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1 32 17
    • 李高洁,陈磊,席晓宇
      2021, 32(17)
      摘要:目的:在医保准入过程中,为实施买赠策略的抗癌药品谈判“天花板价”的确定、药物经济学测算及预算影响分析测算提供更准确的测算方法。方法:采用模型法及文献研究法,在了解现有实施买赠策略的抗癌药品价格折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究结合不同疾病状态下患者生存数据的药品价格折算新方法,并通过示例解析该算法的核心思路和计算过程。结果:新算法结合了不同疾病状态下患者的生存数据(即无进展生存期相关数据),其计算过程主要包括获取单位周期实际用药时长及理论用药量、确定买赠抗癌药品援助模式并进行实际价格的折算,并在一步赠药模式、周期循环赠药模式、优惠分期赠药模式下分别进行了模拟计算。结论:基于生存数据对实施买赠策略的抗癌药品进行价格折算,弥补了现有测算方法难以反映抗癌药品实际价格的不足,可为医保准入提供测算抗癌药品实际参考价格的新计算方法。  
      关键词:买赠策略;抗癌药品;生存数据;援助模式;药品价格折算;算法   
      85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72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王圣鸣,田侃#,王紫红
      2021, 32(17)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政策的现状和趋势,并为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政策更好地落实提出对策和建议。方法:对我国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政策的演变、两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纳入品种的特点、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的实施效果、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政策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结果与结论:我国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雏形阶段、政策设计阶段以及政策执行和调整阶段。相较于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纳入的品种主要以专利即将过期且竞争不充分的药品和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供应短缺的药品为主,兼顾重大传染病防治和罕见病治疗所需、儿童使用等特殊临床用途的品种;第二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纳入的品种主要以专利(即将)过期且竞争不充分的品种为主,兼顾特殊临床用途的品种。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品种的仿制药申请(ADNA)新增数为18个,共涉及8个品种;其中仅3个ADNA被纳入优先审评,占16.67%。2019、2020年医保目录新纳入品种分别有218个、119个,其中分别新纳入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内品种各3个(占比分别为1.4%和2.5%)。当前我国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存在专利导向回归、优先审评审批制度缺失、与医保目录联动性增强的趋势和特点。建议坚持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的初衷,继续坚持鼓励仿制药品目录的专利导向,完善目录内品种仿制药的优先审评制度,探索以美国FDA竞争性仿制疗法指南为参考的、符合我国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政策特点的“首仿市场独占期”制度,并进一步加强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政策执行时的政府部门间合作。  
      关键词: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政策;专利;仿制药   
      81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46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杜瑶,陈瑞,朱高峰,张吉泉,汤磊
      2021, 32(17)
      摘要:目的:考察新型降糖化合物LSM-13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稳定性,并分析其可能的代谢产物。方法:将LSM-13溶解于由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启动的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置于37℃水浴中进行孵育,分别于孵育0、5、10、15、20、30、45、60min时用乙腈终止反应。以吲哚美辛为内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孵育体系中LSM-13的质量浓度。以孵育0min时LSM-13的质量浓度为参照,计算其在不同孵育时间下的剩余百分比和酶动力学参数。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检测并定性分析LSM-13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产物。结果:孵育60min时,LSM-13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剩余百分比为(56.07±0.95)%,半衰期为42.78min,固有清除率为0.0324mL/(min·mg)。与大鼠肝微粒体空白样品的总离子流图比较,孵育60min样品中新增了3个色谱峰,对应的准分子离子峰分别为m/z505.1338、417.1024、293.1117[M+H]+,可能是LSM-13脱氢、O-脱苄基、水解的产物。结论:化合物LSM-13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稳定性为中等,并可能发生了脱氢、O-脱苄基和水解反应。  
      关键词:降糖化合物;LSM-13;大鼠肝微粒体;稳定性;代谢产物   
      86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70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赵俊,孙加琳,刘洪玲,刘广伟,李祥鹏,仓怀芹,梁瑜,张传洲,韩冰,隋忠国
      2021, 32(17)
      摘要:目的:探讨熊果酸治疗骨质疏松症(OP)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数据库、PubMed数据库、UniProt数据库筛选单体化合物熊果酸的作用靶点基因,借助GeneCards数据库检索OP相关靶点基因,并运用Venny2.1在线作图工具获取成分-疾病的共有靶点基因;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成分-疾病共有靶点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度值大于平均度值的核心靶点基因;使用DAVID数据库对成分-疾病共有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核心靶点基因编码蛋白为受体、熊果酸为配体,采用AutoDockVina1.1.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挖掘出熊果酸相关靶点基因55个、OP相关靶点基因4273个,两者共有靶点基因44个。上述共有靶点基因的PPI网络共包含节点44个、边513条,平均节点度值为23.3;核心靶点基因共24个,包括VEGFA、TP53、IL6、CASP3等。共富集到GO功能条目340个(校正后P值小于0.05),其中生物过程263个(涉及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分子功能25个(涉及蛋白质结合等)、细胞组分52个(涉及胞质溶胶等);共富集到KEGG信号通路90条(校正后P值小于0.05),如癌症通路、乙型肝炎、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熊果酸与TP53等6个核心靶点基因编码蛋白的结合能均低于-5kcal/mol,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熊果酸对OP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A、TP53、IL6、CASP3、JUN等核心靶点基因,作用于癌症通路、乙型肝炎、TNF信号通路等多条关键通路而实现的。  
