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1 32 6
    • 吕红梅,吴永佩
      2021, 32(6)
      摘要:目的:为促进我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的规范化建设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健康发展、提升临床输液的合理使用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我国PIVAS的创建与发展过程,分析我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必然性、PIVAS建设现状和需解决的问题。结果与结论:由药师负责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因操作流程科学、先进、顺畅,且便于规范化管理,减少了输液调配人员的职业暴露等优势成为我国医院静脉用药调配工作的必然发展方向。我国PIVAS总体运行良好、作用显著,大幅提高了成品输液质量、促进了合理用药,也保护了护士的身体健康和病房(区)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护理专业建设与发展,也有利于提升药学部门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但PIVAS药师的服务价值如何予以体现尚需要合理解决。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药师;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合理用药   
      236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81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张宇杰,孙圣兰
      2021, 32(6)
      摘要:目的:为促进广东省医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加、提高医药制造业出口占比和国际化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98-2019年广东省医药制造业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实证研究探讨广东省医药制造业出口贸易活动(出口交货值)、研发投入(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费用)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通过协整关系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广东省医药制造业出口贸易活动与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技术创新是出口交货值的格兰杰原因,其能够正向促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增加,滞后期为2年;出口交货值是研发投入的格兰杰原因,其能够促进研发投入的增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越来越大;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格兰杰原因,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增加。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可知,广东省医药制造业出口贸易活动、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存在相互影响的动态均衡关系。出口交货值的变动主要受自身影响较大,技术创新为辅助促进作用(贡献率约为7%)。建议企业应重视技术改造与研发投入,打造高技术医药制造产业,充分发挥岭南中医药产品的特色,增强优势出口医药产品的技术竞争力,优化医药产业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出口贸易活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向量自回归模型   
      52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80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石荣丽,沈凯,赵笑妍
      2021, 32(6)
      摘要:目的:为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对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安全监管阶段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构建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到各方主体的行为选择演化稳定策略,并为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本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药政机关、药检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根据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知当生产企业的合规成本小于违规成本与贿赂花费之和减去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或者小于违规成本加上惩罚和名誉损失之和减去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时,均能实现生产企业合规生产的均衡状态;监管概率与监管成本成反比,严格检测率与检测成本成反比;合规生产率、严格检测率与监管强度和处罚罚款成正比,且监管概率越高,严格检测率就越高,合规生产率也会逐渐升高。建议今后可尝试联动企业信息档案,奠定四方共治基础;引入“成本-收益”监管体系,合理利用第三方检测机构;明确人员责任边界,利用智慧系统实时监管等优化策略,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博弈论;演化博弈;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安全监管   
      65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79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王越欣,苗雨露,王梅,李宁,武英茹,张文智,冯敏,倪艳
      2021, 32(6)
      摘要:目的:建立青翘和老翘药材的指纹图谱并比较,同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C18,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5nm,柱温为25℃,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10μL。以连翘苷为参照,绘制8批青翘(Q1~Q8)和6批老翘(L1~L6)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青翘和老翘药材共有19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6个,分别为连翘酯苷A、芦丁、松脂素-β-D-葡萄糖苷、连翘苷、槲皮素、连翘脂素;青翘与老翘药材的相似度为0.351~0.76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翘和老翘药材样品可聚为4类,其中L1~L6聚为一类、Q1聚为一类、Q2~Q6聚为一类、Q7~Q8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3.14%,L1~L6分布较近,Q2~Q6分布较近,Q7~Q8分布较近,Q1分布较为独立,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青翘和老翘的指纹图谱共有峰经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均有明显差异,所建HPLC指纹图谱可用于综合评价和比较青翘和老翘药材的质量。  
