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34 12

      药事管理

    • 李佳明,丁锦希,黄晟馨,任雨青,林钊名
      2023, 34(12): 1409-1414.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01
      摘要:目的分析法国创新医药产品附加清单制度的实施经验,为我国支持医疗机构使用创新医药产品提供借鉴。方法以法国为研究案例,运用政策分析法,系统性研究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下法国建立附加清单制度对创新医药产品进行补偿支付的做法,包括建立背景、遴选程序与实施效果,对我国创新医药产品的医保支付方法给出建议。结果与结论法国附加清单制度对临床疗效显著但治疗费用高昂的创新医药产品建立了一套涵盖申报、审评、支付、调整4个阶段的补偿支付体系,有效减轻了医疗机构用药负担,促进了医疗机构使用创新医药产品,激励了医药行业的创新动力,但同时也给医保基金带来了支付压力。随着我国DRG/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的迅速铺展,部分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对创新医药产品建立补偿支付机制,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对此,可参照法国附加清单制度的实施经验,从设立遴选标准、选择补偿模式、做好动态调整三方面出发,针对创新医药产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偿支付体系。  
      关键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附加清单制度;创新医药产品;医保支付政策;法国   
      55
      |
      1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804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药学研究

    • 龚飞,吴思明,徐磊,包亚男,林宇,潘思文,杨东兴,韩翠翠
      2023, 34(12): 1415-142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02
      摘要:目的研究狼毒大戟活性成分17-羟-岩大戟内酯B(HJB)对人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MDA-MB-231、MDA-MB-468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0(空白对照)、5、10、20、40、80 μmol/L的 HJB分别处理MDA-MB-231、MDA-MB-468细胞24、48、72 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以0(空白对照)、10、20、40 μmol/L的HJB作用于上述2种细胞24 h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和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水平的变化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C)、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活化的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9、cleaved caspase-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5、10、20、40、80 μmol/L的HJB均可显著升高MDA-MB-231、MDA-MB-468细胞的增殖抑制率(P<0.05),且有浓度和时间依赖趋势。10、20、40 μmol/L的HJB作用24 h后,2种细胞凋亡增多,总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均显著降低(P<0.05);活性氧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Bcl-2、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Cyt-C、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结论HJB对MDA-MB-231、MDA-MB-468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其凋亡。  
      关键词:17-羟-岩大戟内酯B;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   
      32
      |
      1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8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林颖瑜,杨莹莹,田恩伟
      2023, 34(12): 1422-142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03
      摘要:目的筛选两种基原白芷(杭白芷与祁白芷)的香豆素类差异成分。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PLC-Q-Exactive-MS/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6批杭白芷和12批祁白芷的香豆素类成分,运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筛选差异成分,再基于差异成分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8批样品中共鉴定出41种香豆素类成分,有23种为差异成分,其中6种差异成分在杭白芷中含量更高,其余17种差异成分在祁白芷中含量更高。异紫花前胡内酯半乳糖苷在杭白芷中含量明显高于祁白芷。基于23种差异成分,可把杭白芷和祁白芷分别聚为一类。结论筛选出的香豆素类差异成分能很好地区分杭白芷与祁白芷,其中异紫花前胡内酯半乳糖苷的贡献最大,可尝试将其用于杭白芷与祁白芷的鉴别。  
      关键词:白芷;非靶向代谢组学;多元统计分析;香豆素;基原鉴定   
      28
      |
      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8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李思晓,苑广信,马月,王宇桐
      2023, 34(12): 1426-1430.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04
      摘要:目的研究归脾丸对D-半乳糖(D-gal)致衰老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归脾丸发挥免疫作用的相关靶点和相关通路,并通过药效学实验进行验证。将105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CON)组、模型对照(MOD)组、阳性对照(POS)组、归脾丸低剂量(GD)组和归脾丸高剂量(GG)组,除CON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小鼠皮下注射400 mg/kg D-gal以复制衰老模型;CON组与MOD组灌胃蒸馏水,POS组灌胃300 mg/kg匹多莫德口服溶液,GD组和GG组分别灌胃300 mg/kg和600 mg/kg的归脾丸水溶液,每日1次,共计8周。给药结束后,采集血清及脾脏组织,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以及免疫球蛋白G(IgG)、IgM和IgA含量;计算脾脏指数并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小鼠脾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活性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检测除POS组外小鼠脾脏组织中TNF/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途径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TNF、IL-6、Akt1为核心靶点。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与MOD组比较,归脾丸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2、IL-4、IgG、IgM、IgA含量均显著升高,TNF-α、IL-6含量均显著降低,脾脏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的现象改善,脾细胞紧密排列,白髓和红髓之间界线清晰;脾脏组织中SOD、GSH-Px活性均显著升高,MDA活性和8-OHdG含量均显著降低,TNF-α、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归脾丸能够调节D-gal致衰老小鼠的免疫功能,其作用可能与调控TNF/PI3k-Akt途径进而减轻小鼠脾脏组织氧化应激损伤以及调节TNF-α、PI3K、p-Akt蛋白水平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归脾丸;免疫调节;网络药理学;药效学;肿瘤坏死因子;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28
