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 30 2
    • 张雪艳,严军,王萍,王素珍
      2019, 30(2)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网上药店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促进我国网上药店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官网“公众查询”栏目公布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网上药店情况,统计网上药店数量并按行政区域划分,对全部网上药店进行分层抽样。对抽样获得的网上药店检索其网站域名及其淘宝、京东、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平台,分析其经营方式。同时,对其中实际存在网络交易行为的网上药店,从经营范围、宣传行为、服务行为等3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与结论:从CFDA官网一共获得693家网上药店,分层抽样获得34家网上药店;只有14家(41.2%)的网站域名打开是对应的网上药店,其他网上药店存在域名打不开、打开后为非相关网站等现象;通过自身网站经营药品的网上药店有14家,其中有12家还兼具淘宝、京东、微信等第三方平台经营方式。存在网络交易行为的27家网上药店中,主要有经营品种不规范、违法销售处方药、资质标识展示不统一、宣传广告虚假、在线客服响应不及时、药品配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建议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力度,进行网上药店域名和交易平台规范化管理,大力打击和治理网络违法交易行为;同时网上药店需提高服务水平,规范自身网站建设,提高客服实时服务水平以及改进药品配送服务,从而改善我国网上药店经营状况。  
      关键词:网上药店;经营现状;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调查;分析   
      2727
      |
      10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6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雪韵,苏巍巍,丁宏,郭文,华雪蔚
      2019, 30(2)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儿童药品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方法:以“儿童”或“小儿”为检索词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中已注册的药品信息,再分别检索9家医院处方系统中儿童用药处方数据,国家药品数据管理系统中所有在产药品信息,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超说明书用药调查及医疗机构儿科用药情况的文献(5家具有代表性的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以了解我国儿童临床用药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共检索到已注册药品信息170 009条,其中标注“儿童”或“小儿”的药品信息2 784条,约占1.64%。9家医院处方系统共收集32万张儿童用药处方,涉及儿童药品1 186种,覆盖22个治疗领域,仅有51种剂型。所有在产药品信息中,适宜儿童用药规格的药品仅占10%。各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5家医院门诊处方中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较高,以无儿童用药信息、超适应证、超给药剂量为主。我国儿童临床用药存在儿童药品品种少、剂型及规格单一、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缺乏科学用药依据、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开展困难等问题。结论: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保障儿童临床用药的相关政策,但是目前我国儿童临床用药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在进一步实施和落实相关政策的同时,需要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主导,社会、企业、医疗机构、患者全面参与、相互配合的联动管理体系以保障临床儿童用药安全。  
      关键词:儿童用药;临床使用;问题;对策   
      521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2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文杰,刘玉颖,黄哲
      2019, 30(2)
      摘要:目的: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价模型,为提高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水平提供方法支持。方法:基于360度反馈评价法,以同级医院、上级监管机构、患者为多角度评价主体,针对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及影响因素,构建包含3个评价主体、6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合理用药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犹豫模糊集理论对评价主体给出的模糊、不确定性评价语言信息进行综合量化处理,通过犹豫模糊数得分函数公式计算被评价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总评价得分,并根据该分值的高低判定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总评价得分越高,则合理用药综合水平越高)。结果: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价模型,该模型根据基于360度反馈评价法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主体、评价指标权重,划分了指标评分等级,集结了各级指标的犹豫模糊数并对一级指标进行加权,最终计算获得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总评价得分;通过算例演示证明该模型可行。结论:基于360度反馈评价法和犹豫模糊集理论建立的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价模型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作出评价,有助于医疗机构针对性地规范和改进临床用药行为。  
      关键词:360度反馈评价法;犹豫模糊集理论;合理用药;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287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5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宋璧麟,袁姣,叶霖
      2019, 30(2)
      摘要:目的:探索我国药品集中采购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从中发现该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2018年6月我国药品集中采购领域的研究文献,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获得文献的发表时间、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及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3 455篇文献纳入研究。我国药品集中采购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从2009年起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但作者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较为分散,且研究团队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主,鲜有公立医院的研究团队。2009年前,该领域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和对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分析及模式介绍;2009年进行“新医改”后研究者则更加关注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施效果评价和公立医院的合理用药;近年来新爆发的关键词有“药品价格改革”“价格谈判”“医保支付”“药品短缺”“三医联动”“带量采购”“供应保障”等,这也是最新的研究热点。结论:药品集中采购的研究重点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而不断改变,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药品带量采购模式及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实施现状研究、医保支付标准改革研究、公立医院药品价格谈判和药品价格改革,以及在“三医联动”背景下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策略,探索缓解药品短缺和不合理用药的解决措施。未来在该领域应加强合作与学术交流,使多中心、多学科的合作模式成为主流;同时,公立医院应提升自身主体地位,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而促进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减轻人民群众医疗负担。  
