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34 17

      医药热点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广东省药学会用药评价与临床科研专家委员会,王勇,喻珊珊
      2023, 34(17): 2049-205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01
      摘要:为促进钆对比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并为医师处方该类对比剂及药师审核处方提供参考,本共识工作组根据国内外指南和共识,发起《钆对比剂全程化药学服务共识》编写项目。该项目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家医疗机构的临床专家和药学专家等,针对钆对比剂的基本药理作用、分类、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等重点内容进行了研讨、总结,最终形成本共识。共识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钆对比剂的概述、临床合理使用、安全性管理及全程化药学服务流程等,供各级医疗机构医师、药师参考。  
      关键词:钆对比剂;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学服务;全流程;共识   
      123
      |
      4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5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药事管理

    • 陈举亮,张慧,林慧芸,胡紫微
      2023, 34(17): 2057-206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02
      摘要:广东联盟中成药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工作启动以来,中成药生产企业为获得中选资格展开了激烈的价格竞争。为确保集采品种“降价不降质”,本研究基于中医药的自身特点,构建了一套中成药质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包含生产过程和药效评估2个一级维度,指标设置覆盖中成药从原料选材到生产加工,再到临床使用全生命周期。生产过程维度包含3个二级维度(中药材质量、中药饮片质量和中成药质量)和13个三级指标(规范化生产、质量检验、炮制规范、技术工艺、安全风险控制等),能全面反映中成药生产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药效评估维度包含5个二级维度(组方理论渊源、生产企业主动研究、循证医学证据、临床使用情况和科技体现)和18个三级指标(理论来源、上市后有效性再评价、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从多角度、多层次考察中成药的质量与疗效。本研究是对广东联盟中成药集采方案的有益补充,不仅能为“低价优质”的中成药品种筛选提供数据支撑,也能为医疗机构制定集采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质量评价;质量控制;疗效   
      45
      |
      1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06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药学研究

    • 张甘纯,刘文,宋信莉,刘兴德,舒万芬,秦琴,王洪鑫
      2023, 34(17): 2063-206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03
      摘要:目的研究芍药甘草汤(SGD)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CON组,生理盐水)、模型组(MOD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DEX组,5 mg/kg地塞米松)和芍药甘草汤低、中、高剂量组(SGD-L、SGD-M、SGD-H组,给药剂量以生药量计分别为5.8、11.6、23.2 g/kg),每组10只。各组大鼠每天灌胃1次,灌胃体积均为10 mL/kg,连续7 d。末次灌胃30 min后,CON组大鼠气道滴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大鼠气道滴注脂多糖(5 mg/kg)建立ALI模型。造模12 h后,计算大鼠肺组织湿/干重比,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以苏木素-伊红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大鼠粪便中菌群,并分析差异菌属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MOD组比较,SGD各剂量组大鼠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均减少,肺泡隔增厚和肺泡水肿情况均有所改善;肺组织湿/干重比及BALF中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SGD(中剂量)可以改善ALI大鼠肠道菌群紊乱,恢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富度,调节菌群结构,降低乳杆菌属、链球菌属和大肠埃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并增加厚壁菌属、毛螺菌属、瘤胃球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杜氏杆菌属和阿克曼菌属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发现,乳杆菌属、链球菌属、大肠埃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毛螺菌属、杜氏杆菌属、厚壁菌属的相对丰度与上述炎症因子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SGD可能通过减轻大鼠肺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调节菌群结构来改善ALI。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急性肺损伤;肠道菌群;16S rRNA测序;炎症反应   
      53
      |
      1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5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和敏,毛姗,李琳,倪海峰,都青钰,于永杰,张霞
