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 30 19
    • 杨燕,何江江,王月强,康琦,胡善联
      2019, 30(19)
      摘要:目的:探讨罕见病药物保障多方支付的可行性,为罕见病的治疗及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以青岛市戈谢病为例,分析相关医保政策、药品供应情况。以筹资来源划分,对青岛市戈谢 病患者治疗药物经济负担进行测算,并以青岛市戈谢病患者总费用平均数为基础,按照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对全国戈谢病患者药品费用负担进行模拟,分析青岛市罕见病医保模式存在的问题。结果与结论:青岛市制定了一系列医保政策,医保筹资模式包括社会资金(来源于青岛市慈善总会,由药品生产企业提供药品)、医保基金(用于医疗保险统筹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的救助)和民政救助(用于医疗保险统筹范围外费用的救助)。伊米苷酶是目前国内唯一经过批准的治疗戈谢病的特异性药物,青岛市采取了定点医师、定点治疗、定点取药制度。截至2017年底,青岛市8位患者的全年用药量为38~170瓶,合计686瓶;治疗年费用为78.66万~351.90万元,合计1 420.02万元;自付费用为0.98万~19.74万元(自付比例为0.46%~8.87%),合计66.14万元;通过补充医保报销的费用为50.98万~178.98万元(占比为54.59%~65.94%),合计857.78万元;3位患者获得了民政救助,救助金额为2.31万~13.00万元(占比为1.89%~4.18%),合计24.14万元。按照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患病率为十万分之0.15)预估全国约有戈谢病患者2 093人,参考青岛市多方共付模式,预计全国戈谢病患者总药品费用约为37.15亿元,慈善救助可承担12.38亿元,而医保需支出约22.55亿元,个人自付约2.22亿元。从治疗药物负担来看,青岛市多方共付的模式确实减轻了患者的个人负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青岛市多方共付模式存在“医保移民”、药品可及性较低、药品价格垄断、疾病三级预防有待加强等问题,国家或各省市在制订罕见病相关政策时可参考青岛市的模式,但也需注意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青岛市;戈谢病;罕见病;药物;保障;负担   
      850
      |
      2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3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文君,王媛,谢雯雯,席晓宇
      2019, 30(19)
      摘要:目的:为提高我国儿童治疗方案经济学评价研究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200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国内期刊发表的我国儿童治疗方案经济学研究相关文献,探索成本(包括时间范围、成本计算)与健康产出(包括结果指标、测量量表)测量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我国儿童治疗方案经济学评价在上述两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140篇相关文献。在成本测量方面,短期(≤1年)研究占比最高(109篇,77.86%),成本计算多未明确研究角度(125篇,89.29%),均未涉及儿童生产力成本,主要存在时间范围不明确、成本计算不完整(生产力缺失、隐形成本)等不足;在健康产出测量方面,103篇(73.57%)采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23篇(16.43%)采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仅有4篇(2.86%)涉及测量量表的使用,主要存在结果指标获取困难、儿童健康产出测量量表缺乏等不足。基于此,笔者建议在进行经济学评价研究前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明确研究角度,制订统一、规范的成本测量方式,根据研究目的与疾病特征合理选择技术分析方法和健康产出指标,并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生理、心理特征开发适宜的测量量表,同时,未来研究可以在报告儿童相关状况时报道其家庭成员的状况,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治疗方案的经济学评估。  
      关键词:儿童;治疗方案;经济学评价;现状与不足;文献回顾   
      220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5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于琛琛,张纯刚,尹丽,周旖璇,程岚,康廷国
      2019, 30(19)
      摘要:目的:考察白藜芦醇/羟丙基-β-环糊精/壳聚糖缓释微球(RES/HP-β-CD/Chitosan)的体外释放度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桨法考察RES原料药、RES/HP-β-CD包合物(RES/HP-β-CD)和RES/HP-β-CD/Chitosan在水中12 h内的体外释放度。比较灌胃给予大鼠RES原料药、RES/HP-β-CD和RES/HP-β-CD/Chitosan后720 min内的药动学特征。结果:与RES原料药比较,RES/HP-β-CD的体外释放度明显增加,120 min的累积释放度为87%;与RES/HP-β-CD比较,RES/HP-β-CD/Chitosan的体外释放明显减缓,释放时间明显延长,12 h的累积释放度为72%。RES原料药、RES/HP-β-CD、RES/HP-β-CD/Chitosan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473.3、2 492.2、590.5 ng/mL,t1/2分别为2.6、0.5、4.6 h,AUC0-12 h分别为514.7、824.6、2 778.5 ng·h/mL。与RES原料药比较,RES/HP-β-CD和RES/HP-β-CD/Chitosan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72.5%和540.0%。结论:RES/HP-β-CD/Chitosan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且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RES原料药和RES/HP-β-CD。  
      关键词:白藜芦醇;羟丙基-β-环糊精;壳聚糖;释放度;药动学;大鼠   
      219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0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于秀燕,李跃荣,徐会圃,赵冬冬,陈薇薇,郭纪伟,马宝新
      2019, 30(19)
      摘要: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物螺旋B表面肽(HBSP)对表柔比星诱发大鼠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和HBSP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表柔比星2.5 mg/kg,每周1次,连续6周复制心肌损伤模型,EPO组和HBSP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 000 u/kg或HBSP 60 μg/kg,每周3次(分别于表柔比星给药前1天、给药后第1天以及给药后第3天给药),连续6周。