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0 31 3
    • 汪偌宁,韩晟,樊迪,史录文,陈敬
      2020, 31(3)
      摘要:目的:研究取消药品价格管制对药品价格的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提取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数据库中2012年1月-2017年6月788家样本医院46875个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价格(通过固定拉氏价格指数衡量)的季度数据,通过间断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政府取消限价管制和加强价格监测(涉及2014年《关于印发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2015年《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等政策),回归市场竞争后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总体价格,以及细分为低价药品、原研药及仿制药品亚组的价格变化情况,提出取消药品价格管制对药品价格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在取消常用低价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后,低价药品价格有较大幅度增长[斜率变化量(β3)=1.11×10-2,P=0.008];全面取消药品价格管制后,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总体价格(β3=-1.85×10-3,P=0.175)和各亚组药品价格均无明显变化(低价药:β3=1.10×10-3,P=0.066;原研药:β3=-7.20×10-4,P=0.549;仿制药:β3=6.78×10-4,P=0.784)。2015年取消药品定价政策实施后的2年内,药品价格及药品市场依然保持稳定,可见对成熟市场取消政府定价、放开价格管制,使价格的形成回归市场,再结合政府加强价格监测的做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政府管制;取消管制;药品价格;市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43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82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鄢广
      2020, 31(3)
      摘要:目的:为提高我国药品监管效能提供参考。方法:对英国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局(MHRA)的法律性质与职能范围,监管目标、方式及其程序的法律要素,英国药品监管效能提高计划的实施及成效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结果与结论:MHRA属于英国卫生与社会保障部的执行机构,其法律责任由英国卫生与社会保障部部长承担,其职能范围包括监管药品、医疗器械、输血制品;其监管目标包括对药品和医疗器械进行行政监管、向患者提供医药信息、鼓励医药企业研发新型有效产品;其监管方式包括行政立法与法规审查、药物预警、市场准入和行政协议;开放、透明、参与、合作的法律要素可以提供监管行为的正当性。MHRA于2005年了启动药品监管效能提高计划,旨在削减不必要的药品监管负担,实现适度、基于风险、有针对性和具有成本效益的药品监管,这一计划使得英国的药品监管机构效能提升、医药企业负担减轻、患者健康权益得到保障。我国可借鉴英国MHRA监管实践经验,确立从被动管制到主动监管、从事后监督到风险监管、从行政主导到合作共管的现代监管理念,强化监管责任,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以提高我国药品监管效能,切实维护公众健康权益。  
      关键词:英国;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局;法律监管;监管效能;启示   
      410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81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金晶,黄哲
      2020, 31(3)
      摘要:目的:了解辽宁省现有零售药店布局的合理性,并从政府角度对零售药店的布局合理化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引入覆盖半径概念,以人口数量、区域面积、零售药店数量、零售药店的店均保障人数、应有药店数(根据覆盖半径和区域面积计算得到)与现有药店数的差值以及两零售药店间的最短距离为指标,对辽宁省14个市的零售药店整体布局和沈阳市具体布局进行分析,提出优化零售药店布局的思路。结果与结论:辽宁省各市现有零售药店数量与人口数量和区域面积的相关性整体未表现出明显规律,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各市零售药店的店均保障人数为1917~4157人,其中营口等其余10个市零售药店的店均保障人数则低于省平均水平,朝阳等3个市的店均保障人数较多,发展空间较大。沈阳市铁西区等8个区县现有零售药店数均尚未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现有药店数较应有药店数少2~3921家),而沈河区等3个区现有零售药店数量远远超出了应有数量(现有药店数较应有药店数多142~248家),所有区县均存在相邻零售药店间距过小的问题(距离最小值均<500m)。辽宁省的零售药店分布不平衡,部分地区存在需求不足的情况。政府在优化零售药店布局时,应建立公平(用未覆盖的需求区域与其最近的零售药店之间的最大距离来衡量)和效率(用对现有布局的所需零售药店数与新建零售药店数之和来衡量)的双目标评价体系,分析并构建适用于符合我国国情的零售药店布局选址模型,并通过现实约束条件和客观约束条件的参数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从而实现零售药店整体优化。  
      关键词:辽宁省;零售药店;布局;优化;政府角度   
      386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80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阿衣吐逊·阿布都外力,帕尔哈提·柔孜,高彦华,排合尔丁·木台力甫,热合巴提·努尔夏提,宁慧霞,阿布力米提·伊力
      2020, 31(3)
      摘要:目的:优化伊贝母多糖(FPSP)的提取工艺,并对其结构进行研究。方法: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以FPSP产率为响应值,对FPSP提取工艺中的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进行优化。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法、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刚果红染色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X射线衍射(XRD)法及热化学分析等表征手段对FPSP进行结构初探。结果:FPSP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8(g/mL)、提取温度94℃、提取时间2.5h,产率为16.25%(n=3),与理论产率(16.58%)的误差为0.33%。FPSP是由物质的量之比为1∶58.02∶0.73的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及微量甘露糖组成,在280nm波长附近有弱吸收峰,属于α-构型的吡喃多糖,存在三螺旋结构,其表面呈显不规则颗粒堆积而成的网状结构,同时存在晶体与非晶体结构,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结论:优化后的FPSP提取工艺合理、产率较高,可为伊贝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伊贝母多糖;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结构表征;提取工艺   
