕等症状评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豚鼠皮肤组织形态学特征;采用TUNEL法检测豚鼠皮肤组织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豚鼠皮肤组织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基质对照组豚鼠皮肤组织中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厚等症状,其红斑、水肿、抓痕评分及总评分和皮肤组织中IFN-γ水平均显著升高,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数均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对照组和基质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豚鼠上述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各给药组豚鼠给药后的红斑、水肿、抓痕评分及总评分以及七参连湿疹膏中、高剂量组和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组豚鼠皮肤组织中IFN-γ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给药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给药前(P<0.05或P<0.01);各给药组豚鼠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数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七参连湿疹膏对AD模型豚鼠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凋亡、降低皮肤组织INF-γ水平有关。
关键词:七参连湿疹膏;特应性皮炎;症状评分;角质形成细胞;干扰素γ;豚鼠;机制
273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2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吲达帕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物相鉴定及体外释放度研究
宋美佳,韩景田,田宝成
2019, 30(12)
摘要:目的:建立吲达帕胺(IDP)-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优化其制备工艺,对所制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定及体外释放度考察。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IDP-β-CD包合物中IDP的含量;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IDP-β-CD包合物,以包合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比较不同干燥法对包合率和载药率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分析(IR)法和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对IDP-β-CD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定;通过体外释放度试验考察不同干燥法对IDP-β-CD包合物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IDP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2.0~14.0 μg/mL(r=0.999 7);定量限、检测限分别为0.204、0.067 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为98.8%~101.8%(RSD=1.10%,n=6)。最优制备工艺为β-CD与IDP摩尔比为3 ∶ 1,包合时间为3 h,搅拌速度为300 r/min;所得包合物的平均包合率为72.81%。IR和DSC分析结果均显示,IDP与β-CD通过物理作用形成包合物。经喷雾干燥后,IDP-β-CD包合物的包合率为(60.96±0.25)%、载药率为(4.18±0.12)%;经冷冻干燥后,其包合率为(77.31±0.51)%、载药率为(5.31±0.27)%。12 h内,IDP 原料药、IDP-β-CD包合物(分别经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制备)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37.2%、42.5%、81.9%;与IDP 原料药相比,喷雾干燥所得IDP-β-CD包合物的累积释放度升高更为明显。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优化的包合物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成功制得IDP-β-CD包合物,且喷雾干燥法可获得释放度更高的包合物。
关键词:吲达帕胺;β-环糊精;包合物;工艺优化;物相鉴定;体外释放
259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3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双参饮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黄祎,周刚,钟珊,周智,扈晓宇
2019, 30(12)
摘要:目的:研究双参饮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健康SD大鼠,以含40%四氯化碳的橄榄油溶液连续7周腹腔注射,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7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双参饮低、中、高剂量组,各组分别为9、9、9、10、10只;另取10只健康SD大鼠作为正常组。从造模结束后次周开始,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灌胃水,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0.2 mg/(kg·d)]和双参饮各剂量组[双参饮水煎液3、6、12 g/(kg·d),以总生药量计算]大鼠分别灌胃相应药液,连续给药28 d。采用赖氏分析法检测血清中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Ⅲ-PC)、Ⅳ型胶原前体(Ⅳ-C)]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HA、LN、PC-Ⅲ、Ⅳ-C水平均显著升高,ALB水平显著降低(P<0.05);大鼠肝组织出现空泡变性、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现象;肝组织中SOD水平显著降低,MDA、HY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中可见大量α-SMA蛋白阳性染色颗粒,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双参饮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和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ALB水平显著升高,双参饮中、高剂量组TBI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肝细胞变性、纤维化组织增生现象均有较大改善;肝组织中SOD水平显著升高,MDA、HY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α-SMA蛋白阳性染色明显减少,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双参饮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有保肝、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下调α-SMA蛋白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减少细胞外间质的合成,从而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关键词:双参饮;丹参;人参;肝纤维化;机制;大鼠
