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编委会章程
期刊订阅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佳文荐读
电子期刊
投稿助手
投稿流程
投稿须知
作者下载
联系我们
专家中心
审稿指南
审稿策略
声明与制度
出版伦理及文献不端
研究伦理政策
文献查重策略
更正与撤回等
编校制度与职责
开放获取声明
网站责任声明
最新刊期
2021
年
第
32
卷
16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我国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分析
张翕,杨瑶瑶,周越,杜可欣,胡琳,郑波,管晓东,海沙尔江·吾守尔,史录文
2021, 32(16)
摘要:目的:为科学监管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各省卫生行政部门官方网站、中国知网、公共搜索引擎等平台,收集并汇总2012年4月-2021年3月省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各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的差异和调整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2012年4月以来,全国共有30个省份出台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其中仅有10个省份对分级管理目录进行过调整。各省现行分级管理目录中,纳入抗菌药物品种数最多的是江苏(208种),最少的是新疆(101种);在各省目录包含的253种抗菌药物中,134种在各省分级管理目录中存在2种管理级别,19种在各省分级管理目录中存在3种管理级别。各省分级管理目录调整次数最多的10种抗菌药物主要涵盖硝咪唑类、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和喹诺酮类,且存在同种抗菌药物同时被调入或调出目录、上调或下调管理级别的现象。我国各省分级管理目录更新进度缓慢,且目录遴选药品数量和分级差异均较大,建议各省卫生行政部门应持续性地优化、完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形成分级管理目录动态调整和省间证据共享的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遏制细菌耐药。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分级管理目录;分析
175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45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考虑医保支付政策的药品零售双渠道定价策略研究
关月月,黄哲
2021, 32(16)
摘要:目的:为我国药品零售商制定双渠道定价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在对现有文献和药品供应链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药品双渠道零售商为研究对象,考虑医保支付政策、消费者风险规避特性和不便成本等因素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构建药品零售商双渠道定价策略模型;采用逆向归纳法对模型进行分析与求解,求得药品零售商最优定价和最优利润函数;利用数值仿真进行模拟,分析消费者医保支付效用、风险规避因子和不便成本对药品零售商双渠道定价和利润的影响。结果:当医保支付效用提高时,药品零售商的实体药店定价和双渠道总利润均会随之升高;而消费者的风险规避因子和不便成本与零售商双渠道总利润总体呈U形变化趋势。此外,与入驻现有电商平台相比,零售商自建电商平台可以获得更多利润。结论:医保支付政策对双渠道药品零售商的利润影响很大,药品零售商应持续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动向,及时通过调整定价等方式来保证企业自身的利润。当医保支付效用较小时,双渠道药品零售商可通过降低实体药店零售价的方式来保证市场需求,并应借助灵活的销售策略以吸引消费者。对于消费者的风险规避性和不便成本,药品零售商可以采取为不便成本较高的消费者提供配送服务等策略。
关键词:药品零售;医保政策;双渠道供应链;定价策略;网上药店;消费者风险规避因子;消费者不便成本
88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44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药品行业绿色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研究
江世英,王春波
2021, 32(16)
摘要:目的:为提高我国药品供应链绩效、促进药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文献,结合药品供应链的特征,采用Likert5量表形式设计问卷,经10名专家进行问卷试测并修改后,形成初拟的指标体系;编制正式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向37名专家进行咨询,进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统计分析法进行指标可靠性检验;最后以某制药企业为例,进行指标体系的实测。结果:第1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为100%,第二轮为94.59%;专家的权威程度均值为0.8326;专家协调系数第1轮为0.2182,第2轮为0.3965。最终形成的药品行业绿色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包括药品绿色度、绿色营销、运营过程、药品质量、药品安全和药品经济等6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所有二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指标体系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921。某制药企业的实测结果表明,该制药企业得分最高的是“药品质量”指标,绝对评分为3.9627;得分最低的是“药品绿色度”指标,绝对评分为2.2979;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分数为3.1677,处于中等水平。结论:所建指标体系效度较好,有望为我国药品行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提供借鉴。
关键词:绩效指标体系;绿色供应链;药品行业;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
109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43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门槛效应探讨技术创新投入对医药制造业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杨欢,张兴汉,刘佳源,褚淑贞
2021, 32(16)
