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编委会章程
期刊订阅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佳文荐读
电子期刊
投稿助手
投稿流程
投稿须知
作者下载
联系我们
专家中心
审稿指南
审稿策略
声明与制度
出版伦理及文献不端
研究伦理政策
文献查重策略
更正与撤回等
编校制度与职责
开放获取声明
网站责任声明
最新刊期
2019
年
第
30
卷
24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规范(二):用药咨询、用药教育、药学查房、用药监护、居家药学服务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业委员会《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规范》编写组
2019, 30(24)
关键词:医疗机构;服务规范;用药咨询
456
|
4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54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药品供给应急管理多元主体信息交互机制研究
仇佳欢,汤少梁
2019, 30(24)
摘要:目的:为提高我国药品供给应急管理效率提供参考。方法:借鉴多智能体系统的基本原理,以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医疗机构、政府、患者和媒体为主体,构建药品供给应急管理多元主体信息交互机制。结果与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以风险信息中转协同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应急任务分解机制为内在机制的药品供给应急管理多元主体信息交互机制,其过程可分为风险预防、风险预警、风险应对和风险平息等4个阶段。所构建的药品供给应急管理多元主体信息交互机制对提高药品供给应急管理过程中关键信息的传递效率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为相关部门提高药品供给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提供新的思路,进而有助于完善我国药品信息监测系统及供应保障体系。
关键词:多智能体系统;药品供给应急管理;信息交互
239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4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我国2013-2017年中药材及饮片硫熏情况调查以及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建议
许玮仪,于江勇,金红宇,孙磊,马双成
2019, 30(24)
摘要:目的:对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硫熏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对其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的建议。方法:收集来自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省/市级药品检验机构在2013-2017年期间的共374个中药材及饮片品种信息及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对样品数量≥10批的121个品种的二氧化硫残留量平均值、中位值、最大值、合格率、检出率等指标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本次调查共涉及中药材及饮片374个品种,合计13 776批次样品,其二氧化硫含量平均值为242 mg/kg,中位值为27 mg/kg,最大值为8 782 mg/kg,总体合格率为79.7%。分类统计的结果显示,《中国药典》规定限度不得超过400 mg/kg的10个品种中,党参、天花粉、天冬、粉葛、牛膝等5个品种硫熏超标现象较严重,合格率均不到80%;样品数量≥30批的品种中,红花等16个品种不存在或极少存在滥用硫熏情况,土鳖虫等19个品种虽存在过度硫熏的情况但不严重,金银花等25个品种存在严重的过度硫熏情况;样品数量为10~29批的品种中,酸枣仁等33个品种不存在或极少存在滥用硫熏情况,菟丝子等8个品种虽存在过度硫熏的情况但不严重,瓜蒌皮等10个品种存在严重的过度硫熏情况。结论:对于不存在或极少存在过度硫熏的品种,建议单列名单,不需进行批批检测;对于存在硫熏现象及硫熏现象严重的品种,建议在2020版《中国药典》各品种项下增加二氧化硫残留限量项目,并将硫熏严重的品种限量规定为不得超过400 mg/kg,到2025年版《中国药典》则可将其限量要求降低至不得超过150 mg/kg;其他品种则保留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212“药材和饮片检定”中的“二氧化硫药材及饮片(矿物类除外)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50 mg/kg”的规定。
关键词:中药材;饮片;硫熏;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
360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4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我国中西部地区医药制造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叶梦寒,王群,徐俐颖,褚淑贞
2019, 30(24)
摘要:目的:为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医药制造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参考2011-201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2011-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收集中西部地区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0-2016年的相关数据,构建医药制造业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医药制造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与结论:2010-2016年期间,我国中西部地区医药制造业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中部地区省份发展水平总体高于西部地区省份。医药制造业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间存在明显的耦合特征,耦合协调度在2010-2016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虽然期间有波动但波动程度较小且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其中,山西、广西、云南、新疆的医药制造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与医药制造业发展波动历程相同,表明其耦合协调度受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内蒙古、江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波动历程相同,表明其耦合协调度受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安徽、湖南的耦合协调度与医药制造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波动历程均相同,表明其医药制造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且两者相互促进作用显现,其耦合协调度也在不断提高。建议相关省份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移;注重人才教育问题,健全人才储备机制;增加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医药制造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西部;医药制造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11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20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区块链视角下过期药品逆向供应链构建研究