141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77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甘草附子汤治疗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小鼠的抗滑膜血管生成机制研究
蔡悦,刘晓龙,郭静,张囡
2019, 30(12)
摘要:目的:考察甘草附子汤通过抗滑膜血管生成途径对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取雄性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甘草附子汤组和雷公藤多苷组(阳性药物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左后足趾皮内一次性注射弗氏完全佐剂以建立AA模型。造模12 d后,正常组、模型组小鼠灌胃相应体积的水,甘草附子汤组(7.8 g/kg,以总生药量计算)和雷公藤多苷组(0.01 g/kg)小鼠灌胃相应药液20 mL/kg,每天1次,连续18 d。观察并记录小鼠关节病变情况,并采用水容积法测量小鼠足肿胀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锌指转录因子GATA4(GATA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足跖明显红肿,足肿胀度显著升高(P<0.05);踝关节滑膜组织增生,血管翳明显增多,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及关节侵蚀等;滑膜组织中CD31、VEGF、NF-κB、GATA4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甘草附子汤组小鼠足跖红肿现象减轻,足肿胀度显著降低(P<0.05);踝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翳有所减少,其他病理症状有所改善;滑膜组织中CD31、VEGF、NF-κB、GATA4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甘草附子汤可通过下调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NF-κB、GATA4蛋白的表达,减少滑膜组织中血管翳的形成并有效抑制血管新生,从而对AA模型小鼠发挥防治骨质破坏、保护关节等作用。
关键词:甘草附子汤;类风湿关节炎;佐剂性关节炎;血管新生;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锌指转录因子GATA4;核因子κB;小鼠
360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7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西咪替丁对低剂量率照射比格犬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王庆蓉,何颖,赵忆宁,沈先荣,刘玉明,李珂娴,罗群,陈伟,侯登勇
2019, 30(12)
摘要:目的:研究西咪替丁对低剂量率照射比格犬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香菇多糖,21.33 mg/kg)和西咪替丁低、中、高剂量组(5.33、10.67、21.33 mg/kg),每组4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比格犬均予60Co-γ射线(剂量率:0.040 8 mGy/min)累积照射23 d,各给药组于每日照射前口服相应药物1次。停止照射24 h后,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比格犬肝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细胞百分比;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肝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胱天蛋白酶3(Caspase-3)、p5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比格犬肝组织中凋亡细胞以及Bax、Caspase-3、p53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加,凋亡细胞百分比以及Bax、Caspase-3、p5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Bcl-2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比格犬肝组织中上述阳性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各给药组凋亡细胞百分比和p53蛋白表达水平,阳性药物组和西咪替丁低、高剂量组Bax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西咪替丁各剂量组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西咪替丁各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西咪替丁中、高剂量组凋亡细胞百分比以及西咪替丁各剂量组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西咪替丁低剂量组p5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阳性药物组(P<0.05或P<0.01)。结论:西咪替丁可抑制低剂量率照射所致的比格犬肝细胞凋亡,对其具有一定的辐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Caspase-3、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西咪替丁;低剂量率辐射;肝脏;肝细胞凋亡;凋亡相关蛋白;比格犬;防辐射;机制
195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0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五酯胶囊对大鼠体内甲磺酸阿帕替尼药动学行为的影响
李亚静,刘洪涛,王祁民,李颖,董占军
