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 30 9
    • 田野,徐子悦,管晓东,邓艳萍,史录文
      2019, 30(9)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主要阿片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变化趋势,为阿片类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药物经济开发信息网数据库,提取2014-2016年芬太尼、吗啡、哌替啶、羟考酮和氢吗啡酮5种阿片类药物的采购数据。以百万人口日剂量数(单位:S-DDD )衡量药品使用量,分析比较阿片类药物整体及不同剂型(主要包括口服剂型、注射剂和其他剂型)在全国及不同地区(中部、东部、西部)的使用量。结果:5种阿片类药物药品使用量从2014年的69.62 S-DDD上升至2016年的78.64 S-DDD;其中氢吗啡酮、羟考酮的药品使用量呈现上升趋势,而吗啡的药品使用量基本不变,芬太尼与哌替啶的药品使用量呈现下降趋势;口服剂型药品使用量从2014年的39.77 S-DDD上升至2016年的45.61 S-DDD,注射剂药品使用量从2014年的20.74 S-DDD上升至2016年的24.23 S-DDD,其他剂型的药品使用量从2014年的9.11 S-DDD下降至2016年的8.81 S-DDD,口服剂型的药品使用量约为注射剂型的2倍,且差距逐年扩大。分地区而言,2014-2016年5种阿片类药物药品使用量在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但增长率最高(2016年东部、西部、中部地区药品使用量分别为94.04、67.90、63.78 S-DDD,较2014年的增长率分别为8.50%、11.77%、16.17%);在各地区各年份中,吗啡均为药品使用量最高的药物,其次为芬太尼;东、中部地区口服剂型与注射剂型的药品使用量逐年上升,西部地区口服剂型的药品使用量上升而注射剂型的药品使用量逐年下降。结论:我国阿片类药物使用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存在差异,且总体使用量仍然较低。在保证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地区有必要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阿片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阿片类药物;使用现状;变化趋势;不同地区;合理用药   
      969
      |
      3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31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孟鑫如,霍记平,史卫忠,赵志刚
      2019, 30(9)
      摘要:目的:为我国儿童处方集的更新修订提供参考,为我国医疗机构制订本机构的处方集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比较《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示范处方集》(2010版)(WMFc)、《英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2016-2017版)(BNFc)、《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2013版)(CNFc)的遴选原则、目录、章节、药品项目、处方集数量和重合药品,提出我国处方集更新修订和医疗机构处方集制订的意见。结果与结论:WMFc为安全、有效和经济,BNFc为准确、最新,CNFc的遴选原则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宜;三个处方集的目录包括引言、总论、各论等内容,但具体内容或描述有所不同,如在各论中,WMFc分为27章、BNFc分为16章、CNFc分为20章;WMFc章节目录按照解剖-治疗-化学代码分类(ATC)法进行分类,BNFc按器官系统和疾病排列,CNFc章节则是根据疾病治疗系统进行分类,三本处方集均有的章节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15章,CNFc独有的章节为“口腔科疾病用药”;三本处方集药品项目均包括药品名称、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制剂与规格等,与CNFc比较,WMFc独有的包括ATC法编号、相互作用、肝损害等项目,BNFc中独有的包括药理作用、相互作用、过敏等项目;  WMFc收载药品271种、CNFc收载847种、BNFc收载955种,其中WMFc与CNFc重合166种、BNFc与CNFc重合359种、WMFc与BNFc重合174种,三本处方集均重合药品有141种。在修订或制订处方集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我国国情修订处方集,合理参考WMFc、BNFc处方集遴选原则,定期或实时更新我国处方集,规范处方集药品准入标准,合理增加药品品种,同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提高对儿童药品说明书的制订标准。  
      关键词:英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WHO儿童示范处方集;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更新修订;比较;研究   
      1254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2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杨海洋,刘洋,李梦薇,李雪岩,何军,顾文宏,尹济云
      2019, 30(9)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辣木叶颗粒中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和丹酚酸B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Cosmosil-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3 mL/min,柱温为40 ℃,检测波长为260 nm,进样量为10 μL。结果: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和丹酚酸B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017~0.341、0.010~0.194、0.010~0.195 mg/mL(r均>0.999 0);检测限分别为0.085、0.143、0.117 μg/mL;定量限分别为0.283、0.476、0.392 μg/mL;精密度、稳定性(24 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2.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22%、98.76%、98.72%,RSD分别为0.66%、0.30%、0.30%(n=6)。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可用于同时测定辣木叶颗粒中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和丹酚酸B的含量。  
      关键词:辣木叶颗粒;高效液相色谱法;异槲皮苷;紫云英苷;丹酚酸B;含量测定   
      301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84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喜武,李秋晗,李英鹏,李永吉,徐坐帝,窦金金
      2019, 30(9)
      摘要:目的:制备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SYR-SLN),优化处方,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SYR-SLN,以包封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考察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处方中卵磷脂-单甘酯质量比、有机相-水相体积比、泊洛沙姆188(F68)浓度、投药量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处方工艺,考察所制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形态、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等。结果:卵磷脂-单甘酯质量比为3 ∶ 1,有机相-水相体积比为1 ∶ 2,F68的浓度为0.4%,投药量为10 mg,最优处方工艺为单甘酯80 mg、卵磷脂240 mg、F68浓度0.4%、SYR 10 mg、无水乙醇5 mL、蒸馏水10 mL,乳化温度为65 ℃,搅拌速度为600 r/min。所得SYR-SLN的包封率为(42.35±0.60)%(n=3),载药量为(5.33±0.03)%(n=3),其外观圆整,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80.30±5.31) nm,Zeta电位为   (-41.9±0.8) mV,4 ℃条件下贮存15 d稳定性良好。结论:本方法成功制得SYR-SLN,且处方工艺简单,包封率高。  