摘要:目的:为相关部门制定医药制造业企业创新补贴政策以及企业制定自身经营战略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前上市的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企业,收集其企业年报和国泰安数据库中2012-2019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参考相关文献方法,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和门槛模型考察样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结果与结论:共纳入了57家样本企业。数据显示,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虽然基本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与当前国际标准相比,其技术创新投入程度仍有待提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医药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对其当期财务绩效以及滞后1期、滞后2期的财务绩效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门槛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在企业规模作为门槛变量时存在着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即当企业规模小于等于门槛阈值(20.986)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对其财务绩效有负向影响(P<0.05);当企业规模大于门槛阈值(20.986)时,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P>0.05)。建议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应当要根据自身实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管理者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创新发展战略,通过拓宽融资渠道而使企业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根据自身能力找准创新点,降低成本和风险,并创新研发模式,以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利用。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医药制造业企业保持研发创新活力,引导医药行业持续创新、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财务绩效;门槛效应
89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42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雷公藤大环多胺类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及其快速识别研究
刘莉,蒋红霞,孙群,陈殊,刘建群
2021, 32(16)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大环多胺类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建立快速识别该类生物碱的方法。方法:在色谱柱为HypersilGOLDTMC18、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脱)、流速为0.25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2μL的色谱条件下,以及在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扫描模式为正离子模式、裂解电压为100V、碰撞能量为35eV、扫描范围为m/z100~2000的质谱条件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PLC-Q-TOF-MS/MS)结合PeakView1.2软件分析celafurine、celabenzine、celacarfurine和celacinnine等4个大环多胺生物碱对照品和雷公藤总提取物的质谱信息,并总结该类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根据保留时间、精确分子量及二级质谱碎片离子信息,参照上述质谱裂解规律,对雷公藤总提取物中大环多胺生物碱成分进行快速识别,并通过查阅Scifinder数据库及文献比对判断其是否为新化合物。结果:在正离子扫描模式下,m/z160.11(基峰)、m/z188.10和m/z100.07为大环多胺生物碱的二级质谱特征裂解碎片离子。根据精确分子量和质谱裂解规律从雷公藤总提取物中快速识别大环多胺生物碱10个,其中化合物1~6、8分别为2-phenyl-1,5,9-triazacyclotridecan-4-one、9-acetyl-2-phenyl-1,5,9-triazacyclotridecan-4-one、9-nicotinoyl-2-phenyl-1,5,9-triazacyclotridecan-4-one、celafurine、celabenzine、celacarfurine、celacinnine,其余3个化合物结构待定。化合物3、7、9和10可能为新的化合物。结论:大环多胺生物碱能够形成m/z160.11(基峰)、m/z188.10和m/z100.07等3个共同特征碎片离子,可用于该类活性成分的快速识别。
关键词:雷公藤;大环多胺生物碱;质谱裂解规律;快速识别
56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41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蒙药乌日格斯图-阿日查(刺柏叶)的质量标准提升
袁小红,庞克坚,唐辉,张虹,管辉,魏沣,唐萍
2021, 32(16)
摘要:目的:为完善蒙药乌日格斯图-阿日查(刺柏叶)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采集地的10批乌日格斯图-阿日查药材为样品,对其进行性状观察和显微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样品中的异槲皮苷、槲皮苷、穗花杉双黄酮、竹柏双黄酮A和扁柏双黄酮进行定性鉴别;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中的相关方法测定样品中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重金属的含量;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样品中上述5种成分的含量。结果:乌日格斯图-阿日查粉末呈绿色或黄绿色,管胞呈多角形,紧密排列成纵行;气孔为不等式;表皮细胞为近长方形;厚壁细胞呈类长方形,壁连珠状增厚。