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 30 20
    • 徐帆,曾苏
      2019, 30(20)
      摘要:目的:为实践数据驱动的药事管理模式提供参考。方法:梳理药品属性分类信息及网络获取途径,并应用网络爬虫技术实现药品属性分类知识库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正则表达式匹配技术,对我院医院信息系统(HIS)中药品字典表与药品属性分类知识库的药品名称、规格、厂家等信息进行逐条比对,以实现HIS数据库和药品属性分类知识库两库药品编码的对应,并应用药品属性分类知识库进行医院药品使用数据分析。结果:应用所构建的药品属性分类知识库可快速而准确地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药品采购合规性并快速筛查出不合理用药案例。应用药品属性分类知识库及对照技术自主研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分析与决策系统”,我院实现了医疗机构全处方点评,并能迅速聚焦并聚力解决如超剂量、超疗程、同种功能主治药物联合应用、超适应证用药等主要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通过该处方点评模式的实践与应用,我院处方点评中上述问题已几乎不存在,抗菌药物使用等各项指标也均符合国家要求。结论:以医疗机构用药实际情况作为分析对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其与药品相关知识库形成关联,有利于药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今后还需基于药事管理需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不同用途和类型的知识库,为实践药事管理的数据驱动奠定基础。  
      关键词:药品属性;分类;知识库;药事管理;数据   
      423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6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陆仕华,韦莹莹,李杉,韦广辉
      2019, 30(20)
      摘要:目的:为药品生产企业完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药品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8年2月6日-2019年1月2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布的药品飞行检查和药品跟踪检查通报的28家药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共性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监管对策。结果与结论:药品生产企业自身存在一些GMP实施不到位的问题,例如部分关键岗位人员未能正确履职、相关人员培训效果不理想,实际生产工艺与批准的法定工艺不一致、物料管理不规范、批生产记录不完整、不能对药品生产全周期进行有效监控等问题;而监管部门也存在检查员现场检查的尺度差异较大、检查员的检查能力和水平有待加强、监管手段创新不足等问题。建议药品生产企业应完善企业GMP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建议监管部门继续推进企业的“放管服”改革工作,严格检查员准入条件,加强对检查员队伍的业务培训和思想建设,加强监管制度建设,重视监管手段创新,从而共同维护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  
      关键词:药品监管;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生产企业;对策   
      371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2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贾夏怡,朱岩冰,刘佐仁,侯鸿军,杨世民
      2019, 30(20)
      摘要:目的:为构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普查法对陕西省内全部217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和Pearson χ2检验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我国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下构建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体系的因素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本研究共调查药品生产企业217家(发放调查问卷217份),回收209份,筛去无效问卷,共获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为94.01%。经Fisher’s精确检验和Pearson χ2检验筛选出9个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企业上年度营业额、药学技术人员占比、是否设置研发部门、近3年是否取得新药/仿制药批件、是否主动开展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工作、药品不良反应专员对MAH制度中涉及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政策的熟悉与否、对MAH制度是否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认知、MAH全面实施后企业的发展方向、对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缺少法律依据的认知等。上述因素对生产企业对于MAH制度下构建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体系的态度有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药品不良反应专员是否熟悉MAH制度中涉及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政策是MAH制度下构建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P=0.044),并且与企业是否赞同MAH制度下构建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体系的态度呈正相关(B=1.697)。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专员熟悉MAH制度中涉及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政策的药品生产企业更倾向于赞同构建MAH制度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体系。  
      关键词: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体系;影响因素;药品生产企业   
      372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0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祝侠丽,张慧娟,王莎莎,李玲华,贾永艳
      2019, 30(20)
      摘要:目的:制备一种包载盐酸阿霉素(DOX)的磁性热敏脂质体(MTSL),考察其理化性质、磁效应和光热效应,为肿瘤的化疗及光热/光动力治疗提供基础。方法:以DOX为模型药物,以纳米二氧化钛-纳米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TiO2@Fe3O4)作为光敏剂和磁性材料,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DOX-TiO2@Fe3O4-MTSL。观察该脂质体的形态和分散性、粒径及Zeta电位,采用超滤-离心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其包封率;采用磁强针考察其顺磁性。与DOX溶液比较,采用透析法考察该脂质体的体外释放行为,并比较在不同温度(37、43 ℃)下的释放曲线。采用808 nm近红外激光照射,考察该脂质体的光热转换效应以及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结果:制备的DOX-TiO2@Fe3O4-MTSL为棕黑色,水分散性好;电镜下呈类圆球形,大小较均匀;平均粒径为250.6 nm,多分散性指数为0.107,Zeta电位为(-7.76±3.41)mV;包封率为(92.3±3.2)%;在外加磁场下可定向移动,具有明显的顺磁性。与DOX溶液比较,该脂质体释药速度较慢,具有明显的缓释特性;与37 ℃条件比较,该脂质体在43 ℃条件下的释药速度明显加快。随激光(808 nm)照射时间的增加,该脂质体的温度持续升高,具有明显的光热转换效应,并可使MCF-7细胞中ROS的产生明显增加。结论:成功制备了DOX-TiO2@Fe3O4-MTSL,其外观形态均匀、理化性质良好;具有明显的顺磁性、缓释作用和光热转换性能,能在808 nm近红外激光照射下增加MCF-7细胞中ROS的含量。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纳米四氧化三铁;TiO2@Fe3O4复合纳米材料;磁性热敏脂质体;盐酸阿霉素;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光热效应;磁靶向性   
