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药学领域的研究概况、热点及前沿进展,为我国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思路。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1998-2017年发表的相关期刊和会议论文(检索词为“Article”和“Proceeding Paper”);利用ISI Web of Knowledge自带的分析检索结果及创建引文报告功能,结合CiteSpace 5.2.R1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目标文献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对该领域研究的发文量、共被引情况、主要研究国家/地区、主要研究机构、主要研究者、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检索得3 674篇相关文献。1998-2017年期间该领域文献数量飞速增长;美国、中国、英国和德国因发文量大而占据领先地位,但中国的国际合作明显较少,且缺乏优秀核心团队;从研究者角度看,该领域研究处于“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状态,缺乏团队合作。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AI技术的重要核心(机器学习算法)以及其在药学领域的主要运用(药物发现及设计),还有疾病或不良反应诊断分级、药学模型的建立和优化、药物筛选或药效预测、药学数据库的建立等;近年来的研究前沿包括“分子对接”“机器学习”“Meta分析”“精准用药” “靶向治疗”等。结论:AI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是一个时效性极强的热门研究领域,其应用于医药产业开发是大势所趋,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国际前沿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这需要我国药学工作者在做好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强与AI领域专家的的交流和合作,以适应AI技术与药学紧密结合发展的国际趋势。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纳布啡用于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Medline、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纳布啡(试验组)对比其他镇痛药(对照组)用于术后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经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RCT,共计796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镇痛满意率[OR=1.11,95%CI(0.70,1.74),P=0.66]、恶心发生率[OR=1.20,95%CI(0.79,1.83),P=0.39]、呕吐发生率[OR=1.02,95%CI(0.69,1.50),P=0.92]、嗜睡发生率[OR=1.32,95%CI(0.47,3.76),P=0.0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皮肤瘙痒发生率[OR=0.29,95%CI(0.14,0.58),P=0.000 6]、呼吸抑制发生率[OR=0.21,95%CI(0.08,0.58),P=0.003]、尿潴留发生率[OR=0.05,95%CI(0.01,0.37),P=0.00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纳布啡用于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
摘要:目的:通过对狗脊品种和产地变迁进行本草考证,为其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历代本草著作,从品种和产地变迁两个方面对狗脊进行考证。结果与结论:历代本草中记载的狗脊有3种,即百合科植物长托菝葜(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乌毛蕨科植物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 (L. f.) Sm.]、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L.) J. Sm.]。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最早记载的狗脊产地为河北(常山)太行山脉的山谷中。自汉代至今,狗脊的品种发生变化,其产地也由河北逐渐向四川、浙江等地变迁,现主要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四川、浙江等地。从汉代至今,狗脊的品种发生了变化;综合古籍文献的考证,清代吴其濬、张志聪等记载的狗脊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狗脊品种一致,均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 barometz(L.) J. Sm.]的干燥根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