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 30 3
    • 张宏,张亚同,王钰,孙雪林,胡欣
      2019, 30(3)
      摘要:目的:提高医务人员对潜在药物相互作用(以下简称“药物相互作用”)的认识,减少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药品不良事件,为慢性病临床指南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调查报告》与相关文献,选取9种常见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抑郁、原发性肺癌、类风湿性关节炎、缺血性脑卒中、慢性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应的由中华医学会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制订的最新的临床指南,评估指南中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完善程度。检索Micromedex、Stockley’s Drug Interactions、Medscape、Adverse Drug Interactions:A Handbook for prescribers和药品说明书等数据库或资料,以与其他慢性病共存可能性最大及发病率最高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疾病的临床指南为中心,统计这3种慢性病的指南推荐药物与除自身外的8种慢性病指南推荐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包括轻/中度及严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统计具有严重相互作用数量较多的药物。结果:尚无指南提及共患病推荐药物之间相互作用。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临床推荐药物与除自身外的8种疾病临床指南推荐治疗药物之间具有轻/中度药物相互作用的数量分别为759、681、68个,具有严重药物相互作用的数量分别为262、17、37个。存在严重相互作用数量较多的药物为地高辛(24个)、阿司匹林(22个)、利尿剂(12种药物,14~17个)等。结论:当患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时,临床药师用药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的慢性病临床指南仍待完善药物相互作用的内容。  
      关键词:潜在药物相互作用;临床指南;慢性病;完善程度   
      330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6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裴彤,胡朝英,胡晓,张兰
      2019, 30(3)
      摘要:目的:为完善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中的药品管理提出建议。方法: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试验药物” “临床试验用药品” “GCP” “Investigational drug product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OVID等数据库2014年7月-2018年7月收录的相关文献,对中美药物临床试验中的药品管理指南、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模式、人员配置、预算评估)的差异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我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4篇,其中有效文献33篇。美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指南较为完善,比如有美国医院药师学会颁布的《临床试验药品管理指南》,而我国尚未出台此类全国性指南。美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包括医院药事部门药师兼职管理和多名专职药师与药学技术员管理2种模式,由药师或药学技术人员参与管理的全流程,且对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预算评估开展了较多研究;我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包括专职药师管理、专职药师与兼职护士管理、兼职药师与兼职护士管理3种模式,由药师和护士共同参与管理但尚未做到全流程管理,且对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预算评估研究较少。建议我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可通过细化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制度、规范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模式以及开展管理预算评估等方式,提高临床试验用药品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美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指南;管理体系;预算评估   
      392
      |
      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41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妍,武志昂
      2019, 30(3)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短缺药定点生产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方法:以重庆市2012年9月-2018年9月6年间确定的2批共7个定点生产药品为例,分析国家定点生产药品的总体供应情况(以医疗机构订单平均满足率为指标)、国家定点生产政策实施前后(包括定点生产期间和非定点生产期间)供应情况(订单平均满足率)的变化,并按医疗机构等级和医疗机构订购量(分为小、适中、大3个区间)进行分类分析;同时,电话访谈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关商务人员,了解并归纳出目前这些药品存在的供应问题的原因。结果:除1个定点生产药品的订单平均满足率为0外,其余6个药品的订单满足率为58.05%~92.31%;定点生产期间订单满足率相比非定点生产期间订单满足率提升明显,但在药品定点生产到期后,订单满足率多有所下降,有的药品甚至低于定点生产前的订单满足率;三级医疗机构的订单平均满足率高于二级、一级及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定点生产期间定点生产企业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订单平均满足率高于非定点生产期间和非定点生产企业。定点生产及相同品规药品存在的供应问题的原因经归纳主要为限价低于成本、原料原因停产、企业原因停产、医保支付价远低于供应价、医院需求量小等5种。结论:药品定点生产试点政策对于短缺药品供应发挥了明显的改善作用,但还需要通过建立定点生产药品范围、价格、期限的动态调整机制进行完善。  
      关键词:短缺药品;定点生产;政策;数据分析;重庆   
      317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77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绚,胡雅慧,赵耀,仇锦春
      2019, 30(3)
