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编委会章程
期刊订阅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佳文荐读
电子期刊
投稿助手
投稿流程
投稿须知
作者下载
联系我们
专家中心
审稿指南
审稿策略
声明与制度
出版伦理及文献不端
研究伦理政策
文献查重策略
更正与撤回等
编校制度与职责
开放获取声明
网站责任声明
最新刊期
2021
年
第
32
卷
5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240例用药错误引发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案件分析
胡琳,顾佳慧,杜浩鑫,保琦,于爱晨,李浩,范平安,聂小燕,史录文,陈敬
2021, 32(5)
摘要:目的:研究因用药错误引发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基本特征及用药情况,为相关部门及医务工作者预防或减少用药错误所致医疗纠纷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01年1月至2020年2月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中因用药错误引发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240例,对案件的一般情况、损害结局、涉事医院级别、责任判决及赔偿、用药错误类型及药品种类等进行分析。结果:因用药错误引发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占总体医疗损害纠纷案例的25.3%;损害结局以患者死亡比例最高(占68.3%);主要鉴定方式为医疗过失司法鉴定(占57.9%);例均赔偿金额为20.30万元;涉事医院以三级医院为主(占48.8%);涉案的主要用药错误类型为处方错误;涉案的主要药品类别为化学药,其中例数排前3位的分类依次是全身用抗菌类药物、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精神安定类药物。结论:用药错误引发不良后果是常见的医疗纠纷原因。医疗机构应着力于完善相关制度、流程,加强药学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建设,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概率;同时,应重视医院药学人才队伍培养,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加强对用药错误事件的监测和干预;最后,国家司法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解决机制,为医患双方提供合理保障。
关键词:用药错误;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用药安全
729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54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融资约束与企业绩效关系分析
张朦,王群,褚淑贞
2021, 32(5)
摘要:目的:研究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融资约束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促进我国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监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以2015-2018年我国A股医药制造业的21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设置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绩效,解释变量为企业社会责任和融资约束,控制变量为企业的资产规模、股权性质、成长性、研发投入、营销投入以及年度,以此构建多元回归方程,分析企业社会责任、融资约束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中,融资约束没有抑制上述促进作用。结论:在我国医药行业中,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亟待提高;医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我国医药企业整体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不高,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绩效。建议政府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进程,医药企业应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并重视融资约束的影响,而投资者应实时关注医药企业披露的责任信息和实际履行情况。
关键词:医药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融资约束;企业绩效
110
|
1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54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我国医疗机构处方前置审核开展的现状分析
李汶睿,李頔,赵春景,钱妍
2021, 32(5)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医疗机构处方前置审核工作的开展现状,为医疗机构提升前置审核工作质量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Ovid平台)、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0年3月,收集我国医疗机构开展处方前置审核工作情况的研究。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8篇文献,涉及医疗机构29所,其中三级甲等医疗机构25所(86.21%)、综合性医疗机构22所(75.86%),工作开展时间为2007-2019年;84.62%的医疗机构采用“系统审核+人工复核”的审核模式,审核处方主要为门(急)诊处方(76.00%),采用该模式的医疗机构主要采取审方药师对系统拦截的问题处方再次复核的模式;8所医疗机构平均问题处方人工复核时间在60s以内;16所医疗机构报道的审方药师人数为1~8人,1所医疗机构报道的审方药师学历为本科及以上,6所医疗机构报道的审方药师职称为中级及以上(83.33%),11所医疗机构报道以专职审方岗位为主(90.91%)。处方前置审核工作的问题处方干预成功率为93.99%,且可提高医疗机构处方合格率。结论:我国医疗机构处方前置审核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面临信息系统不完善、审方药师能力不足以及医师药师沟通不畅等问题,将是未来开展处方前置审核工作需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处方前置审核;医疗机构;现状
1175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5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英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体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朱佳文,蒋蓉,丁瑞琳,邵蓉
