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编委会章程
期刊订阅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佳文荐读
电子期刊
投稿助手
投稿流程
投稿须知
作者下载
联系我们
专家中心
审稿指南
审稿策略
声明与制度
出版伦理及文献不端
研究伦理政策
文献查重策略
更正与撤回等
编校制度与职责
开放获取声明
网站责任声明
最新刊期
2020
年
第
31
卷
4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药学工作指导与防控策略专家共识》解读
赵荣生,杨毅恒,杨丽,李子健,刘芳,任振宇,刘维,易湛苗,应颖秋,李潇潇,闫盈盈,李慧博,董淑杰,石伟龙,徐晓涵,周鹏翔,宋再伟,郑思骞,刘颖,周燊,翟所迪
2020, 31(4)
摘要:目的:为广大医院药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药学工作指导与防控策略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并在具体工作中进行应用和实践,发挥药师作用、助力抗击疫情提供参考。方法:对该专家共识的制定和修订背景进行介绍,对其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解读。结果与结论:专家共识正文共分8个部分,主要包括疾病诊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相关背景、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医院药学(防控策略、工作指导)、药品和设施保障管理(关键药品/设施/设备保障、特殊情况下的药品管理与使用),以及信息来源和相关资源等方面的内容,较为全面、详细地对如何发挥药师的作用,做好不同药学岗位工作人员的防护、应对疫情的药品保障工作、开展药学服务等方面的医院药学工作提供了有关SARS-CoV-2感染防控的相关信息、具体工作指导和防控策略。由于到目前为止,医药界对SARS-CoV-2的了解还相对有限,该专家共识将基于疫情防控工作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和进展,持续进行更新、完善,以不断为医院药学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医院药学;工作指导;防控策略;解读
37574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914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因子分析的慢性病患者药品福利效应提升研究
汤少梁,朱艳娇,王聪
2020, 31(4)
摘要:目的:为帮扶贫困慢性病患者卫生脱贫,使其切实享有药品福利提供参考。方法:设计一种全面、普适的问卷调查量表,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常州市进行预调研后,再在甘肃、河北、四川等3个地区进行正式调研。对调研结果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并对4种慢性病患者的药品福利效应水平进行评分,找出不同慢性病患者药品福利效应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745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721份,有效回收率为96.8%。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药品福利效应可分为药品健康效应、药品公平效应、药品价格效应、药品可及效应、个人经济水平效应等5个维度。慢性病患者综合药品福利效应的平均得分2.56分(一般);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患者药品福利效应的综合药品福利效应平均得分分别为3.12分(良好)、2.73分(一般)、2.56分(一般)、1.90分(较差)。影响慢病患者药品福利的关键因素依次为健康效应、药品公平效应、药品价格效应。结论: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综合考虑慢性病患者的药品健康效应、药品公平效应、药品价格效应及药品可及效应,以制定更加全面有效的药品政策。
关键词:慢性病患者;药品福利效应;因子分析;问卷调查
221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91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WHO和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神经系统用药收录情况的比较研究
左玮,孙雯娟,唐筱婉,牛子冉,张波
2020, 31(4)
摘要:目的:为优化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神经系统用药品种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历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简称WHOEML),对其中神经系统用药的收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2017年版WHOEML与我国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简称NEML)进行比较。结果:1977-2017年,各版WHOEML中收录的神经系统用药品种数和疾病覆盖范围均变动不大。与2017年版WHOEML相比,我国2018年版NEML中神经系统用药品种更多(54种vs.30种),且覆盖了更多的疾病类型,如痴呆(石杉碱甲)、神经痛(普瑞巴林)等;但同样,对于多发性硬化症、神经痛和痴呆等疾病的治疗,可选择的药物并不多,且存在部分同类药物(作用机制相同或者相似)重复收录和部分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的问题。结论:建议不断优化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适当增加部分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品种,以提高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降低患者负担。
关键词:基本药物;基本药物目录;神经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比较
270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911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美洲大蠊提取物YS-F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倪连丽,闫爽,肖怀,巫秀美,何苗,李玥
2020, 31(4)
摘要:目的: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美洲大蠊干燥虫体以90%乙醇冷浸提取后,经聚酰胺柱色谱以水-甲醇梯度洗脱,得20%、30%、40%、50%、60%、70%、80%、90%甲醇洗脱部位(YS-A~H)。采用MTT法筛选活性部位,并检测不同剂量活性部位作用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剂量活性部位作用后的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情况。结果:YS-A~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95.25±8.42)、(129.93±7.24)、(221.28±12.68)、(275.39±14.87)、(276.76±16.32)、(31.90±5.34)、(163.15±6.97)、(122.81±8.36)μg/mL,以YS-F的活性最强。经YS-F3、9、27、81μg/mL作用24、48、72h后,各时间点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显著升高,且药物作用48、72h时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同组24h,作用72h时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同组48h(P<0.01)。