      321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4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邯捷,赵惠亮,渠景连,谭芸,王俊霞
      2019, 30(20)
      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模型大鼠肺组织内皮间质转化(EndMT)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0.405 mg/(kg·d)]和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6.435、12.87、25.74 g/(kg·d),以生药总质量计],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于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以复制IPF模型。自造模后第2天起,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灌胃水[10 mL/(kg·d)],各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28 d。末次给药24 h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内皮细胞标志物[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和间质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的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Notch4、DLL4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内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间质细胞标志物以及Notch4、DLL4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各给药组大鼠肺组织中内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地塞米松组;间质细胞标志物以及Notch4、DLL4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或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通过干预EndMT来减轻大鼠的IPF,其机制可能与抑制DLL4/Notch4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补阳还五汤;内皮间质转化;内皮细胞标志物;间质细胞标志物;DLL4/Notch4信号通路;机制;大鼠   
      216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1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永刚,王丹丹,张艳秋,王明星
      2019, 30(20)
      摘要:目的:探讨猴头菌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道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猴头菌多糖低、高剂量组(0.5、1.0 g/kg),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大鼠采用乙酸灌肠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后次日,猴头菌多糖各剂量组大鼠灌胃给予相应药液,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相应体积的水,连续给药10 d。取大鼠结肠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其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肉眼观察大鼠结肠病变情况并进行溃疡评分,以评价疗效。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检测大鼠肠道内容物中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等6种SCFAs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组织炎性病变明显;结肠黏膜溃疡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结肠内容物中除丙酸外的5种SCFAs含量以及SCFAs总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猴头菌多糖各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肠黏膜溃疡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肠内容物中除丙酸外的5种SCFAs含量以及SCFAs总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猴头菌多糖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肠黏膜病变情况;其对大鼠肠道中SCFAs(尤其是乙酸、丁酸)含量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猴头菌多糖;溃疡性结肠炎;短链脂肪酸;机制;大鼠   
      150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2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朱丽媛,彭朝蕊,赵远翠,刘云宽,马云淑
      2019, 30(20)
      摘要:目的:建立检测家兔血浆中青风藤碱浓度的方法,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将家兔按性别分组,每组6只。所有家兔均于耳缘静脉单次注射青风藤碱药液(5 mg/kg),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5、10、15、30、45、60、90、120、180、240 min时于其耳缘静脉取血1 mL,分离血浆,用乙酸乙酯萃取后,以青藤碱为内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xtend-C18,流动相为甲醇-2 mmol/L磷酸氢二钠水溶液(含0.016%三乙胺,pH为9.8)(45 ∶ 55,V/V),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62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20 μL。采用DAS 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采用t检验考察两组的差异。结果:青风藤碱检测血药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1~5.0 mg/L,定量下限为0.1 mg/L,最低检测限为0.08 mg/L;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准确度为(99.80±8.21)%~(103.61±8.55)%,提取方法不影响待测物的定量分析。家兔静脉单次注射青风藤碱的平均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所有家兔的分布半衰期为(10.99±2.52)min,消除半衰期为(147.08±32.41)min,AUC0-t为(190.82±30.82)mg·min/L,AUC0-∞为(289.82±73.27)mg·min/L;雌、雄家兔主要药动学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青风藤碱血药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的研究。该化合物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药动学参数无性别差异,且分布迅速、消除较快。  
