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0 31 24
    • 魏麟,李春雷
      2020, 31(24)
      摘要:目的:为今后开展药品安全立法和科学执法司法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主题=药品犯罪或食药犯罪或药品并含刑事”且不含“主题=毒品”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知网中198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发表的期刊类文献。筛选文献,以内容分析为主,借助CiteSpace5.6.R4软件的可视化分析手段,对我国药品安全的立法动态和典型药害事件进行梳理与分析,从研究成果产出、研究学术群体、研究学科视角和研究热点聚焦等4个方面分析我国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研究发展概况,进而从刑事政策、刑事立法、重大药害案件、行政监管理念和行政立法层面梳理和挖掘影响各阶段研究变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相关研究进行审视,对其完善路径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52篇,纳入有效文献473篇。我国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研究历经研究的探索期(1985-1996年)、转型期(1997-2010年)、蓬勃期(2011-2019年),成果产出数量不断增长,学术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以刑法学研究为主、公安学研究为辅、自然科学研究为外援的学科分布,并围绕立法、司法和刑法价值等问题形成学术热点聚焦,如以重大危害药品案件为切入点进行的各类学术研究等。其中,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研究变迁的影响因素中,刑事政策与立法、行政立法与监管沿革是其遵循的内在逻辑,突发药害事件则是重要外因。为此,应当以全链条为着眼点,以交叉学科为研究视角,以思辨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推动危害药品安全犯罪领域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研究热点;影响因素;完善路径;述评   
      118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515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蒋蓉,葛文霞,邵蓉
      2020, 31(24)
      摘要:目的:为提升我国制药企业参与药品患者援助项目意愿度、提高我国患者的用药水平和创新药品的可及性、充分挥发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提出制药企业实施药品患者援助项目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我国制药企业内了解或参与患者援助项目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上述理论框架进行实证研究,采用SmartPLS3.0软件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不同因素对制药企业参与患者援助项目意愿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与结论:经济效益、市场竞争、社会效益、政策环境对制药企业实施药品患者援助项目的意愿度有显著影响,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244(P<0.01)、0.236(P<0.01)、0.235(P<0.05)、0.228(P<0.01),而人力资源效益、合作单位对制药企业实施药品患者援助项目的意愿度无显著影响(P>0.05)。经济效益符合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影响程度最为密切,因而企业自身对药品的定价策略和政府部门的税收政策至关重要。参与市场竞争亦是企业参与患者援助项目的重要因素,越早实施患者援助,相关药品就越有机会抢占更多市场。社会效益表现为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口碑效应。政策环境一般包括法律环境和医保政策,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制药企业的捐赠行为造成限制,但相应的监管措施仍必不可少。医保政策与患者援助项目的设立与调整息息相关,医保准入与患者援助项目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从企业角度,建议应当建立药品患者援助项目成本与收益测算体系,拓宽项目的宣传渠道并加大宣传力度;从政府角度,建议应当加大捐赠税收优惠,完善患者援助监管体系,明确患者援助项目药品的医保准入和调整规则,促进制药企业积极参与患者援助项目,以助力提高患者用药水平及药品可及性。  
      关键词:患者援助项目;制药企业;行为意愿;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   
      72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514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刘聿砚,张相林
      2020, 31(24)
      摘要:目的:为我国生物类似药的药政监管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FDA、欧洲药品管理局以及日本药品医疗器械管理局等药政相关监管部门官方网站公布的权威文件,比较其关于生物类似药的定义、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应用等药政监管措施,并对我国生物类似药监管措施的完善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各国/地区对生物类似药的定义虽然表述形式不同,但均要求生物类似药应与其对应的参照药具有相同的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美国、欧盟和日本均要求企业提供生物类似药和参照药具有前期药学相似性的研究、药理学和毒理学等非临床研究,以及免疫原性、药动学、药效学等临床研究数据;而我国尚未要求生物类似药和参照药在前期药学研究中具有相似性。各国/地区均对生物类似药的适应证外推持支持态度,其中美国和欧盟要求生产企业提供详尽的数据资料;日本只是提到了生物类似药适应证外推的相关概念,但未提及具体的数据要求,我国对生物类似药适应证外推条件的相关表述也不够清晰,其在我国的应用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药物互换性方面,美国虽允许在州法律许可的条件下以具有可互换性的生物类似药替代参照药,但目前尚无相关生物类似药获得批准;欧洲各国对生物类似药的可互换性规定各不相同;而我国和日本在生物类似药的可互换性方面尚无文件明确提及。建议我国在保障生物类似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比对原则,适当从严要求;在适应证外推领域,应当提出更详尽的数据要求,并需科学评估外推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在生物类似药的可互换性方面,建议尝试推行生物类似药的转换原则,但需经医师、药师和患者共同协商后使用,并实时监测用药安全,同时建立完善的可追溯体系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生物类似药;有效性;安全性;适应证外推;可互换性;美国;日本;欧洲   