2021, 32(5)
摘要:目的:借鉴英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体系的成熟经验,为完善我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梳理英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官方政策、报告等,总结分析英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体系组织架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式等内容,并提出完善我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体系的建议与思考。结果与结论:英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体系的管理机构主要是英国总药房理事会,其提供继续教育的机构包括药房协会、药学教育机构、药学院校等组织。英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包括执业药师的个人需求分析、系统的继续教育课程、自我教育及评价反思等,形成了系统循环的体系,并对不同执业领域的药师开展继续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继续教育授课方式上,英国侧重于采用面对面、一对一的培训方式,并提供了很多免费的继续教育课程。而我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体系与英国相比还具有一定差距,如执业药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意识不强、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对药师执业资格的再注册管理较为形式化等。建议我国执业药师树立自我教育理念、加强继续教育的实践性、对不同执业领域的药师开展精细化的继续教育、加强执业药师再注册管理,从而使我国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形成系统有效的循环体系。
关键词:英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体系;启示
74
|
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52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蒙药哈日-沙布嘎(铁杆蒿)的质量标准提升
袁小红,庞克坚,唐辉,张虹,魏沣,刘乐乐,姜国珍
2021, 32(5)
摘要:目的:提升蒙药哈日-沙布嘎(铁杆蒿)的质量标准,为全面评价其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哈日-沙布嘎进行外观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药材中的东莨菪苷、绿原酸、咖啡酸、东莨菪内酯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进行定性鉴别;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药材中上述5种成分的含量;并对药材的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进行检查。结果:哈日-沙布嘎药材茎呈类圆柱形,表面呈紫色或紫褐色或青褐色;叶呈卵形或矩圆状卵形,气香;花黄色,头状花序,近球形或半球形;粉末呈绿色或黄绿色,花粉粒具3个萌发孔,薄壁细胞簇晶棱尖锐,螺纹导管众多,偶见具缘纹孔导管,木纤维多成束存在。TLC结果显示,供试品在与5种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均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东莨菪苷、绿原酸、咖啡酸、东莨菪内酯、3,5-二咖啡酰奎宁酸的质量浓度分别在85.60~428.00、10.16~101.60、10.20~102.00、40.84~408.40、40.80~408.00μg/mL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均大于0.9990);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0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07%、99.66%、98.37%、97.78%、98.40%(RSD均小于3.00%,n=6)。10批药材样品中上述5种成分含量范围分别为0.36%~1.23%、0.09%~0.51%、0.04%~0.13%、0.61%~1.13%、0.12%~1.11%;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25%、5.86%、26.50%。结论:该研究在哈日-沙布嘎原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显微鉴别、TLC鉴别、含量测定以及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等检查项,方法精密、准确、稳定性良好,能够为更加科学、规范地评价该药材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蒙药;哈日-沙布嘎(铁杆蒿);质量标准;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东莨菪苷;绿原酸;咖啡酸;东莨菪内
70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50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UPLC法测定芭蕉药材不同部位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含量
吴红梅,孔娟,黄旭龙,杨小松,王祥培
2021, 32(5)
摘要:目的:建立检测同植株芭蕉根茎、茎和叶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含量的方法,并为寻找芭蕉根茎有效成分的替代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进行测定,色谱柱为ZorbaxRrhdEclipsePlusC18(100mm×2.1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78.5∶21.5,V/V),检测波长为210nm,流速为0.15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μL。对9批同植株芭蕉根茎、茎和叶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1.16~357.10、8.83~160.40µg/mL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92、0.9991);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44%、98.32%,RSD分别为1.77%、1.81%(n=6)。芭蕉茎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根茎和叶(P<0.05);同植株芭蕉根茎与叶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同植株芭蕉根茎、茎、叶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含量具有差异。聚类分析将芭蕉根茎、茎和叶分为3大类,其中以芭蕉茎与其余2个部位的差异较明显。结论:该方法简单、快捷、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可用于芭蕉药材不同部位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含量测定;芭蕉茎可替代芭蕉根茎作为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原药材来源。
