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1 32 20
    • 刘琳
      2021, 32(20)
      摘要:目的:为药品网络交易治理模式的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敏捷治理理念与药品网络交易的高度嵌合,分析现有药品网络交易模式的治理困境,从治理目标、治理工具、治理主体等3个角度提炼药品网络交易治理的优化路径。结果与结论:药品网络交易特有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为监管部门带来了诸多挑战,既表现为治理目标和治理工具上的难以选择,也表现为多元主体的加入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监管模式。为进一步优化药品网络交易治理,有必要秉承敏捷治理理念,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介入市场,追求安全和效率的平衡;以更具弹性的工具应对风险,实现包容和审慎的统一;以更为多元的主体参与治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发力的格局。  
      关键词:敏捷治理;药品;网络交易;治理模式   
      67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5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华东,史安娜
      2021, 32(20)
      摘要:目的:为促进我国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中药产业联盟”)的稳定运行和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博弈理论,构建道德自律下中药产业联盟成员合作信任的初次博弈、重复博弈模型以及外部约束力量下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分析中药产业联盟信任机制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为我国中药产业联盟信任机制的构建提出对策与建议。结果与结论:初次博弈模型和有限次重复博弈模型均显示,(不信任,不信任)的策略组合为唯一纳什均衡,此时联盟整体得益最小,联盟创新效率和稳定性十分低下。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显示,(信任,信任)的策略组合为该重复博弈的均衡路径,博弈双方因守信而收获的长期得益大于失信所带来的得益,此时联盟总得益最大,但需要博弈双方有充分的耐心和足够多的博弈次数。混合策略博弈模型显示,在背信损失足够大且上不封顶的情况下,联盟成员均选择彼此信任,(信任,信任)的策略为唯一纳什均衡;在背信损失比较小且越接近上限时,联盟成员越不愿意选择守信,此时外部约束力量较弱。博弈次数的多少、博弈信息的完全性和外部约束力量的强弱是影响中药产业联盟信任机制构建的关键因素。建议中药产业联盟内部应建立高效的沟通体系、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完善的奖惩制度,并充分发挥政府及非政府第三方的作用,以促进我国中药产业联盟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博弈理论;中药产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任机制   
      28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50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蔡丹宁,何开勇,程樱,孙春艳,张浩,陈莉萍,万鑫,杨玉娇
      2021, 32(20)
      摘要:目的:为提高我国药品质量抽查检验工作运行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从省级检验机构检验标准/方法应用管理实际出发,分析目前省级检验机构检验标准/方法应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美国FDA的相关经验和做法,尝试构建省级检验机构检验标准/方法数据库。结果与结论:抽查检验中涉及的检验标准/方法可分为法定标准和非标方法两类,法定标准是抽查检验中的标准主体,主要用于常规检验,检验机构可按成册标准、单页标准和后期补充性方法分类,并建立电子目录对其进行统一管理。非标方法仅用于样品初筛、法定检验结果验证、质量评价及应急检验中未知或可疑样品的检验。其跟踪收集和分类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建议借鉴美国药品抽查检验中的方法分层次建立方法库,对于药监系统建立的成熟方法,应建立电子目录及文件内容数据库,使用前进行确认;对于其他行业中涉及药品的国家标准及权威机构公布的推荐性方法、科技文献中发表的成熟方法,应列出其检索渠道,使用前须经过验证、审核、批准,使用后应建立电子目录并及时记录。非标方法电子目录格式一般应包括受控编号、适用品种名称、方法名称、检验项目等。  
      关键词:药品质量抽查检验;法定标准;非标方法;数据库   
      41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49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吴艳丽,范楷,孔守芳,赵秀芳,欧阳江华
      2021, 32(20)
      摘要:目的:初步研究消癥汤对大鼠子宫平滑肌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化学药阳性对照组(米非司酮片2.25mg/kg)、中药阳性对照组(桂枝茯苓胶囊200mg/kg)和消癥汤低、中、高剂量组(1.4、2.8、5.6g/kg),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肌内注射雌激素和孕激素建立子宫平滑肌瘤模型。自建模第2天起,各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液,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4个月。末次给药后,摘取子宫并观察其形态,计算子宫系数;分离培养子宫平滑肌瘤细胞或子宫平滑肌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子宫平滑肌瘤细胞迁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p-TAK1)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质内HMGB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Akt蛋白和细胞核内核因子κBp65(NF-κ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肌层明显增厚,子宫平滑肌细胞明显增多且大小不一,部分区域的肌纤维排列紊乱,子宫系数和细胞中HMGB1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消癥汤各剂量组以及各阳性对照组大鼠的子宫平滑肌层增厚等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子宫系数以及子宫平滑肌瘤细胞增殖率、相对迁移率和细胞中HMGB1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p-Akt、IκBα的表达水平,细胞质中PI3K、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除消癥汤低剂量组外)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子宫平滑肌瘤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p-TAK1的表达水平、细胞核内NF-κBp6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消癥汤的作用有剂量依赖的趋势。结论:消癥汤可能通过下调HMGB1、PI3K、p-Akt表达,上调NF-κBp65表达,进而抑制子宫平滑肌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促使其凋亡。  