      关键词:药品集中采购;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可视化知识图谱   
      223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6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林潼,石础硕,孙治中,纪树亮,温俊茂,陈乾英,孙伟鹏,张填,周小琦,李俊哲
      2019, 30(2)
      摘要:目的:研究调脾护心方对载脂蛋白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ApoE-/-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阳性对照,5 mg/kg)以及调脾护心方低、高剂量组(50、150 mg/kg),每组8只。除空白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给予高脂饲料以复制AS模型。造模后,各给药组小鼠均灌胃相应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均灌胃等容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2周。末次给药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采用硝酸酶还原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分离胸主动脉,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胸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并计算校正斑块面积;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胸主动脉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p65、小窝蛋白1(Cav-1)、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TC、TG、LDL-C、IL-6、VCAM-1水平均显著升高,HDL-C、NO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胸主动脉斑块明显,校正斑块面积显著增大(P<0.01),该组织中NF-κB p65、Cav-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eNOS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以及辛伐他汀组和调脾护心方高剂量组小鼠血清IL-6、VCAM-1水平均显著下降,各给药组小鼠血清HDL-C、NO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各给药组小鼠胸主动脉斑块减少,校正斑块面积均显著缩小(P<0.05或P<0.01),该组织中NF-κB p65、Cav-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eNOS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调脾护心方可调节血脂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抑制AS斑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av-1/NF-κB通路有关。  
      关键词:调脾护心方;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水平;炎症因子;小窝蛋白1;核因子κB;小鼠   
      273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86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邓星,罗莉娅,苟立平,温倩雯,汤明海,万丽
      2019, 30(2)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辣薄荷基厚朴酚浓度的方法,并探讨其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特征。方法:分别将辣薄荷基厚朴酚溶解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启动的人、大鼠、小鼠、猴、犬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置于37 ℃水浴中进行孵育,分别于孵育的0、2、5、10、15、20、30、45、60 min时用甲醇终止反应,以厚朴酚为内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各孵育体系中辣薄荷基厚朴酚的质量浓度。色谱柱为Acquity UPLCTM CSH C18,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甲醇(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0 ℃,进样量为2 μL;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401.2→331.1(辣薄荷基厚朴酚)、m/z 265.1→247.0(内标)。以孵育0 min时辣薄荷基厚朴酚的质量浓度为参照,计算其在不同孵育体系中的药物剩余百分比、体外代谢半衰期(t1/2)和固有清除率(CLint)。采用化学抑制剂法探讨辣薄荷基厚朴酚的代谢途径;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采用一级全扫描以正离子方式检测,初步分析其体外代谢产物。结果:辣薄荷基厚朴酚质量浓度检测的线性范围为3.91~500.00 ng/mL,定量下限为3.91 ng/mL;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准确度为87.40%~103.75%,基质效应不影响待测物的测定。辣薄荷基厚朴酚在人、大鼠、小鼠、犬肝微粒体中代谢明显,而在猴肝微粒体中代谢不明显;孵育30 min后,其在各种属肝微粒体的药物剩余百分比趋于稳定。辣薄荷基厚朴酚在人、大鼠、小鼠、猴、犬肝微粒体中的t1/2分别为12.07、17.68、17.59、216.56、61.88 min,CLint分别为0.115、0.078、0.079、0.006、0.022 mL/(min·mg)。细胞色素P450(CYP)2A6、CYP2D6、CYP2C19、CYP3A4、CYP2C9、CYP2E1、CYP1A2酶对该化合物代谢的抑制率分别为55.76%、93.94%、96.01%、93.69%、71.81%、23.25%、28.04%。辣薄荷基厚朴酚在人肝微粒体中两个主要代谢产物的准分子离子峰分别为m/z 441.2([M+Na]+)、m/z 337.2([M+H]+)。结论:本研究建立的UPLC-MS/MS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可用于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辣薄荷基厚朴酚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的研究。该化合物在人、大鼠、小鼠、猴、犬等5种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特征有差异,且其代谢过程可能与CYP2D6、CYP2C19、CYP3A4、CYP2C9等酶有关。  
      关键词:辣薄荷基厚朴酚;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体外代谢稳定性;代谢酶;代谢产物   
      356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6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瑞新,王艳丽,张耀,桂新景,王君明,王青晓,姚静,张璐,施钧瀚,李学林