      关键词:青风藤碱;药动学;家兔;血药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法   
      199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5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谢运飞,李芸霞,谢红军,彭成
      2019, 30(20)
      摘要:目的:研究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模型大鼠的增效作用。方法:取SD雄性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水),模型组(水),罗通定组[阳性对照,10.0 mg/(kg·d)]、地塞米松组[阳性对照,0.3 mg/(kg·d)],附子生物碱低、高剂量组[附子脂溶性生物碱浸膏12.5、25.0 mg/(kg·d)],白芍总苷低、高剂量组[白芍总苷粉末200.0、400.0 mg/(kg·d)],配伍低、高剂量组[附子脂溶性生物碱浸膏+白芍总苷粉末分别为12.5 mg/(kg·d)+400.0 mg/(kg·d)、25.0 mg/(kg·d)+800.0 mg/(kg·d)],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于右后足垫部位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1 mL并辅以风、寒、湿刺激来复制风寒湿痹证模型。造模19 d后开始灌胃给药或水,每日1次,持续14 d。分别于给药第0(即给药前)、3、6天时测定大鼠的关节压痛阈值(地塞米松组除外)和关节肿胀指数(罗通定组除外);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罗通定组除外)踝关节滑膜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罗通定组除外)血清中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并计算增效指数(CI)。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压痛阈值在不同给药时间点均显著降低,关节肿胀指数则显著升高(P<0.01);滑膜组织炎性病变现象明显;血清中抗CCP抗体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关节压痛阈值、关节肿胀指数、滑膜组织病变程度以及血清中抗CCP抗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大部分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配伍组的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单味组分给药组;基于抗CCP抗体含量计算得CI值为0.213(>1),提示两者配伍具有协同作用。结论: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模型大鼠具有镇痛、抗炎、保护滑膜组织等作用,并呈协同增效作用。  
      关键词:附子脂溶性生物碱;白芍总苷;配伍;风寒湿痹证;增效作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大鼠   
      256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1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崔明宇,刘媛媛,胡启萌,关枫,马英丽
      2019, 30(20)
      摘要:目的:筛选香叶木苷凝胶剂的最优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香叶木苷凝胶剂;以累积释放率为考察指标,卡波姆940、乙醇、丙三酮用量以及pH值为考察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优化香叶木苷凝胶剂的处方并验证。以香叶木苷软膏剂为参照,采用透析袋扩散法考察按最优工艺所制香叶木苷凝胶剂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香叶木苷凝胶剂最优处方为卡波姆940 1.5 g、乙醇15 mL、丙三醇8 g、pH 6。按最优处方所制凝胶剂呈黏稠状棕黄色半固体,涂展性良好;释药2 h时的平均累积释放率为(12.67±0.12)%。体外释药试验结果显示,香叶木苷凝胶剂在12 h内释放较快,然后逐渐放缓,12、24 h时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1.93±0.42)%、(80.47±0.54)%,其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香叶木苷软膏剂释放较慢,12、24 h时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41.74±0.18)%、(62.63±0.59)%,其释药符合一级方程。结论:成功优化了香叶木苷凝胶剂的处方;所得香叶木苷凝胶剂释药性良好。  
      关键词:香叶木苷;凝胶剂;工艺优化;体外释药;累积释放率   
      175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5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邵鑫,韩彬,蒋先虹,黎风,何梅,刘福
      2019, 30(20)
      摘要:目的:研究苯甲酰乌头原碱(BAC)对人肺癌A549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BAC(10、50、100、200、400 μmol/L)分别对A549细胞进行处理后,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并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加药物)和BAC低、高剂量组(200、400 μmol/L),分别加入相应药物处理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细胞中凋亡相关因子B淋巴细胞瘤因子2(Bcl-2)、Bcl-2凋亡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和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LC3、P6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采用不同剂量的BAC处理后,细胞出现皱缩、排列稀疏、溶解等现象,BAC 100、200、400 μmol/L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或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BAC低、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分别在药物作用24、48 h时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且该促凋亡作用具有剂量、时间依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BAC各剂量组细胞中Bcl-2、P6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Bax、Caspase-3、Beclin1、LC3的mRNA和Bax、Active Caspase-3、P62、Beclin1、LC3Ⅱ/Ⅰ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BAC低剂量组Caspase-3的mRNA和Bcl-2、Active Caspase-3、Beclin1、LC3Ⅱ/Ⅰ、P62蛋白表达水平,以及BAC高剂量组各目标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上述影响均呈剂量依赖趋势。结论:BAC可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且能促进Beclin1、LC3(LC3Ⅱ/Ⅰ)、Bax、Caspase-3(Active Caspase-3)表达和抑制P62、Bcl-2等自噬/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BAC通过促进细胞发生过度自噬从而导致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苯甲酰乌头原碱;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自噬;凋亡   