      |
      1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80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张冬梅,张洁,石志群,张朋朋,谭宏强,马慧萍
      2023, 34(12): 1431-143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05
      摘要:目的探讨黄芩素对缺氧致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大鼠皮质神经元RN-C细胞为研究对象,以缺氧条件(5%CO2、94%N2、1%O2)培养24 h,考察不同浓度黄芩素(0.01、0.1、1、10、100 μmol/L)对缺氧RN-C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检测黄芩素(浓度为0.1 μmol/L)对缺氧细胞的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迁移率、凋亡率和细胞周期,以及对缺氧细胞中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0.01、0.1、1 μmol/L黄芩素可以逆转缺氧导致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或P<0.01)。划痕实验显示,黄芩素可显著升高缺氧RN-C细胞的迁移率(P<0.01)。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上清液中LDH活性、细胞中MDA含量、凋亡率和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SOD活性、G2+S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上升,Bcl-2/Bax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缺氧组比较,黄芩素组细胞显著逆转了上述指标(P<0.01)。结论黄芩素能促进缺氧条件下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改善缺氧诱导的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降低上清液中LDH活性,降低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抗氧化水平;其机制可能与调控caspase-3/Bax/Bcl-2通路有关。  
      关键词:黄芩素;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缺氧;神经保护;caspase-3/Bax/Bcl-2   
      39
      |
      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80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陈惠娴,王文义,檀兴慧,李高攀,张晓琼,李德森,吴水生
      2023, 34(12): 1437-144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06
      摘要:目的探讨钩吻总生物碱(TA)和常绿钩吻碱(SPV)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观察低、中、高浓度TA(50、100、200 μg/mL)和SPV(10、30、50 μmol/L)对人肝癌细胞(HepG2、Bel-7402)、人肺癌细胞(A549)、人结肠癌细胞(HCT-8)形态的影响并实时监测TA和SPV对4种肿瘤细胞的毒性;检测TA和SPV对HCT-8细胞上清液中胱天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9含量和细胞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Thr308、Ser47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生存素、C/EBP-同源蛋白(CHOP)、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TA和SPV干预后的4种肿瘤细胞形态均出现体积缩小、细胞核皱缩的现象,细胞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TA和SPV对HCT-8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TA和SPV干预后的HCT-8细胞上清液中caspase-3、caspase-9含量和细胞中Bax、CHOP、Bip、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p-Akt(Thr308、Ser473)、Bcl-2、生存素蛋白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TA和SPV对上述4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其对HCT-8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二者对HCT-8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激活内质网应激和细胞自噬有关。  
      关键词:钩吻总生物碱;常绿钩吻碱;抗肿瘤;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细胞自噬   
      15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81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李卓柯,刘洋,李晔,王春柳,刘峰,孙婷婷,张红
      2023, 34(12): 1443-144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07
      摘要:目的研究补骨脂不同炮制品水提及醇沉物中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并初步评价其肝毒性。方法制备补骨脂生品和雷公法、流水漂洗法、盐炙法炮制品的水提样品,以及雷公法、盐炙法炮制品的醇沉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酚的含量并进行比较;以不同质量浓度补骨脂生品、流水漂洗法、雷公法、盐炙法水提样品和雷公法、盐炙法醇沉样品作用72 h,计算各样品对野生型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以对乙酰氨基酚为阳性对照,以上述样品(MNLC)作用72 h,观察野生型斑马鱼的基本形态和转基因斑马鱼的肝脏表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成分含量与肝毒性的相关性。结果与生品水提物比较,不同炮制品水提样品中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雷公法、盐炙法醇沉样品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酚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生品、流水漂洗法、雷公法、盐炙法水提样品和雷公法、盐炙法醇沉样品的LC50分别为2.45、5.00、5.38、1.55、2.36、0.64 g/L(以生药量计),MNLC分别为2.21、4.53、5.02、1.37、2.13、0.53 g/L(以生药量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样品处理组斑马鱼幼鱼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畸形,肝脏相对荧光强度均显著减弱(P<0.05或P<0.01)。补骨脂酚、异补骨脂素、补骨脂素等脂溶性成分与肝脏相对荧光强度的相关性较高(R2>0.7)。结论补骨脂炮制品经水提后以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为主,经醇沉后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酚的含量增加;醇沉样品的肝毒性更强,且肝毒性与补骨脂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呈正相关。  
