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2 33 22

      药事管理

    • 杨伊凡,谢金平,邵蓉
      2022, 33(22): 2689-269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01
      摘要:目的为完善我国罕见疾病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韩国罕见疾病管理综合规划及相关法规,总结韩国针对罕见疾病典型的防治做法和保障措施,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我国罕见疾病管理提出完善建议。结果与结论韩国通过动态增补的罕见疾病目录、差异化的罕见疾病费用援助计划以及提供补充社会保障的患者组织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罕见疾病防治与保障体系。我国可以从建立罕见疾病管理的纲领性行动计划、完善罕见疾病目录遴选程序、探索建立罕见疾病补助策略和支持发展罕见疾病患者组织4个方面,优化罕见疾病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罕见疾病;韩国;防治;保障;孤儿药;中国   
      4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02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张金芬,佟若菲,董继刚,孙燕燕
      2022, 33(22): 2694-2699.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02
      摘要:目的比较2021年版《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WHO EMLc)与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NEML)中收录的抗菌药物,为我国儿童基本药物目录药品遴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比较两个目录中抗菌药物的分类方法、特殊标注、品种、剂型、规格等方面的异同。结果WHO EMLc对抗菌药物实行严格的限定和分级,标注了儿童限制使用的年龄及体质量,更注重儿童用药的耐药性和安全性;品种方面,NEML共收录抗菌药物51种,WHO EMLc共收录抗菌药物62种,两个目录共同收录的抗菌药物达36种,WHO EMLc收录的氯唑西林、普鲁卡因青霉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等未被NEML收录;剂型方面,WHO EMLc收录的抗菌药物剂型更为丰富和灵活,如包含了NEML未收录的口服液、粉末口服液及刻痕片等,可提高儿童用药的依从性及剂量的准确性;规格方面,两目录共同收录的抗菌药物规格总数接近,但NEML中部分药物收录的规格种类更丰富,且其收录的最小规格要更小;WHO EMLc收录的一些特有抗菌药物虽在我国上市,但因缺乏我国儿童用药数据而规定不能用于儿童,如氯法齐明、贝达喹啉及德拉马尼等。结论NEML中收录的抗菌药物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儿童的用药需求。WHO EMLc作为儿童专用目录具有一定的优势及合理性。我国相关部门可借鉴WHO的优秀经验,完善NEML中的儿童用药信息,并尽快推出我国儿童基本药物目录。  
      关键词: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儿童;抗菌药物   
      6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6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药学研究

    • 余星霖,杨丽萍,陈普,段小花
      2022, 33(22): 2700-270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03
      摘要:目的从天麻中获取脑线粒体靶向化合物,并对获取的化合物进行神经保护活性研究。方法提取大鼠脑组织中线粒体,通过健那绿和中性红染色评估线粒体的纯度,并通过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评估纯化线粒体的活性。以纯化线粒体为对照组、失活的纯化线粒体为实验组,测定并计算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峰面积之差与对照组峰面积的比值(ΔP),来验证线粒体靶向化合物获取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超滤离心-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获取天麻中脑线粒体靶向化合物并进行指认,检测其对离体线粒体活性的影响。进一步针对活性较高的化合物,采用缺氧缺糖/复氧(OGD/R)损伤HT22细胞研究其神经保护活性。结果提取所得的脑线粒体纯度高,具有活性。可行性验证结果显示,超滤离心-HPLC法具有识别分离功能,可用于获取具有线粒体靶向功能的化合物。从天麻中获取了2个脑线粒体靶向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两者均可提高离体线粒体活性,其中对羟基苯甲醇活性更高。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对羟基苯甲醇以给药浓度25、50、100 μmol/L预处理,对HT22细胞存活率影响较小。与模型组相比,对羟基苯甲醇处理可降低OGD/R损伤细胞死亡率,改善模型细胞形态,提高模型细胞ATP、MMP水平,降低模型细胞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氧水平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程度,大部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天麻中获取2个脑线粒体靶向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醇和对羟基苯甲醛),其中对羟基苯甲醇对OGD/R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靶向治疗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天麻;脑线粒体;超滤离心;高效液相色谱;靶向治疗;神经保护   
      4
      |
      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6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舒万芬,刘文,宋信莉,刘兴德,张甘纯,秦琴,王洪鑫
      2022, 33(22): 2706-271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04
