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34 6

      药事管理

    • 张倩,李少强,张镭,李朋梅
      2023, 34(6): 641-64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01
      摘要:目的为我国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的分级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介绍老年患者用药分级系统FORTA(fit for the aged)的制定与发展过程,以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类疾病治疗药物为例,比较德美日3版FORTA清单中疾病类型、药物种类及药物分级情况。结果与结论FORTA系统是首个将正面和负面标签相结合的分类系统,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形成,涵盖多种疾病和药物条目。FORTA清单涉及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后的长期治疗、心力衰竭、房颤、高血压、中风等。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后的长期治疗和中风,相关药物的分级多为A级,3版清单的差异较小;其他疾病治疗药物分级有所差异。FORTA清单涉及的神经精神类疾病包括痴呆、癫痫、帕金森病、失眠/睡眠障碍、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等,相关药物的分级多为负面标签,以C级和D级居多,仅有治疗帕金森病的左旋多巴为A级;3版清单中抗癫痫药物和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除锂剂)分级较为统一,其余药物分级有所差异。相较于美国和日本的FORTA系统,德国FORTA系统更新了药物种类和临床证据,优化了疾病和药物分类,在一些药物分级上可能更为严格。3版FORTA清单中分级统一的药物可能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我国可结合以上内容与临床实际,制定老年患者用药分级管理系统,以优化老年患者的用药选择,改善其临床治疗结局。  
      关键词:FORTA系统;老年患者;多重用药;分级管理;德国;美国;日本   
      61
      |
      3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8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汤晓华,毕伊,陈霞,李俊,张海伟
      2023, 34(6): 648-65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02
      摘要:目的提高注册类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保障受试者合法权益。方法汇总我院伦理委员会2020年7月1日-2022年7月1日进行初始审查的注册类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的伦理审查决议,根据我院自拟的“知情同意书质量分析表”,对其中存在问题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进行初始审查的316项注册类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项目中,知情同意书告知内容存在问题的试验项目有257项(占81.3%),以国内多中心试验、Ⅲ期试验为主。主要问题包括试验费用承担者告知模糊(占68.5%)、试验内容告知不全(占59.1%)、权益和风险告知不充分(占58.4%)、个人信息保护告知不足(占56.0%)、知情同意书表述方式不规范(占52.5%)。结论我院注册类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的知情同意书撰写与新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要求尚有差距,试验相关各方可采取多项措施以提高知情同意书的规范性和完整性。研究团队应严格按照新版GCP要求进行知情同意书设计,注重试验相关信息的全面告知;伦理委员会则可面向申办者和研究者提供知情同意书模板和撰写要点,不断加强审查能力、提高审查质量,切实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  
      关键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知情同意书;伦理审查;临床试验;抗肿瘤药物   
      26
      |
      1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82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杨爽,李瑞锋,安新颖,肖志鸿,王鸿蕴,王琰,苟欢,高鹏,黄友良
      2023, 34(6): 653-659.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03
      摘要:目的厘清我国各省份中医药政策的核心内容,为优化我国中医药政策体系结构和助力各地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个省份的省直属机关网站,收集2000-2021年发布的中医药政策文本,基于词频-逆文档频率(TF-IDF)技术测定各省份政策文本关键词的重要性量值,进而分析各地方中医药政策间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结果与结论本研究共得到各省份有关中医药的政策文本99份,大部分政策文本在2016年之后发布。全国各地区中医药政策主题涵盖了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药资源管理和推进中医药产业创新4个方面。各省份“医疗机构”“中药”“医疗”3个关键词的TF-IDF值高于其他关键词,表明各省份对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与中药资源管理方面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其他方面。安徽与江苏、北京与河南、湖北与吉林、湖北与天津、湖北与云南的中医药政策相似度较高,所包含相同的关键词数量均为16个,因此可以鼓励上述地区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促共进协同发展。在所有重要性比重大于0.2的关键词中,“藏医”为青海、西藏独有,“病种”为广东独有,北京“监督管理”的TF-IDF值更高,表明我国各省份中医药政策制定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同时,各省份TF-IDF值排前10位的关键词中均没有与财政投入相关的词汇,绝大多数省份“信息化”一词的TF-IDF值排名均不在前列,建议可增加财政投入或鼓励社会筹资,并增设中医药领域“互联网+新业务”。  
      关键词:中医药政策;政策文本分析;词频-逆文档频率技术;省际比较;量化研究   
      32
      |
      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6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药学研究

