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0 31 2
    • 杨舒杰,武志昂
      2020, 31(2)
      摘要:目的:为我国医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精准投入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识产权网中我国医药行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分析我国医药行业专利申请主体的现状及结构。运用SPSS23.0软件对我国医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与其研发经费投入情况及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投入产出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我国医药行业发明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2000-2015年在我国申请医药领域发明专利的国内申请主体共申请发明专利225861件,国外申请主体共申请发明专利43149件;国内申请主体的职务发明比例仅为49.94%,国外申请主体的职务发明比例为96.79%。我国医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与其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之间呈正相关,表明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有利于促进发明专利的申请;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医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亦呈正相关,表明医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有效扩大了医药行业的经济规模。结论:我国医药行业发明专利主体的结构与国外相比亟待调整,医药企业尚未成为发明专利的主要申请主体;医药企业持续的研发经费投入有效促进了发明专利的申请,扩大了医药行业的经济规模。  
      关键词: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医药企业;投入产出;研发   
      264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49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王惠国,李丹,孙颖超,李雨桐,韩鑫龙,张静莹,唐玲
      2020, 31(2)
      摘要:目的:考察双氢青蒿素(DHA)对人肝癌细胞Huh7、BEL-7402中氨基酸类代谢产物的影响,为阐明DHA参与肝癌细胞代谢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DHA(12.5、25、50、100µmol/L)作用24、48、72h后对两种细胞活性的影响。将两种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DHA,25µmol/L),加入不含药或含药培养基后培养24h,均平行操作3份。对各组细胞样品进行衍生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联用质谱(GC-MS)法检测细胞中氨基酸代谢物含量变化,结合SIMCA-P软件分析和化合物谱库的比对,筛选出两种细胞中的差异代谢物;采用Metaboanalyst4.0软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Huh7细胞或BEL-7402细胞中谷氨酰胺、谷胱甘肽、苯丙氨酸、富马酸、牛磺酸等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上述两种细胞中分别筛选获得28、29个差异代谢物,两者的共同差异代谢物有10个,包括谷氨酰胺、谷胱甘肽、牛磺酸、富马酸、苯丙氨酸等;两者的差异代谢物分别富集到8、6条通路上,其共同富集通路为氨基酸-tRNA生物合成、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代谢、氮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戊糖磷酸途径。结论:DHA能明显降低Huh7细胞和BEL-7402细胞的活性,并能显著降低细胞中谷氨酰胺、谷氨酸、谷胱甘肽、苯丙氨酸等的含量;其可能通过影响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代谢通路等机制来调控两种细胞的生长。  
      关键词:双氢青蒿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肝癌;机制;代谢通路;氨基酸   
      217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48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刘晓燕,蒋益萍,张嘉宝,王娜妮,辛海量
      2020, 31(2)
      摘要:目的:建立啤酒花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考察与其抗氧化作用的相关性。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C18,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58nm,进样量为2μL。以黄腐酚峰为参照,绘制11批啤酒花药材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抗氧化作用的药效指标,采用SIMCA14.1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以建立谱效关系,并进行体外抗氧化试验验证。结果:11批啤酒花药材样品共有19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830。共指认出7个成分,分别为黄腐酚、类葎草酮、葎草酮、加葎草酮、类蛇麻酮、蛇麻酮和加蛇麻酮。11批啤酒花均具有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作用。谱效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啤酒花中黄腐酚、葎草酮、类蛇麻酮峰与其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且变量投影值均大于1。体外抗氧化验证结果显示,0.1mg/mL黄腐酚与0.01mg/mL维生素C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相当,但10.0mg/mL黄腐酚对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小于0.1mg/mL维生素C。结论:所建HPLC指纹图谱可用于评价啤酒花的质量;黄腐酚、葎草酮和类蛇麻酮可能是啤酒花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啤酒花;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抗氧化;谱效关系;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163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46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王树梅,韩金美,乌日罕,萨础拉