关键词:芭蕉;药材部位;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104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48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苍附导痰丸含药血清调控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的作用
谢蓬蓬,刘佳玥,曾蕾
2021, 32(5)
摘要:目的:研究苍附导痰丸含药血清调控大鼠卵巢颗粒细胞(GCs)自噬的作用。方法:将3月龄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灌胃)、卵巢刺激素(FSH)注射组(10.71IU/kg,皮下注射)和苍附导痰丸高、中、低剂量灌胃组[0.5、1、2mg/g(以生药量计),灌胃],每组6只,每天皮下注射/灌胃给药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后,于腹主动脉采血,获取各组大鼠的含药血清。将大鼠GCs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FSH组(阳性对照)和苍附导痰丸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直接加入生理盐水组大鼠血清100μL外,其余各组均先给予丙酸睾丸酮诱导以复制自噬模型,然后模型组加入生理盐水组大鼠血清100μL,各给药组分别加入对应药物组含药血清100μ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雌二醇(E2)、孕激素(P)的含量,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GCs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I3K、Akt、mTOR和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LC3Ⅰ、LC3Ⅱ、p62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上清液中E2含量以及细胞中PI3K、Akt、mTOR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Beclin1、LC3Ⅰ、LC3Ⅱ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FSH组和苍附导痰丸中、高剂量组细胞上清液中E2含量显著升高,细胞中Beclin1、LC3Ⅰ、LC3Ⅱ、p62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各给药组细胞中PI3K、Akt、mTOR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苍附导痰丸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GCs的自噬。
关键词:苍附导痰丸;卵巢颗粒细胞;自噬;PI3K/Akt/mTOR通路
49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48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连解毒汤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
李弼仁,莫雨晴,黄英杰,朱泳,罗川晋
2021, 32(5)
摘要: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以期挖掘其抗炎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出黄连解毒汤的活性成分及预测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3.6.0软件绘制黄连解毒汤活性成分-巨噬细胞极化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提取核心靶点;通过Cytoscape3.6.0软件及DAVID网站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10μmol/L)和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组(将黄连解毒汤以10g/kg灌胃大鼠并取血制得),除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加入培养基外,其余各组均加入相应药液或含药血清100μL,培养2h;然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加入脂多糖溶液(100μg/L)培养24h以诱导炎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细胞中M1型极化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型极化因子[IL-10、缺氧诱导分化因子1(Fizz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共筛选到黄连解毒汤的50种活性成分(如刺槐黄素、汉黄芩素、槲皮素、β-谷甾醇等),其可通过失巢凋亡负调节、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等12个GO条目,以及雌激素信号通路、膀胱癌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20条KEGG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细胞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中AMPK蛋白以及Fizz1、IL-10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IL-1β、iNOS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组和辛伐他汀组细胞中AMPK蛋白以及Fizz1、IL-10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IL-1β、iNOS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黄连解毒汤可通过多个靶点、多个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其可通过AMPK信号通路上调M2型极化因子的表达、下调M1型极化因子的表达,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发挥抗炎作用。
关键词:黄连解毒汤;巨噬细胞极化;AMPK信号通路;网络药理学;抗炎作用
154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46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黄连花薹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抗氧化和抑菌作用谱效关系研究