      122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513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潘树茂,章新友,吴地尧,郭永坤,丁亮,谈荣珍
      2020, 31(24)
      摘要:目的:建立“中药数据策略模式分析平台”(TCMDP),并据此对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中药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为临床治疗PHC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根据策略模式思想研发了封装有频次统计、关联、聚类、分类等多个方法及其涵盖的不同算法的TCMDP软件。从南昌市4所省级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和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收集治疗PHC的中药有效处方并建立相应的PHC处方数据库(PDOPHC)。将该数据库中的中药处方导入TCMDP,借助CMC-DD改进聚类算法、融合深度和宽度搜索后改进的WD-GetRules算法和频次统计方法分析上述处方的证型分布,并以其中的痰瘀互结证型肝癌(TYPHC)为例进行药物功效类别、四气五味归经、药性组合、核心药对和核心药物组合的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到907张治疗PHC的中药处方,主要涉及痰瘀互结证、正虚瘀结证、肝脾血瘀证等10个证型。其中,TYPHC相关的中药处方中常用补虚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等;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甘、苦、辛,归经多为脾、肝、胃、肺、心、肾经;药性组合多为温甘脾、温辛脾和寒苦肝等模式;用药频次≥30次的药对共有36对;处方中的强关联规则共31条,核心药物组合8组。WD-GetRules算法结果显示,临床治疗TYPHC的处方中以白术、党参、茯苓、甘草等4味中药处于核心地位,且常与多种药物配伍出现,这与四者通常组方为四君子汤以达健气补脾之功有关;CMC-DD算法结果显示,临床治疗TYPHC以健补脾胃、补益气血为主,同时又从疏肝理气、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滋阴等多角度治疗TYPHC。结论:临床上治疗TYPHC的中药处方主要采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多角度进行治疗,符合医家“扶正祛邪”的用药法则;应用TCMDP能多层次、多方位地实现中药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为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挖掘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药数据策略模式分析平台;策略模式;中药处方;原发性肝癌;痰瘀互结证型;数据挖掘;组方规律   
      106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512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刘珂娣,段佳林,苏晶,陶星茹,赵石,白杨,卫培峰,奚苗苗
      2020, 31(24)
      摘要:目的:研究紫铆花素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PC1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溶剂对照组(1‰二甲基亚砜)和紫铆花素高、中、低浓度组(2、1、0.5μmol/L)。后4组给予相应试剂/药物干预24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的其余组均以100mU/mL葡萄糖氧化酶诱导氧化应激模型。培养4h后,检测细胞存活率、凋亡率和细胞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三磷酸腺苷(AT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或活性以及线粒体膜电位(MMP)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和SOD、CAT、GSH-Px、ATP活性或水平均显著降低,凋亡率、ROS含量和MDA、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MMP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溶剂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紫铆花素高、中、低浓度组细胞存活率和SOD(除中、低浓度组外)、CAT、GSH-Px(除中、低浓度组外)、ATP(除低浓度组外)活性或水平均显著升高,凋亡率、ROS含量和MDA、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MMP明显增加。结论:紫铆花素可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稳定线粒体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增加能量生成,进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最终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紫铆花素;PC12细胞;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炎症;细胞凋亡;神经保护   
      103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510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韩宪忠,沈正泽,袁文霄,黄英如,丁家昱
      2020, 31(24)
      摘要:目的:比较黄芪地上、地下部分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差异,为黄芪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40只ICR小鼠平行分为4批,每批60只,雌雄各半。各批小鼠均按体质量及性别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黄芪地上、地下部分低、高剂量组(均为3、6g/kg,以生药量计),每组10只。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均灌胃生理盐水,黄芪组小鼠灌胃相应浓度的药物,灌胃体积均10mL/kg,每日1次,连续给药30d。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自给药第24天起腹腔注射环磷酰胺40mg/(kg·d),连续注射3d,建立免疫低下模型。