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编委会章程
期刊订阅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佳文荐读
电子期刊
投稿助手
投稿流程
投稿须知
作者下载
联系我们
专家中心
审稿指南
审稿策略
声明与制度
出版伦理及文献不端
研究伦理政策
文献查重策略
更正与撤回等
编校制度与职责
开放获取声明
网站责任声明
最新刊期
2020
年
第
31
卷
8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我国50家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管理现状及我院相应管控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刘丹,黄景彬,钱青,李卫平,王庆,张蓉
2020, 31(8)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评价我院相应管控模式的实践效果,探索减少剩余药品产生及规范管理的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于2019年5月1-31日分别选取全国不同地区的三级医院30家和二级医院20家,针对药学人员和医师、护士群体等非药学人员,发放自行设计的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现状调研问卷;采用Excel2010软件统计有效问卷的基础数据,分析医疗机构病区剩余药品的产生原因、管理现状、处置规范及可能危害。在我院建立和实施全环节剩余药品管控模式(包括减少源头生成、落实过程管控、严格执行处置等3个环节),评价其运行效果,并提出对策与建议。结果与结论: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回收率77.75%。造成医疗机构出现剩余药品的原因复杂,主要有同药“拼用”,预先医嘱摆药,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差,医嘱录入错误,患者突然转院、出院或死亡,药房发错或护士核对错误等;其管理现状较为混乱,处置方式缺乏规范性,可能导致药品变质过期、非法回收、污染环境等危害。我院建立了全环节剩余药品管控模式,主要措施为出台《临床科室剩余药品安全管理规定》,明确管理层、临床科室、药剂科的职责;采用合理用药管控软件减少处方开具错误;增加药品盘点次数;出台《退药退费管理规定》,畅通退药流程;自主研发“剩余药品管理系统”,规范并简化回收流程;将剩余药品纳入医疗救助专项基金项目管理。经过2018年1-10月的管控实践显示,共计回收价值100余万元的剩余药品;不符合回收条件的剩余药品已按规定流程销毁,病区管理不规范通报例数明显降低。我院所建立的全环节模式管理能有效减少剩余药品产生,规范其管理及处置。建议国家及省级层面出台医疗机构剩余药品专项管理规定,各医疗机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具体管理措施,同时通过积极探索减少剩余药品的途径、制定相应的财务账目处理规范和配套激励机制等手段进一步系统性地规范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的管理。
关键词:医疗机构;剩余药品;全环节管控模式;药品管理;实践
322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43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从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保目录的调整浅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分类遴选与使用管理
陈勇川
2020, 31(8)
摘要:目的: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分类遴选与应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介绍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新版目录》”)中有关抗菌药物目录的调整情况,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调整政策依据和分类遴选原则进行梳理,并对其可能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临床应用所带来的挑战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新版目录》中抗菌药物新增了3个品种,包括多西环素注射剂、法罗培南颗粒剂和甲硝唑口服常释制剂;调出了9个品规,如四环素口服常释制剂、地红霉素口服常释制剂等;修改了19个品规的适应证和/或适应证的限制范围,如部分抗菌药物要求限用于有明确药敏试验证据或重症感染的患者等。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类遴选时应以现有政策文件为依据,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管理有关规定,优先满足国家各种处方集和药品目录品种的要求,遴选循证治疗依据充足且质量和安全保障充分的药品,同时还需兼顾药品使用的方便性、经济性,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供应保障服务能力,以及本地病原菌耐药情况。《新版目录》调整也对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应用和管理带来了挑战,例如《新版目录》针对许多抗菌药物品规都强调了“限有药敏证据”,但若临床机械地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药而忽略了抗感染治疗中的经验治疗,也可能会造成另一种“滥用”;此外,有关多粘菌素B和抗敌素(硫酸黏菌素)的适应证限制完全不同的规定也值得进一步考证。
关键词:抗菌药物;国家基本医保目录;医疗机构;分类遴选;管理;合理使用
724
|
4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42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Apriori算法和“味性化味”矢量模型的含石榴子藏药方剂的用药规律及药性研究
切尼项毛,才让吉,文成当智,任青措,降拥四郎,泽翁拥忠,南卡尖参,德洛
2020, 31(8)
摘要:目的:探讨含石榴子藏药方剂的用药规律,分析其治疗“三胃火”功能失调致相关疾病的药性特点。方法:以《藏医临床札记》《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等为标准,收集《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等医籍中记载的含石榴子的藏药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统计其主治疾病、药材频次;运用Apriori算法挖掘方剂中的核心药材组合(支持度≥50%、置信度≥90%),并分析其用药规律;应用“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分析含石榴子藏药方剂治疗高频疾病的药性,并对十七效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含石榴子的藏药方剂300首,涉及主治疾病104种,频次≥10次的有18种,包括不消症(76次)、木布病(46次)、浮肿(34次)等。涉及药材322味,使用频次≥50次的共21味,包括荜茇(192次)、豆蔻(164次)、红花(134次)等。共得核心药材组合56个,以石榴子-荜茇(192次)、石榴子-豆蔻(164次)、石榴子-红花(134次)为主。治疗不消症含石榴子藏药方剂(13首)的六味以辛、甘、酸为主,具糙、热、干效等药性,归为Ⅰ类;治疗木布病方剂(13首)的六味以苦、甘、辛为主,具凉、钝、重效等药性,归为Ⅱ类;治疗浮肿方剂(11首)的六味以甘、酸、辛为主,具重、钝、润效等药性,归为Ⅲ类。结论:藏药石榴子常与荜茇、豆蔻等温性药材联用,也可见于凉性方剂中,符合藏医治疗注重“三胃火”的用药规律,也体现了藏医药“温中有凉,凉中含温”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藏药;石榴子;方剂;中医传承辅助平台;Apriori算法;用药规律;味性化味;药性