    • 文金兰,陈莉娜,张善惠,鲁俊,吴淑霞,张金娟,董永喜,董莉
      2023, 34(6): 660-66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04
      摘要:目的研究川芎嗪-灯盏乙素苷元孪药ST-11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致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阳性对照,5 μmol/L)、ST-11不同浓度组(5、10、20 μmol/L)。预先给药干预24 h后,除空白组外的其余各组细胞均以含10 mmol/L Na2S2O4的无糖DMEM培养基缺糖缺氧培养4 h,待复糖复氧培养4 h后,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细胞凋亡率,细胞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以及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2(Bcl-2)及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上清液中CAT、GSH和SOD含量,细胞MMP水平,细胞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和Bcl-2/Bax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而上清液中LDH、MDA含量,细胞ROS水平,细胞凋亡率,细胞Bax、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ST-11各浓度组上述指标(5 μmol/L ST-11组caspase-3蛋白除外)均显著逆转(P<0.05)。结论ST-11对OGD/R致PC12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作用可能与减少细胞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ST-11;川芎嗪;灯盏乙素苷元;孪药;氧糖剥夺/再灌注;氧化应激;细胞凋亡;PC12细胞   
      26
      |
      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9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尹丹丹,杨勤军,李泽庚
      2023, 34(6): 666-670.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05
      摘要:目的分析参芪调肾方(SQTS)的化学成分。方法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以ACQUITY UPLC BEH C18为色谱柱,0.1%甲酸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柱温为40 ℃,进样量为5 μL;采用电喷雾电离源进行正、负离子扫描,扫描范围为m/z 100~1 500。结合TCMSP、PubChem等数据库,建立SQTS活性成分数据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成分鉴定。结果与结论从SQTS中共鉴定出131个化学成分,涉及萜类23个、黄酮类22个、苯丙素类21个、生物碱类12个、酚类11个、氨基酸衍生物9个、脂肪酰类4个、有机酸3个等,包括芦丁、川陈皮素、辛弗林、肉桂酸、人参皂苷Rg1等成分;主要成分的裂解过程涉及糖苷键断裂、脱水等。  
      关键词:参芪调肾方;化学成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结构鉴定   
      20
      |
      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41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王旭艳,王鑫鑫,冯振宇,孟霜,马小娟,赵杰,赵建平
      2023, 34(6): 671-67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06
      摘要:目的探讨温阳解郁汤对肾阳虚抑郁症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及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西药阳性对照,4.17 mg/kg)、逍遥散组(中药阳性对照,1.88 g/kg)和温阳解郁汤低、中、高剂量组(1.25、2.50、5.00 g/kg),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皮下注射皮质酮20 mg/kg以复制肾阳虚型抑郁大鼠模型,并同时灌胃相应药液,每天1次,连续28 d。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检测其糖水偏好率、强迫游泳静止不动时间,计算其脏器指数,检测其血清中神经递质水平/含量,检测其海马组织中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和树突棘数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了掉毛、畏冷扎堆、蜷缩等症状,糖水偏好率,肾上腺、胸腺、脾指数,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γ氨基丁酸水平,cAMP与环磷酸鸟苷比值,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含量,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的表达量,以及海马组织中树突棘数量均显著降低(P<0.01);静止不动时间、谷氨酸水平、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延长或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的抑郁症状有所改善,上述指标大部分逆转(P<0.05或P<0.01)。结论温阳解郁汤可改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和肾阳虚状态,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并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起到保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  
      关键词:温阳解郁汤;抑郁症;肾阳虚;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神经递质;大鼠   
      13
      |
      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40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赵振寰,荆伟丽,王凯,吕志强,徐文
      2023, 34(6): 678-68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07
