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编委会章程
期刊订阅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佳文荐读
电子期刊
投稿助手
投稿流程
投稿须知
作者下载
联系我们
专家中心
审稿指南
审稿策略
声明与制度
出版伦理及文献不端
研究伦理政策
文献查重策略
更正与撤回等
编校制度与职责
开放获取声明
网站责任声明
最新刊期
2021
年
第
32
卷
8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我国罕见病药品价格水平和可负担性研究
朱楚玉,孙维阳,常峰,路云
2021, 32(8)
摘要:目的:评估我国罕见病药品价格水平及可负担性情况,提出改善罕见病治疗药品可负担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和《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选择罕见病药品,采用中位价格比值法(MPR)评估药品价格水平,用药品年治疗费用和城乡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倍数评估药品可负担性以及价格管理政策对药品价格和可负担性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罕见病药品71种,其MPR中位数为0.83,其中原研药的MPR中位数为1.13、仿制药的MPR中位数为0.37。71种罕见病药品年均费用相当于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均收入的0.001~178.43倍,农村居民年均收入的0.003~456.57倍,分别有21和28种药品年均费用超过城镇和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对其中14种罕见病药品实施医保准入谈判或集中带量采购后,相关药品的MPR中位数从1.71下降到0.46,费用超过城镇居民年收入的药品数由8种降为0种,农村居民由10种降为5种。总体上,我国罕见病药品价格水平略低于国际参考价格,但原研药价格水平整体高于国际参考价格,部分药品费用远超过居民支付能力。建议加强原研药价格管理,促进优质仿制药临床替代,建立健全高负担罕见病药品支付保障体系。
关键词:罕见病药品;药品价格;中位价格比;可负担性
143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37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基于ADR报告数据的MAH生产线风险预警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雷保环,徐梦丹,邓剑雄,杨悦,陈文戈,朱鑫
2021, 32(8)
摘要:目的: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有效利用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数据,对生产质量风险进行主动监测与控制、开展药品生产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方法。方法:通过建立三维风险矩阵、风险趋势模型,设计研发了基于ADR报告数据的MAH生产线风险预警系统,并根据某企业的ADR报告数据对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实例应用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MAH生产线风险预警系统,其主要框架包括数据来源与处理、模型构建(三维矩阵模型包括可能性指标、严重程度指标和敏感性指标等3个维度,风险趋势模型则根据产品生产批号编制原则设置)、结果输出与分析等三大模块,主要包含系统配置、生产线信号检测、可视化统计预警、ADR报告管理、标准数据管理等五大功能模块。通过某企业ADR报告数据的应用分析显示,该系统可实现对其生产线风险及时、主动地检测及预警,能较直观地反映其高风险生产线、品种及批号,与该企业品种的实际安全性情况相吻合。结论:该系统可帮助MAH利用ADR报告数据及时、主动地监测药品生产质量风险,排查高风险生产线、高风险品种、高风险批号的风险因素,辅助决策风险排查方向。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线;风险预警系统
108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36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我国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监测平台合理应用管理指标的探讨
王笛,王相峰,毛丽超,熊伟,赵靖
2021, 32(8)
摘要:目的:探讨重点监控药品监测平台的合理应用管理指标,为提高重点监控药品临床应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专家论证的方法,提出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的指标。结果与结论:最终明确了医疗机构采购前20位药品目录、重点监控药品采购品规数、住院患者重点监控药品使用率、重点监控药品收入占比、住院患者重点监控药品费用增幅、住院患者单个重点监控药品费用增幅、住院患者重点监控药品次均费用增幅、使用重点监控药品的医嘱点评比例等8项重点监控药品通用性指标,以及医疗机构基本情况、病案首页、住院患者用药数据、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数据等4项数据采集项目。综上,建立的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监测平台可为提高重点监控药品临床应用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点监控药品;监测平台;数据采集;合理用药
70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35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丹参多酚酸盐对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魏丹丹,张超,朱星昊,梁磊,李闪闪,刘湘花,李真珍,蒋士卿
2021, 32(8)
摘要: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肾间质纤维化(RIF)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氯沙坦组(阳性对照组,9mg/kg)和丹参多酚酸盐低、高剂量组(18、36mg/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灌胃腺嘌呤250mg/kg建立RIF模型。造模结束后,各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体积均为10mL/kg,每天1次,连续30天。