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1 32 22
    • 吴其聪,刘颖,许燕,熊慧瑜,刘佐仁
      2021, 32(22)
      摘要:目的:分析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药物警戒外包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风险管控策略,为MAH顺利实施药物警戒外包和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监管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头脑风暴法初步确定风险因素,并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广东省内200家MAH的药物警戒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得出综合性风险因素并计算其评分。结果与结论: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7.00%。因子分析结果显示,MAH药物警戒外包活动涉及的综合性风险因素主要有4个,按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服务提供商与外包管理因素(3.792分)、MAH因素(3.766分)、法规因素(3.626分)和市场因素(3.610分)。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建议MAH在开展药物警戒外包时,应重视完善外包合同、与服务提供商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审计与管理工作、强化自身药物警戒能力及人才建设、明确适宜的药物警戒外包业务内容、充分做好对服务提供商的事前调查工作;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药物警戒委托质量管理规范或指南,并加强对服务提供商的监管;建议尝试成立药物警戒外包行业协会,并通过充分发挥协会的影响力来规范行业行为,进而避免外包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物警戒外包;风险因素;因子分析   
      152
      |
      1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06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姜凤茹,魏骅,陶群山
      2021, 32(22)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药材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为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92-201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经数据平稳性检验、协整关系检验、模型估计和稳定性检验后,综合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探讨供给、需求、种植生产成本和通货膨胀等4个方面的相关因素对我国中药材价格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面积、中成药产量、中药材市场成交额、中药材出口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中药材价格对其自身的冲击和贡献率最大,其次是中药材种植面积、中药材出口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而中成药产量、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力较弱。建议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强中药材价格监测预警,推进中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中药材种植科技水平、推进中药材规模化生产等措施来稳定中药材价格。  
      关键词: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中药材;价格波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分析   
      30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05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谭银丰,孙墨箫,张蕾,杨雯悦,李海龙,李友宾
      2021, 32(22)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芦荟苦素浓度的方法,并考察芦荟苦素的药动学特征。方法: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后,以芦荟新苷D为内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芦荟苦素的血药浓度。以SynergiHydro-RP为色谱柱,以0.1‰甲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50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5µ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负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393.1→272.9(芦荟苦素)、m/z555.3→144.9(内标)。采用上述方法测定大鼠尾静脉注射(3.35mg/kg)和灌胃(16.75mg/kg)芦荟苦素后0.083、0.167、0.333、0.667、1、1.5、2.5、4、6、8、10h静脉血中芦荟苦素的质量浓度,采用DAS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芦荟苦素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1~600ng/mL(r=0.9945),定量下限为1ng/mL,批内、批间RSD均小于15%,批内、批间准确度在±15%内,基质因子为(92.74±4.33)%~(94.84±2.57)%,提取回收率为(69.04±2.13)%~(75.03±2.84)%,稳定性试验的实测结果与理论值的偏差在±15%内。大鼠静脉注射和灌胃芦荟苦素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0693.3±2745.3)、(223.3±36.2)ng/mL,t1/2分别为(2.45±1.45)、(3.33±1.91)h,AUC0-24h分别为(4190.6±883.6)、(1210.1±93.9)ng·h/mL(n=3),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1.13%。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的芦荟苦素血药浓度测定方法,适用于其药动学研究。  
      关键词:芦荟苦素;芦荟新苷D;血药浓度;药动学;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大鼠   
      106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04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兰卫
      2021, 32(22)