曹允春,林浩楠
2019, 30(24)
摘要:目的:为降低过期药品对公众健康的危害、提高药品回收技术水平、实现药品绿色循环经济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国过期药品逆向供应链发展现状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区块链技术特征定性分析其在过期药品逆向供应链构建中的可行性;构建区块链视角下过期药品逆向供应链模型,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药品逆向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及运作效率构建仿真模型,以验证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过期药品逆向供应链构建的可行性。结果与结论: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过期药品逆向供应链模型,可有效解决我国过期药品逆向供应链存在参与主体层级较多、物流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等主要问题。模型仿真结果显示,当使用区块链技术时,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的回收效率和回收数量均有明显增长,消费者及零售商端回收效率均由20%增加至83%左右,分销商及制造商端的回收效率分别由40%、50%增加至83%左右,各参与主体的回收数量也随着回收效率的增加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论:在过期药品逆向供应链实际构建工作中,应以药品供应链参与企业为主导,强调政府机构、行业平台、消费者等的多方共同参与。药品供应链参与企业应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强企业间信息沟通,建立高效信息化平台,并宣传引导消费者主动参与过期药品逆向供应链建设。政府应积极发挥政策导向性作用,加强政策保障力度;行业平台内部应借鉴国际先进案例,对过期药品的回收流程形成行业标准;消费者应充分了解过期药品的危害,并积极参与过期药品回收活动中。
关键词:区块链;过期药品;药品逆向供应链;系统动力学;物流
304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7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新医改”背景下重庆市公立医院药师的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李方方,邓莉,沈鹏,王皓,严波
2019, 30(24)
摘要:目的:调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后重庆市公立医院药师的工作现状,以提出对策及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选择重庆市33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药师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工作现状,调查时间为2018年7-8月,主要从药师基本情况、医改政策的影响、对药师的认可情况及职业成长需求等4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33家医疗机构包括三级医院13家、二级医院20家;共发放问卷838份,回收有效问卷702份,有效回收率为83.8%。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公立医院药师以25~35岁居多(50.6%);博士学历的8人(1.1%)、硕士学历的86人(12.3)%、大专和中专学历约占25.9%,三级医院的硕士、博士学历人数高于二级医院,但三级医院仍有专科和中专学历人员;以中、初级职称为主,其中中级职称217人(30.9%)、初级职称434人(61.8%);专业以药学为主(64%),其次为中药学(18.7%);工作年份以10年内居多(54.9%);年收入<5万元的有274人(39.0%),年收入5~10万元的有342人(48.7%),年收入>10万元的仅有86人(12.3%)。医改后,有430人(61.3%)认为工作量明显增加或略有增加,99人(14.1%)认为工作范围明显增加,433人认为年收入略有减少或明显减少(61.7%);有253人(36.0%)认为医院领导不重视或非常不重视药师,有294人(41.9%)认为医护人员比较认可或非常认可药师;药师认为不被重视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不理解、临床医务人员不认同、领导不重视、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规、专业素质不足等5个方面。目前药师主要工作内容以药品调剂为主,而从事临床药学服务、药库管理、药事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剂配制、药学研究的较少;希望从事的工作以临床药学服务、药品调剂、药事管理及质量监控为主。除药品调剂及发放外,审核医嘱、用药教育指导、会诊与用药咨询、药品管理等为药师的重要技能,擅长技能则主要为审核医嘱、用药教育指导、药品管理等方面。结论:目前重庆市公立医院药师存在总体学历水平偏低,临床药学专业人员较少,整体收入不高,不被认可等问题。建议从法律政策层面保障药师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引进临床药学专业高学历人员,改善药师队伍专业和学历结构,转变药学服务模式,提升药师能力及提高其待遇。
关键词:新医改;重庆;公立医院;药师;工作现状;对策
259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24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Z-没药甾酮联合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研究
汪继涛,刘天龙,李玉文
2019, 30(24)
摘要:目的:研究Z-没药甾酮(Z-GL)联合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AKB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Z-GL+AKBA低、高剂量组(二者低、高剂量均分别为25、50 mg/kg),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给药组大鼠均于再灌注后灌胃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容二甲基亚砜,每12 h给药1次,连续7 d。