末次给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肌酐(Scr)、尿素氮(BUN)和尿液中24h尿蛋白(24hUPro)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Masson染色法分别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学特点和纤维化情况,对肾小管损伤、肾小球硬化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肾组织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测定大鼠肾组织中Wnt蛋白(Wnt5a、Wnt5b)、β-联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cr、BUN、24hUPro水平和肾小管损伤评分、肾小球硬化评分、肾组织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以及Wnt5a、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Wnt5b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显微镜下可见大鼠肾组织出现系膜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组和丹参多酚酸盐低、高剂量组大鼠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丹参多酚酸盐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趋势。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对腺嘌呤致RIF模型大鼠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丹参多酚酸盐;腺嘌呤;肾间质纤维化;肾功能;Wnt蛋白/β-联蛋白信号通路;大鼠
75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33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不同干燥方式对连翘花主要成分的影响
杨梦婷,王相,王倩,王鑫国,毕晓东,牛丽颖
2021, 32(8)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阴干、真空冷冻干燥、烘箱干燥(30、50、70℃)、晒干等干燥方式下连翘花中4种成分含量的方法并进行比较,以评价不同干燥方式对连翘花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筛选其最佳干燥方式。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ACQUITYUPLCBEH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检测波长为230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μL。采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综合分析法计算不同干燥方式与理想方法的欧氏贴近度(C),i以确定最佳干燥方法。结果:连翘酯苷A、芦丁、连翘酯苷、(+)-松脂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检测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75~0.0377、0.0274~0.1372、0.0019~0.0095、0.0056~0.0288µg(r均大于0.999);精密度、稳定性(32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27%~102.53%、100.53%~104.11%、98.45%~104.02%、98.66%~104.82%,RSD均小于3%(n=3)。含量分别为1.6458~4.9879、11.7302~20.9780、0.8755~2.0050、2.3660~5.5357mg/g。连翘酯苷A以30℃烘箱干燥后含量最高,芦丁、(+)-松脂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均以真空冷冻干燥后含量最高,连翘苷以50℃烘箱干燥后含量最高。TOPSIS分析结果显示,阴干、真空冷冻干燥、烘箱干燥(30、50、70℃)、晒干的Ci分别为0.0799、0.5535、0.4954、0.5038、0.1579、0.2172;Ci排序为真空冷冻干燥>50℃烘箱干燥>30℃烘箱干燥>晒干>70℃烘箱干燥>阴干。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连翘花中4种成分的含量。连翘花样品以真空冷冻干燥方式最佳,其次为50℃烘箱干燥、30℃烘箱干燥,再次为晒干和烘箱干燥70℃,最后为阴干。
关键词:连翘花;主要成分;阴干;烘箱干燥;真空冷冻干燥;晒干
291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32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治疗肠炎靶点的筛选
李俊,王应仙,李家生,张祎,王睿睿
2021, 32(8)
摘要:目的:筛选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治疗肠炎靶点。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HPLC-MS/MS)、MWDB数据库和相关文献分析鉴定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甲醇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PubChem、UniProt数据库预测和筛选该制剂的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借助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预测和筛选肠炎相关靶点;采用R语言4.0.2筛选两者共同靶点。将共同靶点对应的化学成分与该制剂甲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匹配,获取该制剂的主要有效成分。借助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7.1软件构建共同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以节点度值筛选该制剂的关键靶点。结果:共鉴定出化合物48个,包括酚酸类化合物1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10个、黄酮类化合物8个、萜类化合物6个、其他类化合物6个、脂质类化合物3个、鞣质类化合物1个、有机酸类化合物1个;对比网络药理学数据,推测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苷类(含3,7-二氧-甲基槲皮素、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掌叶防己碱、原儿茶酸-4-葡萄糖苷和3,4-二甲氧基肉桂酸等均为其主要有效成分,治疗肠炎的关键靶点包括转录因子p65(RELA)、淀粉样β/A4蛋白(APP)、G1/S特异性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胰岛素(INS)、雌激素受体(ESR1)、白细胞介素6(IL6)、核受体共激活剂1(NCOA1)、胱天蛋白酶8(CASP8)、原癌基因c(FOS)等。结论:共挖掘出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中的主要有效成分9个(包括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苷类等)及其治疗肠炎的关键靶点10个(包括RELA、APP、CCND1等)。
关键词: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网络药理学;化学成分;肠炎;靶点
114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31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胡桃楸枝和根中5个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含量差异分析