除YS-F3μg/mL作用24h、YS-F9μg/mL作用72h对坏死晚期细胞百分比,YS-F3μg/mL作用24h对G2/M期细胞比例以及YS-F3μg/mL作用48h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外,其余各剂量组各时间点凋亡早期、凋亡晚期和坏死早期、坏死晚期细胞百分比以及Sub-G0/G1期、S期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G0/G1期、G2/M期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0.01);且药物作用48、72h时各剂量组凋亡早期、凋亡晚期和坏死早期、坏死晚期细胞百分比(除YS-F9μg/mL作用72h时的坏死晚期细胞百分比外)以及Sub-G0/G1期、G2/M期(除48hYS-F3、9μg/mL组外)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同组24h,而G0/G1期、S期、G2/M期(除48hYS-F9μg/mL组外)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同组24h(P<0.01);药物作用72h时各剂量组凋亡早期、凋亡晚期和坏死早期、坏死晚期细胞百分比(除YS-F27μg/mL作用72h时的凋亡晚期和坏死早期细胞百分比以及YS-F3、9μg/mL作用72h时的坏死晚期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外)以及S期(除72hYS-F3μg/mL组外)、Sub-G0/G1期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同组48h,而G0/G1期、G2/M期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同组48h(P<0.01)。经YS-F9、27、81μg/mL作用48h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率均显著升高,且YS-F27、81μg/mL组显著高于YS-F9μg/mL组,YS-F81μg/mL组显著高于YS-F27μg/mL组。结论:YS-F可通过阻滞细胞从S期向G2/M期转化、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等途径来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且这种作用具有时间或剂量依赖性。
关键词:美洲大蠊;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线粒体膜电位
194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910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壮通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影响的实验研究
黄小珊,蓝凰齐,唐汉庆,张世田,庞路路,冯悦,黄岑汉
2020, 31(4)
摘要:目的:观察壮通饮水提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该方减少缺血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取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壮通饮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6.8、13.6、27.2g/kg),每组15只。通过结扎左心室回旋支末梢致缺血30min和再灌注60min,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第1天起,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均灌胃等体积水,壮通饮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灌胃相应药液,每日1次,连续28d。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天检测大鼠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计算发生率。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FAS和FAS配体(FAS-L)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升高,全血比黏度、血细胞比容(HCT)、体外形成血栓长度和质量、血小板凝聚率、红细胞滤过指数(IF)以及血清TC、TG、LDL-C含量均显著增加或升高,体内血栓的形成时间显著缩短,血清HDL-C含量显著降低,心肌组织中FAS和FAS-L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呈明显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壮通饮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除壮通饮水提物低剂量组大鼠的HCT降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给药组大鼠的全血比黏度、HCT、体外形成血栓的长度和质量、血小板凝聚率、IF值以及血清TC、TG、LDL-C含量均显著减少或降低,体内血栓的形成时间均显著延长,血清HDL-C含量均显著升高,心肌细胞中FAS和FAS-L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明显改善。结论:壮通饮可通过其活血化瘀作用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清中TC、TG、LDL-C含量,提高HDL-C含量,并下调FAS和FAS-L蛋白表达,从而发挥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关键词:壮通饮;心肌缺血再灌注;血液流变学;血脂;凋亡相关因子;冠心病;心律失常;大鼠
149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908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研究不同粒径天麻粉的吸收特性
陈艳,刘帆,巩仔鹏,陈亭亭,陶陶,刘智,王爱民
2020, 31(4)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粒径天麻粉中天麻素、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的肠吸收特征,探讨粒径对上述成分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以累积吸收量(Q)和吸收速率常数(Ka)为指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不同剂量(2.5、5、10g/L)和不同粒径(细粉146μm、极细粉52μm、超微粉37μm)的天麻粉中天麻素、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在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的吸收情况。结果:2.5g/L天麻极细粉中天麻素和巴利森苷B的Q、Ka值(全肠段),巴利森苷C的Q值(结肠)和Ka值(回肠、结肠);2.5g/L天麻超微粉中天麻素的Q、Ka值(全肠段),巴利森苷B的Q、Ka值(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巴利森苷C的Ka值(结肠);5g/L天麻极细粉中天麻素的Q值(十二指肠),巴利森苷A和巴利森苷B的Q值(全肠段),巴利森苷C的Q值(十二指肠、空肠);5g/L天麻超微粉中天麻素的Q值(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和Ka值(全肠段),巴利森苷B的Q值(十二指肠、回肠、结肠),巴利森苷C的Q值(十二指肠、回肠);10g/L天麻极细粉中巴利森苷B的Q、Ka值(空肠、回肠),巴利森苷C的Q值(空肠、回肠)以及10g/L天麻超微粉中天麻素的Q值(结肠)和Ka值(十二指肠),巴利森苷B的Q值(十二指肠、回肠、结肠)和Ka值(十二指肠、结肠),巴利森苷C的Q值(十二指肠、回肠)和Ka值(十二指肠)均较同剂量天麻细粉显著升高(P<0.05或P<0.01)。