      关键词:熊果酸;骨质疏松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分子机制   
      99
      |
      1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47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马强,陈洁,苗加伟,熊书,庞毅,邓雪松
      2021, 32(17)
      摘要:目的:研究木香烃内酯(COS)对人乳腺癌SK-BR-3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人乳腺癌SK-BR-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COS10、20、30、40、50μmol/L组,用MTT法检测CO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另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COS低、中、高浓度组(10、20、30μmol/L),培养24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抑癌因子p53、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和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OS可显著抑制SK-BR-3细胞的增殖(P<0.05或P<0.01),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趋势。低、中、高浓度的COS均可诱导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1/S期(P<0.05或P<0.01);并可显著上调p53、caspase-3、Bax、p21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显著下调Bcl-2、CDK2、cyclinE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COS能抑制人乳腺癌SK-BR-3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53/Bax/Bcl-2/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木香烃内酯;SK-BR-3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   
      66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69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林婧,梁洁,黄春燕,韦金玉,黄冬芳,胡珏,祁金丽,陈辉华
      2021, 32(17)
      摘要:目的:建立壮药华佗豆不同极性部位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其与镇痛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方法:制备华佗豆总部位及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部位。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并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共有峰指认。以小鼠扭体次数和耳肿胀度为镇痛抗炎指标,考察华佗豆不同极性部位的镇痛抗炎活性;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双关变量分析法、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各极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中共有峰与镇痛抗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华佗豆不同极性部位共有11个共有峰,指认了5个成分,分别为新绿原酸(3号峰)、绿原酸(5号峰)、隐绿原酸(6号峰)、异绿原酸A(10号峰)、异绿原酸C(11号峰)。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所有共有峰与镇痛抗炎作用的关联度均大于0.6(除6号峰与镇痛作用的关联度外),呈相关性;3、7、10号峰与镇痛抗炎作用的关联度均大于0.8,呈高度相关性。经双关变量分析发现,1、3、4、7、9、10、11号峰与镇痛抗炎作用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6,呈相关性。经PLS分析发现,1、3、4、7、9、10、11号峰对镇痛抗炎作用的影响较大。结论:建立了华佗豆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并指认了5个共有峰成分;新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以及1、4、7、9号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可能是华佗豆发挥镇痛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  
      关键词:华佗豆;镇痛抗炎;指纹图谱;谱效关系   
      55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49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肖丹,范东生,刘星,孔毅,雪锦菁,高源
      2021, 32(17)
      摘要:目的:建立不同产地铁线蕨药材的指纹图谱,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和差异成分的含量测定,为铁线蕨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HPLC-DAD)检测并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建立19批不同产地铁线蕨药材(S1~S19)的指纹图谱,同时进行共有峰指认和相似度评价。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对19批不同产地铁线蕨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筛选差异成分,并对部分差异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19批不同产地铁线蕨药材中,共确定22个共有峰,并指认了9号峰为绿原酸、17号峰为槲皮素-3-O-β-D-吡喃葡糖苷酸、20号峰为山柰酚-3-O-芸香糖苷;19批药材的相似度为0.530~0.962。经聚类分析发现,S7、S10聚为一类,S15、S18聚为一类,S1~S6、S8、S9、S11~S14、S16、S17、S19聚为一类;经PCA、OPLS-DA发现,S7、S10聚为一类,S15为一类,S18为一类,S1~S6、S8、S9、S11~S14、S16、S17、S19聚为一类;筛选出绿原酸、槲皮素-3-O-β-D-吡喃葡糖苷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以及14号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为该药材的差异成分。19批铁线蕨药材中,绿原酸、槲皮素-3-O-β-D-吡喃葡糖苷酸和山柰酚-3-O-芸香糖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0~4.25、0.31~7.11、0.61~12.00mg/g。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不同产地铁线蕨药材的HPLC-DAD指纹图谱,指认了3个共有峰;筛选出了4个影响铁线蕨药材质量的差异成分,其中绿原酸、槲皮素-3-O-β-D-吡喃葡糖苷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在不同产地铁线蕨药材中的含量差异明显。  