      281
      |
      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71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洋洋,耿雪,屈子卉,李雪莹,王琪,霍元子,郝若祎,阎雪莹
      2019, 30(20)
      摘要:目的:制备熊果酸(UA)/Pluronic F127(PF127)/聚乙二醇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多柔比星(DOX)混合纳米胶束,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释药特性研究。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UA/PF127/TPGS纳米胶束;以UA包封率为指标,结合单因素试验结果,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处方中的UA投药量、PF127与TPGS的摩尔比、水化温度、水化体积进行优化并验证。在琥珀酰化TPGS的基础上,合成TPGS-DOX,与UA/PF127/TPGS混合制备UA/PF127/TPGS-DOX混合纳米胶束,考察其外观、粒径、临界胶束浓度(PF127/TPGS),采用透析袋扩散法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结果:UA/PF127/TPGS纳米胶束的最优制备工艺为UA投药量8 mg、PF127与TPGS的摩尔比3 ∶ 7、水化温度50 ℃、水化体积4 mL,所得纳米胶束中UA的平均包封率为89.00%(RSD=0.43%,n=3)。在此基础上所制UA/PF127/TPGS-DOX混合纳米胶束溶液澄清且带有乳光;呈类球形且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15.00±9.42)mm;PF127/TPGS(摩尔比3 ∶ 7)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001 3%。该混合纳米胶束中UA、DOX的体外释放均较其原料药或对照品明显减缓,胶束中两种药物的释药过程均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UA/PF127/TPGS-DOX混合纳米胶束,其粒径均匀且系统稳定性好,并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关键词:熊果酸;多柔比星;Pluronic F127;聚乙二醇维生素E琥珀酸酯;混合纳米胶束;正交试验;体外释放   
      304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1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马天成,孙宇,马玉坤,刘雷,孙珈,郭丽娜,刘琦
      2019, 30(20)
      摘要:目的:分析岩大戟内酯B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预测其代谢途径。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和给药组(灌胃岩大戟内酯B,100 mg/kg),每组8只。分别收集给药后0~12、>12~24、>24~36 h的粪便,给药后0~2、>2~8、>8~12、>12~24、>24~36、>36~48 h的尿液以及给药后1、2、8、12、24、36 h的血液样品,分别以超声提取法、固相萃取法、蛋白沉淀法处理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和Analyst® TF 1.7.1、PeakView® 2.2等软件联合分析、鉴定各样品中的代谢产物。结果与结论:从大鼠粪便中共检测到原型药物和7个代谢产物,从尿液和血液样品中分别检测到1、2个代谢产物。岩大戟内酯B灌胃后在大鼠体内经Ⅰ相的开环、脱水、氧化、脱氧、加氢反应等途径代谢;未检测到Ⅱ相代谢产物。  
      关键词:岩大戟内酯B;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代谢产物;鉴定;大鼠   
      169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1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温子帅,李新蕊,木盼盼,宋军娜,张彦昭,郑玉光,严玉平,马东来
      2019, 30(20)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酸枣仁中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含量的方法,并进行质量等级划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含量。色谱柱为Inertsil ODS-SP,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 ℃,漂移管温度为90 ℃,载气流速为2.9 L/min,进样体积为20 μL。以药材样品厚度、宽度、长度、百粒质量为指标,考察其外观性状;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样品中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含量及其外观性状与中药质量常数的相关性,并建立该药材的质量等级划分标准。结果: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03~6.18 μg/mL(r=0.999 7)、1.05~6.30 μg/mL(r=0.999 8);定量限分别为0.171、0.174 μg/mL,检测限分别为0.052、0.053 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1%~102.97%(RSD=1.39%,n=6)、97.94%~101.03%(RSD=1.13%,n=6)。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药材长度、宽度、百粒质量、斯皮诺素含量、酸枣仁皂苷A含量均与其中药质量常数呈正相关。质量等级划分结果显示,30批样品中S1~S4、S7~S12为一等品;S5、S6、S13~S17、S20~S30为二等品;S18、S19为三等品。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均较好,可用于同时测定酸枣仁中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的含量;所建酸枣仁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可用于综合评价该药材质量。  
      关键词:酸枣仁;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含量测定;中药质量常数;质量等级   
      1565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0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金洲,陈勇,陈子隽,吕培群,林玉港,卢慧敏,黄艳茹
      2019, 30(20)