检测各组小鼠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炎症因子[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2(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半数溶血值,测定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指数、吞噬指数、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以左右两耳的质量差反映)和溶血空斑数。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体质量、胸腺指数、脾指数、吞噬指数、NK细胞活性、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溶血空斑数、半数溶血值均显著降低(P<0.05),炎症因子水平、左右耳片质量差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各给药组小鼠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且均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P<0.05);与黄芪地下部分组比较,黄芪地上部分同剂量组的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黄芪地上、低下部分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地上部分的作用优于地下部分。  
      关键词:黄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免疫力;药效学   
      109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509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李洋洋,张苡铭,魏孔熙,周婷,何进鹏,丁楠,周谷城,史桐凡,柯宜诚,牛帆,刘永琦,张利英
      2020, 31(24)
      摘要:目的:比较黄芪不同有效成分对电离辐射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DNA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2GyX射线直接辐照BMSCs建立辐射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25、50、75、100μg/mL)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芪黄酮辐射前干预1d+辐射后干预1~5d对辐射BMSCs增殖的影响,筛选给药浓度和辐射后继续干预时间。将辐射BMSCs分为辐射组、黄芪多糖组、黄芪皂苷组、黄芪黄酮组,后3组辐射前后均使用适宜的相应药物进行干预,另设空白组进行比较;采用胞浆分裂阻滞微核法检测辐射后干预适宜时间的微核细胞率和细胞微核率,免疫荧光法检测辐射后干预适宜时间细胞中53BP1焦点簇数量,并对不同时间点(0.5、2、12、24h)的53BP1焦点簇数量进行比较。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辐射组BMSCs的OD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辐射组比较,50μg/mL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芪黄酮继续干预2~3d时BMSCs的OD值均显著升高,其余剂量组仅部分时间点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综合考虑确定给药浓度为50μg/mL,辐射后继续干预时间为2d。与空白组比较,辐射组、黄芪多糖组、黄芪皂苷组、黄芪黄酮组微核细胞率和细胞微核率均显著升高,辐射组和黄芪多糖组细胞中53BP1焦点簇数量均显著增加(P<0.01)。与辐射组和黄芪黄酮组比较,黄芪多糖组和黄芪皂苷组微核细胞率、细胞微核率和53BP1焦点簇数量(辐射后干预0.5、2、12h)均显著降低或减少,且黄芪多糖组微核细胞率和细胞微核率均显著低于黄芪皂苷组(P<0.05);超过24h检测不出53BP1焦点簇。结论: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对辐射所致的BMSCsDNA损伤均有防护作用,其中黄芪多糖防护效果优于黄芪皂苷;黄芪黄酮对辐射所致的DNA损伤无防护作用。  
      关键词:黄芪多糖;黄芪黄酮;黄芪皂苷;电离辐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NA损伤   
      99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507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乔巨慧,赵大庆,刘美辰,睢博文,刘颖,邢欣
      2020, 31(24)
      摘要:目的:研究人参总皂苷对D-半乳糖致PC12细胞衰老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用D-半乳糖处理以建立细胞衰老模型。采用CCK-8法筛选D-半乳糖的建模浓度和人参总皂苷的给药浓度。试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人参总皂苷低、高浓度组,检测各组细胞衰老情况、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和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MMP)、三磷酸腺苷(ATP)、活性氧(ROS)水平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及其相关蛋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C)]和氧化损伤相关蛋白[核因子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水平,另设阳性药物组[5mmol/LN-乙酰-L-半胱氨酸(NAC)]和阳性对照组[D-半乳糖+5mmol/LNAC]比较氧化损伤相关蛋白水平。结果:D-半乳糖能显著抑制PC12细胞的存活率,临界浓度为20mg/mL;人参总皂苷可显著增加D-半乳糖诱导衰老细胞的存活率,半数效应浓度为65μg/mL,故将后续试验人参总皂苷的低、高浓度设置为55、65μ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衰老细胞数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和G1期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S期细胞比例、细胞中MMP、ATP含量和Bcl-2蛋白以及线粒体中Cyt-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ROS含量和Bax、Nrf2蛋白及胞浆内Cyt-C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人参总皂苷低、高浓度组衰老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和G1期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S期细胞比例、细胞中MMP、ATP(除低浓度组外)含量和Bcl-2、Nrf2、HO-1蛋白以及线粒体中Cyt-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ROS(除低浓度组外)含量和Bax蛋白及胞浆内Cyt-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阳性对照组细胞内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均低于人参总皂苷组。结论:人参总皂苷可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P12细胞衰老,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抗氧化信号途径拮抗D-半乳糖诱导的氧化应激、缓解其所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  