杨慧,张佳,刘博文,刘钱,李松洋,吴磊,徐玉玲,刘涛
2021, 32(5)
摘要:目的:建立黄连花薹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其与抗氧化和抑菌作用的谱效关系。方法:以14批不同产地的黄连花薹为对象,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Supersil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329nm,进样量为10μL。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14批黄连花薹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共有峰指认。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为抗氧化作用指标,以相对抑菌活性(大肠埃希菌)为抑菌作用指标,利用SPSS21.0软件对黄连花薹共有峰与上述两种药效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建立谱效关系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黄连花薹的HPLC指纹图谱中共得到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不低于0.916,并指认5号峰为盐酸小檗碱。7个共有峰均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正相关;1~3、4、6、7号峰与羟自由基清除率呈正相关,5号峰与羟自由基清除率呈负相关;5号峰与相对抑菌活性呈正相关。经验证,黄连花薹样品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相对抑菌活性的预测值与测量值的相对误差为0.92%~14.5%。结论:所建立的谱效关系模型可用于黄连花薹抗氧化、抑菌作用的评价;1、2、3、4、6、7号峰所代表化学成分是黄连花薹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盐酸小檗碱是其抑菌作用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黄连花薹;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抗氧化作用;抑菌作用;物质基础
71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45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茯苓水提物U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镇静催眠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王天合,李慧君,张丹丹,罗心遥,夏和元,韩思婕,潘翔,万明,叶晓川
2021, 32(5)
摘要:目的:建立茯苓水提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并考察其与镇静催眠作用的谱效关系。方法:将10批不同产地茯苓经水提后得水提物。采用UPLC法测定该水提物,色谱柱为WatersHSS-C18,流动相为0.1%磷酸溶液-乙腈-甲醇(梯度洗脱),流速为0.4~0.2mL/min,检测波长为210、242nm,柱温为40℃,进样量为2μL。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10批茯苓水提物的指纹图谱并进行共有峰指认。以小鼠的入睡率、入睡潜伏期和睡眠持续时间为单一药效指标,考察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下10批不同产地茯苓水提物的镇静催眠作用;将单一药效指标和总药效(由单一指标经层次分析法计算而得)进行数据转化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茯苓水提物指纹图谱中各共有峰与单一药效及总药效的关联度。结果:10批茯苓水提物共有24个共有峰,指认出11个成分,分别为16-羟基松苓新酸(6号峰)、16α-hydroxytrametendicacid(7号峰)、茯苓酸B(9号峰)、去氢土莫酸(10号峰)、茯苓酸A(12号峰)、猪苓酸C(15号峰)、3-O-乙酰基-16α-羟基松苓新酸(17号峰)、去氢茯苓酸(20号峰)、茯苓酸(21号峰)、松苓新酸(22号峰)、脱氢齿孔酸(24号峰)。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24个峰与睡眠持续时间的关联度均大于0.6(0.6115~0.8118),与入睡潜伏期的关联度除14、24、2号峰外,其余均大于0.6(0.6059~0.7904);与入睡率的关联度除23、19、17、5号峰外,其余均大于0.6(0.6064~0.7216);与总药效的关联度除2、5、19号峰外,其余均大于0.6(0.6190~0.7812);与总药效关联度排名前10位的色谱峰分别为15号峰(猪苓酸C)、16号峰、8号峰、11号峰、12号峰(茯苓酸A)、1号峰、7号峰(16α-hydroxytrametendicacid)、3号峰、9号峰(茯苓酸B)、20号峰(去氢茯苓酸)。结论:本研究建立了茯苓水提物的UPLC指纹图谱,指认了11个共有峰成分;猪苓酸C等10种成分与镇静催眠总药效关联较大,初步揭示了茯苓镇静催眠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
关键词:茯苓;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镇静;催眠;谱效关系;灰色关联度分析;小鼠
94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43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石蒜碱诱导H22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细胞凋亡的活性及机制研究
辛国松,张晶,李吉业,季宇彬,刘斌,李钧,陈鹰翔,于淼
2021, 32(5)
摘要:目的:探讨石蒜碱诱导H22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细胞凋亡的活性及其机制。方法:以昆明种小鼠为对象,通过前肢腋部皮下接种H22肝癌小鼠腹水构建小鼠实体瘤模型,将造模后的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羟基喜树碱6mg/kg)和石蒜碱低、中、高剂量组(10、20、40mg/kg),每组10只。阴性对照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后,检测小鼠的瘤体质量并计算抑瘤率。另通过腹腔注射H22肝癌小鼠腹水构建小鼠腹水瘤模型,同法分组、给药。末次给药后,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并计算生存延长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肿瘤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在设立正常对照组(未荷瘤正常小鼠)的基础上,采用荧光探针钙黄绿素乙酰甲酯染色法考察各组小鼠肿瘤细胞的线粒体膜通透性,采用Rhoda-mine123染色法考察其线粒体电位变化,采用比色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其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活性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细胞色素C(Cyt-C)、Caspase-9]的表达情况。