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编委会章程
期刊订阅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佳文荐读
电子期刊
投稿助手
投稿流程
投稿须知
作者下载
联系我们
专家中心
审稿指南
审稿策略
声明与制度
出版伦理及文献不端
研究伦理政策
文献查重策略
更正与撤回等
编校制度与职责
开放获取声明
网站责任声明
最新刊期
2021
年
第
32
卷
24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集采常态化背景下药品撤网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沈艳,宋宝香,陆超
2021, 32(24)
摘要:目的:为我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选6个省份,即河北、江苏、海南、河南、江西、云南,对其2018年1月1日-2020年11月30日的药品撤网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与结论:江苏省撤网产品数量最多,为6331个;云南省最少,为101个。产品价格因素是药品撤网的主导因素,占比达89.12%;其次是产品质量因素,占比为7.06%;再次是产品供应因素,占比为2.91%。当前我国药品撤网存在各地挂网药品撤网规定不统一、药品撤网行为主体不明确、各地药品采购平台信息难共享、药品挂网竞价规则不合理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应推动药品撤网行为规范化、促进各省药品采购平台的信息共享、积极开展药品价格监测工作、支持企业基于成本合理定价、强化部门联动和药品供应保障,以完善我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制度。
关键词:药品;药品撤网;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供应保障
126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60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系统因果回路及问题基模的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林津晶,徐伟
2021, 32(24)
摘要:目的:为提升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福建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对福建省医药产业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医药企业人员以及部分消费者共计452人进行现场访谈,整理访谈资料后,基于系统动力学因果回路及系统问题基模理论探讨影响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变量及潜在的问题基模,并提出杠杆解及建议。结果与结论: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环境、企业管理者创新理念、科技创新动力、企业利润、产品市场竞争力、医药行业社会组织、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等要素与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存在“富者愈富”问题基模,即医药企业外部资源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多集中于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同时,由于产研学互动不足及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有可能使部分具备科技创新潜能或拥有传统优势品种的中小医药企业形成“舍本逐末”问题基模。建议福建省医药产业相关主体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平台的作用,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医药企业的关注与支持,创建并优化医药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环境,支持具备创新动力与潜能的医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
关键词: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因果回路;系统问题基模;福建省
56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59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CAR-T产品医保准入风险分担协议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李伟,覃胡莉,丁锦希,李佳明,夏启瑞
2021, 32(24)
摘要:目的:借鉴国外已上市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CAR-T)产品在医保准入中签订风险分担协议的经验,为我国医保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目前已上市的CAR-T产品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4个样本国家的9份风险分担协议为样本,从协议类型、监测指标、数据收集方式、协议周期、支付条件和支付方式等6个维度剖析CAR-T产品医保支付的国际经验,并为该类产品在我国的医保准入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4个样本国家普遍与医药企业签订了医保准入风险分担协议(包括经济导向协议和疗效导向协议),通过使用数据收集系统或临床研究数据来收集患者个体的疾病进展、无进展生存期等指标数据,从而监测CAR-T产品的疗效与安全性;根据不同协议类型,确定协议周期与支付条件,通过使用“医保先行支付”和“医药企业垫付”2种方式并结合“分期付款”来进行风险控制。解决“疗效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医保基金风险是CAR-T产品准入的核心问题,引入风险分担协议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而科学设计风险分担协议的各要素则是确保协议可操作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产品;医保准入;风险分担协议;国际经验;启示
86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58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澳洲茄边碱对人肝癌HepG2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吴晶晶,张文娟,张骏鸿,张雅婷,黎莉,卢月,危建安,韩凌
2021, 32(24)