      摘要:目的:研究洋甘菊总黄酮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C57BL/6J-ApoE-/-)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非诺贝特30mg/kg)和洋甘菊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88、176、352mg/kg),每组6只;另取6只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小鼠均用高脂饲料喂养8周以复制高脂血症模型。造模同时,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相应药液(均以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溶剂),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每次灌胃200μL,每天1次,连续8周。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8周后称定各组小鼠的体质量,测定末次给药后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过氧化物酶酰基辅酶A氧化酶1(ACOX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与给药前比较,各组小鼠给药8周后的体质量均有升高趋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给药8周后的体质量和血清中TC、TG、LDL-C、AST、ALT含量以及肝组织中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中HDL-C含量和肝组织中SOD含量以及PPARα、CPT1A、ACOX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结构紊乱并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脂肪空泡,细胞质中可见大小不等的脂滴。与模型组比较,洋甘菊总黄酮各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给药8周后的体质量(除洋甘菊总黄酮低剂量组外)和血清中TC、TG、LDL-C、AST、ALT含量以及肝组织中MDA(除洋甘菊总黄酮低、中剂量组外)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清中HDL-C含量和肝组织中SOD含量以及PPARα、CPT1A(除洋甘菊总黄酮低、中剂量组外)、ACOX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肝组织结构较清晰,肝脏脂肪空泡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脂滴变少,其中洋甘菊总黄酮高剂量组小鼠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最好。结论:洋甘菊总黄酮可预防C57BL/6J-ApoE-/-小鼠高脂血症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PARα表达、改善肝损伤和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关键词:洋甘菊总黄酮;高脂血症;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脂质代谢;作用机制   
      46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03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迟静,毕夏,刘志民,刘德军
      2021, 32(22)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榆槐片中栀子新苷、山栀子苷、羟异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地榆皂苷Ⅰ、地榆皂苷Ⅱ、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等11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测多评(HPLC-QAMS)法。以AgilentTC-C18为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8nm(栀子新苷、山栀子苷、羟异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和栀子苷)、203nm(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283nm(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以栀子苷为内参物,计算其余10种成分相对于该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从而计算10批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并与外标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栀子新苷、山栀子苷、羟异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地榆皂苷Ⅰ、地榆皂苷Ⅱ、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87~43.50、1.99~99.50、4.06~203.00、7.35~367.50、12.97~648.50、28.98~1449.00、3.79~189.50、1.57~78.50、18.05~902.50、0.66~33.00和14.38~719.00μg/mL(r均大于0.9990),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h)试验的RSD均小于2%(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0%~100.10%,RSD为0.67%~1.74%(n=9)。HPLC-QAMS法与外标法所测得的10批榆槐片中栀子新苷等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QMAS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榆槐片中栀子新苷、山栀子苷、羟异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地榆皂苷Ⅰ、地榆皂苷Ⅱ、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榆槐片;高效液相色谱-一测多评法;多指标成分;相对校正因子;含量   
      65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02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陈伟康,刘德鸿,熊明朋,袁惠,周国平
      2021, 32(22)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连钱草中迷迭香酸、咖啡酸、绿原酸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超滤法测定连钱草中迷迭香酸、咖啡酸、绿原酸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以PhenomenexLuna®C18为色谱柱,以乙腈(A)-0.1%甲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5mL/min,柱温为45℃,检测波长为327nm,进样量为3μL。结果:在低、中、高质量浓度下,迷迭香酸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7.78±1.67)%、(94.32±1.42)%、(95.12±1.51)%(n=3),咖啡酸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0.12±2.33)%、(89.53±1.98)%、(90.23±1.56)%(n=3),绿原酸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3.23±2.12)%、(67.87±1.06)%、(62.34±1.34)%(n=3)。结论:所建方法操作简单、分析时间较短,可用于测定连钱草中迷迭香酸、咖啡酸、绿原酸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关键词:连钱草;迷迭香酸;咖啡酸;绿原酸;血浆蛋白结合率;超高效液相色谱;超滤法;兔   
      44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01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赵峰,高太祥,石莉尧,王瑞
      2021, 32(22)