      2020, 31(2)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蒙药苏格木勒-3汤水提物中芹菜素、胡椒碱及其挥发油中桉油精、枯茗醛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芹菜素、胡椒碱的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桉油精、枯茗醛的含量。HPLC法采用色谱柱为AgilentEclipseXDB-C18,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25(芹菜素)、342nm(胡椒碱),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GC法采用色谱柱为DimensionsSH-Rtx-1毛细管柱,载气为高纯氢气,进样口温度为270℃,载气流量为1mL/min,程序升温,进样量为10μL,进样分流比为1∶10。结果:芹菜素、胡椒碱、桉油精、枯茗醛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2.5~200μg/mL(r=0.9996)、87.3~139.7μg/mL(r=0.9999)、136~2187μg/mL(r=0.9999)、39~635μg/mL(r=0.9999);定量限分别为0.02、0.06、0.06、0.12μg/mL;检测限分别为0.01、0.02、0.03、0.04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4%;加样回收率分别为89.26%~97.26%(RSD=2.69%,n=6)、94.20%~104.01%(RSD=3.64%,n=6)、98.51%~110.11%(RSD=3.87%,n=6)、95.76%~107.82%(RSD=4.12%,n=6);含量分别为0.769~0.828、7.741~7.981、5.2847~5.8466、1.0386~1.1012mg/g(n=3)。结论:所建方法简单、可行,可用于蒙药苏格木勒-3汤不同部位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苏格木勒-3汤;水提物;挥发油;芹菜素;胡椒碱;桉油精;枯茗醛;含量测定   
      341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45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乔利杰,李彬,王新陆,谢世阳,高原,朱明军,王永霞
      2020, 31(2)
      摘要:目的:探讨参附益心方对缺氧原代心肌细胞脂肪酸利用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新生1~3d的SD大鼠心尖部组织,进行原代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并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辅酶Q10组(阳性对照,1×10-4mol/L)和参附益心方低、高剂量组(0.25、0.5mg/mL)。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均于5%O2、5%CO2、90%N2条件下培养6h以复制缺氧损伤模型。缺氧6h后,采用荧光素酶发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其脂肪酸转位酶(FAT/CD3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PPARβ/δ)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中ATP含量以及FAT/CD36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辅酶Q10组和参附益心方高剂量组细胞中ATP含量均显著升高,而辅酶Q10组细胞中FAT/CD36、PPARα蛋白,参附益心方高剂量组细胞中FAT/CD36蛋白以及参附益心方各剂量组细胞中PPARα、PPARβ/δ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参附益心方可通过抑制FAT/CD36、PPARα、PPARβ/δ蛋白的表达来抑制缺氧原代心肌细胞的脂肪酸利用,改善其能量代谢。  
      关键词:缺氧;原代心肌细胞;脂肪酸;代谢;参附益心方   
      121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43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王晓伟,王艳伟,王海波,宋汉敏,刘瑞新,石岩
      2020, 31(2)
      摘要:目的:提高香砂和中丸的药品质量标准。方法:在香砂和中丸原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修订性状观察和显微鉴定项目;建立组方药材姜厚朴、广藿香、苍术(土炒)的薄层色谱法(TLC)鉴定方法;建立橙皮苷、厚朴酚、和厚朴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香砂和中丸的外观性状描述修改为“黄棕色或棕褐色的水丸”。对显微鉴别项目的表述进行了少量调整。姜厚朴、广藿香、苍术(土炒)的TLC图谱均与相应的对照品或对照药材在相同位置上显现相同颜色的斑点,且阴性样品无干扰。HPLC法采用色谱柱为PhenomenexLunaC18柱,柱温为30℃,流动相分别为甲醇-水(40∶60,V/V,橙皮苷)、乙腈-1%冰醋酸(52∶48,V/V,厚朴酚、和厚朴酚),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84nm(橙皮苷)、294nm(厚朴酚、和厚朴酚)。橙皮苷、厚朴酚、和厚朴酚进样量分别在0.2018~2.018、0.0357~0.3574、0.0282~0.282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为0.9999);检测限分别为2.0、0.72、0.45ng,定量限分别为7.0、2.45、1.61ng;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耐用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2%、100.49%、102.08%,RSD均小于3%。结论:本研究在香砂和中丸原质量标准基础上修订了性状观察、显微鉴别项目的表述,增加了姜厚朴、苍术(土炒)、广藿香的TLC鉴别方法,并采用HPLC法测定了橙皮苷、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能够有效地提高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关键词:香砂和中丸;鉴别;含量测定;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量标准   
      144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42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王颖,何亚楠,车逸豪,袁仕梦,赵海荣,巫秀美,杨志斌
      2020, 31(2)