240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40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藏药四味姜黄汤中10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其煎煮工艺优化
王小艳,向宇楠,高洁,潘琳,毕若红,赖先荣,李啟恩,李先加
2020, 31(8)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藏药四味姜黄汤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并对其煎煮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以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10种成分的含量及出膏率的综合得分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其煎煮工艺。结果:没食子酸、柯里拉京、木兰花碱、鞣花酸、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806~1.6836、0.2896~1.7376、0.3208~1.9248、0.1160~0.6960、0.0189~0.1135、0.0133~0.0799、0.0923~0.5538、0.0255~0.1530、0.0361~0.2163、0.0410~0.2457µg(r均为0.9999);定量限分别为0.28、14.48、3.21、11.60、1.89、4.44、0.46、0.26、0.36、0.41ng,检测限分别为0.11、4.14、1.24、3.32、0.58、1.33、0.13、0.09、0.14、0.12n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为92.56%~103.69%(RSD为0.90%~3.81%,n=6)。该方的最优煎煮工艺为浸泡60min,加入8倍量(mL/g)水,煎煮2次,每次65min。6次验证试验中,综合得分为3.3232~3.4224分,与预测值(3.4374)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均小于2%。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同时测定四味姜黄汤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优化所得煎煮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藏药;四味姜黄汤;煎煮工艺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Box-Behnken响应面法;含量测定
184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39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药效学实验结合正交试验优选壮药柏金颗粒的水提醇沉工艺
张雅,王一乔,马卓雅,梅之南,滕红丽
2020, 31(8)
摘要:目的:优选壮药柏金颗粒的最佳水提醇沉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柏金颗粒组方药材中提取物中岩白菜素的含量。以浸膏得率结合小鼠降尿酸实验,初步筛选柏金颗粒的提取工艺路线(水煎煮、70%乙醇回流提取、水煎煮结合70%乙醇回流提取)。以浸膏得率和岩白菜素含量为指标,首先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3个因素的影响,优化柏金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然后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药液相对密度、含醇量、醇沉时间等3个因素的影响,优选柏金颗粒的最佳醇沉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通过小鼠降尿酸实验,比较醇沉处理前后柏金颗粒组方药材提取物的效果差异。结果:所建立的岩白菜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72~0.288mg/mL,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度均良好。柏金颗粒的提取工艺初步筛选为水煎煮提取;最佳水提工艺为加入14倍量(mL/g)水,浸泡0.5h后,煎煮提取3次,每次1.0h;最佳醇沉工艺为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g/mL,药液含醇量60%,醇沉时间12h;验证试验均显示,所得浸膏得率及其岩白菜素含量的RSD均小于2%(n=3)。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水提物(醇沉前)和水提醇沉物(醇沉后)均能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尿酸水平(P<0.01),且两者降尿酸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化的水提工艺可获得干浸膏得率和岩白菜素含量均较高的提取物,结合醇沉工艺除杂不影响其药效。该优化水提醇沉工艺可行,可用于柏金颗粒组方药材的提取、除杂。
关键词:壮药;柏金颗粒;水提取;醇沉;正交试验;药效学;岩白菜素;高尿酸血症
398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37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复方人参健体方的处方优化及其抗疲劳活性和急性毒性研究
睢博文,马翠霞,苗磊,王苗,张荣榕,马馨桐,赵大庆,邵帅,严铭铭
2020, 31(8)
摘要:目的:优化复方人参健体方4种组方药材(人参、山药、枸杞子、益智仁)的配比,并考察其抗疲劳活性及急性毒性。方法:通过水提取、浓缩、减压干燥制备复方人参健体方水提物。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小鼠负重游泳时间为指标,考察人参、山药、枸杞子、益智仁的处方量等4个因素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和运动后血清尿素氮含量、肝糖原含量和血乳酸曲线下面积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配比。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水)、阳性对照组(人参红景天胶囊,0.135g/kg)和复方低、中、高剂量组[最优配比复方人参健体方提取物(以下简称“优化复方”)4.08、8.16、12.24g/kg,以生药量计],灌胃给药或水20mL/kg,每日1次,连续30d。以给药后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和运动后血清尿素氮含量、肝糖原含量和血乳酸曲线下面积的综合评分验证优化复方的抗疲劳活性;同时,以复方中剂量组小鼠的测定数据计算综合评分,比较其与理论预测值的差距。对小鼠灌胃优化复方(总剂量为16.00g/kg,以提取物计),连续14d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变化、中毒特征以及死亡情况等,并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剂量(MTD)。结果:复方人参健体方的最优处方配比为人参1.5g、山药10g、枸杞子10g、益智仁3g。抗疲劳活性验证试验显示,优化复方较空白对照组可显著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和血乳酸含量及曲线下面积(低剂量组除外),提高肝糖原含量(P<0.05或P<0.01);且复方中剂量组的综合评分平均值为96.95分,与理论预测值97.01分仅相差0.06%。急性毒性实验显示,小鼠均未见死亡现象发生,优化复方的经口MTD均大于15g/kg,属无毒级。结论:优化的复方人参健体方对小鼠具有显著的抗疲劳活性,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关键词:复方人参健体方;Box-Behnken响应面法;处方筛选;抗疲劳;安全性;小鼠
