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两种选择性Janus激酶1(JAK-1)抑制药Upadacitinib和Filgotinib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起至2019年1月,收集在甲氨蝶呤或其他抗风湿类药物的基础上,安慰剂(对照组)对比Upadacitinib或Filgotinib(试验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疗效[按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判断病情缓解20%的患者比例(ACR20)、ACR50、ACR70、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3.2的患者比例]和安全性[不良事件(AE)发生率、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感染发生率、严重感染发生率、带状疱疹发生率、肝损害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合计2 73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ACR20[OR=3.37,95%CI(2.80,4.05),P<0.001]、ACR50[OR=3.78,95%CI(2.98,4.78),P<0.001]、ACR70[OR=4.31,95%CI(3.05,6.09),P<0.001] 、DAS28<3.2分的患者比例[OR=3.86,95%CI(2.98,5.00),P<0.001]、AE发生率[OR=1.33,95%CI(1.11,1.61),P=0.002]和感染发生率[OR=1.43,95%CI(1.12,1.81),P=0.0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AK-1抑制药Upadacitinib和Filgotinib在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ACR20、ACR50、ACR70、DAS28<3.2的患者比例等疗效指标方面较好;不会增加SAE、严重感染、带状疱疹与肝损害的发生率,但会增加患者AE与感染的风险。
摘要:目的:了解内质网应激(ERS)在药物致肝毒性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药源性肝毒性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药物”“中药”及“肝毒性”“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Signaling pathways”“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ver toxicit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1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内质网应激在药物致肝毒性机制中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34篇,其中有效文献59篇。药物致肝毒性与肝ERS密切相关,ERS可通过下游肌醇需酶1通路、活化转录因子6通路和PKR样内质网调节激酶通路参与药物的肝毒性过程,涉及药物包括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类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奈非那韦等)、抗2型糖尿病类药物(曲格列酮和环格列酮)、抗抑郁类药物(舍曲林、萘法唑酮)、抗结核类药物(利福平、吡嗪酰胺)、解热镇痛药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抗菌类药物(氟氯西林、氯唑西林)、抗炎类药物(来氟米特)、免疫抑制类药物(环孢素A)和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苦参(苦参碱)、补骨脂(巴伐辛)、黄连(延胡索)等]。目前对于ERS与肝毒性的因果关系尚未明晰,如相关肝毒性研究中多集中在ERS的下游通路,对其上游通路的研究较少,此外肝细胞ERS激活后与线粒体等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药物致肝毒性中的综合作用也值得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