      摘要:目的:建立水石榴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优化其提取工艺。方法:以三氯化铝为显色剂,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石榴中总黄酮的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水石榴中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对总黄酮含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最佳取值范围,再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总黄酮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012~0.036 mg/mL(r=0.999 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为92.98%~99.86%(RSD=2.71%,n=6)。优化所得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 ∶ 34(g/mL),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温度80 ℃;在此工艺条件下,水石榴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为2.71%(RSD=1.69%,n=6),与模型预测值(2.64%)的相对误差为2.65%。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稳定性、重复性均较好,可用于测定水石榴中总黄酮的含量;优化所得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水石榴;总黄酮;提取工艺;Plackett-Burman试验;Box-Behnken响应面法;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   
      133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9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季苗苗,梁新丽,钟友宝,陈来,廖正根
      2019, 30(20)
      摘要:目的:研究附子水提物对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3种外排转运蛋白和3种紧密连接蛋白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附子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0.45、0.9、1.8 g/(kg·d),以生药量计算],每组8只,分别灌胃水和相应药液0.1 mL/kg,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后,取大鼠十二指肠肠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肠组织中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多药耐药蛋白2(Mrp2)为代表的外排转运蛋白和密封蛋白(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ZO-1)为代表的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上述6种蛋白对应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附子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P-gp、Mrp2、Bcrp、Claudin-1、Occludin、ZO-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附子水提物各剂量组P-gp的mRNA表达水平,附子水提物低、高剂量组Bcrp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附子水提物中、高剂量组Claudin-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余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附子水提物可从mRNA和/或蛋白水平上调3种外排转运蛋白和3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从而可能与上述外排转运蛋白的其他底物类药物以及以细胞旁路途径为主要转运通道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在临床上联合用药时可考虑对用药剂量作相应调整。  
      关键词:附子;水提物;十二指肠;外排转运蛋白;紧密连接蛋白;细胞旁路;药物相互作用;大鼠   
      178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9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许欢,江阿古丽·艾山,汪晶,李筱婧,陈斌,木拉提·克扎衣别克,黄一平
      2019, 30(20)
      摘要:目的:建立哈萨克药骆驼蓬草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以新疆哈萨克地区采集的10批骆驼蓬草药材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性状;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药材中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进行定性鉴别;采用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相关方法检查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醇浸出物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药材中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色谱柱为X-bridge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醋酸铵缓冲液(冰醋酸调节pH至6),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7 nm,柱温为25 ℃,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5 μL。结果:TLC法鉴别结果显示,10批药材在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对照品相同位置处均显示清晰斑点;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分别不得高于12%、22%、2%,醇浸出物不得低于16%。HPLC法考察结果显示,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分别在15.22~301.40、15.09~301.80 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2%、100.94%(RSD均小于2%);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该药材总生物碱含量(以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合计)不得少于6.5 mg/g。结论:本研究在原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检查项,建立了TLC法鉴别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和HPLC法测定两者含量的方法。所建质量标准可用于全面控制新疆哈萨克地区骆驼蓬草药材的质量。  
      关键词:骆驼蓬草;质量标准;检查;鉴别;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含量测定;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324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2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史佩玉,林樫,陈国铭,方彩珊,綦向军,侯颖跃,罗冬强,邢万里,黄睿澜,罗文婷
      2019, 30(20)
      摘要:目的:探讨葶苈子潜在的药理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数据库和STRING数据库筛选并确认葶苈子的有效成分和相关靶标蛋白;运用Cytoscape 3.7.0软件构建葶苈子有效化合物-靶标蛋白可视化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借助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7.0软件构建并分析葶苈子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生物信息学资源数据库对靶标蛋白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获得葶苈子有效化合物9个,包括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获得靶标蛋白174个,主要包括人前列腺素内源性过氧化物合酶2(PTGS2)、核受体共激活因子2、孕酮受体等,其中转录因子AP-1(JU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是PPI网络中的核心蛋白。KEGG富集通路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等。结论:葶苈子中的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有效化合物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等作用于PTGS2、JUN、MAPK1等靶标蛋白,进而发挥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关键词:葶苈子;网络药理学;药理作用;机制;有效化合物;靶标蛋白;信号通路   