      关键词:青翘;老翘;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111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77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邢淑雁,范珊珊,于钦辉,马青云,孙启慧,杨勇,容蓉
      2021, 32(6)
      摘要:目的:研究麻黄细辛附子汤对肾阳虚外感证模型小鼠Toll样受体(TLRs)应答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CO)介导的凋亡调控的影响。方法:将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和造模组(n=36)。造模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溶液(8mg/kg)+滴鼻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20μL/只)的方法建立肾阳虚外感复合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磷酸奥司他韦胶囊,0.195g/kg)和麻黄细辛附子汤组(1.802g/kg,以生药总量计),每组12只。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相应药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体积均为20mL/kg,每天1次,连续给药6天。给药期间,每天测量小鼠体质量、肛温,并计算其初始体质量百分率;末次给药后,计算其脏器(脾、胸腺、肺)指数,观察其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其肺组织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毒载量(以M基因mRNA表达水平反映)以及心脏组织中TLR3、TLR7、髓样分化因子(MyD88)、胱天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水平和Cyt-CO活性、细胞色素C(Cyt-C)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初始体质量百分率、肛温持续降低(P<0.05);脾指数、胸腺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肺指数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病变严重;肺组织中病毒载量和心脏组织中TLR3、TLR7、MyD88、Caspase-3mRNA表达水平及Cyt-C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心脏组织中Cyt-CO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麻黄细辛附子汤组小鼠的初始体质量百分率、肛温自给药第4天起呈上升趋势(P<0.05或P<0.01);脾指数、胸腺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肺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肺组织中病毒载量和心脏组织中TLR3、Caspase-3mRNA表达水平和Cyt-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心脏组织中Cyt-CO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对肾阳虚外感病证模型小鼠具有改善作用,这可能与其可抑制TLRs应答和Cyt-CO介导的凋亡调控途径有关。  
      关键词:麻黄细辛附子汤;肾阳虚外感证;细胞色素C氧化酶;细胞色素C;凋亡;Toll样受体;小鼠   
      74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61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梁幼玲,史旭华,白俊其,黄志海,徐文,黄娟,丘小惠
      2021, 32(6)
      摘要:目的:分析二苯乙烯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并推测代谢途径。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血浆组(n=3)、尿液组(n=3)、胆汁组(n=3)和组织组(n=9),各组大鼠均单次灌胃二苯乙烯苷200mg/kg,分别收集给药后10、30min和1、1.5、2、4h的血浆,给药后0~6h的尿液,给药后0~4h的胆汁以及给药后30min和1、2h(每个时间点3只)的心、肝、脾、肺、肾、胃组织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和质量亏损过滤技术联合分析、鉴定各样本中的代谢产物,推测代谢途径。结果:从血浆、尿液、胆汁、心、肝、脾、肺、肾、胃样品中分别检出6、7、11、1、5、1、3、4、4个代谢产物,包括Ⅰ相代谢(如水解、加氢、羟化)产物2个、Ⅱ相代谢(如葡萄糖醛酸结合和硫酸化)产物18个,其中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有12个。结论:二苯乙烯苷在胆汁中的代谢产物种类居多,以Ⅱ相代谢产物二苯乙烯苷的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为主;代谢途径主要涉及葡萄糖水解、加氢、羟化、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化反应等。  
      关键词:二苯乙烯苷;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质量亏损过滤技术;代谢产物;大鼠   
      114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59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王重娟,周锦妍,王崇静,梁月琴,朱瑜丹,王星星,李仲昆
      2021, 32(6)
      摘要:目的:研究双歧杆菌联合左卡尼汀对菌群失调腹泻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益生菌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70mg/mL)、左卡尼汀组(左卡尼汀注射液50mg/mL)和左卡尼汀+益生菌组(左卡尼汀注射液50mg/mL+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70mg/mL)。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灌胃50mg/mL克林霉素磷酸酯(2mL/只,每天1次,连续4天)以建立菌群失调腹泻模型。实验第5天起进入恢复期,各给药组大鼠开始灌胃相应药物,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体积均为1mL/只,每天1次,连续给药7天。