      关键词:补骨脂;炮制品;水提物;醇沉物;肝毒性;成分含量   
      15
      |
      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7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鹿岩,化晓凯,张红艳,刘宁,李妮,郭琳琳
      2023, 34(12): 1449-145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08
      摘要:目的为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借鉴。方法利用文献考证和计量学方法对古代和近代医籍中参苓白术散的组成、剂量、炮制、用法等关键信息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并对现代文献的发文量、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结论参苓白术散最早收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历代核心药物组成、应用最多的剂量比例均与局方相同;基本以制末、调服为主;用量集中于2~3钱;功能主治和应用范围较局方有一定拓展,临床应用也从内科逐渐延伸到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皮肤科等,总体上覆盖了脾虚所致病症的各个方面;组方原理围绕“健脾、益气、除湿”;组方药物建议都选用药典中的相应饮片品种。现代研究主要围绕临床展开,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该方加减治疗各类肠病、腹泻病、肺病为主,研究重点是疗效、应用,且已开始探讨其作用机制。该方在文献中的用法与药典收录有不一致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除湿;医籍医方;溃疡性结肠炎;文献考证   
      55
      |
      1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802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阳丽梅,庄捷,陈芬燕,黄旭慧
      2023, 34(12): 1456-1459.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09
      摘要:目的探讨苦参碱对油酸诱导的脂肪变性Chang Liver细胞的改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Chang Liver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苦参碱低、中、高浓度组(0.1、0.5、1.0 mmol/L)。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细胞使用1.0 mmol/L油酸处理24 h建立脂肪变性细胞模型,苦参碱各剂量组加入相应浓度药物干预24 h。检测细胞活性,观察细胞内脂滴形态,测定细胞中的脂质含量,检测细胞中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和法尼醇X受体(FXR)、细胞色素P450 7A1(CYP7A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油酸和苦参碱对Chang Liver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经油酸处理后的细胞内可见橘红色脂滴;与空白组比较,其相对脂质含量、肝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FXR、CYP7A1、FGF1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经低、中、高浓度苦参碱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著逆转(P<0.05)。结论苦参碱可通过调控FXR/CYP7A1/FGF19信号通路来改善油酸诱导的脂肪变性Chang Liver细胞的脂质含量和肝功能指标。  
      关键词:苦参碱;Chang Liver细胞;脂代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4
      |
      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81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靳义,康聪,贺平,王丁丁,杨海龙,陈晓伟
      2023, 34(12): 1460-146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10
      摘要:目的研究干扰长链非编码RNA烟酰胺核苷酸转氢酶反义RNA1(LncRNA NNT-AS1)表达减轻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对紫杉醇(TAX)耐药的机制。方法构建NSCLC TAX耐药细胞系(A549/TAX),检测正常、亲本、耐药细胞中LncRNA NNT-AS1的表达情况,并验证miR-582-5p与LncRNA NNT-AS1、HMGB2的靶向关系;体外培养A549/TAX细胞,观察单独干扰LncRNA NNT-AS1或同时干扰LncRNA NNT-AS1、miR-582-5p对细胞中LncRNA NNT-AS1、miR-582-5p、HMGB2 mRNA及其蛋白表达以及细胞活力、克隆形成、凋亡的影响;通过裸鼠成瘤实验观察干扰LncRNA NNT-AS1对肿瘤生长及肿瘤组织中miR-582-5p、HMGB2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细胞比较,LncRNA NNT-AS1在亲本、耐药细胞中均呈高表达(P<0.05),且有递增趋势。经验证,miR-582-5p与LncRNA NNT-AS1、HMGB2均存在靶向关系。干扰LncRNA NNT-AS1表达后,A549/TAX细胞中LncRNA NNT-AS1、HMGB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均显著降低,而miR-582-5p的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同时干扰miR-582-5p表达可使上述改变得以逆转(P<0.05)。干扰肿瘤细胞中LncRNA NNT-AS1的表达后,荷瘤裸鼠的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均显著降低,miR-582-5p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HMGB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干扰LncRNA NNT-AS1的表达可靶向上调miR-582-5p的表达并下调HMGB2的表达,进而减轻NSCLC TAX化疗耐药。  
      关键词:长链非编码RNA烟酰胺核苷酸转氢酶反义RNA1;微RNA-582-5p;高迁移率族蛋白2;化疗耐药;紫杉醇;非小细胞肺癌   
      10
      |
      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6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褚雷,徐斌,沙德厚,王磊,程广舟,张继东