2.5g/L天麻极细粉中巴利森苷A的Ka值(空肠),巴利森苷C的Q值(十二指肠);2.5g/L天麻超微粉中巴利森苷A的Ka值(空肠、回肠),巴利森苷C的Q、Ka值(十二指肠、空肠);5g/L天麻极细粉中天麻素的Ka值(空肠、回肠、结肠),巴利森苷A的Ka值(结肠),巴利森苷B的Ka值(回肠),巴利森苷C的Ka值(空肠、回肠);5g/L天麻超微粉中天麻素和巴利森苷C的Ka值(空肠、回肠、结肠),巴利森苷A的Q值(空肠、结肠)和Ka值(结肠),巴利森苷B的Ka值(空肠、回肠);10g/L天麻极细粉中巴利森苷A的Q、Ka值(回肠);10g/L天麻超微粉中巴利森苷A的Q值(十二指肠)和Ka值(空肠),巴利森苷C的Ka值(空肠)均较同剂量天麻细粉显著降低(P<0.05或P<0.01)。2.5g/L天麻细粉中天麻素的Q值(结肠),巴利森苷A的Q值(结肠)和Ka值(回肠、结肠),巴利森苷B的Q、Ka值(空肠、结肠),巴利森苷C的Q、Ka值(回肠、结肠);2.5g/L天麻极细粉中天麻素的Q、Ka值(结肠),巴利森苷A的Q值(回肠、结肠)和Ka值(空肠、回肠、结肠),巴利森苷C的Ka值(结肠);2.5g/L天麻超微粉中巴利森苷A和巴利森苷C的Q值(结肠)和Ka值(空肠、回肠、结肠),巴利森苷B的Q、Ka值(回肠、结肠);5g/L天麻细粉中天麻素、巴利森苷A和巴利森苷C的Q、Ka值(结肠),巴利森苷B的Ka值(结肠);5g/L天麻极细粉中天麻素和巴利森苷A的Q、Ka值(结肠),巴利森苷C的Q、Ka值(空肠、回肠、结肠);5g/L天麻超微粉中天麻素的Q、Ka值(回肠、结肠),巴利森苷A的Q值(空肠、回肠、结肠),巴利森苷B的Q、Ka值(空肠、结肠),巴利森苷C的Q值(空肠、结肠)和Ka值(空肠、回肠、结肠);10g/L天麻细粉中天麻素的Q值(结肠)以及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华中医[17]严家荣,梁志健,王弋,等.两种高脂高糖乳脂配方复制高药学刊,2019,37(6):1380-1384.脂血症大鼠模型的比较[J].动物医学进展,2017,38[15]余雪,余恒,周涛,等.缺血预适应对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10):38-42.清凋亡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9,18[18]PATELJV,CASLAKEMJ,VYASA,etal.Triglucerides(5):446-449.andsmalldenselowdensitylipoproteininthediscrimina-[16]智凤,徐日新.改善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研tionofcoronaryheartdiseaseriskinsouthAsianpopula-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24):137-140.tions[J].Atherosclerosis,2010,209(2):579-584.[19]朱艳彬,朱伟群.HDL-C与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560646,No.关联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8,47(33):4260-4262.U1812403);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No.黔科中引地[20]XIEJ,LIB,YAOB,etal.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2018〕4006);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No.黔科合平台人才〔2016〕5613,No.黔科合平台人才〔2016〕5677);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No.筑科合同regulatedFAS/FASLpathwayactivationsuppressesnucle-〔2017〕30-29号)uspulposuscellapoptosisinaninflammatoryenviron-*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新药研发及质量控制。E-mail:ment[J].BioscienceRep,2019.DOI:10.1042/BSR201917-1924855171@qq.com26.#通信作者: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新药研发。电(收稿日期:2019-07-24修回日期:2019-12-29)话:0851-86908468。E-mail:gywam100@163.com(编辑:段思怡)中国药房2020年第31卷第4期ChinaPharmacy2020Vol.31No.4·413·森苷C的Q、Ka值(空肠、回肠、结肠);10g/L天麻极细粉中天麻素的Q值(结肠),巴利森苷A和巴利森苷C的Q、Ka值(空肠、回肠、结肠),巴利森苷B的Q、Ka值(结肠);10g/L天麻超微粉中天麻素的Q值(结肠)和Ka值(空肠、回肠、结肠),巴利森苷A和巴利森苷C的Q、Ka值(空肠、回肠、结肠),巴利森苷B的Q值(空肠、回肠、结肠)和Ka值(回肠、结肠)均较同组十二指肠显著降低(P<0.05)。2.5g/L天麻极细粉中天麻素的Q、Ka值(空肠),2.5g/L天麻超微粉中天麻素的Q值(空肠、回肠)和Ka值(空肠),5g/L天麻细粉中天麻素的Q、Ka值(空肠、回肠);2.5g/L天麻极细粉中巴利森苷B的Q值(空肠、回肠)和Ka值(空肠),5g/L天麻细粉中巴利森苷B的Ka值(空肠、回肠),10g/L天麻极细粉中巴利森苷B的Ka值(回肠)均较同组十二指肠显著升高(P<0.05)。5g/L以及10g/L天麻细粉、极细粉、超微粉中天麻素、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的Q、Ka值(全肠段)均较同肠段同粒径2.5g/L天麻粉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天麻中的4种有效成分在4个肠段均有吸收,且主要集中于小肠。天麻中的天麻素可能为被动吸收,巴利森苷类则可能为主动转运;粒径可影响上述4种有效成分的肠吸收特性。
关键词:天麻;粒径;外翻肠囊模型;吸收特性;天麻素;巴利森苷类
162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90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不同产地佛手的挥发油成分比较分析
赵永艳,张军银,彭腾,何沛煜,匡宇
2020, 31(4)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产地佛手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0个不同产地佛手挥发油并计算得率;采用气质联用法分析不同产地佛手挥发油中化学成分;通过NIST14.L数据库进行化合物检索并鉴别;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采用SPSS20.0软件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0个不同产地佛手挥发油得率为0.10%~1.75%,其中以四川乐山市犍为县样品最高(1.75%)。不同产地佛手挥发油共鉴别出66个成分,相对分子量为126.20~392.66,以C10和C15化合物居多;相对分子量为136、154的同分异构体所占比例较大,主要为环烃基单萜烯类成分。不同产地佛手挥发油有12个共有成分,按相对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柠檬烯(24.90%)、萜品烯(14.71%)、(-)-4萜品醇(2.88%)、柠檬醛(2.33%)和α-没药烯(2.33%)、香叶醇(1.52%)、α-蒎烯(1.37%)、反式佛手柑油烯(1.16%)、异松油烯(1.13%)、棕榈酸甲酯(1.12%)、芳樟醇(1.09%)、乙酸香叶酯(1.04%);其中8个为单萜烯类成分,2个为倍半萜烯类成分,2个为酯类成分。不同产地佛手可聚为4类,即S2、S4、S6聚为一类,S1、S3、S7、S8聚为一类,S5、S10聚为一类,S9为一类。结论:不同产地佛手的挥发油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成分的含量在不同产地佛手挥发油中也存有差异。
关键词:佛手;挥发油;产地;气质联用法;成分
276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905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黑豆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5种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郭千祥,梁幼玲,史旭华,白俊其,黄娟,黄志海,丘小惠