以首次给药开始计时,第11周称各组大鼠体质量,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及心输出量(CO)],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中肌钙蛋白I(cTnI)、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其心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Akt)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心肌组织中p-PI3K和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在研究期内,模型组有2只大鼠死亡,EPO组有1只大鼠死亡,HBSP组无大鼠死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EF、FS、CO均显著降低,LVIDd和cTnI、NT-proBNP含量均显著增加,PI3K、Akt mRNA表达水平及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EPO组及HBSP组大鼠体质量、EF、FS、CO均显著增加,LVIDd和cTnI、NT-proBNP含量显著降低,PI3K、Akt mRNA表达水平及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PO组比较,HBSP组大鼠cTnI、NT-proBNP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P对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与EPO相当的改善作用,且毒性更小,二者改善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螺旋B表面肽;表柔比星;心肌损伤;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大鼠   
      193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4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英华,高佳,陈人萍,刘卫,王清,张炜煜
      2019, 30(19)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苯唑嗪胶囊中主成分及有关物质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成分含量,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有关物质(已知杂质1、已知杂质2、总杂质)的含量。色谱柱为Inertsil ODS-2 C18,流动相为乙腈-水(55 ∶ 45,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3 nm,柱温为25 ℃,进样量为20 μL。结果:苯唑嗪主成分与杂质分离度良好,苯唑嗪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20.04~60.12 μg/mL(r=1.000 0);精密度、稳定性(24 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0.5%(n=6);平均回收率为97.50%(RSD=0.36%,n=3);苯唑嗪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91、3.04 ng。在3批样品中,苯唑嗪、已知杂质1、已知杂质2、总杂质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06.68%、0.002 1%、0.044 0%、0.046 2%。结论:建立的苯唑嗪胶囊中主成分及有关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准确,适用于苯唑嗪胶囊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苯唑嗪胶囊;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有关物质   
      308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7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田园,孔德志,刘紫琪,张赛航,任雷鸣
      2019, 30(19)
      摘要:目的:对硫辛酸注射液的原研药与国内2个厂家的仿制药进行制剂质量比较及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探讨一致性评价方法的项目。方法:依据《中国药典》的相关质量标准,检测并比较3个厂家硫辛酸注射液样品的理化性质(性状、pH、渗透压等)、含量、有关物质及小鼠急性毒性实验(n=10)中的半数致死量(LD50)及以注射液原液注射给药后小鼠(n=30)死亡情况。结果:原研药与2个仿制药在理化性质和有关物质检查方面均符合质量标准,3个样品含量均为95%~105%;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2个仿制药的LD50值(LD50:247.911 mg/kg,95%置信区间222.209~277.999 mg/kg;LD50:215.291 mg/kg,95%置信区间196.637~235.053 mg/kg)明显低于原研药的LD50值(LD50:266.534 mg/kg,95%置信区间250.597~283.418 mg/k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注射液原液直接单剂量注射时,3次重复实验结果显示2个仿制药引起的小鼠的死亡数(26、28只)与原研药(19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给药后原研药小鼠出现窜动和惊叫等兴奋性反应,而2个仿制药呈现抑制性反应。结论:硫辛酸注射液的2个仿制药与原研药在制剂质量标准方面均符合《中国药典》的有关规定,但是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差异较大,难以证明这2个仿制药与原研药的一致性;在注射液的一致性评价项目中建议纳入急性毒性实验。  
      关键词:一致性评价;硫辛酸注射液;含量;有关物质;理化性质;急性毒性实验   
      509
      |
      2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7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传利,李维峰,马晓,朱春梅,赵秀,杜华波,陈治华,何素明
      2019, 30(19)
      摘要:目的:测定并比较野生化血丹不同部位(根、茎、叶、花)中梓醇与桃叶珊瑚苷的含量,为其药用部位选择和资源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野生化血丹根、茎、叶、花等部位中梓醇和桃叶珊瑚苷含量进行测定,并对不同部位中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梓醇测定的色谱柱为Agilent TC-C18,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1 ∶ 99,V/V),检测波长为210 nm,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20 μL,柱温为35 ℃;桃叶珊瑚苷测定的色谱柱为SPHERI-5RP-C18,流动相为乙腈-水(3 ∶ 97,V/V),检测波长为205 nm,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20 μL,柱温为25 ℃。结果:梓醇和桃叶珊瑚苷分别在进样质量浓度为0.061 5~3.321、0.000 36~0.216 mg/mL范围内与其各自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均为0.999 9);检测限分别为0.016、0.007 μg/mL;定量限分别为0.052、0.023 μg/mL;精密度、稳定性(24 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2.00%(n=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4%、99.61%,RSD分别为1.06%、1.12%(n=6)。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野生化血丹根、茎、叶和花中梓醇的含量分别为1.609、3.030、11.095和1.921 mg/g,桃叶珊瑚苷的含量分别为0.441、0.020、0.005和0.006 mg/g。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符合定量分析要求。梓醇主要分布在野生化血丹的叶中,桃叶珊瑚苷主要分布在野生化血丹的根中;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选择野生化血丹不同药用部位作为原材料开发不同功效的药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野生化血丹;梓醇;桃叶珊瑚苷;高效液相色谱法;药用部位;含量测定   