      2023, 34(17): 2069-207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04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多种内参物的一测多评法测定金莲清热颗粒中芒果苷、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荭草苷、藜芦酸、牡荆苷和哈巴俄苷6个成分的含量。方法以Agilent Eclipse Plus C18为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70 nm。分别以荭草苷、牡荆苷、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为内参物,采用一测多评法建立另外5个待测成分与内参物的相对校正因子,然后计算21批金莲清热颗粒样品中6个成分的含量,并与外标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一测多评法测得21批金莲清热颗粒样品中芒果苷、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荭草苷、藜芦酸、牡荆苷和哈巴俄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234~0.516、1.804~2.270、2.143~2.606、0.190~0.223、0.594~0.782、0.080~0.152 mg/g,外标法测定结果分别为0.235~0.523、1.798~2.265、2.137~2.599、0.190~0.224、0.597~0.786、0.077~0.151 mg/g,2种方法所测结果的差异百分比不大于4.00%。结论建立了基于多种内参物同时测定金莲清热颗粒中6种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法,该方法与外标法所得结果无明显差异,可用于金莲清热颗粒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金莲清热颗粒;一测多评法;芒果苷;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荭草苷;藜芦酸;牡荆苷;哈巴俄苷;含量测定   
      27
      |
      1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06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陈雪婷,林诗铃,陈涛,林逸凡,黄鸣清,郑燕芳
      2023, 34(17): 2074-207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05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同仁牛黄清心丸中15个胆汁酸成分含量的方法,并采用该法测定15批样品的含量。方法以脱氢胆酸为内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进行测定。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C18,以甲醇-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40 ℃,进样量为2 µL;采用加热型电喷雾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进行平行反应监测模式扫描。采用SPSS 24.0软件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结果15个胆汁酸成分在各自检测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均不小于0.998 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RSD均不大于5.4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8%~105.7%(RSD为0.5%~5.8%)。牛磺胆酸、7-酮-3α,12α-羟基胆烷酸、12-脱氢胆酸、甘氨胆酸、3-oxo-7α,12α-hydroxy-5β-cholanoic acid、牛磺鹅脱氧胆酸、3α-羟基-7-氧代-5β-胆烷酸、猪胆酸、牛磺脱氧胆酸钠、猪脱氧胆酸、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脱氧胆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70.56、25.97、10.54、280.12、4.04、29.81、182.98、813.55、120.95、220.31、797.37、18.37、68.59、30.13、59.82 μg/g。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将15批同仁牛黄清心丸分为2类,其中S1~S12为一类,S13~S15为另一类。结论所建方法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强,且测定胆汁酸种类较多,能快速实现对同仁牛黄清心丸中15个胆汁酸成分的定量分析,适用于该药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同仁牛黄清心丸;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胆汁酸;含量测定;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30
      |
      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06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王欣欣,陈小艳,李思佳,张文莲,王昆,窦德强
      2023, 34(17): 2079-2084.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06
      摘要:目的研究沙棘果油对超抗原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小鼠激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地塞米松干预组(阳性对照,C组)、沙棘果油干预组(D组)、地塞米松+沙棘果油干预组(E组),每组10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2,4-二硝基氯苯+葡萄球菌肠毒素B法制备AD小鼠模型。自实验第7天起,分别使用地塞米松(1.5 mg/kg)和/或沙棘果油(10 mL/kg)对C、D、E组小鼠进行灌胃,每天1次,连续28 d。