155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35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其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胡静,杨媛媛,崔小敏,任慧,雷琨,陈志永
2020, 31(8)
摘要:目的:建立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的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InertsilODS-3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10nm(10~15min,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300nm(70~120min,桂皮醛)、345nm(15~70min,新绿原酸、东莨菪苷、绿原酸、隐绿原酸、东莨菪内酯、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进样量为10μL。以东莨菪内酯峰为参照,绘制10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结果:10批样品共有18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80,共指认出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新绿原酸、东莨菪苷、绿原酸、隐绿原酸、东莨菪内酯、异绿原酸B、柚皮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桂皮醛等12个成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新绿原酸、东莨菪苷、绿原酸、隐绿原酸、东莨菪内酯、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桂皮醛等10个成分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475~247.5、2.600~260.0、3.820~382.0、3.900~390.0、3.060~306.0、4.760~476.0、4.540~454.0、4.900~490.0、4.540~454.0、7.590~759.0μg/mL(r均大于0.9990);定量限分别为0.3200、0.3500、0.0214、0.0243、0.0368、0.0257、0.1521、0.0429、0.0251、0.3503μg/mL,检测限分别为0.1600、0.1800、0.0079、0.0040、0.0012、0.0073、0.0760、0.0014、0.0081、0.2014μg/mL;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为95.03%~106.85%(RSD为0.67%~2.68%,n=6);上述10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0133~0.2141mg/mL。结论:所建指纹图谱稳定、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的质量控制;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同时测定其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关键词: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含量测定
148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34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及其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谢平,陈丹,洪丽婷,刘秀棉,余文静,熊朝栋,廖淑彬,刘永静
2020, 31(8)
摘要:目的:建立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并同时测定其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中绿原酸、异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进行定性鉴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3批样品中总黄酮(以异荭草苷计)含量,并对其粒度、水分、溶化性及装量差异进行检查。以异荭草苷为内参物计算其余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样品中新绿原酸、绿原酸、荭草苷、异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的含量,并与外标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绿原酸、异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TLC图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样品中异荭草苷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7.73~61.82μg/mL(r=0.9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为93.75%~97.85%(RSD=1.41%,n=6)。3批样品不能通过一号筛且能通过五号筛的平均百分率分别为1.51%、1.55%、1.29%(n=3),含水量分别为4.63%、5.18%、4.03%(n=3);颗粒均在5min内溶化;装量差异为4.8%~5.0%,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颗粒剂的相关规定。一测多评法测定5种成分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325~93μg/mL(r=0.9999)、5.125~205μg/mL(r=0.9999)、1.150~46μg/mL(r=0.9993)、2.625~105μg/mL(r=0.9999)、4.725~189μg/mL(r=0.9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8%~106.13%(RSD=2.33%,n=6)、95.07%~103.32%(RSD=2.72%,n=6)、97.17%~105.43%(RSD=2.98%,n=6)、95.52%~101.33%(RSD=2.46%,n=6)、99.42%~105.56%(RSD=2.34%,n=6)。异荭草苷相对于新绿原酸、绿原酸、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731、0.805、0.821、0.590;一测多评法测得5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828~1.123、2.379~3.118、0.281~0.880、1.039~1.393、2.121~3.209mg/g,外标法测得的含量分别为0.803~1.099、2.345~3.085、0.269~0.872、1.039~1.393、2.113~3.201mg/g;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建质量标准简便、快速,可用于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所建一测多评法准确、高效,可用于同时测定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关键词: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质量控制;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分光光度法;一测多评法;含量测定