      176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79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沈莹,樊建,孟祥才
      2020, 31(3)
      摘要:目的:探索含甘草止咳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止咳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从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收集整理含甘草的止咳方剂,将方名、组成、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等信息录入Excel2018软件并建立数据库,统计中药频数;应用SPSSStatistics23.0软件对含甘草止咳方剂中的高频中药(频数≥15)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Modeler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与关联规则对含甘草止咳方剂中高频中药的药物组合进行统计分析(设置支持度≥15%、置信度≥70%、提升度≥1),并总结含甘草止咳新方。取60只小鼠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组(磷酸可待因片,5mg/kg)和新方低、中、高剂量组(1.17、5.83、11.67g/kg,以新方浸膏计),每组12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1h后,采用氨水将各组小鼠致咳30s后,记录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及2min内咳嗽频数,并计算咳嗽抑制率。结果:共纳入含甘草的止咳方剂73首,涉及中药194种,高频中药11味(甘草、桔梗、苦杏仁、陈皮、麻黄、石膏、黄芩、薄荷、半夏、茯苓和前胡),药味以辛为主,多归肺经;高频中药可聚为5类;二项关联规则7项(如麻黄→苦杏仁、石膏→苦杏仁等),三项关联规则10项(如石膏-苦杏仁→麻黄、陈皮-桔梗→苦杏仁等);含甘草止咳新方为甘草、桔梗、苦杏仁、麻黄、陈皮、石膏(质量比1∶2∶2∶2∶3∶4)。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和新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均显著延长,2min内咳嗽频数均显著减少(P<0.01);与阳性组比较,新方低、中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显著缩短,2min内咳嗽频数显著增加(P<0.05或P<0.01),但新方高剂量组咳嗽潜伏期、2min内咳嗽频数、咳嗽抑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在分析含甘草止咳方剂的用药规律基础上总结的含甘草的止咳新方具有良好的止咳效果,后续可为止咳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草;止咳;数据挖掘;用药规律;新方剂;小鼠   
      261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78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刘蓬蓬,张凡,史辑,单国顺,贾天柱
      2020, 31(3)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黄芪中8种苷类(黄芪皂苷Ⅰ、Ⅱ、Ⅲ、Ⅳ和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黄芪异黄烷苷、黄芪紫檀烷苷)及4种苷元(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黄芪异黄烷、黄芪紫檀素)成分含量的方法,并考察不同炮制温度对上述12种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以生黄芪和不同温度(120、140、160、180、200℃)烘制后的黄芪为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其中12种成分的含量。色谱柱为ACQUITYUPLCHSST3,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5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60nm,进样量为2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监测扫描,扫描范围为质菏比50~1500,毛细管电压为2000V,离子源温度为100℃,脱溶剂温度为400℃,雾化气(N2)流速为40L/h,脱溶剂气(N2)流速为800L/h,碰撞能量为20~30V,数据采集速率为0.5s/scan。结果: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黄芪皂苷Ⅳ、毛蕊异黄酮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芒柄花素、黄芪异黄烷苷、黄芪异黄烷、黄芪紫檀烷苷、黄芪紫檀素的检测质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0116~0.2320、0.000276~0.0552、0.00022~0.0440、0.000225~0.0450、0.000734~0.5870、0.00117~0.2340、0.000742~0.1480、0.00130~0.260、0.00398~0.7950、0.000476~0.4760、0.00189~0.3780、0.000336~0.3360μg(R2均不低于0.9992);检测限分别为6.2×10-6、4.8×10-6、3.8×10-6、3.4×10-6、5.8×10-6、4.8×10-6、4.2×10-6、3.2×10-6、5.8×10-6、2.6×10-6、4.2×10-6、6.4×10-6μg;定量限分别为12.6×10-6、16.2×10-6、14.4×10-6、14.8×10-6、18.8×10-6、16.4×10-6、15.4×10-6、10.8×10-6、20.2×10-6、12.4×10-6、14.6×10-6、23.4×10-6μg;精密度、稳定性(24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100.2%、98.7%、101.9%、98.6%、102.1%、99.2%、100.3%、98.7%、99.2%、99.3%、100.8%,RSD分别为1.9%、2.2%、2.4%、1.8%、2.1%、1.7%、2.3%、1.9%、2.4%、1.8%、2.2%、1.9%(n=6)。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黄芪皂苷Ⅰ、Ⅱ、Ⅲ的含量随着烘制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黄芪皂苷Ⅳ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黄酮苷类成分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黄芪异黄烷苷、黄芪紫檀烷苷的含量均随着烘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对应的苷元成分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黄芪紫檀素的含量均随着烘制温度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黄芪异黄烷的含量随着烘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所建立的UPLC-MS/MS法可用于黄芪中12种成分含量的测定;黄芪经不同温度炮制后,苷类成分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苷元成分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  
      关键词:黄芪;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苷类;苷元;含量测定;定向炮制   