      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对伊马替尼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按体质量分为伊马替尼+低、中、高剂量奥美拉唑组和伊马替尼组,每组6只。各组分别按1.8、3.6、7.2 g/kg的剂量灌胃奥美拉唑混悬液或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 h后,再按10 mg/kg的剂量灌胃伊马替尼混悬液。分别于灌胃前及灌胃后0.5、1、2、2.5、3、4、5、6、8、12、24、36 h时于眼眶取血100 μL,以伊马替尼-d3为内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伊马替尼及其代谢产物N-去甲基伊马替尼的浓度;使用DAS 2.0软件计算两种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与伊马替尼组比较,伊马替尼+中剂量奥美拉唑组大鼠血浆中伊马替尼的AUC0-∞、AUMC0-∞和伊马替尼+高剂量奥美拉唑组大鼠血浆中伊马替尼的cmax、t1/2、AUC0-∞,AUMC0-∞均显著升高或延长(P<0.05)。与伊马替尼组比较,伊马替尼+中剂量奥美拉唑组大鼠血浆中N-去甲基伊马替尼的AUC0-∞、AUMC0-∞和伊马替尼+高剂量奥美拉唑组大鼠血浆中N-去甲基伊马替尼的cmax、AUC0-∞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奥美拉唑可提高伊马替尼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并降低代谢产物N-去甲基伊马替尼的血药浓度,可能与伊马替尼代谢过程受到抑制有关。  
      关键词:奥美拉唑;伊马替尼;N-去甲基伊马替尼;药动学;大鼠   
      19
      |
      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9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杨转珍,杨永泓,种叶敏,蒋孟莲,张瑾,王珑静,龙飞,李敏
      2023, 34(6): 682-68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08
      摘要:目的建立细风轮菜的质量标准。方法收集10批细风轮菜药材样品,对其进行外观性状、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并对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稀乙醇浸出物进行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材中迷迭香酸的含量。结果细风轮菜药材茎纤细,呈方柱形,被白色绒毛,表面为灰绿色或绿褐色;茎横切面可见表皮细胞、非腺毛、皮层细胞等;粉末可见非腺毛、导管、木纤维、叶肉细胞等。薄层鉴别结果显示,供试品色谱中,在与醉鱼草皂苷Ⅳb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10批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稀乙醇浸出物、迷迭香酸含量分别为8.69%~12.33%、5.96%~13.33%、0.14%~3.29%、18.57%~32.61%、0.35%~0.82%,平均值分别为10.10%、9.73%、1.06%、23.54%、0.56%。结论所建方法可用于细风轮菜药材的质量控制。初步拟定细风轮菜药材中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12.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5%,稀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8.0%,迷迭香酸含量不得少于0.45%。  
      关键词:细风轮菜;质量标准;醉鱼草皂苷Ⅳb;迷迭香酸;含量测定   
      17
      |
      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40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沈成英,吴文明,侯雄军,邓冯沂,何洁,胡建新
      2023, 34(6): 687-69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09
      摘要:目的建立黄芩汤(HQD)的指纹图谱,拆分相态并筛选抗皮肤癣菌活性相态,进行谱效关系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黄芩苷为参照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绘制10批HQD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高速离心与透析相结合的方法对HQD进行相态拆分并对其进行表征,同时测定HQD及其不同相态抗皮肤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37个共有峰的峰面积为自变量,MIC为因变量,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0批HQD共有3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9;共指认出10个成分,分别为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芹糖甘草苷、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HQD共拆分成沉淀相态(HQD-P)、真溶液相态(HQD-S)和纳米相态(HQD-N)3个相态;HQD-P冻干粉呈不规则颗粒状,平均粒径为4.670~91.522 μm;HQD-S冻干粉呈均匀片状,未检测到粒径;HQD-N冻干粉呈球形,粒径为(129.0±12.9)nm。在同等给药剂量下,各相态抗皮肤癣菌MIC由低到高依次为HQD-N(4.64 mg/mL)<HQD(5.85 mg/mL)<HQD-P(7.37 mg/mL)<HQD-S(12.89 mg/mL)。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37个共有峰中,有25个共有峰(含已指认的10个成分)峰面积与MIC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0.95且P<0.05)。结论10批HQD的化学成分组成一致性较好;HQD-N为该方的活性相态,其中芍药苷、芹糖甘草苷、黄芩苷等10个成分可能是HQD抗皮肤癣菌的有效成分,且其抗皮肤癣菌作用强弱与这些成分含量及物理相态相关。  
      关键词:黄芩汤;指纹图谱;相态;抗皮肤癣菌作用;谱效关系   
      9
      |
      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6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龚梦鹃,高心悦,简晓敏,邹忠杰
      2023, 34(6): 693-69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10