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石蒜碱各剂量组小鼠瘤体质量均显著降低,生存时间均显著延长,肿瘤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其抑瘤率分别为39.41%、23.36%、36.50%、56.93%,生命延长率分别为49.23%、29.09%、50.19%、69.0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阴性对照组小鼠肿瘤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Caspase-3蛋白活性以及Cyt-C、Caspase-9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各药物组小鼠肿瘤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和Bcl-2/Bax比值均显著降低,线粒体通透性、Caspase-3蛋白活性和Cyt-C、Caspase-9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石蒜碱可诱导H22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细胞凋亡,这种作用可能与其开放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以增加线粒体通透性、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诱导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上调有关。
关键词:石蒜碱;荷瘤小鼠;线粒体;抗肿瘤;细胞凋亡;机制
45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4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藏药独一味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张燕飞,陈瑞鑫,袁茂华,杨枝中,黄婷,陈素先,蒋运斌
2021, 32(5)
摘要:目的:研究藏药独一味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及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模型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甲氨蝶呤组(阳性对照组,3mg/kg),独一味水提液低、中、高剂量组(0.5、1、2g/kg,以生药量计)和独一味总黄酮组(200mg/kg,以黄酮提取物计),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于右后足垫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CA)复制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注射FCA次日,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每天给药1次(仅甲氨蝶呤组每3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0天。给药第15、30天时,分别测定大鼠左后足的足肿胀度,计算其关节炎指数。第30天给药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水平,计算其胸腺指数、脾指数,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踝关节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给药第15、30天时的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以及给药第30天时的脾指数和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给药第30天时的胸腺指数、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踝关节可见明显的滑膜细胞增生、浸润关节腔等病理学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给药第15、30天时的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以及给药第30天时的脾指数和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给药第30天时的胸腺指数和血清中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关节炎病理学变化明显改善。与独一味水提液高剂量组比较,独一味总黄酮组大鼠给药第15天时的足肿胀度以及给药第15、30天时的关节炎指数、胸腺指数、脾指数、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踝关节病理学变化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药独一味具有良好的抗RA作用,总黄酮可能是其药效物质基础。
关键词:独一味;类风湿关节炎;佐剂性关节炎;药效物质基础;总黄酮;大鼠
99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40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异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黏附及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侯捷,唐春萍,沈志滨,陈艳芬,丁慎,张祉思,李小英,江涛
2021, 32(5)
摘要:目的:研究异黄绵马酸PB(简称“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黏附及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38-A2法测定PB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MTT法筛选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构建条件和初黏附时间;采用XTT法评价不同质量浓度PB(40、80、160µg/mL)对红色毛癣菌黏附过程的影响(另设置不加此药物的生长对照组,下同),并计算相对黏附率;采用XTT法并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质量浓度PB(20、40、80µg/mL)对不同初黏附时间下(3、5、9h)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并计算黏附抑制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PB(320µg/mL)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中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ERG6、ERG1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PB对红色毛癣菌的MIC为20µg/mL。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在含10%FBS的RPMI-1640培养基中且初黏附时间为6h时的代谢活性最强。与生长对照组比较,红色毛癣菌经不同质量浓度PB作用后,相对黏附率和生物被膜中ERG6、ERG11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菌丝减少甚至消失,黏附抑制率(初黏附5、9h时)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PB能抑制红色毛癣菌的黏附过程,减少菌丝形成;该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生物被膜中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ERG6、ERG11mRNA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异黄绵马酸PB;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黏附;甾醇代谢