      关键词: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处方工艺;表征   
      300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30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肖涛,杨洋,李韬,李静,傅晓钟,吴帝容,王洋,肖红
      2019, 30(9)
      摘要:目的:建立阿德福韦(PMEA)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研究阿德福韦衍生物[阿德福韦前药,阿德福韦-熊去氧胆酸-3-丙基酯,L-亮氨酸-3-丙基酯(PMEA-1c)]灌胃给药后的代谢产物PMEA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 MS/MS)法。色谱柱为BEH C18,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 μL;检测离子对为PMEA质荷比(m/z)274.1→162.1,葛根素(内标)m/z 417.1→267.1。12只大鼠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ADV)组(阳性对照,90 mg/kg)、PMEA-1c组(160 mg/kg),每组6只,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1次,于给药后0.083、0.25、0.5、0.75、1、2、4、6、8、10、12、24 h尾静脉取血测定PMEA血药浓度;利用DAS 2.0软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PMEA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6.1~440.0 ng/mL(r=0.998 5),日内、日间精密度和稳定性试验的RSD均<10%(n=3、5、6),准确度为82.16%~97.33%(RSD≤6.4%, n=5),基质效应为95.96%~106.35%(RSD≤4.9%, n=5);ADV组和PMEA-1c组大鼠血浆中PMEA的t1/2分别为(1.762±0.117)、(2.548±0.174) h,AUC0-24 h分别为(2 170.059±146.091)、(4 704.257±176.792) μg·h/L,cmax分别为(613.092±9.504)、(697.295±15.275) μg /L;与ADV组比较,PMEA-1c组大鼠t1/2、AUC0-24 h、AUC0-∞、cmax均显著增加(P<0.01或P<0.001)。结论: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本实验结果表明PMEA-1c代谢为单室模型,其可作为阿德福韦前药的潜力药物,为阿德福韦前药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阿德福韦;阿德福韦衍生物;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药动学   
      223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7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吉泉,郝阳,陈瑞,王丽丽,汤磊
      2019, 30(9)
      摘要:目的:考察降糖活性物6-苄氧基-9-(-4-氯甲苯酰基)-四氢化咔唑-3-羧酸(简称“Zg02”)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并分析其降解产物。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吲哚美辛为内标,检测Zg02在空白人工胃液(pH 1.3,不含酶)、空白人工肠液(pH 6.8,不含酶)、人工胃液(pH 1.3,含胃蛋白酶)和人工肠液(pH 6.8,含胰蛋白酶)中孵育6 h的含量变化,计算Zg02剩余百分比;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对照样品(Zg02对照品溶液)、空白样品(未加入Zg02的孵育溶液)、孵育样品(稳定性试验中Zg02浓度变化最明显的孵育体系)的总离子流图,比较差异峰,通过MS图推测降解产物。结果:Zg02在空白人工肠液和人工肠液中孵育不同时间的剩余百分比均在90%~110%范围内;Zg02在酸性(pH 1.3)条件中不稳定,在孵育3 h时剩余百分比约为50%,继续孵育剩余百分比无明显变化,人工胃液(含酶)中的剩余百分比低于空白人工胃液(不含酶)的剩余百分比,但相差不明显。孵育样品与对照样品、空白样品的差异体现在负模式扫描下保留时间为5.23 min时,该时间点色谱峰的MS显示,低能量扫描通道存在m/z 320.127 2[M-H]-的准分子离子峰,高能量通道可见碎片离子峰230.081 5、276.138 2,推测Zg02在酸性(pH 1.3)条件下可能发生酰胺键断裂生成6-苄氧基-四氢化咔唑-3-羧酸。结论:Zg02在人工肠液中稳定性良好;在酸性(pH 1.3)条件下不稳定,基本上不受胃蛋白酶的影响,降解产物可能为6-苄氧基-四氢化咔唑-3-羧酸。  
      关键词:降糖活性物;6-苄氧基-9-(-4-氯甲苯酰基)-四氢化咔唑-3-羧酸;人工胃肠液;稳定性;降解产物   
      291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7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陈灵,张相林,柳芳,周汉明
      2019, 30(9)
      摘要: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新生大鼠认知功能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核转录因子κB(NF-      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和白藜芦醇低、高剂量组(30、60 mg/kg),每组12只,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其余各组大鼠采用Rice法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各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相应药物,连续给药6周。采用水迷宫实验分析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记录给药1、3、6周后的逃避潜伏期和给药6周后的穿台次数。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给药6周后的脑组织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海马组织CA1区内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及其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表达和SIRT1/NF-κB通路相关蛋白SIRT1、磷酸化NF-κB(p-NF-κB)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给药1、3、6周后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给药6周后的穿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脑组织梗死面积明显增加(P<0.05),海马组织CA1区内Bax、Caspase-3、p-NF-κB蛋白表达明显增强,Bcl-2、SIRT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低、高剂量组大鼠给药1、3、6周后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给药6周后的穿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脑组织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海马组织CA1区内Bax、Caspase-3、p-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cl-2、SIRT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且高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新生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可能与SIRT1/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白藜芦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核转录因子κB;认知功能;新生大鼠   