      摘要:目的:建立越婢加术汤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测定其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同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方法:以甘草酸铵为参照,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0批越婢加术汤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混合对照品指认共有峰;采用HPLC法测定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IMCA1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筛选影响越婢加术汤质量的差异性成分。结果:越婢加术汤指纹图谱中共有20个共有峰,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2;共指认了2个色谱峰,分别为甘草苷(峰11)和甘草酸铵(峰18)。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8~48μg/mL(r=0.9999)、1.02~51μg/mL(r=0.9992);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h)试验的RSD均小于2%;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5.67%(RSD=2.88%,n=9)、104.15%(RSD=2.02%,n=9);含量分别为0.0081~0.0143、0.0025~0.0118mg/mL。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批越婢加术汤可聚为3类,S1聚为一类,S3聚为一类,S2、S4~S10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S3位于得分图的最右侧,S1位于得分图的右侧,S2、S4~S10位于得分图的中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基本一致,且峰9、峰3、峰12、峰8、峰19、峰18(甘草酸铵)、峰13、峰20、峰11(甘草苷)的重要性投影值均大于1。结论:所建HPLC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越婢加术汤的质量控制。峰9等9个成分为影响越婢加术汤质量的差异性成分。  
      关键词:越婢加术汤;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化学模式识别   
      74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99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贾小舟,杨小龙,卢晓莹,梁月仪,何民友,陈向东,魏梅,孙冬梅,李振雨
      2021, 32(22)
      摘要:目的:比较白芥子炒制前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xactiveObitrapMS)联用技术对白芥子炒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色谱柱为WatersCORTECST3,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25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μL;高分辨MS采用加热电喷雾离子源,于正离子扫描模式下扫描,扫描范围为m/z120~1000。采用CompoundDiscover3.2软件结合相关数据库等对白芥子炒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以峰面积对成分含量变化进行初步评价,再以峰面积为变量对成分含量变化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从白芥子中共鉴定出54种化学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以芥子酸为代表)、生物碱类(以芥子碱为代表)、黄酮类等化合物。经炒制后共有19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10种显著降低、9种显著升高(P<0.05)。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均能将白芥子与炒白芥子明显区分开。结论:白芥子经炒制后,其部分化学成分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可能是该药材炒制后功效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白芥子;炒制;化学成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49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98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周智慧,陈贺,吴锦波,叶小汉
      2021, 32(22)
      摘要:目的:探究心脉康改善兔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阳性对照,2.60mg/(kg·d)]和心脉康低、高剂量组[0.21、0.84g/(kg·d)],每组10只。假手术组兔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只分离结扎股动脉但不损伤腹主动脉内皮;其余各组兔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并行腹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以复制AS模型。术后10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兔均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兔灌胃相应药液(溶剂均为生理盐水),给药体积为100mL,每天给药1次,连续12周。末次给药后,观察各组兔腹主动脉及内壁的病理变化,检测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含量,检测腹主动脉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p65(NF-κBp65)含量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兔腹主动脉管腔内膜富含脂质,管壁厚度和斑块面积明显增加,可见明显的血管内皮损伤;血清中TG、TC、LDL-C、IL-6、IL-1β含量和腹主动脉组织中TLR4、NF-κBp65含量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心脉康高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兔腹主动脉病变减轻,且内壁未见明显损伤,其TG、TC、LDL-C、IL-6、IL-1β含量以及心脉康低剂量组NF-κBp65含量和TLR4、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心脉康可改善兔AS,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NF-κBp65表达,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关键词:心脉康;动脉粥样硬化;Toll样受体家族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血脂代谢;炎症反应;兔   
      75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97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崔小敏,晋玥媞,任慧,胡静,董明芝,何芳,李宁,曲彤,陈志永