      384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8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黄媛恒,黄晓亮,覃斐章,李福森,庞丽君,李映新
      2019, 30(19)
      摘要:目的:研究光裸方格星虫纤溶酶(SNFE)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异常及血管内皮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100 mg/kg)和SNFE低、高剂量组(2 500、5 000 U/kg),每组10只,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7 d,第6天给药后1 h,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8 mg/kg,再以冰水浴复制急性血瘀模型。次日给药后2 h腹主动脉采血,使用全自动血流变仪测定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含量及其比值,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主动脉血管内皮的损伤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高、中、低切变率的全血黏度以及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ET-1含量均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NO含量和NO/ET-1比值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SNFE高剂量组大鼠的高、中、低切变率的全血黏度以及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ET-1含量均显著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NO含量和NO/ET-1比值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NFE低剂量组大鼠仅红细胞变形指数和NO/ET-1比值均显著增加,ET-1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管内皮染色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各层结构松散无序,内膜缺损不完整,空泡增加,内皮损伤明显;各给药组大鼠内皮也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但损伤程度均较模型组轻。结论:SNFE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和血管内皮损伤均有改善作用。  
      关键词:光裸方格星虫纤溶酶;急性血瘀模型;血液流变性;血管内皮;大鼠   
      205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6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骆帝,梁学振,刘金豹,许波,李刚
      2019, 30(19)
      摘要:目的:研究乌头汤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与靶点。方法: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指标,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筛选乌头汤中川乌、麻黄、黄芪、白芍与甘草的活性成分;通过检索治疗靶点数据库(TTD)等数据库和挖掘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的芯片数据获取骨关节炎的作用靶点;利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乌头汤中共筛选出活性成分30个,包括槲皮素、丁子香萜、栀子醇等,与骨关节炎相关的作用靶点31个,包括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花生四烯酸5-脂氧合酶、雄激素受体等。乌头汤治疗骨关节炎的生物过程与白细胞介素1受体信号转导、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的协同激活作用、酪氨酸激酶受体2的信号转导作用等有关。乌头汤主要通过调节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结论: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了乌头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潜在作用机制,可为进一步研究乌头汤治疗骨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关键词:骨关节炎;乌头汤;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   
      249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80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丹凯,王强,魏赈权,刘小宝,郑雪霞,钱凯,曾丽盈,许舒迪,林昌松
      2019, 30(19)
      摘要:目的:研究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治疗靶点数据库(TTD)、药物银行(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类风湿关节炎靶点,并构建靶点互作(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半衰期(HL)≥4 h为指标,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获取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构建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借助Systems Dock Web Site在线平台、Genomics平台筛选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的活性成分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共有靶点,然后利用Cytoscape 3.2.1软件中Cluego插件分析共有靶点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结果:共检索到类风湿关节炎靶点1 956个,其中关键靶点11个[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共筛选出30种活性成分(包括木犀草素、芒柄花黄素、β-谷甾醇、雷公藤甲素等)和229个靶点。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共有靶点有37个[包括基质金属蛋白2(MMP2)、 TNF、VEGFA等];参与的KEGG信号通路有细胞凋亡、IL-17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可能通过MMP2、TNF、VEGFA等靶点作用于细胞凋亡、IL-17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信号通路   
      286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3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鲁遇,余英才,梁永红
      2019, 30(19)