209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3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莽草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紫杉醇耐药人乳腺癌细胞的逆转作用研究
张璐,陈思颖,王谦,张锦,黄丽英,任乐,田会萍,王楠,董亚琳
2020, 31(8)
摘要:目的:对莽草酸进行结构修饰,并探讨其衍生物对紫杉醇耐药人乳腺癌细胞MCF-7/PTX的逆转作用。方法:以莽草酸为先导结构,通过酯化、酰胺化、氢化、还原等方法对其1位羧基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一系列莽草酸衍生物;以非耐药细胞MCF-7为参照,采用MTT法筛选具有抑制活性的衍生物,并同法考察活性衍生物对MCF-7/PTX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逆转倍数(RI);以耐药相关蛋白转胶蛋白2为靶点,采用Glide1.0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将活性衍生物与转胶蛋白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合成得到15个衍生物(T1~T15),其中T4~T15为首次合成所得。MTT试验结果显示,(3R,4S,5R)-N-苄基-3,4,5-三羟基-1-环己烯-1-甲酰胺(T7)、(3R,4S,5R)-N(-3,4,5-三羟基-1-环己烯甲基)-苄胺(T14)、(3R,4S,5R)-3,4-O-异亚丙基-5-O-乙酰基-1-环己烯-1-甲酸甲酯(T15)对MCF-7和MCF-7/PTX细胞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各剂量T7、T14、T15+紫杉醇联用组对MCF-7/PTX细胞的IC50值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紫杉醇单用)组(P<0.05);T14、T15的RI较高,其最高剂量的RI已达8.8、9.3,与阳性对照药物维拉帕米(10.8)相当。分子对接结果显示,T73、4位上的羟基可与转胶蛋白2催化区域的Arg625、Asp627形成多个氢键;T14除上述氢键外,其1位上的二级胺侧链还可与转胶蛋白2的Glu657形成氢键;T15母核上的羟基被供电基团衍生化后,其与转胶蛋白2的结合更为紧密,抑制作用有所增强。结论:衍生物T7、T14、T15对紫杉醇耐药人乳腺癌细胞均具有一定的逆转活性。母核上的多羟基结构是莽草酸及其衍生物与转胶蛋白2形成氢键的主要结构区域,对其进行供电基团衍生化或在莽草酸1位羧基引入二级胺、疏水基团等均可有利于增强衍生物的耐药逆转活性。
关键词:莽草酸衍生物;转胶蛋白2;乳腺癌;紫杉醇耐药;逆转作用
197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31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草果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陈石梅,黄比翼,黄锁义
2020, 31(8)
摘要:目的:评价草果醇提物4种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该植物中抗氧化活性化学成分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草果的干燥果实粉碎后,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经旋转蒸发浓缩、水浴蒸干后得到醇提取物浸膏;将该浸膏以水分散,再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分别合并各溶剂萃取液,并收集下层水相,再经旋转蒸发浓缩、水浴蒸干后得到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采用经典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以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作为阳性对照,考察草果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对三价铁离子(Fe3+)的还原能力。结果:草果醇提物4种极性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均达到80%以上,其清除能力强弱排序为乙酸乙酯部位>BHT>正丁醇部位>石油醚部位>水部位;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大部分约为30%~40%,其清除能力强弱排序为正丁醇部位>石油醚部位>水部位>乙酸乙酯部位>BHT,但整体弱于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Fe3+也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其还原能力强弱排序总体上为正丁醇部位>BHT>乙酸乙酯部位>石油醚部位>水部位,但当水部位质量浓度为4.0μg/mL时其还原能力升至最强。结论:草果的不同极性部位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但其在不同抗氧化活性试验中的抗氧化活性能力强弱排序并不一致;乙酸乙酯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正丁醇部位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对Fe3+的还原能力最强。
关键词:草果;醇提物;极性部位;抗氧化活性;体外
279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30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钩吻总碱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的作用研究
王文义,檀兴慧,张萍萍,杨宇珂,黄梓泓,李德森,吴水生
2020, 31(8)
摘要:目的:探讨钩吻总碱(TAG)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HT-29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经低、中、高剂量TAG(40、80、120μg/mL)干预后,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的形态,采用CCK-8法检测两种细胞的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T-29细胞的周期变化情况,采用划痕试验、Transwell侵袭试验和管腔形成试验检测HUVEC的迁移率、侵袭率和管腔数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TAG各剂量组HT-29细胞和HUVEC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并可见死亡细胞,两者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TAG各剂量组G2/M期HT-29细胞比例以及中剂量组G0/G1期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而TAG各剂量组S期细胞比例以及高剂量组G0/G1期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TAG各剂量组HU-VEC的存活率、迁移率、侵袭率均显著降低,4~24h各时间点管腔数量均显著减少(P<0.01)。结论:TAG可抑制人结肠癌HT-29细胞和HUVEC的增殖,可改变HT-29细胞的周期,并抑制HUVEC的迁移、侵袭及管腔形成。
关键词:钩吻总碱;结肠癌;HT-29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血管新生