2020, 31(4)
摘要:目的:建立黑豆药材的指纹图谱和5种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更好地控制该药材的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指纹图谱并检测5种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色谱柱为PhenomenexC18,流动相为乙腈-0.1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60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µL。以大豆苷为参照,绘制12批黑豆药材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特征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分别采用SPSS20.0软件和SIMCA13.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2批黑豆药材样品共有19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4;指认了5个成分,分别为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2批黑豆药材样品可聚为两类,即S1~S3聚为一类,S4~S12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个主成分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3.261%、40.715%,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3.976%。上述5种成分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5.97~191.00µg/mL(r=0.9999)、1.05~33.46µg/mL(r=0.9999)、8.93~285.61µg/mL(r=0.9995)、0.82~26.33µg/mL(r=0.9999)、0.93~29.64µg/mL(r=0.9997);定量限分别为0.8811、0.6116、0.0786、0.2433、0.5116µg/mL,检测限分别为0.2643、0.2447、0.0214、0.1248、0.1067µ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耐用性试验的RSD均小于5%;加样回收率为95.15%~96.56%(RSD=0.51%,n=6)、98.52%~103.45%(RSD=1.88%,n=6)、95.37%~97.91%(RSD=0.95%,n=6)、99.75%~102.00%(RSD=0.78%,n=6)、100.26%~103.65%(RSD=1.21%,n=6)。12批黑豆药材中上述5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1783~0.2659、0.0217~0.0962、0.2885~0.5972、0.0141~0.0588、0.0129~0.0829mg/g。结论:所建指纹图谱和5种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均可用于黑豆药材的质量控制;不同产地黑豆药材中异黄酮类成分相似,但含量有所差异。
关键词:黑豆;异黄酮类;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含量测定
146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904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千金子脂肪油自组装胶束对4种千金子素在大鼠体内肠吸收的影响研究
袁曜晖,许晶晶,郭菲,张超,王英姿
2020, 31(4)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千金子脂肪油用量的自组装胶束对4种千金子素(千金子素L1、L2、L3、L8)在大鼠体内肠吸收的影响。方法:以千金子脂肪油(用量分别为0、0.2、0.4、1、4g/L)和脱氧胆酸钠为载体,过量加入4种千金子素(40mg/L),制备包载4种千金子素的自组装胶束溶液,作为含药肠灌流液。取大鼠60只,建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按不同千金子脂肪油用量的含药肠灌流液分组进行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灌流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前后肠灌流液中4种千金子素的含量;计算在不同肠段中4种千金子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小肠表观吸收系数(Peff);选择吸收效果较好的回肠段为对象,考察并计算4种千金子素的累积吸收量。结果:不同千金子脂肪油用量的自组装胶束均能使4种千金子素在各肠段的Ka值和Peff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当千金子脂肪油用量为0.4g/L时,4种千金子素在各肠段均呈现最大吸收,且与不含脂肪油组比较其Peff值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按不同脂肪油用量组各肠段的Ka、Peff值排序,4种千金子素在各肠段的吸收效果总体上呈现空肠最好、结肠最差的趋势。与不含脂肪油组比较,千金子脂肪油用量为0.2~4g/L时,4种千金子素在大鼠回肠的累积吸收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以0.4g/L脂肪油用量组为最高。结论:不同用量千金子脂肪油与脱氧胆酸盐形成的自组装胶束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千金子素L1、L2、L3、L8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量,且空肠为上述千金子素的主要吸收肠段。
关键词:千金子脂肪油;千金子素;自组装胶束;大鼠;肠吸收
225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90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不同采收期赤芍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付士朋,沈宏伟,王谦博,李俊萍,王聪,郭盛磊,王振月
2020, 31(4)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采收期赤芍中6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并探讨其变化规律,以确定最佳采收期。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酸、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色谱柱为Thermo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30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µL。结果:上述6种成分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0132~0.25mg/mL(r=0.9992)、0.0132~0.25mg/mL(r=0.9999)、0.0268~0.51mg/mL(r=0.9997)、0.42~8.01mg/mL(r=0.9992)、0.016~0.31mg/mL(r=0.9994)、0.02~0.38mg/mL(r=0.9998);定量限分别为0.0093、0.0085、0.0163、0.0217、0.0113、0.0174mg/mL,检测限分别为0.0033、0.0027、0.0054、0.0073、0.0038、0.0059m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为96.01%~99.43%(RSD=1.23%,n=9)、97.95%~100.45%(RSD=0.79%,n=9)、97.98%~100.11%(RSD=0.68%,n=9)、98.83%~100.09%(RSD=0.65%,n=9)、98.58%~100.95%(RSD=1.35%,n=9)、96.28%~103.26%(RSD=1.76%,n=9)。