2019, 30(12)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甲磺酸阿帕替尼浓度的方法,并考察单次和多次给予五酯胶囊对大鼠体内甲磺酸阿帕替尼药动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大鼠血浆中甲磺酸阿帕替尼的浓度。以卡马西平为内标,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BEH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45 ∶ 55,V/V),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40 ℃,进样器温度为15 ℃,进样量为2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质荷比分别为398.1→212.1(甲磺酸阿帕替尼)、237.2→194.2(内标)。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Ⅰ、观察组Ⅰ、对照组Ⅱ、观察组Ⅱ,每组6只。对照组Ⅰ大鼠单次灌胃甲磺酸阿帕替尼(50 mg/kg,下同);观察组Ⅰ大鼠灌胃五酯胶囊(450 mg/kg,下同),10 min后再灌胃甲磺酸阿帕替尼;对照组Ⅱ大鼠灌胃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7 d后,再单次灌胃甲磺酸阿帕替尼;观察组Ⅱ大鼠灌胃五酯胶囊,每日1次,连续7 d后,再单次灌胃甲磺酸阿帕替尼。分别于灌胃甲磺酸阿帕替尼后0.25、0.5、1.0、2.0、2.5、3.0、4.0、6.0、8.0、12.0、24.0 h时自大鼠眼内眦静脉丛采血进行测定。分别采用DAS 2.1软件和t检验计算和比较各组大鼠的药动学参数。结果:甲磺酸阿帕替尼检测血药浓度的线性范围为2~2 000 ng/mL,定量下限为2 ng/mL;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准确度为94.93%~104.68%;基质效应不影响待测物的定量分析。与对照组Ⅰ比较,观察组Ⅰ大鼠的cmax、AUC0-24 h、AUC0-∞均显著升高,CLZ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Ⅱ比较,观察组Ⅱ大鼠的AUC0-24 h、AUC0-∞均显著升高,CLZ显著降低(P<0.05);与观察组Ⅰ比较,观察组Ⅱ大鼠的AUC0-24 h、AUC0-∞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C-MS/MS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大鼠血浆中甲磺酸阿帕替尼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研究。五酯胶囊可影响大鼠体内甲磺酸阿帕替尼的药动学行为,且多次给予五酯胶囊的影响弱于单次给药。
关键词:甲磺酸阿帕替尼;五酯胶囊;药动学;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大鼠
286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1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两种重组蛋氨酸酶表达条件优化及其对人肺腺癌细胞GLC的抑制作用研究
罗沈强,田长富
2019, 30(12)
摘要:目的:优化两种重组蛋氨酸酶表达的诱导条件,并探讨其对宣威人肺腺癌细胞GLC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重组蛋氨酸酶表达质粒PGEX-4T1-4A1-MGL和PGEX-4T1-3B8-MGL转染至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以目标蛋白表达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诱导前菌液起始光密度(OD600 nm)值、培养温度、诱导时间等诱导条件进行优化。采用亲和层析法对所得重组蛋氨酸酶4A1-MGL、3B8-MGL进行纯化;采用考马斯蓝法检测其质量浓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其纯度,分光光度法检测其活性。采用MTT法检测经低、中、高剂量重组蛋氨酸酶(4A1-MGL和3B8-MGL分别均为0.1、0.2、0.4 U/mL)作用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细胞抑制率。结果:两种重组蛋氨酸酶表达的最优诱导条件为菌液起始OD600 nm值0.9、培养温度37 ℃、诱导时间5 h。验证试验结果显示,4A1-MGL、3B8-MGL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52±0.04、1.28±0.03(RSD<3%,n=3)。经纯化后,4A1-MGL的质量浓度为(0.70±0.02)mg/mL,纯度为(96.42±3.15)%,活性为(0.45±0.02)U/mg;3B8-MGL的质量浓度为(0.56±0.02)mg/mL,纯度为(97.43±2.96)%,活性为(0.91±0.03)U/mg。经低、中剂量4A1-MGL和3B8-MGL作用48、72 h,高剂量4A1-MGL和3B8-MGL作用24、48、72 h后,GLC细胞的抑制率均显著升高,且高剂量组作用72 h时显著高于同时间点低、中剂量组(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优化了重组蛋氨酸酶表达的诱导条件,所得4A1-MGL和3B8-MGL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GLC细胞增殖。
关键词:重组蛋氨酸酶;诱导条件;单因素试验;GLC细胞;抑制作用
239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1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两种方法提取气滞胃痛颗粒方中枳壳与香附总挥发油的效果比较
郑鹏,赵昭,顿佳颖,李佳佳,李春花
2019, 30(12)
摘要: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法(SD)与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技术(WER)提取枳壳、香附总挥发油的效果,确定更优提取方法,以改善气滞胃痛颗粒剂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分别采用SD法与WER法提取枳壳、香附的总挥发油,对两种方法所提取挥发油的得率进行配对t检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两种方法所提取总挥发油进行分析,明确其主要成分,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并比较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GC-MS分析采用色谱柱为Agilent HP-5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进样口温度为250 ℃,载气为氮气,流速为1 mL/min,分流比为20 ∶ 1,进样量为2 μL,程序升温,电轰击离子源,电子轰击能量为70 eV,扫描范围质荷比范围为50~500。结果:WER法所提挥发油颜色更加清澈,品相优于SD法提取挥发油,总挥发油的平均得率显著高于SD法(1.78% vs. 1.48%,P<0.01);WER法与SD法所提取总挥发油中分别含39、38个成分,共有成分为38个。其中,D-柠檬烯、香附子烯、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为枳壳、香附总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这4个成分共分别约占总成分的73.40%(WER法)和68.46%(SD法)。结论:相比于SD法,WER法提取枳壳、香附总挥发油的品相更好、得率更高、有效成分的含量更高,更适用于气滞胃痛颗粒剂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关键词: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技术;水蒸气蒸馏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枳壳;香附;挥发油
187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4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薄荷素油鼻黏膜保湿微乳的制备及其黏膜黏附性和纤毛毒性研究
荀波娜,毕青玲,谢茵,李萍,杨丽,毕小平
2019, 30(12)