采用改良Longa评分法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TTC法检测其脑梗死面积并计算脑梗死百分比,采用TUNEL法检测其脑组织中在体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其脑组织中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elta样配体4(DLL4)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皮层细胞数量减少且排列不规则,可见明显梗死区,并伴有新生血管明显减少;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升高,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CD34、VEGF、DLL4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上述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降低,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CD34、VEGF、DLL4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Z-GL+AKBA高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百分比、TUNEL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或少于低剂量组,CD34、DLL4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或P<0.01)。结论:Z-GL和AKBA联用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其脑损伤;这种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以及上调VEGF、DLL4蛋白的表达有关,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Z-没药甾酮;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功能缺损;大鼠
267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1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丁香油滴丸的制备工艺优化
杜卓,余小姚,邝翠琼,莫玉芳,周宝珠,刘露,李海仪,郭嘉亮
2019, 30(24)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丁香油滴丸中丁香酚含量的方法,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丁香油滴丸中丁香酚的含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药物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药液温度、冷凝液下落距离、药液滴距为因素,以滴丸圆整度、硬度、质量差异及综合得分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进行验证试验和滴丸质量考察。结果:丁香酚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15.15~45.45 μg/mL(r=0.999 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1%;加样回收率为97.41%~100.59%(RSD=1.35%,n=6)。最优制备工艺为药物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5%,药液温度为80 ℃,冷凝液下落距离为13 cm,药液滴距为6 cm。在此条件下,所得丁香油滴丸外观完整光洁,硬度适宜,圆整度较好;丁香酚平均含量为4.073%(RSD=0.35%,n=6)。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可用于测定丁香油滴丸中丁香酚的含量;优化所得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丁香油滴丸;丁香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制备工艺;优化;正交设计
246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0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补骨脂素和补骨脂酚舒张血管的作用机制研究
瞿晶田,王家龙,柴士伟,刘芳
2019, 30(24)
摘要:目的:探讨补骨脂素和补骨脂酚舒张血管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大鼠胸主动脉制备离体血管环及去内皮血管环。采用血管收缩率为考察指标,分别以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100 μmol/L)预孵育内皮完整或去内皮血管环后,考察低、中、高剂量补骨脂素或补骨脂酚(0.1、1、10 μmol/L)对去甲肾上腺素(NE,1 μmol/L)或氯化钾(KCl,60 mmol/L)预收缩血管环的舒张作用;分别以钙依赖型钾离子通道抑制剂氯化四乙胺(TEA,0.1 mmol/L)、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抑制剂氯化钡(BaCl2,0.1 mmol/L)预孵育去内皮血管环后,考察低、中、高剂量补骨脂酚(0.1、1、10 μmol/L)对NE(1 μmol/L)预收缩去内皮血管环的舒张作用。采用胶原酶-中性蛋白酶混合消化法分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考察低、中、高剂量补骨脂素或补骨脂酚(0.1、1、10 μmol/L)对细胞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各剂量补骨脂素和补骨脂酚均能显著降低NE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环收缩率(P<0.01),中、高剂量补骨脂素和补骨脂酚能显著降低KCl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环收缩率(P<0.05或P<0.01),而去内皮和抑制一氧化氮合酶后血管环收缩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中、高剂量补骨脂酚能显著降低NE预收缩去内皮血管环收缩率(P<0.05或P<0.01),而抑制血管平滑肌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后血管环收缩率显著升高(P<0.01)。各剂量补骨脂素和补骨脂酚均能显著提高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中eNOS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补骨脂素和补骨脂酚可能通过内皮依赖性的NO途径以及促进内皮细胞中eNOS蛋白表达来发挥血管舒张作用;补骨脂酚还可能通过开放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这一非内皮依赖途径发挥血管舒张作用。
关键词:补骨脂素;补骨脂酚;血管舒张;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钾离子通道;机制
571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28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盐酸丁卡因醇质体的制备工艺优化
张楠,张丹参,景永帅,苏晓梅,张健美
2019, 30(24)
摘要:目的:建立盐酸丁卡因(TCH)醇质体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CH的含量;采用注入-超声法制备TCH醇质体。以TCH对照品加入量、蛋黄卵磷脂质量浓度、乙醇体积分数为因素,以包封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对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所制醇质体进行表征以及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TCH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10~100 μg/mL(r=0.999 5);定量限为0.045 μg/mL,检测限为0.021 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为97.80%~103.20%(RSD=0.36%,n=9)。最优制备工艺为TCH对照品加入量1 mg,蛋黄卵磷脂质量浓度7 mg/mL,乙醇体积分数33%;在此工艺条件下,平均包封率为64.50%(n=3),与预测值(64.92%)的相对误差为0.64%。TCH醇质体为微有蓝色乳光的澄清液体,其外观为球形,形态圆整、光滑,大小均一,平均粒径为(80.33±2.24)nm,平均电位为(-22.6±1.33)mV。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TCH醇质体在4 ℃避光且密封的环境中放置10 d稳定性良好。结论:优化所得TCH醇质体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所建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快捷。