      161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5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修媛娟,向翠英,邵振俊
      2019, 30(9)
      摘要:目的:对咪喹莫特诱导建立小鼠银屑病模型进行改良,建立银屑病持续时间更长、特征更典型的银屑病动物模型。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涂抹凡士林)、模型组[涂抹咪喹莫特乳膏60 mg/(2×3 cm2·d)]和改良组[涂抹咪喹莫特乳膏60 mg/(2×3 cm2·d)+皮下注射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12(rmIL-12)和脂多糖(每周1次)],连续21 d,每组10只。从造模第1天起每日观察小鼠造模部位皮肤,对类似银屑病样皮损的红斑、鳞屑、增厚等症状进行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造模21 d后处死小鼠,取皮损部位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计算脾指数,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皮肤中IL-17A、 IL-12的含量。结果:自给药第3、2天起,模型组和改良组小鼠皮肤分别出现红斑、鳞屑、增厚等类似银屑病样皮损,均在第12天PASI总分达到峰值;改良组从第11天起,小鼠皮肤红斑、鳞屑、厚度较模型组更明显,且连续9 d PASI总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到模型组和改良组小鼠均出现Munro 微脓肿、棘层肥厚及真皮层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改良组小鼠脾指数更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改良组小鼠皮肤中IL-17A、IL-12含量均升高,且改良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的改良模型银屑病典型特征维持时间更长。  
      关键词:银屑病模型;咪喹莫特;小鼠;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评分;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7A   
      1504
      |
      2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4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彭梦媛,邱峰,黄丹,秦霞,张渊
      2019, 30(9)
      摘要:目的:研究姜黄素对胰腺癌SW1990细胞耐吉西他滨(GEM)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50、100、150、200、250 μmol/L)GEM对SW1990细胞和耐GEM SW1990细胞(SW1990/GEM耐药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耐药倍数;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1、5、10、20、40 μmol/L)姜黄素对SW1990/GEM耐药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计算IC50;采用CCK8法检测2.41 μmol/L姜黄素与不同浓度(25、50、75、100、125 μmol/L)GEM联用对SW1990细胞和SW1990/GEM耐药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计算GEM的IC50和耐药逆转倍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以GEM的IC50为给药浓度,GEM单用、姜黄素(2.41 μmol/L)与GEM联用处理SW1990细胞和SW1990/GEM耐药细胞后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脂肪酸合成酶(FAS)、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及其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mRNA表达。结果:GEM对SW1990细胞的IC50为92 μmol/L,对SW1990/GEM耐药细胞的IC50为216 μmol/L,SW1990细胞对GEM的耐药倍数为2.35;姜黄素对SW1990/GEM耐药细胞的IC50为9.2 μmol/L;2.41 μmol/L姜黄素下,GEM对SW1990细胞的IC50为75 μmol/L,对SW1990/GEM耐药细胞的IC50为98 μmol/L,SW1990/GEM耐药细胞对GEM的耐药逆转倍数为2.2。与GEM单用比较,姜黄素与GEM联用时SW1990细胞和SW1990/GEM耐药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5),主要阻滞在G0/G1期,细胞中FAS、p-AKT、p-PI3K、Bcl-2蛋白表达水平和FAS、Bcl-2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Bax、Cascapse-3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姜黄素可逆转SW1990细胞对GEM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通路有关。  
      关键词:姜黄素;吉西他滨;胰腺癌SW1990细胞;耐药;凋亡;机制   
      33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0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徐文,刘涛,赵振寰,曹志红,吕志强,马敏,马霖
      2019, 30(9)
      摘要:目的:研究五酯软胶囊和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联合给药后对大鼠体内伊马替尼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单次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单次给药组大鼠分为伊马替尼1组(灌胃空白大豆油+伊马替尼混悬液10 mg/kg),五酯软胶囊低、中、高剂量+伊马替尼组(灌胃五酯软胶囊溶液134、268、536 mg/kg+伊马替尼混悬液10 mg/kg),每组6只,各组大鼠灌胃空白大豆油/五酯软胶囊溶液30 min后再灌胃伊马替尼混悬液。连续给药组大鼠分为伊马替尼2组(灌胃空白大豆油+灌胃伊马替尼混悬液10 mg/kg),五酯软胶囊低剂量+伊马替尼组(灌胃五酯软胶囊溶液134 mg/kg+伊马替尼混悬液10 mg/kg),每组6只,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空白大豆油/五酯软胶囊溶液14 d,每天1次,末次给药30 min后,再灌胃伊马替尼混悬液。各组大鼠分别于伊马替尼给药前和末次给药后0.5、1、2、2.5、3、4、5、6、8、12、24、36 h取血100 μ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伊马替尼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并用DAS 2.0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单次给药后,与伊马替尼1组比较,五酯软胶囊低、中、高剂量+伊马替尼组大鼠cmax、t1/2、AUC0-36 h、AUMC0-36 h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连续给药后,与伊马替尼2组比较,伊马替尼+五酯软胶囊低剂量组大鼠cmax、t1/2、AUMC0-36 h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五酯软胶囊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均对伊马替尼的药动学有影响,可增加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并延长其半衰期。  