      2021, 32(22)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正心降脂片中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芦丁、橙皮苷、丹酚酸A、槲皮素等7种成分含量的方法,并进行聚类热图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μL。以含量数据为对象,采用Hiplot科研绘图平台绘制聚类热图。结果: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芦丁、橙皮苷、丹酚酸A、槲皮素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7.00~170.00(r=0.9999)、5.14~51.40(r=0.9998)、3.00~30.00(r=0.9998)、153.00~1530.00(r=0.9999)、7.88~78.75(r=0.9998)、2.85~28.50(r=0.9999)、11.34~113.40μg/mL(r=0.9998)。精密度、稳定性(24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8%(RSD=0.83%,n=6)、100.31%(RSD=1.17%,n=6)、100.61%(RSD=1.08%,n=6)、100.05%(RSD=0.82%,n=6)、100.31%(RSD=1.38%,n=6)、100.31%(RSD=0.85%,n=6)、99.85%(RSD=1.01%,n=6)。10批样品中上述成分的含量分别为7.2625~8.9415、2.4649~3.0689、1.4789~1.8834、58.6328~79.4083、3.5694~4.5006、1.0776~1.3415、1.1397~5.9570mg/g。聚类热图分析结果显示,10批样品可聚为4类,其中S1~S3聚为一类、S4聚为一类、S5~S6聚为一类、S7~S10聚为一类。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性高、专属性强,结合聚类热图分析可用于正心降脂片的质量控制;不同批次样品的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正心降脂片;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聚类热图分析   
      68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95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陆晓华,金桂芳,余河汉,杨红
      2021, 32(22)
      摘要:目的:探讨细叶远志皂苷(TEN)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TEN中剂量+3-甲基腺嘌呤(3-MA)组[TEN40mg/(kg·d)+自噬抑制剂3-MA30mg/(kg·d)]和TEN低、中、高剂量组[20、40、80mg/(kg·d)],每组10只;另将10只同系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相应药液,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0.3%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每天给药1次,给药体积为0.01mL/g,连续给药3个月。末次给药后,检测神经元内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阳性表达水平[以积分光密度(IOD)计],脑组织线粒体中LC3、泛素结合蛋白p62、CathepsinD、Rab7、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诱导的假定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mRNA的表达量和LC3、p62、PINK1、Parkin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神经元内LC3的IOD值和脑组织线粒体中LC3、p62、PINK1、Parkin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CathepsinD、Rab7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TEN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神经元内LC3的IOD值(除TEN低、中剂量组外)和脑组织线粒体中LC3、CathepsinD、Rab7、PINK1(除TEN低剂量组外)、Parkin(除TEN低剂量组外)mRNA的表达量以及LC3(除TEN中剂量组外)、PINK1(除TEN高剂量组显著降低外)、Parkin(除TEN低剂量组显著降低外)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p62mRNA(除TEN低剂量组外)及其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TEN中剂量组比较,TEN中剂量+3-MA组小鼠上述指标的变化均被显著抑制(P<0.05或P<0.01)。结论:TEN可通过激活PINK1/Parkin信号通路来诱导AD模型小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增强溶酶体功能。  
      关键词:细叶远志皂苷;阿尔茨海默病;PINK1/Parkin信号通路;线粒体自噬;APP/PS1双转基因小鼠   
      86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94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张晓萍,石晓峰,张虹艳,朱仁愿,张彩霞
      2021, 32(22)
      摘要:目的:建立罂粟壳的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吗啡、可待因、蒂巴因、罂粟碱、那可丁等5个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AgilentZORBAXEclipseXDB-C18为色谱柱,以甲醇-庚烷磺酸钠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38nm(罂粟碱)、216nm(吗啡、可待因、那可丁、蒂巴因),柱温为20℃,进样量为10µL。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5批罂粟壳药材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混合对照品图谱确定共有峰;同法测定罂粟壳中吗啡、可待因、蒂巴因、罂粟碱、那可丁等5个成分的含量。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5批罂粟壳药材样品中共有13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9;共指认了5个色谱峰,分别为吗啡、可待因、蒂巴因、罂粟碱、那可丁。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批罂粟壳药材样品可聚为两类,S1~S7为聚为一类,S8~S15聚为一类,分属2个地市。吗啡等5个成分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21~102.10、10.43~104.30、1.54~30.70、2.36~47.28、2.32~57.90μg/mL(r均大于0.998);精密度、稳定性(24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6%(RSD=1.08%,n=6)、97.84%(RSD=1.55%,n=6)、91.10%(RSD=1.74%,n=6)、96.43%(RSD=1.25%,n=6)、94.82%(RSD=1.20%,n=6);含量分别为2.3429~4.0822、0.4304~0.8897、0.0552~0.0904、0.2993~0.5588、0.3432~0.6562mg/g。结论:所建H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灵敏准确,结合聚类分析能较好地反映罂粟壳药材中化学成分的特征及内在质量;虽然不同地市产罂粟壳有区划特征,但质量基本稳定。  
      关键词:罂粟壳;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71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93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孟蕊,周挺,石丰豪,王子婧,罗孟捷,马爱霞
      2021, 32(22)