摘要:目的:制备薄荷素油鼻黏膜保湿微乳,并对其黏膜黏附性和纤毛毒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为乳化剂制备薄荷素油鼻黏膜保湿微乳,基于综合评分以正交设计法优化微乳的制备工艺;对所制微乳进行表征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薄荷醇含量;通过测定蟾蜍在体纤毛传输速率评价其黏膜黏附性,测定蟾蜍离体纤毛持续运动时间以评价其纤毛毒性。结果:自制微乳的优化制备工艺为先将薄荷素油与乳化剂分散,再加入无水乙醇、食用甘油、蒸馏水混合后,于1 200 r/min的转速下搅拌2 h。3批自制微乳中薄荷醇的平均含量为2.682、2.507、2.496 mg/mL,RSD为2.89%(n=3)。自制微乳高、中、低剂量组(以薄荷醇计2.561、0.256、0.128 mg/mL)蟾蜍在体上颚纤毛传输速率分别为(0.65±0.01)、(0.78±0.03)、(0.92±0.04)cm/min,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和复方薄荷脑滴鼻液组(P<0.05);蟾蜍离体上颚纤毛运动时间分别为(206.7±4.9)、(226.0±13.5)、(269.3±12.9)min,显著长于去氧胆酸钠组(P<0.05)。结论:自制微乳的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控,其黏膜黏附性较好,无纤毛毒性。
关键词:薄荷素油;鼻黏膜;保湿;微乳;工艺优化;黏附性;纤毛毒性
161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9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扎冲十三药材中6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
杨彩静,曹人郦,赵颖,王小凤,刘勋,顾艳丽
2019, 30(12)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扎冲十三药材中丁香酚、甲基丁香酚、异丁香酚、α-细辛脑、木香烃内酯、肉豆蔻醚等6种挥发性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中6种成分含量。色谱柱为ov-1701毛细管,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载气为氮气,进样口温度为220 ℃,检测器温度为240 ℃,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1 μL,分流比为10 ∶ 1,程序升温。结果:丁香酚、甲基丁香酚、异丁香酚、α-细辛脑、木香烃内酯、肉豆蔻醚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2.00~12.00、1.00~6.00、0.60~3.60、0.05~0.30、0.05~0.30、0.60~3.60 mg/mL(r均为0.999 9),检测限分别为0.01、0.01、0.02、0.01、0.01、0.01 mg/mL,定量限分别为0.05、0.03、0.06、0.02、0.02、0.03 m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3%~100.04%,RSD为0.02%~0.35%(n=6);耐用性试验的RSD均小于5%。结论:本研究所建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扎冲十三药材中6种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扎冲十三;气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挥发性成分
168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6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雷公藤甲素-甘草次酸复方微乳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郑恒,李晓东,翟晓莹,董淑英,张铎,杨瑞
2019, 30(12)
摘要:目的:建立雷公藤甲素-甘草次酸复方微乳的含量测定方法,优化其处方,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甲素-甘草次酸复方微乳的含量,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柱温为40 ℃,检测波长为218 nm,进样量为5 μL。采用水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以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为指标优化处方;采用体外释放试验考察所制微乳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雷公藤甲素、甘草次酸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40 μg/mL(r=0.999 7)、10~400 μg/mL(r=0.999 8);定量限分别为0.5、0.8 μg/mL,检测限分别为0.1、0.2 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32%~101.15%(RSD=0.36%,n=6)、99.78%~101.42%(RSD=0.59%,n=6)。最优处方为以中链甘油三酯为油相,聚乙二醇羟基硬脂酸酯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水为水相,四者质量比为8 ∶ 28 ∶ 14 ∶ 50。所制微乳为水包油型,外观透明澄清,其平均粒径为(62.38±3.44)nm,平均多分散指数为0.096±0.001,平均黏度为(26.84±1.10)mPa·S。所制微乳在24 h内的雷公藤甲素、甘草次酸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9.8%、99.7%(pH 2.0的磷酸缓冲盐溶液中),99.3%、99.4%(pH 7.4的磷酸缓冲盐溶液中),98.9%、98.4%(pH 9.0的磷酸缓冲盐溶液中);单方微乳中的雷公藤甲素和甘草次酸释放均快于复方微乳。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所得优化处方稳定、可行;所制雷公藤甲素-甘草次酸复方微乳较单方微乳具有更好的缓释作用。
关键词:雷公藤甲素;甘草次酸;复方微乳;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伪三元相图;处方优化;体外释放度
252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3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金橘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建立、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黄华花,王明军,黄鸣清,吕诗诗,王圣江
2019, 30(12)
摘要:目的:建立金橘药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U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检测波长为330 nm,进样量为2 μL。以金柑苷峰为参照,绘制8批药材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 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SPSS 24.0软件对8批药材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8批药材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有24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8批药材样品可聚为两类,S1~S4、S6~S8聚为一类,S5聚为一类。经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366%。结论:所建UPLC指纹图谱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为金橘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橘;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242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5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基于ISSR技术对藏药“蒂达”3种基源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