      关键词:五酯软胶囊;伊马替尼;大鼠;药动学;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183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1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边雨,姜文月,王美慧,任绪华,曲佳乐,李敏,高陆
      2019, 30(9)
      摘要:目的:建立六味地黄胶囊快速无损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利用声光可调滤光器(AOTF)-近红外(NIR)光谱技术。以某厂家近3年生产的80批六味地黄胶囊为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马钱苷、莫诺苷、丹皮酚、芍药苷、熊果酸的含量,并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通则方法测定其中水分含量。随后,应用The Unscrambler定量分析软件,以70批样品组成校正集样品,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和交叉-验证法分别建立六味地黄胶囊中上述6个指标的NIR定量模型;并以剩余10批样品为验证集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所建立的马钱苷、莫诺苷、丹皮酚、芍药苷、熊果酸、水分定量模型内、外部验证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校正标准偏差(RESEC)分别为0.372 8、0.025 4、0.263 3、0.288 5、0.186 7、0.037 7;预测标准偏差(RESEP)分别为0.462 2、 0.077 5、0.472 1、0.634 9、0.293 4、0.206 9。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各指标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偏差分别为6.04%、6.05%、5.87%、6.97%、5.62%、4.83%,均小于10%。结论:建立的方法可实现六味地黄胶囊质量的快速、无损分析。  
      关键词:声光可调滤光器-近红外光谱技术;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控制;马钱苷;莫诺苷;丹皮酚;芍药苷;熊果酸;水分   
      135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2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留记,王建霞,李开言,屠万倩
      2019, 30(9)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配比的人参总皂苷(TGG)、丹皮总苷(TGM)、丹皮酚含药血清对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改善作用,筛选最优配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蒸馏水)、TGG组(TGG,2.025 g/kg)、TGM组(TGM,4.05 g/kg)、丹皮酚组(丹皮酚,1.08 g/kg),每组12只,每天灌胃相应药物2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1 h,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以HUVEC细胞存活率为评价指标,人参总皂苷、丹皮总苷、丹皮酚含药血清不同配比为考察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优选3种含药血清的最优配比;将HUVEC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GG组、TGM组、丹皮酚组、最优配比组,除空白组细胞加入相应培养基外,其余各组均采用1.2 mmol/L H2O2诱导HUVEC损伤,然后TGG组(含药血清体积分数为0.000 5%)、TGM组(含药血清体积分数为0.000 5%)、丹皮酚组(含药血清体积分数为1%)、最优配比组再加入相应药物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微板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水平。结果:含药血清最优配比为TGG 0.000 5%、TGM 0.000 5%、丹皮酚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LDH、ET-1水平更高(P<0.01),NO水平更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TGG、TGM、最优配比组细胞NO水平更高(P<0.01),LDH、ET-1水平更低(P<0.05或P<0.01);与TGG组、TGM组、丹皮酚组比较,最优配比组细胞LDH水平更低(P<0.05或P<0.01),NO水平更高(P<0.05或P<0.01)。结论:TGG、TGM、丹皮酚联合应用对H2O2诱导的HUVEC损伤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LDH、ET-1水平和升高NO水平有关。  
      关键词:人参总皂苷;丹皮总苷;丹皮酚;联合应用;含药血清;配比;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187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2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唐荣国,赫倩,付磊,许昌业,王秀娟,李雄,欧维琳
      2019, 30(9)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雾化吸入4种非雾化剂型药物对健康SD大鼠肺组织的损伤情况,评价其雾化吸入的安全性。方法:将40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溶剂对照)、布地奈德组(雾化剂型药物对照,0.1  g/L)、二氧化硅组(肺损伤药物对照,40 g/L)和4种非雾化剂型药物组[定喘汤组(15 g/mL,以生药量计)、头孢曲松组(200 g/L)、清开灵组(原液)和痰热清组(原液)],每组5只。除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作处理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雾化吸入给药,给药体积均为10 mL,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56 d。给药结束后,对其外周血中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以及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进行计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肺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尘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肺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163(CD163)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分类主要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其中又以淋巴细胞为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计数以及肺组织中尘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及肺组织结构完整,CD163表达为阴性。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布地奈德组大鼠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及肺组织结构完整,CD163表达为阴性;而其余5组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计数以及肺组织中尘细胞计数均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肺泡壁增厚、肺泡间质水肿等病理变化,CD163表达均为阳性或强阳性。结论:4种非雾化剂型药物长期雾化吸入后可引起健康SD大鼠肺组织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炎症细胞计数升高,肺泡中出现尘细胞。  