末次给药后,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耳部皮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单标法检测小鼠耳部皮肤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GRβ阳性细胞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耳部皮肤组织中GRα、GRβ蛋白及蛋白激酶B(AKT)/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C、D、E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炎症表现明显减轻;D、E组小鼠血清中IgE、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GRα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核蛋白中GR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总蛋白中Gαi1、Gαi3、p-S6K1、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E组小鼠GRβ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总蛋白中GRβ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C组比较,E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炎症表现趋于消退,血清中IgE、IL-4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D、E组小鼠GRα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GRβ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核蛋白中GR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总蛋白中GRβ、Gαi1、p-S6K1、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及E组小鼠Gαi3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沙棘果油对超抗原诱导的AD小鼠激素抵抗具有干预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Gαi1/3诱导的AKT/S6K1信号通路而发挥的。  
      关键词:沙棘果油;超抗原;特应性皮炎;激素抵抗;蛋白激酶B/核糖体蛋白S6激酶1信号通路   
      15
      |
      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4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刘晓琳,杨汉煜,王小彦,康凯,梁敏
      2023, 34(17): 2085-2089.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07
      摘要:目的研究小分子抑制剂SYHA1809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进行测定。将比格犬随机分为单次静脉给药组(3.75 mg/kg)、单次低剂量灌胃组(3.75 mg/kg)、单次中剂量灌胃组(7.5 mg/kg)、单次高剂量灌胃组(15 mg/kg)和多次灌胃组(7.5 mg/kg,每天1次,连续7 d),每组6只,雌雄各半。各组比格犬按照设定的时间点收集血浆样品,经预处理后进行LC-MS/MS定量分析,获得的数据采用Phoenix WinNonlin 8.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SYHA1809静脉注射给药后,在比格犬体内的CL为(2.70±0.48) mL/(min·kg),稳态分布体积为0.757 L/kg,t1/2为(3.35±1.36) h;单次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的SYHA1809后,其在比格犬体内的平均tmax为(0.53±0.02) h,血药浓度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单次灌胃给予3.75 mg/kg的SYHA1809后,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3.5%;在3.75~15 mg/kg剂量范围内,SYHA1809的cmax和AUC增加与剂量呈正相关;SYHA1809连续以7.5 mg/kg灌胃7 d后,与同剂量单次灌胃给药后的药动学参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YHA1809在比格犬体内吸收迅速,血药浓度呈剂量依赖性,生物利用度高,多次灌胃给药后无明显蓄积,药动学行为良好。  
      关键词:小分子抑制剂;SYHA1809;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药动学   
      11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1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林映雪,崔海鹏,王领弟,杨昌硕,庄朋伟
      2023, 34(17): 2090-2094.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08
      摘要:目的探讨玉屏风颗粒通过调节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改善上皮屏障功能并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蒸馏水)、模型组(蒸馏水)和玉屏风颗粒组(40 g/kg),每组10只。模型组与玉屏风颗粒组小鼠通过右腋皮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复制小鼠自发肺转移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小鼠灌胃水/药物,每天1次,连续15 d。通过观察/测定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肺组织肿瘤转移灶计数、肿瘤转移灶、癌胚抗原表达来考察玉屏风颗粒对肿瘤转移的影响;通过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mRNA及其蛋白表达来考察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玉屏风颗粒组小鼠肺表面转移结节总数显著减少(P<0.05),肺组织大体形态有所恢复,肺组织癌胚抗原表达显著减弱(P<0.05),且肺组织中E-cadher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vimentin、β-caten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可能是通过调控β-catenin表达来抑制EMT的发生,进而改善小鼠的上皮屏障功能,发挥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  
      关键词:玉屏风颗粒;上皮-间充质转化;上皮屏障;肿瘤转移;β-连环蛋白   
      18
      |
      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05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梁董茜,王晶晶,王欣,柴天川,李春花
      2023, 34(17): 2095-2100.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09