      摘要:目的:初步优选川芎嗪涂膜剂的制备工艺,并研究其体外经皮渗透特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聚乙烯醇(PVA-124)、无水乙醇、甘油、吐温80、氮酮的用量为因素,采用改良的评分标准对涂膜剂基质的成膜时间、成膜性、延展性、均匀度和有无气泡等指标进行评价,优选川芎嗪涂膜剂基质处方。在优选基质处方的基础上制备含不同载药量川芎嗪(300、250、200、150、100、50mg/mL)的涂膜剂,并考察其最大载药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嗪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取离体大鼠背部皮肤,对高、中、低载药量(100、75、50mg/mL)川芎嗪涂膜剂进行体外经皮渗透试验,分别于第15、30、45、60、75、90、120、150、180min时取样测定,并计算川芎嗪的渗透速率。结果:PVA-124、无水乙醇、甘油、吐温80、氮酮的用量分别为2.5g、7.0mL、1.97mL、0.07mL、0.28mL(以50mL处方量计)时的川芎嗪涂膜剂基质处方为最优;川芎嗪的最大载药量为100mg/mL。川芎嗪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3.125~100μg/mL,其专属性、精密度、重复性、回收率、稳定性考察均符合要求(RSD均小于2%);高、中、低载药量川芎嗪涂膜剂的渗透速率分别为608.42、384.19、158.20μg(/cm·2h)。结论:按优选处方制备的川芎嗪涂膜剂成膜时间短、质量稳定可靠,载药量可达100mg/mL;75mg/mL载药量的涂膜剂即可达到川芎嗪有效治疗血药浓度的渗透速率范围。  
      关键词:川芎嗪;涂膜剂;处方优化;大鼠;经皮渗透试验;渗透速率   
      190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40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文成当智,张云森,仁真旺甲,才让南加,贡保东知,切尼项毛,才让吉,刚焕晨雷,张艺
      2020, 31(2)
      摘要:目的:探讨藏药五味麝香丸治疗“真布”病(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四部医典》《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晶珠本草》为依据,搜集五味麝香丸的组方、剂量及显味,构建矢量结构模型,从六味、三化味、十七效等层面分析该方的药性,并利用Gephi0.9.2复杂网络软件构建其治疗“真布”病的“组方-药性-疾病”网络。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检索五味麝香丸的有效成分,并利用BATMAN-TCM网络药理学研究平台预测有效成分对应的靶标蛋白,借助ETCM数据库检索“真布”病的相关靶标蛋白;在筛选两者共同靶标的基础上,利用DAVID6.8生物信息学资源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3.7.0软件构建五味麝香丸“-真布”病-靶标-通路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以筛选核心靶标。以Glidescore为评价指标,利用MaestroVersion11.1.011软件将上述核心靶标与五味麝香丸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与结论:五味麝香丸含诃子、铁棒锤、木香、藏菖蒲和人工麝香,以诃子剂量最高。该方六味以苦、甘为主,三化味以苦化味为主,十七效以钝、凉、重等为主,主要对治锐、热、轻等二十种特性“。组方-药性-疾病”网络中,十七效与二十种特性之间边权重值较大的为凉效-热性、钝效-锐性、重效-轻性、稀效-臭性(边权重值≥430)等。共得到五味麝香丸有效成分潜在靶标2306个“,真布”病相关靶标211个;两者共同靶标32个,其对应的有效成分共29种。GO分析共预测到52条相关结果,共同靶标主要位于胞外区、细胞核等部位,以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因子活性等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为主。KEGG富集结果显著的有31条(P<0.05),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癌症途径等信号通路。五味麝香丸“-真布”病-靶标-通路网络中,含有效成分、靶标、通路节点94个、边460条;TNF、自杀相关因子(FAS)、白细胞介素6(IL6)、IL10、自杀相关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6(FASLG)、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IL1B等是该网络中的核心靶标,分别与奎宁酸、百里酚、去氢表雄酮、诺卡酮等有效成分以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力、Pi-cation键等连接,发挥治疗“真布”病的作用。  
      关键词:藏药;五味麝香丸;真布;类风湿性关节炎;味性化味;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258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39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陈晶晶,张振凌,曹淼淼,张颖,杨佳宁
      2020, 31(2)
      摘要:目的:建立百药煎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同时测定其中5种成分的含量及优选百药煎的原料酒糟。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SymmetryShieldTMRP18,流动相为乙腈-0.1%三氟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以没食子酸为参照,绘制14批百药煎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4批百药煎样品共有11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424~0.998,其中A1~A5相似度<0.850;B1~B9样品中为共指认出5个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甲酯、2,4,6-三-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2,4,6-三-O-没食子酰-α-D-葡萄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批样品可聚为3类,A1~A5聚为一类,B1、B6聚为一类,B2~B5、B7~B9聚为一类。上述5种成分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29.96~599.2μg/mL(r=0.9996)、0.832~416μg/mL(r=0.9996)、0.102~51μg/mL(r=0.9998)、0.2864~143.2μg/mL(r=0.9998)、0.2864~143.2μg/mL(r=0.9998);定量限分别为0.060、0.104、0.017、0.029、0.057μg/mL,检测限分别为0.018、0.031、0.005、0.009、0.017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耐用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16%~101.88%(RSD=1.60%,n=6)、96.98%~99.24%(RSD=0.85%,n=6)、97.70%~101.64%(RSD=1.54%,n=6)、97.77%~103.08%(RSD=1.82%,n=6)、98.16%~101.88%(RSD=1.24%,n=6)。结论:本研究所建HPLC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可用于评价百药煎的质量;所建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可用于同时测定百药煎中5种成分的含量;稻壳类酒糟不适用于发酵百药煎。  