      关键词:人参总皂苷;D-半乳糖;PC12细胞;衰老;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氧化损伤相关蛋白   
      115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505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王小燕,常军民,郭常润,陈丽
      2020, 31(24)
      摘要:目的:建立怀牛膝饮片的质量评价标准并建立不同产地饮片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怀牛膝饮片;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方法检查怀牛膝饮片的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甾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β-蜕皮甾酮的含量;采用HPLC法建立10批怀牛膝饮片的指纹图谱,以β-蜕皮甾酮(10号峰)为参照,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评价怀牛膝饮片的综合质量。结果:TLC鉴别结果显示,在供试品色谱中,与β-蜕皮甾酮、人参皂苷Ro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10批怀牛膝饮片的平均水分含量为4.07%~6.33%,总灰分含量为5.04%~6.43%,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6.57%~11.12%。总甾酮(以β-蜕皮甾酮计)、β-蜕皮甾酮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08、68.5~479.5µg/mL(R2均大于0.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85%(RSD=1.89%,n=6)、100.34%(RSD=2.12%,n=9),平均含量分别为0.34%~0.56%、0.07%~0.09%。10批怀牛膝饮片共有24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批怀牛膝饮片可聚为4类,其中S1、S3、S6、S10为一类,S2、S7、S8为一类,S4、S9为一类,S5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774%。综合质量高低依次为S8>S5>S9>S4>S3>S7>S6>S10>S2>S1。结论:所建质量标准、含量测定方法和HPLC指纹图谱稳定、准确性好,可用于全面评价怀牛膝饮片的质量。  
      关键词:怀牛膝饮片;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12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504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焦美钰,佟月,吴浩善,康廷国,张慧
      2020, 31(24)
      摘要:目的:探讨南、北五味子药材颜色判断质量(“辨色论质”)的内在机制,构建基于颜色量化值的定性识别模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9批药材样品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采用色差仪测定其三色空间值[明暗程度值(ΔL*)、红绿色色调值(Δa*)、黄蓝色色调值(Δb*)],采用SPSS24.0软件对6种有效成分含量与三色空间值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分析,采用SIMCA-P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酯甲检测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048~2.5600、0.0493~0.6163、0.0984~1.2300、0.0463~0.5788、0.0106~0.1320、0.1000~1.5000μg(r均大于0.9990);精密度、稳定性(12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14%~101.53%(RSD=1.08%,n=6)、97.16%~101.05%(RSD=1.54%,n=6)、98.29%~101.41%(RSD=1.29%,n=6)、97.17%~100.36%(RSD=1.20%,n=6)、97.32%~102.43%(RSD=1.77%,n=6)、98.02%~100.40%(RSD=0.84%,n=6)。39批南、北五味子中上述6种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5~7.39、0.96~1.98、0.46~4.74、1.62~2.60、0.06~0.58、0.48~6.11mg/g。北五味子的平均ΔL*为-80.79~-70.54,平均Δa*为2.54~5.34,平均Δb*为5.20~12.83,平均ΔE*为71.13~81.23;南五味子的平均ΔL*为-75.90~-69.16,平均Δa*为3.77~7.82,平均Δb*为8.59~17.23,平均ΔE*为69.99~77.9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酯甲的含量与ΔL*、Δa*、ΔE*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与Δb*均不相关(P>0.05);五味子丙素的含量与ΔL*、Δa*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与Δb*、ΔE*不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9.8%,且南、北五味子可明显区分。结论:北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含量较高,南五味子中五味子酯甲含量较高,且南五味子中未检出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和五味子乙素。南、北五味子的三色空间值存在差异,即北五味子亮度小,颜色偏黑,南五味子颜色偏红、偏黄。南、北五味子有效成分含量与三色空间值具有相关性,即药材颜色越暗、红色程度越弱,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的含量越高;药材表面颜色越亮、红色程度越高,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的含量越高;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测定南、北五味子的含量;所建颜色定性识别模型可用于南、北五味子的鉴别。  
      关键词:南五味子;北五味子;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三色空间值;相关性分析;辨色论质;定性识别模型   