      摘要:目的:评价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我国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经济性。方法:从我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同时建立三状态分区生存模型及Markov模型,评价帕博利珠单抗对比安慰剂二线治疗我国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成本及效用,模型循环周期为3周,研究时限为终生;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概率敏感性分析以及情境分析验证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果:分区生存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我国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1266846.18元/QALY,远超3倍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对ICER影响最大的3个参数分别为安慰剂组无进展生存期(PFS)状态效用值、帕博利珠单抗组PFS状态效用值以及帕博利珠单抗成本。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验证了基础分析的稳健性。情境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帕博利珠单抗慈善赠药的情况下,其治疗成本大幅下降,虽仍不具经济性,但其ICER接近于3倍2020年我国人均GDP。当意愿支付阈值分别为1、3倍我国人均GDP时,帕博利珠单抗(100mg)具有经济性的价格分别为4157.67、5829.24元。Markov模型分析结果与分区生存模型相似。结论:在1~3倍2020年我国人均GDP的意愿支付阈值下,帕博利珠单抗方案用于我国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不具经济性。  
      关键词:帕博利珠单抗;晚期肝细胞癌;二线治疗;分区生存模型;Markov模型;成本-效用分析;情境分析   
      58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9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赵振寰,荆伟丽,刘涛,吕志强,曹志红,徐文
      2021, 32(22)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吡咯替尼血药浓度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血浆样本经甲醇沉淀蛋白后,以伊马替尼为内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以UltimateAQ-C18为色谱柱,以甲醇(含0.1%甲酸)-水(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4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5µL。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583.4→138.3(吡咯替尼)、494.5→393.4(内标)。选择2020年6-1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吡咯替尼治疗的乳腺癌患者30例,测定其用药1周后的吡咯替尼稳态谷浓度。结果:吡咯替尼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5~300ng/mL(r=0.9993),定量下限为5ng/mL;日内、日间RSD均不高于9.30%,相对误差为-6.70%~5.04%;稳定性试验的相对误差为-1.92%~5.42%;提取方法、基质效应、残留效应均不影响待测物的定量分析。30例乳腺癌患者体内吡咯替尼的稳态谷浓度为32.6~82.8ng/mL,平均血药浓度为53.8ng/mL,存在2.54倍的个体差异。结论:所建LC-MS/MS法操作简便、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可用于乳腺癌患者体内吡咯替尼的血药浓度监测。  
      关键词:吡咯替尼;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伊马替尼;乳腺癌;血药浓度监测   
      81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90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田晶晶,张圣雨,刘智,张华,张弦,陈旭,王晓娟
      2021, 32(22)
      摘要:目的:观察罗沙司他治疗慢性肾脏病(CKD)合并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于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治疗的80例CKD合并肾性贫血住院患者的资料。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注射用人促红素,每周100~150IU/kg,分3次给予。观察组患者口服罗沙司他胶囊,体质量45~<60kg的透析患者每次100mg,非透析患者每次70mg,每周3次;体质量≥60kg的透析患者每次120mg,非透析患者每次100mg,每周3次。两组患者均于用药4周后,根据血红蛋白(Hb)水平调整用药剂量。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2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贫血指标[Hb、血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铁代谢指标[血清铁(Fe)、铁蛋白(Fer)、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观察按CRP水平分为高CRP亚组和低CRP亚组患者的Hb水平,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贫血指标、铁代谢指标、脂代谢指标、炎症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RBC、Hct以及观察组患者的TIBC、HDL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Fer水平和TSAT以及观察组患者的TC、LDL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Hb、RBC、Hct、TIBC、HDL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TC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高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高CRP亚组、低CRP亚组患者的H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CRP亚组患者的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CRP亚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罗沙司他可有效改善CKD合并肾性贫血患者的贫血症状,疗效受炎症状态的影响较小,且短期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罗沙司他;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疗效;安全性;炎症状态   
      105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88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付延鑫,戴昂,董亮,宁康
      2021, 32(22)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祛痰/抗氧化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of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等,收集祛痰/抗氧化药物(试验组)对比安慰剂(对照组)治疗COP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5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emtc14.3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Stata15.1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和聚类分层排序,采用倒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RCT,共计4637例患者,共涉及低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NAC)、高剂量NAC、羧甲司坦、厄多司坦、安慰剂等5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年急性加重率方面,试验组使用高剂量NAC[MD=-0.45,95%CI(-0.74,-0.17),P<0.05]、羧甲司坦[MD=-0.59,95%CI(-0.86,-0.32),P<0.05]、厄多司坦[MD=-0.26,95%CI(-0.51,-0.01),P<0.05]患者的年急性加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使用高剂量NAC[MD=-0.55,95%CI(-0.98,-0.11),P<0.05]、羧甲司坦[MD=-0.69,95%CI(-1.11,-0.26),P<0.05]患者的年急性加重率均显著低于低剂量NAC,其余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状Meta的概率累积排序结果(以曲线下面积计)为羧甲司坦>高剂量NAC>厄多司坦>安慰剂>低剂量NAC。