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收集造模期结束时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的粪便以及恢复期末次给药后各组大鼠的粪便,分别进行肠道菌群基因组DNA提取与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文库构建和高通量测序,并对处理后的有效数据进行操作分类单元聚类、物种注释以及肠道菌群的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造模期结束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开始出现1级和2级粪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以及肠道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和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阿克曼氏菌属等益生菌的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而肠球菌属等致病菌的丰度显著升高(P<0.05)。恢复期结束时,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组、左卡尼汀组和左卡尼汀+益生菌组大鼠的活动量和粪便的形态、颜色恢复至正常,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肠道中乳杆菌属的丰度有一定提高,且左卡尼汀+益生菌组大鼠肠道中阿克曼氏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双歧杆菌联合左卡尼汀虽对提高菌群失调腹泻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著效果,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肠道中益生菌的丰度。  
      关键词:肠道菌群;益生菌;左卡尼汀;双歧杆菌;高通量测序;多样性   
      107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58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郭华慧,梁群卿,李贺生,杨义龙,黄家晟,陈鹏辉,兰聪颖,黄仁发
      2021, 32(6)
      摘要:目的:研究加味六味地黄汤对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模型大鼠肾/骨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单纯高磷组(n=30)、模型组(n=30)、骨化三醇组(阳性对照,0.09μg/kg,n=30)和加味六味地黄汤组(以生药总量计10g/kg,n=30)。采用高磷联合腺嘌呤饲料饲养6周的方法建立CKD-MBD模型。造模后,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继续以普通饲料/高磷饲料饲养并灌胃蒸馏水;各药物组大鼠改为普通饲料饲养并灌胃相应药液(溶剂均为水);按0.1mL/kg每天按时灌胃1次,连续6周。正常组大鼠末次给药后取血、处死,其余各组大鼠分别于给药2、4、6周时随机取10只取血、处死。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尿素氮(BUN)、血肌酐(Scr)、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骨钙素含量,测定股骨头的骨密度,观察肾组织和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并计算肾小管损伤百分比和肾间质纤维化分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单纯高磷组大鼠各时间点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肾/骨组织亦无异常改变。与单纯高磷组相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中BUN、Scr、磷、iPTH、FGF-23、RANKL、骨钙素含量和肾小管损伤百分比、肾间质纤维化分值均显著升高,血清中钙含量和股骨头的骨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肾组织呈弥散性纤维化,骨小梁宽度增加、成骨细胞减少。与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加味六味地黄汤组和骨化三醇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中BUN(加味六味地黄汤组给药2周除外)、Scr、血磷、iPTH、FGF-23、RANKL、骨钙素含量和肾小管损伤百分比、肾间质纤维化分值均显著降低,血清中钙含量和骨密度(给药2周除外)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肾/骨组织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而加味六味地黄汤组和骨化三醇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六味地黄汤可改善CKD-MBD模型大鼠肾/骨组织损伤,提高其骨密度并调节钙磷代谢紊乱。  
      关键词:加味六味地黄汤;慢性肾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肾组织;骨组织;损伤;大鼠   
      66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56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陈露华,唐宏宇
      2021, 32(6)
      摘要:目的:研究补骨脂素对绝经后大鼠骨质疏松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0.09mg/kg雌二醇)和补骨脂素低、中、高剂量组(22、44、88mg/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卵巢摘除去势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术后正常饲养2个月,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各药物组大鼠灌胃相应药液;灌胃体积均为0.005mL/g,每天1次,连续98天。末次给药24h后,测定大鼠右侧下肢股骨和椎骨的骨密度,血清中钙离子、骨钙素、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含量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以及股骨组织中PI3K、Akt、mTOR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和椎骨的骨密度以及血清中钙离子、骨钙素、P1NP含量和BMP2、VEGF水平均显著降低,PI3K、Akt、mTOR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骨脂素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股骨和椎骨的骨密度以及血清中钙离子、骨钙素、P1NP含量和BMP2(补骨脂素中剂量组除外)、VEGF(补骨脂素中剂量组除外)水平均显著升高,各药物组PI3K、Akt、mTORmRNA(补骨脂素低剂量组除外)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高剂量组股骨骨密度和钙离子、BMP2水平以及PI3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mTOR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补骨脂素可改善绝经后大鼠的骨质疏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补骨脂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大鼠   