刘宏,宋奇,王添敏,张慧,翟延君,康廷国
2021, 32(8)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胡桃楸枝和根中没食子酸、逆没食子酸、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2,6-三-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2,3,6-四-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等5个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分析枝和根中上述5个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AgilentPoroshell120SB-C18为色谱柱,以水(含0.2%甲酸)-乙腈(含0.2%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70nm,进样量为5μL。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5个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没食子酸、逆没食子酸、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2,6-三-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2,3,6-四-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89~63.3、1.58~101、1.01~64.7、3.31~212、3.34~214μg/mL(r≥0.9973);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12h)试验的RSD均小于3.2%,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2%、99.1%、101.5%、102.9%、104.7%(RSD分别为4.85%、2.80%、1.31%、2.73%、1.28%)。在胡桃楸枝中,上述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965、0.6211、0.5625、3.1117、3.4513mg/g;在根中,上述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734、2.7555、0.9640、2.9466、4.8364mg/g;在枝、根中上述成分的平均总量分别为8.0432、12.1759mg/g。根中没食子酸、逆没食子酸和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枝中的含量(P<0.05或P<0.01),而枝和根中其余2个成分的含量及5个成分的总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所建模型的累积解释度(R2X、R2Y)、累积预测度(Q2)分别为0.943、0.745、0.710;模型载荷图显示,逆没食子酸与原点距离最远,仅逆没食子酸含量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结论: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测定胡桃楸枝和根中5个成分含量的方法。除1,2,6-三-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外,胡桃楸根中其余4个成分的含量及总含量均高于胡桃楸枝,逆没食子酸是区分两类样品的主要差异成分。
关键词:胡桃楸;枝;根;没食子酸;逆没食子酸;鞣质;含量测定
32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29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黄连解毒汤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李弼仁,李海怡,朱泳,罗川晋
2021, 32(8)
摘要: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小鼠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初步阐明其防治AS的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阳性对照,5mg/(kg·d)]和黄连解毒汤低、中、高剂量组[5、10、20mg/(kg·d),以生药总量计],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饲以高脂饲料复制AS模型。造模结束后,各药物组小鼠灌胃相应药液,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4周。给药结束后,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采用天狼猩红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胶原纤维形成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甘露糖受体(CD206)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小鼠主动脉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YM1)、炎症区域分子1(Fizz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iNOS含量以及主动脉中IL-1β、iNOS、TNF-α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中HDL-C、CD206含量以及主动脉中IL-10、YM1、Fizz1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主动脉血管内皮下可见厚厚一层胶原纤维。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小鼠上述血清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且黄连解毒汤中、高剂量组小鼠主动脉中IL-1β、TNF-α、iNOS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IL-10、YM1、Fizz1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其血管内皮相对光滑。结论:黄连解毒汤可通过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减少炎症反应,维持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从而发挥抗AS的作用。
关键词:黄连解毒汤;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极化;小鼠
128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28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不同种质紫苏叶挥发性成分化学型研究
陈家宝,郭龙,温春秀,齐琳琳,温赛群,郑玉光,王蕾