108
|
1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38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不同产地阳春砂及其混伪品的微性状鉴定
胡新华,原文鹏,王洁,陈玩珊,王淑红,王燕明
2021, 32(5)
摘要:目的:对不同产地阳春砂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微性状鉴定方法,得到阳春砂道地产区阳春砂、国内市售阳春砂及其混伪品共9批样品不同部位的微性状特征图;将特征图进行数字化提取,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市售阳春砂AmomumvillosumLour.主要来自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收集到的阳春砂混伪品包括绿壳砂A.villosumLour.var.xanthi-oidesT.L.WuetSenjen、红壳砂仁A.aurantiacumH.T.TsaietS.W.Zhao和豆蔻属的其他砂仁种,分别来自云南西双版纳、老挝、缅甸等地。显微镜下观察到不同产地阳春砂及其混伪品的的外表面微性状特征(如外果皮颜色、皮刺、非腺毛、内果皮颜色、内果皮油点等)差异明显,且果实宽度、内果皮油点直径等微性状特征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性状鉴定方法得到的不同产地阳春砂及其混伪品微性状特征图,弥补了传统经验鉴别方法的不足。将微性状特征进行量化,建立阳春砂微性状数据库,可为该药材的性状鉴定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性状;鉴定;阳春砂;混伪品
267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37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FAERS数据库的7类液体治疗药品的安全信号挖掘
李丹,吴斌,徐珽
2021, 32(5)
摘要:目的: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液体治疗常用的7类药品(普通林格液、乳酸林格液、醋酸林格液、羟乙基淀粉、琥珀酰明胶、右旋糖酐、人血白蛋白)相关的不良事件进行数据挖掘,为临床液体治疗药品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在FAERS数据库中下载2004年第1季度-2019年第4季度共64个季度的相关数据,经数据清洗后,提取以7类常用液体治疗药品为首要怀疑药品及次要怀疑药品的不良事件报告病例,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进行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结果:共提取到相关报告病例2383例,其中普通林格液26例(占1.09%)、乳酸林格液479例(占20.10%)、醋酸林格液65例(占2.73%)、羟乙基淀粉256例(占10.74%)、琥珀酰明胶79例(占3.32%)、右旋糖酐154例(占6.46%)、人血白蛋白1324例(占55.56%);男性879例(占36.89%),女性985例(占41.33%),其他不详;年龄主要在18~64岁(950例,占39.87%);报告者以医师为主(634例,占26.60%)。382例(占16.03%)病例死亡。各类液体治疗药品的不良事件报告中,乳酸林格液(70例,占14.61%)与人血白蛋白(259例,19.56%)死亡病例占比最高。各类药品报告例数排名前3位的不良事件多为免疫系统疾病、心脏器官疾病及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结论:液体治疗药品的不良事件主要与免疫系统和心脏器官有关。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对存在过敏史以及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加强监测患者容量指标;在使用胶体注射液治疗过程中,还应重点关注肾脏及泌尿系统相关不良事件、密切监测肾功能。
关键词:液体治疗;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挖掘
312
|
2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36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雷贝拉唑对不同CYP2C19基因型健康志愿者体内氯吡格雷及其活性代谢物药动学的影响
叶艮英,何瑞荣,梁淑贞,周国祥,丁少波
2021, 32(5)
摘要: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对不同CYP2C19代谢型健康志愿者体内氯吡格雷及其活性代谢物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为对象,根据其CYP2C19基因型按随机数字表法挑选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受试者各8例分组,采用单剂量、随机、开放、两周期的交叉试验设计,各组患者在试验周期内分别单次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mg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mg+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mg,清洗期为7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受试者血浆中氯吡格雷及活性代谢产物H4(MP-H4)的质量浓度,通过DAS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比较。结果:3种代谢型受试者年龄、身高、体质量、肝酶、血肌酐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用氯吡格雷者比较,联用雷贝拉唑的快代谢型组受试者体内氯吡格雷的达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上升了36%和27%,MP-H4的cmax和AUC0-t分别下降了34%和28%(P<0.01);中间代谢型受试者氯吡格雷的cmax和AUC0-t分别上升了19%和18%,MP-H4的cmax和AUC0-t分别下降了19%和16%(P<0.05或P<0.01);而慢代谢型受试者联用雷贝拉唑后体内氯吡格雷及MP-H4的cmax、AUC0-t以及各代谢型受试者体内氯吡格雷及MP-H4的tmax与单用氯吡格雷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YP2C19快代谢型和中间代谢型受试者中,联用雷贝拉唑可明显增加氯吡格雷的暴露量并降低其活性代谢产物MP-H4的暴露量;而这种联用对CYP2C19慢代谢型受试者体内氯吡格雷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雷贝拉唑;CYP2C19;基因型;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