      关键词:百药煎;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酒糟;聚类分析   
      205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37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冯振宇,孟霜,常剑敏,周晓荣,史敏,赵建平
      2020, 31(2)
      摘要:目的:探讨伪士的宁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人结肠癌HT-29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和低、中、高剂量伪士的宁组(125、250、500μmol/L),加入不含药培养基或含相应浓度伪士的宁的培养基培养48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和线粒体跨膜电位;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P53、Caspase-3、Caspase-9、兔源DNA修复酶(c-PARP)、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低、中、高剂量伪士的宁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线粒体跨膜电位均显著降低(P<0.01),且均呈现浓度依赖趋势。中、高剂量伪士的宁组细胞中P53、Caspase-3、Caspase-9、c-PARP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均显著升高,低、中、高剂量伪士的宁组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伪士的宁可能通过上调P53蛋白、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改变线粒体膜电位,然后激活Caspase-3、c-PARP、Caspase-9的表达,进而激活内源性线粒体通路,发挥促进HT-29细胞凋亡的作用。  
      关键词:伪士的宁;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线粒体跨膜电位;机制;P53;Caspase-3;Caspase-9;兔源DNA修复酶;Bcl-2   
      194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35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程轩轩,陈亮元,郑诗嘉,唐晓敏,杨全
      2020, 31(2)
      摘要:目的:建立广金钱草多糖的指纹图谱,分析其单糖组成及含量,并考察广金钱草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广金钱草多糖,经三氟乙酸水解、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衍生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指纹图谱(以葡萄糖峰为参照),并进行单糖组成及含量分析。含量测定色谱柱为PhenomenexLunaC18,流动相为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氢氧化钠调节pH至6.8),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50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以阿卡波糖为对照,采用对硝基苯-α-D-葡萄糖吡喃苷法考察广金钱草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18批药材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有9个共有峰,其中15批药材样品的相似度大于0.90;共指认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等7个共有峰。其中,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的含量分别为0.471~2.092、1.379~8.919、2.560~35.679、1.194~6.905、0.566~4.158mg/g;以鼠李糖为基准,其余4种单糖的摩尔比分别为1.58~4.07、2.26~19.95、2.20~4.21、1.31~2.86。广金钱草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呈现随剂量升高而增强的趋势,其半数抑制浓度为0.70mg/mL,低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7.76mg/mL)。结论:不同批次广金钱草的多糖组成均以葡萄糖为主,各单糖含量有所差异。广金钱草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明显的体外抑制作用,且活性强于阿卡波糖。  
      关键词:广金钱草多糖;单糖;含量;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法;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105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34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唐爱存,韦燕飞,刘喜华,王明刚,卢秋玉
      2020, 31(2)
      摘要:目的:研究葫芦茶苷对四氯化碳(CCl4)致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阳性对照,0.2mg/kg)和葫芦茶苷低、中、高剂量组(3、6、12mg/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小鼠腹腔注射橄榄油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10%CCl4橄榄油溶液(5mL/kg)以复制肝纤维化模型,每周2次,连续8周。自第3周起,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均灌胃等体积2%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每日1次,连续6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Westernblotting法分别检测其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Ⅰ型胶原(Col-Ⅰ)、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TIMP-2mRNA以及基质金属酶2(M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ALT、AST、HA、IL-6、MDA、Hyp含量,Col-Ⅰ、TIMP-1、TIMP-2mRNA以及MMP-2、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SOD、GSH-Px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ALT、AST、HA、IL-6、MDA、Hyp含量,Col-Ⅰ、TIMP-1、TIMP-2mRNA以及MMP-2、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SOD、GSH-Px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葫芦茶苷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具有肝保护和肝纤维化抑制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胶原蛋白合成,下调Col-Ⅰ、TIMP-1、TIMP-2mRNA以及MMP-2、TGF-β1蛋白的表达等有关。  