2021, 32(8)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种质紫苏叶挥发性成分的化学型,并探讨其种质、叶片颜色与化学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以P4峰为参照,绘制30批紫苏叶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同一GC-MS法测定紫苏叶挥发性成分;采用QualitativeNavigator(B.08.00)软件分析并与NIST17标准质谱数据库进行检索比对,分析各色谱峰对应的化合物;采用Origin2018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0批紫苏叶挥发性成分共有13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13~1.00。从30批不同种质紫苏叶样品中共鉴定出54种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0批样品可聚为三大类,其中SCY-1、YNT-9、YNX-17、YN-28为一类,以榄香素(PP-e)为主要挥发性成分,为PP-e型;GS-4、GS-7、GS-11、GS-19、HBA-14、HBA-20、GZZ-8、LN-39、GSL-27、GSQ-32、GSQ-33、GST-31、YNW-12、LN-38为一类,除LN-38外均以紫苏酮(PK)含量最高,为PK型[LN-38中芹菜脑(PP-a)含量高于紫苏酮,为PP-a型];HBS-2、HBS-3、HBS-6、HBS-15、HBS-16、HBS-24、HBS-25、GX-26、SXS-30、SCC-36、RB-37、SC-29为一类,以紫苏醛(PA)含量较高,为PA型;不同种质紫苏叶颜色特征结果显示,叶片颜色两面绿的白苏均为PK型,而叶片单面或两面紫的紫苏大多为PA型,耳齿紫苏多为PP-e型。结论:紫苏叶挥发性成分化学型与其叶片颜色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叶片单面或两面紫的紫苏叶大多为PA型;叶片颜色为两面绿的野生紫苏、耳齿紫苏、白苏均不属于PA型,其中白苏均为PK型;耳齿紫苏多为PP-e型。
关键词:紫苏叶;气质联用技术;挥发性成分;化学型;指纹图谱
46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27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芥子碱硫氰酸盐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苏羽屾,曾智锐,荣冬芸,王叶,李丹,唐姗姗,汪涛,龙雪梅,曹煜
2021, 32(8)
摘要:目的:研究芥子碱硫氰酸盐(ST)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EMT)和转移的影响,并考察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人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0.1%二甲基亚砜)和ST不同浓度组(5、10、20μmol/L),分别通过CCK-8实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染色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blot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分别测定各组细胞中EMT相关指标N-钙黏着蛋白(N-cadherin)、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另将SCL-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0.1%二甲基亚砜)、ST单用组(20μmol/L)、ST+NSC228155组[20μmol/LST+100μmol/LNSC228155(EGFR激动剂)]和ST+SC79组[20μmol/LST+20μmol/LSC79(PI3K/Akt激动剂)],分别通过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通过Westernblot实验测定空白对照组(0.1%二甲基亚砜)和ST不同浓度组(5、10、20μmol/L)组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以验证ST的作用与EGFR/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另将SCL-1细胞和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WS1分别分为空白对照组(0.1%二甲基亚砜)、ST组(20μmol/L)、ZD1839组(阳性对照,20μmol/L,EGFR抑制剂)和LY294002组(阳性对照,20μmol/L,PI3K/Akt抑制剂),采用CCK-8实验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以评价ST的细胞毒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10、20μmol/LST组SCL-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减弱(P<0.05);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5、10、20μmol/LST组SCL-1细胞中N-cadherin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并且细胞中EGFR、p-PI3K、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ST单用组比较,ST+NSC228155组和ST+SC79组SCL-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T组WS1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1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减弱(P<0.05),ZD1839组和LY294002组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显著减弱(P<0.05);与ST组比较,ZD1839组和LY294002组WS1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显著减弱(P<0.05),但SCL-1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可能通过抑制EGFR/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而抑制人皮肤鳞癌SCL-1细胞的增殖、EMT和转移,且其毒副作用较小。
关键词:芥子碱硫氰酸盐;人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转移;EGFR/PI3K/Akt信号通路
93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25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杜仲补天素丸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及含量测定
刘敏,曹国琼,张仕林,葛秋平,刘娅,张永萍
2021, 32(8)