      摘要:目的:研究三脉菝葜醇提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位的抗肿瘤作用,为其抗肿瘤活性部位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三脉菝葜醇提物及其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层萃取部位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以及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80只KM小鼠通过右前肢腋部皮下接种S180细胞悬液的方法复制荷瘤小鼠模型,并按体质量随机分为8组,即模型组(生理盐水,每天灌胃2次),环磷酰胺(阳性药物)组(0.025 g/kg,每天腹腔注射给药1次),三脉菝葜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和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高、中、低剂量组(以浸膏计给药剂量均分别为0.1、0.05、0.025 g/kg,每天灌胃2次),每组10只;各组小鼠均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后禁食不禁水12 h,检测各组小鼠的抑瘤率、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体外试验表明,三脉菝葜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位对6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其中以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作用最强,其对各肿瘤细胞的IC50在40~210 μg/mL范围内,对MCF-7细胞、MDA-MB-231细胞和HeLa细胞的IC50分别为70.56、83.58、44.67 μg/mL。体内实验表明,各给药组小鼠的瘤质量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并且三脉菝葜醇提物高剂量组和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萃取部位高、中剂量组小鼠瘤质量显著低于环磷酰胺组(P<0.01);环磷酰胺组、三脉菝葜醇提物高剂量组和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高、中剂量组小鼠脾指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环磷酰胺组小鼠胸腺指数较模型组和其余各给药组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在4个极性部位中,三脉菝葜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抗肿瘤效果最佳,并且免疫抑制作用较小。  
      关键词:三脉菝葜;醇提物;不同部位;抗肿瘤;小鼠   
      264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4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婉珠,刘育辰,杨虹,刘刚,王迪
      2019, 30(19)
      摘要:目的:研究黑骨藤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对离体蛙心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考察。方法:采用斯氏蛙心插管法制备离体蛙心标本,分别用任氏液(空白对照)和质量浓度为1.74、3.48 mg/mL的黑骨藤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灌流,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离体心脏的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变化,以考察黑骨藤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对离体蛙心功能的影响。先分别用10 mg/L的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20 μL或1 μL低钙(每1 000 mL纯水中含CaCl2 0.06 g)、高钙(每1 000 mL纯水中含CaCl2 0.24 g)任氏液进行灌流,然后再分别加入1.74 mg/mL的黑骨藤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离体心脏的心肌收缩力变化;并取用任氏液(空白对照)和质量浓度为1.74、3.48 mg/mL的黑骨藤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灌流后的心肌组织,测定其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以考察黑骨藤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影响心脏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加入质量浓度为1.74、3.48 mg/mL黑骨藤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后,蛙心的心肌平均收缩力较空白对照明显降低(P<0.001),但心率的变化不明显(P>0.05)。随着细胞外Ca2+浓度的逐渐增大,黑骨藤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对离体蛙心收缩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大;加入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后,黑骨藤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对离体蛙心收缩的抑制作用有所降低;经过1.74、3.48 mg/mL黑骨藤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灌流后的蛙心心肌组织中Na+-K+-ATP酶活性较空白对照改变不明显(P>0.05),但Ca2+-Mg2+-ATP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AChE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黑骨藤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可抑制离体蛙心的收缩活动,具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心肌组织中Ca2+-Mg2+-ATP酶活性,抑制AChE活性,同时阻断细胞膜上Ca2+通道,兴奋M受体和阻断β受体有关。  
      关键词:苗药;黑骨藤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离体蛙心;心肌收缩力   
      310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41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胡兆流,陈秋谷,王佛长,黄诗莹,郑平,张尚斌,易铁钢,李顺民,陈剑平
      2019, 30(19)
      摘要:目的:优选补脾养肾颗粒的水提工艺,为其后续开发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HPLC-DAD)法测定补脾养肾颗粒的水提液中黄芪甲苷和丹酚酸B的含量,以黄芪甲苷、丹酚酸B的含量以及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层次分析(AHP)法、指标重复性相关(CRITIC)法和AHP-CRITIC 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设计L9(34)正交试验筛选补脾养肾颗粒的水提工艺中煎煮时间、加水倍数和煎煮次数,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以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的权重系数最为合理,筛选的提取工艺为药材煎煮2次,每次加12倍量水、煎煮1 h。3次验证试验结果显示,黄芪甲苷、丹酚酸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79、609.50 mg(整方121 g药材提取得到的总量),平均出膏率为31.24%,平均综合评分为96.59分(RSD=1.01%,n=3)。结论:优选的水提工艺重复性好、稳定可行,可为补脾养肾颗粒的后续开发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补脾养肾颗粒;水提工艺;正交试验;多指标权重分析;层次分析-指标重复性相关混合加权法   
      229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0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赵程成,徐僮,田玫瑰,杜欢,范刚,张艺
      2019, 30(19)