      169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76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刘玟君,阙祖亮,李金洲,陈子隽,黄周艳,庞丹清,陈良妮,陈勇
      2020, 31(3)
      摘要:目的:考察当归藤不同提取部位对血虚模型小鼠的补血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水)、模型对照组(水)、阳性对照组(当归补血口服液,324g/kg)和当归藤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组(给药剂量依次为4.2、10.64、22.07、5.0g/kg,以提取部位浸膏计),每组10只。小鼠均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14d。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于开始给药的第12、13天时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mg/kg)复制血虚模型。末次给药30min后,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小鼠外周血象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浓度(HGB)]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IL-3、IL-6、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计算小鼠胸腺指数与脾指数。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各血象指标水平、血清中IL-2、IL-3、IL-6、EPO、G-CSF、M-CSF、VCAM-1水平以及胸腺指数均显著降低,脾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当归藤石油醚部位组小鼠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归藤乙酸乙酯部位组小鼠外周血RBC、HGB、PLT水平、血清中IL-2、IL-6、G-CSF、M-CSF、VCAM-1水平以及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当归藤水部位组小鼠WBC升高不显著外,当归藤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组小鼠上述各血象指标和血清因子水平及胸腺指数均显著升高,脾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当归藤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均可提高血虚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因子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补血作用。  
      关键词:当归藤;补血作用;部位筛选;环磷酰胺;造血因子;免疫功能;小鼠   
      216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75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董文婷,霍金海,孙国东,王伟明
      2020, 31(3)
      摘要:目的:考察胡桃醌对大鼠脑组织的影响及其与脑组织损伤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关系。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和胡桃醌高、中、低剂量组(34.832、17.416、8.708mg/kg),每组10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末次给药后,考察各组大鼠的一般行为学、脑指数及脑组织病理形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多反应检测质谱(UPLC-MRM-MS)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左旋多巴(L-Dopa)、L-酪氨酸(L-Tyr)、L-色氨酸(L-Trp)的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WatersAcquityUPLCBEHC18,流动相为乙酸铵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进样量为5μL,柱温为30℃;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检测,毛细管电压为3500V,去溶剂气流量为650L/h,去溶剂化温度为350℃,离子源温度为110℃。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胡桃醌各剂量组大鼠出现倦怠、四肢无力的行为;脑组织可见大、小脑皮质内血管充血,锥体细胞层部分神经元固缩,核深染,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等病理性改变;胡桃醌高剂量组脑指数显著增加(P<0.05)。建立的UPLC-MRM-MS法专属性良好,L-Dopa、L-Tyr、L-Trp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31.25~32000、31.25~32000、15.625~16000ng/mL(r=0.9991~0.9999),检测限分别为6.250、5.625、3.125ng/mL,定量限分别为15.625、18.75、10.00ng/mL,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24h)试验RSD均小于2.6%(n=6),基质效应为95.1%~100.1%(RSD均未超过3.25%,n=3)。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胡桃醌中、高剂量组L-Dopa含量显著升高(P<0.01);胡桃醌低、中、高剂量组L-Tyr含量显著升高,L-Trp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胡桃醌对大鼠的行为学、脑指数、脑组织形态均有明显影响,可能通过升高血清中L-Dopa、L-Tyr的含量,降低L-Trp的含量影响大鼠的脑组织功能。  
      关键词:胡桃醌;脑组织;生物标志物;超高效液相色谱-多反应检测质谱法;含量测定   
      130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73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封义玲,罗晓健,赖衍清,蔡大宇,饶小勇,徐春良
      2020, 31(3)
      摘要:目的:建立在线快速检测华盖散提取液浓缩过程中相关指标的方法,为其判断浓缩终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NIRS)在线采集装置采集华盖散提取液浓缩过程中73个浓缩液样品的在线光谱图,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NIRS与5个指标(浓缩液密度、含固量和苦杏仁苷、盐酸麻黄碱及盐酸伪麻黄碱含量)间的定量校正模型,并用另外15个浓缩液样品模型进行验证,分析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建立的定量校正模型中浓缩液密度、含固量和苦杏仁苷、盐酸麻黄碱及盐酸伪麻黄碱含量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25、0.9999、0.9983、0.9994、0.9993,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0016、0.0251、0.0147、0.0018、0.0009,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0021、0.0358、0.0336、0.0063、0.0013。15个样品验证后,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0032、0.0246、0.0215、0.0077、0.0059。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定量校正模型预测性良好,可为华盖散提取液浓缩终点的在线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华盖散;浓缩过程;近红外光谱法;在线采集   