摘要:目的:建立杜仲补天素丸的指纹图谱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测定杜仲补天素丸中7个成分的含量,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PntulipsBP-C18Plus为色谱柱,以0.2%磷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30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20μL。以丹皮酚为参照,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版)》建立12批杜仲补天素丸(S1~S12)的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与对照品比对进行色谱峰指认。采用SPSS21.0软件和SIMCA13.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22个共有峰进行评价。采用上述HPLC法测定12批样品中指认成分的含量。结果:从12批杜仲补天素丸的HPLC指纹图谱中标定共有峰22个,相似度均不低于0.960;共指认化学成分7个,分别为没食子酸(峰1)、绿原酸(峰3)、甘草苷(峰6)、金丝桃苷(峰7)、毛蕊花糖苷(峰8)、淫羊藿苷(峰14)和丹皮酚(峰15)。12批样品中,S1、S3~S5、S7、S9、S11聚为一类,S2、S10、S12聚为一类,S6聚为一类,S8聚为一类;22个共有峰被分为3个主成分,主成分1的特征值(15.130)和方差贡献率(68.775%)最大,其中峰3(0.305)和峰4(0.298)对应成分的得分系数最高。12批样品中,上述7个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8.1962~31.9513、0.0006~0.0494、0.2348~0.4159、0.0395~0.0791、0.0535~0.2493、0.0005~0.0008、0.6464~1.1469mg/g。结论:成功建立了杜仲补天素丸的HPLC指纹图谱。12批样品被聚类分成4类,峰3(绿原酸)和峰4(未知)可能是造成样品差异的重要因素。7个成分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最高。
关键词:杜仲补天素丸;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含量测定
58
|
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24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藏党参提取物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赵静,郭睿博,罗布占堆,丁亚丽,普珍,董海,谢红军
2021, 32(8)
摘要:目的:研究藏党参提取物(以下简称“ZDS”)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大鼠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48只大鼠中随机选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剩余40只大鼠建立CIA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ZDS低、中、高剂量组(0.44、0.88、1.76g/kg,以生药量计)和地塞米松组(阳性对照,0.0025g/kg),每组8只。灌胃给药,灌胃体积为400μL,每天1次,连续28天。分别于给药前(0天)及给药7、14、21、28天后称定大鼠体质量,并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末次给药后,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其胸腺指数、脾指数、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水平以及膝关节滑膜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p65、磷酸化NF-κBp65(p-NF-κBp65)、NF-κB抑制蛋白(IκB)、磷酸化IκB(p-I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给药14、21、28天)显著降低(P<0.05),关节炎指数评分(给药前及给药不同时间)显著升高(P<0.05),关节滑膜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胸腺指数、脾指数、炎症因子水平以及p-NF-κBp65、p-I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IκB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ZDS低剂量组大鼠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ZDS中、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的体质量(给药21、28天)均显著增加(P<0.05),关节炎指数评分(给药14、21、28天)均显著降低(P<0.05),关节滑膜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胸腺指数、脾指数、炎症因子水平以及p-NF-κBp65、p-I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I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ZDS对CIA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藏党参;提取物;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大鼠
42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22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HPLC法测定贝林司他中有关物质的含量
孙朋杰,张莉,杜超,李伟,卓秋琪
2021, 32(8)
摘要:目的:建立贝林司他中有关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并以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进行计算。以ODS-AM为色谱柱,以1.02%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5)-乙腈(85∶15,V/V)为流动相A、1.02%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5)-乙腈(30∶70,V/V)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20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贝林司他及杂质A、D、F、G、H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13~1.693、0.050~1.496、0.117~1.750、0.098~1.471、0.120~1.799、0.100~1.506μg/mL(r≥0.9997),后5个杂质的校正因子分别为1.0、1.0、1.2、1.5、1.0;检测限分别为0.250、0.590、0.490、0.600、0.500ng,定量限分别为0.500、1.170、0.980、1.200、1.000ng,回收率为90.18%~111.48%(RSD为1.52%~4.78%,n=9),稳定性(100h)、精密度试验的RSD均不大于16%,耐用性良好。3批贝林司他原料药中检测出杂质A、D、H,含量分别为0.030%~0.038%、0.019%~0.022%、0.012%~0.013%,其他最大单体杂质含量为0.012%~0.013%,总杂质含量为0.075%~0.084%,未检出杂质B、C、F、G。结论:成功建立了测定贝林司他中有关物质含量的方法,且方法准确、专属性好。
关键词:贝林司他;有关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对照法