赤芍药材(根)中上述6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016%~0.057%、0~0.067%、0.207%~0.640%、2.350%~5.887%、0.030%~0.245%、0.054%~0.381%。5月30日采收的赤芍药材折干率最低(约33%),9月15日折干率最高(约49%)。7-10月采收的赤芍叶中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的含量均高于根部。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1.845%、18.170%,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0.015%;综合得分较高的月份为5-6月、9-10月。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精密度较好,可用于测定不同采收期赤芍药材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赤芍药材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30日-10月15日,叶可在7月15日前后采收。
关键词:赤芍;根;叶;采收期;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变化规律;主成分分析
420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901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3D景深合成技术的蝉蜕药材鉴别研究
郭利霄,薛紫鲸,侯芳洁,孙宝惠,郑玉光,郑倩
2020, 31(4)
摘要:目的:建立蝉蜕药材的现场快速鉴别方法。方法:采用3D景深合成技术,从样品喙的长短、上唇的大小及明显程度、下唇突出的程度及其上横沟的颜色、足部主刺和侧刺的数量以及形态、腹部气门的明显程度、腹板数目、侧板的数目及形态、背板环数、尾器等方面对50批蝉蜕及其混淆品样品进行鉴别。结果:50批样品中,S1~S5、S26~S30、S36~S50为真品蝉蜕;S21~S25为真品蝉蜕增重后的混淆品;S31~S35为真品蝉蜕提取后的混淆品;S6~S20分别为焰螓蝉、山蝉、北京僚蝉蜕皮,均为混淆品。蝉蜕与其混淆品的主要鉴别特征为真品蝉蜕腹部腹面呈三角形,其余品种腹部腹面近平行;山蝉蜕皮气门明显,其余品种气门不明显;山蝉蜕皮尾器侧面观较其余品种尖锐;焰螓蝉蜕皮前足副刺和端刺呈锐角,北京僚蝉蜕皮前足副刺和端刺呈钝角。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现场快速鉴别蝉蜕及其混淆品种。
关键词:3D景深合成技术;蝉蜕;混淆品;现场快速鉴别
181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900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粉葛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分析
曾慧婷,陈超,禇怀亮,朱邵晴,袁源见,王小青,张建华,虞金宝,李晶
2020, 31(4)
摘要:目的:研究粉葛采收及加工过程废弃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为该品种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西产粉葛品种“赣葛2号”为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检测葛根(带皮或去皮)、葛根皮、葛花、葛须根、葛茎、葛根头、葛根渣(带皮或去皮)以及沉淀葛粉后的工业废水(带皮或去皮)干物质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结果:所建立的7种黄酮类成分(葛根素、大豆苷、鸢尾黄素-7-O-木糖葡萄糖苷、染料木苷、鸢尾苷、大豆苷元、葛花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共鉴定出12个黄酮类化学成分,其中葛根、葛根皮、葛茎、葛须根、葛根头、葛根渣和工业废水干物质中的黄酮类成分种类基本一致,主要为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丙二酰基黄豆苷元;葛花中主要含有鸢尾黄素-7-O-木糖葡萄糖苷、染料木苷、鸢尾苷、葛花苷、6″-O-木糖基黄豆黄苷,但未检出葛根素、大豆苷及苷元等成分。葛根素含量以葛根头中最高,达5.765%;葛根、葛根渣及废水干物质各带皮样品中葛根素含量均较相应的去皮样品更高。结论:粉葛资源产业化过程的废弃物含有种类丰富、含量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作为获取葛根素等黄酮类化学成分的重要原料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关键词:粉葛;废弃物;黄酮类;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构鉴定;含量测定
122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98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芹菜素纳米混悬剂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徐世一,吕畅,霍元子,郝若祎,阎雪莹
2020, 31(4)
摘要:目的:研究芹菜素纳米混悬剂(AP-NPs)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特点及靶向特性。方法:采用超声微量沉淀法制备AP-NPs。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芹菜素(AP)溶液组和AP-NPs混悬液组,各45只。各组小鼠单次灌胃相应药物溶液(80mg/kg),分别于给药前(0h)以及给药后0.25、0.5、1、2、4、6、8、10h摘取眼球取血500μL,并于末次取血后处死,取其心、肝、脾、肺、肾、脑组织。血浆和各组织样品分别经甲醇沉淀蛋白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ShimadzuODS-SP,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V/V),检测波长为340nm,柱温为35℃,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20μL。根据标准曲线法计算AP在不同样品中的质量浓度,采用DAS2.0软件和Excel2010软件计算AP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cmax等)和峰浓度比值(ce)、相对摄取率(RUE)、摄取占比及其改变值,以分析其组织分布及靶向特性。结果:AP在血浆和各组织中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均为0.1~25.0μg/mL(r均大于0.99),定量下限均为0.1μg/mL;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准确度为94.37%~117.48%,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0%。与AP溶液组比较,AP-NPs混悬液组小鼠血浆(0.5~6h各时间点)以及肝(0.25~8h各时间点)、脾(0.25~8h各时间点)、脑(0.25~4h各时间点)组织样品中AP的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以肝中含量最高;而心脏(6h)、肝(10h)、肺(0.5h)、肾(0.25~10h各时间点)组织样品中AP的质量浓度则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两组小鼠血浆/组织样品中AP的AUC、c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组织的ce、RUE、摄取占比及其改变值均最大,分别为1.34±0.40、1.99±0.29、48.49%、15.71%。结论:将AP制成纳米混悬剂后,药物的组织分布有所改变,尤其对肝组织的靶向作用有所提高。
关键词:芹菜素;纳米混悬剂;组织分布;靶向;小鼠;高效液相色谱法