      摘要:目的:优化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审方平台,为儿科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我院医师的不合理用药记录、处方点评记录等,并查阅药品说明书、《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2013)》等资料,编订我院PIVAS审方指南;在此基础上,优化PIVAS审方平台;以日均医嘱审核时间、所需审方药师数、日均与临床医师电话沟通次数、日均不合理医嘱条数、不合理医嘱检出率为指标评价优化前后的审方效率及准确率。结果:编订的PIVAS审方指南简单明了、查阅方便;优化并实施PIVAS审方平台后,日均医嘱审核时间、所需审方药师数、日均与临床医师电话沟通次数、日均不合理医嘱条数分别减少33.33%、50.00%、57.89%、57.14%,不合理医嘱检出率由1.38%降至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审方效率及准确率明显提升。结论:优化后的PIVAS审方平台可显著提高医嘱审核的规范性及合理用药水平,有利于儿科临床有效合理用药。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审方指南;中心审方平台;医嘱审核;儿科;合理用药   
      325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4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刘桦,廖勇凯,杨湘怡
      2019, 30(3)
      摘要:目的:建立能够有效引导药师价值实现的绩效管理体系。方法:采用行动学习法,通过不断质疑、反思、执行,在我院建立逐级深入的药师绩效管理体系;并以门诊服务满意度、药师会诊次数为指标进行绩效管理体系实施后的效果评价。结果:我院于2013-2018年,逐步建立了团队绩效(以月末团队质控检查结果、团队负责人月度工作报告等为指标)、个人绩效(以药师业绩、工作态度和能力等为指标)、岗位胜任力(考核指标随药师岗位变化,如考核临床药师用药咨询等)3个层次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的建立,提高了团队积极性、服务满意度,优化了人才结构,扩大了药师专业能力及影响力,改善了药师收入结构;与2013年比较,2018年门诊服务满意度由88%提升至95%;与2016年比较,2018年药师会诊次数由原来的30次增加到92次;药师可通过对临床科室提供药学服务增加收入。结论:所建立的药师绩效管理体系能有效提高药师的积极性,促进药师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药师;绩效管理体系;团队绩效;个人绩效;岗位胜任力   
      214
      |
      2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4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苏克剑,张乐,万旭,林轶男,陆国红
      2019, 30(3)
      摘要:目的:考察按病种分类进行用药医嘱点评新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各科室中共选择16个常见病种,每个病种分别随机抽取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各10份、总计160例患者的电子病历,对各患者住院期间的10 720条用药医嘱从合理性方面进行回顾性点评,对不合理用药医嘱中用法用量不适宜、辅助用药占比、适应证不适宜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建立按病种分类进行用药医嘱点评的新模式;收集点评新模式实施及进行相关干预后(2017年4-5月)相同病种的    9 862条用药医嘱,点评其不合理率,评价新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在2016年的样本中,共点评出751条不合理用药医嘱,以用法用量不适宜情况最多(414条,55.12%),其中尤以在脑出血病种中最多(69条,16.67%),此病种下以单次给药用量过大最多(31条,44.92%);辅助用药占病种药品总费用比排序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肾肿瘤手术(39.43%)、急性脑梗死(非手术)(37.03%)和椎间盘突出手术(35.26%);适应证不适宜用药有70条(9.32%)。应用按病种分类的点评模式及进行相关干预后,医嘱不合理率由点评前的7.00%(751/10 720)下降至点评后的2.95%(291/9 862),降幅为57.86%。结论:应用按病种分类的点评模式管理用药医嘱不合理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模式有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病种;用药医嘱;点评;辅助药物   
      468
      |
      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72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沈先敏,程瑾,刘恒
      2019, 30(3)
      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片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片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剂量为6 mg/kg的阿霉素,连续给药21 d复制肾病综合征模型,从第22天起阿托伐他汀钙片组大鼠灌胃剂量为8 mg/kg的药物,同时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蒸馏水,每天给药1次,每周连续给药6 d,连续给药10周。末次给药第2天,检测各组大鼠血浆白蛋白(ALB)、总蛋白(TP)、胆固醇(CH)、尿蛋白排泄率(UAE)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核转录因子κB(NF-κB)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B、TP水平以及AMPK、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01),CH、UAE水平以及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钙片组大鼠ALB、TP水平以及AMPK、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或P<0.001),CH、UAE水平以及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具有明显改善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肾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AMPK、SIRT1表达和下调NF-κB表达有关。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钙片;肾病综合征;大鼠;作用机制   
      486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0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吉泉,武婷婷,马才玉,马晓,王建塔,汤磊
      2019, 30(3)
      摘要:目的:设计、合成N-芳酰基取代的二氢吲哚-3-乙酸类衍生物,并评价其体外降糖活性。方法:以吲哚衍生物2-[5-(苄氧基)-1-(4-氯苯甲酰基)-2-甲基-1H-吲哚-3-基]乙酸(GY3)为先导化合物,以4-苯甲氧基苯肼盐酸盐及4-氧戊酸甲酯为原料,经Fischer吲哚环合、还原、酰胺化及水解等4步反应得到8种N-芳酰基(3-羟基苯甲酰基、3-氰基苯甲酰基、4-硝基苯甲酰基、4-甲磺酰基苯甲酰基、4-乙酰胺基苯甲酰基、3-乙酰氨基苯甲酰基、异烟酰基、吡啶-2-甲酰基)取代的二氢吲哚-3-乙酸类衍生物。采用人肝癌细胞HepG2测试目标化合物的体外促葡萄糖消耗活性。结果:共合成8个N-芳酰基取代的二氢吲哚-3-乙酸类目标化合物,其结构均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确证。在1.0 μmol/L条件下,所合成化合物在HepG2细胞上的促葡萄糖消耗百分率为5.4%~9.1%,其中,2-[(2R,3S)-5-苄氧基-2-甲基-1-(4-甲磺酰基苯甲酰基)-2,3-二氢-吲哚-3-基]乙酸的降糖活性最好,其促葡萄糖消耗百分率为(9.10±1.81)%,与阳性对照药物二甲双胍接近[(10.58±1.68)%],但仍弱于先导化合物GY3[(12.15±0.78)%]。结论:二氢吲哚类化合物的N-芳酰基芳环上引入不同吸电子取代基团,如氰基、硝基、甲磺酰基等,其降糖活性不同程度下降,且弱于卤素取代基的GY3。  
      关键词:二氢吲哚-3-乙酸类衍生物;降糖活性;合成;构效关系   
      477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7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苟琰,高驰,邓晶晶,李红彦,耿昭,周娟,袁军,李敏