90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2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成本-效用分析
魏霞,杨莉
2021, 32(8)
摘要:目的:评价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成本-效用,为相关医疗卫生决策提供药物经济学证据。方法:从全社会角度出发,以中国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目标人群,参考文献资料建立Markov模型,以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为对照,分析格卡瑞韦派伦他韦、索磷布韦+可洛派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和增量成本-效用比(ICERs);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与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相比,格卡瑞韦哌仑他韦增加了0.0021QALYs,成本增加25021元,ICERs为12129031元/QALY(意愿支付阈值为70892元/QALY),不具有成本-效用;当其单价下降至1679元时(降价64.65%)将具有成本-效用。索磷布韦+可洛派韦增加了0.0020QALYs,成本减少515元,是成本节约的绝对优势方案。敏感性分析显示,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和药品价格对结果的影响最大,索磷布韦+可洛派韦具有成本-效用的概率高于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结论:格卡瑞韦哌仑他韦需大幅降低价格,才可达到更好的可负担性;索磷布韦+可洛派韦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成本-效用分析;Markov模型;泛基因型
87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20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SGLT2抑制剂不良反应信号的挖掘与评价
郑淑芬,钟诗龙
2021, 32(8)
摘要:目的:挖掘和评价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上市后的不良反应(ADR)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比例报告比法(PRR)和报告比值比法(ROR)对2013年第2季度至2020年第3季度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自发呈报系统中接收的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3种SGLT2抑制剂的ADR进行信号挖掘,分析ADR报告中对应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上报年份、上报国家、严重ADR)和安全警告信号。结果:收集到的6029375份ADR报告中,SGLT2抑制剂为伴随和怀疑药物的ADR报告有43807份,其中卡格列净ADR报告19301份、达格列净ADR报告10960份、恩格列净ADR报告13546份。除性别未知和年龄缺失的ADR报告外,纳入报告患者的性别分布均衡,主要集中在50~75岁范围内,上报年份主要在2018年,主要上报国家为美国,以“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为主要的严重ADR。共挖掘得到ADR信号573个,累及系统26个,主要集中在代谢与营养类疾病、内分泌失调、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感染及侵扰类疾病等方面。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ADR频数排序前10位的主要ADR信号共14个,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的ADR信号中强度最强的信号都依次为酮症酸中毒(PRR值分别为119.64、140.11,ROR值的95%CI下限分别为148.28、178.78)和真菌感染(PRR值分别为47.76、34.77,ROR值的95%CI下限分别为50.69、36.28);而卡格列净除上述2个信号较强外,截趾(PRR值为489.79,ROR值的95%CI下限为520.15)和骨髓炎(PRR值为61.42,ROR值的95%CI下限为65.38)的信号也较强。结论:SGLT2抑制剂在代谢与营养类疾病、内分泌失调、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感染及侵扰类疾病方面的安全风险较高。达格列净、卡格列净、恩格列净易引起酮症酸中毒、真菌感染等ADR,卡格列净还易引起截趾、骨髓炎等ADR。
关键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数据挖掘;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不良反应信号
116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19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药物干预对4-HNE浓度的影响
刘卫,张许,吴传亮,贾建秀,于颖,耿晓晓,郭瑞臣
2021, 32(8)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观察谷胱甘肽对4-HNE浓度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3家医院因脑血栓或脑栓塞住院治疗的97例缺血性卒中1年内复发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97例未复发患者为对照组并进行配对。观察组患者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又分为常规治疗组(49例)和药物干预组(48例)。常规治疗组患者于住院期间进行脑血流再通、改善循环、控制血压、维持血糖、治疗高脂血症和心律失常等常规治疗,药物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谷胱甘肽1.8g,每天1次,静脉注射;疗程均为14天。均于入院时及治疗14天后测定血浆中4-HNE浓度,均于入院时检测ALDH2基因分型和TOAST分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4-HNE升高的相关因素;采用条件Logistic分析探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血浆中4-HNE浓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ALDH2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观察组携带ALDH2*2等位基因的患者比例(50.50%)显著高于对照组(36.08%)(P<0.05)。携带ALDH2*2等位基因[B=2.33,95%CI(1.35,5.50),P=0.03]和大动脉粥样硬化[B=1.90,95%CI(1.29,3.74),P=0.04]与4-HNE浓度升高显著相关;大动脉粥样硬化[OR=2.93,95%CI(1.84,4.67),P<0.01]、卒中家族史[OR=1.50,95%CI(1.18,1.90),P=0.04]、血浆中4-HNE浓度升高[OR=1.34,95%CI(1.11,1.62),P=0.04]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干预后,药物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浆中4-HNE浓度均显著低于同组干预前(P<0.05);而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家族史、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浆中4-HNE浓度升高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尽管药物干预能降低患者血浆中4-HNE浓度,但加用谷胱甘肽的效果并不比常规治疗显著。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复发;谷胱甘肽;4-羟基壬烯醛;ALDH2*2等位基因;危险因素