      关键词:消癥汤;子宫平滑肌瘤;高迁移率族蛋白B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κB;大鼠   
      54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48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谷超,赵璐璐,李刚,高原,王胜男,李晓佳,元晓荣,王琪雯,包勒朝鲁,韩瑞兰
      2021, 32(20)
      摘要:目的:探讨氯化镧对高磷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钙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MTT法筛选氯化镧作用浓度及时间的基础上,将人VSMCs分为对照组(1mmol/L磷溶液)、氯化镧高浓度对照组(1mmol/L磷溶液+60μmol/L氯化镧)、模型组(3mmol/L磷溶液)、氯化钠组(3mmol/L磷溶液+180μmol/L氯化钠)、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激动剂+氯化镧组(3mmol/L磷溶液+1μg/mL脂多糖+60μmol/L氯化镧)、阳性对照组(3mmol/L磷溶液+100μmol/L焦磷酸钠)和氯化镧低、中、高浓度组(3mmol/L磷溶液+15、30、60μmol/L氯化镧),采用茜素红S染色法和VonKossa染色法检测经磷溶液作用6d、相应药物作用2d后各组细胞的钙化情况,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6(TRAF6)、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NF-κBp65、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平滑肌22α(SM22α)、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胞中TRAF6、IκBα、BMP-2、SM22α、Runx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氯化镧高浓度对照组细胞没有出现钙化,模型组和氯化钠组细胞均出现明显钙化且光密度(OD)值均显著升高(P<0.01),细胞质中TRAF6、BMP-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和Runx2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细胞核中NF-κBp65、Runx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细胞质中IκBα、SM22α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化镧各浓度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的钙化均明显改善,OD值均显著降低,上述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逆转(P<0.05或P<0.01)。与氯化镧高浓度组比较,NF-κB信号通路激动剂+氯化镧组细胞出现明显钙化,OD值显著升高,细胞质以及细胞核中上述指标均显著逆转(P<0.05或P<0.01)。结论:氯化镧可抑制高磷诱导的VSMCs钙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关键词:氯化镧;高磷;血管钙化;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人血管平滑肌细胞   
      35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46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潘翔,韩思婕,陈可琢,李正磊,张丹丹,罗心遥,李慧君,夏和元,王天合,叶晓川
      2021, 32(20)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鳄鱼油烧伤膏对浅Ⅱ度烧伤皮肤的修复及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将加热后的砝码紧贴豚鼠右侧脱毛部位皮肤4s,复制浅Ⅱ度烧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将豚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京万红软膏组(阳性对照)和复方鳄鱼油烧伤膏配方一、配方二、配方三组(鳄鱼油质量分数分别为1.5%、3%、4.5%,下同),每组8只。除模型组外,其余各组豚鼠每天按0.7g/只涂抹给药2次,连续14d。每天记录豚鼠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豚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豚鼠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将80只昆明小鼠分为2组,每组再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京万红软膏组(阳性对照)和复方鳄鱼油烧伤膏配方一组、配方三组,每组10只,分别采用二甲苯耳廓肿胀法和醋酸扭体法以考察复方鳄鱼油烧伤膏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在烧伤修复实验中,复方鳄鱼油烧伤膏干预后,豚鼠的创面面积逐渐缩小,且第14天时其创面已极大幅度愈合,创面愈合率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EGF、SOD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VEGF、MDA、TNF-α、IL-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创面组织可见较厚的新生表皮层,真皮层中结缔组织和新生血管均明显增多。在抗炎镇痛实验中,复方鳄鱼油烧伤膏干预后,小鼠的耳肿胀度与扭体次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复方鳄鱼油烧伤膏可修复豚鼠浅Ⅱ度烧伤皮肤,且对小鼠的抗炎镇痛作用良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中EGF、SOD水平,降低VEGF、MDA、TNF-α、IL-1水平有关。  
      关键词:复方鳄鱼油烧伤膏;浅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抗炎;镇痛   
      63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44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黄小兰,何旭峰,周浓,阳文武,钱林群
      2021, 32(20)