TLC结果显示,供试品在与上述5种成分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10批样品中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分别为7.37%~11.18%、0.75%~2.98%、16.55%~26.42%,平均值分别为8.51%、1.27%、22.35%;铅、砷、镉、汞、铜含量分别为2.00~5.44、0.65~1.65、0.044~0.100、0.034~0.160、4.59~6.79mg/kg,平均值分别为3.73、0.97、0.078、0.061、5.23mg/kg。异槲皮苷、槲皮苷、穗花杉双黄酮、竹柏双黄酮A、扁柏双黄酮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98~20.02、49.99~199.96、19.94~99.96、9.99~40.00、20.20~159.98μg/mL(r均大于0.9997);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h)试验的RSD均小于3.00%(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62%~102.96%,RSD为1.21%~1.88%(n=6)。10批样品中上述5种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89~0.379、1.379~4.250、1.077~2.026、0.162~0.423、0.0169~0.1170mg/g。结论:本研究建立了蒙药乌日格斯图-阿日查药材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暂规定其总灰分不得超过10.22%,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1.53%,醇溶性浸出物不得低于17.88%,重金属铅不得超过5mg/kg,砷不得超过2mg/kg,镉不得超过0.3mg/kg,汞不得超过0.2mg/kg,铜不得超过20mg/kg。
关键词:蒙药;乌日格斯图-阿日查;质量标准;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槲皮苷;穗花杉双黄酮;竹柏双黄酮A
38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39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芩连润肺汤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含量测定及多元统计分析
闫凯莉,尹程程,刘梦瑶,崔长升,汪莹,孙晓舟,孙丽平,齐滨,刘莉
2021, 32(16)
摘要:目的:建立芩连润肺汤的指纹图谱,测定其中11种成分的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PLS-DA)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ZORBAXEclipsePlusC18,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nm,柱温为30℃,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10μL。以汉黄芩苷为参照,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绘制10批芩连润肺汤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同法测定芩连润肺汤中11种成分的含量;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IMCA14.0软件进行有监督模式的OPLS-DA分析,并筛选影响其质量的标志物。结果:10批芩连润肺汤共有21个共有峰,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8;共指认了11个共有峰,分别为芦丁、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B、鸢尾苷、野鸢尾苷、黄芩苷、连翘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次野鸢尾黄素、汉黄芩素。上述11种成分检测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9.9600~49.8000、1.9740~9.8700、0.6720~3.3600、0.9600~4.8000、0.5490~2.7450、5.0400~25.2000、1.3740~6.8700、0.6150~3.0750、0.7599~3.7950、0.1620~0.8100、0.0420~0.2100μg(r均大于0.999);精密度、稳定性(48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81%~100.29%(RSD为0.43%~1.73%,n=6);含量分别为8.9244~12.8208、0.3522~0.8687、0.4356~0.7112、0.3898~1.3090、0.3358~0.5301、1.6805~4.5423、0.7018~1.5842、2.2402~5.4425、2.3510~5.5589、0.1060~0.1822、0.0768~0.1289mg/g。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类间距为10时,10批样品可聚为两类,S1~S3聚为一类、S4~S10聚为一类;当类间距为5时,第2类又可聚为两类,S6、S7、S9聚为一类,S4、S5、S8、S10聚为一类。OPLS-DA分析结果显示,S6、S7、S9位于得分图的上方,S4、S5、S8、S10位于得分图的左下侧,S1~S3位于得分图的右下侧,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黄芩苷、鸢尾苷、连翘酯苷A、黄芩素、汉黄芩苷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均大于1。结论:所建指纹图谱、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可用于芩连润肺汤的质量控制。黄芩苷等5种成分为影响芩连润肺汤的质量标志物。
关键词:芩连润肺汤;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聚类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
49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37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经典名方槐花散中5种成分的含量
向泽栋,薛晴,于海涛,孙志强,李震,刘菊妍,张加余,高鹏,代龙