      2023, 34(12): 1468-147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11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2(OCTN2)与前列腺癌细胞对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前列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查组织中的OCTN2蛋白表达;培养标本原代细胞得到前列腺癌细胞株。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癌细胞对低浓度(0.1 μmol/L)奥沙利铂的摄取量,采用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细胞中OCTN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选择OCTN2蛋白表达最高及最低的前列腺癌细胞株,采用三磷酸腺苷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法(ATP-TCA)计算奥沙利铂对癌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MTT法检测血药峰浓度奥沙利铂(50 μmol/L)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抑制率。采用Spearman法分析前列腺癌细胞对奥沙利铂摄取量与奥沙利铂对前列腺癌细胞抑制率及OCTN2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OCTN2定位于癌细胞膜;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摄取量为0.283±0.264(n=12);不同癌细胞中OCTN2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明显;OCTN2高表达的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IC50为4.61 μmol/L)高于OCTN2低表达的癌细胞(IC50为26.23 μmol/L)。奥沙利铂对癌细胞的抑制率为(25.4±10.8)%(n=12)。前列腺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摄取量与奥沙利铂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及前列腺癌细胞中OCTN2 mRNA表达水平三者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OCTN2高表达可能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摄取,其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前列腺癌细胞对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的参考依据之一。  
      关键词:新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2;奥沙利铂;前列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   
      13
      |
      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81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药物经济学

    • 孙利华,李世琪,叶子平,热衣兰·阿不都孩力,黄佳欣
      2023, 34(12): 1473-147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12
      摘要:目的通过意愿支付(WTP)调查法,研究基于辽宁省人群偏好的成本-效用阈值(WTP/Q),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配额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对辽宁省一般人群进行电话访谈,收集调研数据并分析;使用Probit回归结合广义线性模型对影响WTP/Q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一般人群755人,辽宁省人群的WTP/Q 为119 175元,对于提高生命质量的WTP/Q平均值为84 902元,而对于延长生存时期的WTP/Q平均值为188 005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人们购买医疗干预措施的概率越低;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WTP/Q值越大;同时,受访对象的身体感受如疼痛、抑郁也会影响WTP/Q结果;与改善生命质量的情境相比,延长生存时期情境的WTP/Q更高。结论基于WTP调查法估算的辽宁省WTP/Q约为同期辽宁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07倍;延长生存时期情境的WTP/Q约是提高生命质量情境的2.21倍,在相关测算或决策中应对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存时期的干预措施予以区别对待。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成本-效用阈值;意愿支付调查法;辽宁省   
      12
      |
      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80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经天宇,刘朝一,刘海娇,钟港棚,黄晓青,徐伟
      2023, 34(12): 1478-148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13
      摘要:目的评估聚异丁烯(PIB)型骨通贴膏(简称“PIB骨通贴膏”)对比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于中国骨关节炎成人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基于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后,评估PIB骨通贴膏对比3种NSAIDs(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的下降值、健康效用增加值、疼痛消失时间、关节活动度复常时间以及总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成本-效用分析法,从全社会角度计算患者使用PIB骨通贴膏相对3种NSAIDs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有效性方面,PIB骨通贴膏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复常时间显著长于塞来昔布组,VAS评分下降值显著大于布洛芬但显著小于双氯芬酸钠,疼痛消失时间显著长于双氯芬酸钠组与布洛芬组,健康效用增加值显著低于双氯芬酸钠组(P<0.05)。安全性方面,PIB骨通贴膏患者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不良事件严重程度与3种NSAID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济性方面,与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比较,PIB骨通贴膏为绝对劣势方案;与布洛芬比较,ICER值为178 611.58元/QALY,即现有价格下,若以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阈值,PIB骨通贴膏方案具有经济性。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基础分析结果一致。结论PIB骨通贴膏用于我国骨关节炎患者短期治疗的疗效优于布洛芬,与塞来昔布相当,但不及双氯芬酸钠,安全性与3种NSAIDs一致,其经济性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骨通贴膏;非甾体抗炎药;疗效;安全性;成本-效用;真实世界   
      27
      |
      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6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药物与临床

    • 卢翠翠,弭玮,李霞,张旭升,沈承武
      2023, 34(12): 1483-148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14