      2019, 30(2)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Grubbs规则和MATLAB语言的异常值剔除方法,并评价其在药物苦度评价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以Grubbs规则为参考,建立基于MATLAB语言的异常值自动循环剔除方法。选择20名志愿者分别进行单组口尝试验(通草)和多组口尝试验(通草、明党参、茯苓等10种药材);选择7个传感器进行电子舌测试(川木通)。以上述试验所得的苦度评价数据(口尝试验为苦度值,电子舌测试为传感器响应值)为数据源,选择5名研究者,采用基于Grubbs规则的查表逐一剔除法(方法一)、基于Grubbs规则的Excel软件剔除法(方法二)、基于Grubbs规则和MATLAB语言的异常值自动循环剔除法(方法三)进行异常值的判定及剔除;以异常值剔除时间和错误概率为指标,评价上述3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单组口尝试验苦度评价数据中有2个异常值,3种方法的剔除时间分别为(745.400 0±25.904 4)、(288.333 3±31.253 1)、(0.000 3±0.000 0)s,错误概率分别为20.0%、0、0;多组口尝试验苦度评价数据中有6个异常值,3种方法的剔除时间分别为(3 693.107 7±75.023 3)、(1 494.761 4±53.826 9)、(0.005 2±0.000 0)s,错误概率分别为10.0%、4.0%、0;电子舌测试苦度评价数据中有3个异常值,3种方法的剔除时间分别为    (2 992.673 3±84.117 6)、(1 276.367 1±55.024 5)、(0.002 3±0.000 0)s,错误概率分别为5.7%、2.9%、0。3种方法的剔除结果一致;方法二的剔除时间显著短于方法一(P<0.01),方法三的剔除时间显著短于方法一和方法二(P<0.01);3种方法错误概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于Grubbs规则和MATLAB语言的异常值自动循环剔除法可显著缩短苦度评价数据异常值的剔除时间,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可用于药物苦度评价。  
      关键词:Grubbs规则;MATLAB语言;异常值;剔除;药材;苦度评价   
      702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3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何苗,张枝雪,赵海荣,巫秀美,赵昱,张成桂
      2019, 30(2)
      摘要:目的:研究蜜蜂蜂毒(BV)涂膜剂经皮给药对实验性脑血栓大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取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涂膜剂空白基质)、尼莫地平组(阳性药物,4.00 mg/kg)和BV涂膜剂低、中、高剂量组(1.67、3.33、6.67 mg/kg),每组16只,假手术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灌胃给药,模型组和BV涂膜剂各剂量组大鼠经皮涂抹给药。连续给药5 d后,采用结扎右颈外动脉和翼颚动脉,同时颈内动脉注射复合血栓诱导剂的方法建立实验性脑血栓模型。分别测定大鼠右脑/左脑的湿质量比以考察梗死侧脑组织水肿程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左右半脑中伊文思蓝(EB)含量以考察脑血管通透性;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计数存活神经细胞数。结果:经与假手术组各指标比较显示,大鼠脑血栓模型成功建立。与模型组比较,BV涂膜剂各剂量组大鼠右侧(梗死侧)脑组织蓝染面积明显缩小,右脑/左脑湿质量比和右脑组织中E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BV涂膜剂各剂量组大鼠全血黏度和卡松黏度,以及BV涂膜剂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浆黏度均显著降低(P<0.01);BV涂膜剂中剂量组大鼠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P<0.01);BV涂膜剂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减轻,神经细胞排列较为整齐,结构清晰,核仁清晰,胞膜完整,存活神经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BV涂膜剂能减轻脑血栓模型大鼠的脑水肿程度,抑制其脑血管通透性,改善脑血栓形成后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减轻其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  
      关键词:蜜蜂蜂毒;涂膜剂;脑血栓;脑水肿;通透性;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   
      183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9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明凯利,向阳,杨艳霞,曾添,王丫头,蔡威,朱雯
      2019, 30(2)
      摘要:目的:建立小金胶囊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TC-C18(2),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0 nm,柱温为25 ℃,进样量为20 μL。以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为参照,绘制15批样品的HPLC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并采用Minitab 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有1批样品相似度小于0.800,且与其他14批样品比较缺13、14、15号共有峰,可能存在质量差异而未进行相关分析。其余14批样品的HPLC图谱有15个共有峰,指认了3个色谱峰,分别为槲皮素、穗花杉双黄酮、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14批样品的相似度为0.889~0.990。经主成分分析,2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4.4%,样品中8、9、11、12、14号共有峰(特别是8、9号共有峰)对应成分的含量变化是导致样品质量差异的重要原因。结论:所建指纹图谱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为小金胶囊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金胶囊;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   
      293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0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志瑞,李喜香,李盛华,李季文,毕映燕,王雪梅
      2019, 30(2)
      摘要:目的:建立祛寒逐风颗粒中藁本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优化其中挥发油提取工艺及包合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藁本内酯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C18,流动相为甲醇-水(70 ∶ 30,V/V),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27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以挥发油得率、藁本内酯含量为考察指标,以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挥发油提取工艺;以包合率、包合物收得率、包合物得油率为考察指标,以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挥发油包合工艺。结果:藁本内酯进样量线性范围为0.4~4 μg(r=0.999 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n=6);加样回收率为96.75%~102.03%(RSD=2.06%,n=6)。最优挥发油提取工艺为加入10倍量水(mL/g)、浸泡15 min、提取8 h,所得平均挥发油得率为0.310 7%,平均藁本内酯含量为0.418 0 mg/g;最优挥发油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1 ∶ 8(mL/g)、包合温度50 ℃、包合时间3 h,所得平均包合率为69.43%,平均包合物收得率为58.89%,平均包合物得油率为14.15%。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稳定性较好;优化所得挥发油提取工艺及包合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祛寒逐风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藁本内酯;高效液相色谱法;正交试验;提取工艺;包合工艺   
      227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0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涛,郭英,殷红,唐晓霞,廖江龙,黄文泽,许燕飞,艾元亮,李金磊,温辉,杨景帆