2021, 32(16)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经典名方槐花散中芦丁、柚皮苷、新橙皮苷、槲皮素和胡薄荷酮等5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色谱柱为CosmosilC18,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依次为257nm(芦丁)、283nm(柚皮苷、新橙皮苷)、254nm(槲皮素)、252nm(胡薄荷酮),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芦丁、柚皮苷、新橙皮苷、槲皮素、胡薄荷酮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1.7~2170、46~4600、22.3~2230、0.96~96、2.7~270μg/mL(r均大于0.999);精密度、稳定性(24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70%、99.31%、101.10%、100.03%、99.63%(RSD均小于2%,n=9)。3批槐花散样品中,上述5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20.055~22.615、25.557~27.806、11.428~13.250、0.350~0.478、2.372~4.011mg/g。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槐花散中5种成分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槐花散;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芦丁;柚皮苷;新橙皮苷;槲皮素;胡薄荷酮;含量测定
44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35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地稔醇提物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
钱松,刘琴,麻秀萍,杨菁,陈滕,刘静,刘林莉
2021, 32(16)
摘要:目的:建立地稔醇提物的指纹图谱,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5批地稔醇提物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与对照品比对,指认共有峰。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总抗氧化能力测定法(FRAP)评价15批地稔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研究地稔醇提物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结果:从15批地稔醇提物HPLC指纹图谱中确定共有峰20个,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不低于0.831;指认出峰3为没食子酸、峰13为牡荆素、峰17为芦丁、峰19为鞣花酸。15批地稔醇提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法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1.98~57.87μg/mL,ABTS自由基清除法的IC50值为40.94~101.88μg/mL,FRAP法所得结果为0.19~0.48mg/mL。主成分分析显示,DPPH法的IC50值的方差贡献率达80.77%;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峰2(呈正相关)和峰11(呈负相关)的峰面积与抗氧化活性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显示,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排序为峰11>峰2>峰16>峰15>峰12>峰13>峰18,均大于1;且峰2、13、15、16、18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峰11、12与抗氧化活性呈负相关,其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0.1。结论:15批地稔醇提物均有体外抗氧化活性,其共有峰2、11、12、13、15、16、18对应的化合物可能是地稔醇提物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地稔;醇提物;指纹图谱;抗氧化活性;谱效关系
48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34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超饱和体系改善阿昔洛韦脂肪酸酯前体药物的透皮递送
周烨,张琴,顾悦,金怡兰,许晓乐,陈勇
2021, 32(16)
摘要:目的:制备亲脂性阿昔洛韦(ACV)前体药物的超饱和体系,增加ACV的皮肤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酸酐酰化法合成ACV的乙酸酯(ACV-Ace)、丁酸酯(ACV-But)和己酸酯(ACV-Hex)等3种ACV前体药物。使用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确证ACV及3种ACV前体药物的结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测定ACV及3种ACV前体药物的浓度,并计算其在不同体积分数的丙二醇-水溶液中的饱和溶解度,筛选出超饱和体系形成潜力最大的化合物。通过共溶剂法制备该化合物的超饱和体系,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羟丙基甲基纤维素E3(HPMCE3)对其物理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立式Franz扩散池研究超饱和度(DS)和HPMCE3对该超饱和体系在离体猪皮上作用1h后药物皮肤蓄积量的影响,采用冷冻层切-分层定量法测定使用上述超饱和体系和上市阿昔洛韦乳膏1h后药物在离体猪皮中的分布情况。结果:3种ACV前体药物均被成功合成。建立的定量方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在3种前体药物中,ACV-Hex显示出最小的水饱和溶解度([0.5±0.0)mmol/L]和最大的丙二醇饱和溶解度([53.4±14.2)mmol/L],具备形成具有较高DS的超饱和体系的潜力。在10%丙二醇-水体系中,HPMCE3的加入可保证DS不超过4的ACV-Hex超饱和体系在1h内保持物理稳定。含有HPMCE3的DS为4的ACV-Hex超饱和体系作用1h后的总皮肤蓄积量(ACV+ACV-Hex)高于DS<4或不含HPMCE3的ACV-Hex超饱和体系作用后的总皮肤蓄积量;另外,上述超饱和体系渗透进入基底表皮层(皮肤厚度为100~160μm)的ACV量显著高于上市药品阿昔洛韦乳膏(P<0.05)。结论:ACV的亲脂性前体药物ACV-Hex可在HPMCE3存在下,于10%丙二醇-水体系中形成稳定的DS为4的超饱和体系;其作用于离体皮肤1h后可在基底表皮层蓄积较高浓度的ACV,可能对局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皮肤感染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阿昔洛韦;亲脂性前体药物;超饱和体系;皮肤感染;单纯疱疹病毒
91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3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和肤止痒方的UPLC指纹图谱建立及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刘丽娟,赵亚,吴亚运,赵瑞芝,卢传坚
2021, 32(16)