      摘要:目的:建立浙贝母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3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贝母素乙为参照,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绘制13批浙贝母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相同的HPLC法测定浙贝母配方颗粒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并比较不同生产企业样品的质量差异。结果:13批浙贝母配方颗粒中共有5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669~0.971;指认了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等3个共有峰。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0.00~180.00μg/mL(r=0.9999)、79.58~477.50μg/mL(r=0.9996)、97.33~584.00μg/mL(r=0.9994);精密度、稳定性(24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82%(RSD=1.17%,n=6)、99.00%(RSD=1.96%,n=6)、95.39%(RSD=2.00%,n=6)。13批样品中,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分别为0.17~1.02、0.52~2.26、0.70~3.50mg/g,平均总含量为3.62mg/g。其中,企业C、A样品中上述成分的平均总含量较高,分别为5.02、4.61mg/g,其次是企业E、B样品,分别为3.48、3.02mg/g;最低为企业D样品,仅为1.87mg/g。结论:所建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浙贝母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不同生产企业样品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浙贝母;配方颗粒;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61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43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吕渭升,位翠杰,潘晓君,杨文惠,何民友,陈向东,孙冬梅,魏梅,李振雨
      2021, 32(20)
      摘要:目的:比较旋覆花蜜炙前后的化学成分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色谱柱为WatersACQUITYUPLCBEHC18,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5µ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正离子模式扫描,一级质谱扫描范围为m/z70~1050,二级质谱扫描范围为m/z50~1050,归一化碰撞能量为40、60eV,质谱图类型为峰形图,鞘气流速为35arb,辅助气流速为10arb,喷雾电压为3.80kV,透镜电压为50V,加热温度为350℃,毛细管温度为350℃。采用QualBrowser4.1.39.1软件并参考在线高分辨数据库mzCloud、中药成分高分辨质谱本地数据库OTCML,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对化合物进行鉴定。采用SIMCA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大于1为标准筛选旋覆花蜜炙前后的差异性成分。结果:从旋覆花及其蜜炙品中共鉴定出29个共有化学成分,包括1-咖啡酰奎宁酸、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等5个酚酸类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狭叶依瓦菊素等12个黄酮类成分,以及1-O-乙酰旋覆花内酯、二大花旋覆花内酯B、1-O-乙酰基-6-O-异丁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等12个倍半萜内酯类成分。PCA结果显示,旋覆花与蜜旋覆花分别位于得分图的两侧。OPLS-DA结果显示,有7个成分的VIP值大于1,分别为峰19(大花旋覆花素)、峰6(槲皮万寿菊苷)、峰1(1-咖啡酰奎宁酸)、峰21(紫花牡荆素)、峰20(tomentosin)、峰13(菠叶素)、峰3(瑞香素)。结论:经蜜炙后,旋覆花的化学成分含量有所改变,且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大花旋覆花素、槲皮万寿菊苷、1-咖啡酰奎宁酸、tomentosin、紫花牡荆素、菠叶素、瑞香素可能为旋覆花及其蜜炙品的差异性成分。  
      关键词:旋覆花;蜜旋覆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化学成分   
      50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41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燕霞,朱雪妍,何颂华,张慧,罗轶,黄清泉
      2021, 32(20)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罗汉茶中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槲皮苷和黄杞苷含量的方法,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测多评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SuperLuC18,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19∶81,V/V),检测波长分别为254nm(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黄杞苷)、291nm(槲皮苷),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以落新妇苷为内参物,计算其他5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再根据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成分的含量,并与外标法进行比较;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槲皮苷和黄杞苷检测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7~0.311、0.871~18.184、0.002~0.119、0.052~1.251、0.105~2.202、0.020~2.319μg(r>0.9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h)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32%、94.89%、97.15%、96.90%、97.52%、97.53%(RSD为1.09%~2.60%,n=6)。新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槲皮苷、黄杞苷相对于落新妇苷的平均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2526、1.1983、0.9586、0.8071、1.1381。