      175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72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吕婧,李晨,杨龙飞,高燕,赵渤年
      2020, 31(3)
      摘要:目的:研究西洋参提取物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耐受性实验确定西洋参提取物的给药剂量以及特非那定的最优造模剂量后,将受精后24h(24hpf)的斑马鱼分为空白对照组(0.5%二甲基亚砜)、模型组(2.5μg/mL特非那定)、阳性对照组(2.5μg/mL特非那定+30μg/mL白藜芦醇)和不同质量浓度西洋参提取物组(2.5μg/mL特非那定+5、10、25μg/mL西洋参提取物,以生药量计);孵育48h后,以斑马鱼心率、心脏静脉窦-动脉球(SV-BA)间距为指标,并计算其心脏损伤修复率,以考察西洋参提取物的心脏保护作用。另取24hpf的斑马鱼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20批不同产地西洋参提取物组(5μg/mL,以生药量计),同法给药和孵育48h后,测定其心率、心脏SV-BA间距,并计算其心脏损伤修复率和心脏损伤相对修复率,进一步验证西洋参提取物的心脏保护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斑马鱼心率显著降低(P<0.01),心脏SV-BA间距显著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5、10、25μg/mL西洋参提取物组斑马鱼心率显著升高(P<0.01),5、10μg/mL西洋参提取物组斑马鱼心脏SV-BA间距显著缩短(P<0.05或P<0.01),其中5μg/mL西洋参提取物组斑马鱼的心脏损伤修复率达73.77%。验证实验显示,与模型组比较,20批不同产地西洋参提取物组斑马鱼心率均显著升高(P<0.01),心脏SV-BA间距均显著缩短(P<0.01);其心脏损伤修复率在70.45%~85.78%之间,心脏损伤相对修复率在75.48%~98.12%之间。结论:西洋参提取物具有较好的心脏保护作用。  
      关键词:西洋参;斑马鱼;心脏保护;静脉窦-动脉球;间距;心率   
      216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71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赵雯宇,司富春
      2020, 31(3)
      摘要:目的:研究瓜蒂水提物和醇提物对食管癌TE-1、EC-1细胞增殖、迁移、克隆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TE-1、EC-1细胞,分别加入质量浓度均为0、1.5625、3.125、6.25、12.5、25、50、100、200μg/mL的瓜蒂水提物或醇提物(以提取物粉末计)进行培养,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TE-1、EC-1细胞分为TE-1/EC-1空白组、TE-1/EC-1瓜蒂水提物组(药液浓度均为IC50)、TE-1/EC-1瓜蒂醇提物组(药液浓度均为IC50),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TCA)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绘制细胞增殖、迁移曲线;采用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采用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分析各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并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率;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激酶C-α(PKC-α)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瓜蒂水提物作用于TE-1、EC-1细胞的IC50分别为49.24、76.38μg/mL,瓜蒂醇提物作用于TE-1、EC-1细胞IC50分别为9.08、14.53μg/mL;瓜蒂水提物和醇提物加药后30h内对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瓜蒂水提物和醇提物加药后60h内对细胞有迁移抑制作用。与TE-1/EC-1空白组比较,各加药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结构松散,多数细胞轮廓消失、变圆等;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下降(P<0.01);G2期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G1期、S期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早、晚期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5);EGFR、PKC-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与TE-1/EC-1瓜蒂水提物组比较,TE-1/EC-1瓜蒂醇提物组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下降(P<0.05);G2期细胞率显著升高(P<0.05);EGFR、PKC-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TE-1瓜蒂醇提物组早、晚期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EC-1瓜蒂醇提物组早、晚期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瓜蒂水提物和醇提物可影响TE-1、EC-1细胞增殖、迁移、克隆形成的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EGFR、PKC-α蛋白有关。  
      关键词:瓜蒂;食管癌;水提物;醇提物;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克隆形成;作用机制   
      127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70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王莉,韦翡翡,成希,赵文龙,晋玲
      2020, 31(3)
      摘要:目的:对定西市蒙古黄芪进行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方法:以定西市1001批蒙古黄芪为考察样本(以每个有蒙古黄芪栽培的自然村为采集单位进行样本采集),从定西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中获取其经、纬度信息,并从《中药资源空间信息网格数据库》中获取其55项环境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信息。结合经、纬度信息和环境生态因子信息,以75%样本为训练集建立最大熵模型(MaxEnt模型),筛选出主要生态因子,并以另外25%样本为验证集进行模型验证。随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蒙古黄芪的适宜生长区进行划分。结果:建立的MaxEnt模型预测效果良好(训练集和验证集样本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0.968)。共筛选出海拔、降水量、温度等8个主要生态因子(贡献率总和为98.90%);结合分析系统发现,海拔在1800~2650m、4月降水量在25~50mm、最冷月最低温在-16~-8℃、最湿月降水量在95~110mm、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在70~80、12月平均气温在-6~-3℃、10月降水量在30~50mm、12月降水量在0~10mm为定西市蒙古黄芪适宜生长的环境参数。结合ArcGIS分析结果,在定西市境内蒙古黄芪普遍适宜生长;在临洮县西北部、安定区北部、通渭县南部、陇西县南部少量地区、岷县南部少量地区以及渭源县、漳县、岷县交界处不适宜生长。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考察符合,可为定西市蒙古黄芪的种植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蒙古黄芪;定西市;适宜性区划;地理信息系统   