      2019, 30(3)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川麦冬中多效唑残留量的方法,并用于检验不同来源的川麦冬药材质量。方法:收集50批不同产地、市场和企业来源的川麦冬样品,样品前处理方法为QuEChERS法,即样品加水经乙腈提取,以QuEChERS提取包(含无水硫酸镁与无水乙酸钠等)进行盐析,提取液再经QuEChERS净化包(含无水硫酸镁、N-丙基乙二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硅胶、石墨化炭黑)净化后加入内标磷酸三苯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GC-MS/MS)法测定川麦冬样品中多效唑残留量。色谱柱为DB-5MS,程序升温,检测器为三重四级杆质谱,载气初始流速为1.3 mL/min,采集方式为多反应监测,不分流进样。结果:多效唑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1.01~505 ng/mL(r=0.999 7),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24 h)、重复性试验的RSD分别为3.94%、13.62%、7.54%(n=6),方法回收率平均值为111.26%(RSD=5.43%,n=9);在50批样品中的多效唑检测结果为0.02~2.72     mg/kg。结论:建立的多效唑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及重复性好,可用于川麦冬中多效唑残留量的检测;不同来源的川麦冬样品中多效唑残留量相差较大。  
      关键词:川麦冬;气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内标;多效唑;残留量   
      288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5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郑洪南,苏钰婷,赫雪锋,王剑波
      2019, 30(3)
      摘要:目的:研究松果菊苷(ECH)对低压低氧环境下小鼠空间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组(银杏叶提取物片,100 mg/kg)和ECH低、中、高剂量组(50、75、100 mg/kg),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饲养于低压氧仓模拟低压低氧,各组小鼠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给药后立即放入低压氧仓内);以2 min内小鼠水平与垂直活动次数为指标,评价其负面情绪与空间认知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水平活动次数、MDA水平均显著增加/升高(P<0.05);垂直活动次数,SOD、CAT、GSH-Px水平均显著减少/降低(P<0.05);海马组织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疏松,多数锥体细胞紧缩深染。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和ECH高剂量组小鼠水平活动次数、MDA水平显著减少/降低(P<0.05);垂直活动次数,SOD、CAT、GSH-Px水平显著增加/升高(P<0.05);海马组织CA1区锥体细胞数量丰富,排列紧密,少量锥体细胞紧缩深染。结论:ECH对低压低氧环境下小鼠空间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海马组织中SOD、CAT、GSH-Px水平及降低MDA水平有关。  
      关键词:松果菊苷;低压低氧;空间认知功能;海马组织;小鼠   
      274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4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楠,李旭,刘伟伟,李锡晶,刘洪斌
      2019, 30(3)
      摘要:目的:研究姜黄素(Cur)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干粉吸入剂(DPI)的体外释药性能、小鼠体内急性毒性及对哮喘模型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将微乳法制备的Cur-SLN混悬液微粉化后与乳糖(200目)等充分混匀制成Cur-SLN-DPI。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情况,比较Cur原料药、Cur-SLN、Cur-SLN-DPI分别在3种释放介质[含1.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含0.2%聚山梨酯80的PBS(pH 7.4)、生理盐水-20%乙醇溶液]中释放5、15、30 min和1、1.5、3、6、8、12、18、24、36、48 h的释放曲线,并筛选合适的释药模型。按急性毒性试验要求考察尾静脉注射最大剂量      2 000 mg/kg Cur-SLN-DPI对KM小鼠的影响。将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布地奈德3 mg)和Cur-SLN-DPI高、低剂量组(100、50 mg/kg),每组7只,以卵蛋白(OVA)为致敏原复制哮喘模型,每周1、3、5雾化OVA激发哮喘前30 min雾化给药,连续3周。末次激发24 h内,计数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数,观察支气管和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Cur原料药比较,Cur-SLN和Cur-SLN-DPI均具有缓释作用,且Cur-SLN-DPI在3种释放介质中的缓释更平稳,释药特征均符合Weibull模型。尾静脉注射2 000 mg/kg Cur-SLN-DPI对小鼠无明显的急性毒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1),支气管黏膜上皮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细胞,周围炎症细胞浸润严重,肺淤血,中度间质性肺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BALF中上述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0.01),Cur-SLN-DPI低、高剂量组小鼠气管病变均改善,肺部淤血减轻,且高剂量组减轻更明显。结论:Cur-SLN-DPI具有体外缓释作用,对小鼠无明显急性毒性,可改善哮喘模型小鼠的气管炎症反应和肺部淤血程度。  
      关键词: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干粉吸入剂;体外释药性能;急性毒性;抗炎;小鼠   
      388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9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魏刚,包小敏,张英,黄维义
      2019, 30(3)