      摘要:目的:研究四川南派藏医药的学术特色及内涵,为南派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相关信息,为其中常用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系统分析属于四川南派藏医药的藏医院中使用的672个医院制剂的品种特点、药物频次、主治疾病及其用药规律等,并采用熵层次聚类方法演化出基于核心组合药物的新方。结果:四川南派藏医药方剂中共使用了624种药物,其中植物药509种(81.67%)、矿物药61种(9.77%)、动物药54种(8.65%);使用频次>120的药物有16味,排名前3的药物为诃子(57.44%)、红花(43.15%)、木香(42.26%);主治疾病包括13类,排名前3的依次为胃病(28.13%)、肝胆疾病(12.80%)和神经疾病(11.90%)。在治疗胃病方面,主要使用诃子、红花、豆蔻、荜茇、木香、石榴子等,常用药物组合共61个,最常用的药对为荜茇-豆蔻;治疗肝胆疾病主要使用诃子、红花、波棱瓜子、獐牙菜、渣驯等,常用药物组合共64个,最常用药对为红花-诃子;治疗神经疾病主要使用肉豆蔻、诃子、木香、丁香、沉香、广枣等,常用药物组合共73个,最常用药对为诃子-肉豆蔻。采用熵层次聚类方法演化出包括紫草茸-紫草-茜草-石榴子在内的5个候选新方。结论:所得四川南派藏医药医院制剂治疗常见疾病的高频药对及基于核心组合演化出的候选新方可为治疗胃病、肝胆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现代藏药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派藏医药;主治疾病;用药规律;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挖掘   
      285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21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黄远程,蒋凯林,朱朝阳,廖柳,林煜翔,梁怀枫,李培武,刘凤斌
      2019, 30(19)
      摘要:目的:分析含白芍中成药的组方规律,为白芍的现代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药成方制剂》和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含白芍的中成药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中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含白芍中成药处方中的药材频次及其性味归经、主治疾病与证候分布、核心药材组合(设置支持度分别为10%、20%、30%,置信度为0.9),并对常见的主治疾病及主治证候(设置支持度为20%、30%、40%,置信度为0.9)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共统计含白芍中成药处方600个,涉及中药673味。含白芍中成药处方中所含中药的药性主要为温性,其次为寒性、平性;药味主要为甘味,其次为苦味、辛味;主要归脾、肝、心经。主治疾病165种(如月经失调、痛经、眩晕),主治证候159种(如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当支持度为30%、置信度为0.9时,含白芍中成药处方的核心药材组合20个(如甘草-白芍、当归-白芍、白芍-茯苓),药材间关联规则19条。当支持度为40%、置信度为0.9时,含白芍中成药治疗月经失调的核心药材有8种(如白芍、香附、当归等),治疗眩晕的核心药材有9种(如白芍、熟地黄、当归等),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核心药材有9种(如白芍、白术、茯苓等),治疗气滞血瘀证的核心药材有10种(如白芍、木香、甘草等)。结论: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了含白芍中成药的主治病证、配伍特点和组方规律,可为白芍的现代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白芍;数据挖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组方规律;主治疾病   
      444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81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武晓伟,刘聪,李佳,李祥,倪艳
      2019, 30(19)
      摘要:目的:研究芪蛭通络胶囊及其9味活血化瘀药拆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通过拆方的方法研究芪蛭通络胶囊活性成分奠定基础。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模型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芪蛭通络胶囊缺活血化瘀药味组[0.389 g/(kg·d)]、芪蛭通络胶囊活血化瘀药味组[0.253 g/(kg·d)]和芪蛭通络胶囊成品组[0.500 g/(kg·d)],每组12只;各组大鼠均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4 d;末次给药2 h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依据Bederson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计算其脑梗死面积,生化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脑梗死面积和脑组织中NO、MDA、LDH、IL-1β、TNF-α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脑组织中SOD含量显著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脑梗死面积和脑组织中NO、MDA、LDH、IL-1β、TNF-α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脑组织中SOD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芪蛭通络胶囊成品组比较,芪蛭通络胶囊活血化瘀药味组和芪蛭通络胶囊缺活血化瘀药味组大鼠脑梗死面积和脑组织中NO、MDA、LDH、IL-1β、TNF-α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SOD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芪蛭通络胶囊的全方及其9味活血化瘀药(或不含9味活血化瘀药)的拆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活血化瘀药味拆方的保护作用虽不及全方,但全方缺活血化瘀药味后其保护作用也明显下降,表明活血化瘀药在全方发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将活血化瘀药物拆分出来研究对阐明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芪蛭通络胶囊;拆方;活血化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   
      244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56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谢培华,蔡宜朋,陈泉金,宋洪涛
      2019, 30(19)