94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28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芒果止咳片中6种药效成分的含量
梁梓敏,覃洁萍,郭海姣,罗宇东,胡华
2020, 31(8)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芒果止咳片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芒果苷、高芒果苷、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GeminiC18,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8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以没食子酸为内参物,计算原儿茶酸、芒果苷、高芒果苷、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将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芒果苷、高芒果苷、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5.75~1830μg/mL(r=0.9999)、2.525~101.0μg/mL(r=0.9999)、65.33~2613μg/mL(r=0.9996)、9.058~362.3μg/mL(r=0.9999)、3.885~155.4μg/mL(r=0.9999)、1.870~74.8μg/mL(r=0.9999);定量限分别为0.571、0.643、1.053、0.854、0.830、1.500μg/mL,检测限分别为0.171、0.193、0.316、0.256、0.249、0.450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8%~101.9%(RSD=1.3%,n=6)、94.3%~101.5%(RSD=3.3%,n=6)、97.9%~100.5%(RSD=0.9%,n=6)、98.2%~101.6%(RSD=1.2%,n=6)、102.3%~106.1%%(RSD=1.3%,n=6)、96.6%~99.3%(RSD=1.0%,n=6)。以没食子酸为内参物,原儿茶酸、芒果苷、高芒果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5683、0.5003、0.6876、0.9391、0.8263;一测多评法测得原儿茶酸等5种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97~0.440、3.263~11.250、0.201~1.196、0.168~0.381、0.115~0.293mg/片,外标法测得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98~0.441、3.329~11.570、0.206~1.194、0.171~0.380、0.119~0.298mg/片,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为-3.80%~0.74%,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建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芒果止咳片中6种药效成分的含量。
关键词:芒果止咳片;高效液相色谱法;一测多评法;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芒果苷;高芒果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含量测定
104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2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不同生长年限三七花的指纹图谱建立及其人参皂苷的含量比较研究
黄再强,朱琳,高明菊,冯光泉,马小双,常征
2020, 31(8)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生长年限三七花的化学成分类别及人参皂苷含量的差异,探讨生长年限对三七花品质的影响。方法:收集2年生、3年生、4年生三七花样品各10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测定。色谱柱为Shim-packGISTC18,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0.5mL/min,检测波长为203nm,进样量为20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绘制30批样品的指纹图谱并指认特征成分,同时进行相似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采用上述HPLC法对不同生长年限三七花共30批样品中的人参皂苷Rb1、Rb2、Rb3、Rc进行含量测定;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质量控制分析。结果:所建指纹图谱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均良好;含量测定方法线性关系(R2>0.999)、定量限、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准确度均良好。通过指纹图谱指认了不同生长年限三七花中人参皂苷Re、R1、Rb1、Rc、Rb2、Rb3等6个共有成分以及3年生三七花样品中的人参皂苷Rd;2年生、3年生、4年生三七花各10批样品指纹谱图在同一年限样品间比较的平均相似度分别为0.881、0.952、0.945,不同生长年限样品之间进行比较的相似度也均不低于0.817。30批三七花样品可聚为4个类别,第Ⅱ类均为4年生样品,第Ⅲ类均为3年生样品,第Ⅰ、Ⅳ类多为2年生样品以及少量3年生、4年生样品。2年生样品中4种人参皂苷成分含量及总含量的RSD为8.90%~21.43%,总皂苷含量为11.65%~17.76%;3年生样品中上述成分含量及总含量的RSD为6.45%~14.23%,总皂苷含量为15.74%~19.30%;4年生样品中上述成分含量及总含量的RSD为7.50%~18.86%,总皂苷含量为15.92%~20.16%。质量控制分析结果显示,2年生样品主要分布在Ⅱ、Ⅲ类区域,3年生、4年生样品主要分布在Ⅰ、Ⅱ类区域,人参皂苷成分的含量大小排序为Ⅰ>Ⅱ>Ⅲ。结论:不同生长年限三七花的化学成分类别大体接近,但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2年生样品中人参皂苷类成分含量较低、波动较大,整体品质略差;3年生、4年生样品中人参皂苷类成分含量更高、波动相对更小,整体品质较高且趋于稳定。
关键词:三七花;生长年限;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人参皂苷;含量测定
220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25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肺结节病方药规律分析
刘城鑫,洪海都,吴鹏,施妙璇,詹少锋,刘小虹
2020, 31(8)