      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与一氧化碳供体分子3(CORM-3)联用对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模型大鼠炎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他汀组[灌胃阿托伐他汀2 mg/kg]、他汀+CORM-3组[灌胃阿托伐他汀2 mg/kg+腹腔注射CORM-3 10 mg/kg],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予以基础饲料喂养,右颈总动脉只经历手术暴露但不予损伤并用生理盐水代替药物干预;其余3组大鼠均予以高脂饲料喂养+右颈总动脉损伤+异种蛋白注射刺激免疫炎症反应等方法复制AS易损斑块模型,继续饲养10周后,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每天1次,连续2周。末次给药24 h后取腹腔动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0(IL-10)、单核细胞超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浆中丙二醛(MDA)、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并取右颈总动脉在光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DL-C、hs-CRP、MCP-1、MMP-9、MDA、ox-LDL水平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HDL-C、IL-10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右颈总动脉形成明显的易损斑块。与模型组比较,他汀组和他汀+CORM-3组大鼠LDL-C、hs-CRP、MCP-1、MMP-9、MDA、ox-LD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HDL-C、IL-10水平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除LDL-C、HDL-C外其余指标他汀+CORM-3组改善效果较他汀组更明显(P<0.05),他汀组颈动脉斑块改变尚不明显,但他汀+CORM-3组AS病变较模型组和他汀组显著减轻,斑块结构也更趋稳定。结论:阿托伐他汀与CORM-3联用对AS易损斑块模型大鼠炎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善作用强于单用阿托伐他汀,能促进AS易损斑块稳定。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一氧化碳供体分子3;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炎症;氧化应激;大鼠   
      266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25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金琳,李海峰,刘卫红,胡侃
      2019, 30(3)
      摘要:目的:研究外源性茉莉酸甲酯对滇龙胆叶中4种裂环烯醚萜类物质(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和苦龙胆酯苷)含量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茉莉酸甲酯在滇龙胆规范化种植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以10、50、100、200 mg/L茉莉酸甲酯喷施滇龙胆植株2、4、6、8、10 d(喷施量均为500 mL)后,收集药材叶为样品材料,并收集相应时段未喷施处理的药材叶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4个质量浓度下茉莉酸甲酯喷施10 d后滇龙胆叶中4种裂环烯醚萜类物质含量,优选茉莉酸甲酯的最佳喷施质量浓度(有效成分含量最高)。采用HPLC法测定以最佳喷施质量浓度茉莉酸甲酯喷施不同时间后滇龙胆叶4种裂环烯醚萜类物质的含量,并测定其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丙二醛)水平。结果:以10、50、100、200 mg/L茉莉酸甲酯喷施滇龙胆植株10 d后,叶中4种裂环烯醚萜类物质的含量较未处理叶均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以100 mg/L茉莉酸甲酯喷施后效果最好,此时叶中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和獐牙菜苷的含量分别为未处理叶的1.88、2.36和1.87倍(P<0.05)。以100 mg/L茉莉酸甲酯喷施2、4、6、8、10 d后,叶中4种裂环烯醚萜类物质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同时段未处理叶;在喷施4 d后叶中龙胆苦苷含量开始出现显著差异(P<0.05),在喷施6 d后叶中4种裂环烯醚萜类物质的含量总体较高,此时叶中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和苦龙胆酯苷含量分别为同时段未处理叶的1.88、1.88、1.47、1.82倍(P<0.05);并自喷施4 d起,叶中各生理生化指标水平较未处理叶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以100 mg/L茉莉酸甲酯喷施6 d后滇龙胆叶中4种裂环烯醚萜类物质含量升高最明显,这可能与其提高了叶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水平有关。  
      关键词:滇龙胆叶;高效液相色谱法;茉莉酸甲酯;裂环烯醚萜类物质;含量测定;生理生化指标   
      259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1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任晓蕾,霍金海,孙国东,魏文峰,王伟明
      2019, 30(3)
      摘要:目的:分析防风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为全面解析防风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流动相为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5 ℃,进样量为3 μL;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离子喷雾电压ESI+/ESI-为5 500 V/-4 500 V,去簇电压为80~-80 V,辅助加热气压力为55.00 psi,雾化气压力为-55 psi,气帘气压力为-35.00 psi,去溶剂温度为550 ℃,碰撞活化扫描能量为15 eV;碰撞电压为35 psi。通过与相关文献数据及标准品图谱对照,并结合UPLC-Q-TOF-MS提供的化合物准确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成分分析及鉴定。结果:在ESI+模式下共解析出了135个化学成分,在ESI-模式下共解析出了105个化学成分。并鉴定出了在ESI+模式下的异欧芹素乙、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花椒毒素、补骨脂素、Ostenol、秦皮啶、异欧前胡素、5-羟基-8-甲氧基补骨脂素、珊瑚菜素、紫花前胡素等11个香豆素类化学成分。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可用于防风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的分析。  
      关键词:防风;化学成分;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香豆素   
      631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6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袁思文,刘育辰,刘刚,郝杰,金文渊
      2019, 30(3)
      摘要:目的:优化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芒柄花苷4种黄酮类成分的总提取量为考察指标,以提取溶剂种类(水、乙醇)及其不同体积分数、加入量与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优化的提取工艺为以50%乙醇为提取溶剂,在0.200 g药材中加入50 mL,超声提取50 min。在验证试验中,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芒柄花苷提取量分别为10.733 0、27.784 9、3.441 9、0.429 1 mg/g(RSD均<3.0%,n=3),4种黄酮类成分平均总提取量为42.388 9 mg/g,与预测值(42.173 2 mg/g)的相对误差为0.52%(n=3)。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简便、快捷、稳定,可用于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  
      关键词:甘草;黄酮类成分;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芒柄花苷;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提取工艺;优化   
      324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7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范彬,李琳,石晓峰,沈薇,马趣环,刘东彦,王新娣