      摘要:目的:探讨腺苷三磷酸(ATP)结合盒转运体B1(ABCB1)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服用他克莫司相关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8年3月于我院行肾移植术且术后服用他克莫司的患者170例,检测其ABCB1 C1236T(rs1128503)、ABCB1 G2677T/A(rs2032582)和ABCB1 C3435T(rs1045642)基因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间他克莫司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关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肺部感染、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糖升高、血脂升高、白细胞降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位点危险度分析。应用PHASE软件分析患者上述基因的主要单倍型,并分析其主要单倍型与他克莫司相关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170例患者中,ABCB1 C1236T(rs1128503)检测结果显示CC型21例(占12.3%)、CT型78例(占45.9%)、TT型71例(占41.8%);ABCB1 G2677T/A(rs2032582)检测结果显示GG型25例(占14.7%)、GA+GT型95例(占55.9%)、AA+AT+TT型50例(占29.4%);ABCB1 C3435T(rs1045642)检测结果显示CC型57例(占33.5%)、CT型82例(占48.2%)、TT型31例(占18.3%)。不同ABCB1基因型患者间消化道反应、肺部感染、肾功能异常、血糖升高、血脂升高、白细胞降低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B1 C1236T(rs1128503)及ABCB1 C3435T(rs1045642)不同基因型患者间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B1 G2677T/A(rs2032582)不同基因型患者间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69),但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CB1 C1236T(rs1128503)CC型[OR=4.959,95%CI(1.700,14.468),P=0.003]、ABCB1 G2677T/A(rs2032582)GG型[OR=3.500,95%CI(1.164,10.524),P=0.026]以及ABCB1 C3435T(rs1045642)CC型[OR=3.033,95%CI(1.012,9.095),P=0.048]均为他克莫司致相关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因子。ABCB1 CGC单倍型为主要单倍型,其携带与否与他克莫司相关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且是他克莫司相关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因子[OR=3.173,95%CI(1.512,6.656),P=0.002]。结论:携带ABCB1 CGC单倍型的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服用他克莫司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较大。  
      关键词:ABCB1基因多态性;他克莫司;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肾移植   
      17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3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丽亚,温小明,杨西晓,刘晨旭
      2019, 30(19)
      摘要:目的:在药物治疗管理(MTM)实践中引入欧洲医药保健网(Pharmaceutical Care Network Europe,PCNE)分类系统,探讨其在解决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相关问题(DRPs)中的作用及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内分泌科2018年7月10日-10月31日住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临床药师主导(“医-药-护”模式)的药学干预组和仅接受传统医疗服务(“医-护”模式)的对照组。药师在药学干预组中依据PCNE分类,分析并评价发现的DRPs的数量、问题类型、发生原因、干预类型、干预方案的接受及结果等;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或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时用药依从性(最高分为8分)、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7%)情况等指标。结果:纳入病例76例,其中药学干预组40例,对照组36例。药学干预组在住院期间共发现51个DRPs,问题类型主要涉及治疗有效性(42个),问题发生原因主要是用法用量不当(23个),干预类型主要是针对患者层面(24个),接受干预38个(接受率达74.51%),有32个问题(占62.75%)完全解决;与入院时相比,3个月随访时药学干预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评分低(<6分)的患者从26人降至8人(P<0.000 1),评分中等(6~8分)的患者从10人增加至22人(P=0.006 2),评分高(8分)的患者从4人增加至10人,用药依从性提高显著;对照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无显著性变化;与出院时比较,出院3个月随访时,药学干预组患者HbA1c达标率从25.00%提高到77.50%,对照组从25.00%提高到5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且药学干预组患者随访时的HbA1c达标率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在MTM服务实践中,临床药师利用PCNE分类系统,可实现DRPs的系统收集、分析、干预、解决和评价;建立的MTM服务模式可为规范药学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欧洲医药保健网分类系统;药物治疗管理;用药依从性;药物相关问题   
      877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8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林良沫,符祥俊,陈君,钟莉莉,吴琼诗,黄春新,王敏
      2019, 30(19)
      摘要:目的:评估个体化给药辅助决策系统JPKD和SmartDose在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中的应用。方法:以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并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SmartDose预测万古霉素初始给药方案的稳态血药谷浓度,计算实测浓度与预测浓度之间的绝对权重偏差和相对预测误差。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χ2检验分析患者体质量指数(BMI)正常与否、急性肾损伤(AKI)发生与否分别对绝对权重偏差的影响。对于稳态血药谷浓度不达标的患者进行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调整,使用JPKD和SmartDose系统分别预测调整给药方案后的万古霉素稳态血药谷浓度,计算实测浓度与预测浓度之间的绝对权重偏差和相对预测误差,评估两者的预测能力并针对3例患者进行实例分析。结果:SmartDose预测初始给药方案的患者入组85例,其万古霉素稳态血药谷浓度预测值为(11.36±5.96) μg/mL(2.34~29.33 μg/mL),实测浓度为(11.44±6.57) μg/mL(3.10~29.50 μg/mL),绝对权重偏差为22.95%,相对预测误差为2.72%。BMI正常与否对绝对权重偏差有显著影响(χ2=4.75,P=0.029),AKI发生与否对绝对权重偏差无显著影响(χ2=0.236,P=0.627)。JPKD和SmartDose预测调整给药方案的患者入组22例,其万古霉素的稳态血药谷浓度预测值分别为(11.06±3.58)、(12.15±4.35) μg/mL,实测浓度为(12.57±4.50) μg/mL,绝对权重偏差分别为18.30%、18.68%,相对预测误差均值分别为-8.65%、-0.44%。两个系统预测值的绝对权重偏差均<30%。3例患者预测结果的绝对权重偏差也均<30%。结论:JPKD和SmartDose系统在临床应用中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优化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方案。  
      关键词: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辅助系统;JPKD;SmartDose;血药浓度;预测   
      2451
      |
      5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00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寿晓嫒,郝宇,胡斌,薛小荣,翟宇瑶,王静,黄永亮,闵慧