      105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503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曾昭君,洪婉敏,钟如帆,胡瑶,潘玲,干丽
      2020, 31(24)
      摘要:目的:基于浸出物和特征图谱建立仙鹤草药材的整体质量评价模型,为该药材的综合质量评价和优质种源筛选提供依据。方法: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和溶剂条件,以浸出物含量和浸出物高效液相色谱(HPLC)特征图谱总峰面积为指标,通过加权综合评分优选仙鹤草浸出物的提取工艺。建立15批仙鹤草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特征峰指认。采用SPSS25.0软件对不同产地仙鹤草浸出物含量、药材特征峰总峰面积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产地药材的质量优劣。以15批仙鹤草药材的特征峰峰面积和浸出物含量为指标,采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进行该药材综合质量评价。结果:优选出以50%乙醇为溶剂、热浸法提取的仙鹤草浸出物提取工艺。15批仙鹤草药材的相似度均大于0.92,并指认了4个特征成分(鞣花酸、槲皮苷、芹菜素、山柰酚)。不同产地的仙鹤草浸出物平均含量、药材特征图谱平均总峰面积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且两者呈正相关(r=0.86,P<0.01)。熵权TOPSIS法评价结果显示,安徽、浙江、四川、河南、江苏产仙鹤草药材质量评价中的贴近度(C)i均值依次为0.689、0.351、0.218、0.308、0.361。结论:各批样品以安徽产仙鹤草药材质量最优,江苏、浙江产药材质量次之,河南产药材质量再次之,四川产地药材质量相对较差。所建立的仙鹤草浸出物提取工艺、药材特征图谱测定方法稳定可行;用于仙鹤草药材综合质量评价的熵权TOPSIS法客观、可量化,能有效评价该药材质量。  
      关键词:仙鹤草;浸出物;特征图谱;熵权TOPSIS法;质量评价   
      73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50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张丹丹,王天合,余意,胡明华,李慧君,夏和元,罗心遥,杨玉莹,叶晓川
      2020, 31(24)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总皂苷对气虚模型大鼠的补气作用及可能机制,为阐明黄芪补气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补中益气丸,4.5g(/kg·d),以生药量计]和黄芪总皂苷高、低剂量组[252、28g/(kg·d),以总皂苷量计],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饮食不节+疲劳”法复制气虚模型。于造模同时,各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水,每天1次,连续给药21d。末次给药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检测大鼠的体质量、胸腺指数、脾指数;记录其负重力竭游泳时间;测定其脾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肝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血清中白蛋白(ALB),全血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G)以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白细胞介素2(IL-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指数、负重力竭游泳时间以及脾T淋巴细胞亚群CD3、ATP、ADP、ALB和IL-12水平均显著降低或缩短(P<0.05或P<0.01),MDA、乳酸、CK和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总皂苷高剂量组大鼠的体质量、脾指数、负重力竭游泳时间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ATP、ADP、ALB、RBC水平均显著升高或延长(P<0.05),MDA、乳酸、CK、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黄芪低剂量组大鼠的负重力竭游泳时间、ATP、ADP、IL-2水平均显著升高或延长(P<0.05或P<0.01),MDA、乳酸、CK、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黄芪总皂苷高剂量组大鼠脾指数、脾T淋巴细胞亚群CD3水平、负重力竭游泳时间、ATP水平显著升高或延长(P<0.05或P<0.01),黄芪总皂苷高、低剂量组大鼠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黄芪总皂苷可通过减少机体乳酸的积累,降低CK活性、体内脂质过氧化物水平以及调节免疫,从而起到补气、延缓疲劳发生、增强运动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黄芪总皂苷;补气作用;机制;气虚模型;大鼠   
      122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500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张永昕,曹春芽,龚明
      2020, 31(24)
      摘要:目的:研究丹桃金(丹参、桃仁、郁金)提取物对慢性铅中毒模型小鼠肾、肝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二巯基丁二酸,70mg/kg)和丹桃金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20、40、60g/kg),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醋酸铅溶液20mg/kg(隔日1次,连续20d)建立慢性铅中毒模型。建模完成后,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水,每日1次,连续20d。末次给药后,称定小鼠体质量,计算脏器(肾脏、肝脏)系数,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肝、肾组织病理学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肝、肾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丹桃金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体质量(高剂量组除外)和SOD(高剂量组除外)、GSH-Px水平均显著降低,肾脏系数(高剂量组除外)、肝脏系数(低、中、高剂量组除外)和BUN(高剂量组除外)、Scr、AST(高剂量组除外)、ALT、MD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肾小球、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肝细胞排列松散及部分细胞坏死。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丹桃金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和SOD、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肾脏系数、肝脏系数和BUN、Scr、AST、ALT、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丹桃金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显著改善。结论:丹桃金提取物对慢性铅中毒模型小鼠肝、肾氧化应激损伤均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消除活性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防御能力有关。  