      摘要:目的研究经典名方桃核承气汤化瘀泻热的“性-效”相关物质基础。方法建立蓄血证大鼠模型,考察桃核承气汤全方(17.29 g/kg)及其药性拆分成分[苦寒组(大黄+芒硝)9.43 g/kg、辛温组(桂枝+桃仁)4.71 g/kg、甘平组(甘草)3.14 g/kg]对大鼠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内皮素1)和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在确定优势药性组的基础上,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鉴定其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并筛选结合能≤-5.0 kcal/mol的成分作为“性-效”相关物质基础。结果桃核承气汤全方和辛温组药材均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的凝血指标(P<0.05或P<0.01),其全方和苦寒组药材均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的炎症指标(P<0.05或P<0.01)。辛温组为化瘀优势药性组,苦寒组为泻热优势药性组。分别从辛温组、苦寒组药材中鉴定出32、35个成分;结合能≤-5.0 kcal/mol的辛温组药材成分有10个(脱落酸、羟基酪醇、原花青素B1等),苦寒组药材成分有13个(黄芩素、芦荟大黄素、去甲蟛蜞菊内酯等)。结论桃核承气汤全方有化瘀、泻热的功效,其物质基础分别来自辛温组药材(桂枝、桃仁)和苦寒组药材(大黄、芒硝)。  
      关键词:桃核承气汤;蓄血证;药性;凝血指标;炎症指标;物质基础;大鼠   
      3
      |
      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1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张一凡,周苏娟,孟江,左蓉,林华坚,孙悦,王淑美
      2022, 33(22): 2712-271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05
      摘要:目的基于机器视觉系统探讨姜炭炮制程度判别及颜色-成分含量相关性,为姜炭炮制程度控制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干姜及其不同炮制程度姜炭饮片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姜酮5种成分的含量;采用机器视觉技术获得饮片图像并提取饮片RGB、L*a*b*、HSV 3个不同颜色空间的颜色特征,采用机器学习,如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支持向量机(SVM)等方法对姜炭不同炮制程度姜炭建立定性判别模型,将颜色特征值与测得的5种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颜色-成分的定量预测模型。结果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姜酮在炮制后产生且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标炭饮片中含量最高;6-姜酚、8-姜酚和10-姜酚的含量逐渐降低;6-姜烯酚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基于饮片图像颜色客观量化结合有监督判别模式识别方法的LDA和SVM建立的定性判别模型,其交叉验证训练预测准确率达到100%,外部验证准确率达到95.83%。基于饮片图像颜色客观量化结合SVM建立5种成分含量预测模型,RPD值均大于2,各成分的R2P与R2C值中姜酮为0.633 9与0.683 3,其他成分值均大于0.75,说明SVM对除姜酮以外的4种成分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基于机器视觉系统对姜炭炮制程度的判别和含量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为姜炭饮片的质量控制和炮制程度的判断提供参考。  
      关键词:姜炭;机器视觉;机器学习;质量评价;炮制程度   
      3
      |
      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7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黄倩,郑丹丹,黄秋虹,施子禄
      2022, 33(22): 2719-272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06
      摘要:目的探讨蛇床子素(OST)对糖尿病肾病(DN)模型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成功后继续喂养12周建立DN模型。将糖尿病模型小鼠分为模型组和OST低、中、高剂量(20、40、80 mg/kg)组,每组10只,糖尿病造模成功后每日灌胃相应药物或溶剂(模型组)1次,持续12周;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末次灌胃后,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24 h尿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水平;Masson染色法观察肾间质区域胶原纤维的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肾皮质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皮质中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锌指转录因子1(Snail1)蛋白表达和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水平(以p-Akt/Akt比值计)。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24 h尿蛋白、Scr、尿素氮水平,肾间质胶原纤维沉积占比,肾皮质中vimentin表达水平以及Fstl1、Snail1蛋白表达水平和p-Akt/Akt比值均显著升高(P<0.01),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OST各剂量组小鼠上述指标变化均显著逆转(P<0.05或P<0.01)。结论OST预防性用药可有效降低DN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保护其肾功能,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Fstl1/Akt/Snail1通路有关。  
      关键词:蛇床子素;糖尿病肾病;间质纤维化;卵泡抑素样蛋白1;蛋白激酶B;锌指转录因子1;小鼠   
      3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2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范天慈,毛睿,刘丽婷,窦志英,刘亚男,孙佳惠,常艳旭,龚博炀