      摘要:目的优选麻杏咳喘颗粒的水提工艺。方法以药效成分盐酸麻黄碱、岩白菜素、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柚皮苷、橙皮苷含量及出膏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层次分析(AHP)-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评分作为响应值,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各指标进行考察,优选麻杏咳喘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并进行工艺验证。结果优选出麻杏咳喘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为浸泡时间40 min,加水量8倍,总提取时间180 min。经3次验证实验结果显示,综合评分为94.82分(RSD=0.96%,n=3),与预测值94.64分差异较小。结论优化后的麻杏咳喘颗粒水提工艺稳定可靠,可为该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麻杏咳喘颗粒;水提工艺;Box-Behnken响应面法;层次分析;熵权法;权重;综合评分   
      18
      |
      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1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钟旋,李袁袁,林荣锋,姚韵婕,刘伟琼,罗毅平,凌家俊
      2023, 34(17): 2101-210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10
      摘要:目的研究大承气汤(DCQD)对肠源性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并从Toll样受体4/髓分化因子88(TLR4/MyD88)信号通路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假手术+大承气汤高剂量(Sham+DCQD-H)组、模型(CLP)组、大承气汤低剂量(DCQD-L)组、大承气汤高剂量(DCQD-H)组、阳性对照(Positive)组。CLP组、DCQD-L组、DCQD-H组和Positive组小鼠均以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肠源性脓毒症模型;DCQD-L组和DCQD-H组小鼠在术前3 d和术后7 d每天分别按4、8 g/kg(按生药量计)灌胃给予大承气汤;Positive组在术前2 h腹腔注射乌司他丁1次,术后7 d每天腹腔注射乌司他丁1次,剂量均为50 000 U/kg。Sham组和Sham+DCQD-H组仅暴露盲肠,不做结扎及穿刺;Sham+DCQD-H组在术前3 d和术后7 d每天灌胃给予大承气汤(8 g/kg,按生药量计);Sham组和CLP组每天均灌胃和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各0.2 mL,连续10 d。术后7 d每天评估小鼠脓毒症严重程度,并评估小鼠7 d生存率;末次给药1 h后,检测小鼠血清和回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观察小鼠肝、肺、肾、回肠组织的病理学形态变化;检测小鼠回肠组织中TLR4、MyD88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CLP组比较,DCQD-L组、DCQD-H组小鼠脓毒症评分,血清和回肠组织中TNF-α、IL-6水平(DCQD-L组回肠组织中IL-6除外),肝、肺、肾、回肠组织损伤评分,回肠组织中TLR4、MyD88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7 d生存率(DCQD-L组除外)显著升高(P<0.05);小鼠肝细胞组织损伤明显改善,炎症浸润和凋亡减少;肺组织损伤有所缓解,肺泡萎缩、出血、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肾组织损伤改善,肾小管管腔扩张减弱;回肠组织损伤及水肿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大承气汤对肠源性脓毒症模型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全身炎症、减轻多器官损伤以及下调TLR4/MyD88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大承气汤;脓毒症;炎症因子;器官损伤;Toll样受体4/髓分化因子88信号通路   
      17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1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宋宇,宋明明,魏志玄,王海均
      2023, 34(17): 2107-211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11
      摘要:目的探讨灯盏花乙素(Scu)改善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神经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改良Feeney法构建TBI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TBI组、Scu低剂量组(40 mg/kg)、Scu高剂量组(80 mg/kg)和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抑制剂组(cGAS抑制剂RU.521,450 μg/kg),每组24只;另取24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以干/湿比重法测定大鼠脑含水量;以苏木素-伊红、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β干扰素(IFN-β)、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大鼠的mNSS,脑含水量,脑组织细胞凋亡率,IFN-β、CXCL10、TNF-α、IL-6含量和cGAS、STING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脑组织存在水肿、出血、神经元病理学损伤。与TBI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上述指标及病理变化均显著改善(P<0.05),且Scu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而Scu高剂量组和cGAS抑制剂组大鼠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u可能通过抑制cGAS/STING信号通路激活来减轻TBI大鼠神经炎症,减少其脑组织损伤及细胞凋亡,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灯盏花乙素;创伤性脑损伤;神经炎症;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   