      2019, 30(3)
      摘要:目的:优选雪松松针中蛇床子素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蛇床子素含量。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为考察因素,以蛇床子素含量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选雪松松针中蛇床子素的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88%,料液比1 ∶ 20(g/mL),提取2次、每次57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得到蛇床子素的平均含量为0.675 7 mg/g(RSD=1.78%,n=3),与预测值0.680 9 mg/g的相对误差为0.59%。结论: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简便、可行,可用于雪松松针中蛇床子素的提取。  
      关键词:雪松松针;蛇床子素;提取工艺;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   
      187
      |
      1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5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丹阳,姜涛,周径,张雪杨
      2019, 30(3)
      摘要:目的:研究富硒灵芝粗提物对2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脂代谢、肝功能及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0,生理盐水)和造模组(n=100)。正常对照组大鼠喂养普通饲料,造模组大鼠喂养高脂饲料。4周后,造模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30 mg/kg)复制T2DM模型。将造模成功的90只大鼠再次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200 mg/kg)和富硒灵芝粗提物低、中、高剂量组(300、600、1 200 mg/kg,以提取物计),每组18只。灌胃给药,每天1次,每周周一至周六给药。分别于给药4、8周后各组均取一半大鼠,检测其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抵抗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中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血脂指标[游离脂肪酸(FF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其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过氧化物酶酰基辅酶A 氧化酶1(ACOX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在给药4、8周后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含量显著增加(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肝细胞肿胀呈圆形,且体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及空泡样变,并伴随有少量炎细胞浸润现象;肝组织中PPARα、ACOX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除富硒灵芝粗提物低剂量组大鼠给药4周后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血清中AST、ALT、IL-6、IL-1β水平以及给药8周后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ALT水平和给药4、8周后4个血脂指标水平降低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组大鼠在给药4、8周后上述血清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给药4、8周后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不同程度减轻;各给药组大鼠给药4、8周后肝组织中PPARα、ACOX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富硒灵芝粗提物可上调肝组织中PPARα和ACOX1蛋白和mRNA的表达,促进蓄积的脂肪酸排出,明显改善T2DM模型大鼠脂肪酸代谢、炎症反应和肝功能。  
      关键词:富硒灵芝粗提物;2型糖尿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过氧化物酶酰基辅酶 A氧化酶1;大鼠   
      106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0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肖成,胡凤娇,魏谭军,周殿儒,梁源,王张,孙位军,王毅
      2019, 30(3)
      摘要:目的:考察理气散结颗粒对肝气郁结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0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逍遥丸对照组(阳性对照a,以生药量计为750 mg/kg)、小金丸对照组(阳性对照b,以丸质量计为200 mg/kg)、理气散结丸对照组(原型对照,以生药量计为1 957 mg/kg)和理气散结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分别为978.5、    1 957、3 914 mg/kg),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每天灌胃给药1次,灌胃体积均为20 mL/kg,连续给药21 d;每次给药1 h后,除空白对照组外的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束缚法复制肝气郁结模型。通过设计糖水偏嗜度实验测定大鼠的糖水偏嗜度、鼠尾悬吊实验测定大鼠悬吊不动时间和挣扎次数、旷场行为学实验测定大鼠行为总得分判断大鼠的肝郁程度以及药物的作用效果。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悬吊不动时间显著延长,糖水偏嗜度和旷场行为学实验中行为总得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小金丸对照组、理气散结丸对照组和理气散结颗粒中剂量组大鼠的挣扎次数显著增加(P<0.05或P<0.01);逍遥丸对照组、小金丸对照组、理气散结丸对照组和理气散结颗粒低、中剂量组大鼠的悬吊不动时间显著缩短,糖水偏嗜度和旷场行为学实验中行为总得分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理气散结丸对照组比较,仅理气散结颗粒高剂量组大鼠的挣扎次数显著减少,悬吊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或P<0.01),理气散结颗粒低、中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气散结颗粒对束缚法致肝气郁结模型大鼠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低、中剂量理气散结颗粒与理气散结丸的作用效果相当。  
      关键词:理气散结颗粒;肝气郁结模型;束缚法;行为学;抑郁;大鼠   
      161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1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邢增智,李帅,张爱军
      2019, 30(3)