      2022, 33(22): 2724-272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07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对酒萸肉中指标成分的影响,以优选最佳干燥方式。方法山萸肉饮片经酒制后,分别采用不同干燥方式(鼓风干燥、远红外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晒干、阴干及联合干燥)进行干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酒萸肉中没食子酸等5种成分的含量;采用显色法测定酒萸肉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不同干燥方式对酒萸肉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22批酒萸肉中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1.043 8~1.563 8、0.648 5~2.358 8、5.031 0~10.305 7、6.681 2~7.534 2、0.986 5~1.148 8、33.657 2~50.741 5 mg/g。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75 ℃微波干燥时酒萸肉中各成分的综合评分最高,其次为60 ℃鼓风干燥和60 ℃远红外干燥所得样品。结论酒萸肉的干燥方式宜采用75 ℃微波干燥、60 ℃鼓风干燥或60 ℃远红外干燥。  
      关键词:酒萸肉;干燥方式;含量测定;综合评价   
      3
      |
      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5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石佳楠,宋信莉,刘兴德,陈欢欢,杨小双,杨胜磊,沈丽,万开龙
      2022, 33(22): 2728-273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08
      摘要:目的研究芥子碱硫氰酸盐可溶性微针(ST-DMN)穴位给药抗支气管哮喘(BA)的疗效。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芥子碱硫氰酸盐(ST)抗BA的核心靶点,并针对排名前3位的核心靶点进行药效学研究。首先制备ST-DMN(ST载药量为1 mg/片),再将30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微针组、白芥子散敷贴组(阳性对照组)和ST-DMN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10%卵清蛋白(含氢氧化铝佐剂)致敏和1%卵清蛋白雾化激发以复制BA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大鼠不处理,模型对照组大鼠于肺俞穴、大椎穴涂抹生理盐水,空白微针组、白芥子散敷贴组、ST-DMN组大鼠分别于相同穴位给予空白微针、白芥子散(敷贴,1.5 g)、ST-DMN(2个穴位共给予3片)处理,每天1次,连续28 d。给药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症状并测定体质量,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形态变化,检测大鼠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肺组织中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2(IL-2)的水平。结果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ST抗BA的关键靶点有PTGS2、MMP-9、IL-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热休克蛋白90AA1等。药效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T-DMN组大鼠咳嗽减轻,毛色恢复,行为灵敏,呼吸平稳,体质量增加;肺组织结构、肺泡上皮细胞、肺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BALF、肺组织中PTGS2、MMP-9、IL-2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ST-DMN穴位给药抗BA的效果良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BALF、肺组织中PTGS2、MMP-9、IL-2水平有关。  
      关键词:芥子碱硫氰酸盐;可溶性微针;穴位给药;支气管哮喘;作用靶点;药效学   
      3
      |
      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5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陈九妹,朱麒臻,鞠成国,张强,王巍
      2022, 33(22): 2733-273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09
      摘要:目的优化诃子中诃黎勒酸和诃子酸的提取、分离工艺。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物料粒径、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诃黎勒酸、诃子酸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诃黎勒酸和诃子酸的提取工艺。以上样液浓度、洗脱溶剂、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反相填料(ODS)用量与上样生药量比值为考察因素,优化诃黎勒酸和诃子酸的分离工艺。结果诃黎勒酸和诃子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0%,超声提取,物料粒径120目,液料比25∶1(mL/g),提取时间20 min,提取次数2次;经3次实验验证,平均综合得分为99.33分(RSD=0.68%,n=3),诃黎勒酸、诃子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7.05、58.32 mg/g。诃黎勒酸和诃子酸的最佳分离工艺为上样液浓度0.5 g/mL(1 mL相当于0.5 g药材),ODS用量与上样生药量比值10∶1.5(g/g),甲醇-水(1∶4,V/V)洗脱诃黎勒酸,甲醇-水(3∶7,V/V)洗脱诃子酸;经3次实验验证,诃黎勒酸、诃子酸的平均总得率分别为53.33%、39.23%。经重结晶后,2种成分的纯度均为100%。结论所建立的诃黎勒酸和诃子酸的提取、分离工艺简单可行。  
      关键词:诃黎勒酸;诃子酸;提取工艺;分离工艺   
      4
      |
      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4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胡锦华,翁丽丽,武艳雪,陈天丽
      2022, 33(22): 2738-274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10