      摘要:目的研究火麻仁油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症状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火麻仁油组(1 g/kg)和柳氮磺胺吡啶组(阳性对照,300 mg/kg),每组10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0.5%聚山梨酯80,火麻仁油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大鼠灌胃相应药液,每天1次,连续10 d。从第4天开始,模型组、火麻仁油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大鼠连续7 d饮用4%DSS溶液以建立UC模型。观察大鼠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结肠质量、结肠单位长度质量、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含量,通过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显著降低,结肠长度显著缩短,DAI评分、结肠质量、结肠单位长度质量和血清TNF-α、IL-6含量均显著增加,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肠组织上皮层发生脱落,炎症细胞浸润且入侵黏膜下层,肠腺紊乱。与模型组比较,火麻仁油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显著逆转(P<0.05),且相关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菌群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火麻仁油组大鼠的Chao1指数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有41个菌属发生改变;与模型组比较,火麻仁油能使上述41个菌属中的3个菌属回调至正常状态,包括杜波西菌属、紫杆菌属和别样棒菌属。结论火麻仁油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有益菌和减少有害菌来改善UC模型大鼠症状。  
      关键词:火麻仁油;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大鼠   
      6
      |
      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40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药物经济学

    • 胡明政,王延赏,王明,李文涛,朱大伟,何平
      2023, 34(6): 699-70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11
      摘要:目的系统分析我国粤港澳大湾区流感疫苗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研究现状,为今后学者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流感疫苗经济性评价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等7个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3个中文数据库,收集研究地区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流感疫苗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2年6月30日。筛选文献、提取信息后,对纳入文献的研究设计、评价方法、模型情况、经济学评价结果与结论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卫生经济研究质量评价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7篇的研究地区为中国香港,6篇的目标群体为老年群体,5篇的研究角度为全社会角度,研究时限从6个月到9年不等。有8篇文献采用了成本-效用分析法,仅有2篇使用了传染病模型。有8篇文献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且大部分文献同时进行了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有10篇文献的评价结果表明,(联合)接种疫苗或提高疫苗接种率的方案更具经济性。12篇文献中,有4篇的质量评分>75分,属于高质量研究。结论尽管大部分的纳入研究都显示接种疫苗具有经济性,但现有文献的质量有待提升。建议后续开展大湾区流感疫苗经济学评价时,可考虑增加针对我国澳门和广东省其他城市的经济学评价,优先选用动态模型和本地居民的近期数据,并参考相关工具、指南,以提高研究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流感疫苗;经济学评价;系统分析   
      17
      |
      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7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药物与临床

    • 甘雨,喻明洁,刘芳,程林,陈勇川
      2023, 34(6): 704-709.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12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多黏菌素B血药浓度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血浆样品经5%三氯乙酸溶液蛋白沉淀后,以多黏菌素E2为内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多黏菌素B1、B2的质量浓度。以BEH C18为色谱柱,以水(含0.1%甲酸)-乙腈(含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进样量为10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603.2→101.2(多黏菌素B1)、595.7→101.1(多黏菌素B2)、578.5→101.1(内标)。采用上述方法测定79例重症患者体内多黏菌素B的血药浓度,记录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多黏菌素B血药浓度与AKI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多黏菌素B1、B2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00~20 000、50~5 000 ng/mL(r>0.995),定量下限分别为200、50 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不高于12.06%,平均提取回收率为103.04%~117.44%(RSD≤10.45%),基质效应、稳定性试验的RSD均不高于7.42%。79例患者的多黏菌素B稳态谷、峰浓度分别为(2.54±2.52)、(8.17±5.20)mg/L。在被纳入AKI评价的27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66.67%)发生AKI;未发生AKI患者的多黏菌素B峰浓度显著低于AKI患者(P<0.05),但两者谷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建UPLC-MS/MS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用于患者体内多黏菌素B血药浓度的检测;患者AKI的发生可能与体内多黏菌素B的峰浓度有关。  