      170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69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陈帅,张美,袁崇均,罗森,王笳
      2020, 31(3)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丫蕊花中重楼皂苷Ⅱ、Ⅵ、Ⅶ含量的方法,比较不同产地丫蕊花不同部位中这3种皂苷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个产地丫蕊花的全草部位和地下部位中重楼皂苷Ⅱ、Ⅵ、Ⅶ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C18,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03nm,进样量为10μL。以3种皂苷成分的含量为指标,对20批次丫蕊花进行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样品进行聚类区分,并确定其主要差异性成分。结果:重楼皂苷Ⅱ、重楼皂苷Ⅵ、重楼皂苷Ⅶ的检测质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51~2.04、0.007~0.28、0.168~6.72μg(r≥0.9995);检测限分别为1.92、1.75、1.87ng,定量限分别为6.40、5.87、6.23ng;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h)的RSD均小于2%(n=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9%、101.38%、99.64%,RSD分别为1.17%、2.64%、0.75%(n=6)。20批次样品的重楼皂苷Ⅱ含量为0.615~1.875mg/g,重楼皂苷Ⅵ含量为0~0.095mg/g,重楼皂苷Ⅶ含量为3.158~12.354mg/g。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批次样品被聚为两类,批次S9~S12为一类,其余16批次样品被聚为一类;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显示,20批次样品分为3个区,批次S1、S2、S8、S14、S16、S20被分为Ⅰ区,批次S9~S12被分为Ⅱ区,其余样品被分为Ⅲ区。不同产地的丫蕊花存在品质差异,且全草和地下部位中3种皂苷成分无差异性。权重排序结果显示,重楼皂苷Ⅶ为丫蕊花药材中主要差异性成分,其中彭州和大邑县产丫蕊花药材中重楼皂苷Ⅶ最高。结论:本方法简单方便、灵敏度高,可用于丫蕊花中3种皂苷成分的含量测定。以彭州和大邑县产丫蕊花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质量较好。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丫蕊花;重楼皂苷Ⅱ;重楼皂苷Ⅵ;重楼皂苷Ⅶ;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146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67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向翠英,杨刚,杨冰,郑传博,周静思,李正平
      2020, 31(3)
      摘要:目的:研究国产仿制药丁酸氯倍他松乳膏的皮肤刺激性和过敏性,并与市售品(原研药品)进行对比。方法:采用家兔进行皮肤刺激性实验,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供试品完整皮肤组、供试品破损皮肤组、市售品完整皮肤组和市售品破损皮肤组,每组6只。在家兔背部左侧完整或破损皮肤给予0.5mL供试品或市售品,右侧给予等量的赋形剂,每天给药2次,连续7d。观察药物对家兔皮肤的刺激性,对皮肤红斑和水肿进行评分,并在末次给药结束后72h及停药7d后取给药部位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豚鼠进行皮肤过敏性实验(Buehler实验),将60只豚鼠随机分为供试品组(20只)、市售品组(20只)、阳性对照组(10只)和赋形剂对照组(10只)。分别于第0、7、14天对豚鼠左侧肋腹部皮肤给予相应受试物(0.2mL/只)进行致敏,第28天在右侧肋腹部给予相应受试物(0.2mL/只)进行激发。激发后24、48h观察豚鼠皮肤红斑、水肿等过敏反应症状并进行评分,同时计算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在家兔皮肤刺激性实验中,供试品和市售品对家兔完整皮肤均未引起红斑和水肿等刺激性症状,皮肤刺激评分为0,皮肤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供试品和市售品均引起个别家兔破损皮肤出现短暂性轻微的红斑,皮肤刺激评分为0~0.33分,皮肤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病理检查均未见组织病理学改变。在豚鼠皮肤过敏性实验中,供试品和市售品激发给药后豚鼠皮肤未见红斑和水肿等过敏反应,评分均为0,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与赋形剂对照组比较,供试品组和市售品组的评分和过敏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家兔皮肤刺激性实验和豚鼠皮肤过敏性实验中,丁酸氯倍他松乳膏仿制药与原研药评价结果一致,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无过敏性。  
      关键词:丁酸氯倍他松乳膏;仿制药;原研药;皮肤刺激性;皮肤过敏性;家兔;豚鼠   
      13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66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王芳,侯自立,韩冰,解国圣,张艳玲
      2020, 31(3)
      摘要:目的:研究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对癫痫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单药(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和激动剂联用组(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TrkB激动剂LM22B-10),每组30只。单药组和激动剂联用组小鼠每天灌胃600μg/kg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1次、连续给药6周,激动剂联用组小鼠在给药第6周时每天侧脑室注入LM22B-10(5mg/kg)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末次给药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癫痫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分别取10只小鼠记录其癫痫自发性再发作的潜伏期、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每天观察6h,连续观察4周;并于造模第14、28、36天记录其脑电图,统计1h内脑电波异常发生次数。