      2019, 30(2)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对兔膝骨性关节炎(KOA)软骨缺损模型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雄性新西兰兔72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8只。采用麻醉后手术钻孔的方式造成兔右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软骨缺损模型,然后立即在软骨缺损处进行关节腔注射给药,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体积分数为20%、40%、80%的康复新液,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0.2 mL/kg,每3天1次持续给药。于给药后第4、8、12周时,观察兔软骨缺损伤口修复情况;于给药完毕即刻和给药后第4、8、12周时,结合Wakitani评分标准对兔软骨缺损处修复组织进行组织学评分;于给药后第12周,采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兔关节软骨缺损处修复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兔关节液中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和尿液中吡啶酚(PYD)水平。结果:给药后第4、8、12周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兔软骨缺损区修复情况较好;给药后第4、8、12周时,与给药完毕即刻及同时间点的模型对照组比较,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修复组织形态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给药后第12周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组织病理学程度明显减轻;给药后第4、8、12周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兔关节液中NO、LPO和尿液中PY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SO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到给药第12周时,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康复新液对KOA软骨缺损模型兔的软骨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提高SOD表达并介导NO抑制软骨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康复新液;兔;软骨缺损;修复作用;机制;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吡啶酚   
      319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0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常百金,邱智东,张涵雪,关安琦,刘莹莹,徐伟
      2019, 30(2)
      摘要:目的:对生物转化得到的人参真菌菌质的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活性更好、毒性更低的化合物,为新药研发及人参药材的二次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将代号为C-1的真菌种子液加至含有人参的培养基中,生物转化得到人参真菌菌质;称取干燥人参真菌菌质,以70%乙醇溶剂提取浓缩制得稠膏;稠膏加入水混悬,采用乙酸乙酯萃取,获得乙酸乙酯部位。采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对上述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以及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人参真菌菌质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人参皂苷Rs7(1)、人参皂苷Rk3(2)、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3)、人参皂苷Rs6(4)、20(R)-人参皂苷Rh1(5)、人参皂苷F1(6)、三七皂苷R2(7)、人参皂苷F4(8)。结论:上述化合物均在人参真菌菌质中发现,其中化合物3、5、6、7、8为经生物转化后得到的,证明生物转化技术能改变人参的化学成分。  
      关键词:人参;生物转化;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   
      197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6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海
      2019, 30(2)
      摘要:目的:观察内毒素亲和吸附剂SPV对失血性休克模型大鼠肠壁通透性与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8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休克组(每时间点各5只,共20只)以及SPV低、中、高剂量组(将蒙脱石散0.3 g、硫酸多黏菌素B 0.5 mg、维生素B6 5 mg溶于生理盐水中制成总体积为5 mL的SPV溶液,即为低剂量;中、高剂量药物成分是低剂量的2、3倍。各剂量组每时间点各5只,共60只),各给药组大鼠分别灌胃SPV溶液5、10、15 mL,正常组和休克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5 mL,均给药1次。末次给药30 min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通过股动脉插管放血术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于复苏后1、4、8、16 h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D-乳酸的活性或含量以及计算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休克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DAO活性均显著增强,血清内毒素、D-乳酸的含量以及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均显著升高(P<0.05)。与休克组比较,SPV各剂量组大鼠血清DAO活性(1~16 h各时间点)均显著减弱,血清内毒素、D-乳酸的含量(1~16 h各时间点)以及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SPV低剂量组4~16 h各时间点,SPV中、高剂量组1~16 h各时间点)均显著降低(P<0.05),且SPV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1~16 h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SPV低剂量组(P<0.05);而SPV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毒素亲和吸附剂SPV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失血性休克模型大鼠的肠壁通透性,并抑制细菌移位。这种作用与其降低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的活性或含量,下调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有关。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二胺氧化酶;内毒素;D-乳酸;肠壁通透性;细菌移位;大鼠   
      112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0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邓香
      2019, 30(2)