      14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066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张桂荣,李杨松,罗婕,张瑾,杨转珍,朱宝洁,江莉媛,吕光华,龙飞
      2023, 34(17): 2113-2120.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12
      摘要:目的探究秃叶黄檗果实祛痰止咳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氨水引咳和药物祛痰小鼠实验研究秃叶黄檗果实挥发油和水煎液的祛痰、止咳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秃叶黄檗果实挥发油和非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其活性成分筛选、祛痰止咳的核心靶点获取以及作用通路分析进行研究。结果秃叶黄檗果实的挥发油(0.8、0.2 g/kg,以挥发油量计)和水煎液(12、3 g/kg,以生药量计)均具有明显的祛痰、止咳作用,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趋势。从药材中共鉴定出38个挥发油成分,其中α-蒎烯、月桂烯、石竹烯、germacrene D、isospathulenol等8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1%;共鉴定出非挥发性成分69个,主要包括酚酸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从所鉴定的成分中共筛选出了13个活性成分,包括α-蒎烯、月桂烯、绿原酸、木犀草素、小檗碱等;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共55个,核心作用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Toll样受体4(TLR4);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间均有较好的结合能力;GO功能分析发现作用靶点显著富集于影响脂多糖的反应、肽基丝氨酸磷酸化的正向调节、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积极调节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作用靶点显著富集于癌症、非小细胞肺癌、癌症中的蛋白聚糖等信号通路。结论秃叶黄檗果实有明显的祛痰止咳作用,其物质基础可能为α-蒎烯、月桂烯、绿原酸、木犀草素、小檗碱等成分,且主要作用于TNF、EGFR、VEGFA、AKT1、TLR4等靶点及其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  
      关键词:秃叶黄檗果实;挥发油;水煎液;祛痰;止咳;网络药理学;物质基础;作用机制   
      13
      |
      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2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于小聪,刘沈林,王泽琨,李丹婷,赵毅萌,陈辰,陈亚军,束雅春
      2023, 34(17): 2121-212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13
      摘要:目的探讨快松饮防治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片建立小鼠和大鼠的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取2批小鼠,分别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麻仁软胶囊,0.64 g/kg),快松饮低、中、高剂量组(3.2、6.4、12.8 g/kg),每组10只;通过小鼠肠推进实验、小鼠排便实验考察快松饮防治便秘的效果。取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麻仁软胶囊,0.36 g/kg),快松饮低、高剂量组(2.4、4.8 g/kg),每组7或8只;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周后,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大鼠血清、尿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快松饮高剂量组小鼠墨汁推进率显著升高、5 h内排便数量显著增加(P<0.05),快松饮中、高剂量组小鼠的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5 h内排便质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血清代谢组学筛选得到16个差异代谢物(如脯氨酸、丙酰基肉碱、硬脂酰溶血性磷脂酰胆碱等)和6条代谢通路(如鞘磷脂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鞘糖脂生物合成-乳糖和新内酯系列等);尿液代谢组学筛选得到20个差异代谢物(如前列腺素A2、L-缬氨酸、硬脂酰磷脂酰胆碱、鞘磷脂等)和8条代谢通路(如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鞘磷脂代谢,丙酮酸代谢等)。结论快松饮可通过回调硬脂酰溶血性磷脂酰胆碱、硬脂酰磷脂酰胆碱、前列腺素A2、L-缬氨酸、脯氨酸等差异代谢物以及调节多种氨基酸代谢途径、鞘磷脂代谢通路等来发挥改善便秘的作用。  
      关键词:快松饮;便秘;药效学;代谢组学;慢传输型便秘   
      19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4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张丽晓,戴守方,李蕾,王瑞锋,杨丽丽,邱金霞,尹永波
      2023, 34(17): 2128-213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14