185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35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保守治疗联合水溶性造影剂用于粘连性小肠梗阻有效性的Meta分析
李童恺,张磊,郭建昇
2021, 32(5)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保守治疗联合水溶性造影剂用于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有效性,为该疾病的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0年9月。收集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水溶性造影剂用于粘连性小肠梗阻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和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和Stata1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合计14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水溶性造影剂的使用显著减少了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手术需求[OR=0.64,95%CI(0.50,0.81),P<0.001],缩短了非手术患者的缓解时间[MD=-23.37,95%CI(-32.17,-14.57),P<0.001]、住院天数[MD=-2.21,95%CI(-2.52,-1.90),P<0.001]和所有患者的总住院时间[MD=-2.43,95%CI(-3.93,-0.92),P=0.002],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OR=1.15,95%CI(0.63,2.10),P=0.65],但无法降低病死率[OR=1.26,95%CI(0.94,3.24),P=0.63]或肠切除率[OR=0.93,95%CI(0.57,1.52),P=0.78]。结论:对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患者联合使用水溶性造影剂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减少其手术需求、缩短住院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
关键词:粘连性小肠梗阻;水溶性造影剂;保守治疗;有效性;Meta分析
164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34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临床药师参与经母口服地高辛治疗胎儿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管理实践
梅洪梁,张海霞,张玲,张晋萍
2021, 32(5)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经母口服地高辛治疗胎儿心动过速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胎儿心动过速孕妇的治疗全过程。根据患者妊娠31+6周、入院时胎心率230次/min的情况,临床药师针对经母口服地高辛治疗胎儿心动过速的安全性和血药浓度测定等问题向医师提出相关建议。因患者血钾值偏低,建议应用地高辛前先补钾,并建议地高辛的初始剂量为每12h给药0.5mg;在院7天时,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值升高明显,临床药师建议调整地高辛剂量至维持剂量(每12h给药0.25mg);在院11天时患者血钠值偏低,临床药师对其进行饮食指导;同时,临床药师向医、护、患交代地高辛不良反应的表现,对患者密切观察并进行用药宣教。结果:医师对临床药师的建议均采纳。患者于治疗13天后出院,出院时胎心率降至180次/min,母体地高辛血药浓度维持平稳,母胎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妊娠期患者用药应兼顾母胎安全;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制订用药策略、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和宣教,保障了胎儿心动过速治疗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宫内治疗;胎儿心动过速;地高辛;药学监护;临床药师
195
|
2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3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医药护一体化监管模式对我院TDM全过程实施的影响
刘剑敏,黄鹤归,林奕凯,易艳东,张韶辉
2021, 32(5)
摘要:目的:探讨医药护一体化监管模式对治疗药物监测(TDM)全过程实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1-12月期间实施TDM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监管模式(即医师、药师、护士三方的工作相对独立);将2019年1-12月期间TDM监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医药护一体化监管模式(即医师、药师、护士三方相互合作,以患者和样本为中心,药师作为关键衔接,制订各环节的执行标准,明确各自职责)。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浓度总体达标率、问题样本发生率、危急值通报率、临床满意度、用药建议反馈与采纳情况以及6种监测药物(丙戊酸钠、地高辛、他克莫司、环孢霉素、甲氨蝶呤、万古霉素)的药物浓度达标率。结果:观察组的药物浓度总体达标率、危急值通报率、临床满意度合格率分别为64.57%、99.39%、97.2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86%、96.80%、92.22%(P<0.05);而观察组的问题样本发生率为0.7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9%(P<0.001)。观察组的个体化药师发出反馈率(89.19%)、医师反馈交流率(80.50%)、用药建议采纳率(69.9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34%、71.46%、55.36%(P<0.001)。观察组患者除他克莫司的药物浓度达标率略低于对照组外(73.40%vs.75.77%,P>0.05),其余5种监测药物的药物浓度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丙戊酸钠、地高辛、万古霉素的药物浓度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DM全过程实施医药护一体化监管模式,可有效提高药物浓度达标率,并实现个体化用药的全程动态监督和反馈,有利于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个体化药学服务;治疗药物监测;一体化监管模式;全程动态监督