      2019, 30(19)
      摘要:目的:分析西安市18家“三甲”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 2013-2018年西安市18家“三甲”医院临床上报的304例中药注射剂 ADR/ADE 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患者性别与年龄,ADR/ADE发生的时间分布,引发ADR/ADE的药品分布,ADR/ADE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ADR/ADE的分级、转归及关联性评价、合并用药情况。结果:纳入研究的医院同期共上报ADR/ADE 6 683例,其中304 例(4.55%)由中药注射剂引起;在304例ADR/ADE 报告中,女性(162例,53.29%)例数略多于男性(142例,46.71%),患者年龄以>40岁为主(223例,73.35%),其中>60岁的有118例(38.82%);ADR/ADE发生在给药后1 min内~10 d,以给药后30 min内为主(123例,40.46%);ADR/ADE涉及36个品种,主要包括活血通络类、扶正补益类和清热解毒类,丹红注射液例数占比最高(43例,14.14%);304例患者共发生352例次ADR/ADE,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164例次,46.59%),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损害(54例次、15.34%)和全身性损害(51例次,14.49%),临床表现以瘙痒为主(117例次),其次为皮疹(68例次)和心悸(34例次);在304例ADR/ADE报告中,重度ADR/ADE 26例(8.55%)、新的ADR/ADE 8例(2.63%),302例(99.34%)患者痊愈或好转,2例(0.66%)不详,但均未死亡;266例(87.50%)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46例(15.13%)患者存在联合用药情况,其中9例联用了中药注射剂、37例联用了化学药注射剂。结论:中药注射剂因其成分的复杂性、患者个体差异及临床使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ADR/ADE发生率较高,多为30 min内的速发型、常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的轻度ADR/ADE,可通过临床合理使用与用药监测降低其发生率,对于患心血管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要注意辨别其原发疾病与中药注射剂导致的ADR/ADE,更要注意其个体化用药。  
      关键词:西安市;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事件;合理用药   
      188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3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邓桂行,陈敏,钟海利,张建超
      2019, 30(19)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免疫调节药物(IMiDs)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起至2018年12月31日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www.ClinicalTrials.gov中有关IMiDs治疗MM患者发生DVT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Stata 12.0统计软件对DVT发生率和相对危险度(RR)进行Meta分析,使用GRADE系统对所得证据进行评估分级。结果:共纳入11项RCT,合计3 365例患者(其涉及3种药)。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IMiDs治疗MM时DVT的发生率为7.3%[95%CI(4.5%,10.2%)]。与常规化疗相比,IMiDs治疗MM发生DVT的风险更高[RR=3.57,95%CI(2.42,5.27),P<0.01]。不同治疗阶段的亚组分析显示,IMiDs治疗诱导阶段MM患者后,DVT发生的风险较常规化疗方案增加386%[RR=4.86,95%CI(2.85,8.30),P<0.01],该证据级别为中等;与常规化疗方案相比,IMiDs在维持阶段[RR=2.40,95%CI(0.70,8.27),P=0.16]和复发阶段[RR=2.01,95%CI(0.74,5.46),P=0.17]治疗MM患者DVT发生风险无显著性差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致DVT发生率分别为11%[95%CI(9%,13%)]、3%[95%CI(2%,4%)]。结论:现有证据表明,IMiDs在MM治疗发生DVT的风险较高,临床用药需关注。  
      关键词:免疫调节药物;多发性骨髓瘤;深静脉血栓;系统评价;Meta分析   
      368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6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春松,张天一,张伶俐,林芸竹,韩璐,王叶立,高山,荆文荣
      2019, 30(19)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成本现状,为我国PIVAS建设提供成本测算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 2019年1月,纳入评价我国PIVAS成本测算现状的研究,对成本测算内容与方法、对医院的影响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包括前后对照研究8篇、经验分享6篇、综述3篇。现有报道显示,PIVAS成本测算内容及方法大致相同,成本包括人力、医疗卫生材料、固定资产购置及折旧修缮成本、药品成本、间接费用等内容,同时报道了各成本对医院的影响,如制订详细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同种药品同时配置、缩短输液准备及接换时间,以节约人力成本。结论:我国部分医院PIVAS成本测算内容大致相同,但尚无统一标准,有必要进一步完善PIVAS成本测算标准,为我国PIVAS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成本测算;现状;影响因素;系统评价   
      260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2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明伟,林芸竹,刘萍,林静,邹丽娟,唐晓莲,肖菊
      2019, 30(19)
      摘要:目的:探讨目前药物研究与应用领域的热点,为药学期刊编辑遴选稿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药房》(以下简称“我刊”)为例,检索中国知网收录的我刊自创刊(1990年1月)至2019年3月19日收录的所有文献,筛选以下载量和被引量为指标计算的综合评分在中国知网排名前150名的文献(根据实际情况纳入100篇非综述文献和50篇综述文献),对其发表年份、非综述类文献的栏目分布、第一作者单位、主题词进行分析,同时对1篇被引量较高的文献进行单独分析。结果:纳入的150篇文献发表于1993-2016年,发表于2010年的文献数量达到最高,为18篇;在非综述类文献中,“药事管理”(44篇,44.00%)、“中药与民族药”(18篇,18.00%)、“药师与药学服务”(14篇,14.00%)栏目的文章最多;150位文献的第一作者主要来自大专院校73位(48.67%)、医院62位(41.33%);非综述类文献的主题词为“现状与发展”(20次)、“活性成分”(14次)、“国际经验”(9次),综述类文献为“药理作用”(25次)、“中药材”(15次)、“活性成分”(12次)。《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一文被引量达到1 426次,远高于第二名的261次。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药学研究优秀稿件的来源和研究方向,为读者提示了业界研究热点,同时,高频被引文献也提示研究者可对业界尚存在争论、不清晰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中国药房;中国知网;被引量;下载量;文献分析;药学   
      902
      |