摘要:目的:建立和肤止痒方的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建立该方中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以ACQUITYUPLCBEHC18为色谱柱,以乙腈-0.1%冰醋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25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6nm,进样量为5μL。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0批和肤止痒方的指纹图谱,与对照品比对指认色谱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使用SPSS21.0软件对10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采用上述UPLC法测定10批样品中没食子酸等8种成分的含量。结果:从10批和肤止痒方的UPLC指纹图谱中标定共有峰34个,指认出峰1为没食子酸、峰10为阿魏酸、峰13为落新妇苷、峰23为丹皮酚、峰28为白鲜碱、峰31为黄柏酮、峰32为梣酮、峰34为蛇床子素,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23~0.979。10批样品中,S1、S2、S5、S6、S7、S8、S10聚为一类,S3、S4、S9聚为一类。上述8种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96~0.714、0.262~0.321、7.647~9.859、0.113~0.644、0.170~0.202、0.854~1.281、0.631~0.857、3.243~3.548mg/g。结论:成功建立了和肤止痒方的UPLC指纹图谱和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关键词:和肤止痒方;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聚类分析
84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31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蒙药那如-3味的醇提工艺优化
李君,顾艳丽,祖文,刘洋,白图雅,胡玉霞,张梦迪
2021, 32(16)
摘要:目的:优化蒙药那如-3味的醇提工艺。方法:以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胡椒碱和没食子酸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优化蒙药那如-3味的醇提工艺。结果:最优醇提工艺为料液比1∶10(g/mL)、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时间1.5h。经3次实验验证,那如-3味醇提物中上述8种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9、1.48、14.69、0.28、0.05、0.08、26.01、17.33mg/g(RSD为0~4.96%,n=3),平均综合评分为19.03分(RSD=1.42%,n=3)。结论:优化所得那如-3味醇提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那如-3味;蒙药;醇提工艺;工艺优化;综合评分
71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30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气相色谱-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佛手挥发油中6种成分的含量
罗忻昳,李培,何兵,张春,张丹,田吉
2021, 32(16)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佛手挥发油中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γ-松油烯、α-松油醇等6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一测多评法。色谱柱为AgilentDB-17毛细管柱,检测器为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载气为氮气(纯度99.999%),载气流速为0.5mL/min,氮气(尾吹)流速为25mL/min,氢气流速为30mL/min,空气流速为400mL/min,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80℃,程序升温,进样量为0.5μL,分流比为35∶1。以柠檬烯为内参物,计算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γ-松油烯等4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再根据相对校正因子计算佛手挥发油中4种成分的含量,并与内标法(以十二烷为内标物,测定6种成分)进行比较。结果: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γ-松油烯、α-松油醇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305~0.2138、0.0666~0.4660、0.0218~0.1523、0.7652~5.3564、0.3873~2.7108、0.0342~0.2396mg/mL(r均大于0.999);检测限分别为4.82、7.89、4.01、4.54、5.53、2.47µg/mL,定量限分别为15.34、25.91、13.69、15.70、18.68、8.36µg/mL;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h)试验的RSD均小于2%;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08%、97.48%、100.90%、101.22%、100.54%、95.84%(RSD均小于3%,n=6)。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γ-松油烯的平均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9978、1.5307、0.9524、1.0255(RSD均小于1%)。内标法测得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γ-松油烯、α-松油醇的含量分别为3.2969~20.9941、11.3006~39.4409、3.6842~11.2914、174.8578~511.6118、0~285.1273、0~48.8586mg/g;一测多评法测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γ-松油烯的含量分别为3.2968~20.9940、11.3003~39.4397、3.6841~11.2911、0~285.1266mg/g;两种方法测得α-蒎烯等4种成分含量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结论:所建气相色谱-一测多评法简便、快捷,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佛手挥发油成分的定量分析及质量控制。