      摘要:目的:优化七味蟾参方的水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紫外法测定壁虎和西洋参中的多糖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喜树果中喜树碱、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b1的含量;以上述3种成分的提取率及干膏得率、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信息熵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而计算综合评分;以煎煮时间、加水量、煎煮次数为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筛选七味蟾参方的最优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药材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0 h。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在3次提取试验中,多糖、喜树碱、人参皂苷Rb1平均提取率分别为74.306%、13.860%、52.958%,干膏平均得率为16.150%,指纹图谱相似度平均值为0.991,各指标RSD均小于3.0%(n=3)。结论:优化后的提取工艺重复性好、稳定可行,为该处方的后续开发和产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七味蟾参方;信息熵赋权法;正交试验;多糖;喜树碱;人参皂苷Rb1;指纹图谱;相似度;提取工艺   
      13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8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周爱珍,鲍珍贝,程斌,朱晓琪
      2019, 30(3)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温郁金中莪术二酮、莪术醇、牻牛儿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含量的方法,并优化其产地加工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ODS SP C18,流动相为乙腈-0.05 %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4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将新鲜温郁金药材经蒸/煮(10、20、30、40 min)、烘干(温度分别为50、60、70 ℃)后制备18批样品药材并测定各批药材中5种成分的含量;以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的相对关联度(ri)为评价指标,优选温郁金药材的最优产地加工方法。结果:莪术二酮、莪术醇、牻牛儿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25.56~409.0、2.05~32.8、6.36~102.0、9.14~146.0、8.62~138.0 μg/mL(r均≥0.999 2),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2.0%(n=6);定量限分别为0.34、0.62、0.11、0.14、1.20 μg/mL,检测限分别为0.10、0.19、0.03、0.04、0.42 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3%、98.7%、99.0%、99.6%、96.4%(RSD均<2.8%,n=6);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煮10 min-50 ℃烘干的加工方法的ri最大,对温郁金药材中莪术二酮、莪术醇、牻牛儿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含量影响最小。结论:HPLC法可用于温郁金药材中5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本次优化结果可为温郁金药材产地加工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温郁金;含量测定;产地加工;高效液相色谱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408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112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林通,计成,严思敏,桑剑锋,葛卫红
      2019, 30(3)
      摘要:目的:构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左甲状腺素(L-T4)初始剂量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南京鼓楼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100例DTC术后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等基础信息和出院后定期的随访信息,记录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查相关数据及每次L-T4的调整剂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与L-T4初始剂量有显著相关性的预测因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L-T4初始剂量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前瞻性试验验证。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DTC术后患者L-T4初始剂量与患者年龄(P=0.01,F=3.993)、体质量(P<0.001,F=6.910)和BMI(P<0.001,F=7.698)均有显著的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得出L-T4初始剂量预测模型为L-T4(μg/kg)=2.971-0.033×BMI-0.005×年龄。按经验性给予DTC术后患者L-T4,首次随访患者的甲状腺功能达标比例仅为16%(16/100);验证试验中按预测模型计算的初始剂量给予L-T4,首次随访患者的达标比例可达63.7%(44/69)。结论:建立的DTC患者术后L-T4初始剂量的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左甲状腺素;初始剂量;预测模型   
      224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2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华玉,杜芃,刘乐,尹永强,姜文华,王荣环
      2019, 30(3)
      摘要:目的:分析甲磺酸奥希替尼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起至2018年8月PubMed、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上收录的甲磺酸奥希替尼ADR的案例报道,对案例中患者年龄、性别、国籍,甲磺酸奥希替尼的用法用量,ADR发生的时间分布、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案例报道20篇,合计21例患者。患者年龄32~82岁,其中57~7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80.9%);女性(14例)多于男性;患者来自5个国家,其中日本最多(13例,61.9%)。1例患者用量为160 mg/d,其余均为80 mg/d的常规推荐剂量;用药3个月内出现ADR的例数最多(16例,76.2%),尚无用药12个月以上发生ADR的报道;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呼吸系统(11例次,45.8%)和消化系统(6例次,25.0%)为主,此外还包括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全身性反应、皮肤和眼部。在21例患者中,3例较轻微而继续以原剂量和频次给药;1例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调整用药频次为隔日1次并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剩余17例通过停药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但其中2例因肿瘤进展死亡。结论:临床应用甲磺酸奥希替尼前3个月应特别注意ADR的发生,尤其应注意呼吸、消化系统的ADR。  