      关键词:丹桃金提取物;慢性铅中毒;氧化应激;抗氧化;小鼠   
      93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499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姚晶曼,李元海
      2020, 31(24)
      摘要:目的:观察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气管镜诊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5月于安徽省胸科医院内镜中心首次择期行全身麻醉下支气管镜诊疗的老年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组(EP组),每组62例。麻醉诱导时,两组患者均静脉缓慢推注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5µg。在此基础上,P组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2mg/kg至睫毛反射消失后,再静脉泵注丙泊酚乳状注射液4mg/(kg·h)维持镇静+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0.1~0.2µg/(kg·min)维持镇痛;EP组患者静脉缓慢推注0.5%丙泊酚乳状注射液1mg/kg+0.1%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0.2mg/kg至睫毛反射消失后,再静脉泵注0.5%丙泊酚乳状注射液+0.1%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的混合乳剂(1∶1,V/V)20mL/h维持镇静+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维持镇痛(用法用量同P组)。同时,两组患者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0.1mg/kg后,置入喉罩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后经喉罩置入气管镜进行诊疗。观察两组患者入室时(T1)、麻醉诱导后睫毛反射消失时(T2)、置入气管镜检查开始时(T3)、检查开始10min时(T4)、麻醉苏醒时(T5)、出室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术后4h认知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各有2例患者被剔除。T1时,两组患者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组患者各时间点MAP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T2时的MAP、HR和T4时的MAP,EP组患者T2时的HR均显著低于同组T1时,且P组T2、T4时的MAP均显著短于或低于EP组同期(P<0.05)。EP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低血压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均显著低于P组;术后4h,EP组患者记忆能力、计算能力、定向能力通过率均显著高于P组(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注射疼痛、肌阵挛、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专注能力、语言能力、结构能力、推理能力通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气管镜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关键词:丙泊酚;依托咪酯;老年患者;气管镜;疗效;安全性   
      129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498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关月,郭桂萍,王婧雯,王明明,牟菲,乔逸,李琼阁
      2020, 31(24)
      摘要:目的:对已经发表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Sino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19年12月,收集抗抑郁药物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AMSTAR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结果:共纳入33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共523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41020例患者。AMSTAR方法学质量评分平均得分为6.76分。西酞普兰、度洛西汀、帕罗西汀等对卒中后抑郁治疗有效,但药物间有效性结论并不一致;帕罗西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舍曲林和西酞普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尚不明确。结论:抗抑郁药物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中等,且各种药物间的有效性、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等结论存在争议。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AMSTAR量表;方法学;质量再评价;系统评价;Meta分析   
      99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496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李苏平,吴秀萍,刘银丽,纪志慧,刘冬梅
      2020, 31(24)