      关键词:多黏菌素B;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血药浓度;急性肾损伤   
      19
      |
      1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6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周阳云,郭澄,韩永龙
      2023, 34(6): 710-71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13
      摘要:目的挖掘FOLFOX方案和FOLFIRI方案致肝毒性的安全信号,为临床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法对美国FDA药品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2004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FOLFOX方案和FOLFIRI方案相关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进行分析,挖掘其致肝毒性的潜在安全信号。结果分别检索到FOLFOX方案和FOLFIRI方案相关ADE报告3 454、1 359份,涉及男、女性患者比例分别为1.50∶1、1.67∶1;上报数排名前5位的国家均为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其报告总和分别占各自报告总数的58.48%和53.79%。有超过90%的患者合并用药不超过5种,FOLFOX方案和FOLFIRI方案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5.45%和86.82%。FOLFOX方案致肝毒性相关ADE报告有443份,ADR信号共22个,包括肝窦阻塞综合征、结节状再生增生、药物诱导的肝损伤、血胆红素升高等;FOLFIRI方案肝毒性相关ADE报告有128份,ADR信号共9个,包括血胆红素升高、肝毒性、脂肪性肝炎、肝脂肪变性等。结论FOLFOX方案和FOLFIRI方案所致肝毒性类型不同,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FOLFOX方案;FOLFIRI方案;FAERS数据库;肝毒性;安全信号;比例失衡法   
      11
      |
      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40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张世楠,魏兵,蔡明轩,廖世峨,尤瑄,支艳杰
      2023, 34(6): 714-71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14
      摘要:目的探究ADRB2基因调控区多态性对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0年10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急性轻中度发作且接受SABA治疗7 d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27例,检测其基因型分布,比较不同基因型患儿治疗后肺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和疗效,并考察基因多态性高阶交互作用对疗效的影响。结果127例患儿中,rs2895795位点TT、TA、AA型分别有80、44、3例,rs11168070位点CC、CG、GG型分别有93、32、2例,rs12654778位点GG、GA、AA型分别有41、64、22例,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治疗后,rs2895795位点TA型患儿的最高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pred)、用力呼气7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F75%pred)改善率均显著低于TT型(P<0.05);rs11168070位点CG型患儿的PEF%pred、FEF75%pred改善率均显著低于CC型(P<0.05);rs12654778位点GA、AA型患儿的PEF%pred改善率均显著低于GG型(P<0.05)。各位点不同基因型患儿治疗前后呼出气一氧化氮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2895795位点TT型患儿的显效比例是TA+AA型患儿的2.358倍(P<0.05),ADRB2基因多态性高阶交互作用对哮喘患儿的疗效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ADRB2基因调控区多态性与SABA用于哮喘患儿急性发作的疗效相关,rs2895795、rs11168070、rs12654778位点野生型患儿的肺功能改善更明显,且rs2895795位点TT型患儿接受SABA治疗的效果更好。  
      关键词:哮喘急性发作;ADRB2;基因调控区多态性;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疗效;儿童   
      5
      |
      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9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高静静,钱向东,周海鸥
      2023, 34(6): 719-72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15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于我院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剂量组(A组)、常规剂量组(B组)、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全身静脉麻醉,A、B组患者术中分别应用小剂量或常规剂量(0.2或0.5 mg/kg)盐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辅助麻醉,C组患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比较3组患者术后0、6、24、48 h时静息状态下的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和术后24 h内的舒芬太尼消耗量;比较其术前30 min、术后24 h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水平;比较其术前和术后0、1、2 d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贝克忧郁量表(BDI)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B组患者术后0、6、24 h时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术后24 h内的舒芬太尼消耗量均显著低于C组,且A组术后6 h时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3组患者术后24 h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TNF-α、IL-1、IL-6水平均较术前30 min显著上升,A、B组患者术后24 h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C组(P<0.05)。