关键词:佛手挥发油;气相色谱法;一测多评法;含量测定
73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29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文献研究
钟港棚,徐伟,刘朝一,刘海娇,经天宇,黄晓青
2021, 32(16)
摘要:目的:综述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评价方法及结果,为该药的经济学评价和临床用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心血管疾病“”成本-效果“”成本-效用“”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成本效用“”成本效益“”经济性分析“”药物经济学”为中文检索词,以“cost-effectiveness”“cost-utility”“cost-benefit”“economicanalysis”“pharmacoeconomics”为英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WebofScienc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1日-2021年1月17日公开发表的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提取相关信息,使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报告标准共识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从文献基本信息、文献质量、模型结构及要素、健康状态及效用值、成本项目和来源、健康产出、经济学评价、敏感性分析等对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和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9篇文献,文献总符合率均在80.00%以上。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主要采用马尔可夫模型,模型结构较为成熟;成本主要考虑直接成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医保数据库等;效用根据健康状态效用值进行计算,效用值多来源于已有文献研究;敏感性分析采用确定性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成本;多数情况下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预防具有经济性,且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更具有经济性。建议国内学者可参考我国药物经济学指南,更规范地开展相关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血管疾病;药物经济学评价;文献研究;系统综述
57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28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曲唑酮联合文拉法辛治疗重度抑郁症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包黎,张静,刘伟
2021, 32(16)
摘要:目的:比较曲唑酮联合文拉法辛和单用文拉法辛用于重度抑郁症(MD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9月-2020年9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60例MD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75mg,口服,每天上午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曲唑酮片25mg,口服,每天2次;两组患者均根据疗效和耐受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评分、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其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2例患者脱落,最终纳入14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73例、观察组75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24、MADRS、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5、8周后,两组患者的HAMD-24评分、MADR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同组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86.30%)(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唑酮联合文拉法辛和单用文拉法辛治疗MDD均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相当,但曲唑酮联合文拉法辛的疗效更优。
关键词:重度抑郁症;曲唑酮;文拉法辛;疗效;安全性
795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27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BCPNN法对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上市后安全警戒信号的挖掘与评价
张妮,王红力,钟贵遵,龚军,蒙龙,王惠来,肖剑文,贾运涛
2021, 32(16)
摘要:目的:挖掘和评价培门冬酶(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号,比较二者的安全性差异,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2004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发布的PEG-ASP和L-ASP的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采用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以信息成分(IC)下限(IC-2SD)>0且事件数≥3为条件,挖掘这两种药品的安全信号,重点评价和比较两药在胃肠系统、肝胆系统、血液及淋巴系统、血管及淋巴管类、各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及营养类和各类检查等8个系统器官分类中IC-2SD≥1.5的中强及强信号,并对特定ADE信号的IC值及其95%置信区间进行时间扫描图谱分析。结果与结论:以PEG-ASP、L-ASP为怀疑药物的报告分别有2324、3824份,纳入中强及强信号分别为67、68个。