      摘要:目的:对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成品输液复核和分拣质量进行管理,为降低静脉用药调配差错率、提高静脉输液的质量与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量分析法测定输液成品中主药、溶媒、输液瓶的质量,并在PIVAS信息管理系统中增加维护质量信息,计算成品输液标示质量,并用于成品核对。比较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2019年3-5月,n=83006)、实施后(2019年6-8月,n=83173)的日均成品核对量、成品核对时间、每袋成品平均核对时间、配制差错检出率、外部差错、成品输液批次及时性,评价成品称质量复核管理的实施效果。结果:与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比较,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后的日均成品核对量、液体标签贴错造成配制错误的差错检出率和送药批次不及时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品核对时间、每袋成品平均核对时间和药品加减错误检出率、药品剂量配制错误检出率、总差错检出率均显著延长或增加(P<0.05),且外部差错发生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称质量复核管理提高了PIVAS药品配制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能显著提高差错检出率,减少外部差错的发生;但其延长了核对环节的工作时间,亟待通过信息化、自动化手段予以解决。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称质量复核管理模式;质量分析法;成品输液   
      99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495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魏增林,陈溪,毛艳梅,肖祎云,刘芳群
      2020, 31(24)
      摘要:目的:为临床药师药学监护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加权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制订临床药师药学监护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对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5名临床药师的120份药学监护工作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成功构建了临床药师药学监护工作绩效考核评价细则,包括药学查房、用药教育、用药咨询、药学会诊等方面,共计17项评价指标。120份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中,相对接近度>0.6的有21份(占比为17.5%),相对接近度在0.5~<0.6的有73份(占比为60.8%),相对接近度在0.4~<0.5的有26份(占比为21.7%)。主要存在临床药师参与多学科诊疗相对较少、科研基金项目立项不足、论文撰写不多等问题。结论:基于加权TOPSIS法制订的临床药师药学监护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合理,可以用于临床药师药学监护工作的绩效考核评价;评价结果提示我院临床药师药学监护工作存在部分缺陷,有待改进提高。  
      关键词:加权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临床药师;绩效评价;药学监护   
      94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494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吴小燕,文晓柯,冯彬彬
      2020, 31(24)
      摘要:目的:优化超早产儿抗感染治疗方案,为临床救治超早产儿及开展全程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二科接生了1例胎龄25+5周、体质量400g的超早产儿。该患儿并发症复杂,临床药师与相关医护人员以及医院感染科人员组成多学科治疗团队,以《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抗微生物治疗指南》《早产儿医学》等为依据,结合患儿各项实验室感染指标、生化指标、生命体征等进行分析,为患儿制定个体化抗感染诊疗方案。患儿入重症监护室后,首先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100mg/kg,静脉滴注,q12h)进行抗感染治疗;考虑到患儿有败血症可能,临床药师建议停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改用注射用美罗培南(40mg/kg,静脉滴注,q12h);美罗培南用药7d后,临床药师建议加用抗真菌药氟康唑注射液(5.0mg/kg,静脉滴注,qod);美罗培南用药11d,为避免感染加重,根据患儿药敏结果(对注射用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敏感),临床药师建议加用注射用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75mg/kg,静脉滴注,q8h)进行联合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医院感染处理;在感染指标平稳后,停用所有抗菌药物;后期出现大肠埃希菌感染时,临床药师建议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75mg/kg,静脉滴注,q8h);在感染加重后,停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改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20mg/kg,静脉滴注,q8h);在感染指标下降后及时降阶梯治疗,使用注射用头孢他啶(50mg/kg,静脉滴注,q12h)。结果:医师采纳上述建议。患儿经治疗后,转归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出院时体质量已达3000g。结论:早产儿为特殊人群,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临床药师应重点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感染指标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协助医师完善治疗方案,保障其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超早产儿;抗感染治疗;用药分析;临床药师   
      139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493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刘婷婷,于栋华,刘树民
      2020, 31(24)