      335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6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倩,朱艳春,李婷婷,樊磊磊,李振国,王雪芹
      2019, 30(20)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白芍、黄芪、猫爪草和山茱萸中69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色谱柱为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进样口温度为240 ℃,进样量为1 μL,不分流进样,载气为高纯氦气,进样口模式为恒压模式,柱前压力为146 kPa,程序升温;质谱仪为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离子源为电子轰击源,离子源温度为230 ℃,离子化能量为70 eV,碰撞气为氮气,质谱传输接口温度为280 ℃,四级杆温度为150 ℃,监测模式为多反应监测(MRM),溶剂延迟时间为5 min。结果:69种农药残留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4.82~399.6 ng/mL(r均大于0.990);定量限为0.001 7~0.013 3 mg/kg,检出限为0.000 5~0.004 mg/kg;精密度、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10%(n=6),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5%(n=6;仅检出杀虫脒、氯菊酯);加样回收率为62.9%~123.5%(RSD均小于10%,n=6)。12批样品中,山茱萸中检出敌敌畏、二苯胺,黄芪中检出杀虫脒、氯菊酯,白芍中检出二苯胺、杀虫脒,猫爪草中检出二苯胺、乙烯菌核利,其他成分均未检出。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白芍、黄芪、猫爪草和山茱萸中69种农药的残留量。  
      关键词: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白芍;黄芪;猫爪草;山茱萸;农药残留量   
      236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0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梁爽,马雯芳,梁可文,赵立春,邓刚,谢冬养
      2019, 30(20)
      摘要:目的:研究瑶药糯米风醇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SephadexLH-20凝胶柱、AB-8大孔树脂柱等对糯米风7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质谱、氢谱、碳谱)数据分析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与结论:从糯米风7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12个化合物,其中从石油醚部位获得β-谷甾醇(Ⅰ)、豆甾醇(Ⅱ),从乙酸乙酯部位获得对羟基苯甲酸(Ⅲ)、β-胡萝卜苷(Ⅳ)、原儿茶酸(Ⅴ)、6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β-内酯(Ⅵ)、10β-羟基-7(11)-烯-8,12-艾里莫酚内酯(Ⅶ)、10β-羟基-7(11),8(9)-二烯-8,12-艾里莫酚内酯(Ⅷ)、槲皮素(Ⅸ)、金丝桃苷(Ⅹ)、4α-hydroxy-eudesman-11-ene(Ⅺ),从正丁醇部位获得槲皮素-3-O-洋槐糖苷(Ⅻ)。化合物Ⅰ~Ⅻ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研究可为糯米风的药理活性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关键词:糯米风;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结构鉴定   
      197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6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夏云岭,张振凌,张洪坤,林钦贤,梁伟龙,路丽
      2019, 30(20)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半枝莲饮片中野黄芩苷、野黄芩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等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并进行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XDB-C18,流动相为甲醇-乙腈(80 ∶ 20,V/V)-1%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35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采用SPSS 20.0、SIMCA-P 1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野黄芩苷、野黄芩素、木犀草素、芹菜素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31~1.446 μg(r=0.999 0)、0.031~0.345 μg(r=0.999 7)、0.005~0.055 μg(r=0.999 2)、0.024~0.268 μg(r=0.999 2);定量限分别为1.178 8、0.602 9、0.744 1、1.079 1 ng,检测限分别为0.353 6、0.106 1、0.223 2、0.323 7 n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8%~100.56%(RSD=0.44%,n=6)、91.01%~96.81%(RSD=2.43%,n=6)、91.44%~97.34%(RSD=2.59%,n=6)、96.21%~99.26%(RSD=1.23%,n=6)。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1和主成分2是影响样品质量评价的主要因子,2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2.573%(>80%);S14-3样品综合评分最高,整体质量相对较好,S14-2、S14-1次之,这3批样品均系半枝莲种植基地药材加工产品,质量稳定。结论:本方法简单、快速,可用于同时测定半枝莲饮片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主成分分析可为半枝莲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半枝莲;野黄芩苷;野黄芩素;木犀草素;芹菜素;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主成分分析   
      24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0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许天阳,董坤园,宋凤媛,钱圳,熊金璐,于澎
      2019, 30(20)