关键词:盐酸丁卡因;醇质体;高效液相色谱法;注入-超声法;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包封率;工艺优化
235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28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白芍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林秀敏,张振凌,王胜超,闫梦真,陈祎甜,张江山
2019, 30(24)
摘要:目的:建立白芍饮片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SunFire® C18,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0 ℃,采集时间为70 min,进样量为15 μL。以芍药苷为参照,建立26批不同产地白芍饮片及30批不同炮制方法白芍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26批不同产地白芍饮片共有9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880;共指认了6个峰,分别为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余弦距离为15时26批样品可聚为2类,S1~S21聚为一类,S22~S26聚为一类;经主成分分析,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124%。30批不同炮制方法白芍饮片共有1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70;共指认了7个峰,分别为没食子酸、儿茶素、丹皮酚新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余弦距离为25时,30批样品可聚为2类,B1~B10聚为一类,C1~C10、J1~J10聚为一类;经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887%。结论:所建HPLC指纹图谱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为不同白芍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芍饮片;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法;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223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23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HPLC法同时测定杜仲叶中8种成分的含量
张留记,李宁,屠万倩,李向阳,王昌华,邵战波
2019, 30(24)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杜仲叶中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儿茶素、绿原酸、车叶草苷、芦丁、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等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3 nm(桃叶珊瑚苷、儿茶素)、239 nm(京尼平苷酸、车叶草苷)、220 nm(绿原酸)、354 nm(芦丁、异槲皮苷)、266 nm(紫云英苷),进样量为5 μL。结果: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儿茶素、绿原酸、车叶草苷、芦丁、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812~6.090 μg(r=0.999 3)、0.438~3.285 μg(r=0.999 2)、0.045~0.336 μg(r=0.999 2)、0.882~6.615 μg(r=0.999 3)、0.097~0.726 μg(r=0.999 1)、0.064~0.483 μg(r=0.999 3)、0.048~0.360 μg(r=0.999 1)、0.014~0.108 μg(r=0.999 7);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5%(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60%、103.06%、99.77%、96.93%、98.17%、96.75%、98.97%、99.60%,RSD分别为1.42%、2.65%、2.78%、2.05%、2.26%、0.93%、2.79%、3.08%(n=6)。不同采集时间、不同种植品种的12批杜仲叶样品中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儿茶素、绿原酸、车叶草苷、芦丁、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0.903~17.245、5.578~7.892、0.198~0.440、13.890~19.782、1.008~1.547、1.102~2.396、0.267~0.701、0.150~0.412 mg/g,含量波动较大;杜仲皮样品中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儿茶素、绿原酸、芦丁、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分别为0.299、0.123、0.580、0.112、0.026、1.961 mg/g。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评价杜仲叶的质量;不同采集时间、不同种植品种的杜仲的不同药用部位(皮、叶)中的成分组成及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杜仲叶;高效液相色谱法;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儿茶素;绿原酸;车叶草苷;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含量测定
179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6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地瓜藤的UPLC指纹图谱建立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徐锋,杨澜,成婷婷,黄旭龙,范东生,吴红梅,王祥培
2019, 30(24)