      1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7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高一萍,张蓉蓉,毛士龙
      2019, 30(19)
      摘要:目的:为社区临床药师培训中内分泌专业带教的规范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上海市社区临床药师培训大纲的要求,总结社区临床药师培训的特征和内容,结合实际分析我院内分泌专业的带教特点、效果评价及存在的问题。结果与结论:社区临床药师培训具有培训病种为慢病病种、培训周期短、培训有医联体平台的支持等特征,其培训内容为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培训、药学监护与用药教育、病例讨论、作业指导与点评;与其他专业相比,内分泌专业具有更加强调全面的药学监护(如糖尿病患者的药学监护不仅要关注降糖,还要关注降压、降血脂及并发症的监护)、注重药物治疗管理(MTM)教学(对患者提供用药教育、咨询指导、医疗重整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依从性、进而控制好血糖、延缓或避免并发症)、注重健康宣教能力的培养和沟通能力的培养等特点;培训效果评价包括对学员和对带教老师的评价,其中前者包括客观评价(理论知识测验、床旁用药教育考核和作业评分)和主观评价(考勤、态度、临床实践表现),后者主要由学员对老师评分(包括专业水平、教学态度、带教能力和教学内容四个方面);在培训过程中,发现了学员文献检索能力差、面对临床实际糖尿病患者思路不清晰、作业书写和排版不规范,带教教师经验少、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和个体化培训等问题,培训带教模式有待继续完善。  
      关键词:社区临床药师;培训带教;内分泌专业;药学服务   
      287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7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丽英,舒健,文伟,李小兰,陈春连,刘康
      2019, 30(19)
      摘要:目的:为降低儿科门/急诊静脉输液率、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我院药师通过采取包括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管理和多方监测干预在内的各项措施,综合干预我院儿科门/急诊静脉输液率的情况;选取干预前(2018年1-6月)、干预后(2018年7-12月)儿科门/急诊静脉输液率、抗菌药物静脉输液率、静脉输液处方率、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处方率,以及输液处方中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辅助药品、重点监控药品消耗的总金额等指标的相关数据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我院儿科门/急诊静脉输液相关指标大幅度下降,静脉输液率、抗菌药物静脉输液率、静脉输液处方率、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处方率分别由干预前的19.52%、15.46%、20.29%、11.20%下降至10.37%、8.55%、10.25%、6.64%(P均<0.001),输液处方中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辅助药品、重点监控药品消耗的总金额均降低(P均<0.001)。结论:我院药师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儿科门/急诊静脉输液率,减少了医疗成本,促进了儿童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师;综合干预;儿科;门/急诊;静脉输液率   
      383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2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徐伟佳,高勇,吴雪
      2019, 30(19)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使用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癌患者致不良反应中的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针对3例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癌致不良反应的典型病例,临床药师从安罗替尼的使用、患者用药教育、不良反应防治措施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协助临床医师处理安罗替尼相关咯血、肝损伤、血压升高、蛋白尿等不良反应。结果:对1例安罗替尼致咯血患者,临床药师分析咯血程度较轻,建议停用安罗替尼,并给予止咳、止血对症处理,必要时加用垂体后叶素,控制咯血后可继续服用安罗替尼,临床医师采纳,患者用药期间未再出现咯血。对1例安罗替尼致肝功能损伤患者,临床药师分析为轻度的胆汁淤积型,建议无需停用安罗替尼,给予腺苷蛋氨酸治疗,临床医师采纳,治疗5 d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期未见明显肝功能损伤。对1例安罗替尼致血压升高伴蛋白尿患者,由于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针对高血压临床药师加强了对患者的用药教育,指导患者调节饮食、适当活动、减轻精神压力以及监测血压等,通过心理干预等非药物降压效果不佳后,临床药师建议为患者修改降压治疗方案,临床医师采纳,将既往的降压药尼群地平更改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缬沙坦,治疗2周后血压恢复正常;针对尿蛋白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安罗替尼,2周后尿蛋白恢复正常,临床药师建议下调安罗替尼剂量继续治疗,临床医师采纳,后期复查尿蛋白未发现异常。结论:临床药师应积极对安罗替尼治疗的肺癌患者开展药学监护,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临床药师;安罗替尼;肺癌;药学监护;药品不良反应   
      532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2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桂,董松涛,董占军
      2019, 30(19)
      摘要:目的:总结基于抗氧化应激作用改善肝纤维化的天然产物的研究概况,为天然产物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天然产物”“肝纤维化”“氧化应激”“肝损伤” “Natural products” “Hepatic fibrosis”“Oxidative stress”“Liver injur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年1月-2019年6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可通过抗氧化应激作用改善肝纤维化的天然产物种类,并明确其具体抗氧化应激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45篇,其中有效文献56篇。基于抗氧化应激作用改善肝纤维化的天然产物有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素、高良姜素、水飞蓟素、五味子素等)、萜类化合物(如甘草酸苷、甘草次酸、黄芪甲苷、熊果酸等)、生物碱类化合物(如苦参碱、小檗碱、杏黄罂粟碱等)、多酚类化合物(如姜黄素、白藜芦醇、迷迭香酸等)等。上述天然产物主要通过增强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T)的活性,降低活性氧(ROS)的活性和丙二醛的水平,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改善肝纤维化。目前,天然产物基于抗氧化应激作用改善肝纤维化的研究主要以动物模型为主,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使用天然产物治疗肝纤维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肝纤维化;抗氧化应激作用;天然产物   
      367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3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