摘要:目的:为提高肺结节病的中医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肺结节病中医治疗的名医经验,整理验案、验方,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药物频次。运用Apriori算法及关联规则对处方核心组合进行统计分析(设支持度为16,置信度为0.65);根据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提取内在核心组合和新方组合(设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2)。结果:共录入25篇文献,共计64首验方,涉及166味中药材。治疗肺结节病的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贝母、甘草、黄芪、夏枯草、牡蛎、当归、半夏、川芎、白芥子等;药物模式多以益气化痰、散结豁痰、补气活血、行气软坚为主要配伍,如“甘草,贝母“”黄芪,贝母“”黄芪,甘草”等;挖掘出药物内在核心组合10个,如紫背天葵-红景天-柴胡、鹿角-威灵仙-水牛角等;得新方5首,分别为紫背天葵-红景天-柴胡-谷芽、鹿角-威灵仙-水牛角-滑石、当归-川芎-桑白皮-白芥子-夏枯草-灵芝、白花蛇舌草-桃仁-瓜蒌-牛膝-土鳖虫-桂枝、牛膝-土鳖虫-麻黄-郁金-姜黄-天竺黄。结论:现代医家多认为痰瘀互结是肺结节病的主要病机,治疗多从肺脾肝肾论治,消癥豁痰、化瘀软坚之中又重视顾护患者正虚之本,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病具有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肺结节病;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方药规律
510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24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Markov模型的周期内校正方法探讨
沃田,陈磊,席晓宇
2020, 31(8)
摘要:目的:为减少药物经济学研究中Markov模型的误差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解释Markov模型误差产生的原理,并介绍常用的半周期法、梯形法、Simpson’s1/3法、Simpson’s3/8法、生命表法及其在Excel、TreeAge软件中的实现方法。结果与结论:Markov模型因离散化过程而产生误差,使用周期内校正方法可校正这一误差。半周期法是最常用的校正方法,是通过增加第1周期一半的结果并减去最后1周期一半的结果进行校正;梯形法的校正是以区间首尾端点值的均值代表该区间,以直角梯形的面积作为累计的结果;Simpson’s1/3法和Simpson’s3/8法则在梯形法的基础上在区间中插值并以插值点所在的连续曲线代表整个曲线;寿命表法的校正中,生存人年数为该年龄组的组距与该年龄组和下一年龄组尚存人数的均值的乘积,生存人年数则为各年龄组生存总人年数的总和。在Excel中,可根据方法原理设置函数来实现校正;而在TreeAge软件中,可通过设置InitRwd、IncrRwd、FinalRwd的函数表达式来实现校正。在使用Markov模型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时,对于周期校正方法的选择,若从建模的易用性、适用情形的广泛性等角度出发,建议使用梯形法;从结果的精确性角度出发,则建议使用Simpson’s1/3法,以提高Markov模型的准确度。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Markov模型;周期内校正;半周期法;梯形法;Simpson’s 1/3 法;Simpson’s 3/8法;寿命表法
947
|
6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2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重组人干扰素凝胶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观察
苏小玉,蒙莉萍,邹聪聪,周桔丰,王芳,陈曼玲
2020, 31(8)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凝胶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9年9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确诊并收治的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患者25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扰素组(82例)、保妇康栓组(86例)及联合组(91例)。干扰素组和保妇康栓组患者分别于睡前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1g,qd或保妇康栓1粒,qd;联合组患者同时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1g和保妇康栓1粒,qd,连续治疗3个月。记录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PV转阴时间、异常分泌物持续时间、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LCT)结果、宫颈炎症积分、HPV相对光化学值/临界值(RLU/CO)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干扰素组及保妇康栓组,其HPV转阴时间及异常分泌物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干扰素组及保妇康栓组(P<0.05)。治疗前,3组患者的LCT正常率均为0,宫颈炎症积分和HPVRLU/CO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LCT正常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患者显著高于干扰素组及保妇康栓组;3组患者宫颈炎症积分和HPVRLU/CO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干扰素组及保妇康栓组(P<0.05);而干扰素组与保妇康栓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组间比较以及各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凝胶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保妇康栓;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临床观察
540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2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2例妊娠相关乳腺癌患者的病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
金司爻,赵志刚,霍记平
2020, 31(8)
摘要:目的:为妊娠相关乳腺癌(PAB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例PABC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等进行分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86年1月-2019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中包括“Breastcancerandpregnancy”“Pregnancy-associatedbreastcancer”“Breastcancerduringpregnancy”“Breastcarcinomaduringpreg-nancy”“Casereports”等的病例报告,排除不符合PABC定义的病例报告,对其中患者的基本资料、肿瘤临床特征、药物治疗方案、母胎/婴预后等信息进行汇总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我院2例患者均于哺乳期确诊,经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获得共36篇病例报告,共45例患者(39例患者在妊娠期间确诊,6例患者在哺乳期间确诊)的临床资料。排除未报道相关信息的病例后,35.0%(14/40)的病例应用了新辅助化疗AC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59.5%(22/37)的病例进行了择期剖腹产手术,37.8%(14/37)的病例经阴道分娩,1例终止妊娠;患者存活率为80.8%(21/26),婴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2407g(1015~3830g)。分别有6例和9例患者在妊娠期和产后使用了紫杉烷类药物。PABC化疗方案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多方因素,需要全面权衡母亲及婴儿的受益风险,尽量避免在妊娠早期进行化疗,尤其要兼顾化疗对胎儿的影响。化疗方案仍以蒽环类药物为主导,可在此基础上制订个体化方案,且使用紫杉醇类药物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并进行严密监测。