一测多评法测得新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槲皮苷、黄杞苷等5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3942~2.0672、0.1391~0.8047、2.8648~8.5548、4.5812~11.3711、1.0289~13.4015mg/g;外标法测得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槲皮苷和黄杞苷等6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3672~1.9253、46.3611~126.3421、0.1381~0.7988、2.9662~8.8578、4.6425~11.5233、0.9706~12.6419mg/g;两种方法含量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均不高于3.5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9批罗汉茶样品可聚为两类,S8聚为一类、其余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745%,分类结果与前者一致。结论:所建高效液相色谱-一测多评法准确、可行,重复性良好,可用于罗汉茶中6种黄酮类成分的同时测定,并可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罗汉茶;高效液相色谱法;一测多评法;黄酮;含量;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51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40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廖龙飞,杨青青,漆婷婷,邱悦,肖洪涛
      2021, 32(20)
      摘要:目的:优化多西他赛(DTX)-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PELGE)-纳米粒(NPs)的处方,对其进行表征,并评价其体外释放特性及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开环共聚法合成PELGE,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DTX-PELGE-NPs;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TX-PELGE-NPs中DTX的含量;以DTX用量、PELGE用量、泊洛沙姆188浓度为自变量,包封率为因变量,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采用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测定DTX-PELGE-NPs的粒度和Zeta电位;以DTX注射液为参照,采用离心超滤法测定体外释放率;以DTX注射液不含DTX的PELGE-NPs为参照,采用噻唑蓝法考察体外细胞毒性。结果:最优处方为DTX用量2.80mg,PELGE用量20.60mg,泊洛沙姆188浓度6%。优化所得DTX-PELGE-NPs的包封率为(86.79±1.32)%,载药量为(10.21±0.78)%,平均粒度为(78.4±2.9)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187±0.018),Zeta电位为(-20.6±1.5)mV;电镜下DTX-PELGE-NPs呈类球形,分布均匀。相较于DTX注射液(4h时的累积释放率约为92.3%),DTX-PELGE-NPs有明显的缓释效果(36h时的累积释放率约为78.6%)。0.1~50μg/mL的PELGE-NPs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无明显细胞毒性(P>0.05),而0.5~10μg/mL的DTX-PELGE-NPs能够显著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且作用(DTX-PELGE-NPs10μg/mL组除外)显著强于同浓度DTX注射液(P<0.05)。结论:优化所得处方工艺稳定、可行;所得DTX-PELGE-NPs粒度均匀,包封率较高,缓释效果明显,体外抗肿瘤活性强于DTX注射液。  
      关键词:多西他赛;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处方   
      53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39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费正洋,张雪珂,王樱澄,陈平钰,芮明军,马爱霞
      2021, 32(20)
      摘要:目的:为提高我国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成本-效用研究,检索文献的发表时间为2016年1月-2021年1月。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采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报告标准共识清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后,从模型框架、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等方面入手对方法学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和对比。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17项研究,研究整体质量较高,但在方法学上有着较大的差异。16项研究采用了基于三状态的马尔可夫模型或分区生存模型;研究时限最短为5年,最长为终身;模型周期最短为1周,最长为6周;8项研究采用了标准参数分布的方法进行参数拟合,7项研究同时结合了KM曲线或样条模型等其他参数估计方法;有11项研究进行了模型外推验证;所有研究均仅考虑了直接医疗成本,并以质量调整生命年为产出指标报告了对应的增量成本-效果比;16项研究同时进行了确定型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以提高模型结果的稳健性。建议未来我国的相关研究应保证报告格式的完整性,选择合适的阳性对照方案,根据可获得的数据形式选择经济学评价模型并建立合理的研究假设,采用Cholesky分解等方法探索参数拟合的不确定性,结合外部数据进行外推验证,并在缺乏头对头临床试验时采取适当的间接比较方法,以提高我国相关药物经济学研究质量。  
      关键词: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非小细胞肺癌;经济学评价模型;系统评价;方法学   
      54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37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周雪莹,张策,方丽萍,李娜,于佳,王颖,王宇
      2021, 32(20)
      摘要:目的:为临床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相关用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1-12月在我院确诊为恶性肿瘤并进行含顺铂多日化疗患者的病例资料,按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托烷司琼组、雷莫司琼组和帕洛诺司琼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均衡3组方案的协变量,对匹配后的3种止吐方案进行成本-效用分析,并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抽样不确定性分析。结果:成本-效用分析结果显示,在1个观察周期内,托烷司琼方案的治疗成本为237.71元,效用为0.05468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雷莫司琼方案的治疗成本为242.37元,效用为0.05526QALYs;帕洛诺司琼方案的治疗成本为319.24元,效用值为0.05576QALYs。帕洛诺司琼方案相比托烷司琼方案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75155.69元/QALY,帕洛诺司琼方案相比雷莫司琼方案的ICER为152062.07元/QALY,均低于3倍我国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17341元/QALY)。敏感性分析和抽样不确定性分析的结果均提示基础分析的结果比较稳定。结论:在目前的药品价格下,对于含顺铂多日化疗所致CINV的预防,以帕洛诺司琼为基础的止吐方案更具经济性。  