其中,胃肠系统疾病中,筛选出两药的共同强信号为坏死性胰腺炎;肝胆系统疾病中,两药均有静脉闭塞性肝病的强信号且该ADE未在二者的药品说明书中出现;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中,筛选出两药的共同强信号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凝血障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性骨髓再生障碍;血管及淋巴管类疾病中,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外,L-ASP其余信号的IC值均高于PEG-ASP;各类神经系统疾病中,除颅内出血外,L-ASP其余信号的IC值均高于PEG-ASP;免疫系统疾病中,L-ASP的速发过敏反应为中强信号,而PEG-ASP的这一ADE为强信号;代谢及营养类疾病中,除肿瘤溶解综合征外,L-ASP其余信号的IC值均高于PEG-ASP。时间扫描图谱结果显示,PEG-ASP的坏死性胰腺炎和凝血障碍2个信号为稳定信号,而静脉闭塞性肝病和超敏反应2个信号为不稳定信号,需继续观察;L-ASP的上述4个信号均为稳定信号。临床使用PEG-ASP或L-ASP时,应密切关注超敏反应、凝血障碍、血栓、坏死性胰腺炎、静脉闭塞性肝病和低蛋白血症等安全问题。
关键词:培门冬酶;左旋门冬酰胺酶;不良事件;药物安全;挖掘;美国FDA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系统
128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25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阿来替尼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刘慧,刘源,黄宇涵,刘艳,蔡灯塔
2021, 32(16)
摘要:目的:探讨阿来替尼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临床表现特点,为其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Webof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建站起至2021年3月1日,收集关于阿来替尼致ADR的个案报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纳入文献中患者的一般情况、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涉及患者17例,其中男性4例(23.53%)、女性13例(76.47%);平均年龄为(61.82±14.18)岁;患者来自5个国家/地区,以美国最多(41.18%)。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0d内(52.94%),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系统(35.29%),其次为呼吸系统(23.53%)、泌尿系统(11.76%)、心血管系统(11.76%)、胃肠系统(11.76%)、血液系统(5.87%),其中脱发、胰腺炎和十二指肠穿孔均为药品说明书未记载的ADR。17例患者出现ADR后,2例患者没有停用阿来替尼;15例患者停用阿来替尼且部分患者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其症状均好转,其中10例症状好转后重启阿来替尼治疗,8例未再出现ADR。结论:女性患者及50岁以上患者使用阿来替尼更易发生ADR,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1个月内。其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应特别关注脱发、胰腺炎和十二指肠穿孔等ADR。
关键词:阿来替尼;不良反应;个案报道;文献分析
136
|
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24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不同药物方案治疗难治性川崎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刘莹,张献,赵荣生
2021, 32(16)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药物方案治疗难治性川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等,收集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用于难治性川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1年3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改良版Jadad量表对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6.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篇文献,其中15项为RCT、14项为队列研究;共计3112例患儿,涉及12种药物治疗方案,分别为2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2次IVIG+激素、2次IVIG+乌司他丁、首次IVIG、首次IVIG+激素、首次IVIG+环孢素、首次IVIG+依那西普、激素、激素+乌司他丁、乌司他丁、英夫利昔单抗、安慰剂。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冠状动脉损伤(CAL)发生率方面,使用2次IVIG+激素显著低于激素,首次IVIG+依那西普显著低于首次IVIG(P<0.05);网状Meta排序结果显示,CAL发生率的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从低到高依次为激素<乌司他丁<2次IVIG<首次IVIG<首次IVIG+激素<2次IVIG+激素<英夫利昔单抗<首次IVIG+环孢素<首次IVIG+依那西普。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与2次IVIG+激素和激素比较,2次IVIG、首次IVIG+依那西普均显著降低,英夫利昔单抗显著低于激素(P<0.05);网状Meta排序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由低到高依次为激素<2次IVIG+激素<首次IVIG+激素<首次IVIG+环孢素<首次IVIG<2次IVIG<首次IVIG+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面,与2次IVIG比较,2次IVIG+激素、2次IVIG+乌司他丁、激素均显著降低,2次IVIG+激素显著低于首次IVIG,2次IVIG+乌司他丁显著低于2次IVIG+激素、激素、激素+乌司他丁、首次IVIG、首次IVIG+激素、乌司他丁(P<0.05);网状Meta排序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清CRP水平的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由低到高依次为首次IVIG<首次IVIG+激素<2次IVIG<激素+乌司他丁<乌司他丁<英夫利昔单抗<激素<2次IVIG+激素<2次IVIG+乌司他丁。改善持续发热时间方面,各治疗措施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状Meta排序结果显示,持续发热时间的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由低到高依次为首次IVIG<安慰剂<首次IVIG+环孢素<激素<2次IVIG+激素<2次IVIG<乌司他丁<英夫利昔单抗。结论:首次IVIG联合依那西普在降低CAL发生率方面效果较好;英夫利昔单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退热效果较好;2次IVIG联合乌司他丁的抗炎效果较好。