      摘要:目的探讨赤芍酒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及镇痛作用。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酒制前后赤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布洛芬0.072 mg/g)和赤芍低、高剂量组(0.005、0.01 mg/g,以生药量计)以及酒赤芍低、高剂量组(0.005、0.01 mg/g,以生药量计),每组6只,通过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诱导大鼠痛经模型,记录大鼠末次给药后的扭体潜伏期,检测子宫组织匀浆中前列腺素F(PGF)、孕酮、一氧化氮(NO)、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赤芍与酒赤芍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均鉴定出60个相同的化学成分。赤芍酒制后,除芳樟醇、pedunculagin、丁香酸等7个成分含量有所升高以外,其他成分含量均有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扭体潜伏期(除赤芍低剂量组外)均显著延长(P<0.05),子宫组织匀浆中PGF(除赤芍低剂量组外)均显著降低,孕酮(除赤芍低、高剂量组外)、NO(除赤芍低、高剂量组外)、β-内啡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酒赤芍对痛经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优于赤芍生品,这可能与赤芍酒制后芳樟醇、pedunculagin、丁香酸等7个成分的含量升高有关。  
      关键词:赤芍;酒制;化学成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镇痛作用   
      4
      |
      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5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周霖,王肖辉,孙志,薛连平,金建文,武婧,李晓静,郑天元,张晓坚
      2022, 33(22): 2743-274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11
      摘要:目的建立藤黄健骨胶囊质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并预测质控成分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法对藤黄健骨胶囊中的7种质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并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以及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挖掘潜在关键信号通路。结果20批藤黄健骨胶囊中琥珀酸、金丝桃苷、没食子酸、山柰酚、柚皮苷、柚皮素、原儿茶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20.92、67.67、129.48、4.74、397.45、5.66、376.62 μg/g。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7种质控成分的62个关键作用靶点基因包括AKT1、TNF、VEGFA、MMP9、PTGS2等;主要富集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细胞核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7、类风湿性关节炎、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涉及炎症反应、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等生物过程,胞质、包膜等细胞组分,以及酶活性、能量活性等分子功能。结论所建UHPLC-Q-Orbitrap HRMS法可用于藤黄健骨胶囊质控成分的定量分析;其质控成分可能是通过AKT1、TNF、VEGFA等关键靶点,从而映射到类风湿性关节炎、Toll样受体等骨性疾病相关炎症通路,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关键词:藤黄健骨胶囊;质控成分;含量测定;网络药理学;机制   
      5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0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黄玉普,吴大章,汤玉梅,王森,王玉
      2022, 33(22): 2748-275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12
      摘要:目的优选复方黄芩浸膏粉的干燥方式。方法分别采用常压干燥、减压干燥和喷雾干燥方式制备复方黄芩浸膏粉,建立浸膏粉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以粒径、粒径分布、松密度等13个二级指标建立浸膏粉的物理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评价法对比3种浸膏粉的HPLC指纹图谱和物理指纹图谱;通过二级指标转换计算均一性、堆积性、可压性、流动性和稳定性5个一级指标,评价3种浸膏粉的物理性质;并以二级指标计算3种浸膏粉的可压性参数——参数指数(IP)、参数轮廓指数(IPP)和良好可压性指数(IGC),评价粉体的压缩成型性。结果常压干燥、减压干燥和喷雾干燥所得复方黄芩浸膏粉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值分别为0.74、0.90和0.94,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值分别为0.74、0.83和0.92,喷雾干燥浸膏粉整体相似度更高。物理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所得浸膏粉物理性质有所差异,3种浸膏粉稳定性均较差,而堆积性均较好,喷雾干燥、减压干燥浸膏粉的均一性和可压性较常压干燥浸膏粉更优,但流动性较常压干燥浸膏粉差。压缩成型性分析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浸膏粉的IP为0.54、IPP为5.23、IGC为5.03,可加少量的润滑剂后直接压片。结论不同干燥方式所得复方黄芩浸膏粉的HPLC指纹图谱与物理指纹图谱均存在差异。喷雾干燥浸膏粉整体质量更优,该方式更适用于复方黄芩浸膏的干燥。  
      关键词:复方黄芩方;浸膏粉;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物理指纹图谱;干燥方式;粉体学性质;成型性   
      3
      |
      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3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王博,于晓涛,刘玉萍,赫振玉,王瑞
      2022, 33(22): 2753-275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13