      摘要:目的:探讨粉防己碱(TET)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IMR-32细胞、SH-SY5Y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方法检测浓度分别为0(空白对照)、2.5、5、10、15、20 μmol/L的TET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考察正常对照组(TET浓度为0 μmol/L)和TET组(10 μmol/L,IMR-32细胞;15 μmol/L,SH-SY5Y细胞)的细胞跨膜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按上述浓度TET处理后的IMR-32细胞和SH-SY5Y细胞中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MMP-9、β-catenin、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p-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5、10、15、20 μmol/L的TET可显著降低IMR-32细胞和SH-SY5Y细胞的存活率(P<0.05或P<0.01),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0.148、14.461 μmol/L。细胞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ET组跨膜细胞数均显著减少(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ET组细胞中MMP-2、MMP-9、β-catenin、p-GSK3β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TET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下调细胞中MMP-2、MMP-9蛋白表达及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粉防己碱;神经母细胞瘤;IMR-32细胞;SH-SY5Y细胞;增殖;迁移;侵袭   
      97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3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朱胜楠,张靖,谭亲友,胡骞,苏华珍,黄少远,刘芳
      2019, 30(2)
      摘要:目的:观察甘草水提物对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对其体内IL-10、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异甘草酸镁)和甘草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鼠灌胃等容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大鼠灌胃异甘草酸镁药液(13.5 mg/kg),甘草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灌胃甘草水提物药液(120、240、480 mg/kg,以提取物量计),给药体积均为1 mL,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第8 天时,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甘草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均一次性灌胃雷公藤甲素药液(0.6 mg/kg)以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查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偶联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病理学变化,血清中ALT、AST活性均显著升高,肝组织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1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甘草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程度明显减轻;除甘草水提物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ST活性外,甘草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活性和肝组织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肝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甘草水提物能减轻雷公藤甲素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促炎因子TNF-α的表达、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甘草水提物;雷公藤甲素;大鼠;急性肝损伤;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   
      139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8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苏日塔拉图,于佳琦,王曦烨,刘景林,徐宁,许良
      2019, 30(2)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蒙药森登-4汤散中7种抗风湿活性成分儿茶素、栀子苷、二氢杨梅素、花旗松素、芦丁、杨梅素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DAD)。色谱柱为Sil Green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38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结果:儿茶素、栀子苷、二氢杨梅素、花旗松素、芦丁、杨梅素和槲皮素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8.590~2 290、10.56~3 901、13.00~3 958、8.815~564.2、4.030~257.8、8.130~750.5、7.075~454.2 μg/mL(r≥0.999 1 );检测限分别为0.429 5、0.264 0、0.325 0、0.220 4、0.201 5、0.203 2、0.176 9 μg/mL,定量限分别为 1.030、1.321、1.302、1.397、1.637、0.813 0、0.707 5 μg/mL;精密度、稳定性(48 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24%~99.28%,RSD分别为1.03%~1.63%(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良好,可用于同时测定蒙药森登-4汤散中儿茶素、栀子苷、二氢杨梅素、花旗松素、芦丁、杨梅素和槲皮素的含量。  
      关键词:森登-4汤散;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儿茶素;二氢杨梅素;花旗松素;栀子苷;芦丁;杨梅素;槲皮素;含量   
      145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75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耿晓桐,王丰青,苏秀红,陶晓赛,李雅静,雷敬卫,谢彩侠
      2019, 30(2)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测定怀地黄中总苯乙醇苷及总环烯醚萜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药材样品中总苯乙醇苷及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采用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分别为多元散射校正法联合一阶导数法、标准归一化法联合一阶导数法,最佳光谱范围分别为6 703.35~11 065.54 cm-1、 3 999.63~9 102.36 cm-1,最佳主因子数分别为10、7,建立药材样品中总苯乙醇苷及总环烯醚萜苷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药材样品中总苯乙醇苷及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方法学经验证符合要求。总苯乙醇苷、总环烯醚萜苷定量模型的校正集内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 2、0.980 9,校正均方根偏差分别为0.032 7、0.186 0,预测均方根偏差分别为0.035 5、0.035 1,交叉验证均方根偏差分别为0.256 9、0.574 3。总苯乙醇苷、总环烯醚萜苷含量的预测值分别为0.268%~1.636%、3.424%~6.978%,测定值分别为0.299%~1.629%、3.431%~6.952%,绝对偏差分别为-0.042%~0.067%、-0.111%~0.088%,相对偏差分别为-0.819%~0.076%、-2.257%~1.672%,预测值与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可用于不同种质怀地黄中总苯乙醇苷及总环烯醚萜苷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怀地黄;近红外光谱法;偏最小二乘法;总苯乙醇苷;总环烯醚萜苷;快速测定   
      140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5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冯华,刘亮,王祥培,刘顺美
      2019, 30(2)