      关键词:葫芦茶苷;四氯化碳;肝纤维化;脂质过氧化;胶原蛋白;基质金属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小鼠   
      129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32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赵彧,万志强,张荣榕,马馨桐,王苗,邵帅,严铭铭,齐滨
      2020, 31(2)
      摘要:目的:优选复方人参免疫增强方4味组方药材(人参、黄芪、黄精、枸杞)的最佳配伍比例,并对最佳配比提取物进行免疫活性及急性毒性研究。方法:在采用细胞活性试验筛选4味药材生药量浓度范围的基础上,以不同生药量浓度的药材提取物作用后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中的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确定复方人参免疫增强方各药材的最佳配比。取小鼠240只,随机分为4批,每批60只,均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药物组[左旋咪唑,4mg/(kg·d)]和复方人参免疫增强方最佳配比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0.9528、1.9056、3.8112g/(kg·d)],每组10只,灌胃给药,qd,连续给药30d;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小鼠于首次给药后第24天时腹腔注射环磷酰胺[40mg/(kg·d)],qd,连续注射3d以建立免疫低下模型。通过测定各组小鼠脏器系数,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血清溶血素、IL-2、IgM、IgG、IgA含量,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来评价最佳配比提取物的免疫活性。另取小鼠20只,灌胃最佳配比提取物20mL/kg,给药2次,以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TD)考察其急性毒性。结果:复方人参免疫增强方的最佳配比为人参、黄芪、黄精、枸杞生药质量比1∶2∶2∶4。免疫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最佳配比提取物可显著提高小鼠的脏器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血清中溶血素、IL-2、IgM、IgG、IgA含量以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5或P<0.01);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其经口MTD均大于15g/kg,口服无毒性。结论:复方人参免疫增强方最佳配比提取物可显著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且口服无毒性。  
      关键词:人参免疫增强方;药对;均匀设计法;小鼠;免疫功能;急性毒性   
      101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31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黄志铨,王振文,朱亮
      2020, 31(2)
      摘要:目的:探索二甲双胍对胰腺癌BxPC-3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以Smad4基因天然缺失型人胰腺癌BxPC-3细胞为对象,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不同剂量二甲双胍(5、10、20mmol/L)作用24h后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并计算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采用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不同剂量二甲双胍(10、20mmol/L)作用24h后的细胞迁移情况,记录迁移细胞数;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和Westernblotting法分别检测细胞中钙黏着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补体反应基因32(RGC-32)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和5mmol/L二甲双胍组比较,10、20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的存活率均显著降低,凋亡率均显著升高,且20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10mmol/L二甲双胍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10、20mmol/L二甲双胍组迁移细胞数均显著减少,且20mmol/L二甲双胍组显著少于10mmol/L二甲双胍组(P<0.05);10、20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中E-cadherin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且20mmol/L二甲双胍组E-cadherin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0mmol/L二甲双胍组;10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中VimentinmRNA,20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中Vi-mentinmRNA及其蛋白以及10、20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中RGC-32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且20mmol/L二甲双胍组VimentinmRNA及其蛋白、RGC-32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10mmol/L二甲双胍组(P<0.05或P<0.01)。结论:二甲双胍可剂量依赖性地通过Smad4非依赖性通路抑制BxPC-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其凋亡,这可能与胰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以及RGC-32表达受到抑制有关。  