于造模后第6天,各组分别取10只小鼠检测其血清钙离子水平,并取各组剩余10只小鼠检测其海马组织中BDNF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癫痫自发性再发作的潜伏期、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造模第14、28、36天脑电波异常发生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血清钙离子水平及海马BDNF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单药组小鼠癫痫自发性再发作行为的潜伏期、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造模第28、36天脑电波异常发生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血清钙离子水平及海马BDNF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单药组比较,激动剂联用组小鼠癫痫自发性再发作的潜伏期、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造模第28、36天脑电波异常发生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血清钙离子水平及海马BDNF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对癫痫模型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BDNF/TrkB通路的激活有关。  
      关键词: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癫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机制;小鼠   
      186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64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熊丽蓉,冯伟,向荣凤,喻明洁,戴青,陈勇川
      2020, 31(3)
      摘要:目的:为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分离出的64500株细菌,使用WHONET5.6软件对其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标本类型、送检科室进行统计,采用R×C表χ2检验分析4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18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结果:2015-2018年分别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2072、2040、2017、2143株,分别占当年阳性标本的12.85%、13.38%、13.60%、11.71%;827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类型主要包括痰液(4368株,占52.81%)、脓液(1106株,占13.37%)、腹水(804株,占9.72%);送检科室主要为烧伤科(1605株,19.40%)、肝胆科(1200株,14.51%)、脑外科(977株,11.81%);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波浪形下降趋势(P<0.001),2018年数据显示,对氨苄西林、氨曲南的耐药率均大于8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小于50%,其中对阿米卡星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4.7%和0。结论:2015-2018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株数和检出率无明显变化;该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建议使用阿米卡星或替加环素进行治疗。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抗菌药物;耐药性;重庆   
      192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63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刘春河,邓莉,赵瑛,谭璐,朱芮芮,黄运林,黄伟青,陈文瑛
      2020, 31(3)
      摘要: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行丙戊酸钠治疗药物监测的856例患者的监测结果及相关病例资料,统计患者使用丙戊酸钠的剂型、治疗药物监测次数、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达标情况、给药剂量调整情况以及与卡马西平、氟康唑、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联用情况等。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影响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达标的因素。结果:856例患者共行1270例次丙戊酸钠治疗药物监测,其中男性407例、女性449例,年龄(38.2±13.8)岁,体质量(52.3±10.0)kg。1270例次监测中,有554例次的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在50~100µg/mL范围内,达标率为43.6%。多次监测的患者达标率高于单次监测患者,末次监测达标患者的给药剂量高于首次监测达标患者的给药剂量。丙戊酸钠缓释片组患者的达标率高于丙戊酸钠普通片组,未合用卡马西平/氟康唑组患者的达标率高于合用卡马西平组和合用氟康唑组,未合用碳青霉烯类药物组患者的达标率高于合用碳青霉烯类药物组(P均小于0.05)。结论:临床药师应重视丙戊酸钠治疗药物监测,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相关知识的宣教,尽量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当患者合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或卡马西平、氟康唑时会降低丙戊酸钠的达标水平,需对丙戊酸钠剂量作相应调整。  
      关键词: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治疗药物监测;合理用药;影响因素   
      321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62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连霞,郑丽群,钱小容,赵佳丽,费燕
      2020, 31(3)
      摘要: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基基因GRIN2B多态性与闽南地区汉族人群癫痫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进行体检的167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监测过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163例癫痫患者为癫痫组,采集两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对受试者GRIN2B基因rs11055514、rs11055515、rs12814951、rs74816802、rs2160517、rs2193149、rs966664、rs1805476、rs1806201、rs1805522、rs3764030、rs1019385等12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Haploview4.2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LD)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单倍型分析;采用基因型检验(GE-NO)、趋势χ2检验(TREND)、显性基因检验(DOM)和隐性基因检验(REC)统计两组受试者GRIN2B基因12个位点的野生纯合子(AA)、突变杂合子(Aa)及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的分布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RIN2B基因12个位点的致癫痫相关性。