      关键词:顺铂;多日化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托烷司琼;雷莫司琼;帕洛诺司琼;成本-效用分析;真实世界   
      51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36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杨春松,张伶俐,俞丹,杨亚亚,吴小芳
      2021, 32(20)
      摘要:目的:比较硫必利、可乐定、硫必利联合可乐定等3种用药方案用于儿童抽动障碍(T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性收集2019年1-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门诊部就诊的312例TD患儿的资料,按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可乐定组、硫必利组、硫必利联合可乐定组,每组104例。硫必利组患儿给予盐酸硫必利片,初始剂量为每天50~100mg,根据耐受情况和临床经验逐步增加剂量至每天150~500mg。可乐定组患儿给予可乐定透皮贴片,初始剂量为每周1mg,维持剂量为每周1~2mg,每周1次。硫必利联合可乐定组患儿给予盐酸硫必利片(用法用量同硫必利组)+可乐定透皮贴片(用法用量同可乐定组)。3组患儿用药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均以治疗24、36、48周表示)。观察3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4、8、12、24、36、48周时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并记录各随访时间点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患儿的YGT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2、24、36、48周时,3组患儿的YGT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4、8、12周时,硫必利联合可乐定组患儿的YGTSS评分均显著低于硫必利组和可乐定组(P<0.05),而硫必利组和可乐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硫必利联合可乐定组患儿的YGTSS评分显著低于硫必利组(P<0.05),而硫必利联合可乐定组与可乐定组、硫必利组与可乐定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48周时,3组患儿的YGT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经Bonferroni法校正P值后的结果显示,硫必利联合可乐定组患儿的YGTSS评分均显著低于硫必利组和可乐定组(P<0.0167),而硫必利组和可乐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3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乐定、硫必利、硫必利联合可乐定等3种用药方案均能显著改善TD患儿的抽动症状,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抽动障碍;儿童;可乐定;硫必利;有效性;安全性;队列研究   
      1268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34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程林,梁再明,刘职瑞,喻明洁,夏培元
      2021, 32(20)
      摘要:目的:探讨伏立康唑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不良反应发生前的低血钾和低血钠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411例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感染类型、基础疾病、致病真菌类型以及伏立康唑的给药方式、维持剂量、血药浓度等),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感染类型、基础疾病、联合用药情况、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及其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前3天内的血钾、血钠和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并分析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伏立康唑谷浓度、血钾、血钠水平的关系。结果:411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7.54%)出现了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男性患者占比(64.52%)高于女性(35.48%),以50岁及以上人群(74.20%)为主,肺部感染(96.77%)为主要感染类型。在31例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26例患者(83.87%)为给药1~7d后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30例患者(96.77%)为静脉滴注给药。伏立康唑谷浓度>5.0μg/mL患者(8.99%)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谷浓度≤5.0μg/mL患者(3.42%,χ2=4.91,P=0.027)。临床表现主要为幻觉(32.35%)、烦躁(32.35%)、睡眠差(17.65%)等。在30例检测相关指标的患者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前3天内,有16例患者(53.33%)出现低血钾,12例患者(40.00%)出现低血钠,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的低血钾发生率(24.74%,P=0.001)和低血钠发生率(12.89%,P<0.001);分别有8、10、7、13、7、10例患者出现ALT、AST、ALP、γ-GT、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31例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减少剂量或停用伏立康唑后,其相关症状均减轻或消失。结论:伏立康唑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给药后1~7d,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多发生于男性和50岁及以上人群: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伏立康唑谷浓度有关,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前大多数患者出现了低血钾或低血钠。  