      摘要:目的:建立黔产苗药对坐叶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 C18,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5 nm,柱温为25 ℃,进样量为15 μL。以芦丁为参照,测定10批贵州不同地区对坐叶药材的HPLC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进行共有峰指认和相似度评价。结果:10批对坐叶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有12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0。经验证,10批样品HPLC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所建HPLC指纹图谱可为对坐叶药材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黔产苗药;对坐叶;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   
      186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6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浩天,吴茵,宋浩静,邱志宏,董占军
      2019, 30(2)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氟康唑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后,以同位素氟康唑-d4为内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40 ℃,进样量为3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307.1→220.0(氟康唑)和m/z 311.1→223.0(内标)。结果:氟康唑血药浓度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5 000 ng/mL(r=0.998 1),定量下限为10 ng/mL;日内、日间RSD均低于8%,准确度为95.8%~106.7%;提取回收率为97.3%~107.3%(RSD<5.0%,n=6),基质效应、稀释效应及残留效应均不影响待测物的定量分析。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可用于氟康唑治疗药物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关键词:氟康唑;同位素内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血药浓度;治疗药物监测   
      179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8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苏洁之,许铁峰,郑立平,范平明,陈峙霖
      2019, 30(2)
      摘要:目的 :观察克唑替尼治疗间变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阳性晚期肺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72例ALK基因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500 mg/m2,d1,静脉滴注+注射用顺铂75 mg/m2,d1~3,静脉滴注;用药前1 d口服醋酸地塞米松片0.75 mg,早晚各1次;用药前7 d口服叶酸片0.4 mg,至最后1次顺铂给药后21 d+肌内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1 mg,顺铂用药后每3周肌内注射1次;用药前1 d静脉滴注等渗葡萄糖注射液100 g,化疗当日静脉滴注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3 000~3 500 mL,同时给予氯化钾注射液0.5 g+甘露醇注射液50 g+呋塞米注射液20 mg,以保证每日尿量2 000~3 000 mL;每21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克唑替尼胶囊250 mg,口服,早晚7点各1次,整粒吞服,不可嚼碎或溶解服用,连用42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及毒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61.11%)、生存质量稳定率(83.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7.78%、44.44%)(P<0.05),观察组患者Ⅰ~Ⅳ级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周围神经炎、脱发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Ⅰ~Ⅳ级视觉效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Ⅰ~Ⅳ级浮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克唑替尼,可显著提高ALK基因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该药虽然未增加其他组织或器官的毒性反应发生风险,但视觉效应毒性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关键词:克唑替尼;培美曲塞;顺铂;晚期;肺腺癌;间变淋巴瘤激酶阳性;疗效;安全性   
      293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6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金兰,王升,胡伟,刘如品,师少军,张玉,伍三兰
      2019, 30(2)
      摘要:目的:了解喹诺酮类药物致肝毒性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喹诺酮”“沙星”“肝毒性”“肝损害”“Hepatotoxicity”等为检索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7年12月31日)收录的喹诺酮类药物致肝毒性个案报道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文献59篇,获取喹诺酮类药物致肝毒性病例61例,涉及环丙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依诺沙星等8个品种。其中,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致肝毒性较多,分别为19、13、11、7例次,累积构成比达81.97%。男、女性患者比例为1.54 ∶ 1,以61~80岁患者居多(共30例,占49.18%)。原患疾病为单一病种的有46例(占75.41%),以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为主;合并其他疾病的有15例(占24.59%)。单独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有31例,以环丙沙星的最多;联合用药的有30例。静脉给药的有34例,以国内病例为主。肝毒性最早出现在用药后10 min内,最晚出现用药8周后;有49例患者在用药后10 d内出现肝毒性,占80.33%。临床症状除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等外,还包括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的异常升高。54例患者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好转,7例患者死亡。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结果显示,极可能有关的有4例,很可能有关的有45例,可能有关的有12例。结论:喹诺酮类药物致肝毒性与药物品种、患者年龄、原患疾病、联合用药、给药途径等有关,且多发生在用药后10 d内。临床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加强用药监护,谨慎联合用药。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肝毒性;特点;文献分析   
      589
      |
      2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3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任少琳,彭磊,程少文,蒋翠芸
      2019, 30(2)