李水仙,夏从龙,陈丽元
2019, 30(12)
摘要:目的:对藏药“蒂达”的3种基源植物紫红獐牙菜、青叶胆和椭圆叶花锚进行亲缘关系研究。方法: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紫红獐牙菜9个样品(样品ZT-1~ZT-5采自大理苍山感通寺,样品ZC-1~ZC-4采自大理宾川县)、青叶胆2个样品(QYD-1~QYD-2)和椭圆叶花锚2个样品(HM-1~HM-2)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采用青叶胆的DNA基因组为模板DNA进行引物筛选,对筛选得到的8条引物进行PCR反应;对PCR扩增产物进行人工读带,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并计算多态性条带比率;同时,采用NTSYS 2.1软件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选择UPGMA法绘制聚类图。结果:通过8条ISSR引物共反应获得113条清晰可辨的PCR扩增产物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100%。紫红獐牙菜、青叶胆和椭圆叶花锚3个品种共13个样品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01~0.500之间;紫红獐牙菜9个样品的种内遗传相似系数在0.752~0.929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距离线为0.410时,可将13个样本分为3个类群,即青叶胆、椭圆叶花锚、紫红獐牙菜;当距离线为0.780时,可将紫红獐牙菜的9个样品分为2个亚类,一个亚类只有苍山感通寺采集的样品ZT-1,另一个亚类含有其余8个样品。结论: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能从分子水平对紫红獐牙菜、青叶胆和椭圆叶花锚进行鉴别。紫红獐牙菜与青叶胆、椭圆叶花锚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但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遗传差异较大;大理地区两个不同地点产紫红獐牙菜的遗传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但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ISSR分子标记技术;紫红獐牙菜;青叶胆;椭圆叶花锚;鉴定;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
166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3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红外光谱三级鉴别法联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不同采收期黄芩药材的质量
赵胜男,刘素丽,徐杨璐,李守拙
2019, 30(12)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春秋两季采收黄芩药材中有效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差异,为确定黄芩的最佳采收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赤峰产黄芩不同采收期药材样品(一年、二年、三年生长期,在各年份的春季和秋季分别采挖),应用红外光谱三级鉴别技术(IR-TL)分析其整体成分构成变化,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药材中6种黄酮类成分(千层纸素A、白杨素、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的变化。结果:IR-TL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黄芩所含黄酮类、苷类、糖类、酯类等成分均有所不同,其中二年生黄芩中的苷类物质含量最高、药材质量更稳定;6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采收期对上述指标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其中二年生春季采收样品的整体含量高于同年份秋季采收样品。结论:本研究可为黄芩药材质量的控制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法;二年生长期春季采收可能为黄芩的最佳采收时间。
关键词:黄芩;红外光谱三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采收期;鉴定;含量测定;质量控制
162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9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BCR-ABL35INS突变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选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文献分析
闫美玲,张萌,黄琳,贾月萍,张弋,冯婉玉,高慧儿
2019, 30(12)
摘要:目的:为BCR-ABL35INS突变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合理选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BCR-ABL插入突变”“ABL1 35ins突变”“BCR-ABL c.1423_1424ins35”“ABL1 p.C475Tyrfs*11”“BCR-ABL insertional mutation”“ABL1 35ins mutation”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Medline、COSMIC数据库等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2007-2018年,就BCR-ABL35INS突变型CML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情况(治疗方案、患者依从性及停药情况)、治疗效果(分子生物学缓解情况及疾病进展情况)以及安全性数据(不良反应)等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9篇,涉及BCR-ABL35INS突变型CML患者70例,均为国外病例。其中,男、女性患者分别有39、31例,中位年龄为49.2岁,从确诊CML至检测到BCR-ABL35INS突变的中位时间为19个月。检测到基因突变后,采用伊马替尼(起始剂量40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的共39例次,有5例患者(12.9%)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15例(38.5%)有分子生物学应答但疾病进展;有8例(20.5%)无应答。采用达沙替尼(100 mg,每日1次或分2次口服)治疗的共17例次,有8例(47.1%)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采用尼洛替尼(400 mg,分2次口服)治疗的共21例次,有3例(14.3%)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2例有分子生物学应答但疾病进展。上述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的分别有7、3、7例,分别占17.9%、17.6%、33.3%,均为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3~4级,且以血液系统毒性反应为主。结论:BCR-ABL35INS突变型CML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缓解率较低,但可能对达沙替尼更为敏感。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血液系统等相关指标的监测,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插入突变;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效果;安全性;文献分析