摘要:目的:建立地瓜藤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U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F C18,流动相为0.2%乙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0.1 mL/min,柱温为25 ℃,进样量为2 μL。以14号峰为参照,绘制10批地瓜藤药材样品及2批混淆品的U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运用SIMCA 13.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10批地瓜藤药材样品共有28个共有峰,相似度在0.839~0.935之间,2批混淆品的相似度分别为0.503、0.173,表明本方法可区别地瓜藤与混淆品。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均显示,10批地瓜藤药材样品可聚为2类,S3~S5、S9、S10聚为一类,其余聚为一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变量投影值>1的7个成分,这7个成分可能是引起10批地瓜藤药材样品质量差异的主要成分。结论:所建指纹图谱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可用于地瓜藤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关键词:地瓜藤;指纹图谱;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306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8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山豆根治疗白血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付海荣,庞毅,谭家华,李晶,邓雪松
2019, 30(24)
摘要:目的:探讨山豆根治疗白血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数据库检索山豆根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蛋白,借助UniProt、PubMed数据库查询活性成分靶点蛋白对应的基因名称,运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通过DisGeNET数据库查询与白血病相关的基因(即疾病靶点),借助OmicShare平台筛选山豆根活性成分靶点与白血病疾病靶点的交集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利用DAVID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山豆根活性成分13个、靶点蛋白204个,节点度值排名靠前的化合物及靶点蛋白包括槲皮素、山柰素以及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蛋白质丝氨酸蛋白酶1(PRSS1)、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CAMKK2)等。山豆根活性成分靶点与白血病疾病靶点的交集基因共24个,包括IRF1、BCL2、CYP1A1、PIM1等。上述交集基因的PPI网络共包含节点24个、边142条,平均节点度值为6.5,平均介数为0.045。GO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交集基因的生物过程涉及缺乏配体的体外凋亡信号通路、凋亡过程的负调控、B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分子功能主要包括蛋白质同源化活性、相同蛋白质的结合等,细胞组分主要包括胞外区、线粒体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交集基因主要与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Janus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人类嗜T淋巴细胞Ⅰ型病毒(HTLV-Ⅰ)感染等通路有关。结论:山豆根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HTLV-Ⅰ感染等通路作用于PTGS2、PRSS1、CAMKK2等靶点,进而发挥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呈现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关键词:山豆根;白血病;网络药理学;靶点;基因;通路
303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95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60Co-γ射线辐照诱导穿心莲M1代群体变异及聚类分析
苏雨苗,刘潇晗,杜勤,黎志鹏,石志棉,李娜,黄瑞华
2019, 30(24)
摘要:目的:研究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对穿心莲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筛选适宜的诱变辐照剂量。方法:采用不同辐照剂量(0、10、20、50、100、200、30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穿心莲种子,对辐照后诱变所得M1代穿心莲的种子发芽率、根长、出苗率、幼苗株高、叶片面积、鲜重、干重、叶片下表皮气孔数等植物学性状指标,以及穿心莲内酯含量、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叶绿素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酶)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酶)等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测定,计算变异系数(CV);对出苗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半致死剂量;对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各指标与辐照剂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组间联接法结合平方欧式距离对各辐照剂量组M1代穿心莲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辐照剂量对穿心莲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同;按CV平均值大小对M1代穿心莲植物学性状指标排序为叶片面积>鲜重>干重>株高>根长>气孔数>出苗率>发芽率,对不同辐照剂量排序为50 Gy>200 Gy>100 Gy>20 Gy>10 Gy>300 Gy>0 Gy;按CV平均值大小对M1代穿心莲品质性状指标排序为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穿心莲内酯含量>叶绿素含量>CuZn-SOD酶活性>T-SOD酶活性,对不同辐照剂量排序为100 Gy>50 Gy>200 Gy>20 Gy>10 Gy>300 Gy>0 Gy;半致死剂量为195.10 Gy。根据植物学性状,可将7个剂量组M1代穿心莲分为4类;根据品质性状,可将7个剂量组M1代穿心莲分为3类。结论:穿心莲的适宜辐照诱变剂量范围为50~200 Gy。
关键词:穿心莲;60Co-γ射线;辐照诱变育种;变异指数;聚类分析
214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0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遥感技术在江西省石城县白莲种植面积调查中的应用
曾慧婷,何小群,陈超,蔡妙婷,袁源见,陈星星,虞金宝,王小青
2019, 30(24)
摘要:目的:为实现地区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西省石城县为例,对该县白莲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调查,选取县域内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白莲种植基地为样点,利用GPS进行定位,记录样点位置信息。利用计算机自动提取遥感影像,并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法得到白莲种植区域图像,再根据实地考察验证,得到白莲种植面积,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石城县白莲种植面积遥感解译,得到2018年其种植总面积为42 597 951.505平方米(63 864.995亩),约占耕地面积的33%,相比2013年统计的白莲种植面积(44 936亩)增长了42.12%。石城县白莲种植分布情况为县城以北,主要集中在小松镇和丰山镇,南部则以大曲乡和屏山镇种植较多。结论:遥感技术具有数据获取速度快、信息量大、准确度高且时效性强等优势,极大地避免了工作复杂性、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该技术可为获得区域中药材如白莲的种植面积及分布信息,动态监测、科学预警中药材市场状态,引导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有效防范中药材产业市场风险。