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状Meta的概率累积排序结果(以曲线下面积计)为厄多司坦>高剂量NAC>低剂量NAC>安慰剂>羧甲司坦。聚类分层排序结果显示,5种干预措施的疗效与安全性可聚为3类,其中疗效与安全性均较低的安慰剂和低剂量NAC为一类,疗效好但安全性低的羧甲司坦为一类,疗效与安全性均较好的高剂量NAC和厄多司坦为一类。发表偏倚结果显示,以年急性加重率为指标时,本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大,以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指标时,本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NAC、羧甲司坦、厄多司坦均可降低COPD患者的年急性加重率,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在年急性加重率方面,以羧甲司坦的效果最优;在安全性方面,以厄多司坦最好。高剂量NAC、厄多司坦的疗效与安全性均较好。  
      关键词:祛痰/抗氧化药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聚类分层排序   
      73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87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吴君,李妍,王媛媛,朱熙
      2021, 32(22)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诊治中的作用,为类似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1例长期静脉滴注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的肿瘤免疫治疗肺鳞癌患者,因“乏力、纳差10余天”入院。临床药师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患者查体结果(入院第2天上午8时的血浆皮质醇16.41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8.39pg/mL,血清电解质钠126.00mmol/L、氯88.00mmol/L等)和用药史(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进行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协助医师确诊其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与帕博利珠单抗的关联性为“很有可能”;在医嘱停用帕博利珠单抗的基础上,临床药师建议口服氢化可的松片(上午8时20mg,下午4时10mg)进行糖皮质激素生理剂量替代治疗,并于治疗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用药宣教,于用药过程中实施药学监护对糖皮质激素剂量及效果进行评估,于出院时进行用药教育。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的建议。患者于给药后第5天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状显著改善,带药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在该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其药学特长,协助医师制定了适宜的用药方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用药教育,保障了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议在进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前,应完善患者基线检查,包括体格检查、上午8时血浆皮质醇水平;用药期间增加监测上午8时血浆皮质醇水平和血清电解质水平的频次;撤药后至少随访1年,以尽量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帕博利珠单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药学监护;临床药师   
      71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86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张婧,黄元楷,席晓宇
      2021, 32(22)
      摘要:目的:为药物经济学预算影响分析研究的开展和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使用新干预措施的增量人数为切入点,设计新的计算方法,并分析新算法相较于常见算法的优势及潜在应用范围。结果与结论:新算法直接使用来源于真实世界的销售数据推算各干预方案的使用人数及其增量。相较于常见算法,新算法不考虑各干预方案使用人数的不变部分,转而重点关注使用人数的变化部分,回避了目标人群和某些干预方案使用人数的估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常见算法对目标人群和市场份额预测不合理或不准确的问题,而且可以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市场情形和支付准入情形。但也存在关键参数(如抢占率等)来源主观性较强或数据来源不准确等不足,从而导致使用人数计算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关键词:预算影响分析;增量人数;算法;药物经济学;抢占率   
      51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85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闫珊,周俊,余文君,王启斌,郑涛,陈黎
      2021, 32(22)
      摘要:目的:综述红景天苷抑制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活性干预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红景天苷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对红景天苷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干预相关疾病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红景天苷可通过激活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抑制硫氧还蛋白交互蛋白/NLRP3信号通路活性以及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而发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室性心律失常、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性疼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损伤、肝纤维化、结肠炎的作用;可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消皮素D(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过程而发挥改善帕金森病的作用。但红景天苷可否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发挥对其他疾病的干预治疗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红景天苷;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炎症反应;药理作用   