      关键词:雾化吸入;非雾化剂型药物;肺损伤;安全性;大鼠   
      194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9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黄彭,曲佳琳,常乐,柯红文,杨迎,冷爱晶
      2019, 30(9)
      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金钱草治疗胆囊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以“类药五原则”和“口服吸收利用度(OB)>30%”为标准筛选金钱草活性成分,预测相关靶点,并利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在数据库TTD、OMIM、PharmGKB、DrugBank和GAD中,以“胆石症”“胆结石”“胆囊炎”和“胆管炎”为关键词预测相关靶点,构建疾病-靶点网络,并与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融合,获得治疗靶点,使用数据库DAVID对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以靶点与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以此筛选出金钱草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成分。结果:筛选获得金钱草中具有类药性、口服吸收较好的27种成分;通过网络构建、融合得到金钱草作用靶点33个,通路富集分析得到相关通路7条,主要涉及癌症通路、ABC转运体通路等;金钱草活性成分中对接得分排序前4位的分别是山柰酚、金合欢素、橙皮素和异鼠李素,主要作用于ABCC3、ABCB1、ABCC2、ABCB4靶点。结论:金钱草主要通过ABC转运体通路发挥治疗胆囊相关疾病的作用。  
      关键词:金钱草;胆囊相关疾病;靶点;通路;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255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6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方芳,吴万垠,杨春旭,宁雪坚,谢伶俐,斯韬
      2019, 30(9)
      摘要:目的:研究麦门冬汤加减方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的抑瘤作用,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腋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复制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模型。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每天灌胃1次)、顺铂组(6 mg/kg,每周腹腔注射1次)、麦门冬汤加减方组(20 g/kg,每天灌胃1次)和联合组(每周腹腔注射6 mg/kg顺铂1次+每天灌胃20    g/kg麦门冬汤加减方1次),每组15只。所有小鼠均连续给药2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瘤质量和胸腺指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其瘤体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其瘤体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法检测其瘤体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2(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麦门冬汤加减方组、顺铂组和联合组小鼠瘤质量、Bcl-2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胸腺指数、瘤体细胞凋亡指数、Bax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并且联合组小鼠瘤质量、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麦门冬汤加减方组和顺铂组(P<0.05),胸腺指数、瘤体细胞凋亡指数、Bax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麦门冬汤加减方组和顺铂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麦门冬汤加减方组、顺铂组和联合组小鼠肿瘤细胞密度有所降低,肿瘤组织坏死区域增多,并且联合组小鼠的坏死区面积明显大于麦门冬汤加减方组和顺铂组。结论:麦门冬汤加减方可通过下调瘤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和上调Bax蛋白表达,从而抑制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肿瘤的生长。  
      关键词:麦门冬汤加减方;顺铂;Lewis肺癌;移植瘤;B细胞淋巴瘤2;小鼠   
      121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12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卢婉妃,顾超群,马佳丽,袁强
      2019, 30(9)
      摘要:目的:建立补肾祛瘀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补肾祛瘀颗粒中的金樱子、菟丝子、制何首乌、紫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补肾祛瘀颗粒中总多糖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补肾祛瘀颗粒中芦丁、槲皮素、金丝桃苷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BDS C18,流动相为乙腈-0.08%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370 nm,进样量为10 μL。结果:4种药材的TLC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或对照药材在相应位置上呈现相同斑点或荧光。葡萄糖、芦丁、槲皮素、金丝桃苷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003~0.018 mg/mL、0.225~7.20 μg/mL、0.07~2.24 μg/mL、1.25~39.88 μg/mL(r=0.999 5或0.999 9,n=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3.80%(n=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2%、101.2%、100.9%、101.0%(RSD=1.28%、2.93%、2.41%、1.59%,n=6),平均含量分别为0.46 g/g、5.48 μg/g、8.18 μg/g、102.88 μg/g(n=3)。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补肾祛瘀颗粒的质量标准准确可靠,可为补肾祛瘀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补肾祛瘀颗粒;质量标准;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多糖;高效液相色谱法;芦丁;槲皮素;金丝桃苷   
      115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7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谭登航,王鹏娇,张硕,赵梅,刘燕,张敏,高秀丽
      2019, 30(9)