摘要:目的:探讨澳洲茄边碱对人肝癌HepG2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并研究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考察0(空白组)~12μmol/L澳洲茄边碱作用24、48h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0(空白组)、6μmol/L澳洲茄边碱作用10d对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0(空白组)、4、6、8μmol/L澳洲茄边碱作用24h对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量以及Bcl-2、剪切的caspase-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量和磷酸化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α(p-AMPKα)/AMPKα的影响。考察AMPK抑制剂compoundC对经6μmol/L澳洲茄边碱作用24h后细胞中AMPKα、Bcl-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1~12μmol/L澳洲茄边碱作用24、48h均可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P<0.05),且有浓度依赖趋势,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8.310、7.996μmol/L;经6μmol/L澳洲茄边碱作用10d后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显著降低(P<0.05)。6、8μmol/L澳洲茄边碱作用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Bax、caspase-3mRNA及cleavedcaspase-3蛋白(除8μmol/L外)表达量、p-AMPKα/AMPKα(除8μmol/L外)均显著升高(P<0.05),Bcl-2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部分指标变化有浓度依赖性。compoundC可以抑制AMPKα蛋白表达并逆转澳洲茄边碱对Bcl-2蛋白的抑制作用。结论:澳洲茄边碱可以抑制HepG2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澳洲茄边碱;人肝癌HepG2细胞;生长;凋亡;磷酸化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47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57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飞蛾藤不同药用部位多种成分含量的比较
胡静,杨媛媛,任慧,崔小敏,李宁,曲彤,陈志永
2021, 32(24)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飞蛾藤不同药用部位(茎、嫩枝、叶)中东莨菪苷、东莨菪内酯、绿原酸、隐绿原酸、新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等8种成分含量的方法,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AgilentTC-C18为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45nm,进样量为10µL。比较飞蛾藤茎、嫩枝、叶中上述成分的含量并采用MarkerlynxX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东莨菪苷、东莨菪内酯、绿原酸、隐绿原酸、新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764~7.64、0.0628~6.28、0.0908~9.08、0.0800~8.00、0.0576~5.76、0.0944~9.44、0.0860~8.60、0.0788~7.88mg/L(r均大于0.999);精密度、稳定性(24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1%(RSD=1.36%,n=6)、100.39%(RSD=1.76%,n=6)、99.20%(RSD=1.75%,n=6)、100.04%(RSD=2.63%,n=6)、98.57%(RSD=1.99%,n=6)、99.68%(RSD=1.84%,n=6)、99.90%(RSD=1.88%,n=6)、99.76%(RSD=1.47%,n=6)。上述8种成分在茎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7253、1.2865、7.2713、1.3476、0.9977、0.7109、0.6563、0.3647mg/g,在嫩枝中分别为0.6903、0.4117、4.3943、0.6396、0.5313、1.3927、0.9891、1.1292mg/g,在叶中分别为1.1951、0.6911、27.9529、6.1734、1.4051、0.5497、0.2888、0.7942mg/g。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飞蛾藤不同部位可分为3类,其中飞蛾藤茎大部分聚集在得分图的第1象限,嫩枝聚集在第3象限,叶聚集在第4象限。结论:所建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飞蛾藤不同药用部位中东莨菪苷等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飞蛾藤叶中新绿原酸、绿原酸和隐绿原酸的平均含量相对较高,嫩枝中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的平均含量相对较高,茎中东莨菪苷、东莨菪内酯的平均含量相对较高。
关键词:飞蛾藤;茎;嫩枝;叶;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44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55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桃红四物汤对兔肩袖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
徐众华,许炯博,钱文武,阙云端,王秋平,陈建发
2021, 32(24)
摘要:目的:研究桃红四物汤对兔肩袖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2.75、5.5、11g/kg)以及桃红四物汤+LY294002组[5.5g/kg桃红四物汤+6.4μg/kgLY294002(通路抑制剂)],每组11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兔均行右侧肩胛下肌部分离断手术,复制肩袖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兔均灌胃生理盐水,桃红四物汤各剂量组兔均灌胃相应药液,桃红四物汤+LY294002组兔先灌胃桃红四物汤药液,再耳缘注射LY294002,每天1次,连续12周。末次灌胃(注射)后,观察兔腱骨界面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兔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IL-6水平,检测兔腱骨界面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腱骨界面组织凹凸不平,内膜肿胀;血清中TNF-α、IL-6水平以及腱骨界面组织中PI3K、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IL-10水平以及Beclin1、LC3Ⅱ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低、中剂量组兔腱骨界面组织仍存在一定的内膜破损,高剂量组兔腱骨界面组织光滑平整、内膜无明显撕裂;各剂量组兔血清和腱骨界面组织中大部分指标水平均显著逆转(P<0.05或P<0.01)。桃红四物汤+LY294002组兔腱骨界面组织仍肿胀膨大,内膜撕裂明显;血清和腱骨界面组织中上述指标水平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可修复兔的肩袖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关键词:桃红四物汤;肩袖损伤;PI3K/Akt/mTOR信号通路;自噬;兔
94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54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白屈菜红碱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抗黑色素瘤活性评价
杨锦,韩伟,张永萍,陈晓兰,李哲,刘杰,吴静澜
2021, 32(24)