209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6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台州市降压药类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的经济性评价
阳明春,周簪荣,郭志刚,管晓东,史录文
2019, 30(12)
摘要:目的:探讨降压类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对浙江省台州市高血压患者经济负担的影响,为该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查询台州市各区县卫生部门统计数据,提取各区县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实施前1年及实施后3年间高血压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将一直坚持服用免费药品的患者纳入政策组、从未服用免费药品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将政策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1 ∶ 1匹配,计算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实施前后患者的人均药品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并计算该政策的投入-产出比。结果:政策实施后的3年间分别为患者节约药品费用91.3、272.0、464.1元,第1、2年分别使患者住院费用增加65.6、46.2元,第3年为患者节约住院费用352.8元;3年间政策的累计人均投入分别为50.0、147.2、278.5元,投入-产出比分别为0.51、1.28、2.25。结论:台州市的降压类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但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保障政策稳定运行、凸显政策效果,需要政府部门长时间的持续投入,并完善配套措施,以使政策取得更大收益。
关键词:高血压;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政策;经济性
237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5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中美两国医保预算影响分析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估
柳鹏程,顾佳慧,白铭钰,董雅琦,林佳儿,林夕涵,吴文思,彭楠,邵蓉,姚文兵
2019, 30(12)
摘要:目的:为我国医保预算影响分析(BIA)研究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方法:在PubMed、ProQuest、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今的中美两国关于医保BIA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其基本信息、分析结果和数据来源等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基于模型设计、研究角度、治疗成本、参考情景、目标人群、研究时限及贴现/通货膨胀、敏感性分析这7个关键要素对纳入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篇文献,其中中国研究24项(33.33%),美国地区研究48项(66.67%);适应证为慢性病的相关研究有45项(62.50%),急性病的相关研究有21项(37.50%);研究方法上,单独使用BIA的有49项(68.06%),联用BIA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有23项(31.94%);模型设计方面,有 50项(69.44%)研究采用了成本计算模型;研究角度方面,有60项(83.33%)研究基于医保部门研究视角;治疗成本的计算中,有69项(95.84%)研究包含了药品费用;参考情景方面,有61项(84.72%)研究对比了以药物为主的不同治疗组合的经济性;目标人群方面,仅有31项(43.06%)研究采用了真实世界数据;研究时限及贴现/通货膨胀方面,有14项(19.44%)研究使用治疗疗程或住院时长表示研究时限,19项(26.39%)研究使用了贴现率或通货膨胀率调整成本;敏感性分析方面,有62项(86.11%)研究做了敏感性分析,其中 49项(68.06%)研究采用了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论:中美两国医保BIA研究文献尚存在数据使用不合理、成本范围涵盖不全和敏感性分析因变量变化范围不合理等局限。建议BIA研究应规范数据来源,提高预算证据质量;合理评估市场规模,提高预测真实性;科学设置变量和变化范围,提升结果稳健性;建立BIA研究范式或评级标准,科学指导BIA研究。
关键词:医保预算影响分析;医疗费用;中国;美国;文献研究;质量评估;药物经济学
213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9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奥希替尼上市后安全信号的数据挖掘与分析
彭贵琴,陈万一
2019, 30(12)
摘要:目的:挖掘奥希替尼不良事件(ADEs)信号,为其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贝叶斯判别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对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5年11月-2018年6月报告数≥3的奥希替尼相关ADEs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和信号检测。结果与结论:共挖掘到奥希替尼相关ADEs报告2 044份,其中涉及的女性患者(1 285例)多于男性(615例);报道年龄以45~64岁(228例)、65~74岁(241例)、≥75岁(248例)为主;上报人员以医师(887例)最多。ROR法和BCPNN法分别挖掘到奥希替尼ADEs信号63、57个,后者所得信号均与前者重叠。所得信号包含药品说明书已记载的皮肤毒性(皮炎、皮疹、皮肤干燥、脆甲、指甲功能异常、甲沟炎)、胃肠道反应(食欲减退、腹泻、口腔黏膜炎)、呼吸系统疾病(间质性肺炎、非感染性肺炎)、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计数降低、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血管事件(肺栓塞、深静脉血栓)、QTc间期延长等[ROR值为2.04~56.70,信息分数(IC)值为0.97~4.43],以及药品说明书未提及的新的可疑信号如肝损害、脑梗死、低钠血症、房颤、肾损害、脱水、味觉障碍等(ROR值为2.06~161.74,IC值为1.00~4.58)。临床在使用奥希替尼的过程中,除密切关注指(趾)甲毒性、间质性肺炎、QTc间期延长等已知的安全问题外,也应警惕肝损害等潜在ADEs的发生,以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奥希替尼;药品不良事件;信号检测;数据挖掘