      89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7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姜艳,巩奇明,韦骋,陆飞燕,卓臣义,唐乾利
      2021, 32(6)
      摘要:目的:研究湿润烧伤膏对脂多糖致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5μg/mL)、康复新液组(阳性对照,5μg/mL脂多糖+1.25%康复新液)和湿润烧伤膏组(5μg/mL脂多糖+0.6mg/mL湿润烧伤膏),每组设置6个复孔。以脂多糖诱导建立炎性损伤细胞模型(对照组除外)。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迁移率,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检测细胞内IL-6蛋白定位和荧光强度,检测细胞中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磷酸化p65(p-p65)、TNF-α、IL-6、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迁移率显著降低,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含量和PTEN、p-p65、TNF-α、IL-6和PI3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IL-6蛋白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且荧光强度增强。与脂多糖组比较,康复新液组和湿润烧伤膏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迁移率均显著升高;TNF-α、IL-6含量和PTEN、p-p65、TNF-α、IL-6(除康复新液组外)、PI3K、Akt(除康复新液组外)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IL-6蛋白荧光强度减弱,且湿润烧伤膏组细胞中TNF-α、IL-6、PI3K、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康复新液组(P<0.05或P<0.01)。结论:湿润烧伤膏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炎症反应强度,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TEN/核因子κB、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湿润烧伤膏;皮肤成纤维细胞;炎症反应;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核因子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89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75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刘婧,李晨阳,赵军,顾政一
      2021, 32(6)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戟脂药材中大戟二烯醇和大戟醇含量的方法,并优化其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ZORBAXEclipsePlusC8,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V/V),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以大戟二烯醇、大戟醇含量、出膏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分,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溶剂用量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其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大戟二烯醇、大戟醇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304~1.216mg/mL(r=0.9996)、0.01~0.4mg/mL(r=0.9999);精密度、稳定性(24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46%(RSD=1.03%,n=6)、99.36%(RSD=0.91%,n=6)。最优提取工艺为40mL的95%乙醇回流提取1h。经3次试验验证结果显示,大戟二烯醇的平均含量为94.43mg/g(RSD=0.92%,n=3),大戟醇的平均含量为25.42mg/g(RSD=0.98%,n=3),平均出膏率为51.42%,(RSD=1.95%,n=3),平均综合评分为98.87(RSD=0.92%,n=3)。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大戟脂的质量控制;优化所得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大戟脂;大戟二烯醇;大戟醇;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提取工艺优化   
      115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74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米雪,苏雪龙,孙维红,李佳萌,高华
      2021, 32(6)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奥希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经济性,为临床应用及卫生和医保决策者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查询自建库至2020年4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奥希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相关药物经济学研究,经筛选并提取相关资料后,采用健康经济学研究质量评估工具(QHES)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的经济学研究结果。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项研究,来自7个不同的国家;纳入文献的QHES评分为73~93分,平均86.8分,研究质量总体较高。10项研究均为成本-效果分析,其中一线治疗6项、二线治疗4项;6项研究报告了成本贴现率;仅有1项研究采用奥希替尼降价后的价格进行评估分析。奥希替尼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与其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类药物相比,来自不同国家的6项研究结果均显示奥希替尼不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奥希替尼二线治疗对比化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则存在一定争议。对于晚期NSCLC患者,经国家集中谈判降价后的奥希替尼二线治疗相比于化疗方案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下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而降价前的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相比于其他EGFR-TKI类药物则不具备成本-效果优势。  