      关键词:铁线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分析;差异成分;含量测定   
      31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68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曲婷丽,刘腾,郑茜,卢晓林,赵正保,李震宇
      2021, 32(17)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中次生成分作用于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小鼠的代谢组学。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芪注射液组(0.004mL/g)及其次生成分低、中、高剂量组(0.004、0.008、0.016mL/g),每组7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mg/kg)以复制白细胞减少症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无菌注射用水,每天1次,连续7d。实验期间,每隔2d测定小鼠的体质量变化。末次给药后,采用动物血液分析仪检测小鼠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单核细胞(MO)计数],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小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次生成分低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在给药第4、8天时均显著增加(P<0.05),次生成分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WBC、NE、LY、MO计数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经代谢组学分析显示,黄芪注射液中次生成分可显著回调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小鼠血清中亚精胺、尿酸、柠檬酸、烟酰胺、二十碳五烯酸、亚油酸、芥酰胺、1-磷酸鞘氨醇等8个差异代谢物的含量,其作用涉及亚油酸代谢途径、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途径。结论:黄芪注射液中次生成分具有升高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小鼠白细胞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亚油酸代谢途径、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途径有关。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次生成分;代谢组学;白细胞减少症   
      42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50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黄元楷,陈磊,李莹,席晓宇
      2021, 32(17)
      摘要:目的:构建一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跨年度生存患者干预方案医保基金支出的计算方法,为医保预算影响分析(BIA)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队列模型的生存率数据,以各年份中每个周期确诊的患者作为一个队列,计算各队列患者在研究年份内各状态下的人均生存周期数,即平均生存时间;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队列的人数和各状态下的周期人均费用计算研究年份内所有队列的患者产生的总费用。以某癌症的干预方案作为示例,按所构建的计算方法进行演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目前几种常见算法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所构建的算法在特殊情形下的拓展情况提出应用建议。结果与结论:所构建的算法相比目前几种常见算法,其计算过程更符合真实世界中药物干预方案相关医保基金支出的过程,且其能够灵活适应多种特殊情形下的计算需求。该算法可较为准确地计算特定年份下某一干预方案的医保基金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算法未充分考虑跨年度生存患者或计算过程简易、粗略而导致医保基金支出预测不准确的问题,可为我国医保BIA相关研究提供更准确的方法选择。  
      关键词:预算影响分析;跨年度生存;医保基金支出;计算方法;生存率   
      65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6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胡杰,杨朝金,何兴松,明政,谢智慧
      2021, 32(17)
      摘要:目的:考察季德胜蛇药片对蛇咬伤患者创口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蛇咬伤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清创、引流、冲洗、封闭以及抗毒、抗感染、抗纤溶和抗休克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季德胜蛇药片内服加外用,连续7d。比较两组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相关指标、创口局部症状、住院时间、重要脏器的实验室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创口炎性细胞计数和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相关指标(呼吸频率、心率、白细胞计数)、创口局部症状(局部疼痛消失时间、创口消肿时间)、住院时间、重要脏器的实验室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血肌酐、血尿素氮、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凝血功能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创口炎性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和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核转录因子κB(NF-κB)]、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趋化因子配体8(CXCL-8)]水平大多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大多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季德胜蛇药片辅助治疗蛇咬伤可显著减轻患者创口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趋化因子MCP-1、CXCL-8和炎性细胞因子hs-CRP、NF-κB的水平相关。  
      关键词:季德胜蛇药片;蛇咬伤;创口局部炎症;全身炎症反应;机制   
      68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65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张田,李婷,吴丽丽,裴艺芳,谭玲
      2021, 32(17)