结果:两组受试者GRIN2B基因12个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由rs11055514、rs11055515、rs12814951、rs74816802、rs2160517、rs2193149、rs966664组成的结构域1(Block1)和由rs3764030、rs1019385组成的Block2各位点之间存在明显LD现象(D’>0.9,r2>1/3);block1中的CGGACAG单倍体与癫痫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rs74816802、rs2193149位点在两组间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2193149位点突变可能有致癫痫作用(等位基因的加和作用:OR=1.529,L95=1.017,P=0.041)。结论:GRIN2B基因rs2193149位点突变可能是闽南地区汉族人群癫痫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  
      关键词:N-甲基-D-天冬氨酸;GRIN2B;基因多态性;癫痫;相关性   
      282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59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张孟媛,吕媛,洪秀琴,易尚辉,刘桃成
      2020, 31(3)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苯妥英钠对癫痫患者体内3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因子(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GoogleSchola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1年1月-2019年1月,收集使用苯妥英钠(试验组)对比未使用抗癫痫药(对照组)的癫痫患者血清中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观察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AHRQ)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和Stata1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合计74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MD=-0.90,95%CI(-1.18,-0.62),P<0.001],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MD=1.22,95%CI(0.73,1.71),P<0.001];两组患者维生素B1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9,95%CI(-0.39,0.02),P>0.05]。结论:苯妥英钠可降低癫痫患者体内叶酸水平,升高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关键词:苯妥英钠;癫痫;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Meta分析   
      139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56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李纳,张爱玲,刘楠,汤姝,时程程
      2020, 31(3)
      摘要:目的:积累临床药师会诊工作经验,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通过不同切入点,临床药师分别对1例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出现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过高;1例咯血伴发肺部感染患者使用抗感染和止血药物治疗后,出现纤维蛋白原下降;1例肺移植术后伴发肺部感染患者使用抗感染治疗后,出现尿素和肌酐升高;1例肾移植术后突发癫痫患者给予苯巴比妥、地西泮抗癫痫治疗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出现明显下降等4个会诊案例的用药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药学会诊意见,优化治疗方案。结果:临床药师对4个会诊案例分别提出的建议均被医师采纳。病例1停用伏立康唑、奥美拉唑,换用泮托拉唑后,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由12.38μg/mL降至6.86μg/mL,转氨酶、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均好转。病例2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白眉蛇毒血凝酶,给予维生素K1、纤维蛋白原并输注冷沉淀和血浆进行对症治疗后,患者纤维蛋白原由0.74g/L逐步升至2.88g/L,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病例3调整肾毒性相关药物(美罗培南调整为1g,q12h;左氧氟沙星调整为250mg,qd;更昔洛韦调整为94mg,qd;复方磺胺甲噁唑调整为2片,qd)的给药剂量后,患者肾功能指标尿素由37.6mmol/L降至7.8mmol/L,肌酐由173μmol/L降至68μmol/L,肾功能恢复正常,同时感染性指标也得到改善。病例4调整他克莫司口服剂量为2mg,q12h+五酯软胶囊口服剂量为1g,bid后,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由0.8ng/mL升至5.9ng/mL,达到预期值,住院期间未再出现波动。结论:临床药师会诊可在个体化治疗方案调整、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与救治、特殊人群用药方案调整、药物相互作用的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可为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临床药师;会诊;案例分析;肺部感染;癫痫;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   
      269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55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沈国荣,王永,金唐慧,洪晓,包健安,缪丽燕
      2020, 31(3)
      摘要:目的:介绍静脉输液自动加药混合调配系统在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开发与应用情况。方法:基于现有的PI-VAS条码管理系统,结合自动混合调配设备,我院开发并设计了可实现药品实时扫描计费、混合调配参数设置以及静脉输液自动加药混合调配的静脉输液自动加药混合调配系统。通过与人工调配模式比较,考察5名工作人员共调配注射用复合辅酶、注射用卡络磺钠各300袋静脉输液的加药效率和空瓶内药液残留量,评价该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该系统实现了静脉输液的自动化混合调配,且在人工调配与系统自动调配模式下,注射用复合辅酶的加药效率分别为(96.6±10.0)、(193.5±20.0)袋/h(P<0.001),空瓶内药液残留量分别为(0.09±0.02)、(0.11±0.01)mL;注射用卡络磺钠的加药效率分别为(83.8±12.9)、(118.8±6.7)袋/h(P<0.001),空瓶内药液残留量分别为(0.08±0.02)、(0.12±0.01)mL;残留量均低于注入溶剂体积不超过5%(≤0.15mL)的内控标准。结论:我院静脉输液自动加药混合调配系统可提高静脉输液调配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强度。  