摘要:目的:制备白屈菜红碱纳米粒(CHE-NPs),对其处方进行优化,并评价其体外释药行为及对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方法:以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PEG-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CHE-NPs,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透析袋法测定包封率、载药量。以二者的总评归一(OD)值为因变量,以CHE投药量、mPEG-PLGA质量浓度、泊洛沙姆188(F68)浓度为自变量,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CHE-NPs处方。检测最优处方所制CHE-NPs的粒径和Zeta电位,考察其体外释药特征,比较CHE原料药和CHE-NPs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计算二者的半数抑制浓度。结果:最优处方为CHE投药量2mg、mPEG-PLGA质量浓度13mg/mL、F68浓度1.8%。以此所制CHE-NPs的平均包封率为(80.18±1.11)%,平均载药量为(11.36±0.28)%,平均OD值为0.96±0.04[与OD预测值(0.90)的相对偏差为6.67%],粒径为(113.1±1.40)nm,Zeta电位为(-21.6±0.29)mV,多分散性指数为0.07±0.01(n=3)。CHE对照品、CHE-NPs在孵育8h时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0.87%、68.68%,后者的体外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动力学模型。CHE-NPs对B16黑色素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CHE原料药,CHE-NPs和CHE原料药的24h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69.35、107.36μg/mL。结论:所制CHE-NPs具有缓释作用和较强的载药能力,同时增强了CHE对黑色素瘤的体外抑制作用。
关键词:白屈菜红碱;黑色素瘤;抑瘤作用;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
30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52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丹参治疗术后腹腔粘连的作用机制
刘文钦,吴馥凌,王龙,杨琴,吴江杰,侯连兵,唐斓,侯楚祺
2021, 32(24)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治疗术后腹腔粘连(PAA)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Swiss-ADME、Perl、UniProt等数据库检索丹参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基因,利用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PubMed数据库检索与PAA相关的靶点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数据库作图工具绘制维恩(Venn)图,筛选活性成分-PAA的交叉靶点。利用STRING平台构建活性成分-PAA相关靶点网络、交叉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等,并筛选枢纽基因。借助R3.6.1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枢纽基因编码蛋白为受体、活性成分丹参酮ⅡA为配体,采用AutoDock1.5.6工具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得到38种高胃肠道吸收的丹参活性成分及其相应的72个靶点基因,以及755个与PAA相关的靶点基因。Venn图结果显示,丹参活性成分与PAA共有33个交叉靶点。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内酯等成分可能是活性成分-PAA相关靶点网络的重要节点,FOS、APP、ACHE、CASP3、PTGS2可能是交叉靶点PPI网络的枢纽基因。GO富集结果表明,交叉靶点主要富集于肾上腺素受体活性、儿茶酚胺结合、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交叉靶点主要富集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环磷酸鸟苷酸依赖的蛋白激酶、内分泌抵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和钙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分析表明,丹参酮ⅡA可与原癌基因蛋白c-Fos、淀粉样前体蛋白、乙酰胆碱酯酶、胱天蛋白酶3和前列腺素G/H合酶2上VAL-580等多个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结论:丹参活性成分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环磷酸鸟苷酸依赖的蛋白激酶、内分泌抵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和钙信号通路等途径来发挥治疗PAA的作用。
关键词:术后腹腔粘连;丹参;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96
|
1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51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黄精中糖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及其酒蒸工艺优化
潘东梅,蔡维珊,梁业婷,沈颖,史哲铭,易延逵
2021, 32(24)
摘要:目的:比较黄精中多糖及还原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优化黄精的酒蒸工艺。方法:分别采用蒽酮-硫酸法和苯酚-硫酸法测定黄精中多糖的含量,分别采用蒽酮-硫酸法、苯酚-硫酸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黄精中还原糖的含量。以黄精炮制品的外观性状评分以及多糖、还原糖、总糖含量为指标,加酒量、蒸制时间、闷润时间为因素,采用拉丁方设计优化黄精的酒蒸工艺并比较蒸制前后多糖、还原糖、总糖含量。结果:蒽酮-硫酸法所得多糖、还原糖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均为0.0066~0.033mg/mL(R2=0.9999),精密度、稳定性(90min)、重复性试验的RSD分别小于3%、2%,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5%(RSD=0.48%,n=6)、103.40%(RSD=1.25%,n=6);苯酚-硫酸法所得多糖、还原糖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均为0.0025~0.025mg/mL(R2=0.9992),精密度、稳定性(90min)、重复性的RSD分别小于5%、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12.80%(RSD=2.36%,n=6)、99.20%(RSD=3.47%,n=6);DNS法所得还原糖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1~0.18mg/mL(R2=0.9999),精密度、稳定性(90min)、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5%(RSD=1.19%,n=6)。黄精的最优酒蒸工艺为加酒量20%、闷润2h、蒸制7h。3次验证实验所得黄精酒蒸品中多糖、还原糖、总糖平均含量的RSD均小于3%(n=3)。4批生黄精中多糖、还原糖、总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11.2%、27.4%,4批黄精酒蒸品中多糖、还原糖、总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4%、61.0%、64.4%。结论:黄精中多糖的含量测定以蒽酮-硫酸法为优,还原糖的含量测定以DNS法为优;黄精酒蒸品中多糖的含量明显下降,而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明显增加。