      摘要:目的:比较刺梨果、刺梨根和刺梨叶中3个药用部位中游离鞣花酸与总鞣花酸含量,并评价刺梨不同药用部位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超声提取和酸水解的方法分别得到刺梨不同药用部位的游离鞣花酸和总鞣花酸,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分别测定其含量。以半数清除浓度(IC50)为抗氧化活性为评价指标,对不同药用部位醇提物进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 -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并以维生素C(VC)为阳性对照。结果:游离鞣花酸和总鞣花酸在刺梨药用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游离鞣花酸含量高低顺序为刺梨叶(38.49 mg/g)>刺梨果(20.59 mg/g)>刺梨根(11.35 mg/g),总鞣花酸含量高低顺序为刺梨叶(197.08 mg/g)>刺梨果(49.36   mg/g)>刺梨根(21.86 mg/g),且刺梨果和刺梨根中总鞣花酸含量约为相应部位游离鞣花酸含量的2倍,刺梨叶中总鞣花酸含量约为相应部位游离鞣花酸含量的5倍。在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中,抗氧化活性强弱顺序均为VC>刺梨叶>刺梨果>刺梨根,并且刺梨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4.57±0.70)、(115.99±2.21) μg/mL]和刺梨果[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5.12±0.24)、(127.61±3.31) μg/mL]的作用效果与VC[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4.47±0.38)、(121.42±2.65) μ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刺梨果、刺梨根和刺梨叶3个药用部位中,刺梨叶的游离(总)鞣花酸含量最高,并且其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  
      关键词:刺梨果;刺梨根;刺梨叶;鞣花酸;超高效液相色谱法;酸水解;抗氧化活性   
      335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8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段凯旋,李跃文,刘和波,王博龙
      2019, 30(9)
      摘要:目的:预测羌活-独活药对抗炎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30%和类药性≥0.18的原则分别筛选羌活、独活的活性成分,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对羌活、独活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预测和筛选,然后以“Anti-inflammatory”为关键词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中检索炎症相关靶基因,并与羌活、独活中活性成分靶基因映射筛选出共同靶点,再利用Cytoscape 3.5.1软件建立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将筛选得到的靶点在相互作用基因/蛋白质搜索工具平台STRING V 10.5构建其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以研究其抗炎机制。结果:从羌活、独活药对中共筛选得到香豆素、β-谷甾醇、欧前胡素、紫花前胡苷等15个活性成分,作用于转录因子AP-1、磷脂酰肌醇激酶3r亚基、雌激素受体等49个靶点,主要涉及乙型肝炎、细胞凋亡等19条信号通路,参与炎症反应调节、前列腺素类生物合成等47个生物过程。结论:预测了羌活-独活药对活性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生物过程的抗炎机制,为其进一步的抗炎机制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羌活;独活;药对;抗炎机制;靶蛋白相互作用;信号通路   
      347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201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李志,李琳,石晓峰,范彬
      2019, 30(9)
      摘要:目的:建立牡丹花粉口含片的质量控制方法,为其质量标准的拟定提供参考。方法: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薄层色谱(TLC)法对牡丹花粉口含片中的芍药苷、山柰酚、木犀草素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牡丹花粉口含片中的芍药苷和氧化芍药苷进行定量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 TC-C18;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芍药苷为230 nm、氧化芍药苷为258 nm;进样量为20 μL]。结果:芍药苷、山柰酚、木犀草素的TLC鉴别结果显示,在样品图谱中,与对照品图谱相应位置上均显相同颜色的特征斑点,且阴性对照无干扰。芍药苷和氧化芍药苷的检测质量浓度分别在7.2~86.4、2.72~32.64 μg/mL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2%、98.65%,RSD分别为1.54%、2.53%(n=6);精密度(n=6)、稳定性(n=8)、重复性(n=6)试验的RSD均小于3.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牡丹花粉口含片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牡丹花粉口含片;薄层色谱;含量测定;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质量标准   
      411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8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高贝贝,潘梦璐,杨春兰,宋帅,帅宗文,夏泉
      2019, 30(9)
      摘要: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细胞色素P450(CYP)酶的亚型CYP3A4、CYP2C8和CYP3A5的基因多态性与羟氯喹不良反应、血药浓度的相关性,为羟氯喹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病例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因长期(>6个月)服用羟氯喹(日剂量为200~400 mg)出现不良反应的77例AID患者,收集患者信息、血样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不良反应发生部位分为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异常组、眼部正常组和眼部异常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羟氯喹全血药物浓度,MassARRAY系统检测患者CYP3A4、CYP2C8和CYP3A5的基因型,通过χ2检验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羟氯喹不良反应的发生差异,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羟氯喹血药浓度的差异。结果:CYP3A5 rs4646453位点在肾功能正常组与肾功能异常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异常组患者中CC基因型较AA+AC基因型的发生率高;CYP2C8 rs10882526位点在肝功能正常组与肝功能异常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组患者中等位基因G较等位基因A的发生率高,AG基因型较AA基因型的发生率高。77例AID患者CYP3A4、CYP2C8和CYP3A5的基因多态性与血药浓度无显著相关性。在亚组分析时,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CYP2C8 rs10882521的GT、GG和TT基因型的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514.1、735.3、785.9 ng/mL,其中GG和TT基因型明显高于GT基因型(P<0.05)。结论:AID患者携带CYP3A5 rs4646453 CC基因型服用羟氯喹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更高,携带CYP2C8 rs10882526位点的等位基因G和AG基因型服用羟氯喹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更高。SLE患者服用相同剂量羟氯喹,携带CYP2C8 rs10882521 GT基因型较其他基因型患者血药浓度低。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羟氯喹;不良反应;血药浓度   
      459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7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黄春,莫凡露,秦幸楠,张宏亮