      74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84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赵成坚,霍娟,徐永莉,姜建萍
      2021, 32(22)
      摘要:目的:了解蛤蚧近20年的研究进展,为该药材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查阅有关蛤蚧的研究文献,对近20年来蛤蚧的品种分类与鉴定、人工养殖、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蛤蚧作为我国传统珍稀中药材已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品种为灰斑蛤蚧,但目前市场上的红斑蛤蚧等混伪品较多,可利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标记技术和微卫星标记技术等鉴别手段对其进行鉴定。蛤蚧的人工养殖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受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人工繁育技术未能得到有效突破,严重制约了其规模化发展。蛤蚧的化学成分以氨基酸、脂类、脂肪酸类以及常量和微量元素为主,但其活性成分并未十分明确。蛤蚧具有平喘、调节免疫、抗疲劳、抗肿瘤、抗抑郁、抗衰老以及性激素样作用,可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肺气虚型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等疾病。未来应该在人工养殖、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剂型开发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让蛤蚧药材更好地服务于国民大众。  
      关键词:蛤蚧;品种鉴定;人工养殖;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96
      |
      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8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王艳宏,赵曙宇,张利那,王荣,张晴晴,关枫,陈大忠
      2021, 32(22)
      摘要:目的:了解中药有效成分自组装的机制及应用价值,为中药成分自组装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深入应用提供思路。方法:收集相关文献,对近些年中药有效成分自组装的形成机制及应用价值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中药成分自组装是分子在平衡条件下自发地结合成由非共价键连接的结构明确且稳定的聚集体的过程,其产物可表现为胶束、脂质体、纳米管、螺旋带、囊泡等多种形态。中药成分的自组装行为可发生在同种成分之间、不同成分之间以及药效成分和人体成分之间。通过研究中药成分的自组装,不难发现其对于阐释传统用药科学内涵、开发新药和新型给药系统有着积极的意义。中药成分自组装已经在制造低成本、低能耗、低环境负荷的纳米材料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可以解决药物溶解度低、靶向性差和释药程度低等问题,但针对如何在富含各种屏障环境和免疫系统的动物体内维持自组装药物的稳定性,依然需要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成分;自组装;自沉淀;配伍;应用   
      91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8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耿魁魁,史天陆,沈爱宗,张圣雨
      2021, 32(22)
      摘要:目的:了解新型生物和靶向制剂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RA)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可用于治疗RRA的生物和靶向制剂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可用于治疗RRA的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i)、白细胞介素(IL)受体拮抗剂、B细胞耗竭剂及T细胞靶向药物等,靶向制剂包括Janus激酶(JAK)抑制剂等。TNFi(如阿达木单抗、英夫利西单抗等)主要通过阻断一些信号通路的转导而阻止炎症细胞聚集,是较早应用于改善RRA症状的生物类抗风湿药物,现有临床证据较为充分、应用较为广泛。IL受体拮抗剂(如托珠单抗、西鲁库单抗等)主要通过抑制外周血和关节液中IL-1、IL-6等的高表达来发挥作用,已被广泛用于治疗RRA。B细胞耗竭剂中,利妥昔单抗和贝利尤单抗在我国治疗RRA尚属超适应证用药,临床使用需持谨慎态度。T细胞靶向药物阿巴西普是目前唯一一个可用于治疗RRA的选择性T细胞共刺激调节剂,但其上市时间短,国内临床数据较少。对于TNFi反应不足的RRA患者可选择使用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巴瑞替尼等。由于每种药物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靶点,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也各不相同,随着更多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的公布,越来越多不同作用靶点的生物和靶向制剂将获批用于RRA的临床治疗,可为控制患者临床症状、阻止炎症恶化、改善其生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新型生物制剂;靶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细胞介素受体拮抗剂;B细胞耗竭剂;T细胞靶   
      81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80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董名扬,王舒,菅凌燕
      2021, 32(22)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现状,为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我国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维度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是围绕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和可及性等6个维度开展的全面的综合评价。目前,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方法大体可分为证据收集和综合分析决策两方面,证据收集可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研、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决策可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多准则决策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在证据收集层面,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评价建议采用文献分析和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创新性、适宜性和可及性评价建议采用问卷调研。在综合决策分析层面,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如专家数量足够时可采用德尔菲法,对同类别临床药品开展不同品种间的比较评价时可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直观比较。  
      关键词:药品临床综合评价;评价维度;评价方法;应用现状   
      210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079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