337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4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银屑胶囊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吴清,袁丽宜,习元堂,郝永,刘源,查旭山
2019, 30(12)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银屑胶囊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等,收集银屑胶囊联合阿维A胶囊(试验组)对比阿维A胶囊(对照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 5.1.0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然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TSA 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共计66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RR=1.15,95%CI(1.04,1.28),P=0.007]、IL-4水平[SMD=0.85,95%CI(0.02,1.68),P=0.04]、IL-10水平[SMD=0.56,95%CI(0.28,0.83),P<0.000 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评分[MD=-2.34,95%CI(-2.77,-1.91),P<0.000 01]、眼干发生率[RR=0.32,95%CI(0.23,0.45),P<0.001]、皮肤干燥发生率[RR=0.47,95%CI(0.32,0.71),P<0.001]、毛囊炎发生率[RR=0.42,95%CI(0.30,0.59),P<0.001]、转氨酶升高发生率[RR=0.18,95%CI(0.05,0.61),P=0.005]、高脂血症发生率[RR=0.48,95%CI(0.35,0.65),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鼻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6,95%CI(0.16,0.37),P=0.16]。序贯分析结果显示,银屑胶囊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提高总有效率的证据确切。结论:银屑胶囊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关键词:银屑胶囊;阿维A胶囊;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安全性;Meta分析;序贯分析
176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9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蓝芩口服液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袁斌,孙亚磊,武祎文,许少菊
2019, 30(12)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蓝芩口服液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收集蓝芩口服液或常规对症治疗联合蓝芩口服液(试验组)对比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用于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按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RCT,共计1 20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RR=1.17,95%CI(1.10,1.24),P<0.000 01]、疱疹消退时间 [MD=-2.17,95%CI(-2.63,-1.72),P<0.000 01]、发热消退时间[MD=-1.52,95%CI(-1.72,-1.31),P<0.000 01]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52,1.93),P=1.00]。按是否给予补液对症处理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未给予补液对症处理,试验组患儿疱疹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MD=-1.64,95%CI(-2.03,-1.26),P<0.000 01];给予补液对症处理,试验组患儿疱疹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MD=-2.79,95%CI(-2.97,-2.61),P<0.000 01]。结论:蓝芩口服液可显著提高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疗效,有效缩短疱疹消退时间和发热消退时间,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蓝芩口服液;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疗效;安全性;Meta分析
423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85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姚斌,李国武,刘瑞,雷鸣
2019, 30(12)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集替格瑞洛(试验组)对比氯吡格雷(对照组)治疗AC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RCT,合计8 56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RR=0.47,95%CI(0.38,0.57),P<0.000 01]、脑卒中发生率[RR=0.24,95%CI(0.08,0.69),P=0.008]、血小板聚集率[SMD=-3.16,95%CI(-4.16,-2.16),P<0.000 01]、C反应蛋白水平[SMD=-1.02,95%CI(-1.76,-0.29),P=0.0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尿酸水平[SMD=0.64,95%CI(0.39,0.88),P<0.000 01]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RR=0.96,95%CI(0.66,1.40),P=0.85]、呼吸困难发生率[RR=1.19,95%CI(0.78,1.80),P=0.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格瑞洛治疗ACS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氯吡格雷,但可引起尿酸升高。
关键词: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安全性;Meta分析
241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5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贵州省零售药店执业药师药学服务胜任力的调查研究
李迎,刘国琴,张文志,楚亚林,吴芳,李晓琴
2019, 30(12)