      摘要:目的建立蒲蓝利咽合剂的指纹图谱和绿原酸等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以评价蒲蓝利咽合剂的质量。方法以黄芩苷为参照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1批蒲蓝利咽合剂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指认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SPSS 20.0、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大于1为指标筛选影响蒲蓝利咽合剂质量的标志物;采用相同的HPLC法测定绿原酸等8种成分的含量。结果11批蒲蓝利咽合剂指纹图谱共有20个共有峰,相似度在0.973~0.994之间;指认了8个共有峰,分别为绿原酸、咖啡酸、马钱苷、菊苣酸、木蝴蝶苷B、黄芩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汉黄芩苷。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批样品分为2大类,其中S3、S10~S11为一类,其余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5.546%,其分类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显示,15、14(黄芩苷)、10、18(汉黄芩苷)、11、17(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4、20、16、12、7、19号峰的VIP值大于1。11批样品中绿原酸、咖啡酸、马钱苷、菊苣酸、木蝴蝶苷B、黄芩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汉黄芩苷的含量分别为0.287~1.021、0.163~0.485、0.735~3.641、0.587~4.012、1.920~9.063、37.443~115.974、3.623~13.942、7.135~18.736 mg/g。结论建立的蒲蓝利咽合剂HPLC指纹图谱及绿原酸等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评价;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等12种成分可能是影响蒲蓝利咽合剂质量的标志物。  
      关键词:蒲蓝利咽合剂;指纹图谱;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3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2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药物与临床

    • 张科,李波,宋崟,孙璇,邵佳,李正翔
      2022, 33(22): 2758-276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14
      摘要:目的挖掘利那洛肽的风险信号,为该药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使用OpenVigil 2.1数据平台,获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12年8月30日-2021年12月31日的利那洛肽相关不良事件(ADE)报告数据。采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R)法进行数据挖掘,利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3.1版)中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挖掘到的风险信号进行分类和描述。结果共检索到利那洛肽相关ADE报告17 590份,其中严重的ADE报告有5 494份(占31.23%)。共检测到相关风险信号120个。按发生频次排序,前10位的风险信号(以PT表示)依次是腹泻、药物无效、超说明书用药、腹胀、腹痛、给药时间不当、上腹痛、胃肠胀气、产品存储错误、故意误用产品;按信号强度排序,双氢睾酮增加(ROR值为271.258,PRR值为271.131)位列首位,双氢睾酮增加和椎间盘压迫这2个信号均未被药品说明书收录。2种排序方式所得风险信号的SOC以各类检查、胃肠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等为主。结论应用利那洛肽时,除药品说明书中提及的不良反应外,临床还须密切关注其药品说明书未提及的安全风险(如双氢睾酮增加和椎间盘压迫),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利那洛肽;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风险信号;报告比值比法;比例报告比值法   
      8
      |
      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1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季鹏,宁丽娟,陈泳伍,朱鹏里,吴菲,吴颖其,颜辉,耿亚迪,张圣雨,沈爱宗
      2022, 33(22): 2762-276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15
      摘要:目的观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所用化疗方案分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组和紫杉醇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含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或紫杉醇注射液的化疗方案治疗至少2个周期(每21 d为1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疗效,并记录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组患者共完成化疗430个周期,平均4.3个周期;紫杉醇组患者共完成化疗476个周期,平均4.8个周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组患者的中位PFS(4.0个月)、有效率(13.00%)与紫杉醇组(4.0个月、9.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疾病控制率(99.00%)显著高于紫杉醇组(89.00%),其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感觉神经病变、乏力、恶心呕吐、关节肌痛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紫杉醇组(P<0.05)。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较好,比普通紫杉醇能更好地控制疾病的进展,且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紫杉醇;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性;安全性   
      11
      |
      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0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阳丽,王浩,刘小英,周岳,伏箫燕
      2022, 33(22): 2766-2769.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16