关键词:精准扶贫;中药材种植面积;遥感技术;石城县
264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26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基于Cyt b基因的PCR技术对牛鞭药材的鉴定方法研究
徐岩,段思琪,翟英南,李明成,高丽君,孙丽媛
2019, 30(24)
摘要:目的:建立对牛鞭药材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方法,从分子水平上对牛鞭药材的真伪进行鉴定。方法:提取牛鞭及其伪品(驴鞭、猪鞭、羊鞭)的基因组DNA,并对其完整性、纯度和浓度进行检测。利用GenBank相关信息,以牛鞭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为靶基因,应用Primer-BLAST在线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对不同物种鞭类样品进行PCR扩增,对产物进行电泳分析;对获得的牛鞭样本PCR产物进行克隆和DNA测序验证。对所建立的PCR鉴定方法进行特异性和重复性考察验证。结果:提取所得的牛鞭及其伪品DNA的纯度较高,无蛋白质或RNA污染;1.5%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牛鞭样本在200~300 bp之间均出现明显的目的基因条带,而其他伪品未见相应条带出现。DNA测序结果证实,所获牛鞭样本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GeneBank中牛鞭物种相似性均为100%。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所建方法特异性、重复性均良好。结论:本研究所建基于Cyt b基因的PCR鉴定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性、特异性、重复性均良好,可满足牛鞭及其伪品的分析鉴定需求。
关键词:牛鞭;鉴定;Cyt b基因;PCR;DNA指纹
222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0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灰色关联度法优化葵花盘“精准炮制”饮片的加工炮制一体化工艺
刘吉爽,段连政,徐文慧,常丽静,姜柔齐,宫喜艳,陈新,邱智东
2019, 30(24)
摘要:目的:优化葵花盘“精准炮制”饮片的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工艺。方法:分别以芦丁、牛血清白蛋白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葵花盘样品中的总黄酮和总蛋白含量;参考《中国药典》方法测定样品中水溶性浸出物、稀乙醇浸出物、乙酸乙酯浸出物的含量。基于与原药材保持质量一致性、偏于抗痛风治疗和偏于平肝止痛等不同需要,分别以总黄酮、总蛋白含量以及3种不同极性浸出物含量为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法优化3种葵花盘“精准饮片”的加工炮制一体化工艺。结果: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60 ℃烘干块状饮片与原药材以及偏用于平肝止痛饮片的理想样本序列关联度最大;阴干块状饮片与偏用于抗痛风治疗的理想样本序列关联度最大。结论:可针对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葵花盘一体化“精准炮制”工艺,如需与原药材保持质量一致性或需要制备偏于平肝止痛的葵花盘饮片,则可采取切块、60 ℃烘干的工艺;如需要制备用于抗痛风治疗的葵花盘饮片,则可采取切块、阴干的工艺。
关键词:葵花盘;总黄酮;总蛋白;一体化工艺;精准炮制;灰色关联度
559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83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赤苍藤茎叶水提物抗痛风作用的实验研究
许崇摇,韦贵云,朱丹,王璐琪,周秋妹,蒋伟哲
2019, 30(24)
摘要:目的:研究赤苍藤茎叶水提物(ASLE)的抗痛风作用。方法:取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别嘌醇组(阳性对照,5 mg/kg)和ASLE低、中、高剂量组(1 300、2 600、5 200 mg/kg,按生药量计;下同),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灌胃氧嗪酸钾以复制高尿酸血症模型;造模1 h后,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均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1 h,采用酶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血尿酸(SUA)、血肌酐(Scr)水平。另取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吲哚美辛组(阳性对照,7.5 mg/kg)和ASLE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均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于足趾部注射微晶尿酸钠以复制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1、2、4、6、8 h时采用缚线法测量各组小鼠致炎肢足趾同一部位周径,并计算足趾肿胀度;使用动物血液分析仪检测其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和淋巴细胞(LYM)计数;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SUA、Scr水平;采用Griess法检测足趾组织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高尿酸血症模型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血清SUA、Scr水平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血清SUA水平,足趾肿胀度(2~8 h),WBC、NEU、LYM计数以及NO含量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给药组小鼠SUA、Scr水平(ASLE各剂量组),足趾肿胀度[吲哚美辛组和ASLE高剂量组(2~8 h)、ASLE低剂量组(2、6 h)、ASLE中剂量组(6 h)],WBC和NEU计数(各给药组),LYM计数(吲哚美辛组)以及NO含量(除ASLE低剂量组外的各给药组)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ASLE的抗痛风作用可能与促进尿酸代谢、抗炎以及保护或改善肾功能等有关。
关键词:赤苍藤;茎叶;水提物;痛风;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小鼠
429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26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徐倩,苏湲淇,谭毅,杨元娟
2019, 30(24)