关键词:黄精;多糖;还原糖;含量测定;酒蒸工艺优化
165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50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萝卜硫素对高糖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周磊,艾望,陈小娟,闻春月
2021, 32(24)
摘要:目的:研究萝卜硫素对高糖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K-2细胞分为正常组、高糖组、厄贝沙坦组(阳性对照,1μmol/L)和萝卜硫素低、中、高浓度组(10、20、40μmol/L),正常组细胞用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96h,其余各组细胞均用高糖DMEM完全培养基(含40mmol/L葡萄糖)培养48h诱导细胞损伤后,再加入相应药物继续培养48h。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以及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mRNA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的表达量。另将HK-2细胞分为正常组、高糖组、萝卜硫素高浓度组(40μmol/L)、阿卡地新组(AMPK激动剂,1mmol/L)、萝卜硫素高浓度+compoundC组(萝卜硫素40μmol/L+AMPK抑制剂compoundC40μmol/L)、哌立福辛组(Akt抑制剂,19.95μmol/L)、萝卜硫素高浓度+SC79组(萝卜硫素40μmol/L+Akt激动剂SC794μmol/L),同法培养后,检测细胞中p-mTOR、p-AMPK、p-Akt、p-PI3K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糖组细胞的存活率以及细胞中cyclinD1、Bcl-2mRNA和p-AMPK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凋亡率以及细胞中cas-pase-3、BaxmRNA和p-mTOR、p-Akt、p-PI3K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高糖组比较,萝卜硫素低、中、高浓度组和厄贝沙坦组细胞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其中萝卜硫素中、高浓度组细胞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萝卜硫素低浓度组(P<0.05)。与厄贝沙坦组比较,萝卜硫素高浓度组细胞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萝卜硫素高浓度组比较,阿卡地新组细胞中p-AMPK、p-mTOR蛋白和哌立福辛组细胞中p-mTOR、p-Akt、p-PI3K蛋白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萝卜硫素高浓度+compoundC组细胞中p-AMPK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p-mTOR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萝卜硫素高浓度+SC79组细胞中p-mTOR、p-Akt、p-PI3K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萝卜硫素可促进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AMPK表达,下调p-mTOR、p-Akt、p-PI3K表达有关。
关键词:萝卜硫素;高糖;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
35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48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酒五味子的指纹图谱建立及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李慧峰,田凡玉,孟霜,孔祥鹏,王兵,裴妙荣
2021, 32(24)
摘要:目的:建立酒五味子的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DiamonsilC18(2)为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0nm,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以五味子醇甲为参照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绘制15批酒五味子饮片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15批酒五味子饮片样品共有20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983~0.999;共指认出其中8个共有峰,分别为5-羟甲基糠醛、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批酒五味子饮片可聚为4类,其中S1~S4、S14聚为一类,S9~S11聚为一类,S5、S7~S8、S12~S13聚为一类,S6、S15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381%,分类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与生五味子比较,酒制后的五味子中新增了5-羟甲基糠醛,且含量较高,而其余色谱峰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所建HPLC指纹图谱简便、易行,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用于酒五味子饮片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酒五味子;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57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47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经济性评价
王樱澄,芮明军,商叶,马爱霞
2021, 32(24)
摘要:目的:评价地塞米松(DXM)联用利妥昔单抗(RTX)一线治疗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经济性。方法:从我国医疗卫生体系角度出发,以单用DXM方案为对照,构建八状态Markov模型,模型周期为4周,时限为20年,评价DXM联用RTX方案治疗成人慢性ITP的成本-效用,临床疗效、效用值参数来自已发表的文献,成本参数来自米内网、各地卫生健康委以及医保局官网;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概率敏感性分析和情境分析来考察模型及参数来源的不确定性。结果:DXM+RTX方案的平均治疗费用为51064美元,DXM方案的平均治疗费用为50455美元;与单用DXM相比,DXM+RTX方案可以让每位患者平均多获得0.14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4356美元/QALY,低于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意愿支付阈值。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中,药品费用是对结果影响最大的参数;在概率敏感性分析中,当支付阈值为1~3倍2020年我国人均GDP时,DXM+RTX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57.5%~61.0%;情境分析结果表明,DXM+RTX方案可能具有明显的长期获益,效用值对结论的影响较小。结论:DXM+RTX相比单用DXM一线治疗成人慢性ITP具有经济性,但是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评价;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一线治疗