63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18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不同放化疗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
邝玉慧,徐方飚,赵哲,梁家琦,陈欣菊
2021, 32(8)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复方斑蝥胶囊联合不同放化疗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0年9月,收集复方斑蝥胶囊联合不同放化疗方案(试验组)对比不同放化疗方案(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队列研究。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TSA0.9.5.10Beta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采用GRADEProfiler3.6.1证据等级质量评价工具对RCT和队列研究进行证据质量等级评价。结果:共纳入15项RCT,共计11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示高于对照组[RR=0.80,95%CI(0.73,0.88),P<0.00001];按化疗方案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方案、三维适形放疗方案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RR=0.81,95%CI(0.74,0.89),P<0.0001];按生存时间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自然杀伤细胞计数、T细胞亚群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甲胎蛋白含量、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显示,复方斑蝥胶囊联合TACE介入治疗的治疗有效率更优的证据确切。GRADE评价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的证据等级为中级,生存率及骨髓抑制发生率的证据等级为低级,其余指标均为极低级。结论:复方斑蝥胶囊联合不同放化疗方案用于PHC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尤以联合TACE介入治疗的疗效最佳,且治疗有效率的证据等级为中级。
关键词:复方斑蝥胶囊;原发性肝癌;疗效;安全性;Meta分析;试验序贯分析;GRADE评价
71
|
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16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磷结合剂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与药学干预
岳晓红,薛莹,司方莹
2021, 32(8)
摘要: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磷结合剂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药师干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疾病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调查问卷对其一般资料、磷结合剂用药依从性、疾病与用药知识掌握水平、社会支持度、自我效能等进行评估。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各影响因素与用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将患者随机分为药学干预组和非干预组,针对危险因素为药学干预组提供3个月的药学服务,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磷水平、用药依从性等指标。结果:共有298例患者有效完成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1%)。其中,163例患者(54.7%)依从性良好、135例患者(45.3%)依从性差。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磷结合剂用药依从性与患者年龄、透析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每日服药总数量、每日磷结合剂服药数量、疾病与药物知识掌握水平、社会支持度、自我效能显著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每日服药总数量、每日磷结合剂服药数量、药物与疾病知识掌握水平、社会支持度、自我效能是影响患者磷结合剂用药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药学干预组用药依从性、疾病控制情况、疾病和药物相关知识掌握水平、社会支持度和自我效能均较非干预组显著改善或提高,血磷水平较非干预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每日服药总数量、每日磷结合剂服药数量、药物与疾病知识掌握水平、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是影响磷结合剂用药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磷结合剂用药依从性偏低;药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疾病预后。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磷结合剂;用药依从性;高磷血症;药学干预
111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15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中药制剂矫味技术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魏晓嘉,万国慧,李佳园,石晋丽
2021, 32(8)