      摘要:目的为古塞奇尤单抗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对美国FAERS数据库中2017年第4季度至2022年第2季度古塞奇尤单抗相关不良事件(ADE)报告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与结论共筛选得到古塞奇尤单抗ADE报告29 951份,获得197个(3 871例)ADE信号,涉及21个系统器官。古塞奇尤单抗的主要ADE信号体现在感染及侵染类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上,这与其说明书记载基本一致。其新的ADE信号包括眼眶肿瘤、胆囊腺癌、汗腺疾病、血尿酸降低、眼睑回缩、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非酒精性脂肪肝、增生性胆囊病、气管软化、内耳疾病等。其严重的ADE信号包括全身各部位的严重感染、肝胆疾病、肿瘤疾病等。  
      关键词:古塞奇尤单抗;药品不良事件;药品不良反应;据挖掘   
      8
      |
      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6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王亚亚,丁丽,史国琴,滕月鹏,李彩东,郭文娟,缪苗苗,魏秋芳,古殿杰
      2022, 33(22): 2770-2774.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17
      摘要:目的监测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致肾损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安全使用TDF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使用TDF的乙型肝炎住院患者信息,根据肾损伤标准设置检索条件,对TDF致肾损伤疑似患者进行主动监测,再由临床药师逐一判定后确认TDF致肾损伤阳性患者,计算TDF致肾损伤发生率;分析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肝肾功能主要检验指标、合并疾病、合用药物情况与TDF致肾损伤的相关性,探索真实世界中TDF致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 226例使用TDF的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经CHPS主动监测发现160例TDF致肾损伤疑似患者,最终人工确认64例阳性患者,TDF致肾损伤发生率为5.22%。与用药前相比,阳性患者用药后血肌酐、胱抑素C水平和尿蛋白2+及以上患者比例均显著升高(P<0.001),估测肾小球滤过率和血磷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用药时间超过36个月、疾病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合用药物超过10种均与TDF致肾损伤有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2 5)。结论应用CHPS建立的TDF致肾损伤主动监测方案具有省时、省力、高效的特点;基于当前真实世界证据,当患者使用TDF时,应注意密切监测肾功能情况,尤其当用药时间较长、疾病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需要合用多种药物时,更应提高警惕,进而早期发现、有效规避高危患者不良反应风险。  
      关键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肾损伤;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主动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真实世界   
      8
      |
      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48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孙国先,徐媛,刘微丽,侯红玲,尹文星
      2022, 33(22): 2775-277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18
      摘要:目的探讨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肺炎失败的影响因素,为合理使用替加环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ICU 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选择替加环素治疗MDRAb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治疗失败组和治疗成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实验室指标、用药相关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替加环素治疗MDRAb肺炎失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02例使用替加环素治疗MDRAb肺炎的患者,其中治疗成功组有71例,治疗失败组有31例。与治疗成功组比较,治疗失败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更高(P<0.05),凝血功能异常和共病种类≥2种的例数更多(P<0.05)。替加环素治疗后,治疗失败组降钙素原显著高于治疗成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致替加环素治疗MDRAb肺炎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凝血功能异常、APACHE-Ⅱ评分≥20分(P<0.05),首剂负荷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APACHE-Ⅱ评分≥20分和凝血功能异常的MDRAb肺炎患者,给予替加环素治疗失败的可能性大;替加环素首剂负荷给药治疗MDRAb肺炎,疗效更优。  
      关键词:替加环素;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治疗失败;影响因素   
      5
      |
      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3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循证药学

    • 田塬,唐贵菊,李波,李亚玲