61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46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山东省EGFR-TKI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刘宝生,周秀丽,宫凯凯
2021, 32(24)
摘要:目的: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致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汇总2018年1月-2020年12月山东省ADR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收集到的EGFR-TKI致ADR报告的相关数据,对报告涉及的患者年龄、性别、药物品种、ADR分类、用法用量、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EGFR-TKI致ADR报告120份,涉及患者120例。120例患者中,女性(60.83%)多于男性(39.17%),年龄以50~79岁(79.16%)为主。共涉及吉非替尼、奥希替尼、阿法替尼、埃克替尼和厄洛替尼等5种药物,分别有72、11、15、6、16例使用上述药品的患者发生了ADR;ADR以一般的(70.83%)为主,其次为严重的(22.50%)、新的一般的(5.00%)和新的严重的(1.67%)。所有患者均为口服给药,有2例使用埃克替尼的患者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其余均符合药品说明书用药要求。有61例(50.83%)患者的ADR发生在用药后1个月内,34例(28.33%)发生在用药后1~3个月,25例(20.83%)发生在用药后4~12个月,用药12个月以后未有ADR发生。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和肝胆系统损害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腹泻和肝功能异常;此外,有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骨髓抑制、舌肿胀和脑梗死等严重的或新的严重的ADR。102例患者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痊愈或好转,12例转归情况不详,6例未好转。建议临床应加强对患者用药后1个月内的药学监护,警惕新的、严重的ADR的发生,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用药安全;山东省
50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45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FARES数据库的贝利尤单抗ADE风险信号挖掘
李莉,杨卓,蔡江晖,陈力,梁华
2021, 32(24)
摘要:目的:挖掘贝利尤单抗相关不良事件(ADE)的风险信号,为该药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5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1季度的贝利尤单抗相关ADE报告。利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的综合标准法(以下简称“MHRA法”),设定阈值为报告数>3且ROR值的95%CI下限>1(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R)>2且χ2>4(MHRA法),挖掘贝利尤单抗相关的ADE风险信号。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DE报告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筛选出以贝利尤单抗单药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报告3529份,其中女性患者(90.31%)远远多于男性(6.15%);患者年龄集中于18~59岁(41.80%);严重ADE报告有1234份(34.97%),以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为主;报告者大部分为消费者或其他非医疗专业人员(81.84%);上报地区主要为北美洲(70.39%),主要上报国家为美国(2029份)。从3529份报告中共挖掘出180个PT,除与原发疾病相关PT(系统性红斑狼疮、疼痛、关节痛、发热、体质量降低、肿胀、口咽疼痛等)外,报告数较多的为用药错误相关PT(产品漏用/漏服、产品给予时间表不当、用药剂量不足、产品可获性问题等)和感染相关PT(流行性感冒、尿路感染、感染、鼻窦炎等);涉及26个SOC,报告数排序前10位的SOC为各类损伤、中毒及手术并发症(2225份),感染及侵染类疾病(1247份),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1196份),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1195份),各种手术及医疗操作(515份)等。ADE报告数排序第1位的SOC(各类损伤、中毒及手术并发症)中的PT均与用药错误相关,ADE报告数排序第2位的SOC(感染及侵染类疾病)中的带状疱疹、肾脏感染和蜂窝织炎均未被贝利尤单抗药品说明书收录,临床关注的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和良性、恶性及性质不明(包括囊状和息肉状)的肿瘤等SOC中的大部分PT亦未被贝利尤单抗药品说明书收录。建议临床在使用贝利尤单抗时应尽量避免用药错误,警惕患者出现带状疱疹、肾脏感染、蜂窝织炎以及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相关不良反应;此外,恶性肿瘤或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贝利尤单抗。
关键词:贝利尤单抗;美国FDA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风险信号挖掘;报告比值比法;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的综合标准法
152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44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李佳芮,李燕飞,刘泽辉,易湛苗
2021, 32(24)