      摘要:目的:评价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卫生技术评估(HTA)机构官方网站,收集多奈哌齐治疗AD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经济学评价和HTA报告,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2月。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将研究结果汇总并进行定性描述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研究,包括15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11项经济学研究,未纳入HTA报告。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与安慰剂比较,多奈哌齐可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行为和总体功能(P<0.05);与卡巴拉汀比较,多奈哌齐可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P<0.05);与加兰他敏比较,多奈哌齐可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总体功能(P<0.05),但在改善精神行为症状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美金刚比较,多奈哌齐在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总体功能方面的效果劣于美金刚(P<0.05)。安全性方面,多奈哌齐组患者的耐受性、病死率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D患者对多奈哌齐的耐受性高于卡巴拉汀和加兰他敏(P<0.05);多奈哌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美金刚以及其他非安慰剂对照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济学研究显示,与卡巴拉汀、安慰剂和不使用治疗AD的相关药物比较,多奈哌齐可延长患者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和节约医疗成本,更具有成本-效益优势;与仅针对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和美金刚比较,多奈哌齐虽然可延长患者的QALY,但是否具有经济学优势还需要结合国家或地区的卫生资源条件确定。结论: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AD具有相对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多奈哌齐;阿尔茨海默病;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67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64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赵成思,姚维杰,彭波,杨亚飞,兰柱,董桐桐,史金平,王佐正
      2021, 32(17)
      摘要:目的:对吲哚美辛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EP)的有效性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为该药预防PEP提供可靠的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收集吲哚美辛预防PEP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0年11月。应用AMSTAR2量表、PRISMA声明和GRADE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和证据质量进行评价,并对PEP的预防有效性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最终得到23篇系统评价,其中中文12篇、英文11篇。22篇系统评价显示,吲哚美辛相比于安慰剂能有效降低PEP的发生率;8篇系统评价显示,吲哚美辛相比于安慰剂显著降低了中重度PEP的发生率;5篇系统评价显示,吲哚美辛相比于安慰剂可以降低患者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3篇系统评价显示,吲哚美辛对PEP发生的高风险人群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纳入系统评价的PRISMA得分在15.0~25.0之间;纳入系统评价的AMSTAR2方法学质量评价偏低,报告完整的关键条目为4、9、11、13;对纳入系统评价进行的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证据质量集中在低水平。结论:吲哚美辛在预防PEP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所纳入文献整体证据质量不高,该结论需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关键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吲哚美辛;有效性;系统评价;再评价   
      43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6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魏婷,都赛飞,刘斌,张俐,杨宁,尉耘翠,王晓玲
      2021, 32(17)
      摘要:目的:对质子泵抑制剂(PPIs)预防药物性消化道损伤的临床指南/共识、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临床指南/共识、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从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维度开展再评价,分析PPIs预防成人及儿童药物性消化道损伤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经检索及筛选,共得到国内外PPIs预防药物相关性消化道损伤的临床指南/共识14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10篇。在有效性方面,PPIs可以预防各种药物相关性的胃黏膜损伤、消化道出血等消化道损伤,但该类药物在我国还未获得儿童适应证,其在儿童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目前仍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在安全性方面,PPIs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胃肠道症状等,长期应用时可能存在引发肾脏疾病、骨折等风险。在经济性方面,对于存在消化道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部分患者,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联合PPIs的成本-效益较高;每日服用20mg与40mg的埃索美拉唑预防NSAIDs所致溃疡复发的疗效相当,增加剂量并不能提高预防效果。结论:PPIs对药物性消化道损伤的预防作用在有效性方面有循证证据支持,在成人中的安全性良好,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其在我国用于儿童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安全性和经济性仍需部分参考成人研究结果。未来仍需开展多项基于中国儿童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为PPIs用于儿童药物性消化道损伤的防治提供更多证据支持。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预防;药物性消化道损伤;成人;儿童;指南;共识;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   
      101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61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庄伟,闫素英,林晓兰,陈菲,高利,冯英楠,唐静,贾贝贝,褚燕琦
      2021, 32(17)