      关键词:甲磺酸奥希替尼;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482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4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谢诚,丁肖梁,杭永付,缪丽燕
      2019, 30(3)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冠心病患者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2月,收集冠心病患者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比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2.0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卒中、严重出血等指标的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并对不同种族、实验室检测方法和干预疗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合计8 6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相比,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RR=0.93,95%CI(0.74,1.16),P=0.51]、全因死亡[RR=0.89,95%CI (0.56,1.41),P=0.61]、心血管死亡[RR=0.68,95%CI(0.36,1.25),P=0.21]、心肌梗死[RR=1.03,95%CI(0.92,1.16),P=0.56]、支架血栓[RR=0.52,95%CI(0.22,1.24),P=0.14]、卒中[RR=1.03,95%CI(0.65,1.63),P=0.90]和严重出血[RR=0.78,95%CI(0.53,1.14),P=0.20]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根据CYP2C19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给药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R=0.29,95%CI(0.14,0.64),P=0.002]和全因死亡发生率[RR=0.11,95%CI(0.01,0.87),P=0.04],而干预疗程达6个月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发生率[RR=0.11,95%CI(0.01,0.87),P=0.04],其余亚组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相比,对于冠心病患者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并不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的发生风险。虽然亚组分析显示根据CYP2C19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给药可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但该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研究证实。  
      关键词:冠心病;实验室指标;个体化;抗血小板;系统评价   
      239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2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黄帆,赵思怡,丘明旺,杨韵滢,孙伟鹏,江晓涛,范志勇,郭汝松,吴山
      2019, 30(3)
      摘要:目的:运用雷达图评估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质量,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有效的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起至2018年10月1日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收录的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后,从雷达图的6个方面(出版年份、设计类型、AMSTAR方法学质量评价、PRISMA报告学质量评价、同质性、发表偏倚风险)评价文献质量,并计算其秩数平均分。同时,采用Excel 2010、Adobe Illustrator CC等软件绘制并优化雷达图。结果:共纳入6篇合格文献,6个方面的秩数平均分分别为3.83、4.67、3.83、3.67、6.00、4.67分,所有项目的秩数平均分为4.56分。雷达图评价结果显示,质量较高的有2篇,质量偏低的有1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资料的选择偏倚、纳入与排除标准、发表情况、局限性、项目注册等方面。结论: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从加强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学质量入手;雷达图为直观有效的图形化评价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内服;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评价;Meta分析;雷达图   
      253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1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尉耘翠,贾露露,张萌,张轩,刘亦韦,彭晓霞,向莉,王晓玲
      2019, 30(3)
      摘要:目的:为临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全国11个省(区、市)医疗机构的儿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医师对3种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BUD)、倍氯米松(BDP)、氟替卡松(FP)的选择倾向及原因、剂型选择倾向[以综合分数(CS)计]及对患儿用药依从性的评价及影响因素(以CS计)。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98.00%。儿科临床医师更倾向于选择BUD作为儿童哮喘控制类药物(158人,80.61%),其次是FP(22人,11.22%)和BDP(2人,1.02%),剩余无倾向(14人,7.14%);选择BUD的临床医师主要认为该药临床疗效更好、指南更推荐、专家更推荐、患者更认可等。儿科医师认为家长或患儿最易掌握的吸入设备是雾化器(CS4.04分),其次是压力定量气雾剂(加储物罐)(CS2.75分)、压力定量气雾剂(无储物罐)(CS1.71分)、干粉吸入剂(都保吸入器)(CS1.46分)及干粉吸入剂(准纳器)(CS1.08分)。儿科医师对患儿用药依从性评价结果显示,认为患儿实际用药比例占医嘱用药比例<50%、50%~74%或75%~99%的人数分别为48、88、58人(占比分别为24.49%、44.90%、29.59%),仅2人(1.02%)认为该比例达到100%,影响患儿用药依从性的因素主要有担心长期用药副反应(CS9.19分)、病情好转后停药(CS8.16分)、孩子治疗不配合(CS7.82分)等。结论:儿科医师倾向于选择BUD作为哮喘控制类用药,更易掌握的吸入设备为雾化器,同时儿科医师对家长及患儿用药依从性的评价较低。  
      关键词: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倍氯米松;氟替卡松;依从性;儿童哮喘;儿科医师;调查研究   
      164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42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孙钟慧,闫抗抗,姚鸿萍,王吉利,谭月桂,吴溪,梁乐