      摘要:目的分析利拉鲁肽致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和Medline数据库,收集利拉鲁肽致胰腺炎的个案报道,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起至2022年12月31日,描述性分析患者人口学特征、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干预与转归等。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涉及17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为25~75岁;均有用药指征,包括2型糖尿病14例,肥胖或超重3例;其中单一用药5例,合并用药12例。17例患者胰腺炎的发生时间均为利拉鲁肽用药后1 d~11个月,大多出现在6个月以内(14例);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恶心和呕吐等。诊断为胰腺炎后,16例停用利拉鲁肽,其中1例未予其他干预,15例予以对症治疗,16例患者症状均缓解,但2例在利拉鲁肽停用数周后再次发生胰腺炎,且均为重度胰腺炎,1例患者再次应用利拉鲁肽后胰腺炎再次发生。关联性评价结果显示,1例为“肯定”,4例为“可能”,其余患者为“很可能”。结论利拉鲁肽致胰腺炎多发生在用药6个月内,多为轻度、中重度,但也可能出现严重甚至致命的病例。临床在应用利拉鲁肽时,应定期监测患者胰酶水平并密切观察其临床表现,若出现疑似利拉鲁肽诱发的胰腺炎,应尽早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  
      关键词:利拉鲁肽;胰腺炎;2型糖尿病;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文献病例分析   
      48
      |
      1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8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喻丹,何胜利,沈婕,胡南华,蔡芸芸,曹铁留
      2023, 34(12): 1488-149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15
      摘要:目的探讨如意金黄散外敷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肝癌晚期伴肝胆湿热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肝癌晚期伴肝胆湿热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6例患者采用ICIs(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治疗,每21 d为1个周期;观察组56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1次。治疗1个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糖类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两组患者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中医总症状积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6、MMP-9、COX-2、PGE2、CA199、AFP、VEGF水平及NRS评分、中医总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总缓解率分别为64.29%、80.36%,对照组分别为60.71%、73.2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以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发热等为主,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肝癌晚期伴肝胆湿热证的患者而言,采用如意金黄散外敷联合ICIs治疗有助于抑制疼痛介质分泌,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心肺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如意金黄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肝癌晚期;肝胆湿热证   
      16
      |
      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81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狄潘潘,梁海,王杰,胡云飞,贾淑云
      2023, 34(12): 1493-149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16
      摘要:目的挖掘美法仑的不良反应(ADR)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OpenVigil 2.1数据平台,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04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2季度的美法仑相关ADR报告,利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ROR)法和综合标准法(MHRA)进行数据挖掘,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4.0版)ADR术语集中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DR报告进行描述和分类。结果共检索到目标药物美法仑相关ADR报告17 046份,ADR报告数呈波动上升趋势;ADR报告涉及患者以男性为主(43.28%),且集中于50~<75岁(35.09%),主要上报国家为美国(23.97%);共涉及严重结局22 842例次,以住院或延长住院为主(24.45%)。共挖掘到403个ADR信号,涉及23种SOC,主要为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801例次,13.77%),其次为眼器官疾病(755例次,12.97%)和感染及侵袭类疾病(716例次,12.30%)。报告例次排名靠前的ADR信号涉及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发热及黏膜炎等PT,肺炎、脓毒症、玻璃体积血、脉络膜视网膜萎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PT未被药品说明书收录;信号强度排名靠前的ADR信号涉及脉络膜营养不良、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眼球萎缩等PT,且上述3种PT均未被药品说明书收录。结论美法仑导致的ADR主要包括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眼器官疾病和感染及侵袭类疾病;使用美法仑前,临床应做好用药评估,并在治疗期间重点关注患者的血液指标和眼部毒性反应,以保障治疗的安全性。  
      关键词:美法仑;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药物不良反应;数据挖掘;比值失衡法   
      32
      |
      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7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王彦超,王倩,董继宁,郝颖翠,刘秀娟,龙春梅,赵可新
      2023, 34(12): 1498-150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17