摘要:目的:为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的阐释、早期预防与诊断以及治疗靶点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共数据平台基因表达数据库中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28146,使用GEO2R在线分析工具筛选出AD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DAVID 6.8生物信息学资源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2.1软件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结果与结论:筛选出AD相关DEGs共1 478个,其中上调913个、下调565个。GO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膜、细胞外隙中,主要通过转录的正/负调节、核因子κB活性的正调节、Rho蛋白信号转导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以及蛋白质结合、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等分子功能来诱导AD的发生。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显著富集于癌症途径、肺结核、破骨细胞分化、Janus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叉头转录因子信号通路、EB病毒感染等信号通路上。DEGs编码蛋白的PPI网络含节点蛋白共1 205个、边3 931条;其中的关键核心基因为SOCS3、NEDD4、CBLB,可能是AD发生发展的潜在靶点。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基因本体;KEGG通路富集;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587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3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MTRR和SLCO1B1基因多态性与ALL患儿MTX血药浓度及HD-MTX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何霞,姚平立,吴宇,侯正尧,李星星,陈璐,张丽娟,杨思芸,肖洪涛,童荣生
2019, 30(24)
摘要:目的:研究MTRR基因rs1801394位点、SLCO1B1基因rs11045879位点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甲氨蝶呤(MTX)血药浓度及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HD-MTX治疗且处于巩固化疗期的四川地区汉族ALL住院患儿70例,采用均相酶扩大免疫法检测患儿给药后48、72 h时的血药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基因分型;分析MTRR、SLCO1B1基因多态性与MTX血药浓度[剂量校正浓度(c48 h/D,48 h)、不同血药浓度范围(≤0.1、>0.1 μmol/L)患儿比例(72 h)]及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黏膜损伤、皮疹等)的相关性;采用Wald渐进法对不同影响因素(基因多态性、MTX血药浓度、免疫分型、体质量指数等)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检出MTRR基因AA、AG、GG型患儿31、32、7例,SLCO1B1基因TT、TC、CC型患儿23、37、10例,各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MTRR和SLCO1B1各基因型患儿c48 h/D(48 h)以及不同血药浓度范围患儿比例(72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TRR各基因型患儿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且AA型显著高于AG+GG型(P<0.05);而MTRR基因多态性与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SLCO1B1基因多态性与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L患儿肝功能损害与MTRR基因多态性相关,胃肠道反应与72 h血药浓度>0.1 μmol/L与否相关,黏膜损伤与患儿免疫分型和体质量指数相关,皮疹与患儿体质量相关(P<0.05)。结论:MTRR基因rs1801394位点多态性可能与ALL患儿HD-MTX致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相关,但该多态性和SLCO1B1基因rs11045879位点多态性均与患儿体内MTX的血药浓度无关。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MTRR基因;SLCO1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甲氨蝶呤;血药浓度;不良反应
272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5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中医辨证个体化疗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
梁静秋,谭婧宇,陈琪,王维,张海燕
2019, 30(24)
摘要:目的:为临床治疗胃癌前病变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胃癌前病变患者共685例,其中治疗组455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的个体化中医药物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230例患者接受叶酸片治疗,每次5 mg,tid,连续用药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胃蛋白酶原比值(PGⅠ/PGⅡ)、胃泌素17(G-17)、幽门螺杆菌(Hp)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6%;治疗组患者的PGⅠ/PGⅡ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G-17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两组患者H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显著延缓胃癌前病变的发展,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中医辨证;胃癌前病变;胃蛋白酶原比;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
191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438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利培酮对比氟哌啶醇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石宇,田方圆,李海霞,秦舟,徐珽