114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9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蒿甲醚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对小鼠人脑胶质瘤皮下移植瘤的抑瘤作用研究
张亚红,王丽娟,林凤云,兰作平,甘淋玲
2020, 31(4)
摘要:目的:研究蒿甲醚(ARM)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MEDDS)对人脑胶质瘤皮下移植瘤模型小鼠的抑瘤效果。方法:以人脑胶质细胞瘤细胞株SHG44接种,并以组织块移植传代,建立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于接种后的第5、10、15、20、25天时测量小鼠肿瘤组织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确定肿瘤快速增殖初期。取裸小鼠30只,同法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并于肿瘤快速增殖初期时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ARM混悬液组[60mg/(kg·d)]和ARM-SMEDDS低、中、高剂量组[10、20、30mg/(kg·d)]并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或相应药液,每日1次,连续给药30d。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及一般情况,测定肿瘤组织体积变化并计算相对肿瘤增殖率。结果:皮下移植肿瘤块组织后第10天左右即进入肿瘤快速增殖初期。给药期间各组小鼠一般情况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反应。自给药第10天起,ARM-SMEDDS各剂量组小鼠的肿瘤组织体积均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5);自给药第15天起,ARM-SMEDDS各剂量组小鼠的肿瘤组织体积均较ARM混悬液组显著缩小(P<0.05)。末次给药后,ARM-SMEDDS各剂量组小鼠的相对肿瘤增殖率均较ARM混悬液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ARM-SMEDDS具有明显的抑制人脑胶质瘤增长的效果,抑瘤效果优于剂量更高的ARM混悬液剂型。
关键词:蒿甲醚;自微乳化给药系统;人脑胶质瘤细胞;皮下移植瘤;小鼠;抑瘤作用
217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95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海藻及其混伪品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张晓萍,张文,戚鹏飞,朱仁愿,李洁,张彩霞,邱国玉
2020, 31(4)
摘要:目的:建立海藻及其混伪品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聚类分析,为海藻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取18批样品(S1~S6为真品、S7~S18为混伪品),经酸水解后,采用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含量。色谱柱为LCAK06/Na型磺酸基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柱,流动相为缓冲液-再生液系统(梯度洗脱),流速为洗脱泵0.45mL/min、衍生泵0.25mL/min,检测波长为440nm(脯氨酸)、570nm(其余氨基酸),进样量为50μL。采用PASWStatistics18.0软件,以“平方Euclidean距离”为度量标准使用组间联接的聚类方法对18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7种氨基酸均分离良好,空白无干扰;其质量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8),线性范围上下限分别为48.06μg/L(胱氨酸)、1.501μg/L(甘氨酸);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RSD均小于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0.60%~101.56%(RSD为0.88%~2.15%,n=6)。海藻及其混伪品样品中均检出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的含量相对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批样品可以聚为4类,S1~S6为一类,S7~S9为一类,S10~S12、S16~S18为一类,S13~S15为一类,与海藻真品与其混伪品的鉴定结果相一致。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海藻及其混伪品的氨基酸定量分析及真伪区分。
关键词:海藻;混伪品;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柱后衍生;氨基酸
155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94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奈达铂与顺铂治疗晚期或复发性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的成本-效果分析
戴冰,占美,吴斌,吴逢波,杨甜,徐珽
2020, 31(4)
摘要:目的:为临床选择更具经济性的晚期或复发性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方案、降低患者费用负担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已发表的一项高质量的Ⅲ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疾病发展过程建立Markov模型,将鳞状细胞NSCLC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归为无进展生存状态、疾病进展状态和死亡状态,结合我院的治疗成本数据,对含奈达铂的ND方案与含顺铂的CD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并采用单因素敏感度分析和概率敏感度分析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根据Markov模型分析结果,ND方案的成本-效果比为54995.58元/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CD方案为50274.36元/QALYs,ND方案相对于CD方案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86327.27元/QALYs,低于我国居民的意愿支付阈值(193932.00元/QALYs)。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对成本-效果分析结果的影响最大;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ND方案具有成本-效果的概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与CD方案相比,ND方案治疗晚期或复发性鳞状细胞NSCLC更具成本-效果优势。
关键词:奈达铂;顺铂;多西他赛;晚期;复发性;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成本-效果分析
261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92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肾移植患者基因多态性对五酯胶囊增加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
冯玘,杨春兰,冯丽娟,彭凯,夏泉,许杜娟
2020, 31(4)