      关键词:奥希替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成本-效果分析;系统评价   
      111
      |
      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73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张亚玲,李明,谭刚,李小平,黄慧
      2021, 32(6)
      摘要:目的: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百令胶囊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96例慢性左心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每组32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和百令胶囊(每次2g,每日3次),B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每次50mg,每日2次)治疗,C组患者给予抗心力衰竭治疗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每次50mg,每日2次)+百令胶囊(每次2g,每日3次);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检测治疗前后的左心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学指标[白细胞介素1(IL-1)、IL-6、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GFR)],观察并记录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有脱落患者6例,最终90例完成本研究,其中A组29例、B组30例、C组31例。治疗前,3组患者的左心功能和血清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C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LVEDD、LVESD和血清学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LVEF、GFR均显著升高(P<0.05),且C组患者上述指标(血清IL-1水平除外)的变化显著优于A组和B组、B组患者上述指标(GFR除外)的变化显著优于A组(P<0.05)。3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百令胶囊可显著降低慢性左心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其心肾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慢性左心衰竭;肾功能不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百令胶囊;临床疗效;安全性   
      318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72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盛碧,孟军华,安靖,吴金虎,宋红艳,李江健,陈灵
      2021, 32(6)
      摘要:目的:研究CYP2C9*3基因多态性对苯溴马隆降尿酸疗效及其肝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武汉市第三医院2018年1月-2019年9月196例服用苯溴马隆并行CYP2C9*3基因多态性检测的痛风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与基因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96例患者中,CYP2C9*3基因*1/*1、*1/*3、*3/*3基因型分别有179、15、2例,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治疗前,*1/*1基因型患者的尿酸、血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C反应蛋白水平与*1/*3+*3/*3基因型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1/*1基因型患者的尿酸、血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1/*3+*3/*3基因型患者的尿酸、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1/*1基因型患者尿酸水平显著低于*1/*3+*3/*3基因型患者(P<0.05或P<0.01);不同基因型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在正常范围内,治疗过程中未见肝功能严重异常者。结论:CYP2C9*3基因*1/*1基因型痛风患者使用苯溴马隆降尿酸的疗效较*1/*3、*3/*3基因型更好;而该基因多态性与该药肝毒性可能不相关。  
      关键词:CYP2C9*3;基因多态性;痛风;苯溴马隆;临床疗效;肝毒性   
      129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70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黄光明,贺盛发,黄振光,张宏亮
      2021, 32(6)
      摘要:目的:了解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相关性心肌炎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帕博利珠单抗/可瑞达”和“心肌炎”“心脏毒性”,“Pembrolizumab/Keytruda”和“Cardiactoxicity”“Myocarditis”“Cardiotoxity”“Cardiotoxicity”等为中英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ileyOnline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中收录的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相关性心肌炎的个案报道,检索时限从建库起至2020年8月。剔除疑似病例文献和重复文献后,对纳入文献中患者性别、年龄、用药原因、既往病史、联合用药、用药剂量、不良反应(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干预措施与转归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5篇文献,其中英文13篇、中文2篇;涉及15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71.35岁;临床诊断非小细胞肺癌4例,黑色素瘤4例,膀胱癌2例,尿路上皮癌、多发性骨髓瘤、胃癌、胸腺癌、鼻咽癌各1例;有6例患者记录了既往病史,其中5例无心脏疾病史,1例既往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有9例患者记录了联合用药情况;有12例患者详细记录了帕博利珠单抗的用药剂量和频次。93.3%患者的免疫性心肌炎出现在应用帕博利珠单抗第1~2周期用药后,平均发生时间为末次用药后15.5天;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乏力、头晕或晕厥等;9例患者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脏传导阻滞;所有患者都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处理;5例患者经住院治疗后死亡,其中1例患者在心肌炎控制后重启帕博利珠单抗治疗1周期,心肌炎复发并最终死于该ADR。结论:在患者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免疫治疗时,建议做好心脏功能相关基线检查和常规监测,一旦怀疑出现免疫相关性心肌炎,应及时完善心电图等心功能相关检查,并尽早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应警惕再次用药后心肌炎复发致死的风险。  