      摘要:目的:为临床合理选用山慈菇品种、进一步开发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提供参考。方法:以“山慈菇”“杜鹃兰”“丽江山慈菇”“老鸦瓣”“Cremastraappendicutata”“Iphigeniaindica”“Tulipaeduli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自建库起至2020年1月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植物志和PubMed等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文献。在查阅历代本草、医药典籍的基础上对山慈菇的基原、性味归经及功效进行本草考证,并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进行概述。结果与结论:本草典籍中记载的山慈菇主要包括杜鹃兰、丽江山慈菇、老鸦瓣等植物。其中,杜鹃兰Cremastraappendicutata(D.Don)Makino为临床常用品,丽江山慈菇IphigeniaindicaKunth与老鸦瓣Tulipaedulis(Miq.)Baker主要为地方习用品或伪品。3种中药植物均有轻微毒性,不可混用。此外,杜鹃兰、丽江山慈菇和老鸦瓣的功效主要为清热、散结、止痛,临床适用于疮痈肿痛、瘰疬痰核。三者在现代研究方面各有特点、不尽相同。现有关于杜鹃兰的研究较为完整,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菲类、糖类、联苄类、芳香类及苷类化合物,主要药理作用为抗肿瘤、免疫调节、降压及神经保护作用;丽江山慈菇主要成分为秋水仙碱、β-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临床多用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及肿瘤、痛风等疾病的治疗;老鸦瓣鳞茎中的化学成分包括多糖、淀粉和秋水仙碱,干燥叶中的总黄酮含量为6.28%,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抗痛风和抗肿瘤方面。目前对丽江山慈菇、老鸦瓣仍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导致民众对其认识和使用易产生混淆。因此,后续研究应全面掌握山慈菇在全国的使用情况,并对中药品种进行系统整理,保证山慈菇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应充分深入研究丽江山慈菇和老鸦瓣的临床药用价值,促进山慈菇品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山慈菇;本草考证;基原;品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研究   
      560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492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曾媛,张芸,吴芬,刘辉
      2020, 31(24)
      摘要:目的:了解抗晕动病药物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类药物的新剂型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晕动病“”运动病”“东莨菪碱“”盐酸苯环壬酯“”茶苯海明“”Motionsickness“”Scopolamine“”Phencynonatehydrochloride“”Dimenhydrinate”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SooPAT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查询自建库起至2020年11月收录的相关文献和专利,对抗晕动病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和专利143篇,其中有效文献和专利64篇。目前我国市售的抗晕动药物缓控释制剂尚少见。关于抗晕动病药物的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可避免胃肠道首关效应的透皮给药制剂(如贴剂、膜剂、微乳剂、脉冲给药制剂)及鼻用制剂、可实现特定部位高效吸收的新型纳米粒-微球给药系统、工艺稳定且易实现产业化生产的口服缓释制剂以及具有零级释药特征的口服渗透泵控释制剂等开展。军队防治晕动病常常联合使用两种及以上的药物,提示可采用军民融合新药创制思路,通过新制剂技术研制复合型的抗晕动病缓控释药物。此外,将速释和缓控释相结合,研制双相释药系统的抗晕药物,可实现抗晕药即时起效和维持长效的双重需求,也是抗晕动病药物研发的新思路之一。  
      关键词:晕动病;抗晕动病药物;缓释;控释;东莨菪碱;盐酸苯环壬酯   
      75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491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邵骏菁,张晓平,杨颖,温柔,李忠原,马大龙,于俊杰,田景振
      2020, 31(24)
      摘要:目的:了解黄酮类化合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黄酮类化合物“”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作用机制”“Flavonoids”“AD”“Pathogenesis”“Actionmechanism”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ofScience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5年1月-2020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基于现代AD学说和相关通路对黄酮类化合物防治AD的研究进展以及新型给药系统在增强该类化合物神经保护作用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6篇,其中有效文献66篇。AD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基于Aβ学说,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激活非淀粉样途径、抑制淀粉样途径,从而抑制β淀粉样蛋白裂解酶的活性、减少Aβ的形成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基于Tau蛋白学说,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增强内源性磷酸脂酶的活性,促进Tau蛋白脱去磷酸基,抑制Tau蛋白磷酸化,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系统的目的。基于胆碱能学说,不少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胆碱酯酶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从而使其在突触间隙中维持较高的浓度以治疗AD。基于氧化应激学说,则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氧化的作用,以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同时,炎症学说和突触学说也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黄酮类化合物治疗AD的潜在作用机制。基于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作用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κB、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等通路来治疗AD,且具有毒性低、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此外,纳米技术可增强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以更好地发挥抗AD作用。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作用机制;纳米给药   
      214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489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