      2022, 33(22): 2779-278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19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局部消融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P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Trials、Web of Science、Ovid、SinoMed,收集TACE联合局部消融术(试验组)对比TACE(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9项RCT,共计2 294例患者,涉及TACE、TACE+射频消融(RFA)、TACE+微波消融(MWA)、TACE+无水乙醇注射(PEI)、TACE+冷冻消融(CRA)、TACE+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HIFU)6种干预措施,以及铂类、蒽环类、嘧啶类似物及多肽类4种化疗药物。Meta分析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方面,以TACE+RFA、TACE+HIFU、TACE+MWA较高;1年生存率方面,以TACE+PEI、TACE+HIFU、TACE+MWA较高;2年生存率方面,以TACE+HIFU、TACE+MWA、TACE+PEI较高;3年生存率方面,以TACE+HIFU、TACE+PEI、TACE+RFA较高;安全性方面,以TACE+MWA、TACE+RFA、TACE较高。TACE+MWA中,4种化疗药物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可切除PLC患者,TACE+MWA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为最佳组合;TACE+MWA中4种化疗药物的疗效均较好,可个性化选择适宜的化疗药物。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不可切除;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局部消融术;Meta分析;疗效;安全性   
      3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2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郭华,邵云,刘兰兰,任鹏飞,付强,孙楠,周建超,康建,任艳丽
      2022, 33(22): 2786-2790.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20
      摘要:目的比较牛肺表面活性物质(PS)和猪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SinoMed、万方数据、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HTA)机构官方网站及相关数据库,收集牛PS与猪PS对比治疗早产儿RDS的HTA报告、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药物经济学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2年2月。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对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篇HTA报告、6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6篇药物经济学研究。牛PS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和肺外指标发生率方面与猪PS相当;PS再治疗率、血气指标、总有效率、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方面,猪PS较牛PS更有优势;两者在死亡率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漏气综合征、肺出血发生率方面的结果存在争议。经济性方面,两组患儿的平均住院费用、每剂给药成本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猪PS比较,牛PS的平均每剂浪费成本更高(P<0.001),治疗24 h平均费用更低(P<0.05);平均药品费用的结果存在争议。结论牛PS治疗早产儿RDS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与猪PS相当或劣于猪PS,但其劣势尚不确定是否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3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3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药师与药学服务

    • 王晨玉,黄元楷,席晓宇
      2022, 33(22): 2791-279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21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为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的协作水平提升提供针对性参考。方法收集中英文数据库已发表的有关各国药师与医师参与药物治疗协作的影响因素的文献,总结协作影响因素划分方式,参考协作工作关系模型对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汇总,并探究现有影响因素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下的完整性和适用性。结果与结论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7篇,均为英文文献。各研究对影响因素的划分方式各有不同,主要的分类方式有3类:基于不同协作主体视角、基于协作进展阶段/内外部因素、基于现有协作概念模型及测量工具结构。汇总现有文献可得基于参与者特征、环境特征、交互特征3个维度的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及具体内涵。此外,具有我国特色的人事状况、社会宣传等因素也可纳入考虑。  
      关键词:临床药师;医师;协作;影响因素;协作工作关系模型   
      4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65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时银萍,李晓,崔学艳,黄欣,时海燕,杨依磊,韩毅,牟燕,李妍
      2022, 33(22): 2797-2800.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22
      摘要:目的改善住院患者的静脉输液使用情况,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PDCA循环法,从制度层面、系统层面、人员层面、管理层面制定对策并实施,以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与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为指标评价PDCA循环实施的效果。结果我院住院患者的静脉输液使用率由PDCA循环实施前3个月的(92.58±0.11)%降至PDCA循环实施结束后3个月的(89.72±0.62)%,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由5.20±0.09降至4.64±0.24(P<0.05);静脉输液使用率由PDCA循环实施前6个月的92.55%降至PDCA循环实施结束后6个月的89.98%(P<0.05),虽然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由PDCA循环实施前6个月的5.36±0.26降至PDCA循环实施结束后6个月的4.97±0.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法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的静脉输液使用率和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PDCA循环法;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合理用药   