摘要:目的:为研制易于患者接受且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文献,对中药制剂中的矫味技术与矫味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中药制剂的传统矫味技术包括添加辅料、增加药引等方法,现代矫味技术中常用的有添加矫味剂法、包衣法和环糊精包合法等;此外,固体分散体、微囊微球、离子交换树脂等新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中药矫味领域,但尚有待进一步推广;多种矫味剂或矫味技术的联合应用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矫味效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志愿者感官评价法、动物偏好实验法和人工智能感官评价法。矫味技术应用于中药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避免对中药有效成分产生影响、选用安全性高的辅料等。研究适合中药制剂的矫味技术和评价方法对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及中药制剂的临床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药制剂;特殊气味;矫味技术;矫味剂;评价方法
162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14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白前的本草考证
雷咪,柳佚雯,陈科力,罗寅珠,孟武威,詹志来,刘大会
2021, 32(8)
摘要:目的:为白前的深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实地走访湖北新洲、团风和江西庐山白鹿镇梅溪村等当前白前主产地以及中药材市场进行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白前进行本草考证,梳理总结白前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加工及炮制方法、性味功效等方面的沿革。结果与结论:白前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常用中药。该药材别名石蓝,又名嗽药等,但历代本草中均以“白前”为正名。古代医家常将白前与白薇混淆使用,缘于宋《本草图经》所附图示之误;后北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完全沿用《本草图经》中对白前和白薇的描述和图示,故从宋代开始,各白薇产地以“叶如柳”的白前误为白薇;至明《救荒本草》开始,医家对前人的错误进行了修正,从叶形态上将“白薇”和“柳叶白前”区分开。至民国,鹅绒藤属及其基原植物分类有较大争议,《植物学大辞典》与《中国药学大辞典》都将白前归类到夹竹桃科白前属下。现代本草书籍对于白前基原记载趋于一致。白前资源从江苏、浙江一带的长江流域沿岸逐步往长江流域中部、南部转移,其与白前生境特点的生长环境发生地理位置变化有关,并与今白前主要栽培产区湖北新洲、团风一带环境一致。白前以根茎粗壮、须根长、无杂质泥土者为佳,但其内在质量还需有效成分分析和药理学证据来佐证。性味功效方面,元代以前,白前皆“味甘”,但“微温”还是“微寒”的记载不同,现多记载为“辛、苦,微温”。可见,有必要在厘清白前古今基原植物、产地、加工炮制的基础之上,开展化学成分、品质、药效及分子鉴定方面的研究,制定白前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以满足其药材交易和流通中按质论价的需求,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白前;本草考证;产地;炮制;品质评价
156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13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布拉氏酵母菌防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向金波,罗军,胡小燕,竺琴
2021, 32(8)
摘要: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防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进展。方法:查询相关文献,对布拉氏酵母菌的生物学和药动学特征,防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具有对抗生素天然耐药和高度稳定性的生物学特性;其在体内能顺利到达肠道,可维持益生菌活性,且不在肠道中持续定植。布拉氏酵母菌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其对肠道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及对肠黏膜的直接作用可能是其潜在作用机制。现有证据均表明了布拉氏酵母菌预防及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有关该菌引起的不良反应仍应引起临床重视。目前关于布拉氏酵母菌的用药方案尚缺乏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的指导,有待于在后期研究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布拉氏酵母菌;益生菌;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生物学特征;药动学特征;作用机制;疗效;不良反应
111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11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HPLC-ELSD法同时测定葡萄糖原料药中6种糖类有关物质的含量
宫兴华,郑磊,李娟
2021, 32(8)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葡萄糖原料药中果糖、麦芽糖、异麦芽糖、麦芽三糖、麦芽四糖、麦芽五糖等6种糖类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色谱柱为XBridgeAmide,流动相为乙腈-水(75∶25,V/V),流速为0.5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检测器为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载气为氮气,气体压力为40psi,蒸发温度为80℃,漂移管温度为80℃,增益为100。结果:上述6种糖类有关物质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99~59.88、9.90~98.96、9.92~99.19、5.97~59.74、4.03~40.32、5.89~58.89μg/mL(r>0.9990);定量限分别为1.5、1.5、1.5、3.0、3.0、3.0μg/mL,检测限分别为0.5、0.5、0.5、1.0、1.0、1.0μg/mL;精密度、稳定性(12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87%~98.59%(RSD=1.04%,n=9)、95.66%~99.84%(RSD=1.20%,n=9)、96.11%~98.97%(RSD=1.04%,n=9)、95.06%~99.11%(RSD=1.25%,n=9)、95.69%~98.22%(RSD=0.83%,n=9)、95.34%~98.56%(RSD=1.01%,n=9)。9批葡萄糖原料药中上述6种糖类有关物质含量分别为1.26~2.22、2.55~3.36、2.37~3.37、1.28~2.01、0~2.11、0~1.89mg/g。结论:所建方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葡萄糖中糖类有关物质的检测。
关键词:葡萄糖;糖类;有关物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
38
|
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61710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2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