      摘要:目 的:观察氟尿嘧啶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1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片0.3 g,口服,每日3次,连用8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尿嘧啶注射液0.075 g,关节腔内注射,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评分、Barthel指数、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测定表(QOL-BREF)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及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及QOL-BREF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氟尿嘧啶联合对乙酰氨基酚可显著提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可改善其膝关节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氟尿嘧啶;对乙酰氨基酚;关节腔内注射;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安全性;膝关节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   
      236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1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华辉,张刚利,周浪浪,张梦杰,王文雄,魏尧
      2019, 30(2)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孕酮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图书馆、ClinicalTrials、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孕酮(试验组)对比安慰剂或空白对照(对照组)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 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RCT,共计2 6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病死率[RR=0.77,95%CI(0.56,1.07),P=0.12]、败血症发生率[RR=1.11,95%CI(0.77,1.60),P=0.59]、肝酶升高发生率[RR=1.30,95%CI(0.68,2.50),P=0.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患者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RR=1.23,95%CI(1.05,1.43),P=0.008]。病死率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GCS≤8分患者病死率[RR=0.79,95%CI(0.57,1.10),P=0.16]、GCS≤12分患者病死率[RR =0.69,95%CI(0.23,2.10),P=0.52]、GCS 9~12分患者病死率[RR=0.78,95%CI(0.26,2.35),P=0.6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预后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GCS≤8分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患者例数[RR=1.18,95%CI(0.98,1.43),P=0.09]、GCS≤12分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患者例数[RR=1.15,95%CI(0.87,1.51),P=0.32]、GCS 9~12分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患者例数[RR=2.07,95%CI(0.24,17.71),P=0.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酮可改善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安全性较好,但不能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孕酮;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神经功能预后   
      156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4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龙小庆,王继生,贾霖,陈静,楚明明,韩建军,何霞,曹莉莎,赵德华
      2019, 30(2)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三乙醇胺防治放射性皮炎(RD)的有效性,并评价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三乙醇胺(试验组)对比常规护理(对照组)用于防治R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并按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5.0.2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对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7项RCT,合计7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RD总发生率[OR=0.50,95%CI(0.23,1.11),P=0.09]、Ⅰ级RD发生率[OR=1.32,95%CI(0.96,1.81),P=0.09]、Ⅱ级RD发生率[OR=1.07,95%CI(0.80,1.42),P=0.66]、Ⅲ级RD发生率[OR=0.69,95%CI(0.45,1.04),P=0.07]、Ⅳ级RD发生率[OR=0.43,95%CI(0.17,1.05),P=0.0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两组患者RD总发生率以及Ⅱ级、Ⅳ级RD发生率为中级证据质量,Ⅰ级和Ⅲ级RD发生率为低级证据质量。结论:三乙醇胺不能用于防治RD,也不能降低RD的发生率。  
      关键词:三乙醇胺;放射性皮炎;防治;有效性;Meta分析;GRADE证据质量评价   
      366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1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司徒冰,陈峦峦,刘见桥,王颖,张伟良,谭湘萍,梅峥嵘
      2019, 30(2)
      摘要:目的:为临床雌二醇(E2)制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某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辅助生殖助孕技术(ART)且使用E2制剂[包括戊酸雌二醇片(EV)、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EP)、雌二醇凝胶(EG)]的门诊患者的病历资料,以药品说明书为标准,从适应证、用药途径、禁忌证、用法用量、疗程等方面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同时通过电话或门诊等方式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对其妊娠结局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汇总。结果:共收集处方12 646张,使用EV、EP、EG、EV+EP的处方分别为7 222、3 912、181、1 331张;涉及超说明书用药的类型包括超适应证、超用药途径、超禁忌证,其超说明书用药率分别为100%、11.73%、43.60%。共涉及ART患者5 868例,新鲜胚胎移植和冻融胚胎移植者分别为439、5 429例,分别涉及处方720、11 926张,其上述E2制剂超说明书用药率均为100%(使用EG的新鲜胚胎移植者除外)。截至2018年2月,使用EV、EP、EG、EV+EP的ART患者的抱婴率分别为85.29%、85.37%、86.36%、85.45%,且未见相关不良反应和出生缺陷的发生。结论:该院生殖医学中心E2制剂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虽未提示相关安全风险,但临床仍需扩大样本量进行循证评价,并谨慎使用。  
      关键词:雌二醇制剂;辅助生殖助孕技术;超说明书用药;调查;分析   
      317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2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强,曲珊珊,黄欣
      2019, 30(2)