关键词:妊娠相关乳腺癌;病例报道;文献综述;新辅助化疗;化疗相关不良反应;预后
142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20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用于AECOPD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程莎,何海艳,肖创,翁稚颖,陈晨,曾德优,杨为民
2020, 31(8)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试验组)对比常规治疗(对照组)用于AECOP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改良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项RCT,合计19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OR=2.80,95%CI(1.96,4.01),P<0.0000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MD=0.65,95%CI(0.57,0.72),P<0.0000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MD=5.33,95%CI(0.31,10.35),P=0.04]、用力肺活量(FVC)[MD=0.69,95%CI(0.23,1.16),P=0.004]、FEV1/FVC比值[MD=4.83,95%CI(0.98,8.67),P=0.01]、呼气峰流速[MD=0.95,95%CI(0.57,1.33),P<0.001]、氧分压[MD=4.70,95%CI(2.02,7.37),P<0.001]、CD3+水平[MD=5.11,95%CI(3.04,7.18),P<0.001]、CD4+水平[MD=2.62,95%CI(1.78,3.47),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MD=-3.33,95%CI(-5.02,-1.65),P<0.001]、CD8+水平[MD=-2.55,95%CI(-4.28,-0.82),P<0.004]、咳嗽缓解时间[MD=-1.93,95%CI(-2.24,-1.63),P<0.001]、咳痰缓解时间[MD=-2.19,95%CI(-2.48,-1.89),P<0.001]、哮鸣音缓解时间[MD=-1.59,95%CI(-1.86,-1.32),P<0.001]、住院时间[MD=-1.73,95%CI(-2.06,-1.39),P<0.001]均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1,95%CI(-0.23,0.01),P=0.06]。安全性方面,有3项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可提高AECOPD患者疗效、改善肺功能、增强免疫力,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灯盏花素注射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Meta分析;肺功能;免疫力;疗效;安全性
153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18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肝硬化伴腹水患者死亡率影响的Meta分析
陈肖,郑姣妮,何瑶,阮一,陈杨,郑晓媛
2020, 31(8)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对肝硬化伴腹水患者死亡率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of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NSBB对肝硬化伴腹水患者死亡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试验组患者给予NSBB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空白对照或单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曲张套扎术等其他预防静脉曲张出血的措施。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起至2019年9月30日。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分别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中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RCT和队列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5.3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研究,合计8649例患者,其中4项为RCT、14项为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NSBB的所有肝硬化伴腹水患者[RR=0.85,95%CI(0.65,1.11),P=0.22]、重度腹水患者[RR=0.58,95%CI(0.15,2.22),P=0.42]或难治性腹水患者[RR=0.85,95%CI(0.61,1.20),P=0.36]的全因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按研究方法(RCTvs.队列研究)和用药种类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使用NSBB的试验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NSBB不会增加肝硬化伴腹水,甚至伴重度腹水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关键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肝硬化;腹水;死亡率;Meta分析
136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17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四川省医务人员抗肿瘤药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郝梦琳,边原,朱九群,陈珉,陈璐,闫峻峰
2020, 31(8)