A、B组患者术后0、1、2 d的PSQI评分和BDI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且A组患者术后0 d的BDI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A、B、C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5.0%、10.0%、1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早期效果显著,可降低其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其睡眠质量和抑郁状态,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艾司氯胺酮;小剂量;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炎症因子   
      5
      |
      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41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骆兵,杨贤,李依璇,陈琮玲,严思敏,兰希,鲍雪,于锋,葛卫红
      2023, 34(6): 724-729.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16
      摘要:目的评估国产仿制与进口原研氯吡格雷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利用电子病历数据系统回顾性收集中国药科大学南京鼓楼医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ACS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药物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原研药组(321例)和仿制药组(3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局指标,同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原研药组和仿制药组分别有16、22例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含非致死性心肌梗死(4、5例)、卒中(2、4例)、血运重建(8、3例)、心血管相关死亡(2、4例)、全因死亡(4、6例);分别有12、7例患者发生主要出血事件,分别有38、29例患者发生次要出血事件,分别有33、21例患者发生非出血不良事件;各结局事件累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氯吡格雷仿制药不会增加ACS患者MACE和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风险比分别为1.305、0.416,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78,2.512)、(0.155,1.117),P>0.05],合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可降低其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风险比为0.196,95%置信区间为(0.063,0.611),P<0.05]。结论与进口原研氯吡格雷相比,国产仿制氯吡格雷用于ACS的疗效相当且安全性良好;合用PPI可能是降低患者主要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有益因素。  
      关键词:氯吡格雷;急性冠脉综合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国产仿制药;进口原研药   
      18
      |
      1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7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李蒙,彭龙希,蓝高爽,禹洁,李正翔,袁恒杰
      2023, 34(6): 730-734.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17
      摘要:目的评价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临床应用多黏菌素B的合理性,为该药的临床方案优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查阅2020年1月-2022年3月该院接受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治疗的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住院科室及时间、感染诊断及病原菌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用法用量及联合用药等情况。在参考药品说明书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指南和共识,对患者多黏菌素B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并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结论共纳入住院患者101例,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62.4%);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查,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为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40.6%);100例患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其中4例患者联合了雾化吸入、鞘内注射等给药途径;99例患者持续静脉注射的剂量为50万单位,q12 h;51.5%的患者用药疗程为7~14 d;77例患者联用了其他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临床存在用药时间过短(29.7%)、未联合用药(23.8%)、用药无指征(17.8%)等不合理情况。101例患者使用多黏菌素B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49.5%,16例患者(15.8%)在用药期间出现了急性肾损伤。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到多黏菌素B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依据指南/共识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感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关键词:多黏菌素B;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指南;共识   