      摘要:目的:分析中文版8条目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评价心血管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信效度,并用其评价药物重整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97例心血管慢病患者为观察组,进行中文版MMAS-8信效度评价并予以药物重整;选取91例心血管慢病患者为对照组,仅予以常规医疗服务。采用该量表评价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用药依从性。结果:问卷得分排序前后27%的两个极端组的8条目平均分的F检验差异、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8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00,且与总分均显著相关(P<0.001);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3;结构效度KMO值为0.742,Bartlett’s球形检验值为266.007,共提取2个公共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58.907%。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出院1周和出院1个月时用药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中文版MMAS-8评价心血管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信效度较好;药物重整可提高用药依从性。  
      关键词:中文版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信度;效度;药物重整;心血管慢病;用药依从性   
      1995
      |
      3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06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丹琦,王艳宏,李洪晶,冯宇飞
      2019, 30(2)
      摘要:目的:为研发更优的用于肿瘤治疗的线粒体靶向制剂提供参考。方法:以“线粒体靶向”“抗肿瘤”“亲脂性阳离子”“线粒体靶向信号肽”“己糖激酶”“Mitochondrial targeting”“Antitumor”“Lipophilic cation”“Mitochondrial targeting signal peptide”“Hexokinas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2年1月-2018年7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Elsevier、SpringerLink等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文献,从亲脂性阳离子、线粒体靶向信号肽和己糖激酶等3个方面,对线粒体靶向抗肿瘤制剂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32篇,其中有效文献38篇。对药物表面进行修饰,可以获得主动靶向线粒体的抗肿瘤制剂。现有的靶向修饰载体有亲脂性阳离子、线粒体靶向信号肽和己糖激酶等。其中,亲脂性阳离子主要分为三苯基膦(TPP)和地喹氯铵囊泡状聚合体(DQAsomes),TPP可凭借其特殊的化学结构穿过脂质双分子层,DQAsomes具备穿透脂质双分子层然后聚集到线粒体的特性。线粒体靶向信号肽利用其转运功能实现线粒体靶向。己糖激酶与线粒体的结合体能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因此阻碍己糖激酶与线粒体的结合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另一研究热点。未来研究方向,应利用靶向肿瘤细胞线粒体这一特性,寻找或开发出更优的用于肿瘤治疗的线粒体靶向制剂,以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线粒体靶向;抗肿瘤;亲脂性阳离子;线粒体靶向信号肽;己糖激酶   
      1256
      |
      4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2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宝艳儒,杨洋,许丹丹,解生旭,刘悦,徐雅娟
      2019, 30(2)
      摘要:目的:了解藏药绿萝花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其深入研究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绿萝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生物活性”“Edgeworthia gardneri Wall. Meisn.”“Chemical constituent”“Pharmacological activity”“Biological activity”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谷歌学术、PubMed等数据平台对2006年-2018年4月发表的文献进行组合查询,对所有关于绿萝花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检索获得相关文献61篇,其中有效文献29篇。目前研究表明,绿萝花主要含有黄酮类、香豆素类、苯丙素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等成分,此外还含有微量元素、多糖类及其他类等成分。绿萝花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主要包括降糖、降脂、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但如降糖机制等层面的研究较为浅显。目前绿萝花仍属于地方用药,国内外相关研究相对偏少。从绿萝花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仅有53个,其所含有的其他化学成分还有待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等研究;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粗提物水平和小极性组分方面。今后的研究方向可更多集中在绿萝花中极性较大的活性物质及其药理作用方面,同时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绿萝花;化学成分;药理活性;黄酮类;香豆素类;降糖;降脂   
      546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9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凌雄,张阳,宋沧桑,赖泳,宋文彬
      2019, 30(2)
      摘要:目的:了解非小细胞肺癌(NSCLC)铂类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基因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Platinum”“Genetic polymorphism”“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3年1月-2017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文献,就DNA修复[包括核苷酸切除修复(NER)、碱基切除修复(BER)、双链断裂修复(DSB)等]、转运蛋白、代谢和解毒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对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效果的影响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48篇,其中有效文献66篇。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效果受DNA修复、转运蛋白、代谢和解毒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其中,NER途径相关基因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C118T、C8092A位点多态性与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效果的相关性尚存在较大争议;ERCC2基因Asp312Asn位点突变将不利于黄种人群NSCLC患者生存,而His46His位点突变将有助于提高其化疗效果,两者均可成为黄种人群铂类药物化疗效果的预测指标。BER途径相关基因X射线交叉互补基因1(XRCC1)G1196A位点突变可能会提高NSCLC患者对铂类药物的反应性,而C580T位点多态性则与铂类药物化疗效果无关。DSB途径相关基因XRCC3基因Thr241Met位点多态性与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效果的相关性仍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转运蛋白相关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B亚家族成员1(ABCB1)基因C3435T、G2677T/A位点及代谢和解毒相关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A313G位点多态性均有可能影响黄种人群铂类药物化疗的效果,而GSTM1基因多态性对其疗效的影响仍有待商榷。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药物;化疗;效果;药物基因组学;基因多态性   
      524
      |
      2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0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