      摘要:目的:建立我院临床药师初诊药学查房的工作模式并实践,以期为全国药师规范化药学查房模式的建立提供有益借鉴。方法:通过分享初诊药学查房中的临床案例,介绍我院初诊药学查房的工作流程及内容。结果与结论:我院临床药师初诊药学查房主要包括临床药师自我介绍、在医师主导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察、临床药师主导对患者既往用药进行信息采集和整理评估(包括既往用药品种、使用方法、疗效与安全性评估)、协助医师制订初始治疗方案、开展初次用药及饮食教育、加强与护士的沟通与合作。初诊药学查房的开展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了患者的住院满意度,提升了临床药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临床药师;初诊药学查房;工作模式;规范化药学查房   
      89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59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杨丝露,柳波,徐帆
      2021, 32(17)
      摘要:目的:为医疗机构开发与应用肠外营养处方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提高临床肠外营养精准治疗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肠外营养处方审核要点设计肠外营养处方决策支持系统,对系统各模块的功能要点及处方审核逻辑进行探讨,并应用该系统对100张临床肠外营养处方进行审核。结果:信息化肠外营养处方决策支持系统包含评价指标管理模块、药品管理模块、指标知识管理模块、指标计算与评价模块和反馈追踪模块。肠外营养处方审核的逻辑应以评价指标为基础,构建合理性知识库、安全性知识库和药品属性库,并基于上述知识库、患者情况及处方信息的调用与计算,最终形成对处方的安全性和合理性的评价结果集。基于该设计理念构建的肠外营养处方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全营养混合液处方中各项指标的自动化审核和警示,可快捷、高效地审核出肠外营养处方的安全性与合理性问题;经人工判断,该系统对100张处方的审核结果全部正确无误。结论:肠外营养处方审核的基础是评价指标的确定,技术难点在于考虑个体化和合理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肠外营养液的安全稳定性。完善的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助于促进临床肠外营养精准化合理用药和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肠外营养;处方审核;信息化;系统   
      84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58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李宵,邱博,任炳楠,董占军
      2021, 32(17)
      摘要:目的:促进我院可致严重不良反应药品在特殊人群中的安全使用。方法:按照《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中的量化评分细则,建立我院药品综合评价数据库,提取该数据库中“安全性”维度下不良反应分级或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分级分值为1、2、3、4的药品,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不同分别得出十分常见(发生率≥10%)、常见(发生率为1%~<10%)、偶见(发生率为0.1%~<1%)、罕见(发生率<0.1%)等4类可致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依据该4类药品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肝功能异常者、肾功能异常者等6类特殊人群中的量化评分,分析特殊人群使用可致严重不良反应药品的可行性。结果:我院药品综合评价数据库中的1172种化学药品中,十分常见、常见、偶见、罕见的可致严重不良反应药品分别有18、73、61、357种。其中,肿瘤用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故临床需密切关注特殊人群使用肿瘤药物的情况。儿童禁用药品合计173种,因其说明书明确药品具有器官毒性、细胞毒性且无指南推荐可用于儿童,临床使用需格外谨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药品分别为278、228种,因其具有胚胎毒性、生殖毒性等而被禁用于孕期或哺乳期。老年人禁用药品13种,大部分为专科用药。肝功能异常者禁用药品有5种,肾功能异常者禁用药品有7种,多为对肝/肾毒性较强的肿瘤用药。结论:所建量化评分系统可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肝功能异常者和肾功能异常者等6类特殊人群安全地使用可致严重不良反应药品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量化评分;安全用药;严重不良反应;特殊人群   
      773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57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束雅春,江志伟
      2021, 32(17)
      摘要:目的:探讨“互联网+”背景下药学服务智慧化发展的新思路。方法:通过江苏省中医院“互联网+药学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梳理“互联网+药学服务”的管理与体会,总结成效,提出新思考。结果与结论:通过3年多以来“互联网+药学服务”模式的实践,该医院的药学服务由线下模式转向“线下+线上”的模式,实行药品线上配送,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实现了“医、药、患”的无缝对接;探索了海外抗疫药学新服务,发挥互联网医疗的药学服务优势;体现了药学服务新价值;推动药学服务新生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让“三管齐下”(管好处方、药品质量和物流企业)成为“互联网+药学服务”模式的关键点、让数据提升药学服务竞争力、让自主创新促进药学发展、让智慧药学成为促进药学发展的创新切入点,不断开拓医疗健康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全新境界。  
      关键词:互联网+;药学服务;智慧药学;信息生产力   
      772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56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杨丽,刘荣华,黄四碧,邹萌,李龙妹,何军伟
      2021, 32(17)
      摘要: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为开发新型抗RA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治疗药物”“rheumatoidarthritis”“pathogenesis”“drugtherapy”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WebofScience、SciFinder、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相关文献,对RA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进行总结归纳。结果与讨论:RA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细胞、炎症介质、基质金属蛋白酶、氧化应激异常、遗传和生存环境因素等有关。治疗RA的化学和生物制品类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类药(GC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剂品,其作用机制与抑制靶酶、炎症因子、炎症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但此类药物治疗RA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和局限性。中药在治疗RA中发挥着独特的效果,常用于治疗RA的单味中药有青风藤、雷公藤、白芍、姜黄和乌头等,中药复方和中成药有白虎加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复方风湿宁胶囊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抑制c-JunN端激酶(JNK)、核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活性,抑制滑膜细胞增生,促进滑膜细胞凋亡以及抑制骨破坏等。后续应深入研究中药治疗RA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开发新型抗RA药物提供依据。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生物制品;中药   