      2019, 30(9)
      摘要:目的:分析国产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商品名:来可信)和进口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商品名:稳可信)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颅内感染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MRSA颅内感染并使用来可信或稳可信治疗的患者病例资料,其中来可信115例,稳可信42例,以有效率(包括临床治愈和临床好转)为效果指标,运用决策树模型对来可信和稳可信治疗MRSA颅内感染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分别以成本下降10%和有效率下降10%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来可信的有效率为85.21%,期望成本为13 125.96元,成本-效果比(CER)为15 404.25;稳可信的有效率为78.57%,期望成本为15 619.17元,CER为19 879.31,来可信与稳可信治疗MRSA颅内感染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无差异。结论:来可信和稳可信治疗MRSA颅内感染的有效性相当,但来可信的CER低于稳可信的CER。  
      关键词:决策树模型;来可信;稳可信;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颅内感染;成本-效果比   
      597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5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朱立强,王勇敢,李卫华,苏庆军,白桂花,石德光,崔丽华
      2019, 30(9)
      摘要:目的:建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评价模型,为临床药师进行处方点评提供依据。方法:以某院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住院的432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患者年龄、院内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数等多项诊疗信息;结合临床药师对患者预防及治疗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点评结果,以抗菌药物类别(预防或治疗使用)为因变量、患者诊疗信息为自变量,分别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中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和支持向量机法,将药师点评结果转化为机器学习模型可识别的客观指标,建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分类判别模型,并以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等为指标,另采用61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样本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收集使用模型前(人工点评,2017年1-12月)、后(2018年1-10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合理性点评情况,对模型效果进行应用评价。结果: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建立的模型的灵敏度为65.63%、特异度为75.00%、约登指数为40.63%;以支持向量机法建立的模型主要参数gamma为0.01、cost为10,其灵敏度为92.19%、特异度为87.50%、约登指数为79.69%,支持向量机法建立的模型优于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对采用支持向量机法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8.57%、约登指数为88.57%;与使用模型前比较,使用模型后处方点评比例由69.44%升高到100%,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23.84%下降到16.43%,品种选用合理率由37.86%升高到54.39%,使用疗程由5.01 d缩短到3.26 d。结论:应用机器学习方法中的支持向量机法建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评价模型,可实现处方点评全覆盖,提高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同时为药师的处方点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机器学习方法;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支持向量机法;评价模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合理用药   
      275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65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岑菁,陈和莉,夏培元,臧雷
      2019, 30(9)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预防性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12月,纳入预防性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试验组)对比安慰剂或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照组)对SAP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5.1.0和改良Jadad评分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胰腺感染率、胰腺外感染率、手术干预率和病死率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合计5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胰腺感染率[RR=0.84,95%CI(0.58,1.22),P=0.36]、胰腺外感染率[RR=0.76,95%CI(0.43,1.35),P=0.35]、手术干预率[RR=0.93,95%CI(0.65,1.32),P=0.68]和病死率[RR=0.99,95%CI(0.59,1.65),P=0.9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能降低SAP患者的胰腺及胰腺外感染率、手术干预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用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Meta分析   
      311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6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朱岳鑫,黄雨思,陈慧婷,张蕾,李旸,邹子元,曾庆春,许顶立