      摘要:目的评价健康受试者空腹或餐后单次口服2种哌柏西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分别纳入24例(空腹试验)和20例(餐后试验)健康受试者,均分为2组。采用单中心、开放、单剂量、两制剂、两周期、两序列、交叉试验设计,两组受试者分别空腹或餐后口服受试制剂(国产哌柏西利胶囊)或参比制剂(原研哌柏西利胶囊),清洗期为14 d。分别于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经前处理后,以哌柏西利-d8为内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其体内哌柏西利的质量浓度,采用SAS V9.4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在空腹状态下,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71.4±18.1)、(73.8±19.0)ng/mL,AUC0-t分别为(1 754±412)、(1 793±448)h·ng/mL,AUC0-∞分别为(1 851±456)、(1 887±478)h·ng/mL;在餐后状态下,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78.4±18.3)、(81.9±21.7)ng/mL,AUC0-t分别为(1 905±375)、(1 932±318)h·ng/mL,AUC0-∞分别为(2 027±411)、(2 050±342)h·ng/mL;两项试验上述参数几何均值比的90%置信区间均在可接受范围(80.00%~125.00%)内。空腹、餐后状态下,分别有9、8例受试者发生20、16次不良事件,但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空腹、餐后状态下,哌柏西利胶囊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且安全性相当。  
      关键词:哌柏西利;生物等效性;安全性;服药时间   
      13
      |
      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6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循证药学

    • 王思骅,汪盛,王岩,栾家杰
      2023, 34(12): 1503-150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18
      摘要:目的评价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HTA)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及国内外HTA机构官方网站,收集司美格鲁肽治疗T2DM的HTA报告、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药物经济学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2年5月1日。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对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包括7篇Meta分析和15篇药物经济学研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司美格鲁肽在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餐后平均血糖、体质量指数、HbA1c水平<7%达标率方面疗效显著,未增加低血糖和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但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经济性方面,国外研究结果显示,与其他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等比较,司美格鲁肽均具有经济学优势;基于中国卫生体系角度下的研究表明,以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 477元)作为意愿支付阈值时,司美格鲁肽较度拉糖肽具有经济学优势。结论司美格鲁肽治疗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且与其他治疗药物比较具有经济学优势,但需注意胃肠道反应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司美格鲁肽;2型糖尿病;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23
      |
      1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97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禚君,令娟,江燕,李婷,王洁
      2023, 34(12): 1509-1514.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19
      摘要:目的评价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SGLT-2抑制剂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2年10月15日。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的5.1.0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22项RCT,共计18 73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埃格列净15 mg[RR=3.26,95%CI(1.13,8.11),P<0.05]及埃格列净25 mg[RR=3.08,95%CI(1.12,6.34),P<0.05]比较,使用卡格列净300 mg时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升高;与埃格列净15 mg[RR=1.48,95%CI(1.24,6.93),P<0.05]及埃格列净25 mg[RR=6.74,95%CI(1.33,9.34),P<0.05]比较,使用卡格列净100 mg时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升高;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状Meta分析排序结果显示,低血糖发生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埃格列净15 mg>安慰剂>埃格列净25 mg>恩格列净25 mg>恩格列净10 mg>恩格列净1 mg>达格列净5 mg>达格列净10 mg>达格列净2.5 mg>卡格列净300 mg>埃格列净10 mg>埃格列净5 mg>恩格列净50 mg>卡格列净200 mg>卡格列净100 mg>卡格列净50 mg>埃格列净1 mg>恩格列净5 mg。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SGLT-2抑制剂治疗T2DM时,以使用埃格列净15 mg低血糖发生率最低,使用恩格列净5 mg最高。  
      关键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低血糖;2型糖尿病;网状Meta分析   
      20
      |
      1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9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药师与药学服务

    • 李赟,王立新,郭阳,田杰,刘芳
      2023, 34(12): 1515-1519.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20
      摘要:目的评价药师参与多学科诊疗(MDT)的模式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收集药师参与MDT对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试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对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其中3项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RCT),2项研究为非RCT,4项研究为队列研究,1项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共计2 422例患者。有效性方面,药师参与MDT后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糖化血红蛋白、再入院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改善。安全性方面,药师参与MDT后患者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经济性方面,药师参与MDT后患者与药物相关的住院费用、平均门诊医疗费用总额均显著改善,但医疗费用未见明显改善。人文结局方面,药师参与MDT后患者的依从性结论存在争议。结论药师根据自身的药学服务技能和方法,全程化地参与MDT,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局,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但在经济性和人文结局方面尚存在争议。  