      关键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免疫相关性心肌炎;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644
      |
      2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69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魏益谦,刘妍,孟智睿,李丽,邵紫萱,刘兆兰,高学敏,王景霞
      2021, 32(6)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参附强心丸联合化学药常规治疗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谷歌学术、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等数据库,收集参附强心丸联合化学药常规治疗(试验组)对比化学药常规治疗(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0年5月12日。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的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共计5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4.14,95%CI(2.15,7.97),P<0.00001];按疗效判定标准不同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以Lee式积分法、心功能分级法判定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MD=-1.33,95%CI(-1.55,-1.11),P<0.00001];按心力衰竭类型不同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WMD=5.76,95%CI(5.05,6.47),P<0.0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B型利钠肽水平[SMD=-1.61,95%CI(-2.58,-0.54),P<0.0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WMD=-6.06,95%CI(-6.84,-5.27),P<0.00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水平[WMD=-5.02,95%CI(-5.70,-4.33),P<0.0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以治疗后NT-proBNP、LVEF水平、LVEDD水平为指标时,剔除异质性来源后的分析结果与剔除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参附强心丸联合化学药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均较好。  
      关键词:参附强心丸;慢性心力衰竭;Meta分析;有效性;安全性   
      65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68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郭红鑫,乔利杰,卫靖靖,于瑞,李彬,彭广操,王永霞,朱明军
      2021, 32(6)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复方丹参滴丸改善阿司匹林抵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集复方丹参滴丸(试验组)对比阿司匹林(对照组)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0年9月。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RCT,共计8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R)显著低于对照组[SMD=-2.63,95%CI(-3.56,-1.70),P<0.00001];按治疗周期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治疗2周[SMD=-2.11,95%CI(-2.75,-1.46),P<0.00001]、治疗4周[SMD=-2.84,95%CI(-4.26,-1.41),P<0.0001]、治疗8周[SMD=-2.63,95%CI(-3.21,-2.04),P<0.00001]时试验组患者ADP诱导的PA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PAR显著低于对照组[SMD=-2.44,95%CI(-3.64,-1.24),P<0.0001];按治疗周期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治疗2周[SMD=-2.56,95%CI(-3.26,-1.85),P<0.00001]、治疗4周[SMD=-2.45,95%CI(-4.79,-0.10),P=0.04]、治疗8周[SMD=-2.38,95%CI(-2.94,-1.82),P<0.00001]时试验组患者AA诱导的PA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ADP诱导的PAR下降值[SMD=2.24,95%CI(1.36,3.13),P<0.00001]、AA诱导的PAR下降值[SMD=2.42,95%CI(1.94,2.89),P<0.00001]、有效率[RR=8.56,95%CI(4.38,16.74),P<0.0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普通不良反应发生率[RR=0.30,95%CI(0.15,0.60),P=0.0006]、缺血事件发生率[RR=0.13,95%CI(0.07,0.27),P<0.00001]和治疗后CR、PF(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8,95%CI(0.34,1.78),P=0.55]。发表偏倚结果显示,本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有效改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抵抗;Meta分析;有效性;安全性   
      141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66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蔺莉,闫小宁,李文彬,赵一丁