147
|
1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32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AHP-TOPSIS法量化评价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刘一,梁馨玉,宋佳伟,刘悦,胡蕾,侯珂露,司霞,赵美,王文沛,刘思鲁,黄琳,刘盈,封宇飞
2021, 32(5)
摘要:目的:建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量化评价体系,为科学评价该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提供参考。方法:以《抗菌药物临床用指导原则(2015版)》、相关药品说明书、相关指南与文献为依据,由相关科室专家共同商讨制定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标准的各项指标进行赋权,并运用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9月1-30日的3个骨科科室的12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归档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合理性评价。结果:建立的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用药指征、用法用量、给药时机、其他因素)和12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中权重占比较高的有适应证、药品选择及术前给药时机(权重分别为0.209、0.140、0.117)。在纳入的120份病例中,用药合理的占30.83%,基本合理的占47.50%,不合理的占21.67%。采用AHP-TOPSIS法所得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结论:基于AHP-TOPSIS法建立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的方法,可将多个指标结合起来对用药合理性进行量化评估。该方法切实可行、操作性强、评价结果可量化,具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Ⅰ类切口手术;骨科;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层次分析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123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29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葎草的本草考证
孙婉萍,谢明,康廷国,孟宪生,梁茂新
2021, 32(5)
摘要:目的:对中药葎草进行本草考证,为该药材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历史参考,也为进一步挖掘其新的药用功效提供线索。方法:以“葎草“”本草考证“”地方标准“”药性“”功用“”Humulusscandens.(Lour.)Merr.“”Materiamedica“”Localstandard“”Medici-nalproperties“”Function”等为关键词,在维普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10年1月-2020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并查阅《中国植物志》及历代本草典籍。比较葎草在11个地方标准中质量标准内容的差异,从其名称、产地及采收、形态、药性、功用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结果与结论:葎草以“勒草”为药名首载于《名医别录》,此后基本以“葎草”为通用药名;全国各地均有出产,为蔓生草本植物且生长分布广泛,采收于夏、秋二季;植物形态描述及绘图表明,葎草无混淆品且与《中华本草》记述基本一致;药性方面主要为“性寒,味甘、苦,入肾、肺经”;主要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退虚热的功用,可治疗淋症、小便不利、虚热烦渴、肺痈、热毒疮疡、止泻止痢等,其外敷还可治虫蛇咬伤。本研究对葎草进行的本草考证可为国家制定该药材的中药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进一步开发其新功效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葎草;地方标准;药性;功用;本草考证
118
|
1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28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3类降糖药物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顾群,黄琳,罗樱樱
2021, 32(5)
摘要:目的:为2型糖尿病(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降糖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二甲双胍“”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的中英文为检索词,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ClinicalTrial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6月,收集降糖药物在T2DM合并ASCVD患者中的应用案例,从临床获益证据、作用机制和安全性方面逐一阐述。结果:二甲双胍、GLP-1RA和SGLT2I均能显著改善心血管结局,且SGLT2I可以显著降低心衰住院风险,预防和延缓心衰的发生。3类药物心血管保护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但均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减少肝糖生成、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葡萄糖吸收等)达到改善心血管结局的目的。在安全性方面,二甲双胍和GLP-1RA类药物应注意其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SGLT2I类药物应注意其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结论:3类降糖药物均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且安全性良好,适用于T2DM合并ASCVD患者;SGLT2I还适用于心衰患者。
关键词: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二甲双胍;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163
|
2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27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