      关键词:二甲双胍;胰腺癌;BxPC-3细胞;增殖;凋亡;上皮间质转化;补体反应基因32   
      175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30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李超,姜文亮,杨子贤,李可欣,倪倩,裴艺芳,李婷,谭玲
      2020, 31(2)
      摘要:目的:快速评价瑞舒伐他汀(RSV)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同时检索快速卫生技术评估(HTA)相关网站与数据库,纳入RSV对比安慰剂或其他阳性药物治疗血脂异常的HTA报告、Meta分析/系统评价及药物经济学研究。由2位研究者分别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与汇总,并交叉核对,最终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Meta分析和11篇药物经济学研究,未检索到相关HTA报告。汇总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使用RSV可显著降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效逆转动脉粥硬化斑块,降低全因死亡率,且安全性良好。在经济性方面,与其他他汀类药物或者安慰剂相比,RSV可延长患者质量调整生命年,增量成本-效果比低于意愿支付阈值,更具有经济优势。结论:RSV治疗高脂血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血脂异常;高血脂症;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152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28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席晓宇,谢雯雯,刘琰,黄蓉,陈磊
      2020, 31(2)
      摘要:目的: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更具经济性的2型糖尿病用药方案建议。方法:构建罗格列酮钠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Markov模型,根据2型糖尿病的病情发展特征,用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2型糖尿病并发症、死亡等3个状态的动态变化来模拟该疾病的发展。对模型进行回乘分析、队列模拟分析以获取罗格列酮钠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长期成本和效果;采用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作为健康产出指标,以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意愿支付阈值(WTP)12000元/年判断不同方案的优劣性;对成本、效用和贴现进行敏感性分析,检验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结果:Markov模型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罗格列酮钠治疗方案累计成本和健康效用分别为25164.00元和7.50QALYs,二甲双胍治疗方案的累计成本和健康效用分别为17773.36元和7.36QA-LYs,罗格列酮钠相对于二甲双胍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50983.08元/QALYs,大于WTP,因此二甲双胍治疗组为优势方案。敏感性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的健康效用值和贴现率对模型的分析结果影响最大,但在本研究设定的敏感性分析范围内,优势方案结果并未改变。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罗格列酮钠和二甲双胍两种方案中以二甲双胍更具成本-效果优势。  
      关键词:2型糖尿病;罗格列酮钠;二甲双胍;成本-效果;Markov模型;药物经济学   
      259
      |
      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2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张雷,李青松,黄豫
      2020, 31(2)
      摘要: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注射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三级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使用STS注射液的患者信息,根据药品说明书的相关建议,评价其用药合理性;采用成组设计和个人匹配法对其不良反应/事件(ADR/ADE)风险及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考察其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283例患者;STS注射液的平均用药频度均小于1.5,药物利用指数均小于1.0,提示该院使用STS注射液基本合理。STS注射液的不合理用药主要为适应证不恰当(46.48%),溶媒选择不合理(15.84%)和给药浓度过大(2.7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STS注射液后发生ADR/ADE的风险显著增加(P<0.05)。结论:该院STS注射液临床使用中存在超适应证、超浓度和溶媒不当情况,要加强对该制剂的用药评估和监测,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尤其要防范ADR/ADE的发生。  
      关键词: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真实世界研究;药物利用研究;影响因素;成组设计法;个人匹配法   
      193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26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钟毅征,黄嘉华,潘美均,江桦清,郑昊,李炜,陈思缄,曹英莹,黄帆,邓发森,孙伟鹏,郭凯敏