      关键词:伏立康唑;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谷浓度;低血钾;低血钠   
      114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33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史长城,叶健,卓广超,楼江,李晴宇,林能明
      2021, 32(20)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后,以利鲁唑为内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其中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色谱柱为AgilentZorbaxEclipsePlusC18,流动相为乙腈-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38∶62,V/V),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55nm,进样量为20μL。同时将该方法应用于10例使用伏立康唑患者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伏立康唑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20.0μg/mL(r=0.9996),定量下限为0.2μg/mL,日内、日间RSD均小于7%(n=6或n=18),准确度平均值为98.59%~106.18%,提取回收率平均值为86.77%~89.86%(RSD<4%,n=6),稳定性试验实测结果与理论值的偏差在±15%内。10例患者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为0.34~5.04μg/mL。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快速、高效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的HPLC法。  
      关键词:伏立康唑;高效液相色谱法;血药浓度   
      62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32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张平,高存州,邹婧,吴爱萍
      2021, 32(20)
      摘要:目的:对依普利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ofScience、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收集依普利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1年6月24日。筛选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PRISMA声明评价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采用AMSTAR2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GRADE方法评价纳入文献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并对纳入文献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评价进行汇总。结果:共纳入8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其中5篇为系统评价、3篇为Meta分析,共包含73个结局指标。PRISMA评分为7.5~23.5分,其中≤15分的有6篇(75.0%),>15~<21分的有1篇(12.5%),≥21分的有1篇(12.5%)。AMSTAR2评价结果显示,2项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等级为低级,6项研究为极低级。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高质量指标有3个,中质量指标有24个,低或极低质量指标有46个;导致降级的因素主要为局限性、不一致性、不精确性及发表偏倚。在治疗有效性方面,与安慰剂比较,依普利酮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诊室血压和24h动态血压;其在降低诊室血压方面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降压药物或与其他降压药物相当。依普利酮降低诊室收缩压的效果不及螺内酯和依那普利,或优于钙通道阻滞剂、依那普利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与钙通道阻滞剂和依那普利相当;依普利酮降低诊室舒张压的效果不及螺内酯、钙通道阻滞剂和依那普利,或与依那普利相当,而优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安全性方面,依普利酮的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和高钾血症发生率与安慰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或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该药的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他降压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普利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但目前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整体较低,且证据水平普遍为中、低或极低,可能会降低该结论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应谨慎解读。  
      关键词:依普利酮;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安全性;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   
      72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31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梅蕾蕾,任峰,张卫芳,万瑾瑾,谢珊珊,梁佳,敖检根,周超
      2021, 32(20)
      摘要:目的:整理、分析阿卡波糖致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为其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阿卡波糖致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的治疗过程。该患者口服阿卡波糖片(100mg/d)数天后出现多形红斑,经皮肤科和临床药学科会诊后,考虑该不良反应与阿卡波糖有关,临床药师建议停用该药。临床药师结合上述病例,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阿卡波糖致皮肤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归纳、总结其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用法用量等)、潜伏期、不良反应(诊断及表现)、干预及转归等特征。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停用阿卡波糖,并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静脉注射,qd)+枸地氯雷他定片8.8mg(口服,qd)+炉甘石洗剂(外用)对症处理,患者于10d后好转出院。