摘要:目的:为加强零售药店药师队伍建设、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贵州省18个市(县)为调查地点,对调查区域内的所有零售药店进行逐个走访;根据中国药师协会发布的《药师药学服务胜任力评价标准(试行)》对贵州省零售药店的执业药师开展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并对影响受访药师药学服务胜任力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走访了贵州省共943家零售药店,调查执业药师270人,受访药师药学服务的胜任力自我评价总分为(79.62±11.23)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1.5%,药学相关专业的占53.0%。药学服务胜任力自我评价得分中,外语知识、统计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等基本知识得分最低,临床思维能力和药物治疗评价能力得分次之。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对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学历对个人素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专业技术职务对总分、个人素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州省零售药店执业药师整体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水平有限。建议加强对执业药师的监管,提高执业药师准入条件;强化执业药师药学服务专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明确零售药店执业药师功能定位,切实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执业药师;药学服务;胜任力;零售药店
266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1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北京市64家医院癌痛治疗相关药学服务质量水平分析
覃旺军,王晓星,杨阳,杨青,樊碧发,张相林,李朋梅
2019, 30(12)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在癌症疼痛(简称“癌痛”)治疗中的药学服务水平,为医疗机构提高癌痛治疗药学服务质量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癌痛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3月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癌痛规范化诊疗督导检查结果,统计“药学服务”部分(共20分)及其5个分项目(药师参与、药品配备、药品管理、门诊处方点评、住院处方点评,每项4分)的评分结果,根据医院等级和评分结果进行分类,分析影响医院癌痛治疗药学服务质量的因素。结果:北京市共有64家医院参与此次检查,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7家(42.19%)、三级乙等医院21家(32.81%)、二级及以下医院16家(25.00%)。所有受检医院的药学服务部分均能达到检查要求,合格率为100%,其中评分为“优秀”的有52家(81.25%)、“合格”的有12家(18.75%)。在“药师参与”“药品配备”“药品管理”“门诊处方点评”“住院处方点评”这5个分项目中,平均得分最高的是“药品配备”项目,为(3.83±0.05)分;平均得分最低的是“药师参与”项目,为(2.93±0.13)分。三甲医院[(17.80±0.28)分]和三乙医院[(17.78±0.30)分]的药学服务总分显著优于二级及以下医院[(16.16±0.50)分](P<0.01或P<0.05),其5个分项目中仅“门诊处方点评”项目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药学服务总分为“优秀”的医院在“药师参与”“门诊处方点评”“住院处方点评”这3个分项目的得分显著高于“合格”医院(P<0.01或P<0.05)。按“药师参与”项目检查结果分组,优秀组、合格组和不合格组医院之间的药学服务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的癌痛治疗药学服务质量总体合格,但在临床药师参与癌痛治疗和门诊处方点评方面仍存在不足。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和麻醉药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提高癌痛治疗药学服务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药学服务;癌症疼痛;临床药师;处方点评;麻醉药品
203
|
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9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全程化药学服务在我院日间化疗中心的应用
周琴,刘馨,李然,周黎,薛苏冬
2019, 30(12)
摘要:目的:为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患者化疗依从性和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我院日间化疗中心工作模式和全程化药学服务模式,并总结全程化药学服务在我院日间化疗中心的实施效果。结果:临床药师作为日间化疗多学科协作工作组的核心团队成员之一,参与筛选化疗方案、制定临床路径、制定日间化疗患者纳入标准、参与信息化管理等日间化疗中心部分工作。在临床药师、审方药师和调剂药师的介入下,依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为患者提供全程化药学服务,包括以预审方与实时审方相结合的方式审核化疗用药医嘱、规范化调配化疗用药、借助闭环管理信息系统在后台实时监控用药全过程、主动提供药学监护服务和用药宣教等。全程化药学服务模式能有效减少不合理用药,我院化疗输液在预处理、水化、给药顺序、冲管、放置时间、滴速这6个方面的合格率由全程化药学服务实施前(2017年5-7月)的76%、50%、94%、50%、54%、54%分别提高至全程化药学服务实施后(2017年9-11月)的100%、100%、100%、100%、94%、96%。结论:在日间化疗中心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患者化疗依从性和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全程化药学服务;日间化疗中心;临床路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250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3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骨碎补的本草考证及炮制、药用历史沿革
尹子丽,谭文红,冯德强,朱常成,陆树刚
2019, 30(12)
摘要:目的:为临床合理选择骨碎补品种、进一步开发利用相应药材资源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和相关文献资料,对骨碎补的基源植物进行本草考证,并对其炮制方法和药用功效的历史沿革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古代本草中记载的骨碎补基源植物包括槲蕨、中华槲蕨、骨碎补科骨碎补和知母等。经考证,骨碎补的基源植物是槲蕨,而中华槲蕨是骨碎补主要习用品,大叶骨碎补是地方习用品,骨碎补科骨碎补和知母则为伪品,不可混用。从古至今,骨碎补的炮制方法较多,除蒸制外,有炒制、焙制、姜制等方法;在辅料应用上,有姜、蜜、酒、盐、砂、土等。骨碎补活血止痛、温补肾阳、续筋接骨的功效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现代《中国药典》还增补了“外用消风祛斑,外治斑秃、白癜风”的外用功效主治。但对骨碎补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其品种复杂、临床使用混乱的现状仍有待改善。当务之急要全面掌握骨碎补在全国各地使用品种情况,澄清混乱品种,进行系统品种整理和鉴别,确保用药合理、安全。
关键词:骨碎补;本草考证;炮制;药用功效;历史沿革
471
|
1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15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