      2021, 32(6)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成药复方制剂联合常规治疗用于寻常型银屑病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of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不同中成药复方制剂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用于寻常型银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0年2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15.0软件、Addis1.16.6软件以及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1项RCT,共计4122例患者;涉及复方青黛胶囊、消银颗粒、克银丸、郁金银屑片、常规治疗等5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与常规治疗比较,4种不同中成药复方制剂联合常规治疗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P<0.05);网状Meta排序结果为克银丸联合常规治疗>复方青黛胶囊联合常规治疗>消银颗粒联合常规治疗>郁金银屑片联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在降低治疗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方面,与常规治疗比较,克银丸、消银颗粒联合常规治疗均显著可降低患者的PASI评分(P<0.05),而复方青黛胶囊、郁金银屑片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状Meta排序结果为消银颗粒联合常规治疗>克银丸联合常规治疗>复方青黛胶囊联合常规治疗>郁金银屑片联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在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方面,与常规治疗比较,复方青黛胶囊、消银颗粒联合常规治疗均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P<0.05),而克银丸、郁金银屑片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状Meta排序结果为消银颗粒联合常规治疗>复方青黛胶囊联合常规治疗>郁金银屑片联合常规治疗>克银丸联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在安全性方面,4种中成药复方制剂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状Meta排序结果为复方青黛胶囊联合常规治疗>消银颗粒联合常规治疗>克银丸联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郁金银屑片联合常规治疗。结论:与常规治疗比较,加用4种中成药复方制剂均可提高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的疗效,以克银丸最佳;在降低患者皮损程度及血清炎性因子方面,以消银颗粒最佳;加用4种中成药复方制剂的安全性均较好,以复方青黛胶囊最佳。  
      关键词:中成药复方制剂;寻常型银屑病;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疗效;安全性   
      144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65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梁海,沈娟,邓郡,李晓霞,嵇云鹏,张金莲,李芸,程刚,曾诚
      2021, 32(6)
      摘要:目的:建立肿瘤营养规范化治疗合理性评价标准,为肿瘤患者的营养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肿瘤营养相关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为依据,在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制定我院(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营养规范化治疗合理性评价标准。应用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我院2019年1-6月50份营养治疗病历(A组)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营养干预,并对干预后的2019年8-12月的50份营养治疗病历(B组)进行同法再评价。结果:建立的我院肿瘤营养规范化治疗合理性评价标准包括营养不良诊断、营养不良的性质描述、营养筛查与评估等18项指标。经分析,A组病历营养治疗合理率仅为18%(9份病历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程度≥0.6),B组病历其营养治疗合理率为78%(39份病历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程度≥0.6)。营养干预前后营养治疗合理性(病历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程度≥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的肿瘤营养规范化治疗合理性评价方法切实可行,评价结果直观、合理;营养干预有助于降低营养治疗的不合理率。  
      关键词:加权优劣解距离法;肿瘤;营养规范化治疗;评价标准;合理应用   
      123
      |
      1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63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 刘军标,熊英,杨堃,邓可众
      2021, 32(6)
      摘要:目的:归纳其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预测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为其药材、饮片及相应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三棱“”活性成分“”苯丙素“”黄酮“”有机酸“”环二肽“”Sparganiumstoloniferum“”SparganiiRhizoma“”Activeingredi-ent“”Phenylpropanine“”Flavonoids“”Organicacid“”Cyclicdipeptide”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SciFinder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96年1月-2020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归纳三棱所含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同时,结合加工炮制、配伍代谢、质量评价等研究概况,基于中药Q-marker的“五原则”从成分有效性、特有性、可测性、传递与溯源(加工与炮制、入血)以及临床配伍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测三棱的Q-marker。结果与结论:三棱中主要含有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环二肽类、生物碱及挥发油等多种成分,其中阿魏酸、p-香豆酸和香草酸能抗血小板聚集,总黄酮具有镇痛作用,环(苯丙氨酸-酪氨酸)具有抗凝活性,铝络合黑三棱碱三糖苷具有抗肿瘤作用。上述活性成分类型均可作为三棱Q-marker筛选的来源,其中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为必定之选;此外,需要加强对三棱特征性成分阿魏酸蔗糖酯或甘油酯衍生物、异香豆素类及生物碱类成分等的定量分析及药理作用研究。  
      关键词:三棱;质量标志物;活性成分;苯丙素;黄酮;有机酸;环二肽   
      113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662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