      摘要:目的探究穿心莲内酯(Andro)对糖尿病足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基于Hippo-Yes相关蛋白(YAP)信号通路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联合高脂高糖饮食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其建模成功的基础上,用烫伤法建立糖尿病足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Model组,Andro低、中、高剂量组(1、10、20 mg/kg)和抑制剂组(20 mg/kg Andro+100 mg/kg的Hippo-YAP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维替泊芬)。另外取12只健康大鼠作为Control组。各组大鼠灌胃和腹腔注射溶剂或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2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创面愈合情况、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含量;以HE染色法观察大鼠创面组织损伤及毛细血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计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Hippo-YA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毛细血管数,EPCs比例,HDL-C含量,HIF-1α、VEGF蛋白表达水平及哺乳动物Ste20样激酶1、大肿瘤抑制基因1、YAP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FBG、FINS水平及TC、TG、LDL-C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Model组比较,Andro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显著逆转,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维替泊芬减弱了Andro的上述逆转作用(P<0.05)。结论Andro具有降低糖尿病足大鼠血糖、血脂,促进糖尿病足大鼠血管生成及创面愈合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Hippo-YAP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穿心莲内酯;糖尿病足;血管生成;Hippo-Yes相关蛋白信号通路   
      9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4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药物经济学

    • 阳丰鸿,简金洋,刘东旭,褚淑贞
      2023, 34(17): 2134-213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15
      摘要:目的从经济学角度探讨适合我国的多适应证药物定价方式。方法通过梳理多适应证药物近几年在我国医保谈判准入的情况和定价方式,从品牌定价、加权平均标价、风险分担协议下的单一标价3种方式探讨典型国家(瑞典、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对多适应证药物的价值测算、准入与管理经验,并以社会福利相关理论为支撑,探究单一标价、适应证定价2种多适应证药物定价方式的优劣及使用条件,从而提出适合我国多适应证药物的定价方式。结果与结论多适应证药物采用单一标价模式定价在现阶段存在一定的弊端,应适当以协议定价的方式进行补充完善。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合理的药品适应证管理模式,采用以协议定价为主、多种定价方式并存的定价模式,并推进药物经济学评价发展和用药信息收集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多适应证药物;协议定价;价值定价;医保准入;医保药品支付标准   
      28
      |
      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3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药物与临床

    • 陈晓旭,吴非燃,李洪盟,荆自伟,张辉
      2023, 34(17): 2139-214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16
      摘要:目的准确识别万古霉素较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全血细胞减少症,以促进该药的安全使用。方法通过1例化脓性髋关节炎患儿静脉输注万古霉素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症合并迟发型药物热的病例报告,采用Naranjo评分结合文献资料,评估该ADR与治疗药物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提出儿童患者合理使用万古霉素的建议。结果与结论该患儿发生的全血细胞减少症合并迟发型药物热与万古霉素的关联性为“很可能”。临床上全血细胞减少症合并迟发型药物热与感染加重导致的发热、血细胞减少较难区分,医护人员应提高对全血细胞减少症等万古霉素较罕见ADR的警觉性,药师应协助医护人员及时甄别ADR。儿童输注万古霉素初始剂量宜从60 mg/(kg·d)开始,且应在首次用药后48 h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及时调整剂量,使万古霉素谷浓度维持在5~15 mg/L,以防止因血药浓度过高导致ADR的发生;对于万古霉素使用超过1周的患儿,应定期复查血常规,一旦发生全血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并根据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关键词:万古霉素;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迟发型药物热;病例分析   
      41
      |
      1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1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李冰,梁力,陈燕,郭宇航,刘霞,郭晋敏
      2023, 34(17): 2144-214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17
      摘要:目的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对未成年人群中引起肝衰竭的药物进行数据挖掘,以期为相关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AERS数据库2013年第1季度—2022年第3季度未成年(小于18岁)人群发生肝衰竭的药物不良事件(ADE)报告数据并对其进行挖掘与分析,按不同年龄段分为婴儿(≤1岁)、幼儿(>1~<6岁)、儿童(6~<12岁)和少年(12~<18岁),利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ROR)法、比例报告比值法和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筛选ADE信号。结果共收集到未成年人群的肝衰竭ADE报告1 051份,涉及60种药物。少年的肝衰竭发生率最高(410例,占39.01%),其次是幼儿(297例,占28.26%);有14个药物的说明书未提及肝胆系统损伤和肝衰竭风险,包括左乙拉西坦31例(占2.95%),甲硝唑18例(占1.71%),托吡酯、甲泼尼龙各16例(各占1.52%),地塞米松12例(占1.14%),替沙仑赛11例(占1.05%),硫酸亚铁、二甲双胍和白消安各10例(各占0.95%),丙泊酚9例(占0.86%),onasemnogene abeparvovec 8例(占0.76%),苯海拉明、奥美拉唑各5例(各占0.48%),sebeliesterase α 4例(占0.38%),共计165例,占报告总数的15.70%。