共检索到文献12篇,涉及患者12例。纳入分析的13例患者(包括上述临床病例和12例文献病例)中,男性8例、女性5例,50岁及以上患者8例;所有患者的阿卡波糖使用剂量大多未超过药品说明书规定范围。12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均为糖尿病。11例患者发生皮肤不良反应的潜伏期为用药6d内。13例患者中,不良反应诊断为皮疹的有4例、脓疱病的有3例、多形红斑的有2例、荨麻疹的有2例、斑丘疹的有1例、口唇肿胀的有1例;1例患者停药后不良反应自行好转,12例患者停药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等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亦好转;有2例患者首次皮肤不良反应好转后再次使用了阿卡波糖,且又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经停药和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均好转。结论:皮肤不良反应为阿卡波糖的罕见不良反应,多发于用药6d内,且在中老年男性患者中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当患者出现该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等进行对症治疗。临床药师应做好用药宣教,提醒患者密切监测相关指标,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阿卡波糖;皮肤不良反应;临床特点;病例分析;文献回顾;临床药师   
      137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29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周越,杨瑶瑶,张翕,胡琳,杜可欣,郑波,管晓东,海沙尔江·吾守尔,史录文
      2021, 32(20)
      摘要:目的:为我国细菌耐药所致负担的测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遏制细菌耐药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Scopus、Medline和EconoLite等数据库,收集基于中国背景的细菌耐药负担的相关研究,检索文献的发表时间为2016年1月1日-2020年8月10日。经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Newcastle-Ottawa(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细菌耐药造成的健康和经济负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中英文文献27篇。纳入文献的NOS评分为4~6分,均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将患者分为病例组(耐药菌感染)和对照组(敏感菌感染或无感染),研究常用测算指标包括死亡率、住院时长和诊治费用。纳入的研究中,耐药菌感染者的死亡率是敏感菌感染者的0.7~12.0倍,其总住院时长的平均值或中位数是敏感菌感染者的0.9~2.5倍,其总诊治费用的平均值或中位数是敏感菌感染者的1.0~2.7倍。上述指标在耐药菌感染者和无感染者之间的差异更大。结论:细菌耐药会增加患者的健康和经济负担。但现有相关文献质量中等,以单中心研究为主,样本代表性不足,研究设计未考虑时间依赖性偏倚且可重复性低,研究指标较单一,测算范围较局限,亟需开展更高质量、多中心的实证调查以全面测算我国细菌耐药所致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关键词:细菌耐药;健康负担;经济负担;文献;系统评价;中国   
      48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27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王晓禹,吴国泰,杜丽东,王瑞琼,何易隆
      2021, 32(20)
      摘要:目的:汇总中药挥发油新型制剂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简单介绍中药挥发油的特点和提取方法,重点综述中药挥发油的新型制剂和质量评价方法,探讨中药挥发油制剂的质量控制措施。结果与结论:中药挥发油成分复杂,具有较强且广泛的药理活性。常用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有机溶剂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等。滴丸、软胶囊、微乳、凝胶膏剂、微囊、微球、脂质体、聚合物胶束等是中药挥发油的新型制剂,可实现鼻腔给药、经皮给药、结肠定位给药等多种给药方式,从而达到提高中药挥发油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减少患者用药频次和不良反应等目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指纹图谱法等是中药挥发油相关制剂的常用质量控制手段。但目前中药挥发油新型载体技术研发和推广尚处于初级阶段,超分子生物载体技术在中药挥发油制剂中的应用鲜有报道,以超分子凝胶为载体的中药挥发油新制剂并不多见,将纳米级聚合物胶束应用于中药挥发油的成药研究也尚在理论设计阶段,中药挥发油的缓控释制剂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此外,中药挥发油制剂的质量控制是新剂型开发的难点,可基于多指标、多手段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监控“原料药材-中间体-成品”的质量关联性和一致性,并对中药材生产、饮片加工、挥发油提取和制剂工艺等各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以减少制剂质量差异。  
      关键词:中药挥发油;新型制剂;质量控制   
      120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26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李志能,张宁,葛楠,闫广利,王喜军
      2021, 32(20)
      摘要:目的:为固阴煎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固阴煎”为关键词检索国医典藏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V1.0、读秀中文学术搜索系统、书同文古籍数据库、中华善本古籍数据库、雕龙中日古籍全文资料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等数据库,收集固阴煎的相关资料,分析其方剂源流演变、药味组成/剂量及炮制方法演变、方义演变、功效主治演变等。结果与结论:共纳入含固阴煎的相关古籍34本。固阴煎首见于明代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其药味组成、功效主治被后代医家沿用。该方以补为核心,兼顾阴阳学说和水火命门学说,以熟地黄为君,菟丝子、人参、山药、山茱萸为臣,远志、五味子为佐,炙甘草为使,共奏补肝肾、滋阴血之功;方中山茱萸和远志剂量变化明显,而各药味的炮制方法大多无太大变化;其主治病症涵盖女性经、带、胎、产和男性精、淋、浊等各方面,治从补肝肾、滋阴血。  
      关键词:经典名方;固阴煎;源流;药味组成;剂量;炮制;方义;功效;主治   
      97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25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