      10
      |
      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4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伍渊麟,鲜秋婉,李晨,陈世耕,侯敏,罗晓枫,刘耀
      2022, 33(22): 2801-280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23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参与肿瘤中心住院患者药事精细化管理的成效。方法以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肿瘤中心进入DRG病组且住院时间不超过60 d的出院患者为对象,分析临床药师参与药事精细化管理干预前(2019年1-12月)、干预后第1年(2020年1-12月)、干预后第2年(2021年1-12月)患者的DRG指标和住院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根据DRG入组情况和疾病诊疗方式选取肿瘤中心重点DRG病组,分析其干预前后的住院相关指标和干预后的合理用药情况。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第1、2年,DRG病组数增至157、184种,病例组合指数显著升高(P<0.05),费用消耗指数、时间消耗指数、平均住院日、次均住院费用均显著降低或缩短(P<0.05),次均药费均显著升高(P<0.05),无低风险死亡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在4种重点DRG病组中,RE19、RU29病组干预后第1、2年的平均住院日和RU14病组干预后第1年的平均住院日,RE19病组干预后第1、2年的次均住院费用和RU14、RV19、RU29病组干预后第2年的次均住院费用,以及RU14病组干预后第2年的次均药费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RE19、RU29病组干预后第1、2年的次均药费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次均药费显著增加的DRG病组存在药品联用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超说明书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情况。结论在DRG背景下,临床药师参与药事精细化管理后,肿瘤中心整体诊疗服务能力提升,诊疗效率有所提高,且无低风险死亡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促进了医疗机构合理用药。  
      关键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临床药师;药事精细化管理;肿瘤中心;成效   
      6
      |
      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5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 康健,聂会娟,陈晓旭,钞艳惠,周晓燕,乔高星,刘胜利,杜书章
      2022, 33(22): 2807-281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24
      摘要:目的为提高审方药师的工作效率、保障患者安全使用肠外营养液提供参考。方法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 MATE系统上开发肠外营养液审方模块,依据肠外营养液药品说明书及相关资料,对肠外营养液处方的审方模块进行参数赋值,设置阈值及计算公式,由系统自动对处方进行判定。统计我院2020年1-8月和2022年1-8月的肠外营养液不适宜处方类型和数量,对肠外营养液审方模块应用前后的不适宜处方审出率进行比较。结果该模块实现了肠外营养液的离子浓度、热氮比、糖脂比、葡萄糖浓度、糖胰比、复方制剂最大用量、必须搭配使用的药品、配伍禁忌、重复用药、年龄限制等基础属性参数和自定义参数的信息化审核,大大缩短了审方时间,原来2人审核100张处方大约需要33 min,审方模块上线后只需要6 s;与2020年1-8月相比,2022年1-8月的肠外营养液不适宜处方平均审出率由0.582%提升至1.416%(P<0.05)。结论我院利用参数赋值法建立的肠外营养液审方模块,大大减少了药师漏审、错审的现象,降低了肠外营养液处方的配置风险,减轻了审方药师的工作压力,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肠外营养液;处方审核;参数赋值法;工作效率;合理用药   
      9
      |
      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41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综述

    • 刘慧,殷佳,王静宜,刘超越,王信,李静蔚,傅春升
      2022, 33(22): 2812-281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22.25
      摘要:中药挥发油微乳凝胶剂具备微乳和凝胶的双重特点,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促进药物吸收并达到长效缓释的效果,近年来在内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疾病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中药挥发油微乳凝胶剂的特点、处方设计、成型工艺、质量评价进行综述。结果发现,中药挥发油微乳凝胶剂具有提高药物稳定性、增加药物经皮渗透、黏附性强、易洗除、制备方便等特点。处方设计由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凝胶基质组成。成型工艺包含微乳的成型工艺和凝胶的成型工艺,其中微乳的形成主要利用伪三元相图法。质量评价分为中药挥发油和微乳凝胶两部分,挥发油的质量评价可从定性及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微乳凝胶需满足相关规定并进行体外释放和透皮吸收实验。  
      关键词:中药挥发油;微乳凝胶;处方设计;成型工艺;质量评价   
      6
      |
      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3563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