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CYP3A4、CYP3A5等基因多态性对五酯胶囊增加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1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肾脏移植手术并行门诊复查的汉族肾移植患者194例,根据其是否联合使用五酯胶囊分为单药组(107例)和联合组(87例)。单药组患者术后口服他克莫司胶囊0.1~0.15mg/kg,bid+吗替麦考酚酯胶囊0.5~0.75g,bid或麦考酚钠肠溶片360~540mg,bid+醋酸泼尼松片10mg,qd;联合组患者在单药组基础上加服五酯胶囊2粒,bid。两组患者均用药至少7d。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采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他克莫司稳态血药谷浓度,并计算血药谷浓度/日剂量(C/D)值;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患者CYP3A5基因rs4646457、rs15524、rs776746,CYP3A4基因rs4646437、rs2242480、rs35599367,ABCB1基因rs1128503,ABCC2基因rs3740066,NR1I2基因rs3814055,POR基因rs1057868,PPARA基因rs4253728,IL-3基因rs181781,IL-10基因rs1800896,CTLA4基因rs4553808,CYP2C19基因rs4244285、rs4986893位点的分型。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各因素与他克莫司C/D值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94例肾移植患者中,仅检出CYP3A4基因rs35599367、PPARA基因rs4253728野生型,其余各基因的分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是否联用五酯胶囊以及CYP3A5基因rs776746位点多态性与他克莫司C/D值有关(P<0.05)。单药组和联合组CYP3A5基因不同分型患者C/D值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药组GG、AG型患者C/D值均显著低于联合组同基因型患者(P<0.05);两组AA型患者C/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五酯胶囊与否、CYP3A5基因rs776746位点多态性与汉族肾移植患者体内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有关;联用五酯胶囊能提高该基因GG、AG型患者体内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而对AA型患者的影响并不明显。
关键词:他克莫司;五酯胶囊;肾移植;汉族;血药浓度;基因多态性
240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91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对比口服水合氯醛用于儿童程序化镇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刘克锋,杨勇杰,张晓坚,康建
2020, 31(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对比口服水合氯醛用于儿童程序化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试验组)对比口服水合氯醛(对照组)用于儿童程序化镇静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共计1413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镇静成功率[RR=1.13,95%CI(1.02,1.25),P=0.02]、镇静起效时间[MD=-1.07,95%CI(-1.82,-0.31),P=0.006]、镇静持续时间[MD=-8.25,95%CI(-14.02,-2.47),P=0.005]、苏醒时间[MD=-9.63,95%CI(-15.40,-3.86),P=0.001]、恶心呕吐发生率[RR=0.05,95%CI(0.02,0.14),P<0.00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血氧饱和度<95%发生率[RR=0.60,95%CI(0.24,1.54),P=0.29]、低血压发生率[RR=1.18,95%CI(0.51,2.74),P=0.71]、心动过缓发生率[RR=1.33,95%CI(0.18,9.88),P=0.7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相较于口服水合氯醛用于儿童程序化镇静的效果更优,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鼻内给药;水合氯醛;口服;儿童;程序化镇静;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361
|
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90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经方辨证对比抗组胺药治疗湿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雷鸣,姚斌,刘瑞,王雯晶,胡艳君
2020, 31(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经方辨证对比抗组胺药治疗湿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经方辨证(试验组)对比抗组胺药(对照组)治疗湿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改良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项RCT,共计18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湿热蕴肤型[OR=5.67,95%CI(3.44,9.33),P<0.00001]、脾虚湿蕴型[OR=4.23,95%CI(1.89,9.46),P=0.0004]、血虚风燥型[OR=3.57,95%CI(2.36,5.41),P<0.00001]患者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湿热蕴肤型[OR=0.72,95%CI(0.21,2.41),P=0.59]、脾虚湿蕴型[OR=0.31,95%CI(0.01,13.57),P=0.54]、血虚风燥型[OR=1.08,95%CI(0.18,6.59),P=0.93]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湿热蕴肤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SMD=-1.67,95%CI(-2.04,-1.31),P<0.00001]、白细胞介素6[SMD=-1.53,95%CI(-1.88,-1.17),P<0.00001]、白细胞介素8[SMD=-1.75,95%CI(-2.28,-1.21),P<0.0000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4+水平[SMD=1.51,95%CI(-0.37,3.38),P=0.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方辨证治疗湿疹的效果显著优于抗组胺药治疗,且安全性相当;龙胆泻肝汤加减可显著降低湿热蕴肤型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关键词:经方辨证;湿热蕴肤型;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燥型;抗组胺药;湿疹;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204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88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输液顺序智能调控对促进静脉合理用药的效果分析
邱季,潘爱红,杨樟卫,邓婷婷,刘婷,刘云洁,朱文靖,戴夫
2020, 31(4)