2019, 30(2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利培酮对比氟哌啶醇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利培酮(试验组)对比氟哌啶醇(对照组)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研究,共计2 21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 [RR=1.11,95%CI(1.05,1.18),P=0.000 3]、激越问卷评分[SMD=0.19,95%CI(0.04,0.34),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SMD=-0.32,95%CI(-0.63,-0.01),P=0.04]以及锥体外系反应[RR=0.39,95%CI(0.31,0.49),P<0.000 1]、胃肠道反应[RR=0.51,95%CI(0.38,0.68),P<0.000 1]、嗜睡[RR=0.47,95%CI(0.25,0.88),P=0.02]、口干[RR=0.50,95%CI(0.33,0.74),P=0.000 5]、便秘[RR=0.33,95%CI(0.20,0.54),P<0.000 1]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评定量表评分 [SMD=0.03,95%CI(-0.09,0.16),P=0.62]以及失眠[RR=1.26,95%CI(0.76,2.11),P=0.37]、头痛/头晕[RR=0.65,95%CI(0.38,1.12),P=0.12]、心动过速[RR=0.40,95%CI(0.12,1.31),P=0.13]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显著优于氟哌啶醇,而且可改善患者的激越行为和总体认知功能。
关键词:利培酮;氟哌啶醇;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疗效;安全性;Meta分析
319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29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度洛西汀治疗重性抑郁障碍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刁云,杨航,舒云峰,杜彪
2019, 30(2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度洛西汀治疗重性抑郁障碍(MDD)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度洛西汀(试验组)对比安慰剂(对照组)治疗MD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偏倚风险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共计2 7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Montgomery-Asberg抑郁评定量表总分减少值[MD=-3.99,95%CI(-4.75,-3.24),P<0.000 0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总分减少值[MD=-2.12,95%CI(-3.66,-0.57),P=0.007]、临床全球印象-严重程度总分减少值[MD=-0.47,95%CI(-0.73,-0.21),P=0.000 4]、临床总体印象改善量表总分减少值[MD=-0.58,95%CI(-0.92,-0.25),P=0.000 6]、Sheehan残疾量表总分减少值[MD=-2.82,95%CI(-4.55,-1.09),P=0.001]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恶心、口干、便秘、呕吐、头晕、嗜睡、失眠、多汗、食欲不振等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严重不良反应、腹泻、头痛、消化不良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度洛西汀治疗MDD的疗效显著,但会增加常见的轻微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度洛西汀;重性抑郁障碍;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262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27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我国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
李洪超,官海静,刘国恩
2019, 30(24)
摘要:目的:为提高我国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糖尿病药物经济学研究”课题组的随访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等对用药依从性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2 236例我国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好的患者仅占23.48%。家庭平均月收入和病程两个因素对用药依从性有显著影响。其中,家庭平均月收入≥6 000元以上的患者和家庭平均月收入3 000~<6 000元的患者相对于家庭平均月收入<3 000元的患者,其用药依从性好的发生率分别为70.8%[95%置信区间(CI)(0.532,0.944)]和78.5%[95%CI(0.614,1.004)],即当对于家庭平均月收入<3 000元的患者,病程5~10年的患者和病程>10年的患者相对于病程<5年患者,其用药依从性好的发生率分别为69.0%[95%CI(0.542,0.878)]和59.1%[95%CI(0.459,0.760)]。结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总体上不理想,且家庭平均月收入较高和病程较长的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
关键词:2型糖尿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
241
|
1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3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僵蚕中有效成分白僵菌素的研究进展
陈文文,胡美变,彭伟,吴纯洁
2019, 30(24)
摘要:目的:调查僵蚕中有效成分白僵菌素(BEA)的研究现状,为BEA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白僵菌素”“合成”“药理活性”“检测”“毒性”“临床应用”“Beauverin”“Synthesis”“Pharmacological action”“Detection”“Toxicity”“Clinical application”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建库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BEA的合成、药理作用、检测方法、毒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90篇,其中有效文献47篇。BEA是僵蚕有效成分之一,近年来文献报道的BEA合成方式多为生物合成,其中采用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由多种镰刀菌属菌种生物合成的报道最多。BEA在工业应用及实验室研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包括杀虫、抗肿瘤、抑菌、抗病毒、抗惊厥、抗结核和抗疟原虫等作用。目前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BEA,其中质谱法最低检测限可达到10 pg/mL以下,方法灵敏,特异性高。BEA有免疫毒性和基因毒性,但其毒动学行为研究很少。BEA作为一个有潜力的药物,有可能用于癌症或病毒和细菌感染;但基于其免疫毒性和基因毒性,可考虑将其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和活性机制研究。
关键词:白僵菌素;抗肿瘤;抗惊厥;生物合成;检测;毒性;临床应用
455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32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