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治疗靶点数据库(TTD)、药物银行(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类风湿关节炎靶点,并构建靶点互作(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半衰期(HL)≥4 h为指标,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获取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构建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借助Systems Dock Web Site在线平台、Genomics平台筛选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的活性成分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共有靶点,然后利用Cytoscape 3.2.1软件中Cluego插件分析共有靶点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结果:共检索到类风湿关节炎靶点1 956个,其中关键靶点11个[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共筛选出30种活性成分(包括木犀草素、芒柄花黄素、β-谷甾醇、雷公藤甲素等)和229个靶点。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共有靶点有37个[包括基质金属蛋白2(MMP2)、 TNF、VEGFA等];参与的KEGG信号通路有细胞凋亡、IL-17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可能通过MMP2、TNF、VEGFA等靶点作用于细胞凋亡、IL-17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免疫调节药物(IMiDs)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起至2018年12月31日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www.ClinicalTrials.gov中有关IMiDs治疗MM患者发生DVT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Stata 12.0统计软件对DVT发生率和相对危险度(RR)进行Meta分析,使用GRADE系统对所得证据进行评估分级。结果:共纳入11项RCT,合计3 365例患者(其涉及3种药)。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IMiDs治疗MM时DVT的发生率为7.3%[95%CI(4.5%,10.2%)]。与常规化疗相比,IMiDs治疗MM发生DVT的风险更高[RR=3.57,95%CI(2.42,5.27),P<0.01]。不同治疗阶段的亚组分析显示,IMiDs治疗诱导阶段MM患者后,DVT发生的风险较常规化疗方案增加386%[RR=4.86,95%CI(2.85,8.30),P<0.01],该证据级别为中等;与常规化疗方案相比,IMiDs在维持阶段[RR=2.40,95%CI(0.70,8.27),P=0.16]和复发阶段[RR=2.01,95%CI(0.74,5.46),P=0.17]治疗MM患者DVT发生风险无显著性差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致DVT发生率分别为11%[95%CI(9%,13%)]、3%[95%CI(2%,4%)]。结论:现有证据表明,IMiDs在MM治疗发生DVT的风险较高,临床用药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