      2019, 30(3)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骨科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实践。方法:根据骨科疾病和临床用药的特点,结合案例分析,就临床药师在我院骨科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内容、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等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我院临床药师日常主要开展药学问诊、药物重整、用药教育等基础药学服务工作,并以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评估疼痛优化镇痛用药方案、监护骨科大手术患者止血和抗凝的用药安全等作为工作重点,深入病房协助医师制订治疗方案。通过案例结果表明,临床药师的工作得到了医师的认可,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结论:临床药师应结合专科特点,对特定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药学服务,并且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药学服务的水平。  
      关键词:骨科;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实践   
      304
      |
      2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5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宋瑞,汪燕燕,刘正跃,王学彬,许杜娟
      2019, 30(3)
      摘要:目的:设计质子泵抑制剂(PPI)医嘱点评软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某“三甲”医院(以下简称“样本医院”)住院患者PPI(以PPI注射剂为例)使用情况设计医嘱点评软件的点评流程,在此基础上,与计算机工程师协作开发住院患者PPI医嘱点评软件;以不合理用药检出率及人均耗时为指标,对比软件点评和人工点评的效果,并利用软件事前点评样本医院2018年2月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PI注射剂摆药医嘱及回顾性点评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PPI注射剂不合理用药情况(均包括不合理的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及无指征用药)。结果:设计的PPI医嘱点评软件包括用户和任务(定时点评)、系统设置、确认审核(对软件自动点评的结果进行复核)、报告导出4个模块。与人工点评相比,软件点评的不合理用药检出率(69.50% vs. 77.00%)无显著差异(P>0.05),人均耗时(9.25 min vs. 1.50 min)显著缩短(P<0.05);在事前点评应用中,不合理治疗用药27条(2.23%)、不合理预防用药318条(26.24%)、无指征用药602条(49.67%);在回顾性点评应用中,不合理治疗用药4 884条(2.68%)、不合理预防用药50 399条(27.67%)、无指征用药  85 106条(46.72%)。结论:PPI医嘱点评软件的应用缩短了药师点评时间,提高了点评效率,促进了PPI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医嘱点评;软件设计;合理用药   
      328
      |
      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5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许书慧,陈玲
      2019, 30(3)
      摘要:目的:总结在“问药师”平台进行的用药咨询服务实践,为药师参与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文作者于2017年10月-2018年7月在“问药师”平台上对502例关于儿童、孕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咨询服务的数据,对用药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要用药情况、咨询药物的种类、咨询的用药问题类型及其中的不合理用药类型进行统计与分析,并通过典型实例介绍药师基于循证理念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服务实践。结果:在502例咨询中,男性、女性分别为147(29.3%)、355(70.7%)例,年龄分布以20~40岁患者为主(291例,58.0%);同时用药1~2种、3~4种、5种及以上占比分别为45.4%、41.4%、13.2%,且同时服用 5 种及以上药物者均为儿童患者;在用药咨询内容中,儿童用药、哺乳期用药、孕期用药占比分别为42.0%、40.6%、17.4%,咨询药物的种类以抗菌药、中成药和抗病毒药占比最大,分别为25.6%、17.8%、12.1%,咨询的用药问题类型主要是药物适应证、用量与疗程、药物安全性与不良反应,占比分别为31.9%、17.5%、13.6%;不合理用药类型包括选药不合理、重复用药、无适应证用药,占比分别为44.1%、21.0%、14.9%;在典型实例中,药师严格按照循证理念进行系统地证据查询并解答患者的用药咨询,循证的主要流程包括制订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文献资料、严格评价证据(真实性、可靠性和适应性)并依据其证据级别从高到低依次筛选、综合评价证据并应用于实践。药师基于循证方法而提出的用药指导信息,不但纠正了患者的不合理用药,且收到了患者良好的反馈评价,满意度评价中5星评分占比为95.5%。结论:在“问药师”平台基于循证方法提供的用药咨询服务,可为药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药学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药师”平台;循证药学;用药咨询;药学服务   
      1005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37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戢艳琼,罗娟,路玲莉,张秋芳
      2019, 30(3)
      摘要:目的:了解抗心力衰竭中药活性成分的药效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促进中药活性成分的合理利用及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中药活性成分”“心力衰竭”“作用机制”“心功能”“心肌重构”“Chinese medicine”“Heart failure”“Component”“Heart function”“Remodelling”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10年1月-2018年9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抗心力衰竭中药活性成分的药效基础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89篇,其中有效文献61篇。抗心力衰竭的中药活性成分有黄酮类(葛根素、淫羊藿苷、木犀草素等)、皂苷类(人参皂苷、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等)、酚酸类(丹酚酸A、丹酚酸B、姜黄素等)、生物碱类(小檗碱、川芎嗪等)、多糖类(黄芪多糖、枸杞多糖等)等,其作用机制包括减少心肌纤维化、抑制心肌肥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再生、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重构、抑制内质网应激、保护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心肌损伤等;目前,抗心力衰竭的中药活性成分在应用上存在体内吸收率不高、血药浓度过低的局限性,研究者应利用现代技术优化中药活性成分的药效结构,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将有利于中药活性成分的合理利用与研发。  
      关键词:中药活性成分;心力衰竭;药效基础;作用机制   
      353
      |
      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274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