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南通市中药企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以促进南通市中药企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向南通市15家中药企业(包括4家中药饮片企业,11家中药制剂企业)发放问卷,对其2013-2017年的企业规模结构、企业发展情况(包括经济发展和从业人员两方面)、发展潜力(以企业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强度计算)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与结论:在企业规模结构方面,目前南通市没有大型企业,只有3家中型企业,12家小型企业,整体规模不大;中药企业整体集中度不高,其中饮片企业市场结构为寡占型,制剂企业结构为竞争型,中药饮片企业集中度高于中药制剂企业。在经济发展方面,2014-2017年年均总产值增长率为14.98%,年均利润总额增长率为19.09%,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但品牌品种优势未完全发挥;在从业人员方面,员工教育水平主要以大专学历为主(34.01%),人员类别主要以销售人员为主(32.73%)。在企业发展潜力方面,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强度较低,5年内平均值分别为2.96%、11.32%,2013-2017年专利数(2013年16 个 vs. 2017年17 个)和专利形成产品数(2013年7个 vs. 2017年12个)增长缓慢,且仅有一家开拓了海外市场。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南通市或其他地区存在类似情况的中药企业应适当兼并重组扩大行业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加大研发资金和人才投入,坚持中药品种的保护和创新;另外,有必要搭建大数据“健康云”平台,打破传统产业链,同时抓住“一带一路”政策和财税机遇进行海外宣传及开拓市场,促进中药企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了解临沂市24家公立医疗机构(简称“医院”)的用药安全现状及城乡用药安全的差异。方法:应用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等制定的ISMP自评表[包括10个关键元素(Ⅰ-Ⅹ,如“Ⅰ患者信息”“Ⅱ药品信息”)、20个核心特征及270个评估项目]对临沂市24家医院进行调查;统计并分析各医院及其中城市与乡村医院10个关键元素的实施率,对其中实施率最低的关键元素列出前10个评估项目;比较城市与乡村医院实施率差异最大的关键元素及对前10个评估项目进行排序;并采用雷达图进行直观的比较与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4家医院的调查结果,其中城市和乡村医院各有12家;24家医院10个关键元素之间的实施率相差较大,实施率最高的是“Ⅶ环境因素、工作流程及人员配备模式”(56.55%),最低的是“Ⅱ药品信息”(26.77%);在“Ⅱ药品信息”的33个评估项目中,实施率最低的是项目36(12.50%,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内容)。在12家城市医院与12家乡村医院10个关键元素的实施率中,差异最大的关键元素是“Ⅳ药品标签、包装和命名”(相差44.44%,59.72% vs. 15.28%),差距最大的评估项目为“Ⅸ患者教育”中的项目199(与患者主动参与用药相关)差异最大(城市医院为58.33%,乡村医院为4.17%)。结论:对临沂市24家医院用药安全的调查结果表明,各医院在各项上均尚待改进,特别是在“Ⅱ药品信息”的实施上;乡村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
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肉苁蓉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取肉苁蓉的活性成分,采用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及相关数据库GeneCards、OMIM筛选肉苁蓉活性成分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靶标;采用软件Cytoscape构建肉苁蓉的“成分-靶标”网络,结合数据库String和Cytoscape绘制靶标间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服务器Systems Dock WebSite将靶标与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评估二者间的结合活性以进行验证;最后再利用数据库DAVID对靶标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类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肉苁蓉中筛选出的活性成分有13个,主要为毛蕊花糖苷、益母草碱、京尼平酸等;活性成分作用的潜在靶标有43个,主要有成骨分化特异性转录分子2(RUN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骨生长蛋白因子(BGP)、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靶标作用涉及的信号通路有多条,主要为WNT(Wingless/Integrated)、VEGF、TNF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并验证了肉苁蓉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靶标和通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摘要:目的:分析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的挥发油。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样分析获得总离子流图,采用HPMSD化学工作站对总离子流图中各色谱峰进行质谱扫描后,通过检索比对图谱库 NIST Version 1.7鉴定两种药材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黄皮叶、假黄皮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43、31个成分,相对质量分数总和分别为97.59%、98.57%。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超过1%的成分分别有19、18个,均主要为倍半萜类;相对质量分数超过5%的挥发油成分分别有7、5个,在黄皮叶挥发油中主要以(-)-斯巴醇(12.35%)和(E)-5-{(1R,3R,6S)-2,3-二甲基三环[2.2.1.02,6]庚烷-3-基}-2-甲基戊-2-烯醛(14.70%)为主,在假黄皮叶中主要以(E)-倍半水合桧烯(24.94%)和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16.15%)为主。两者中共有挥发油成分4个,分别为α-蛇麻烯、(E)-5-{(1R,3R,6S)-2,3-二甲基三环[2.2.1.02,6]庚烷-3-基}-2-甲基戊-2-烯醛、石竹烯氧化物和(-)-斯巴醇,两者中共有成分含量差异均不大。结论:黄皮叶和假黄皮叶挥发油中成分类型基本相似,但具体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不可相互替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