      摘要:目的:优化炒赤芍的炮制工艺,为该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炒赤芍中的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15 ∶ 85,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30 nm,进样量为10 μL。以表面颜色、断面颜色、硬度、气味考察炒赤芍的外观性状;以外观性状评分和芍药苷含量评分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分别对投药量、炒制温度、炒制时间进行单因素考察,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对上述3个因素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炮制工艺进行验证。结果:芍药苷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2~4.15 mg/mL(r=0.999 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炒赤芍的最优工艺为投药量374.60 g、炒制温度101.61 ℃、炒制时间20 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6次平行验证试验所得炒赤芍的综合评分为97.39~98.82分,RSD为0.54%,与预测值(98.18分)相接近;炒赤芍颜色较赤芍生品略有加深,质脆,有香味。结论:优化所得炒赤芍的炮制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该炮制品的制备。  
      关键词:炒赤芍;芍药苷;外观性状;响应面法;Box-Behnken设计   
      201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5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唐林,黎宗宝,白瑞娜
      2019, 30(20)
      摘要:目的:研究灯盏生脉胶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脂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98例气虚血瘀型U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102)和对照组(n=96)。对照组患者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40 mg,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灯盏生脉胶囊口服,每次2粒,tid。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MMP-9和TIMP-1水平、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心功能指标[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末期容积(ESV)]。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18% vs. 70.8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P-9、TIMP-1、TC、LDL-C、TG、HDL-C、ESV、EDV、LVE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P-9、TC、LDL-C、TG、ESV、EDV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或减小,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IMP-1、HDL-C、LVE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或增加,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UAP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MMP-9水平及提高血清TIMP-1水平,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灯盏生脉胶囊;单硝酸异山梨酯;不稳定型心绞痛;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基质金属蛋白酶-9;血脂;心功能   
      295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6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彭颖,张峻,柳汝明,王茜,黄桦,王晶晶,姚勤,李骞
      2019, 30(20)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CYP3A5 6986A>G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肾移植术后患者环孢素A(CsA)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肾移植术后使用CsA免疫抑制治疗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中国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纽卡斯渥太华量表评分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均为队列研究,共计8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YP3A5*1/*1型患者CsA剂量校正后的谷浓度(C0/D)显著低于CYP3A5*1/*3型[MD=-6.97,95%CI(-13.18,-0.76),P=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肾移植术后CsA检测时间≤1个月时[MD=-8.50,95%CI(-12.57,-4.43),P<0.000 1]、检测时间>1~<6个月时[MD=-14.02,95%CI(-26.28,-1.76),P=0.02]CYP3A5*1/*1型患者CsA的C0/D均显著低于CYP3A5*1/*3型患者。CYP3A5*1/*3型患者CsA的C0/D显著低于CYP3A5*3/*3型患者[MD=-6.04,95%CI(-8.99,-3.09),P<0.000 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肾移植术后CsA检测时间≤1个月时CYP3A5*1/*3型患者CsA的C0/D显著低于CYP3A5*3/*3型[MD=-6.94,95%CI(-10.21,-3.68),P<0.000 1]。CYP3A5*1/*1型患者CsA的C0/D显著低于CYP3A5*3/*3型[MD=-12.64,95%CI(-21.09,-4.20),P=0.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肾移植术后CsA检测时间≤1个月时[MD=-16.69,95%CI(-24.03,  -9.36),P<0.000 01]、检测时间>1~<6个月时[MD=-16.78,95%CI(-28.63,-4.93),P=0.006]CYP3A5*1/*1型患者CsA的C0/D显著低于CYP3A5*3/*3型。CYP3A5*1/*1型与CYP3A5*1/*3型、CYP3A5*1/*3型与CYP3A5*3/*3型、CYP3A5*1/*1型与CYP3A5*3/*3型患者CsA剂量校正后的峰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YP3A5 6986A>G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肾移植术后患者CsA的C0/D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在肾移植术后CsA检测时间≤1个月时的大小顺序为CYP3A5*1/*1型<CYP3A5*1/*3型<CYP3A5 *3/*3型,检测时间>1~<6个月时为CYP3A5*1/*1型<CYP3A5*1/*3型、CYP3A5*1/*1型<CYP3A5*3/*3型。  
      关键词:CYP3A5 6986A>G;基因多态性;环孢素A;肾移植术;血药浓度;相关性;Meta分析   
      153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3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邓开,刘广宣
      2019, 30(20)