      关键词:静脉输液自动加药混合调配系统;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混合调配;自动化;加药效率;残留量   
      218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54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邱季,潘爱红,邓婷婷,李睿,杨樟卫,戴夫
      2020, 31(3)
      摘要:目的:对合肥滨湖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成品输液标签进行设计升级,以提高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调研PIVAS药师及临床护理人员对输液标签的使用体会及相关建议,以清晰、简洁、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信息全面等为改进原则,对原标签信息布局进行设计升级;并以升级前、后各30d内标签(分别为94701、113759组)的扫描识别率、扫描时间、扫描速率,药师摆药核对正确率、摆药核对时间、摆药核对速率及针对PIVAS药师(30人)、护理人员(50人)和患者(49人)进行的标签满意度调查结果为指标评价升级后效果。结果:升级后的标签简化了部分内容并优化了布局结构,删除了冗余内容,重点显示了护理人员核对时需要关注的患者安全信息,增添了输液顺序及输液注意事项的标注,并通过将条形码换为二维码同时增设隐显功能,提供了更多与患者输液相关的药品及合理用药知识信息。与原标签比较,升级后新标签扫描识别率由99.27%上升至99.96%,扫描时间由3518.75s/d缩短至2110.10s/d,扫描速率由0.57组/s提升至0.95组/s,摆药核对正确率由99.73%上升至99.91%,摆药核对时间由5423.55s/d缩短至4818.85s/d,摆药核对速率由0.36组/s提升至0.41组/s;药师满意度由70.00%提升至93.33%,护理人员满意度由62.00%提升至90.00%,患者满意度由20.40%提升至89.80%。结论:成品输液标签的设计升级可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药学服务、护理质量及满意度,促进患者静脉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品输液标签;信息显示;设计升级;合理用药   
      259
      |
      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52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梅丹,都丽萍,张钰宣
      2020, 31(3)
      摘要:目的:为提高生物类似药的管理与临床应用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药品监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生物类似药审批和应用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从药品全生命周期、通用名和处方、适应证外推、临床用药互换、药物警戒、医保支付体系、教育培训等多维度对生物类似药进行梳理。结果与结论:生物类似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获准上市的参照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性生物制品。在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监管全生命周期系列环节中的管理在不同国家/地区/组织各有特点,其在研发阶段不需再独立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只需用分析方法逐步从结构和功能上阐明其与参照药高度相似性即可;我国的生物类似药命名与原研药相同,采用通用名处方;美国FDA批准生物类似药的适应证外推需要基于其申请时的数据和信息、参照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信息及适应证相关科学要素的考量,需要经过评估,在监管下有条件地使用;美国FDA审批可替换生物类似物的标准严格,即实现互换的审批标准要高于生物相似的审批标准,但我国目前尚无这一概念;医药企业、监管机构、学术机构、医院药房之间需沟通交流,共同加强上市后风险控制和安全性监测;我国医疗保障部门需建立适宜的支付体系并通过支付制度鼓励生物类似药的使用;医务工作者要学习生物类似药的特点,才能在了解其技术审评的基础上,于实践中用好生物类似药。  
      关键词:生物类似药;药品管理;临床应用   
      207
      |
      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51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张巍,徐继轩,叶生亮,刘凤娟,马莉,李长清
      2020, 31(3)
      摘要:目的:为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SCIg)在我国的生产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机制”“药品管理“”不良反应“”Subcutaneousimmunoglobulin“”Mechanism“”Drugadministration“”Adversereaction”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ofScience、Springer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90年1月-2019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SCIg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临床适应证、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和临床使用建议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68篇,其中有效文献61篇。国外自2002年12月第一个专供于皮下注射用的免疫球蛋白Vivaglobin®问世以来,不同浓度、不同规格的SCIg相继出现(如CSL公司的Hizentra®、Shire公司的CuvitAK`ru等);但我国暂无SCIg的生产研发,且国内医务人员对SCIg的临床应用知之甚少。SCIg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主要成分免疫球蛋白G(IgG)有关,可通过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临床上SCIg可用于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成人和儿童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等;具有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经济成本较低、患者满意度较高、可维持稳定的生理水平的血清IgG浓度、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自我给药、易于患者自我管理等优势。因此,建议我国血液制品研究人员和企业可对SCIg的研发加以重视,以满足未来更广泛的临床需要。  
      关键词: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作用机制;临床适应症;不良反应   
      352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50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