      13
      |
      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6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循证药学

    • 唐嘉曦,国梦然,樊天斐,王治丹,占美,郑明琳,樊萍
      2023, 34(6): 735-739.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18
      摘要:目的评价伏诺拉生治疗胃食管反流(GER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伏诺拉生(试验组)对比安慰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2年6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推荐的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共计1 8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OR=1.94,95%CI(1.45,2.58),P<0.000 01]、治愈率[OR=2.27,95%CI(1.33,3.86),P=0.003]、缓解率[OR=1.81,95%CI(1.28,2.55),P=0.000 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腹泻、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碱性磷酸酶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治疗2周时,试验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洛杉矶分级A/B级患者中,两组患者治疗2、4、8周时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洛杉矶分级C/D级患者中,试验组患者治疗2、4、8周时的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得结果稳健且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伏诺拉生治疗GER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  
      关键词:伏诺拉生;胃食管反流;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21
      |
      2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69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药师与药学服务

    • 王君萍,黄玲玲,朱文靖,张梅,方金满
      2023, 34(6): 740-74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19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肿瘤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某院2021年1-12月住院治疗的老年肿瘤患者资料,采用2019年美国老年医学会的Beers标准(以下简称“2019版Beers标准”)和《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中国PIM标准”)对患者的PIM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IM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93例患者。参照2019版Beers标准,有211例患者(72.01%)存在PIM,其中204例(69.62%)存在与药物相关的PIM,6例(2.05%)存在与疾病或症状有关的PIM,46例(15.70%)存在应谨慎使用药物的PIM,32例(10.92%)存在应避免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PIM,11例(3.75%)存在基于肾功能的PIM;发生例次居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质子泵抑制剂、甲氧氯普胺、异丙嗪等第1代抗组胺药、布洛芬等止痛药物、甲地孕酮。参照中国PIM标准,有132例患者(45.05%)存在PIM;119例(40.61%)存在与药物相关的PIM,涉及25种药物,其中高风险药物7种、低风险药物18种;24例(8.19%)存在疾病状态下PIM;发生例次居前4位的药物分别为异丙嗪、甲地孕酮、布洛芬和西咪替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住院时间≤10 d比较,住院时间11~30 d的患者发生PIM的风险较高[优势比(OR)=8.836 8,95%置信区间(CI)(3.217 8,31.940 9),P=0.000 1];与临床疾病诊断≤5种比较,临床疾病诊断≥11种的患者发生PIM的风险较高[OR=10.930 1,95%CI(3.000 9,70.922 9),P=0.001 8];与手术治疗比较,接受抗瘤药物治疗的患者发生PIM的风险较高[OR=2.209 5,95%CI(1.180 2,4.176 9),P=0.013 6]。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合并多种疾病,用药复杂,PIM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11~30 d)、临床疾病诊断数(≥11种)、抗肿瘤药物治疗是其发生PIM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老年肿瘤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影响因素;用药安全   
      26
      |
      1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7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樊陈琳,庞瑞,姚文兵
      2023, 34(6): 746-751.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20