      摘要:目的:评价临床常见肺癌化疗方案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影响因素及保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1日-2019年1月31日接受常见化疗方案的肺癌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不同化疗方案所致DILI的发生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并评价保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共纳入325例患者,其中有126例患者(38.77%)出现DILI,包括1级109例(33.54%)、2级17例(5.23%)。常见化疗方案包括依托泊苷+顺铂、吉西他滨+顺铂、多西他赛+铂类、培美曲塞二钠+铂类。DILI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44例(14.52%)、胆汁淤积型38例(12.54%)、混合型37例(12.21%)。有174例患者(53.54%)在化疗时使用保肝药物,其中有49例(28.16%)出现1级DILI,6例(3.45%)出现2级DILI,总发生率为31.61%;未使用保肝药物的患者中有60例(39.74%)出现1级DILI,11例(7.28%)出现2级DILI,总发生率为47.02%,显著高于使用保肝药物患者(P<0.05)。使用保肝药物的患者中有23例(13.22%)为不合理用药,包括3种及3种以上保肝药物联用5例(2.87%),相同作用机制的保肝药物重复用药3例(1.72%),3种及3种以上保肝药物联用与相同作用机制保肝药物重复用药同时存在11例(6.32%),违反禁忌证用药4例(2.30%)。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化疗药物剂量、疗程和化疗前功能状态评分均与DILI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化疗药物剂量、疗程和化疗前功能状态评分是DILI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我院保肝药的使用存在重复用药、联合用药品种数不合理、违反禁忌证用药等不合理情况。化疗时使用保肝药物能够降低DILI的发生风险,但临床医师需加强对保肝药物使用方法、适应证的认识,以提高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肺癌;药物性肝损伤;化疗方案;影响因素;保肝药物;合理性评价   
      322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9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熊伟,李晓霞,张启祥
      2019, 30(20)
      摘要:目的:为提高医院高警示药品管理工作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CI)和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HIMSS)管理要求,建立我院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包括高警示药品目录制订、标识与储存、医嘱开具、医嘱审核、调剂与使用、用药后监测等重点管理环节,并进行成效分析。结果:我院高警示药品管理措施实施后,药品存放合格率由实施前的29.28%提高到实施后的95.50%,涉及高警示药品的不合理医嘱率由实施前的3.43%下降到实施后的1.99%,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剂差错由每月35起减少至0,高警示药品相关不良事件从实施前每月18起减少至每月3起,用药安全性明显提高。结论:我院建立了基于JCI和HIMSS标准的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有助于规范高警示药品的管理,降低其使用风险。  
      关键词: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高警示药品;药品管理   
      442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6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念家云,王笑民,富琦,杨霖
      2019, 30(20)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中药单体的抗癌作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中药”“中药单体”“恶性肿瘤”“PI3K/Akt/mTOR”“Chinese herbal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nomer”“Neoplasm”“Tumor”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8-201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从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抗耐药两方面对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抗癌中药单体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30篇,其中有效文献39篇。目前研究证实了不少中药单体具有抗癌作用,包括穿心莲内酯、β-榄香烯、麦冬皂苷、桔梗皂苷、芹菜素、青藤碱等中药单体的抗肺癌作用,漆黄素、秦皮素、华蟾素、黑米花青素、鱼藤素等中药单体的抗乳腺癌作用,地肤子皂苷、蛇床子素、异荭草素、姜黄素等中药单体的抗肝癌作用,龙葵碱、五味子乙素、竹节香附素A、石见穿多糖、瓜蒌果实提取物TKP蛋白、姜黄素等中药单体的抗肠癌作用,二氢青蒿素、黄芩苷、人参皂苷Rg3、没食子酸、白藜芦醇等中药单体的抗胃癌作用,重楼皂苷Ⅰ、川芎嗪的抗胰腺癌、抗前列腺癌作用,姜黄素、苦参碱、黄芪皂苷Ⅱ、新型二萜类化合物Jaridon 6的抗耐药作用等。中药单体可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发挥诱导癌细胞自噬死亡、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鉴于目前中药单体本身作用靶点单一、抗癌谱较窄、缺乏临床上标准用药的“头对头试验”的抑瘤效果对比,今后应通过多途径进一步论证这些单体的抗癌作用。  
      关键词: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传导通路;中药;中药单体;恶性肿瘤;抗癌   
      383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5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温学美,李悦,陆静
      2019, 30(20)
      摘要:目的:综述串联质谱法在合成多肽药物结构表征方面的应用进展,为该类药物的结构表征提供方法参考。方法:以“合成多肽药物”“多肽测序”“串联质谱”“质谱法”“结构确证”“Synthetic polypeptide drugs”“Peptide sequencing”“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stud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了2000年1月-2019年1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pringer Link、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串联质谱法应用于确证合成多肽类药物结构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92篇,其中有效文献52篇。合成多肽药物主要由氨基酸构成,这类药物在结构确证研究方面与一般药物有所不同。根据目前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以及有关文献研究,合成多肽药物结构表征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子量测定、氨基酸组成和序列分析、二硫键分析以及二级结构分析等。近年来,串联质谱法及其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在合成多肽药物结构确证中应用广泛,成为Edman降解多肽测序法的有效补充,且其因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所需样品量少等优点,已成为确证多肽药物结构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合成多肽药物;串联质谱法;Edman降解;结构确证   
      363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59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