      139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51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白浩东,张子东,苏慧琳,李雨昕,匡海学,王秋红
      2021, 32(17)
      摘要:目的:了解炮制对知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为知母饮片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知母“”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ge.”“processingprocedure”“chemicalconstituent”“pharmacologicalaction”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99年6月-2020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将知母的现代炮制工艺及炮制对知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进行整理与总结。结果与结论:目前知母主要的炮制工艺有盐炙、酒炙、炒制。知母经盐炙后,多种单体皂苷、芒果苷和多糖类成分含量均升高;经酒炙后,知母皂苷Ⅰ、知母皂苷AⅢ、芒果苷、新芒果苷、异芒果苷和多糖类成分含量均升高;经炒制后,菝葜皂苷元、知母皂苷Ⅰ、芒果苷和多糖类成分含量均升高。知母炮制后药理作用的改变主要体现在降血糖、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解热、抗炎等方面。然而知母炮制后药理作用的改变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尚不深入,后续应将知母炮制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与药理作用之间的相关性作为研究重点,应用现代研究技术阐明知母炮制原理,着力探讨知母炮制前后药理作用改变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知母;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116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55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汪小莉,李华,李东,徐成,林冰雪,阳泰,张涛
      2021, 32(17)
      摘要:目的:了解葫芦素B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以期为该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葫芦素B“”肿瘤”“癌症“”cucurbitacinB“”CuB“”tumor“”cancer”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EBSCO、PubMed、WebofScience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0年1月-2021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葫芦素B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与结论:葫芦素B对多种恶性肿瘤均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控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激酶-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Notch、Wn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黏附灶激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VEGF/FAK/MMP-9)等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抗血管生成、破坏细胞骨架、改变表观遗传、诱导自噬、诱导细胞衰老等作用。此外,葫芦素B的抗肿瘤作用往往涉及多个肿瘤表型,是一种多靶点、多途径的抗肿瘤药物,其对信号通路的效应具有肿瘤差异性。葫芦素B还可以有效改善肿瘤细胞对阿霉素、吉非替尼、紫杉醇等药物的耐药现象,与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如顺铂、多西他赛、吉西他滨等联合使用也可极大地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葫芦素B;肿瘤;作用机制;信号通路   
      87
      |
      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54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马晓星,李永吉,朱文全,冯宇飞,袁橙
      2021, 32(17)
      摘要:目的:了解小檗碱(BER)联合化疗药物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及其共递送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以期为BER联合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制剂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小檗碱“”联合给药“”癌症“”纳米载体“”berberine“”co-delivery“”cancer“”nanocarriers”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中查询2001年1月-2021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BER联合化疗药物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及其共递送纳米载体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BER可通过克服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DR),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可协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可减小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进而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为了获得最佳的协同抗肿瘤作用,研究人员常利用脂质体、小分子/聚合物前药纳米粒、聚合物纳米粒、脂质纳米粒等纳米载体将化疗药物和BER共载。然而,目前BER与化疗药物的共递送纳米载体制剂尚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后续研究中,应基于BER和化疗药物的理化性质,优化纳米载体的制备工艺,或对BER和化疗药物的共递送纳米载体进行修饰,以实现其在肿瘤细胞内的靶向递送,从而精准释放药物。  
      关键词:小檗碱;化疗药物;联合给药;纳米载体;抗肿瘤作用   
      93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953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