摘要:目的:对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PD)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及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官方网站,在手工检索、回顾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收集司来吉兰单药或联合其他抗PD药物(试验组)对比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或其他抗PD药物(对照组)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0年11月。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后,采用PRISMA声明评价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采用AMSTAR2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GRADE方法评价纳入文献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其中4篇为系统评价、8篇为Meta分析,共包括31个结局指标。PRISMA评分为16.5~27.0分,其中2篇文献(16.67%)为15.0~21.0分、10篇(83.33%)为22.0~27.0分。AMSTAR2量表评价结果显示,2篇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等级为高质量,3篇为低质量,7篇为极低质量。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高质量指标1个,中质量指标3个,低质量指标5个,极低质量指标21个,不可评价结局指标1个;导致降级的因素主要为偏倚风险(87.10%)、发表偏倚(77.42%)、不精确性(51.61%)和不一致性(41.94%)。在疗效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单用或联合其他抗PD药物,司来吉兰均可改善患者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总评分,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动评分和韦氏综合评定量表评分(P<0.05)。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使用司来吉兰患者的因不良事件退出率更高(P<0.05)。结论:司来吉兰治疗PD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但目前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均偏低,需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
关键词:司来吉兰;帕金森病;系统评价再评价;有效性;安全性
75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43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4例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葛洁,关月,乔逸,王婧雯
2021, 32(24)
摘要:目的:为临床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我院收治了4例病情较危重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男性患儿,年龄为3个月~17岁,疾病类型包括肺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肺部感染,感染病原菌涉及阿萨希毛孢子菌、葡萄牙假丝酵母菌、球形马拉色菌、季也蒙毕赤酵母菌、链格孢霉菌、克柔假丝酵母菌。临床药师全面跟踪治疗并回顾文献,协助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分别给予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6mg/kg,静脉滴注,qd)、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负荷剂量32mg,维持剂量25mg,静脉滴注,qd)、氟康唑胶囊(400mg,口服,qd)、注射用伏立康唑(200mg,静脉注射,q12h)+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静脉注射,qd)等对症治疗,并密切监测患儿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3例患儿治疗后好转,1例患儿治疗后未愈;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一旦发现类似感染应结合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特征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以有效控制病情。本文可为类似真菌感染患儿提供治疗参考。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分析;儿童;文献回顾
74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42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效率边界分析对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的启示
张婧,王欣,席晓宇
2021, 32(24)
摘要:目的:为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梳理介绍效率边界分析(EFA)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结合案例演示,比较EFA与成本-效用分析(CUA)、成本-效果分析(CEA)的异同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EFA对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和相关决策的启示。结果与结论:EFA的研究框架大致可以分为成本测算、效益界定、模型建立、增量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5个部分。效益指标是EFA中健康产出的测量指标,包括临床指标和综合指标两种类型,其中综合指标的应用更为广泛。构建效率边界时,一般以干预措施的效益为纵坐标、干预措施的成本为横坐标,以特定疾病领域内各备选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坐标点构成成本-效益平面边界,研究者通过判断各备选干预措施与效率边界的相对位置来进行经济性评价。意愿支付阈值在数值上等于效率边界外延射线斜率的倒数。总体来讲,EFA与CUA、CEA相似,都需要明确成本和健康产出、模型分析、数据来源和不确定性分析等内容;但EFA在干预措施与对照选择、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意愿支付阈值等方面与CUA、CEA不同。建议我国支付方可以考虑利用EFA推算特定疾病领域的意愿支付阈值以保证部分短缺药品的可及性;建立特定疾病医疗保险数据库,在规范数据质量的同时形成一定的评判标准;联用多种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以丰富申报资料,既保证干预方案的临床价值又保证其经济性。
关键词:效率边界分析;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启示
62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41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双苯吡酮类化合物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潘美崧,王知斌,孙延平,杨炳友,匡海学
2021, 32(24)
摘要:目的:了解双苯吡酮类化合物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为促进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询近年来双苯吡酮类化合物抗心肌缺血的相关文献,对该类化合物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双苯吡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龙胆科、远志科、藤黄科等中药材中的天然产物,其主要是通过抗氧化应激(如减少氧自由基、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如抑制氧化诱导和调控Bcl-2、p53基因表达等)、促进线粒体自噬(如调节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诱导的蛋白激酶1/Parkin途径等)、抗炎(如抑制环氧合酶2、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等)和舒张血管(如抑制钙离子内流等)等途径发挥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关键词:双苯吡酮类化合物;心肌缺血;作用机制