      2019, 30(9)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单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后短期并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注册中心、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检索时限为自建库时起至2019年1月,收集单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疗TAVI后短期并发症有效性(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30 d脑卒中发生率及30 d心肌梗死发生率)与安全性(术后30 d出血事件发生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与观察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后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RCT)和纽卡斯尔-渥太华(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观察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项RCT和7项队列研究,合计3 188 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TAVI后30 d全因死亡率[OR=0.48,95%CI(0.32,0.73),P<0.001]、30 d出血事件发生率[OR=0.43,95%CI(0.30,0.59),P<0.001]显著低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术后30 d脑卒中发生率[OR=0.63,95%CI(0.38,1.06),P=0.08]、30 d心肌梗死发生率[OR=1.09,95%CI(0.46,2.59),P=0.8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降低TAVI后30 d全因死亡率和30 d出血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单用;Meta分析   
      283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89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熊萱,喻冬柯,张远,边原,尹琪楠,陈瑶,童荣生
      2019, 30(9)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瑞替普酶对比阿替普酶治疗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1995年1月-2018年9月,收集瑞替普酶(试验组)对比阿替普酶(对照组)治疗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溶栓再通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溶栓再通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项RCT,合计1 7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溶栓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1,95%CI(0.50,0.73),P<0.001],根据溶栓再通成功时间进行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溶栓后1 h[OR=0.38,95%CI(0.25,0.58),P<0.001]、1.5 h[OR=0.44,95%CI(0.25,0.79),P=0.006]、2 h[OR=0.62,95%CI(0.42,0.92),P=0.02]的溶栓再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瑞替普酶的溶栓再通率优于阿替普酶。  
      关键词: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急性心肌梗死;中国;Meta分析   
      507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8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沈国荣,王永,鲁华,李家宽,徐烽益,洪晓,石新,包健安,缪丽燕
      2019, 30(9)
      摘要:目的:提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抗肿瘤药物摆药工作质量,减少摆药差错,减少摆药人员受到的抗肿瘤药物的职业暴露伤害。方法:介绍全自动针剂摆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将其用于PIVAS抗肿瘤药物的摆药工作中,比较该系统使用前后1个月的各项工作指标。结果:该系统包括用药医嘱信息处理软件、设备控制软件和摆药机硬件,具有自动盘点药品、自动进筐、自动摆药、自动打印瓶签等功能。启用全自动针剂摆药系统后,摆药流程中的输液标签打印、分筐和摆药操作由人工换为自动,节约了人力资源,每张标签平均摆药时间由原来的(33.00±3.31) s缩短为(15.55±1.41) s,摆药差错及破损数量降为0。结论:全自动针剂摆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PIVAS抗肿瘤药物摆药的自动化,减少了摆药差错,减少了工作人员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机会,减少了其带来的职业暴露伤害。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全自动针剂摆药系统;抗肿瘤药物;自动化   
      493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90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王文青,韩仙鸽,刘津,杜闻伟,李智荣,高善荣
      2019, 30(9)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门诊中成药说明书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完善中成药说明书提供建议。方法:收集我院门诊药房2018年正在使用的中成药药品说明书435份,统计说明书中用法用量标注不明确、其他项目标注不明确和缺项内容。结果:435份药品说明书中,用法用量不明确的情况包括用法用量只标注克数或毫升数(54种,12.4%)、每日给药剂量不明确(165种,37.9%)、包含“或遵医嘱”的字样(86种,19.8%)、特殊人群用法用量标注模糊(34种,7.8%)和未标注给药时间(365种,83.9%);其他项目标注不明确包括药物相互作用不明确(121种,27.8%)、注意事项不明确(12种,2.8%)、不良反应不明确(307种,70.6%)、禁忌不明确(257种,59.1%)、适应证不明确(1种,0.2%),缺项内容包括无特殊人群用药剂量(41种,94.5%)、无药理毒理项(305种,70.1%)、无临床试验数据(395种,90.8%)、未标识贮藏温度(377种,86.7%)。结论:中成药说明书普遍存在缺项与安全用药信息不明确现象,其项目内容的修订、完善需从多方面开展,以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成药;药品说明书;合理用药;缺项;不规范;调查与分析   
      357
      |
      2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7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 张东,邬国栋
      2019, 30(9)
      摘要:目的:综述沙棘黄酮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沙棘”“沙棘黄酮”“沙棘总黄酮”“Hippophae rhamnoides L.”“Sea buckthorn flavonoids”“Total flavonoid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8年1月-2018年9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沙棘黄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8篇,其中有效文献46篇。沙棘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含量较高,广泛存在于沙棘的果实、籽和沙棘叶中,主要有异鼠李素、槲皮素、山柰酚、杨梅素、芦丁、儿茶素等黄酮苷元及其苷类(如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O-芸香糖-7-O-鼠李糖苷等)。沙棘黄酮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降血糖、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菌、抗辐射等。但沙棘黄酮发挥的药理作用是基于单体化学成分还是多种化学成分联合作用目前并不明确,建议今后沙棘黄酮的研究工作可结合疾病发生的特点,多层次、多方位、多靶点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功效,以便更加有效地利用沙棘黄酮的活性成分。  
      关键词:沙棘黄酮;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981
      |
      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173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