摘要:目的:评价输液顺序智能调控对促进静脉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在智能提醒人工标注输液顺序的基础上,采用马尔科夫链机器学习法实现输液顺序智能调控。选取合肥市滨湖医院2017年1-9月164800例住院患者的用药医嘱为输液顺序智能调控前样本,2018年1-12月264600例住院患者的用药医嘱为输液顺序智能调控后样本。比较调控前后配伍禁忌、储存时限、给药频次、时辰药理学、预防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辅助用药、静脉刺激性药物的输液顺序正确率以及冲管次数、冲管输液费用、输液管内液体性状变化情况。结果:调控后配伍禁忌、储存时限、给药频次、时辰药理学、药物相互作用、辅助用药的输液顺序正确率均显著高于调控前,预防用药、静脉刺激性药物的输液顺序正确率以及冲管次数、冲管输液费用、输液管内液体变化例数(占比)均显著低于调控前(P<0.001)。结论:输液顺序智能调控可一定程度地提高患者静脉用药顺序的合理性。
关键词:静脉用药;输液顺序智能调控;输液顺序;正确性
247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87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赤芍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马云飞,李光达,李琦玮,曹可心,于明薇,王笑民
2020, 31(4)
摘要:目的:综述中药赤芍活性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赤芍”“活性成分”“肿瘤”“作用机制”“PaeoniaeRadixRubra”“Activeconstituent”“Cancer”“Mechanism”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9年1月-2019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赤芍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近100篇,其中有效文献41篇。赤芍活性成分对于肺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宫颈癌、肠癌、肝癌、骨肉瘤等肿瘤细胞均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其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逆转肿瘤细胞多耐药性、抑制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但是,当前赤芍抗肿瘤研究多以体外研究为主,并不能充分阐释赤芍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此外,活性成分也多局限于皂苷类。建议可借助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构建药材成分与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挖掘重要靶点及相关分子通路,并通过体内外研究进一步明确赤芍及其有效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赤芍及相应成分治疗肿瘤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
关键词:赤芍;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28
|
1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85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成人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的研究进展
王秋燕,张峻,卢珊珊,王晶晶,何瑾
2020, 31(4)
摘要: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以“成人“”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群体药动学模型“”Adults“”Vanco-mycin“”Populationpharmacokinetic“”PPKmodel”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自建库起至2019年10月31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成人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PPK)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66篇,其中有效文献25篇。目前已有研究在成年感染患者、危重症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神经外科患者、接受体外膜氧合治疗的患者、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液肿瘤患者以及下呼吸道感染重症患者等群体中建立了万古霉素PPK模型。成人患者中,肌酐清除率与体质量是影响万古霉素药动学参数的主要因素,提示临床用药时应当关注患者肾功能与体质量;另外,是否感染及感染类型也对万古霉素的药动学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接受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万古霉素的清除主要与其疗法的滤过率相关,提示临床应当根据所接受疗法的滤过率调整剂量;对于神经外科患者,脑脊液白蛋白与脑脊液引流量则是万古霉素脑脊液分布与清除的主要协变量,提示临床在脑脊液白蛋白低以及脑脊液引流量大时,应适当增加给药剂量。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也是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不同人群中,万古霉素药动学参数差异较大,应结合不同人群中的各类影响因素来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关键词:成人;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
217
|
1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84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草药疗法和营养补充疗法在肿瘤患者中使用情况的研究进展
胡大敏,盛艳梅,陈岷,龙恩武,边原,吴行伟
2020, 31(4)
摘要:目的:为肿瘤患者安全、合理使用补充替代疗法(CAM)提供参考。方法:以“补充替代治疗“”肿瘤“”中药“”草药“”营养补充剂”“功能食品”“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Cance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rb”“Nutritionalsupple-ments“”Functionalfoods”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WebofScience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2001年1月-2019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筛选国内外肿瘤患者应用草药疗法及营养补充疗法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53篇,其中有效文献33篇。草药疗法和营养补充疗法是目前肿瘤患者常用的CAM。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是使用草药疗法及营养补充疗法的主要人群,其对草药和功能性食品的使用率最高。受教育程度高、经济状况好、有过肿瘤病史、年龄较大的肿瘤患者或家属更倾向于选择服用草药及营养补充剂。患者自述使用草药及营养补充剂后可增加乐观情绪且无不良反应,但较少有患者会主动向医师说明使用情况。医护人员很少介入指导患者使用CAM,原因可能是缺乏足够的储备知识或对患者使用CAM缺乏足够的关注。今后应积极开展肿瘤患者使用CAM的相关研究,以帮助患者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肿瘤;补充替代治疗;草药疗法;营养补充疗法
153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0883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