其中二甲双胍与已知的肝脏安全性相反;甲硝唑和左乙拉西坦作为新的风险信号,引起的临床结局较为严重。结论发现了导致未成年人群肝衰竭的14个新的药物警戒信号,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该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其中二甲双胍既不经过肝脏代谢,也未见相关文献报道,其引发的肝衰竭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甲硝唑和左乙拉西坦引起的临床结局较为严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未成年人群;肝衰竭;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信号挖掘;用药安全;药物不良事件   
      25
      |
      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3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符馨尹,张纯萍,郑秀芬,林小茹,刘启兵
      2023, 34(17): 2149-215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18
      摘要: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引起低钾血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患者信息,收集其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使用详情和钾剂补充情况,按照是否发生低钾血症分成低钾血症组和正常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引起低钾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低钾血症组60例、正常组61例。低钾血症组患者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维持剂量、累积剂量、最大日剂量(重度低钾血症患者)、治疗天数、出现低钾血症的时间、每日补钾剂量(中、重度低钾血症患者)、总补钾天数(中度低钾血症患者)均显著高于或长于正常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脂质体累积剂量≥200 mg、治疗天数≥5 d对该药引起低钾血症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存在基础低血钾、体重<50 kg、两性霉素B脂质体累积剂量≥200 mg、治疗天数≥5 d是该药引起低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引起低血钾症的发生率较高,其引起低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累积剂量≥200 mg、治疗天数≥5 d、患者存在基础低血钾及体重<50 kg。建议在应用该药治疗前将患者血清钾补充至正常水平,给药期间密切监测血清钾变化,以减少低钾血症的发生。  
      关键词:两性霉素B脂质体;低钾血症;危险因素   
      24
      |
      1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0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循证药学

    • 涂彩霞,任丹阳,李云巍,杨琰茗,沈建玲,刘艳,刘婷,李惠英
      2023, 34(17): 2154-216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19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锌治疗儿童腹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有关锌(锌组)对比安慰剂和或常规治疗等(对照组)治疗儿童腹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2年10月,参考Cochrane Handbook 6.0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5项RCT,共8 618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腹泻持续时间方面,锌元素<20 mg组中,锌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SMD=-0.39,95%CI(-0.71,-0.08),P=0.01],但在年龄<6个月的亚组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1,95%CI(-0.10,0.11),P=0.88];锌元素20 mg组中,锌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SMD= -0.52,95%CI(-0.80,-0.23),P=0.000 3];锌元素>20 mg组中,锌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SMD=-0.83,95%CI(-1.39,-0.27),P=0.004];年龄≤12个月时锌>10 mg或年龄>12个月时锌>20 mg组(简称“等剂量组”)中,锌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SMD=-0.16,95%CI(-0.27,-0.06),P=0.003]。在治疗7 d后腹泻率方面,锌组和对照组治疗7 d后腹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锌元素<20 mg组[OR=1.28,95%CI(0.96,1.70),P=0.09],锌元素20 mg组[OR=0.40,95%CI(0.15,1.01),P=0.05],等剂量组[OR=0.64,95%CI(0.28,1.44),P=0.28]。在呕吐率方面,锌元素<20 mg组中,锌组患儿呕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13,95%CI(1.68,2.70),P<0.001];等剂量组中,锌组患儿呕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1.84,95%CI(1.44,2.34),P<0.001];锌元素20 mg组和>20 mg组中,锌组和对照组患儿呕吐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无翻转。结论锌可显著缩短患儿(6个月及以上)腹泻持续时间,但低剂量(<20 mg)就有增加呕吐的风险,临床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锌;剂量;腹泻;腹泻持续时间;呕吐;Meta分析   