关键词:难治性川崎病;药物治疗方案;网状Meta分析;有效性;安全性
71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23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临床药师参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的效果评价
贾燕宁,王瑞,卞元清,张春香
2021, 32(16)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治疗的效果,为临床药师参与慢性病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195例BPH患者,按就诊顺序依次分为干预组(98例)和对照组(9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泌尿外科门诊常规诊疗服务;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诊疗服务的基础上,由临床药师主动提供包括BPH疾病宣教、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合理用药指导等个体化药学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随访2、4、6、9个月时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用药依从性以及疾病进展情况。结果:因干预组有15例患者失访,故最终分别纳入干预组83例、对照组97例。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IPSS评分、QOL评分以及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随访2、4、6、9个月时的IPSS评分、QOL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干预组用药依从性好的患者比例显著升高(P<0.001),但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等疾病进展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BPH的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IPSS评分和QOL评分,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药师;药学服务;用药依从性;疾病进展;生活质量;治疗效果
100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22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日间化疗中心的PIVAS开展GCP试验用药品调配工作的流程探讨
丘九望,余柱立,曾晓华,刘业娜,刘韬
2021, 32(16)
摘要:目的:探索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试验用药品调配工作的新型管理模式。方法:结合本院日间化疗中心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简称“日间PIVAS”)的相关经验,对临床试验用药品调配任务确认与开展工作流程中的各个节点,以及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探讨。结果:新的临床试验立项成功后,首先由申办方监查员与项目负责人确认项目中涉及的药品是否需要在日间PIVAS进行集中配置,然后将相关资料递交至PIVAS进行申请备案。日间PIVAS药师经启动培训并经授权后方可参与相关项目试验用药品的调配工作。医师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为受试者开具医嘱后,由研究护士将药品从GCP药房取出并交到日间PIVAS收药窗口。药师接受药品后进行摆药校对,然后由经项目组培训并授权的冲配药师进行混合调配,由审核药师对配置完毕的输液成品进行核对、贴标签等操作。此外,日间PIVAS会定期汇总在调配流程各个环节中关于试验用药品配置情况的反馈信息以及经费管理情况,以提升流程的规范性。结论:日间PIVAS开展临床试验用药品调配工作能保证药品批次的合理安排,保障用药的流畅有序,并可满足不同药品的稳定性要求,可提高试验用药品的调配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的开展。
关键词: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临床试验项目;试验用药品;工作流程
138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20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多酚化合物治疗炎症性肠病及肠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婉萤,赵健,陈浩坤,曾榛,李赫伟,宋家乐
2021, 32(16)
摘要:目的:为多酚化合物在炎症性肠病(IBD)及肠纤维化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2年1月-2021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就多酚化合物对IBD及肠纤维化发生过程中主要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多酚化合物防治IBD及肠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的活化、信号转导完成的。目前已知的多酚化合物中,姜黄素、黄芩苷、黄蜀葵花总黄酮、异苷草素、绿原酸及白藜芦醇等被证实具有潜在的防治IBD及肠纤维化作用。由于现在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因此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多酚类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机制研究,并将其逐步应用到IBD及肠纤维的防治中,为上述疾病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结肠炎;肠纤维化;多酚化合物;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59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19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