      2020, 31(2)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宫瘤清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收集宫瘤清胶囊联合米非司酮(试验组)对比米非司酮(对照组)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TSA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RCT,共计12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RR=1.12,95%CI(1.00,1.26),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最大子宫肌瘤体积[SMD=-1.08,95%CI(-1.21,-0.95),P<0.05]、治疗后子宫体积[SMD=-0.80,95%CI(-1.14,-0.45),P<0.05]、卵泡刺激素水平[SMD=-0.28,95%CI(-0.45,-0.19),P<0.05]、促黄体生成素水平[SMD=-0.44,95%CI(-0.52,-0.12),P<0.05]、雌二醇水平[SMD=-2.69,95%CI(-3.08,-1.49),P<0.05]、孕酮水平[SMD=-1.27,95%CI(-1.69,-0.71),P<0.05]均显著小于或低于对照组。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除5、10mg米非司酮组的卵泡刺激素水平(P>0.05)外,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最大子宫肌瘤体积、治疗后子宫体积、卵泡刺激素水平、促黄体生成素水平、雌二醇水平、孕酮水平均显著小于或低于对照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显示,宫瘤清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总有效率更优的证据确切。结论:宫瘤清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单用米非司酮,可有效缩小最大子宫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  
      关键词:子宫肌瘤;米非司酮;宫瘤清胶囊;疗效;Meta分析;试验序贯分析   
      221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24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吴燕子,叶珊,刘芳
      2020, 31(2)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linicaltrials.gov、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收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以下简称“双抗“,试验组)对比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抗血小板(以下简称“单抗”,对照组)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2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项RCT,共计285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单抗组[RR=1.31,95%CI(1.26,1.37),P<0.00001],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D=-3.80,95%CI(-5.30,-2.30),P<0.0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显著低于阿司匹林单抗组[MD=-3.72,95%CI(-5.25,-2.20),P<0.00001]及氯吡格雷单抗组[MD=-2.44,95%CI(-4.14,-0.73),P=0.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14d后[MD=-2.19,95%CI(-3.11,-1.27),P<0.00001]、治疗15d后[MD=-5.73,95%CI(-10.65,-0.81),P=0.02]、治疗28d后[MD=-3.45,95%CI(-4.24,-2.67),P<0.00001]N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与氯吡格雷单抗组患者有效率、与阿司匹林单抗组及氯吡格雷单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阿司匹林单抗组及氯吡格雷单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在短期内可提高患者疗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不能降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及死亡率。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展性脑卒中;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219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22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薛莹,司方莹,刘帅兵
      2020, 31(2)
      摘要:目的:为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NMS)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于2018年9月19日收治的1例NMS患者,临床药师全程提供药学监护,并提出用药建议;查阅文献,总结NMS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及治疗药物。结果与结论:临床药师结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用药史、NMS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提出该患者为NMS,医师采纳建议。在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针对患者入院前的用药情况和入院后医师的用药方案,建议停用亚冬眠合剂,改用甲磺酸溴隐亭片并行持续低温仪物理降温,用药疗程至少10d,医师采纳建议。用药第3天,患者症状开始缓解,第10天症状基本消失,并于第13天出院。文献复习结果显示,NMS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肌强直、精神状态改变、自主神经紊乱、磷酸肌酸激酶升高、白细胞增加等;危险因素包括药物因素、人口统计学因素、遗传因素等;发病机制可能与多巴胺能受体阻断及肌肉骨骼纤维毒性有关;鉴别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病时间、神经肌肉反应性、缓解时间等;常用治疗药物为甲磺酸溴隐亭和丹曲林等。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药学监护;临床药师   
      220
      |
      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22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周超培,刘芊芊,杨春荣,杨阳,高春生
      2020, 31(2)