摘要:目的:调查四川省医务人员抗肿瘤药的职业暴露情况及结局,为其安全提供保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以四川省人民医院为主的4家三级甲等医院、6家四川省内二级及以下医院共10家医院肿瘤科、血液科、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药学部(药剂科)等11个相关科室的医师、护士、技师、药师等,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医务人员的一般资料、对职业暴露危害的认知现状、暴露情况、暴露结局及防护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结果: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04份,有效回收率为86.86%。304例受访人员中,女性253例(83.22%),男性51例(16.78%),年龄以20~29岁最多(43.42%),学历以本科最多(66.78%);以护士(55.26%)和药学部(药剂科)人员(21.71%)居多;平均工作时长以8h/d为主(84.21%);工作年限<5年最多(39.47%)。有121例(39.80%)受访者知道职业暴露存在潜在危害,131例(43.09%)为“有所了解”;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中有15例(71.43%)为“知道”,在所有调查科室中占比最高;不知道有职业暴露危害的人员以技师和其他医务人员为最高,均为60%;总工作时间越长的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危害的认知程度越高(P=0.0358)。有165例(54.28%)接触了环磷酰胺,为最多;有57例(18.75%)接触了培美曲塞二钠,为最少;不同科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总时间均以短期暴露为主,其中以血液科暴露人数最多(85.71%)。有67例(22.04%)在排除其他身体疾病的影响后,自述出现过身体不适,以脱发增多(73.13%)为主;血液科医务人员出现不适的占比最大(50.00%);护士出现不适的人数(31.55%)最多。有155例(50.99%)受访者不了解抗肿瘤药的防护措施,41例(13.49%)受访者接受过相关培训,108例(35.53%)为了解;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人员对防护措施的认知程度最高,仅有14.29%的人员为不了解;职业中以护士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占比最高(19.05%)。结论:医务人员对抗肿瘤药职业暴露危害及自我防护措施的了解度较低;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医院应强化内部管理,高度重视医院职业防护管理工作,医务人员应增强意识,提高技能,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四川省;抗肿瘤药;职业暴露;医务人员;问卷调查
214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16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绞股蓝及其活性成分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诸夔妞,肖洪贺,寿旗扬,田雨闪,向文,陈褚建,成霄,王新财
2020, 31(8)
摘要:目的:了解绞股蓝及其活性成分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绞股蓝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绞股蓝“”绞股蓝总皂苷“”活性成分“”糖尿病并发症“”机制“”Gynostemmapentaphyllum“”Gypenosides“”Activeingredient“”Di-abeticcomplications”“Mechanism”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ScienceDirect、WebofScience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5年5月-2020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绞股蓝及其活性成分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60篇,其中有效文献56篇。绞股蓝及其活性成分可改善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并发感染、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其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保护肾小球足细胞、抗氧化应激、抑制肾间质纤维化、抗炎等作用有关;其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心肌酶活性、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有关;其改善糖尿病并发感染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作用有关;其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神经生长因子有关。绞股蓝及其活性成分的多种药理作用及机制与糖尿病并发症复杂的发病机制相契合,可知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后续可进一步研究明确其活性成分,以期为绞股蓝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绞股蓝;活性成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肌病;作用机制
163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14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川芎生物碱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蒲忠慧,代敏,彭成,熊亮
2020, 31(8)
摘要:目的:了解川芎生物碱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川芎植物资源提供参考。方法:以“川芎“”生物碱“”物质基础“”药理作用“”Ligusticumchuanxiong“”Alkaloids“”Materialbasis“”Pharmacologicalactivity”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国专利网、PubMed、WebofScience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8-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川芎生物碱的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等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2篇,其中有效文献50篇。物质基础研究表明,目前从川芎中共分离得到20个生物碱单体;其中川芎嗪被认为是川芎的特征性生物碱,可作为评价川芎生物碱含量的指标性成分,其含量高低与川芎来源、追肥情况及提取工艺等密切相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生物碱具有脑保护作用(包括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偏头痛、保护神经)、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及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等作用。目前,川芎生物碱的药理研究与临床运用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川芎嗪在川芎中的含量高低存在争议,尚待进一步明确。故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标准、深入研究川芎生物碱的物质基础,可为川芎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多依据。川芎生物碱为川芎的重要有效部位,在血液系统和脑损伤保护方面作用显著,故可作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川芎;生物碱;物质基础;药理作用
296
|
1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013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