      摘要:目的探索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新路径,助力实现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方法通过专家咨询法就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的概念界定和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意见征询,结合文献分析法和经验法编制调查问卷,对高校、医院临床药学专业人士进行在线调研。结果共反馈有效电子问卷637份。95.13%的受访者认为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51.96%对培养现状表示不同程度的不满;88.85%把“药物临床合理使用”、88.70%把“药物临床研究”作为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之一;精准药学、循证药学、药物治疗管理、治疗药物监测与评价、新药临床发现与评价等被认为是区别于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专业核心知识能力;62.01%认同“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双学位”是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学位类型;79.28%认为“非常必要”或“比较必要”采用长学制教育模式;98.58%认为临床药物治疗学等临床药学专业核心课程“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59.81%认为高校临床药学学院(系)是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教育管理组织机构;87.13%认同“高校专任教师+药师”“药师+医师”的双导师组合。结论我国应从培养目标定位、核心知识能力、学制学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快探索人才培养改革新路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博士教育;改革路径   
      18
      |
      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8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何雪茹,范理菊,李宵,王智,周鑫,董占军
      2023, 34(6): 752-75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21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常用静脉药物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于2022年4月1-30日调研并确认河北省人民医院ICU常用静脉药物,然后以此为检索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中查询相关配伍稳定性研究文献。借助Micromedex数据库进行手动筛选,随后对纳入文献的配伍稳定性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收集到该院ICU常用静脉药物32种,混合输注组合39种。共纳入40项研究,仅有2项研究符合所有的质量要求;18项研究对其方法进行了验证,保证了可重复性;33项研究评估了物理稳定性,包括沉淀形成、pH变化;32项研究评估了化学稳定性,主要为含量/浓度变化。共得到666种可能的两两配伍组合,其中254种组合有配伍稳定性结果,包括176种稳定、68种不稳定、10种相互矛盾;412种组合没有配伍稳定性结果。在该院ICU的两两药物组合中,42种组合稳定、14种组合不稳定、2种组合相互矛盾。结论pH、溶媒、辅料、配制浓度等是影响配伍稳定性的因素;该院ICU常用静脉药物存在配伍不稳定的药物组合,且稳定性研究方法有所局限,配伍稳定性数据尚无法满足临床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静脉药物;混合输注;配伍稳定性;文献分析   
      25
      |
      1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37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综述

    • 张晓霞,刘瑞新,王亚旭,冯松浩,赵丽娜
      2023, 34(6): 758-76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22
      摘要: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的干燥叶,是我国常用传统中药。笔者通过查阅传统医药古籍、现代标准规范及文献资料,利用Cytoscape软件对艾叶炮制及炮制品功效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和可视化呈现。艾叶炮制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鼎盛于宋代和明代;古代炮制方法较多,包括净制、切制、炒制、辅料制(醋、酒、盐、制炭、米泔水、硫磺、药汁、枣泥制)和其他制法(焙制、绞汁、制绒);现代常用炮制方法包括净制、醋制、制炭和制绒等,与古代炮制方法相比较为单一;生熟艾叶功效及应用差异明显,虽艾叶古今炮制作用皆以减少毒副作用和增强温经止血等功效为主,但现代药理研究仅见净艾叶、醋艾叶和醋艾炭,其他炮制品未见延承研究,炮制机制尚不明确。建议在后续探索研究时,研究者可结合药用植物艾的本草特征和中药饮片艾叶的炮制特色,建立多维度炮制标准研究体系,以系统探索艾叶炮制前后的转化规律,清晰阐述其炮制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艾叶;炮制;历史沿革;现代研究;可视化分析   
      26
      |
      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40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王金凤,黄海量,刘杰,王枫,刘晓庆,马腾茂
      2023, 34(6): 763-76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06.23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能引起对称性多关节病变的慢性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是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失调,故重构Th17/Treg平衡可能是RA治疗的新策略。中药治疗RA具有整体性和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等显著优势。本文就近5年中药调控Th17/Treg平衡治疗RA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后发现,黄酮类、生物碱类和萜类等中药有效成分/部位在调控Th17/Treg平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药复方可通过发挥祛风、除湿、化瘀、通络、止痛、散寒、扶正等功效来干预Th17/Treg平衡;中药外治效果明显,可作为临床治疗RA的辅助手段;相关作用机制包括调节炎症因子产生、调控转录因子表达和干预信号通路激活等。但现有研究存在机制研究不深入、临床研究少、中药外治研究有限、缺少联合治疗研究的不足,有待后续研究予以完善。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中药有效成分/部位;中药复方;中药外治   
      25
      |
      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41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0