      21
      |
      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3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药师与药学服务

    • 龚辉,李晨,单青,刘伟,陈洪,赵氚,邹慧,黄转青,陈孟莉
      2023, 34(17): 2162-216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20
      摘要:目的基于综合药物管理评价(CMMR)探索应对老年患者药物相关问题(DRPs)的药学服务模式,并观察该模式下的药学服务效果。方法参考澳大利亚CMMR指南,建立老年患者药学服务新模式:临床药师通过保健医生转诊、患者或其照护者主动咨询等途径来接诊;出诊采取面诊和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并采取门诊复诊、电话随访、预约上门指导等形式了解保健医生或患者对DRPs的处置情况。在该模式下,通过横断面调查老年患者DRPs的发生现状及分类,通过自身前后对照,从住院率、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用药依从性、用药数量、血脂水平等方面评价药学服务效果。结果在本研究中,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评估-干预-再评估的闭环药学服务模式。调查结果发现,317例研究对象中,有203例(64.0%)发生了DRPs,平均每人发生DRPs 1.03(0~7)例次。采用所建立的药学服务模式干预后,与干预前对比,虽然用药数量由2.00(0.00,3.00)种增至2.00(1.00,3.00)种,但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由3.48(2.58,4.29) mmol/L下降至3.11(2.29,3.81) mmol/L(P<0.05);患者1年内住院率、1年内ADR发生率、用药依从性评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MMR的药学服务模式能有效甄别并管理老年患者的DRPs,降低患者血脂水平。  
      关键词:药物相关问题;老年患者;综合药物管理评价;药学服务   
      49
      |
      2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4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综述

    • 钟焕英,刘礼剑,卫家润,黎丽群,杨成宁,郑超伟,何旗,王玉燕
      2023, 34(17): 2167-217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21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结肠上皮屏障的受损及免疫稳态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病程冗长、迁延不愈、复发率高,是公认的难治性消化性疾病。微小RNA(miRNA)已被证实在UC患者和UC动物模型中均存在特异性或差异性表达,可作为UC诊断的标志物或治疗的参考。因中药治疗UC疗效确切、作用广泛、副作用小,故本文以miRNA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中药通过调控miRNA的表达进而调节UC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绿原酸、安肠汤、扶阳活血解毒方可通过调控miR-155、miR-146a、miR-31-5p等的表达,进而抑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信号通路转导来改善UC;柠檬苦素、人参皂苷Rh2、青蒿琥酯等可通过调控miR-214、miR-155、miR-19a等的表达,进而抑制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转导来改善UC;氯化两面针碱、小檗碱、白藜芦醇等可通过调控miR-31、miR-146a、miR-146b等的表达,进而抑制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转导来改善UC;芒果多酚、复方芩柏颗粒、黄芪多糖可通过调控miR-126、miR-193a-3p的表达,进而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转导来改善UC。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微小RNA;信号通路;中药;作用机制   
      16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27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 张志宏,孙延平,彭东辉,崔娜,曾元宁,匡海学,王秋红
      2023, 34(17): 2172-217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7.22
      摘要:中药在治疗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对于具有复杂病理机制的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优势和潜力。笔者对中药单体成分及复方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发现内脂素A、葛根素等可通过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续骨丹、固本增骨方等可通过激活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黄芩苷、牛膝多糖等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芹菜素、三七皂苷等可通过激活核因子κB(NF-κB)受体激活蛋白/NF-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护骨因子(RANK/RANKL/OPG)信号通路,活血接骨复方胶囊、健骨颗粒等可通过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淫羊藿苷等可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桃红四物汤、藏红花素等可通过激活Hippo信号通路,酸枣仁皂苷A、蛇床子素等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发挥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单体成分;复方;骨折愈合;信号通路;成骨分化   
      15
      |
      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8513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1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