      摘要:目的:了解红细胞作为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红细胞”“载药体系”“Redbloodcell”“Erythrocyte”“Drugdeliverysystem”等关键词,对PubMed、Elsevier、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收录的于1960-2019年发表的文献进行单一或组合搜索,据此综述红细胞作为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14篇,其中有效文献70篇。红细胞作为人体的内源性成分,不需要通过合成就可作为天然的载药体系。目前红细胞的载药方法包括渗透法、化学干扰法、电穿孔法、内吞包埋法、电融合包埋法、脂质体融合法等,其中渗透法又包括低渗稀释法、改良低渗稀释法、低渗溶血法、等渗渗透溶解法和低渗透析法等;此外,还可以采用红细胞包载机或者将药物偶联到红细胞膜上等方式。红细胞作为药物载体,可实现药物靶向性递送,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增强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其已用于包载抗肿瘤药、抗炎药、镇痛药、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小分子药物,还可包载部分大分子药物和诊断剂等,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但红细胞载药系统尚存在来源复杂、理化性质不统一、载药过程可能对红细胞造成破坏、储存过程中如何保持其生物活性等问题。  
      关键词:红细胞;药物载体;载药系统;细胞膜   
      731
      |
      4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21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刘东华,荆凡波,全香花,刘月芬,邢晓敏,周长凯,付蕾,隋忠国
      2020, 31(2)
      摘要:目的:了解基因多态性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疗效的相关性,为GLP-1受体激动剂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和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基因多态性“”艾塞那肽“”利拉鲁肽“”液泡蛋白分选受体1”“大麻素受体1”“GLP-1受体”“Glucagon-likepeptide-1receptoragonist”“Exenatide”“Liraglutide”“SORCS1”“Cannabi-noidtype1receptor”“GLP-1receptor”“Geneticpolymorphism”“Type2diabetes”“Insulinresistance”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pringerLink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91年1月-2019年3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GLP-1受体激动剂相关的遗传因素和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07篇,其中有效文献33篇。GLP-1受体激动剂与液泡蛋白分选受体1(SORCS1)基因、GLP-1受体(GLP-1R)基因和大麻素受体1(CNR1)基因相关。目前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与GLP-1受体激动剂改善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控制体质量效果相关。但此类研究多为小样本研究,需要更大的样本来确认SORCS1、GLP-1R、CNR1基因多态性与GLP-1受体激动剂疗效的关系,且其他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司那肽、阿必鲁泰、度拉鲁肽和索玛鲁肽等)和已发现的基因位点多态性的相关性还未知,而与GLP-1受体激动剂疗效相关的新的基因位点还未发现,这可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受体激动剂;基因多态性;艾塞那肽;利拉鲁肽;液泡蛋白分选受体1;大麻素受体1   
      144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19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胡志强,余文韬,姚文秀,蒋刚,蒋倩,肖洪涛
      2020, 31(2)
      摘要: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特点、防治措施及相关循证依据,为临床治疗决策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心脏毒性”“肿瘤”“癌症”“靶向治疗”“化疗”“Cardiotoxicity”“Tumour”“Cancer”“Targettherapy”“Chemotherapy”等为关键词,在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0年1月-2019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以致心脏毒性常见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为对象,就其致心脏毒性的特点、防治措施及国内外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汇总。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56篇,其中有效文献47篇。抗肿瘤药物致心脏毒性主要以左室功能障碍(LVD)和心力衰竭(HF)为主,主要代表药物为蒽环类和曲妥珠单抗。其中,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多为Ⅰ型(不可逆),与药物累积剂量以及患者年龄、心脏病史、心脏部位高剂量放疗、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曲妥珠单抗致心脏毒性多为Ⅱ型(可逆),虽与药物累积剂量无关,但与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LVD病史、高血压、心脏放疗史及与蒽环类药物联用等因素有关。此外,血管生长抑制剂等抗肿瘤药物所致的LVD亦不容忽视。现有指南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及相关临床研究大多围绕蒽环类药物和曲妥珠单抗展开。在预防方面,应首先控制高血压等心血管高危因素;对于使用蒽环类或曲妥珠单抗致LVD的高危人群,中、低证据支持使用心脏保护剂[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进行预防;此外,高累积剂量蒽环类药物致心脏毒性还可采用限制累积剂量、使用脂质体、延长滴注时间等综合策略。在治疗方面,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推荐参考抗HF标准方案治疗;而对曲妥珠单抗所致心脏毒性则应参考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选用观察、停药、继续用药等策略,但现有证据尚不足。今后,相关研究者需完善心脏毒性的定义,进一步探讨除蒽环类和曲妥珠单抗外的抗肿瘤药物致心脏毒性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措施;研究进展;循证医学   
      257
      |
      1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18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