      关键词:药师;多学科诊疗;系统评价;参与模式;效果   
      37
      |
      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6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梅昕,冀连梅,彭小丹,白玫
      2023, 34(12): 1520-152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21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药师通过互联网用药咨询提供药学服务的实践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7月-2022年6月通过“问药师”线上用药咨询平台(以下简称“问药师”)咨询的8 356份儿童用药咨询案例的资料,对患儿的一般情况、病种、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 356例儿童用药咨询案例中,男性4 234例,女性4 122例;患儿年龄以>12个月~3岁为主;咨询的病种类型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46.56%),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18.41%)和皮肤系统疾病(12.71%)。在呼吸系统疾病中,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92.30%,主要为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83.59%)、中成药选择不适宜(61.14%)、复方感冒药选择不适宜(49.77%)等。在消化系统疾病中,不合理用药比例为71.15%,主要为未使用口服补液盐(48.85%)、益生菌使用不适宜(31.91%)、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26.89%)等。共收到4 273次患儿监护人对药师服务的评价,其中五星评价占99.88%。结论药师通过“问药师”提供儿童用药咨询服务,给予个体化循证用药建议,提高了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药学服务的满意度,保障了患儿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师;用药咨询;网络;儿科用药;药学服务;问药师   
      32
      |
      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6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综述

    • 刘丹丹,秦合伟,高洋,孙孟艳,王梦楠,牛雨晴,宋雪梅
      2023, 34(12): 1524-152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22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既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初期斑块发生的始动条件,也是AS致病因素的重要环节。微RNA(miRNA)作为细胞间通信的重要媒介和基因调控因子,可以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参与AS的发展进程。miRNA多靶点干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目前已成为研究心血管病变的前沿热点。人参皂苷Rb2和丹皮酚等中药单体以及化痰祛瘀中药方可靶向调控miRNA改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黄芪甲苷、二氢杨梅素和三七皂苷可靶向调控miRNA抑制血管内皮氧化应激;丹红注射液、健脾祛痰化瘀方和丹皮酚可通过miRNA影响内皮细胞自噬;白藜芦醇、补肾活血方和补肾通脉方可作用于miRNA来抑制血管内皮衰老;石斛碱在调节miRNA改善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中发挥积极功效等。未来还需要对中药靶向调控miRNA治疗AS的效果、作用机制、诊疗方案和安全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微RNA;内皮细胞损伤;动脉粥样硬化;中药;作用机制   
      21
      |
      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9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赵玥,钟雪,杨照
      2023, 34(12): 1529-153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23
      摘要:deucravacitinib是一种选择性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对于各种免疫系统疾病均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潜力,其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目前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deucravacitinib口服给药易吸收,并可在24 h内引起药效学效应。与安慰剂比较,治疗第32周时,deucravacitinib组患者符合SLE反应指数4的比例更高,且在英国狼疮评估小组综合狼疮评估、皮肤红斑狼疮疾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50、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和活动、肿胀及压痛关节计数方面的反应率也更高。安全性方面,deucravacitinib组皮疹、痤疮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但仍需进一步观察。目前,已有更多研究正在对deucravacitinib治疗SL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期待更多数据验证deucravacitinib的治疗潜力。  
      关键词:deucravacitinib;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系统性红斑狼疮   
      15
      |
      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80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 桑智慧,李慧红,周丽娟
      2023, 34(12): 1532-153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24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以微血管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糖尿病并发症,严重的微血管损伤还可导致失明。传统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献综述表明,DR的主要发病机制与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以及生长因子、激素等的变化有关,中药单体(绿原酸)、单药(三七、蒲黄、葛根、枸杞等)、组方(补阳还五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加减、四妙勇安汤等)以及中成药(川芎嗪注射液、复荣通脉胶囊、杞菊地黄丸等)都可以为DR的治疗提供有益的补充,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抗氧化、抗炎、抗细胞凋亡、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改善激素水平等。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药;炎症;氧化应激;作用机制   
      34
      |
      1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0378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