82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40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异鼠李素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赵方舒,侯林,杨颖,尹怡铭,王晓晴,倪雯婷,孙允红,李保宏,田景振
2021, 32(24)
摘要:目的:为异鼠李素的进一步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文献,就近年来异鼠李素抗肿瘤活性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异鼠李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阻断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S期阻滞、G2/M期阻滞及G0/G1期阻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诱导活性氧的产生、增强抗肿瘤药物活性、抑制致癌基因表达或增加抑癌基因表达等,可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Ras/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Wnt/β-联蛋白等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但目前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体外细胞实验阶段,研究人员应尽快建立动物模型对相关作用机制进行体内实验验证,同时需对异鼠李素的成药性进行分析,以加快该化合物的新药开发进程。
关键词:异鼠李素;抗肿瘤;作用机制;进展
55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38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川楝素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培文,陶飞燕,谢永美
2021, 32(24)
摘要:目的:为川楝素的再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川楝素“”肿瘤“”癌症“”toosendanin“”tumor“”cancer”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ofScience和SciFinder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7-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川楝素的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综述。结果与结论:川楝素对卵巢癌、尤文氏肉瘤、胃癌、大肠癌、胰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抑制活性,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调控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53、微小RNA、Notch、Wnt/β-联蛋白等因子和信号通路等。此外,川楝素可以有效逆转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和雷戈拉非尼的耐药性;在与顺铂、多柔比星等联合使用时,川楝素能提高肿瘤细胞对上述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增强抗癌治疗效果,具有被开发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力。
关键词:川楝素;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93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37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女贞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宋敏,封安杰,郭庆梅
2021, 32(24)
摘要:目的:为确立女贞子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和提高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文献,对近年来有关女贞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合中药Q-marker的核心概念,从女贞子成分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可入血成分、处方配伍等5个方面对其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与结论:女贞子中的化学成分包括萜类、挥发油类、黄酮类、苯乙醇苷类、多糖类等,主要成分包括特女贞苷、红景天苷、齐墩果酸等。女贞子具有抗氧化、抗炎抑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调节免疫、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根据Q-marker的核心概念,可考虑将女贞子中的特女贞苷、红景天苷、齐墩果酸等作为其Q-marker的选择对象。
关键词:女贞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标志物;质量标准
60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36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癫痫持续状态二线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海坤,吴娜,李存明
2021, 32(24)
摘要:目的:了解癫痫持续状态(SE)二线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收集相关文献,对左乙拉西坦、苯妥英、磷苯妥英和丙戊酸用于儿童、成人、老年SE患者二线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SE二线治疗最常用的用药方案依旧是静脉滴注苯妥英和磷苯妥英,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也可作为用药选择,但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哪一种药物更好。对于儿童SE患者的二线治疗,左乙拉西坦的安全性较好,有效性不差于传统抗癫痫药物,可作为后者的替代药物;对于成人和老年SE患者的二线治疗,4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虽然现有研究依旧存在一些争论,但由于左乙拉西坦的给药速率更快,在儿童患者中的副作用较小,故其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医师尤其是儿科临床医师的青睐。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左乙拉西坦;苯妥英;磷苯妥英;丙戊酸;临床研究
90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2135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